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2024-05-23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通用8篇)

篇1:《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第十七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独立工人运动;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作用。

2.能力要求:通过讲述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使学生认识:科学社会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历史需要,又服务于历史需要,从而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革命活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生动的革命理想教育。使学生从革命导师身上得到一些做人的启迪。

3.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终生从事革命活动创立马克思主义及其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的讲述,培养学生全面深入认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难点:一是英国宪章运动中的核心内容“工人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二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公开发表。从此以后,这部著作和两位作者的名字就深深地镌刻在人类思想史和革命的丰碑上,历久弥新,永不磨灭。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已经150多年了。150多年来,没有哪一本书传播得如此广泛,如此深入人心,没有哪一本书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并且继续产生着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它的问世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树起了一面旗帜,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它给呻吟在资本主义重压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指明了争取解放的道路,它有如黑夜里的灯火,大旱中的甘霖,立即不胜而走,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用多种文字在各国传播开来。可以说,对于这部著作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会过分。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哪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两次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共同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质。无产阶级把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即:有组织、有意识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时期。

英国的宪章运动有一个政治纲领《人民宪章》。运动中,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宪章运动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阶级所显现出来的巨大革命力量,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深入发展,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各国工人运动,已成为历史发展的迫切需要。独立

的工人运动的斗争实践,不仅使无产阶级加深了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认识,同时也为无产阶级革命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因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工人阶级只有在规模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走上正确的轨道。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种时代的要求下,担负起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的。(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课文是从马克思、思格斯深入工人群众和进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因为只有深入工人群众,才能了解工人阶级的现状和加深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但仅此还是不够的,还应重视理论的作用,特别是对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进行科学的论证。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的国度里几乎同时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并密切合作,开始全面创立科学理论的工作。教材在小字中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把它们吸收、改造,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它的发表标志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自此之后无产阶级有了自己强大的思想武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新阶段,国际共产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洪流。

二、巴黎公社

1870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

后来人民选举产生了巴黎公社,资产阶级政府不甘心失败,对巴黎公社发动了进攻。战斗非常惨烈,数以万计的公社战士英勇牺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月流血周”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后来公社的领导人之一欧仁·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的歌词,经工人作曲家狄盖特谱曲后,《国际歌》在全世界广泛传唱开来。

