《拿来主义》的教案

2024-04-27

《拿来主义》的教案(精选8篇)

篇1:《拿来主义》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

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

阅读理解 归纳比较 疑问探讨 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

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

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

二、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

三、掌握文章的思路

〈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

〈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研读课文、

1、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

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自己来拿:要有选择,自己拿。

3、前四段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

4、文章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种类 表现 实质

孱头 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外,虚伪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5、第9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喻体 本体 具体做法

鱼翅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使用,吃掉

烟枪烟灯 有害的适当保存一点,可作为反面教材的部分 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 反动腐朽部分应完全摒弃 走散

比喻论证: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例如《说嫉妒》:“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从心理上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整天处于一种既不舒畅、极不安宁的境况中难以解脱”。

这里把嫉妒比喻成毒虫,有力的论 证了嫉妒害己的观点。生动而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强了说服力。

6、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最后一段

(2)简要说明每一句话的内容。

句数 内容

① 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② 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③ 拿来主义的结果

④ 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⑤ 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五、小结:

当前社会上有很多种学习古人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

1、韶关市27位学龄童在韶州府学宫参加开笔礼。他们端正执笔,朱砂开痣,茶奉双亲,在孔子像前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

2、京剧进入小学课堂

3、佛山祖庙开笔仪式

4、郑大化工学院级毕业生,选择汉服做毕业学位服合影,并给老师行礼。

5、穿着汉服向屈原像行礼。

六、结束语

每一位爱国的青少年,当我们面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形式多样的外来文化,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做一个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者。

篇2:《拿来主义》的教案

《拿来主义》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的一篇精讲课文,也是“文明的对话”这一专题的第三板块“拿来与接纳”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的文章讲的是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只有这样,人类的文化才会共同繁荣发展,第三板块则从“继承和接受”的角度帮助学生懂得文明对话的内涵、意义和作用。《拿来主义》是鲁迅的杂文代表作之一,它从文化源头上 揭露中国固有文化阻碍社会前进、蒙骗群众的成分,启示人们认识其实质。文章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篇文章是对前几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提高论说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2)把握并学习先破后立的文章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并学习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

难点: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2、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然接 触过鲁迅先生的杂文,但 本文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而且这篇杂文并非直接正面阐释自己的观点,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时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在梳理出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理解 “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

1、问题导读法:通过设问和学生探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 备:阅读课文和注解,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 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 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 从《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吧。(板书文题)

篇3:重温鲁迅的“拿来主义”

关键词:糖衣炮弹,礼尚往来,一味献媚,“送去主义”

前些日子, 偶尔翻开高中语文课本,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映入眼帘, 再次读来, 兴趣盎然, 感想颇多, 使我在思想上再次受到深刻的教诲和启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 国外的先进经验我们学了不少, 但一些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腐败的生活作风也让我们中的一些人学了不少, 尤其对青少年的冲击不可小觑。现在从国际大局势看, 虽是和平年代, 但对于国外“糖衣炮弹”的攻击, 我们也不可掉以轻心。

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先驱, 他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的精神。他也深知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使得我们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东西实在是不多了, 在科学文化和社会发展上, 中国已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了。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国情, 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 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文化, 否则, 我们的子孙向外国友人“炫耀”我国的国粹时, 真得就只剩下老祖宗的四大发明了。

