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拿来主义

2024-05-07

英语教学中的拿来主义(精选十篇)

英语教学中的拿来主义 篇1

一、我国语法教学的发展

20世纪以来,英语教学中淡化语法,强化听说的教学思潮强有力的冲击了语法教学的发展。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题海战术等并不适应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学生的语法学习要求,寻求新的理论支撑,探索新的语法教学方法也只是在2000年之后才逐步凸显。目前,我国英语语法教学大都停留在枯燥的语言规则学习层面,语法教学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整体性不强,对提高语言能力,扩展语言知识等方面力道不足,这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广大英语学习者语言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近十年来,国内对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逐步深入,相关的研究论文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研究方面都有较大突破,进一步开展应用研究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建构主义思想与语法教学的契合

建构主义理论思想基础雄厚,支架式教学方法和建构生成模式等指导性强,应用广泛,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能力的培养,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具有很大的发展研究空间。它的建构与生成、信息加工、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文化内化与支架式教学等理论思想与语法内容相契合,与语法学习方法和形式相匹配,适合于指导语法教学。

我国的英语语法教学现状说明语法教学存在很多缺陷,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过于陈旧,课堂气氛冷淡,题海练习而教学效果不佳。教学中亟需新的理论指导,探索新的、更适切于语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理论与语法教学实践相结合,改进语法教学中理论和实践应用的脱节现象,突出语言规则与实践应用的实效性,注重语法课堂的教学效率,有利于学者语言综合素质的提高。

应用建构主义研究语法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对语法课堂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提出了一些新的方式方法。课堂教学中,突破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等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理解、应用、建构语法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法学习应用能力及综合语言素质。它有力的改变了繁重的规则题海学习状态,将活化课堂教学,使语法教学更好的发挥它的语言框架支撑作用。

三、建构主义思想在语法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模式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发展起来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再此,我们以随机进入教学为例来探讨语法教学。学习者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和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在英语的语法教学中我们通常会碰到一个语法知识是多面的,在不同的情景下有不同的理解。以条件句为例,它分为真实条件句和虚拟条件句,我们如果采用随即通达模式可以这样设计:先提供第一个情景,比如一个老师正在给学生讲他们周末的安排,引出句子“If the weather isfine tomorrow,we will have a picnic near the lake.”,接着提供几个这样的真实情景让学生感受,学生就能初步地了解真实条件句表达的意思和用法。第二步,老师提供一个虚拟的情景,比如,看到一只鸟正在飞,引出下面这个例句:If I were a bird,I would fly to the sky.接着又提供类似的情景让学生感知。第三步,再设计这样的一个情景:在一次对话中一个人谈到前一个晚上看的电影说:The film was really interesting.It is a pity that you didn’t see it.老师就引出句子“If I had had time,I would have gone to see it.”根据这种方法,再提供其它的情景,引出交叉时态的句子。每接触一个新的情境,学生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提升,从不同的情景理解条件句的不同的侧面和意义。这种随机进入模式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强调自主探索和小组的协作。

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建构与生成信息加工模式、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文化内化与支架式教学等理论思想方法应用于语法教学,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新的、更适切于语法的教学方式和指导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进意见。语法课堂教学应进一步研究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教学方法,提高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体现语法理论框架性与服务语言习得,增强英语学习者的语法学习应用能力和综合语言素质。

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2

摘要: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 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 开始建立一种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内容:

一、建构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构建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 其最早 提出者 可追溯至 瑞士的皮 亚杰,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 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 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认知个体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 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 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 并在 “平衡— —不平衡— —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构建主义 也越来越成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优先考虑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认识到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更好的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扬弃,从而整理处一套新的适合当下学生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学生定位

建构主义强调的学习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法。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也就是说,学生应该发挥自主能动性,在老师教学之前,可以通过教材、媒体之类的方法获得更多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扩展关于课程知识的了解。学生也不能抱着“自己不用管,老师会给答案的”这种心态。学习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学生必须投入进去,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构建出一个大体的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完成这些准备工作后,我相信在课堂上对于老师所传授的课程一定能够更好的进行吸收。

(二)教师定位

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构建主义指导下的学习模式,教师可以更多的采取激励式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编造多种情景,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与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小组活动,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相互交流、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尽量避免权威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的学习套上框架,限制他们的自主思考。教师在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中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的作用,而不是主导者。教师要和学生多沟通,对学生进行积极有利的指导。

(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 认为情景、合作、会话和 意义建构是学习环 境的四大要素。

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狭义地讲,就学生的学习环境可分为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在这里我们着重强调的是学校学习环境。当人处于一定环境中,难以避免的会被环境影响到,而对学生来说,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尤为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古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应该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应该要吸引学生参与进来,积极的讨论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一个合格的学习环境,应该有一套好的学习体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合作和会话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 其作用是可以做到使每一个学习者的智慧为整个学习团体所共享,更多的实现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意义建构是指较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通过长期的对学习方法的改进总结,去拥有优化的学习方法。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产生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即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整个教学环境中是促进者、组织者、发起者,学生能动地利用各种条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 形成了以下几种主 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1)支架式