篇2:《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巴黎公社的性质、意义,《国际歌》2、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正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3、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革命活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生动的革命理想教育。使学生从革命导师身上得到一些做人的启迪。二、过程与方法:感知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和过程,学会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正确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感知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高尚情操以及他们所创立理论的正确;认识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及其不可避免的失败结局。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树立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崇高理想,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巴黎公社的战斗精神都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值得发扬.四、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五、难点: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国际歌》为背景音乐。教师:100多年来,不同肤色的劳动者用不同的语言,用同样的旋律,唱着这同一首歌,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进行着不屈的斗争,上演着一幕幕的战歌。。。第一首歌:夺回劳动果实——英国宪章运动由工业革命后的的纺织厂女工,童工劳动等图片引出工人的境遇,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工人的待遇越来越差。工人面对很差的待遇,不断进行抗争,引出宪章运动的有关内容:宪章运动:目的:          时间:          特点:          政治纲领:          内容:          性质:失败原因:教师引导组织归纳然后指出,由于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这就说明英国宪章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第二首歌:思想冲破牢笼——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投出马克思的简历和恩格斯的简历教师指出随着工人运动水平的提高,需要科学理论做指导,马克思、恩格斯顺应了这个需要,结合工人运动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引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三部分     《共产党宣言》:时间、起草者、组织、内容、意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引出“动脑筋”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史料题:(xx年烟台历史会考题)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革命友谊的故事为了保证马克思能够全身心的投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恩格斯心甘情愿 做出牺牲,从事自己最不愿干的那“该死的生意”,他用挣来了的钱担负着马克思一家的生活。故事中的问题:革命友谊成为革命理论诞生的助推剂,这两位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共同创造的革命理论被称作什么?它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这一科学理论成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请你举出一个革命成功的事例。教师:科学理论有了,无产阶级就进行了伟大的尝试,我们进入最后一首歌:到实践中探索——巴黎公社出示提纲:巴黎公社:背景、时间、军队、政权、结果、性质、失败的原因。失败的原因:1、内部出现奸细            2、敌人力量强大            3、无产阶级自身尚未成熟            4、虽然建立政权但缺乏巩固政权的经验。引出视频:巴黎公社教师总结,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但在强大的敌人面前的表现永远激励着后人,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如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以在国际工人运动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述,最终汇成一首歌——《国际歌》《国际歌》:为纪念巴黎公社而作,词作者       ,曲作者       。小结:国际歌为无产阶级战士的可歌可泣的精神而作,就这样流经百世轮回,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为真理而斗争!作业:做《伴你学》板书:第一首歌: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英国宪章运动第二首歌:让思想冲破牢笼——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三首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巴黎公社汇成一首歌:《国际歌》学生从课本中找相关答案进行简短的巩固看书找出内容并整理此题,学生讨论完成,并引导学生可以往中国历史上延伸。学以致用,学生利用刚才的学习内容做xx年的会考相关题。学生回答此题,老师加以总结。学生自己了解老师搜集的普法战争的相关资料了解相关背景。对失败的原因进行重点的分析,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做铺垫。学生先对失败的原因作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篇3:《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内容, 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解决了难题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 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 科学社会主义有了巨大的发展。上世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了很多难题, 其中, 怎么具体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这一难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从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以来, 包括我国和苏联的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但是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摸索和实践中, 并没有找到一条科学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直到我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邓小平同志代表的党的第二代国家领导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 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方针, 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做出了初步的回答。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 以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为目标伟大实践, 是党的几代领导人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成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各种成就奠定了理论基础, 指明了方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为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施做出了实践, 为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了道路。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和平年代, 现代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需要首要思考的问题,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不变的目标, 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急需思考和做出回答的问题, 是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中国自身的基本国情对这些难题做出了初步的回答, 走出了正确的道路, 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提供了依据。因此,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飞速发展, 为这一转折时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方式、方法上的借鉴, 为其他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指明了方向。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拯救了社会主义, 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生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巩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阵地, 使得社会主义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壮大。毛泽东同志将社会主义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 没有走俄国的老路, 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使得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独立解放, 这样的成果为社会主义在中国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十世纪末,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和国家的第二代领导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壮大,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功实践, 坚定了广大社会主义人士的信心, 拯救了社会主义, 特别是这段时期, 苏联政权的解体使得国际共产主义事业遭受了巨大的挫折,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 西方资本主义敌对政体借此宣扬社会主义走向末路, 在这样动摇的国际社会环境下,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坚持正确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 将中国的基本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 重新树立社会主义的旗帜, 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道路, 挽救了处于低谷的社会主义, 为广大的社会主义人士带来了新的希望, 使得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的发展和巩固。不但没有让社会主义消亡, 反而通过中国社会主义人士的坚持努力, 促使社会主义理论更加繁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的成果, 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 人民幸福安康国家富强, 这种兴旺的形势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了生机。

并且,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本质上说, 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创新的成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决了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的难题, 为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而在国际共产主义遭受巨大挫折的社会环境下, 中国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走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脱离低谷, 为世界上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

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发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经济建设中, 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它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再一次结合并成功飞跃, 建立邓小平理论。从改革开放以来, 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 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联系结合, 先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二世纪末国际共产主义危机等多次重大挑战。可以说,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坚持了原有的社会主义真理, 并且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做出了实践发展, 促使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邓小平理论成为了中国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也扩充了社会主义的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探索和建立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以“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核心问题, 把握和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并且不断加深对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形势的认识, 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需的理论基础。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探索和建立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 坚持真理、不断创新,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和建立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的努力, 以毛泽东同志先驱走出了初期的社会主义道路, 以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者, 摆脱了束缚, 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 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实践和发展, 成功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 开拓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提高了堆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 大力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的繁荣发展。

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启发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而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 社会主义的任务并不相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历史必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必要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基本国情和历史特点的共同产物, 既具有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 又符合中国的事情情况。因此,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本质上是科学社会主义, 具有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目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中国特色和历史特点上, 具有中国基本国情的个性特征, 有当代的时代特征。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 结合毛泽东思想理论, 落实中国特色, 不断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核心问题, 不断探索、深入。这样的科学地理论体系为世界的社会主义人士以及西方资本主义人士证明社会主义的正确性, 展示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这对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启发:

1、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精髓都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过程中所必须要坚持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是根据严格的事实依据为基础, 发现了资本主义存在的矛盾和弊端, 找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并逐步发展的社会主义理论。因此,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从历史反思来看,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过程中, 包括苏联在内的一些国家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没有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 断送了社会主义, 而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偏差。因此, 从这两方面表明, 不论是中国还是国际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放弃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将科学社会主义和自身国情相结合, 才能使科学社会主义在本国的发展具有活力。

2、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以“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核心

“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历来在国际共产主义的运动史上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题, 怎样来回答这个课题, 可以非常直接的表现出各国共产党人所具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水平, 这会严重的影响各国社会主义未来的前途与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所面临的问题与失误, 归结起来就是因为没有真正搞懂这个关键的基本理论问题。在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共产党对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进行了非常深刻的总结, 把对社会主义的相关认识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进而让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

3、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理论在不同时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任务, 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必须加强时代环境认识。中国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认识到历史环境, 加强对自身的反思, 对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提高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 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4、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建设好执政党

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正确科学的领导,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功实践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事业的执政党必须不断反思、坚持真理、与时俱进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因此, 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参考文献

[1]吴克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贡献[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8 (6) :84-87.

[2]王兰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0.

[3]李龙强, 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辨析[J].山东社会科学, 2011 (5) :22-26.

[4]王立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担当[J].理论学刊, 2012 (10) :72-75.

篇4:财富与慈善:慈善资本主义的诞生

“Having seen their own economic activity transform the world, they thought that the foundations they left behind would be transformative organizations,” says Carl Schramm, head of the 5)Ewing Marion Kauffman Foundation. Those foundations did remarkable things. Set up as 6)conduits for making grants as well as running the programmes that would benefit from the money, they thought big, concentrated on clear goals and were willing to invest heavily for long periods to achieve them, says Mr. Schramm.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for example, found a cure for 7)yellow fever and drove the “8)green revolution” in agriculture. Carnegie, among other things, built thousands of public libraries.

Yet this long-term investment 9)ethos has proved to be the exception, not the rule. In a landmark article, Philanthropy’s New Agenda: Creating Value, Michael Porter and Mark Kramer described widespread flaws in America’s foundations that mostly remain to this day. For instance, little effort is devoted to measuring results, and foundations have unjustifiably high administration costs. 10)Arguably the biggest problem is the way that foundations make grants to organizations they support. Melissa Berman of Rockefeller Philanthropy Advisors argues that there is too much emphasis on funding individual programmes and too little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running the programme.11)Overheads are seen as a bad thing, and grants tend to be short-term.

Should the new generation of philanthropists try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foundation? 12)EBay’s Mr. Omidyar thinks so. He has 13)folded his Omidyar Foundation into Omidyar Network, which is free to make for-profit investments as well as philanthropic donations to pursue its mission of “individual self-empowerment”. “After a few years trying to be a traditional philanthropist, I asked myself, if you are doing good, trying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why limit yourself to non-profit?” he explains. Although there is a separate chequebook for the foundation, his “investment team” is free to put his money in either for-profit or non-profit projects. The team’s main 14)criterion is whether the investment will 15)further the social mission.

The new philanthropists also need to be clear what they want to do, and stick with it. That is one lesson from the 16)Gates Foundation, which has already 17)notched up som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helped by its huge size, which allows it to do things that are beyond everyone else. Its clear mission is to tackle global health inequalities in six main areas: infectious disease, HIV/AIDS,18)tuberculosis, reproductive health, global health strategies and global health technologies. Crucially, it has found ways of using its money to the greatest effect. Mr. Gates’s big idea is to overcome the market failure 19)afflicting poor consumers of health care by 20)deploying his money on behalf of the poor to generate the supply of drugs and treatments they need. For instance, the money provides market 21)incentives for drug companies to put some of their resources to work for the needy. The Gates Foundation also favors partnerships, even though it is big enough to pursue many projects on its own. Again, it is looking for maximum effectiveness. Other philanthropists are following similar strategies.