但这种学习不能是盲从, 而是要我们辩证地、有取舍地择取。《拿来主义》一文作者仅用了1000多字, 就精辟、透彻、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作者运用鲜明的对比、生动的比喻, 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语言幽默活泼、妙语连珠, 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文中, 作者首先阐述了对待外国的科学文化上存在两种人的两种态度。一是闭关自守派, 夜郎自大;一种是崇洋媚外派, 全部送去。对于这两种态度, 鲁迅皆持反对态度。历史已经证明, “闭关锁国”是行不通的, 作者只用了一句幽默感极强的话就给予了否定; 而对于国民党反动派一味“送去”的卖国行径, 鲁迅更是极为愤慨。他认为, 我们应该根据“礼尚往来”的礼节“拿来”。他的这种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在《拿来主义》一文里集中的体现出来。他认为“拿来”不等于“送来”, 因为送来的并不一定是我们需要的, 而且我们也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是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到美国的电影。而鲁迅的观点是应该根据我们的需要自己去拿, 即使是仇敌的东西, 我们也应该如此, 既要与他们的腐朽东西作斗争, 防止他们“送来”, 又要善于吸取他们先进的科学文化。在这个问题上, 鲁迅用一个穷青年得到了一所“大宅子”来形象的比喻, 他反对三种态度: 一是反对大宅子的旧主人, 怕被“污染了”, 徘徊不前, 畏首畏尾的“孱头”; 二是为了显示自己“清白”, 放火烧掉的“昏蛋”; 三是一味献媚, 欣然接受一切的“废物”。作者认为, 对待外国文化要不管三七二十一, 要勇敢地, 毫不顾忌地先拿来, 然后再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去挑选, 去创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像鱼翅一类对身体有营养的物质, 我们应该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而看见鸦片, 虽是毒品一类但在医药上还有用途, 要严格控制管理发挥它在医药上的功效, 送到药房。至于烟枪烟灯, 留一小部分送去展览, 其余毁掉。而姨太太类资产阶级生活的腐朽东西则要坚决遣散。这就是有所择取, 有所改革, 有所创造。这样一来, 主人是新主人, 宅子也就成了新宅子了。

鲁迅一贯认为, 我们要勇敢地去借鉴学习外国的先进思想文化。他自己就身体力行地从事这方面的翻译介绍工作, 为我们做出了光辉榜样。他认为, 敢不敢学习别的国家民族的先进文化知识, 是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有没有自信心的标志。因此, 他对拿来的人又提出要求, 要求这个人必须具备“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品质。只有“沉着、勇猛”才敢把“大宅子”拿来;只有在“辨别”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有所择决。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求这个人“不自私”, 因为它是一切行为思想的基石, 也是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因为不自私的人才能从本民族的利益出发, 从社会发展的视角出发, 从为广大人民群众牟取实惠出发, 这是多么深刻的见解啊!

最后, 鲁迅表示, 没有这种“拿来”, 人不能自成为新人, 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他的对“拿来主义”的精湛深刻的论述, 不仅适用于对待外国文化, 对待民族文化遗产也同样适用。

本文的写作特色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首先, 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文以“拿来主义”为标题, 但文章并未从此处入手, 而是先着眼于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批判。因为对“送去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愈强烈, 愈能证明“拿来主义”的重要性, 这真是有比较才有鉴别。“送去主义”的结果是实无可送之时只能讨别人的“残羹冷炙”过活, 丧失民族尊严; 而“拿来主义”则大胆拿来, 为我所用, 充满民族自信心。不同结果的对比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其次, 是生动形象的比喻运用。把外国文化比作大宅子, 用“鱼翅、鸦片、姨太太”分别比喻外国文化中有益的、有益兼有害的和全部有害的部分, 比喻十分形象、科学、贴切、巧妙, 便于理解。

再次, 就是幽默讽刺的语言。文章第一段中作者写到: “活人替代了古董”, “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从文物到绘画再到活人, 都成了“送去主义”的牺牲品, 讽刺当局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实在是没什么东西可送了。总之, 鲁迅先生对那些只知“送去”的人的讽刺和批判, 那真是入木三分, 语言辛辣有力, 毫不留情。

篇4:对体育课形式主义教案产生的思考

一、体育学科的集体备课形式主义严重

由于高考等各级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广大农村学校在热热闹闹的素质教育背后,还在进行着扎扎实实地应试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非考试学科的中小学校体育课,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体育教师的继续学习和培训活动,体育教学的环境和教师的工作量,均得不到领导的充分重视与关心。导致了农村中小学体育课不能按照课程计划开课,体育场地器材得不到相适应的配备,学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体育工作保障和监督机制,体育教师无可奈何地沦为了学校的弱势群体。因此,包括体育教师集体备课在内的各种体育教学活动,也就不会受到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们的重视。