是指在教学中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 以便把学生对该问题的认知, 按照先小后大的步骤,逐步建构起整体的概念,从而达到深刻全面的认知, 最后,撤走脚手架其优点是化繁为简, 使所学易于理解与掌握。比如我们要对一所大学进行评价,那我们可以先去了解他的文科发展、理科发展、工科发展,然后再综合的来对它进行客观的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先了解局部,然后再集合,从全局去把握事物。(2)随机进入式

是指对同一教学内容通过不 同的途径、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与环境下、针对不同的目的开展教学, 从而使学生获得对同一问题或同一事物的多方面认知。其优点是不像传统教学方法那样去简单而机械地重复同一内容, 而是对同一问题达到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3)情景式 或抛锚式,也叫实例或案例式教学。形象地比喻为像轮船被抛锚固定 一样,是指以具有感染力和代表性的实例(或案例)为基础,使学生对事物的性质规律及其与它事物的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从而灵活运用于同一类知识点。

四、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启示

(1)发挥积极主动性,注重创造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自觉性、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积极的开展思维活动,使学生能够独立的获取知识。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孟母三迁就是很好的例子。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结束语: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建构主义的普遍流行,我想越来越多的学生和老师将会参与到其中来,一起提炼出一种最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法。

幼儿英语教学中的行为主义 篇3

[关键词]行为主义;英语教学;幼儿

近年来,在英语教学研究领域,行为主义理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批判,人们认为它是一种过时、效果不好的理论。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如:受机能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潜在影响,行为主义教学观不可避免地带有机械性。大量机械性的句型操练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并给以后复杂知识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其次。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客观主义、环境主义和强化,忽略了学生行为的内在原因,影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雷同的教学方法也容易让学生疲惫。无法解释学生因个体差异而导致的不同学习效果。然而,综观当今幼儿英语教育现状,我们发现行为主义在幼儿英语教学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理论。本文对此予以描述和阐释。

一、幼儿英语教学中的行为主义

目前。儿童开始学习英语的时间越来越早,在许多地区。幼儿园已经普及英语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行为主义教学观贯穿其中,具体表现为:

(一)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幼儿学习英语只是刚刚起步。自主学习能力非常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所以课堂教学中仍然以教师的教为主。在所有的教学时间里幼儿的活动都受到教师的控制。当前幼儿英语教学仍然受到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按照五步教学环节模式进行。即复习—导入—新课—巩固—布置作业,每一环节都以教师为中心。在复习阶段,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幼儿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在新课学习阶段,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多媒体等工具把教学内容以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幼儿,刺激他们产生相应行为;巩固阶段,教师通过各种游戏、竞赛检验幼儿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作为引导者,把握整个活动的进程。教师还利用有形和无形的奖励对幼儿的积极反应及时强化。整个活动很明显地反映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体现了行为主义教育方案的显著特点。

(二)细分教学目标,小步子教学

当前幼儿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幼儿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兴趣。具体目标是要求幼儿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能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能书写字母和单词。教学中根据年龄不同细化这些目标。下一个目标建立在前一目标基础之上:每一学期幼儿英语课程被分为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又被分成小步子。通常每一小步的学习都会持续很长的时间,教师对学生反复强化。实现每一个小目标后才会进入下一步。作为启蒙教育。幼儿英语教学注重通过小步子教学一步步培养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小步子教学也体现了行为主义的观点。

(三)学习方法以多听、多说、多练为主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语言学习上强调反复不间断的语言训练。以及语言学习外部因素的重要性。认为练得越多,联结越强。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一系列适量的练习,学生的任务则是进行操作性练习。

操作性练习观念仍在支配着当今的幼儿英语教学。最近提倡的“任务型”教学就很明显地体现了操作性练习的观点。一般说来。幼儿英语词汇学习的难点不在词义,而在其机械性,所以其学习的重要条件是幼儿的重复反应,包括重复听、说和认读。除注重正确示范和练习外。幼儿教师还设置很多游戏和竞赛强化幼儿对新单词和句子的掌握。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通过操作性练习让幼儿能够正确发音并识别。每一个小步的教学都与行为主义所倡导的操作性练习密不可分。

(四)评价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幼儿英语教学的评价手段以鼓励和表扬为主,以培养幼儿的英语学习兴趣为重要目标。教师往往采取有形和无形的鼓励两种方式对学生的积极反应进行强化。

有形的方式包括物质奖励、老师的口头表扬、所有同伴对做得好的小朋友进行表扬等。幼儿学习英语通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有些幼儿因为年龄小,而需掌握的英语词汇量大,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恶、抵触的情绪。这时有形的奖励无疑可以增加他们的信心。提升学习英语的兴趣。

无形的鼓励来源很广。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同伴羡慕的表情等都会影响幼儿学习英语的效果。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儿童充满信心是教育成功的保证。”当前幼儿英语教学特别强调情感因素。色彩鲜明漂亮的教室、好听的歌曲、快乐的游戏及老师声情并茂的肢体语言,都容易将学生引人英语的童话王国。