Some foundations are now exploring new ways of funding organizations. Mr. Salamon of 22)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thinks that they should start to behave more like philanthropic banks, offering a range of financial products such as loans and loan guarantees as well as 23)grants. Some philanthropists are also beginning to think about how best to 24)harness all their assets to the causes they support, rather than just concentrating on the money they are currently giving away. This point was 25)brought home recently to 26)Jeff Skoll, one of whose philanthropic missions is to make films with a social message.

The biggest question of all is how to measure the performance of a philanthropic organization. A huge amount of work is going on in this field, but it is still more art than science—particularly when it comes to the 27)fuzzier goals of some philanthropists, such as “empowering people”,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ivil society” or “fighting climate change.” Measures involving the so-called double bottom line (financial plus social performance) or triple bottom line (financial,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re 28)readily 29)susceptible to statistical manipulation. One danger is to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managing inputs, which are easier to measure than output. Another is to concentrate donations on those activities that can be easily measured, such as the number of30)vaccinations given, even where that may not b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of tackling a problem.

Donors also need to 31)strike the right balance, so that on one hand they ask for enough information to be able to monitor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organizations they fund but on the other they do not 32)bog them down in form-filling 33)bureaucracy. The Gates Foundation has a good reputation for getting the mix right and34)tailoring it to individual circumstances.

“The risk with any 35)metric is that people will come to see it as a description of reality, rather than a tool for a conversation about that reality,” says Rowena Young of the Skoll Foundation. “One metric or another can function well only when managers know why they are measuring and for whom...In the world of social value-creation, 36)context is king.”

新一代主要的慈善家们将自己看作是社会投资者。他们之间有个共识,就是要把慈善事业变得更像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资本市场,在金融界起家的巨子、富商尤其赞同这一做法。美国早期的慈善基金会都由企业家创立。卡耐基和洛克菲勒也会明白这种新型、以投资为导向的模式。

“见到自己的经济活动改变了整个世界,他们认为自己所留下的基金会将是能带来变革的组织。”埃温·玛瑞恩·考夫曼基金会的主席卡尔·施拉姆说。那些基金会做出了非同寻常的事情。施拉姆说,作为筹集捐款以及运营捐款所资助项目的渠道,它们志向远大,专注于清晰的目标,并愿意长时间作巨额投资来实现这些目标。比如说,洛克菲勒基金会就发现了黄热病的疗法,并推动了农业的“绿色革命”。卡耐基基金会在其他方面有所建树——它建立了成千上万的公共图书馆。

然而,这种长线投资精神被证明只是一种例外的情况,而非常规。在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慈善事业的新议程:创造价值》中,迈克尔·波特和马克·克莱默阐明了美国存留至今的大多数基金会其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在衡量成果方面几乎未作努力,而且这些基金会的管理费用高得毫无道理。证据显示,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基金会向他们所支持的组织拨款的方式。洛克菲勒基金会慈善事业顾问梅丽 莎·伯曼指出,大家太看重对个别项目的资助,而过分轻视运营项目的非营利性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日常管理开支被看作是坏事,且拨款趋向于短期计划。

新一代的慈善家是否应该去尝试些不同于传统基金会的东西呢?eBay网的奥米迪亚先生就这么认为。他已经将其“奥米迪亚基金会”融入了“奥米迪亚网”,既能自由地以盈利为目的作投资,也能作慈善捐助,从而实现其“个人自强”的使命。“这么多年,我一直想要当个传统的慈善家,现在,我会问自己,如果是要做好事,想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为什么要把自己限制在非盈利性组织的框框里呢?”他解释说。虽然有为其基金会单独准备的支票簿,他的“投资小组”依然能自由地将他的钱投资到盈利性或非盈利性项目上。这个小组对每项投资的评判标准是它是否能够推动实现其社会使命。

