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3(人民版必修2)

2024-04-25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3(人民版必修2)(通用3篇)

篇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3(人民版必修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3(人民版必修2)

课题: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

目标:

1、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

2、阅读列宁《论粮食税》等历史文献,学习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

3、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定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重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难点: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教具: 实物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学 法 指 导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当今世界上哪些国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何时何地诞生的?

学生回忆必修一所学的知识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二、新授过程

指导学生看本专题的导语部分,并结合目录,了解本专题的主要内容。看第一节的“课前提示”明确本节的主要知识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资料卡片: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指导学生看史料,思考: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那么,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形势?请结合教材相关部分举例说明。

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苏联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

面对如此形势,苏俄人民采取什么措施战胜国内外敌人的? 军事上:组建红军,抵抗敌人的进攻 经济上: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哪些主要内容?

(1)实行余粮收集制

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国家无法提供工业品,卢布又迅速贬值,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无偿地交给国家,所以它的推行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2)推行工业国有化,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

(3)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指导学生回忆评价事物的一般方法,即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1)积极:实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2)消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这说明制定这一政策的指导思想,即“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存在着重大失误,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巩固练习(投影)

1、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2、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学习思考: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列宁《论粮食税》 读一读这段话,说一说你对它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提示:在这段话中,列宁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帮助苏俄政权渡过严重危机方面发挥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是一种临时性的办法。说明列宁已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教师总结:从列宁的话我们可以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打败外来干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仅仅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到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时,它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并引发了政治危机。

(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指导学生看教材的第二部分,思考: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时,国内面临着怎样的经济形势? 面对如此严重的经济状况,苏俄领导人又是怎样认为的?

俄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手段,认为可以在战争结束后继续使用这一政策,把陷入经济灾难的国家拯救出来,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但未取消,反而强化了。这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史料链接 材料一: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要求停止余粮收集制。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材料二:在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中,参加者占领要塞,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克”、“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等口号,并组织起“临时革命委员会”,发布的《告喀琅施塔得要塞和市民群众书》中声称:执政的共产党完全脱离群众,没有力量把群众从全面崩溃的现状中拯救出来,只有靠全体工人的努力和决心,才能给祖国提供面包和燃料,才能让人们穿上衣服和皮靴,才能使共和国摆脱困境。--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列宁领导的俄共(布)是如何做的?

以上材料反映了:农民请愿要求停止余粮收集制;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要求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普遍反对。列宁领导的俄共(布)果断地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以摆脱困境,巩固政权,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指导学生看教材第二、三个目录,明确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目录是第三个目录实施的背景。

2、新经济政策的制定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根据这一报告,党内一致通过了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的决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明确:什么是新经济政策?

苏俄在农业、商业、工业等各个领域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统称为新经济政策。

3、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指导学生看教材,归纳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在农业方面,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③工业方面,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在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④分配制度上,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探究:有的同学说,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有使资本主义政策得到发展、重新走回资本主义道路的危险;有的同学说,只有经济命脉掌握在国家手中,国家资本主义就可以受到控制,苏俄就可以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谈一谈你自己的看法。

答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经济命脉的情况下,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种探索。它反映了苏俄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小农生产者占优胜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实践证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不但推动了生产的发展,而且巩固了工农联盟,保证了苏俄稳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师总结得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即充分利用了生产者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4、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指导学生回顾评价实物的方法 提示从进步性和局限性等方面分析

答案提示:①进步性:a、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使苏俄的经济政治危机迅速消失,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实践,开始从苏俄的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c、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它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②局限性:新经济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俄共和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对实施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又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教师总结得出结论: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

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讨论:比较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异同

提示:从背景、目的、内容、特点和效果等方面分析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目的 内容 特点 效果

(四)社会主义苏联的成立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莫斯科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2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巩固练习:(投影)

1、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b)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2、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a、性质相同内容相反

b、互为补充取长补短

c、前者是对后者的发展

d、性质和内容都相反

3、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a)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四、总结本课内容

苏俄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通过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国有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利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通过一定程度地恢复发展资本主义,从而使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五、布置作业