二、幼儿英语教学采用行为主义教学观的原因

(一)幼儿本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学习语言能力最强的时段为3—5岁,儿童在三岁开始就能使用语言规则来生成语言。这一阶段个体大脑发展处于侧化期。对儿童进行第二语言教学。可能会刺激和强化儿童的言语中枢,发展儿童语言能力。幼儿期是语言习得的最好阶段,幼儿的语言系统(包括大脑的语言区域、发声器官)都处于发育形成阶段,可塑性和模仿性强。通过不断的刺激可以实现有机行为,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幼儿此时自主学习能力很低。无法自觉构建外语语言学习机制。只能通过对教师的示范、讲解、说明进行模仿,教师仍然占主导地位。

此外,儿童的自我意识不强,能够在比较随意的气氛中自然地学习语言,并且这种自我意识发展的不成熟也使得儿童学习第二语言心理负担较小,与成人相比。他们不会或较少顾及面子问题;低龄儿童好奇心特别强、记忆力好、喜欢模仿,在现行教育模式下,当幼儿对学习有浓厚兴趣时。注意力会特别集中。很容易对老师提供的刺激做出积极回应,实现有机行为。同时,幼儿依赖性还很强,需要老师的关怀、信任和鼓励,适时的表扬、丰富的课堂活动都能刺激其学习兴趣。而行为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恰当奖励机制就能满足这一要求。

(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我国自秦以降。幼儿语言教学多采用模仿与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儿童进入教育机构后。教师对儿童的语言教育往往以训练方式进行,教师读念。儿童习诵。这虽然是母语习得,但是却对幼儿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幼儿英语教学仍采用这种方法,教师提供语料,学生接受刺激、进行模仿、完成大量的操作性练习。这与行为主义主张的“强化”和“操作性练习”不谋而合。

辽金元时期。我国教育家们非常重视环境的影响。程颐曾说过:“古人自幼学,耳目游处,所见皆善,至长不见异物,故易于成就。今人自少,所见皆不善。才能言,便习秽恶,日日销铄,更有甚天理?”强调幼儿教育创设优良环境,摒弃不良环境影响。现代幼儿英语教育沿袭了这一观点。非常重视客观

环境对幼儿外语习得的影响。完善的幼儿英语教学设备、专业的幼教师资、丰富的多媒体资源都为幼儿学习外语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这与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英国经验哲学所强调的外部环境对学习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是吻合的。

(三)幼儿二语习得的过程特点

一般来说,儿童英语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前生产阶段、早生产阶段、话语生成阶段和中等成熟程度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即前生产阶段主要让儿童接触第二语言中容易接受的词汇,强化听力,理解力。使其能就这些词汇做出反应。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则表现为反复练习,不断强化。这符合行为主义提倡的“刺激一反应”原则。在二、三、四阶段则要求儿童从尝试应用简单对话进行交流发展到用二语思维同步对话。此过程中儿童必然会犯错,需要纠正。对于幼儿而言,无论是学习单词还是句子,都会遇到发音不准、句子说不正确以及受母语干扰而犯错的情况。此时教师耐心地纠正,带领幼儿反复练习就至关重要。可见。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不断试误”过程。符合幼儿二语习得的阶段性特点。

有研究者曾指出二语习得环境包含三种情感因素,分别为激励机制(Motivation)、自信(Confidence)和焦虑(Anxietv)。其中激励机制是指在二语习得中,奖励越高,受刺激者的表现越好。当今幼儿英语教学以鼓励为主,教师极少批评幼儿犯的错,看到一点点进步就及时表扬鼓励,以期达到奖励越高越频繁幼儿的表现就越好。这正是对激励机制的应用。行为主义强调刺激与鼓励的观点与此一致,在幼儿二语习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幼儿英语教学仍然受行为主义教学观的影响,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通过大量操作性练习刺激幼儿产生有机行为并及时鼓励强化。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传统教育观和幼儿二语习得的特征来看。行为主义在幼儿英语教学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并对教学产生正面效应。

行为主义教学观符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用客观方法研究幼儿的行为,将教学目标细化,避免课程目标的主观性和抽象性。使课程从目标到实施的各个环节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行为主义倡导的“操作性练习”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展示出有效性。为幼儿今后英语学习奠定了基础;行为主义提倡的表扬机制也大大提高了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

简述英语教学中的认知主义 篇4

传统认知主义流派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英语教学过于强调培养学生“听”和“说”的技能,也就是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对学生的官能刺激,达到语言熟练的“听说法”(au鄄dio-lingual approach)。这种教学方法受到质疑是因为它过于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使得语言学习变成了机械的重复和训练,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使得说语言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在传统的认知学派看来,只是一种机械的没有意义的重复。传统认知学派认为:英语是一套既定的,由词法、句法及语义符号组成的固有体系。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对这套体系的理解和深加工的过程,所谓的学会这种语言,其标志就是学习者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完整正确地再现这套语言体系。所以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意义的练习(meaningful learning and meaningful practice)就成了传统认知流派所强调的重点。使英语课堂成为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课堂。