新一代的慈善家还需要弄明白他们想要做什么,并坚持做下去。这是来自盖茨基金会的一个经验,这个基金会已经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就——由于其规模庞大,因而能做出其他基金会无法企及的事情。其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解决全球健康状况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致力于六大领域:传染病、艾滋病、结核病、生殖健康、全球健康战略和全球健康科技。至关重要的是,它已经找到“将钱用在刀刃上”的方法。盖茨先生的宏伟愿景是有策略地利用他手中的钱替贫民刺激医疗产品和服务的供应,使其得到所需的药品和治疗,从而消除因市场失灵而给贫穷的医疗保健消费者带来的痛苦。比如说,把这些钱投入到医疗保健市场,刺激药品公司投放部分资源为贫民服务。盖茨基金会也主张建立合作关系,即便其规模已经大得足以独立运营许多项目。此外,该基金会正寻求方法使其效能最大化。其他慈善家也纷纷效法,采取类似策略。

有些基金会正在探寻新的方式向组织机构捐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萨拉蒙先生认为,他们行事应该开始更接近于慈善银行,提供一系列的金融产品,例如贷款、贷款担保以及补助等。有些慈善家也开始思考应该如何最佳地运用管理自己投入到各种慈善事业中的所有资产,而不是仅仅着眼于他们当前捐出的那笔钱。最近杰夫·斯科尔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慈善计划之一就是要拍摄传递社会信息的影片。

而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去衡量一个慈善组织的表现呢。在这方面有大量的工作正在进行,但大部分停留在主观评价,而非客观测量——特别是当某些慈善家的目标原本就相对含糊不清的时候,例如“激励人心”、“增强民权社会的效能”或“抗衡气候变化”等诸如此类。涉及到所谓的“双重底线”(金融及社会绩效)或“三重底线”(金融、社会和环境)的衡量标准都容易出现统计数字受人为影响而出现偏颇的情况。危险之一就是太过于关注管理的投入,因为投入比产出更容易衡量。另一个危险就是将捐助集中于那些容易衡量的活动中,例如提供接种疫苗的数量,即使那可能并不是解决某个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捐助人也需要保持适当的平衡,所以,一方面他们要能让受捐组织提供足够的信息以监督其效能,另一方面又不能让这些组织陷入层层填表申请的官僚作风中。盖茨基金会在恰当保持两者平衡及因人而异方面口碑甚佳。

篇5:《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1.知识与能力:掌握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宪章运动为代表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前提;标志着马克思主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19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巴黎公社等重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与教师的提问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心中的疑问,逐层深入,讨论和探析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马克思和恩格斯选择为人类谋福利作为自己职业的高尚情操和巴黎公社的战斗精神都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值得发扬.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难点:英国宪章运动中的核心内容;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源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1857——1859年,印度终于爆发了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是这次印度民族起义的杰出女英雄。

2.玻利瓦尔后来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他率领起义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

3.“三角贸易”的路线及其影响。

二、设问导读: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

1836年到1848年间,英国工人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的运动,这次运动的政治纲领是_《人民宪章》_,在这次运动中,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_巴黎_相会,从此开始了长期的合作,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3、1848年,_《共产党宣言》_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三)巴黎公社

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国际歌》的词作者是欧仁·鲍狄埃,后来经工人作曲家狄盖特谱曲后,《国际歌》在全世界广泛传唱开来。

三、合作探究: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些什么影响?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P108“动脑筋”)liuxue86.com

四、自我检测:

1、世界上第一次以争取普选权等权利为目标的工人运动的政治纲领是( A )

A.《人民宪章》 B.《国际歌》 C.《共产党宣言》 D.《共同纲领》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C )

A.《人民宪章》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巴黎公社成立

3、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C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巴黎公社 D.宪章运动

4、《国际歌》的词作者是( 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狄盖特 D.欧仁·鲍狄埃

A.科学社会主义 B.空想社会主义 C.理想社会主义 D.民主主义

五、拓展探究:(《课时掌控》P38第13题)

材料一:所有成年男子都有选举权,进行无记名投票;平等选区;议员选举废除财产资格要求;议员应有报酬;议员每年六月进行大选。

——《人民宪章》

材料二: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材料三: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1)材料一是哪一次工人运动的革命纲领?工人阶级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2)据材料二概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它的发表有什么意义?