集体备课是对即将开始的单元教学任务进行学习与理解,是对单元内的课时教学过程进行构思与预设。集体备课需要体育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需要教师积极自觉全身心地投入。积极的、富有成效的集体备课,可以展示体育教师群体的才华和创造力;消极的、马马虎虎的集体备课,则会形成教师之间交流的障碍和知识的壁垒。集体备课是体育教师编写好教案的基础,只有高质量的集体备课,体育教师才能做到“手中有文、心中有案”,教师在上课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教师上课才能源于教案而又不拘泥于教案。学校管理者对体育工作的偏见,常规的教学检查只追求体育教案有份量、课堂教学队伍整齐和运动队比赛有名次等方面。体育教师教学有困难,没有人指导与帮助;教学出亮点,没有人表扬与鼓励;体育课上好上差一个样,这必然导致体育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在本地区教学检查中我们发现,有的农村中小学只有一名体育教师,没有集体备课的空间,集体备课记录大部分是自己捏造;有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多为兼职,没有能力开展体育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只是走过场,即使在较好的学校,由于缺乏有效地检查与考核,体育集体备课有准备无中心或是有中心无主题,议论没有实质性内容,最后把某一老师或备课组长的备课当成集体备课。体育教师不投入大量的精力用于集体备课和编写体育教案,体育课教案的编写就不会有质量保证,这是形式主义教案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体育课教案形式和内容缺乏规范要求

无论什么形式的体育教案,在最后结束的部分总会留有课后小结的位置,可是,体育教师在使用这些教案的时候,搞不清楚这些课后小结是一节课的小结呢?还是几节课后的最后小结?因为体育教师往往都要任多个班级的体育课,一份教案计划要在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中被多次重复使用。对此,教育教研主管部门没有对教案小结部分作出明确规定,学校教务部门也无法作出具体要求,结果体育教师为了应付学校的形式上的检查,课后小结记录难以与教案形式和内容相一致,教案编写的形式和内容缺乏深层反思,课后小结没有具体的内容指向,体育教案变成了书写一些形式主义程式的套话。

青年体育教师在编写体育课教案时,总是要去查找一些资料,对体育课教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学习与理解,也会学习和模仿老教师的教案,摘录一些精品教案中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技巧,以期在体育课的运用中,产生出良好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每一节课师生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因为在每一节体育课上都会有不同的故事发生,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教学智慧的激发,教学资源的生成,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体育教师良好的教学艺术和个性展示,需要学生们在配合中发挥主动性。青年体育教师只有把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己亲身体验,才能成为自己的宝贵财富。记录每节课后的教学小结,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即时反思,如同收集每节课闪光的珍珠,经过一个单元和一个学期后必要的整理和总结,不但能够成为体育教师编写教案的资料宝库,而且能够成为教师设计教案的教学依据,进而成为体育教学科研和撰写教学论文的信息源泉。但是,由于社会和学校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投入不足,学校体育教师配备缺乏,体育教师承担的工作较大,青年体育教师没有时间进行进修或教研活动,加之体育课教案没有规范的形式与内容,也助长了部分体育教师研究教案编写的惰性,每节课后教案的教学小结和教学反思成为一种形式,进而影响到体育课教案编写的合理性与实用性,这也是体育教案产生形式主义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了体育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下降,造成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低下。

三、教学条件与教学目标达成要求相差甚远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得到了不断改善,学校的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学校投入的欠帐太多,学校教育的布局调整所能提供的优质资源,仍然不能满足满社会对教育的需求,造成了许多条件较好的学校学生人数众多,突出了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条件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如本地区的城区学校,学校的班级多,班级的学生多,已经达到了学校的承受极限。虽然学校的体育器材和场地配备比较好,但是与学校的班级数和班级的学生数一比,还是杯水车薪。