(四)优化和丰富教材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教材,制订出一套真正适合本校所开设专业的教材,不必要求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教材应该具有发展性和拓展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教材应该做到语言真实、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教材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学校可以适当地选用国外的教学资料,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各学科的教学领域中已被广泛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学校应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透彻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重点及本校的条件,科学地开发和选择课件,恰到好处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主题班会和展览等。教师要善于诱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五)创造让英语走进生活的机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相应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学英语,是学英语的捷

有意义的学习是和死记硬背相对应的。传统认知主义学派认为语言学习当中的死记硬背,实际上割裂了学习材料和学习者的联系。学习者接收到的是孤立的、没有意义的信息,反复背诵和练习非但不能使学习者学到目标语言,反而会妨碍他们对目标语言建立认知结构,最终不能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语言。与之相反,有意义的学习其实是一种组合学习(coor鄄dinate learning),其实质就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的联系。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与所学的新知识之间产生某种有意义的联系的前提下,而那些不能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发生关系的知识符号,都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基础。

以此理论为指导,我们就可以得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语言教学中,教师教的内容应该处于从属地位,良性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语言学习策略,教师是学生提供学习语言的先行组织者(advanced organiz鄄ers),学生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从而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建构、改造、补充,最终达到掌握既定的目标语言的目的。传统认知学派认为,学生的母语应该被运用在外语学习中,因为母语存留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经建立起语言结构,如果正确使用这种结构,则会对外语学习产生正迁移的作用。径。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英语;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英语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英语的价值。如建设“生活英语实验室”,“让语言学习回归生活”、“用学结合,使语言交流放在第一需要上”,为学生创设了寝室、餐厅、学习室、运动、会客室、聚会、交通、娱乐室、购物中心、户外活动、节日、邮局、医务室,以及旅行等生活情境。学生在里面用英文对话、表演小品,并组织“闯关”游戏。又如,选取以现代生活为背景的文艺片或喜剧片的西方影片,组织学生观看,不仅能了解西方人的文化和生活,而且是学习地道英语和提高英语听力的好机会。在教学中,把学习知识与感受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英语知识,增强英语教学效果。

“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胡绳《想和做》)。探究体验式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有益尝试,尤其在落后的农村高中英语教学中值得我们去探究。在体验式教学法中,教师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感觉体验、领悟和认知,集体参与学习,注重情感、态度,强调直接接触。帮助参与者发现自身成长的障碍,同时通过对体验的反思使体验者超越体验,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

参考文献:

[1]闵玉娟.“体验式英语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1):25.

[2]庞继贤,吴微微.英语课堂小组活动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36.

[3]张莹.体验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23):154-155.

“无助词表达”的功能及使用特点

(长春大学,吉林长春

摘要:无助词问题与能否学习和掌握地道日语密切相关,本文以先行研究为基础,探讨适合我国日语学习者学习和掌握“零助词”使用的有效方法,以此为目的,用调研结果引起学习者及国内的日语教育者对无助词现象的重视,尽早将其导入教学中。

关键词:无助词表达功能使用特点

引言

日常生活中的交流、电视剧、包括新闻报道的标题中常常出现不使用助词的现象。这与日本民族文化背景、语言文化密切相关,自然也关系到所表达的日语的地道程度。学习者不了解无助词现象会导致学习者与日本人交流时出现问题,令对方疑惑不解。是否使用无助词决定说话人的日语表达是否自然、地道,从中也能反映出学习者对日本人的内心情感是否把握准确,对日本人的事态把握方法是否真正了解。

笔者希望通过阅读本文让学习者了解并掌握无助词的功能及使用特点,明确无助词与有助词的差异并能酌情使用,使学习者习得的日语更地道、自然。

1.“无助词”的定义及功能

1.1“无助词”的定义

“无助词”是指在句子中助词脱落才是地道的日语表达,才符合说话人的本意。无助词具有其独自的功能,使用时构成的无助词文与有助词不同,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如果使用助词就会改变说话人的意图和内涵,有时甚至导致失礼,这种情况的助词脱落称为“无助词”。有学者认为不论是省略还是无助词,都统称为无助词,因为有时二者很难区别,也有学者母语是有意义学习的有效工具,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往往受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逐渐分化原则(principles of progressive differentiation),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最基础的,迁移能力最强的知识概念,然后根据学生学习的细节,逐渐分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对知识的组织是这样构成的:抽象性强,意义较广的概念占据最高层次,下面随着意义的抽象程度和涵盖面程度的下降而逐渐降低。

信息加工认知主义流派产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计算机普及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计算机模拟的思想,把学习的过程类比为计算机加工的过程。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社会语言学派对第二语言的教学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语境(social contexts)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信息加工认知主义热衷于研究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者在认知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事实上,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是想在传统语言教学和现代技术条件下的语言学习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以便更好地适应现在的语言学习。信息加工认知主义认为,语言是一种认知技巧,这种认知技巧的习得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信息加工的策略学习语言,通过对这种认知策略的练习、指导和改进,学生逐渐形成独特的信息加工模式,也就是能够独立自主地运用语言,并且能够适应各种语境。这其实就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英语是第二语言,信息加工认知主义认为,是一种智力的体现,也就是说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与智力的构建(aptitudi鄄nal component)是紧密联系的。学生的语言技巧其实就是认知