篇6:《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一)教学内容

(1)简述宪章运动的基本史实,了解欧洲早期工业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提出的基本要求。

(2)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3)讲述“五月流血周”和创作《国际歌》的主要过程,感受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英国宪章运动的原因、目的和意义。

(2)能够说出马克思、恩格斯创建革命理论、指导工人运动的基本史实。(3)理解《共产党宣言》发表的重要历史意义。

(4)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原因和基本过程,认识其历史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分析宪章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及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阅读和分析《共产党宣言》等文字材料,培养从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讲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树立为人类发展谋福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讲述巴黎公社的革命历程,认识历史是曲折发展的,但社会主义运动时不可阻挡的潮流。

(3)通过讲述公社社员英勇战斗的故事和学唱《国际歌》,体会革命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国际歌体现的革命气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难点:对宪章运动历史意义和巴黎公社革命失败根源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

导入:播放《国际歌》,让学生们会唱这首歌的一起唱,播放完后提问学生这首歌的名字。

老师:这首歌叫《国际歌》,它在世界上传唱了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里,它激励着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受压迫的人起来反抗,这首歌是著名的法国工人运动领导者之一欧仁·鲍狄埃为纪念国际工人运动而作的,19世纪的工人运动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新课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

提问:工业革命对英国有什么影响? 学生: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讲解: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但是直接生产了这些产品的工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边展示多媒体边讲述,工人面对很差的待遇,进行了反抗,最初的斗争形式是破坏机器,捣毁工厂,后来他们逐渐认识到失业的根源不在于机器的使用,而在于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于是决定通过罢工等形式迫使资本家提高政治地位,19世纪30到40年代欧洲发生了多次这样大规模的运动。

一、国际工人运动兴起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无产阶级处境日益恶化

3、独立的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二、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指图说出欧洲三大运动发生的地点

而英国的宪章运动就是这些斗争中很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

由宪章题目引入,问:为什么把这次英国的工人运动叫做宪章运动? 学生:因为在这次运动中工人们提出了一个政治纲领《人民宪章》。多媒体展示《人民宪章》的内容,找同学读,并深入思考,这次运动的中心要求是什么?

要求获得普选权。

师讲:这次工人运动采用了罢工和向议会递交请愿书的形式。在1836-1848年间大规模的请愿活动有三次,其中第二次规模最大,参与签名的人数有三百多万人(看图片《宪章运动中的群众集会》)引导同学积极讨论这次工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并归纳总结:这次运动不仅群众广泛参与,而且还提出了要求普选权,参与到国家的管理,这己经摆脱了早期的斗争形式,因此这次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三、英国宪章运动的性质

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提问:这次运动历时12年,结果怎么样?为什么会失败? 学生:这次运动失败了,由于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作为指导。

师讲述:宪章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在这次运动中,工人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为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师:马克思为了研究科学理论,曾经在大英博物馆的地上留下了他深深的足印。思考:他们的身上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讲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从而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多媒体展示并请同学指出三大理论的对应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并深入到工人之中,去了解工人们的生活,四、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客观条件: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方面:工人运动的兴起 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活动 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五、《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分析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多媒体展示《共产党宣言》以及部分条款,并思考:马克思在《宣言》中鼓励工人用什么手段开展工人运动?这些手段和以往的斗争形式有什么不同?

生用《宣言》的部分内容作答:如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师讲述《共产党宣言》是为工人的组织共产主义同盟而作,并成为马克思正式诞生的标志,结合动脑筋想一想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国际工人运动有什么影响?

学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巴黎公社的建立等

过渡: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无产阶级者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政权,那就是——巴黎公社。

三、巴黎公社

介绍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新建立的反动政府梯也尔政府执行镇压人民的政策,引起了工人的反抗

这次工人运动从斗争形式上和宪章运动有什么不同?工人斗争的结果怎么样? 回答:运动的形式与宪章运动形式的不同,建立了巴黎公社。

师总结:巴黎人民赶走了反动的资产阶级政府,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选举了瓦尔兰等人为政府的领导人,并制定了有利于工人的措施。正当巴黎城里的人们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渴望时,反动政府发动了对巴黎人民的疯狂反扑,巴黎人民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历史上著名的“五月流血周”开始了。联系巴黎公社建立所处的时期,说一说巴黎公社为什么会失败?

