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思想传习教案

2024-04-10

社会主义思想传习教案(共1篇)

篇1:社会主义思想传习教案

1、文化以及文化心理学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想要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是一件几乎无法做到的事。古往今来,有多少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都对其有个人的阐述,但多少年来也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解释。1999年版《辞海》解释,“文化”一词有三种含义,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采用第一种,即: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

文化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众多分支中的一支,许多学者对其都有各自的观点。国外学者有希维德尔、坎特、科尔、博伊斯奇,他们的观点尽管各不相同,但在一些基本方面是一致的。首先,他们都强调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是意义,而意义是相对于某一文化语境中的人来说的,它制约着人对刺激的反映或人得行为。其次,他们都强调文化是内在于人的,文化与心理是相互建构的。国内学者李炳全在其著作《文化心理学》中这样定义到:文化心理学是研究人得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的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所谓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是指人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的对一定的文化刺激所作出的该文化所规定的反映,即特定文化中的人内在固有的对刺激的解释和以此为基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或方法。所谓文化刺激,是指某一种群在其进化和发展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或一定目的而赋予一定意义或价值的刺激,即对该种群的人具有特定意义或价值的刺激。对种群和文化中的个人来说,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的形成过程即刺激的价值或意义的取得过程是心理与文化的相互构建过程。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认为,文化和心理都是互相建构的。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学习借鉴价值。

2、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含义

2.1 “真知”与“知行合一”

知与行事儒家道德实践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在儒家哲学中,知行问题所讨论的是道德知识和道德履践的关系。知识一个标志主观性的范畴,行则是客观的标志人的外在行为的范畴。朱子的知行观代表了宋儒对知行的基本看法。阳明哲学中的知与行与宋儒是有差别的。阳明哲学中,知的意义仅指意识或主管形态的知,是一个纯粹主观性的范畴,在这点上其范围比宋儒来的狭小。相反,行,一方面可以指人的一切行为,另一方面还可以包括人的心理行为。

在理解阳明的知行思想,要先明确一个概念。“真知”在宋儒的知行理论中是一个较为常见的概念。就道德知识而言,真知表示人已获得了高度的道德自觉。真知者必然会把他所了解的道德知识付诸实际。反过来说,知而不行,恰恰反映了行动者还没有达到“真知”。“真知”包含了必行的意思。这事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基本提前。根据这个思想,阳明认为,知与行,就其本来意义,是合一的。这个合一并不是说知行二者指同一对象,两者是完全一致的,而是强调两者是不能割裂的,知行的规定是互相包含的“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答

顾东桥书》,《传习录》)这里的“真知即所以为行”指真知必能行。

“不行不足谓之知”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指道德意识的自觉程度而言。阳明说过“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孝弟?”(《传习录》)当在道德评价中,我们不能因某人说应该孝顺就说他“知孝”,只有当他从事过“孝”的实践,我们才能说他是“知孝”。

第二则指一般知识活动而言。阳明说:“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传习录》)只有经历了痛苦才指导痛苦的感觉,只有经历了寒冷才知道自己寒冷,这些是与我们亲身经验有关的“知”。

2.2 阳明在与徐爱论知行时指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习录》)他还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传习录》)“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是从动态的过程来了解知行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意义。意识属于知的范畴,但从意识活动是外部行为的开始这一点说,意识或思想是行为过程的第一阶段,在这个意义上它是行为过程的一部分。同理,阳明认为,行为实践本属于行的范畴,但从行为是思想的实现,或实践是观念的完成这一点来说,行也看做整个知识过程的终结。按照阳明的立场,知并不是可以说是行,行也不是可以说是知,知与行就其本来真正的意义就是互相包含的。无论就范畴还是指称的对象说,知中就有行的因素,行中也有知的因素。所以知行时合一的,这两个范畴的规定是互相包含的。

2.3 《传习录》中:“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得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主意与功夫是阳明学中常用的一对方法论范畴,一般地,“主意”表示目的、统帅,“功夫”表示途径和手段。也就是说,并没有什么独立的、先于行或与行割裂的知,要达到知,必须通过行。同时行也不是一匹瞎马狂奔,它要有知作为指导。所以,阳明的这个命题并不是要强调先有主意,再做功夫,而是强调知行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行不能无主意,故行不离知;知不能无手段,故知不离行。这与朱子“知行常相伴,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有异曲同工之妙。

2.4知行合一的宗旨

阳明指出:“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什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什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可见,了解知行合一说提出的目的对于理解知行合一的意义、作用等都有重要意义。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提出是针对明中期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水平下降为总体背景的。阳明指出:“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吾为此惧,揭知行合一之说,订致知格物之,思有以正人心息邪说,以求明先圣之学。”由此看来,知行合一是指向当时日益颓丧的士风。为“吃紧救弊而发”,为了扭转士风,使圣贤之学大明于天下。阳明认为,从思想上来说,这些现象的发生根源于“将知行截然分做两件”,他指出,知行合一虽是针对时弊而发,但并不意味着这只是一种权益的说法,事实上,其本身是具有真理性的。在知行分裂方面有两种形式,从而阳明知行合一的宗旨也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阳明答人文知行合一时说:“此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底彻根,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时我立言宗旨。”

但我们知道,在理学的伦理学中把道德修养分为“为善”和“去恶”两个方面,从这个角度来看,提出一念发动即是行,对于“去恶”有积极意义。但是,如果这个一念发动不是恶念,而是善念,能否说“一念发动是善,即使行善”了呢?它只适用于“去恶”,但不适用于“为善”。

第二,阳明更强调知行合一对于朱学知先行后说的批判意义,他说:“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一位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知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由此可知,阳明所关注的问题,还不只是那种“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的问题,而且是“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的问题。

3.“知行合一”思想对我的一些启示

3.1“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行”的启示

按照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只有如果你对某一事物有正确的认识,那么必然按照这种认识去行动;如果你的行为与你的认识不一致,那么就认为你就没有“真知”。例如在学习过程中,虽然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应当学习,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没有按照自己认为“应当的”去实践。这是一种知行不一的现象。在不一定说明这个人言行不一,道德品质有问题,本人认为这很有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欺骗。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我们发现我们的行为与自己所说的不相符,那我们就应该警惕,就应该思考自己为什么“言行不一”。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状况,这是对自己的诚实,也是改进自己的前提。

3.2“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工夫”的启示

知行合一是说知与行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知”是来指导行为的,而行为就是“知”外显的程度的展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存在知行脱节的情况。例如,有些人想提高自身的修养。于是去看很多指导修身养性的书籍,看的时候拍案叫绝,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合上书以后该做什么又去做什么,又回到了老路上。通过看书来提高自身的修养是一种很好的途径,但是如果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并将书上得来的道理应用到生活中来,那只能说明我们只是在字面意思上明白了这些道理,并不算是“知”。

3.3“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启示

这句话是侧重于从知行的动态过程中来讲两者的关系,而且这种动态的过程并不是只有一次,而是不断的循环往复,互相印证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知行合一”的思想,要明白“知行”是无法分离的,不仅要在一件事完成之后再总结分析,以新得到的经验来指导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也要注意思考,并且及时将经验应用于行动中去。

上一篇:财政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体会下一篇:关于学生打架斗殴事件的处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