将二者分别对待。为便于我国众多日语学习者的理解和应用,笔者赞同统称为“无助词”的看法。在学习过程中再细分二者更为合适。无助词现象在句子中用“φ”符号表示。例如:田中さ

1.2“无助词”的功能

日本语言学者黒崎(2007)指出:“无助词具有助词〈は〉的功能,但与〈は〉不同,无助词可以排除读者或作者的预测和期待。”池上·守屋(2009)指出:“无助词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在谈话中不将话题特指,另一个功能是将过去的话题再次提出时可以将话题再次活化的功能,不论哪一种,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说话人在谈话中将某事作为没有意图的话题在听者面前提出,以唤起听者的注意。”还有学者认为提示新话题是无助词的基本功能。笔者认为只要说话人没有特别需要对比、特指(ハ)、排他(ガ)及强调之意图,使用无助词更自然。因为无助词表达比较中立,具有情感内涵。无助词表达可以起到缓和气氛、弱化断定语气的作用;可以淡化主题的同时引起对方的注意;使用无助词表达可以使谈话更客观,气氛轻松、和谐,尤其是在朋友、同事间,熟人、亲人间使用更有随意感、亲切感和无拘束感;可以避免因使用某个助词给对方造成负担感等负面作用,甚至是误解或失礼的现象发生。不该使用助词的场合使用助词就会带来负面结果。日本语言学者池上·守屋(2009)曾举个误用例很有代表性,笔者在此借用。

(会話前提:ヤン前几天作为礼物送给老师一些糕点,数日后再见面时。)

教師:ヤンさん、おはよう。

ヤン: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先生、この間のお菓子はい能力的体现,而这种认知能力是需要通过加工信息训练的,其基本步骤是:信息输入(input);信息加工(central processing);信息输出(output)。当新的语言符号进入学生的脑海时候,他们头脑中的景象其实是双层的,也就是说目标语言有两层意义,一个是课本中的原意,另一个是学生大脑中产生的释义,这种释义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认知能力有关。学生常会把目标语言作为信息输入,经过大脑分析之后,产生和自己认知能力相匹配的释义,这种释义是一种信息输出方式,如果在实际交流中,语境对释义水平要求较低,那么学生就可以直接输出语言,如果要求较高,则学生还需要对释义再加工,使其适应更高的语境。这个过程是需要反复训练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指导者和纠错者的角色,而学生是语言学习的具体实施者。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5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揭示的学习规律和原理对日常教学活动有不少的启发。由于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所以它在体育教学中能够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联结性学习是借助于练习、强化,形成刺激与反应的牢固联结而实现的学习。如:学习广播体操,篮球的运球教学过程等等。这些动作技能都是联结性学习。

下面是我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几点建议:

1、在给学生讲授新动作时,要尽量借助于直观手段,正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尽量多的直观信息,使新动作与旧动作形成联系,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动作的重现。

建构主义中的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建构主义;知识;学习;学生;教学模式

追根溯源,这一轮新课程改革真正的理论基础源于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有认知的建构主义和社会的建构主义之分,认知的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是皮亚杰,社会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是维果茨基。据说还有一种是激进的建构主义。

一、建构主义对于知识、学习、学生的相关观点

1.对于知识: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知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2.对于学习: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此,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3.对于学生: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

解释。

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

二、在教学中,教师提炼出的教学原理

1.教学的过程在于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不在于也不可能传输学生知识。

2.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思考和了解,不在于记背知识与技巧。

3.学生的学习是做中学、谈中懂、写中通等多元互动的社会建构,非聆听、练习等单元单向的任意建构。

三、教学中按照建构主义来建构课堂的教学模式

1.贴近生活的“三部曲”

第一步:“来自生活的报告”(需要思考、讨论、认识、解决的问题是来自社会生活的、是面对社会生活的,启动学生思维。)

第二步:“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现原理、观点、价值标准和规范,探寻课程目标的意义。)

第三步:“走进生活,判断运用”(在学生经历合作探究,发现原理、观点、价值标准和规范后,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注重价值判断和行为实践。)

2.“自主学习、展示交流、问题探究、共同提升”的层次化教学

这种课是“三部曲”式的深化。需要探究的问题是来自学生观察生活后的深入思考。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学环节一步比一步高。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力求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尤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实现理论上的提升,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1)课前自主学习

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尽自己所能获取学科知识;②以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为单位,观察、搜集、调查与本课主要内容有关的行为、案例、资料等,并尝试性地对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仍然困惑的问题;③为课堂上的展示交流做出准备,或照片、图表、漫画,或做出课件等。