总结: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内部出了奸细;说明这一时期还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工人阶级不具备建立政权的条件。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的革命精神和丰功伟绩却永存人间。有一首响彻全球的无产阶级战歌就是公社英雄鲍狄埃在公社失败后写成的。这首歌是什么?巴黎公社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

《国际歌》;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小结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英国宪章运动)无产阶级处境日益恶化

独立的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马克思主义诞生——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巴黎公社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国际歌》——无产阶级的战歌

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马克思和恩格斯选择为人类谋福利作为自己职业的高尚情操和巴黎公社的战斗精神都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值得发扬.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兴起于()

A、18世纪60年代

B、19世纪三四十年代

C、19世纪六七十年代

D、19世纪末 2、1836年—1848年,英国工人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的运动。这次运动的政治纲领是()

A、《人权宣言》

B、《人民宪章》

C、《独立宣言》

D、《民法典》

3、英国宪章运动的主要斗争目标是()

A、争取生存权

B、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C、争取普选权

D、建立民主共和国

4、宪章运动没有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A、无产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B、运动组织内部争权夺利 C、资产阶级的军队进行血腥镇压

D、参加运动的工人数量极少

5、《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A、工业革命的开始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欧洲同盟的成立

6、“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由此,庄严地宣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段话引自于()

A、《独立宣言》

B、《权利法案》

C、《人民宪章》

D、《共产党宣言》

7、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1)马克思和恩格斯相会于巴黎

(2)巴黎公社建立(3)英国的宪章运动

(4)《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A、(4)(2)(3)(1)B、(3)(2)(4)(1)

C、(3)(2)(1)(4)

D、(3)(1)(4)(2)8、19世纪70年代初,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诞生。它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这个政权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权利法案》

B、巴黎公社成立

C、《人权宣言》

D、英国宪章运动

9、革命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牺牲,1871年5月下旬,巴黎公社的战士同攻入巴黎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成千上万的战士英勇牺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A、攻占巴士底狱

B、光荣革命

C、五月流血周 D、法国大革命

10、为了纪念巴黎公社,鼓励无产阶级斗争而创作的战歌是()A、《人民宪章》

B、《共产党宣言》 C、《国际歌》

D、《英雄交响曲》 布置作业

一、简答题

篇7:《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第三课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第二国际建立的背景;1889年的巴黎大会及重要决议;修正主义的出现及代表人物;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及列宁主义的诞生;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军备竞赛和战争危机。

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第二国际建立的背景和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找出修正主义产生的基础,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

通过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建立等知识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1恩格斯帮助下创建的第二国际,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2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给国际工人运动带来严重危害。3列宁主义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阶段。4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及它们之间的激烈斗争,使战争危机日益迫近。

重点:第二国际的建立,修正主义的泛滥、列宁主义的诞生。

难点:修正主义产生的基础,列宁主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人运动中先后发生了哪两件重大事件?(学生回答略)这些斗争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但工人运动不是一帆风顺的。自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工人运动陷入低潮,资本主义经历了一段平稳发展的时期,并出现了第二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这时,工人运动再次高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一、第二国际的建立(板书)

1.第二国际建立的背景(板书)

第二国际是继第一国际之后,新的国际工人组织。它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呢?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插图。这幅图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工人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潮后所发生的变化。不仅是美国工人运动高涨,课文中还提到一些国家出现的工人运动。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略)国际工人运动重新高涨。请同学们再看课本上另一插图,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帮助法国工人党制定纲领的情景,反映了马、恩对工人运动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从另一个角度看,法国工人党请马、恩来帮助制定纲领表明什么呢?(学生回答略)这表明法国工人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法国工人党,其他国家的工人党大多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表明什么呢?(学生回答略)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请同学们再看课本上的表格。60年代有一个国家建立工人政党,70年代有两个,80年代有五个,这说明什么呢?(学生回答略)这同样说明了工人运动的高涨。

2.1889年的巴黎大会——第二国际建立(板书)