体育教师编写教案是脑力劳动的过程,其劳动的效益还有赖于体育课的教学实践。教案编写中预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很好地达成或体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体育课堂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也将直接影响体育教师对教案编写的热情和效果。充足的体育活动器材,宽松的体育运动场地,和谐的体育运动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自觉参加体育运动的欲望,也能激起体育教师认真备课和编写教案的信心,编写出高质量的体育教案。试想,一个体育教师面对着众多的学生和不足的场地器材,即使编写出了体育课的教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还是不能有效使用,教学目标不能有效达成,学生活动不能充分开展,师生间因体育器材不足,造成的教学矛盾非常尖锐,体育教师在无序或无奈的操场上一筹莫展,领导怪其无用、学生愿其无能,体育教师地地道道成了学校的弱势群体。此种情形之下,体育教师还能有编写教案的热情吗?可以这样说,体育教学资源的不足,体育教案教学目标不能达成,造成了形式主义教案的大量产生,这也是近年来学生健康状况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造成形式主义教案的主要原因,是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不够,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配备不足,体育教案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达成率过低,以及体育教案本身形式与内容上缺乏规范的要求。当然,也有体育教师自身努力不够的原因。随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已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包括体育教案在内的各项体育体育工作,在学校的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取得更大的改革动力,收获更多的改革成果。

(江苏省沭阳县教育局教研室 223600)

篇5:《拿来主义》的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语:上课前请同学们看一副著名的挽联,猜猜这是写给谁的?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你们是怎么知道是写给鲁迅的?(《呐喊》《彷徨》《野草》《而已》是他的作品集,《莽原》《奔流》是他编辑过的刊物名,《毁灭》《十月》是他的译作。这是当时任《晨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悼念鲁迅的挽联,他将鲁迅的著作、译作和主编过的刊物名巧妙的连缀在一起,毫无斧凿之痕。鲁迅知识渊博,学贯中西,我们都知道他是作家,却鲜有人知他也是翻译家,他不遗余力地向中国读者推介外国优秀的作品,连去世前还在翻译果戈理的《死魂灵》,他的译作和他的著作几乎是相等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中的《拿来主义》(板书课题)。有谁知道《且介亭杂文》名字的来由吗?(“且介”即“半租借”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里写的,讽刺国民党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

二、整体把握课文思路

(一)解决“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问题。

1、这篇杂文也是篇议论文,看书看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人也有“眉目传情”之说,透过题目你觉得这篇文章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想请一位富有文才而又长于论辩的同学来说说,这个题目如果让你来写一篇议论文,你会怎么写?(学生: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怎样拿来。)

教师点评:不愧是文A的才俊,颇有大家风范,鲁迅先生也是这样构思的。

教师板书:

议论文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2、古语曰“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本文的警策句也即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在那段具体阐述的?

明确(课件):第7段,“所以我们要„„”

3、我们一起把第7段齐读一遍。

同学们看看这段文字中能表明文章思路的关键词是哪一个?(所以)”所以”常与什么词搭配?根据“所以”这个关键词,我们就可以断定前面6段应该写什么?

明确: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也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4、“主义”指重大的原则、主张(板书),如马列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把“拿来”当作“主义”是鲁迅先生独创的一种新颖的提法,可见其重要性,同时鲁迅先生的杂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提出呢?我们有必要知人论世,来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显示 “背景”)

下面请结合写作背景,再看课文“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主义”提出来的?

明确(课件):“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注意“拿来主义”“送去主义”与“闭关主义”在修辞上有何联系?(仿辞)

5、仔细阅读课文前半部分,同桌讨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有何表现和危害?

学生讨论,回答

师注意引导结合文本,注意①“进步”“奖赏”等反语的讽刺意味,拓展引申:鲁迅文章爱用反语,运用反语使文章具有巨大感染力和强大战斗力(匕首,投枪)。《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伟绩”、“武功”、《藤野先生》“标致极了”

②提问: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送来”的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那个成语?这种的“送来”本质是什么?)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找出相关语句回答:残羹冷炙。赤裸裸的经济侵略,文化侵略。

(课件,明确“因果论证”):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误国、卖国,所以要实行 “拿来主义”,这在议论文中叫什么论证方法?

㈡、研读课文,合作探究:怎么拿来?

1、刚才我们解决了“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阐述“我们该怎样拿来”这个问题的?朗读第8-10节,并分组合作探究①:鲁迅先生认为我们该怎样去拿?请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拿来主义者的态度

“ 他占有,挑选。”

“总之„„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教师过渡:讲了“拿来”的态度,也指出了”拿来”的方法,但比较抽象,为了进一步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手法?(抓住“譬如”)

②追问: “大宅子”比喻什么? 明确:大宅子---文化遗产

2、对待文化遗产,文章列举了哪几种人的几种态度? 作者是如何形象化讽刺错误态度的?