(2)课堂上的展示交流、合作探究

①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案例,交流自己对现象和问题的看法,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②教学互动,现场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③教师提出问题讨论;④教师既参与讨论,适时引导,又注重评价学生活动,总结提升,揭示学科知识的联系,挖掘深层次的理论要点,升华情感。必要时教师提供案例性资源,例证观点,加深印象;⑤走进生活,判断运用、体验践行。

3.学案式课堂教学

(1)教研组集体备课形成学案:学习目标、学习提纲、技能训练、阅读材料思考问题等。

(2)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利用自习课时间,围绕学习目标,阅读教材获取学科知识;阅读学案提供的材料,思考情境问题,寻求答案。

(3)课上,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总结提升。

英语教学中的拿来主义 篇7

建构主义理论最先起源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论。皮亚杰认为,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随后, 在科尔伯格、斯滕伯格、卡茨及维果斯基等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下, 建构主义理论得到了完善和成熟。建构主义认为, 教师不是支配学生的权威者和控制者, 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是生活中的人, 具有独特的个性。

2 将建构主义应用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 将建构主义应用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是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 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到应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建构主义理论正是强调重视学生的直接参与、学生的独立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 将建构主义应用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是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挑战。我国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影响,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占用大量的时间讲词汇、讲语法, 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记, 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而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将建构主义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 可以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3 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途径

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符合我国现阶段教学实际, 符合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我们应该加强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 开发将建构主义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途径,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3.1 开展英语情境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的学习与情境是分不开的。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活动。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设学习英语的情境, 使学生在真实的英语环境中学习英语, 使学生主动对新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进行意义建构。首先, 教师应使课堂置于英语情境之中, 教师在课堂上应始终用英语面对学生, 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就处在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 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思考。创设英语情境对调动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但是在创设英语情境的同时, 教师也不能否定对学生语言的操练。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最终应靠学生在实践中提高。

3.2 强调英语合作学习, 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

建构主义虽然认为知识是由个人建构而成, 但是对新知识的理解产生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的交互作用中, 即在合作学习中建构更加准确而全面的意义。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注重合作教学, 塑造学生的合作精神, 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配合。英语只有最终用于交际才有学习英语的意义。提倡合作学习, 可以使学生主动合作与交流, 可以给学生创造用英语交流的机会, 学生通过经验交流、思维碰撞, 使英语课堂气氛更活泼, 教学效果更明显。首先, 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分组, 尽量使学生互补, 有助于学生相互学习。学生人数不宜过多, 应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交流的机会。其次, 教师应对小组进行角色分配, 并对小组分配学习任务。比如可以安排学生用英语讨论与课文相关的话题, 要求小组进行课文某一段落的讲解等,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以及阅读的能力。然后, 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起到引导、指导作用, 及时指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如语法错误, 话题跑偏或发音问题等, 并对学生未涉及的方面进行补充、完善。

3.3 开展探究学习,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 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学习水平才能逐步提高。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用已有知识去探索和发现更多的相关语言及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和思想, 扩大视野、学会交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启发”艺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巧妙设置问题或者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不必急于解释, 而是应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实践、反思, 构建语言知识和意义。最后, 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 努力分析和思考, 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建构。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 使学生在课后也能更积极、更自觉地学习英语,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使大学英语教学更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 采用情境教学、合作教学、探究学习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水平, 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的英语人才。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生的直接参与, 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 是对我国传统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完善。首先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概述, 然后分析建构主义应用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最后就如何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英语,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英语教学中的拿来主义 篇8

当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世界各国间的联系交往日益频繁,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流以来, 各行各业更是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 能直接和外国人交流, 用英语完成采访、谈判等任务。但从目前的情况看, 我国许多高等院校面对师生比例较大的现实, 仍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大班英语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与社会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另外, 当今大学生已逐渐意识到社会对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课堂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教育部2007年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 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 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于一体,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 转变传统英语教学观念, 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又称结构主义, 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 其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可以说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的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建构主义使用的教学原则如下: (1)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3) 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性; (4) 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5)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6)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是学习环境的三大要素, 而学生完成“意义建构”才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

三、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传统的英语教学历来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 教师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讲解单词、语法知识和分析句子结构上。大班课堂英语教学更是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 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接收地位, 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 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 无法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1. 缺乏实践操练, 导致哑巴英语。

在大班英语课堂教学中,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 (普遍每班为80多人) , 师生间的交流活动只局限于教师和个别学生, 绝大部分学生只在课堂上充当配角。此外, 大教室一般为固定座位, 不利于英语小组交流活动的开展, 课堂教学受到很大限制, 师生间的交流和配合常常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方面, 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足够时间与学生一一交流, 另一方面, 不少学生在众人面前更缺乏主动与自信, 担心说不好或说错, 怕丢面子, 因此在课堂上根本不会主动讲英语, 导致哑巴英语。

2. 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缺乏兴趣。

大班教学不仅班级规模较大, 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即通过四级考试, 口语水平也较高;而有的学生则跟不上大学英语正常的教学进度。面对人数较多、水平不一的情况, 部分教师的能力和精力有限, 故在大多情况下, 教师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演讲者, 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课堂参与作用被忽略, 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 课堂参与积极性较低。