1、复习并掌握基础知识

2、完成相关练习

3、预习《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六、板书设计 余粮收集制

工业国有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物配给制。普遍劳动义务制 固定的粮食税 租让制、租借制

新经济政策 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学生根据了解的知识回答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专题导语部分,并结合目录说出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齐声朗读诗歌,然后说出反映的问题。学生在教材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在教材中圈划出战时共产主义内容的要点。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余粮收集制对当时的积极作用,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措施对农民的伤害。教师提示学生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然后让他们结合政策内容分析。

学生完成巩固练习,然后让他们说出理由,最后老师总结,即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

指导学生先阅读材料,归纳出主要内容,然后结合问题联系知识点得出结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学生带着问题看教材的相关部分,然后得出答案

学生在得出结果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让他们带着问题看投影史料。指导学生回顾材料题解题的步骤,然后按方法进行分析,最后教师总结,即结合材料能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入手。引导学生明确目录之间的关系。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含义

指导学生归纳新经济政策内容的同时,再分析内容时可以适当引导他们回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从而为后面比较进行铺垫。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组,就两种不同的观点进行几分钟的辩论,最后总结。

指导学生根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方法进行入手,分析进步性时引导他们对当时国内形势的作用,回顾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说明对国外的影响。

教师提示学生从背景、目的、内容、特点和效果等方面分析,然后指导学生列表格比较两种政策的异同,最后投影表格,让他们填空。了解苏联成立的概况。完成投影练习,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解题方法。

篇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3(人民版必修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教材分析】

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解体。本节内容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借鉴和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标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内容及特点,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过程与方法: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认识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史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进而坚定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2)难点: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图表分析法、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表格、历史文献和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顾20世纪以来的历史,曾经有一个民族对中国产生过最大影响,它就是俄罗斯民族。俄罗斯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从古代的彼得大帝,到近代的亚历山大二世,再到现代的列宁,他们都对俄罗斯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列宁,他凭着对革命的执著,勇敢地承担起为人类开拓新航道的历史重任。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请大家先来看本节的课标: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通过课标我们不难看出,在苏俄社会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的过程,其经济政策出现怎样的变化?(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红色政权在非常时期实行的非常政策,你怎样理解“非常时期”时期呢?请大家阅读教材举例说明。

(二)讲授新课: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非常时期)

(1)国内武装叛乱和外国干涉军的联合进攻。(2)3/4领土被敌人所占(3)经济严重困难。总之,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危机。

(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危难时刻,列宁实行了非常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2.目的: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实行企业国有化。(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4)劳动: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探究问题一:以上措施由于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政策”两大特点,所以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过,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共产主义应当建立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前提下”,但当时的苏俄显然离这一目标距离遥远。对此,你如何理解呢?

提示:这一政策是苏俄在战争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它明显带有“战时”特点。另外,在这一政策下,苏维埃国家掌握一切生产、生活资料,消灭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带有“共产主义”色彩。

问题探究二:1920年,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两个装满土豆和小麦的袋子,显然是在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老农似乎有所顾虑,经常四处张望。你认为上述场景正常吗?说明你的理由。

4.评价:(讨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1)积极(利大于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它适应了战时的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

(2)消极(利大于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但这些措施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经济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使苏俄的国民经济濒于崩溃,造成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显然以上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我们在评价历史事物时,一定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辩证的分析。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我们既要看到它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和巩固政权提供了保证。同时还必须承认它过分强调生产关系而忽视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现实,势必会产生严重后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请阅读教材举例说明。

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经过了三年的国内战争,苏维埃政权总算粉碎了帝国主义的干涉的国内反革命叛乱,但脚步未稳,又遭遇了一场自下而上、突如其来的风暴。主要表现为:

(1)经济危机:工农业生产下降;生活必需品不足;粮食、原料和能源缺乏等。

(2)政治危机:农民暴动。工人罢工;水兵叛乱。

(面对着农民的反抗和水兵的叛乱,如果你是列宁,你将怎么办?)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实施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2.内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归纳其主要内容,并比较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异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政策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 工业政策 国有化

国家资本主义 贸易政策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 实物配给制 工资制

问题探究三:(1)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有什么好处?(增加农民收入,调动生产积极性,缓和政府与农民的矛盾。)(2)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会不会使苏俄重新走回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不会。因为前提是国家掌握经济命脉。)(3)新经济政策“新”在什么地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实质(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评价:

(1)实践: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了国际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理论:它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符合俄国的国情,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判断某项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

5.苏联成立

(1)建立:1922年12月。

(2)巩固:1924年,苏联通过第一部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问题探究四: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启示呢?