二组负责探究:文章列举了哪几种人怎样的心态和行为?(找出关键词)其实质是什么?

三组负责探究:“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是怎样说理的? 讨论交流,演示课件:

孱头--怕、徘徊--害怕继承(逃避主义者)

错误的态度

昏蛋--怒、烧光--拒绝继承(虚无主义者)

废物--慕、吸鸦片--全盘继承(投降主义者)

教师过渡:第八段段尾“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关键句),那么“拿来主义”者应该怎样?(他占有,挑选)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是怎样形象说理的? 三组学生讨论回答,演示课件:

“鱼翅”--精华--吃掉(吸收)

“鸦片”--毒品(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药用(治病)

“烟灯烟枪”--旧形式(有害的可做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毁或展览(教育)

“姨太太”--腐朽(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东西)--走散(消灭)

④总之,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样就能够做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四组探究:“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拿来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教师小结:对待文化遗产“占有”是前提,“挑选”是关键,创新是目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语气斩钉截铁,挑选的标准是,对我们是否“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只有借鉴吸收文化遗产,加以创新,才能为我所用。

3、本来继承文化遗产,是一个很深奥的理论问题,可经鲁迅先生这么形象地一论述,就使得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其实这种比喻说理的方法并不是鲁迅首创的,而是他从前人那里“拿来”的,我们学过的有哪些古文用了比喻论证方法?

明确:《劝学》(20喻)《寡人之于国也》(五十步笑百步),看来鲁迅先生的创作本身就是在践行着古为今用的“拿来主义”。

四、表达与交流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

冯先生的回答避实就虚,体现的是一种大家的机智幽默,但如果要正面阐释改革开放与拒绝资本主义腐朽东西的关系又该怎么说呢?请拿出笔来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述你的观点。(2分钟)

学生佳作展示:

教师点评:

提示:对外开放伊始,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提醒国人, “对外开放,是会有苍蝇、蚊子飞进来的,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新鲜空气。

五、拓展延伸

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拿来主义”?先来看看有关材料,选一两个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延伸阅读链接

材料一:广电总局要求央视等媒体不再使用NBA等缩略词

010年04月08日04:17《京华时报》

本报讯(记者易东方)昨天,央视体育频道总 监江和平证实,广电总局一周前向央视等媒体下发通知,要求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诸如NBA、GDP、WTO、CPI等外语和缩略词。

从这个月起,央视体育新闻已经在节目中开始规避“NBA”“CBA”“F1”等观众耳熟能详的缩略词,取而代之的是“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中国男子篮球联赛”“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等中文全称。昨天,央视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接受本报采访时确认,广电总局上周下发了一道通知,要求在今后的电视节目中尽量屏蔽英文缩略词,转而使用中文全称。目前,央视、北京电视台等媒体的多档节目已就此进行整改。

江和平说:“不仅是体育频道要执行这个通知,央视的所有频道都要执行,例如GDP、WTO、CPI这类缩写也在禁用范围内。”央视体育频道已经在NBA和CBA转播、新闻播报中进行了修正,节目字幕对“NBA”等缩略词进行了括号加注的方式给予说明。

篇6:拿来主义教案

1号选手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

2、掌握本文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二、教学重点:掌握本文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掌握本文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最近几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我们国家的一件大事(十八大的召开),提的最多的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那么出现这种盛世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那是不是所有的外国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

2、展示学习目标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其实,两者是一脉相承的.(1)、作者先指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闭关主义_________,送古董 和____________,送古画新画 以及送梅兰芳 然后列举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2)、什么是“拿来主义”?

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批判地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3)、该怎样拿来?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4、合作探究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不敢进门、放火烧光、接受一切、拿来。(2)、课文中“鱼翅”、“姨太太”、“鸦片”分别比喻什么?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部分。

5、当堂测评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阅读材料,说说“精华”、“糟粕”在文中各比喻什么?