3. 缺乏实时交流, 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大班学生人数较多, 教学进度又必须严格与学校规定一致, 教师在课堂上既要体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又要与教学进度一致, 因此与学生的交流活动只能被压缩。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实践的机会, 往往会产生浑水摸鱼的心理, 对英语学习听之任之、得过且过, 出现诸如旷课、抄袭作业等问题, 更谈不上在课外自主学习。

四、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1. 转变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构建多维英语语言环境。

针对传统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要途径, 学生以书面练习为主, 缺少即时口头交流训练的情况,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倡导构建以课堂、宿舍、计算机、网络为途径, 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影像、教材文本为载体, 创设语境、丰富情境, 实现以学生综合语言训练为主的英语教学体系, 使师生可以进行即时、跨时交流, 真正实现多维语言环境的开放式教学,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表达水平。

2. 指导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强烈而积极的动机是对英语产生兴趣, 进而努力学会这门语言的重要条件。教师应因势利导, 指导学生制订符合自己的英语学习计划, 帮助学生估计、确定完成自主学习活动所需要的时间。每阶段学习结束后自己检查学习计划的完成情况和学习效果, 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逐渐把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成一种学习的需要, 使学生的学习观念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进而转化为“学什么”和“怎样学”, 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利用“问题本位”开展大学英语教学, 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学生的求知欲常常是从疑问开始的。“问题式学习”的特点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为了解决问题, 学生分头查找资料获取知识, 然后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 并讨论如何用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此外, 针对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时间和内容的局限性, 以及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 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开辟第二课堂等活动, 比如:针对某一英语主题布置任务, 让学生课外检索阅读, 然后小组间讨论交流, 最后给出评价, 得出总论, 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

五、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因每年学生的水平不定性与时代对英语人才的要求不断更新而成为多年来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本文提出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础, 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构建真实有效的英语学习环境,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实现师生双向的交流与沟通,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动力, 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摘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我国许多本科院校逐渐扩大招生规模, 尽管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层出不穷, 然而面对师生比例较大的现实, 许多院校仍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大班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课堂主导教学与网络辅助教学及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多维教学模式,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有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大学英语教学,多元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Brown 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

[2]Cohen, 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Language[M].London:Longman, 1998.

[3]关靖.“以课堂为本”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 (9) .

[4]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4) .

[5]教育部高等教学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6]刘润清, 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7]檀东星.以学生为中心语言教学中教师的作用[J].福建外语, 1999, (4) .

[8]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9]杨肇夏.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4, (9) .

英语教学中的拿来主义 篇9

关键词:建构理论,英语,词汇教学

一、英语词汇教学

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 词汇是构建语言的砖块, 是语音、意义和语法特点的统一体。在语言的使用中, 词汇起着盛载信息的主要功能, 在语言的交际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词汇量的不足直接影响着语言基本技能的运用和提高。实践表明, 词汇量的大小与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成正相关。

然而, 词汇对中国学生来说仍然是一大难题, 主要表现在使用中学习者对新词的丢失, 不能及时呈现交际中遇到的学过的词汇, 结果造成了交际障碍, 甚至引起了交际中断。那么, 怎样创造性地应用科学理论来提高词汇教学效果呢?建构主义在这方面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瑞士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 (J.Piaget) 最早提出的, 皮亚杰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认知是一种以认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理论。他指出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 逐步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发展。这种发展过程以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进行。同化是指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 个体受到刺激或环境的作用而引起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和创新以适应外界环境。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 其核心人是认知主体, 对知识的获取不是被动接受, 而是主动加工建构, 即学习是“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 而不是“刺激—反应”的行为过程;学习者是“信息加工主体”, 而不是对外部刺激被动反应的“知识灌输对象”。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 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 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之, 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因此, 对词汇的学习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吸收了多种学习理论。它认为, 学习者主体的知识获得是一个主客观统一的过程, 知识的传授重点在于个体的转化、加工和处理, 而非外在的输入。在学习过程中, 主体的原经验和主动性对建构新知识有很大的作用。同时, 其本身也随时受到重新构建, 从而不断推动人的认知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 遗忘主要是由于对认识主体主动建构的忽视, 肤浅的意义编码和非充分的意义建构造成的。

1.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心灵, 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 学生成了被动灌输的容器。根据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学生首先必须被认为是一个“人”, 一个“全人”。教师必须清楚, 他们面对的不是一群空着脑袋的知识容器, 而是有着高度复杂、高度创造性大脑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 首先应该改变自己的课堂角色, 归还给学生应属于他们的舞台,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定位, 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其次,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权利, 帮助学生克服诸如焦虑、自卑等消极的个人情感因素, 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良好的情感因素和个性品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认知发展,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

2.对词汇进行有意义的深加工

从信息加工理论和有意义的学习理论出发, 可以发现, 在词汇的学习过程中, 编码、整合和单词有意义的构建对词汇记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 从形式编码和意义编码的角度提供一些可行的做法。