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国际解散后,为建立新的`国际工人组织做了大量工作。但马克思没有看到第二国际的建立就逝世了。(请同学们课下阅读课本有关马克思逝世和恩格斯对马克思评价的内容在恩格斯的关怀和具体帮助下,经过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1889年7月14日,在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一百周年纪念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恩格斯因忙于整理马克思的著作,没有参加。(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6页左上的插图,说明恩格斯正把主要精力用于整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请同学们看书回答:1889年的巴黎大会有什么重要决定?(学生回答略。告诉学生,“五一”国际劳动节从此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节日。但当时通过的决议称这一天为“国际示威游行日。”请同学们看课前彩色插图第3幅,这是1890年恩格斯参加“五一”游行的情景。)

巴黎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二国际的成立。第二国际的情况用动画展示。

恩格斯的逝世,使国际工人运动失去了公认的领袖。这时,工人运动中出现了一股逆流,那就是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

二、修正主义的泛滥(板书)

1.修正主义产生的基础(板书)

所谓“修正主义”,就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想和政治潮流。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政策和思想影响的产物。它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是什么呢?(指导学生看课本内容归纳总结)

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伯恩施坦。

2.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板书)

首先进行反对修正主义斗争的是德国工人党的倍倍尔、卢森堡等人。(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两幅插图及图下小字介绍)斗争最坚决最彻底,并在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大大向前发展了的是伟大的列宁。

三、列宁主义的诞生(板书)

1.19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大会(板书)

介绍列宁,(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插图及图下小字)

1903年列宁出席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大会,经过激烈斗争,通过了在列宁领导下制定的党纲。其中明确规定党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为此党必须领导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列宁和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胜利。

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占多数,称为“多数派”,即布尔什维克。这样,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了,列宁主义诞生了。

2.布尔什维主义——列宁主义的诞生(板书)

1903年的代表大会,建立了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党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即布尔什维克党。同时,布尔什维克的观点体系称为布尔什维主义。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正式诞生。“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列宁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

四、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加剧(板书)

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板书)

利用课件通过材料解决帝国主义的矛盾

以德国和英国为首形成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即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指导同学看课本上的地图,找出各是哪三个国家。并让学生找出两大集团最后形成的时间)

2.军备竞赛和战争危机(板书)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表,简略分析)这造成了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大战的危机一触即发。

篇8:《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们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推进过程,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形成于不同时期, 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 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 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百废待兴的中国到底是继续坚持“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路线, 还是破除“左”的思想束缚, 走出一条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 是摆在我们党面前十分紧迫的问题。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 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 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好制度, 但问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过去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不是完全清楚的。因此, 从新时期一开始, 我们党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紧紧围绕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索, 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1982年9月,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 指明了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方向。

从1978年到1992年, 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 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世界形势的新变化, 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问题”;根据中国国情, 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因此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 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实现中国现代化关键在人才, 基础在教育;根据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求, 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现实国情, 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根据世界军事变革的新要求, 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提出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根据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 强调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 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 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 有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 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 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3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 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 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报告还把我们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新观点概括为13条, 这些观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轮廓,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992年,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概括。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进行了概括, 把它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 党的十五大又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论述, 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 并作为指导思想载入党章。

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党的十三大以后, 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上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了东欧剧变、90年代初发生了苏联解体。这些震惊世界的事件, 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以来遇到的最严重、最深刻的危机。在国内, 我们的改革发展也遇到了新的困难, 政治上发生了政治风波;经济上发生了经济过热, 进入了治理整顿阶段;体制改革上, 国有企业的改革没有重大突破, 国家的税制改革、金融体制和价格改革的滞后, 形成了双重体制长期共存、摩擦很大、漏洞很多的状况。形势是十分严峻的。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如何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是摆在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前十分紧迫的问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严峻的政治形势和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旗帜鲜明地强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 一是要坚定不移, 毫不动摇;二是要全面执行, 一以贯之。江泽民指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 邓小平已经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继续把这篇文章做好。在做好这篇文章的过程中, 江泽民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观点, 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并指出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 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根据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 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 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根据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新形势, 提出要紧紧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 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根据冷战结束后世界新形势, 提出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新主张。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国内外政治风波和经济风险等种种严峻考验, 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 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并且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理论体系的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 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 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 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我们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思想, 用新的思想观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党明确提出,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 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此, 党中央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围绕发展这个中心问题, 我们党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 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 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上一篇:高中生该不该带手机下一篇:以责任为主题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