五、课堂小结

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精辟论断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有着怎样的意义。处在高度开放、全球一体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承载着继承与创造重任的青年人,更应懂得智慧地“拿来”。

六、作业布置

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 请联系实际,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篇7:《拿来主义》的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的】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设计】

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质,以及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二、指导预习。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两个要求。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表达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在旁边空白出做上笔记。

三、研习新课。

(一)释题:题目“拿来主义”,同学们想想“拿来”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主义”呢?(写作背景)

明确:这里的拿来何我们平时说的拿来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一种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拿来主义这个说法是鲁迅地独创,有它特定的含义。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一种主张呢,我们现简单地看一下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地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地错误观点,所以说“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二)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理一理作者地写作思路。清大家先默读1-7段 文章一开头就写闭关主义,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2 这一做法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封闭

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看来闭关主义是行不通的,于是“给炮轰开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做法呢?

搞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都送去了些什么

(1)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非常郑重、恭敬,媚态可掬,淋漓尽致的展示了送去时的讨好面目。几张画“一路的挂”,非常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是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3)“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么理解“进步”这一词?是真的进步了吗?这种手法是?反语。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一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

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鲁迅先生说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跑给的。“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我们看看外国有目的的抛来了什么东西?第六自然段 鸦片 废枪炮 香粉 电影 小东西

他们的目的何实质是什么?毒害欺骗中国人民,侵略掠夺中国 小结:我们整理一下刚才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闭关主义,封闭落后。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既然这些都行不通,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鲁迅先生提倡要拿来,而且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同学们我们说这种思路被称为什么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呢?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同时请同学们也回去思考这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文后“研讨与练习”一和三。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二、研习新课。

(一)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是怎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默读8-10段鲁迅先生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对待方

式?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思考“大宅子”是比喻什么

提示 第一段中写到“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中的“学艺”指什么

(泛指学术文艺 那大宅子就是文化遗产)

那有几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呢?

怕给它的东西污染了,徘徊不敢走进门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这三种人的本质分别是什么呢

逃避主义 懦弱无能 害怕继承

虚无主义 盲目排斥

投降主义 崇洋媚外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显然是错误的。那么正确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占有 挑选。请同学们朗读第9段,看看这里又拿了几样东西来比喻?要怎样对待?分别说说。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走散)。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第10自然段,总结一下对待文化遗产要持什么态度?

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对待文化遗产,在拿来的时候我们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沉着 勇猛 有辨别 不自私 我们应该特别主义到,在论证拿来主义的时候,鲁迅先生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呢?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民比较熟悉的,容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的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如: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三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把握了拿来主义的方法和实质,同时对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有了基本了解。

四 作业

篇8:从《拿来主义》看鲁迅的幽默技巧

幽默, 源于拉丁文humour, 中文译名始见于20世纪20年代林语堂先生的《论幽默的译名》一书, 是从英语单词Humor音译过来的, 意思为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举凡一切通过讽刺、影射、嘲笑、调侃等方式, 将生活中不正常现象的本来面目和荒唐可笑之处暴露出来, 引起人们发笑和思考的手段和刺激, 都可归入“幽默”的范畴。幽默与鲁迅的杂文有不解之缘, 鲁迅说杂文“是匕首、是投枪……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 (《小品文的危机》) 鲁迅的杂文既针砭时弊、切中肯綮, 又尽可能幽默风趣。但其幽默不是小聪明, 而是大智慧;不是诡辩的小伎俩, 而是清醒的头脑、敏捷的思维所特有的大手笔。下面结合《拿来主义》一文略谈鲁迅的幽默技巧。

一、妙用修辞

1. 活用反语, 幽默而含讥。

反语即反切, 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反语是鲁迅幽默艺术中最突出的技巧之一。在《拿来主义》一文中, 鲁迅灵活、巧妙地运用反语, 给一切反动势力以无情揭露和猛烈鞭挞。如: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叫作‘发扬国光’。”“发扬国光”是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美术作品展览时的用语。鲁迅在这儿借用来反讽“送去主义”者不以卖国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总之, 活人替代了古董, 我敢说, 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似褒实贬幽默国民党反动政府媚外求荣、愈演愈烈的丑行, 表达出鲁迅对学术退步、文化堕落的现实的强烈愤慨。