启示:①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③社会主义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④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道路艰难曲折,而不能急于求成。⑤社会主义建设还必须符合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等。

(三)课堂小结

总之,在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中,苏维埃政权在经历了打破坚决,走出艰难的喜悦和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惑之后,最终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灿烂春天。在这期间,列宁的贡献功不可磨。记得大国崛起曾这样记载:冬天是莫斯科最具风情的季节。1924年1月21日,漫天的风雪席卷着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但这一天的莫斯科城没有风情,有的只是无尽的悲哀。就在这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苏联人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兄长,一位和蔼的领袖,一个根据实践要求为俄罗斯谋划未来的舵手。来自西伯利亚的狂风怒吼着,如同随风飞舞的雪花,每个吊唁者的脸上都充满了失落和彷徨,苏维埃的明天怎么办?谁来带领大家完成这段未竟的旅途?

(四)板书设计:

五、课堂反馈:(见讲义)

1.1920年,农民契柯夫在火车站出售一小批粮食,结果应是()

a.他受到表彰鼓励

b.他的粮食被没收上缴

c.他被指定到市场出售 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

2. 1921年冬季,农民契柯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

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

b.他被处以罚款

c.他只能出售其中的一小部分

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

3.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4.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

a.采取余粮征集制

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篇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3(人民版必修2)

一.请自主学习教材第四专题第一课

二.思考题目:

1.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法律基础 组织基础是什么?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三.自主解答:

1.列举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有什么历史意义?

3.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互动学习】

一.情景激趣

播放视频《开国大典》片段——“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思考与判断: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的诞生,中共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二.探索生趣

主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探究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探究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1)讨论各项报告和、、、(2)通过《》《》《》等重要文件。

(3)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探究3: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诞生有何历史意义?

(1)结束了

(2)建立了

(3)为奠定了基础。主题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探究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的法律基础、组织基础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探究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议题

制定《宪法》

探究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体现的原则是什么?

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主题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探究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

探究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的职权,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探究3:

阅读材料: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

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据材料,分析毛泽东的言论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主题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探究1:

阅读材料: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统一的大家庭中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江泽民 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依据: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探究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1)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2)保证了和

(3)促进了。

三.总结固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构建知识结构

2课堂讨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历史因素

(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2)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革命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现实因素

(1)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2)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3)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4)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

【素质提升】

一、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D、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2.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订

C、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

D、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彻底完成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框架。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借鉴了近代西方的代议制②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③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最主要方式④是直接民主制的一种形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观察图片,下列按图片顺序对应的信息,不准确的一组是 .

A.颁布于 1912年、1949年、1954年

B.由 南京临时政府参

议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的政治建设成就

6.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A.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B.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7.仿照图1的示例,为图2撰写的解说词最适当的是

图1图

2五四风雷: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A.民主协商:1949年新政协召开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

B.开国大典: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C.法制建设: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改革开放: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开始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是

A.沈钧儒B.宋庆龄C.罗荣桓D.朱德

9.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权利确立

C.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形成10.省级自治区中,最先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D.宁夏回族自治区

二 非选择题: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天朝田亩制度图二《南京条约》签字图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图四解放军占领南京图五日本在南京的投降仪式

材料二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结果是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一纲领包含了什么思想?指导图三所反映事件的纲领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这两个纲领的共同点是什么?

(2)哪两幅图可以形象的说明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又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3)图五所示历史事件的意义何在?

(4)材料二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 2B 3C 4A 5D 6D 7B 8A 9A 10A

11.(1)图一:太平天国运动;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

图三:三民主义。都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2)图二和图四。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收回了台湾;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货运代理出口流程下一篇: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