“当然, 能够只是送出去, 也不算坏事情, 一者见得丰富, 二者见得大度。”仿卖国者口吻, 不顾事实上国家经济贫乏, 却以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为由欺世惑众。“大度”在这里当然不是“慷慨大方”的意思, 意在幽默“送去主义”者对民族利益的无耻而彻底的出卖。

“只有烟枪和烟灯, 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 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寓贬于褒, “国粹”指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这儿用来指烟枪和烟灯, 辛辣讽刺了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恋恋不舍的封建遗老遗少们。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 ‘送去’之外, 还得‘拿来’, 是为‘拿来主义’。”贬义词褒用, 似贬实褒。“鼓吹”决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 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宣扬真理。“吝啬”不是“小气”, 而是“珍惜”, 借以强烈表达对经济、文化财富应有的正确态度。

反语作为一种修辞手法,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战斗性。古往今来, 许多愤世嫉俗的文人墨客, 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 都常运用这一有力武器抨击时弊, 抒发情怀。鲁迅作为一名反帝反封建的猛士, 在他的杂文中每遇敌人“好用反语, 每遇辩论, 辄不管三七二十一, 就迎头一击” (《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二》) 。或似褒实贬, 或似贬实褒, 使文章幽默而含讥, 乐观而悲愤, 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这种“迎头一击”的幽默是辛辣犀利而不留情面的, 是能“正对‘论敌’之要害, 仅以一击给与致命的重伤” (《鲁迅全集》第十一卷第40页) 的。

2. 生动比喻, 幽默而形象。

运用比喻说理可以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变枯燥为风趣, 变陌生为熟悉, 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这也是鲁迅幽默艺术最突出的技巧之一。《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就如何对待中国文化遗产这一个抽象繁难、困扰文艺界许久的话题, 化繁为简, 举重若轻, 以“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然后叙述一个穷青年可能有的三种做法, 以孱头式的“徘徊不敢走进门”, 昏蛋般“放一把火烧掉”, 废物般“接受一切”谐谑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三种错误倾向, 即割断历史的逃避主义、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这种近似调侃的笔法, 非常幽默风趣, 但又很见批驳的力度。然后作者又分别以“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有益无害、高贵典雅的内容, 要“拿来”而且“使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益处又有害处的东西, 要吸取、使用它有用的方面, 清除它有害的方面;“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要“毁掉”、“走散”, 三层比喻深入浅出地指出“拿来主义”者应如何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耐人寻味。

又如:“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又碰了一串钉子, 到现在, 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鲁迅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打破大门”、“碰钉子”形象地刻画出清政府从闭关锁国至落后挨打, 最终与帝国主义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事实, 揶揄“闭关主义”的同时, 又把“闭关主义”演化为“送去主义”的道理一语道破, 较之于直陈史实来得风趣、幽默。

借助生动的比喻以幽默风趣的说理, 早在儒道争辉、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家们就创造性地运用了, 无论是孟子的“引人入彀”, 还是庄子的“涸辙之鲋”, 都显示了这种独特的东方式的智慧。鲁迅继承了这一幽默传统, 并结合时弊, 充分发挥这种幽默技巧诙谐有趣的优点, 尤其是在对待同盟者或自己队伍中人们的那些可笑、可鄙、落后、怪诞的言行和思想时, 鲁迅常以比喻和故事作出形象的暗示, 犀利却不沉重, 谑而不伤, 希冀被刺者苦笑着弃旧图新。

3. 引用群众语言, 谑而不虐。

鲁迅在谈到提倡白话的原因时说道:“四万万中国人嘴里发出来的声音, 竟至‘不值一哂’, 真是可怜煞人。” (《鲁迅全集·热风》) 鲁迅不仅提倡用群众语言, 并亲笔力“写”, 在文章中普遍地使用口语、俗语、惯用语、民间谚语等群众语言。

“别的且不说罢, 单是学艺上的东西,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 但终‘不知后事如何’。”化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本中的散场套话“欲知后事如何”, 指出这批古董的下落不明, 讽刺“送去主义”者的卖国行径。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 否则太不‘摩登’了。”音译词“摩登”是“现代”“时髦”的意思, 这是当时的流行语, 鲁迅引用来自嘲批判“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 这一思想在当时“送去”思想盛行的时代是极不合潮流的。

“我想, 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 ‘拿来’!”引用民间俗语“不管三七二十一”, 态度坚决, 无论如何反正是做定了, 再用口语“拿来”, 态度鲜明, 主张明确, 短句掷地有声, 形象跃然纸上。

鲁迅的杂文用人们司空见惯似乎难登大雅之堂的词语表达深刻的思想或沉重的现实, 明白如话, 通俗易懂, 使行文更加有生气, 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幽默效果。

4. 精于仿词, 妙趣横生。

鲁迅为了增强幽默嘲讽的效果, 在选词炼字方面, 常常打破语言的常规, 根据语境故意模仿某些现成的词语, 翻造一些新词。“拿来主义”就是鲁迅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独创的新鲜而奇特的概念;“主义”指一种重大的原则和主张, 是堂而皇之的政治术语, 而“拿来”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口语, 这两个词十分有趣地嫁接在一起, 不伦不类地惹人发笑。“送去主义”也很妙, 不说“卖国”, 而说“送去”, 挖苦嘲讽的意味更强。鲁迅运用仿词这种修辞手法, 尤其关注的是语言中所包含的含蓄而深沉的情感, 反过来这种情感态度使这些表达也引人注目。

二描摹丑态

一般意义上的论说文, 靠的是说理的逻辑性、雄辩性, 行文中以议论、叙述为主, 很少出现绘画意义上的“描摹”。可鲁迅在杂文创作中往往运用绘画笔法描摹细节、表情、动作, 活化丑态, 让“画面”把读者带入更为深刻的理性思辨之中。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叫作‘发扬国光’。”“几位”和“几张”说明大师不多, 作品极少, 几乎到了少而无奈、寒碜可怜的程度。“捧”字颇富深意, 动作的发出者是国民党政府的御用文人———“几位大师”, 诚惶诚恐的“捧”, 恭恭敬敬的“捧”, 呈送对象则是帝国主义殖民者, 一个“捧”字活画出“大师”们的奴性嘴脸。“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国家之多, “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线之长, “挂”则勾画出“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却又寒酸可怜的丑陋之态。

又如对于“送去主义”的危害, 鲁迅形象地写道:“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 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 则当佳节大典之际, 他们拿不出东西来, 只好磕头贺喜, 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形象的描摹, 读者稍加想象眼前即可浮现出山河沦丧的不堪场面。简而精, 曲而达, 婉而有致, 思想观点寓于传神的描摹中, 不加评论, 但取舍的角度却可以让读者在一览一思中得到。当然, 作为作家的鲁迅的“画面”往往有更多的漫画性质, 然而这正是鲁迅活化丑态力求神似的特点。

三、“顺带一枪”

鲁迅杂文中常有这样一种写法, 在集中论述某一问题时, 偶尔横插一句不动声色地对其他人或事予以讽刺, 这种行文技巧鲁迅称之为“顺带一枪”。如:“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 因为祖上的阴功 (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 , 得了一所大宅子……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顺带幽默一下作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等人的虚荣。鲁迅杂文中这种“顺带一枪”式的幽默是自然的, 轻松的, 温和的。既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 增添杂文的幽默效果, 又可以增强杂文的战斗性, 让对手有“芒刺在背”之感。

从《拿来主义》一文中我们可以约略窥见鲁迅的幽默技巧。或妙用反语、比喻等修辞手法, 或生动描摹, 或“顺带一枪”, 总能让读者从现实的深沉痛感中伴着苦笑而流下晶莹的泪珠, 正如郑振铎所指出的, 鲁迅“富有一种作家视为至宝的品格———这就是他所向披靡的幽默” (《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4期) 。但鲁迅又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有“情不可遏”的激情, 这就形成了鲁迅杂文独特的幽默风格, 并对后世杂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雷振华《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武陵学刊》 (社会科学版) , 1999年第2期。

[2]卢斯飞、杨东甫《中国幽默文学史话.导言》,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上一篇:白领进阶手册:职场成功最重要的箴言下一篇:机电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