词形的加工:在形式的加工过程当中, 我们常用mnemonics策略。其中, 关键词技巧 (the key word technique) 总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所谓关键词技巧就是把新词与读音相似的 (母语) 熟词联系起来进行记忆的方法。例如, 俄语中学习战舰 (линкор) 这个词时, 可以使用Lincoln这个音似词作为关键词 (形式意象) 来帮助记忆。另外, 还可以使用词首缩略法 (Acronym) 。例如, 可以用HOMES来帮助记忆五大湖名 (Huron, Ontario, Michigan, Erie, Superior) 。当然, 最基本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 让学生学会用读音和音节记忆单词词形。在词形的加工中, 教师应该通过多样逼真的课堂动作行为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创造丰富多彩的意象来构建联系, 帮助学生强化词形记忆。

词义的加工:我们可以使用词的单位分析法 (the word unit analysis) 。众所周知, 词具有很强的生成能力, 需要记忆的词汇数量很大, 所以依靠附加到新词上的旧词知识是一个很好的意义编码的途径。教师应该适时系统地教给学生词缀、词根和词的组合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来促进学生对词的意义理解, 培养对词的合成与分解能力。例如, 当我们遇到innate这个词时, 可以把它分解为前缀in和词根nate, 并引出含有这个词根的其他词 (natural, nation, native, prenatal) , 根据理解推测出词根的含义 (birth) , 再联系前缀便可掌握该词的意义。其次, 也可以使用语义成分分析法 (the 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 。一个词的核心意义可以被分解为许多表现其特色的更小单位, 这样就便于对词 (特别是相似词) 的意义进行区别来加深对词的内部核心词义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图表等来区别词义, 使学生更直观地弄清在特定的词义网络中词与词的差异, 这对区分词义和记忆词汇都具有明显的效果。

英语学习中大脑对于某些材料的遗忘是很正常的, 为了保存主要信息, 大脑就必须遗忘一些次要信息, 这也是人脑对储藏容量的一种自动调节功能。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机体对平衡 (equilibration) 的寻求可以把认知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 从而发挥主体的认知潜能, 提高主体的认知效率。因此, 增加接触词汇的频率可以相应地增加认知过程中的互动量, 促进我们的认知发展, 进而提高词汇记忆效率。同时, 词汇的复现必须与某个具体生动的语境结合起来, 在语境中接触一个单词会有效地锻炼机体的同化和适从能力, 建立新的信息和语义网络, 增加学习者对该词的认识。

参考文献

[1]BROWN, H.D.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2]GREDLER, M.E.Learning and Instruction:Theory and Practice[M].Beijing: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 2004:275-77.

[3]KLARK, J.M.&PAIVIO, A.:Dual Coding Theory and Education[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991, 3 (3) :149-210.

[4]章伟民.建构主义及其教学设计原则[J].外语电化教学, 2000, (09) .

[5]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03) .

[6]丁家永.建构主义与教学心理学研究的新发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英语教学中的拿来主义 篇10

有的人可能会疑惑, 讲授科学社会主义为何要讲解资本主义内容。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下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不少人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内容仅仅集中在“社会主义”上, 但是高放先生认为, “科学社会主义所研究的不仅是社会主义社会, 而且还有资本主义社会”[1]。也就是说, 资本主义社会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内容, 笔者认为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 这是由二者的关系决定的。二者的关系可以从对社会主义的界定就可以看出,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继承物、对立物、取代物和创新物, 它是继承了资本主义各种积极成果, 克服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和弊端而创建的高于资本主义的新型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1]作为社会主义的对立面和基础,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在很大程度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毫无疑问, 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反动”, 是针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端而产生的, 与资本主义相伴相生。当资本主义产生时, 社会主义也随着产生, 只是作为观念形态的存在。公认的近代社会主义的产生是1516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的出版, 而莫尔本人也被认为是近代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乌托邦》全书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对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的批判, 二是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在这里出现两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是英国思想家, 而不是其他国家思想家撰写出《乌托邦》, 二是为什么是在16世纪初期, 而不在之前如15世纪或之后17世纪。显然,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 必须要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根据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 13世纪末开始, 受商人控制的手工工场成为西欧工业产生的基本组织形式, 在这种背景下, 西欧的生产力得到较大提高。到了15世纪末, 英国的毛纺织工业的开始兴起, 欧洲大陆对英国各羊毛的需求量大增, 羊毛价格的上涨, 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 养羊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产业。在商人逐利的天性诱导下, 越来越多的商人开始圈地运动, 导演出莫尔在《乌托邦》鞭挞的“羊吃人”一幕。同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 缺点也逐渐暴露, 因而批判资本主义弊端的社会主义思想也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一点从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批判和马恩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就可以看出。

社会主义不仅是资本主义的对立面, 也是对资本主义的继承。这种继承关系从社会主义思想家受到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可见一斑。从莫尔到马克思的绝大多数社会主义思想家无一不受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影响。了解莫尔的人都知道, 莫尔出身官宦之家, 受过高等教育, 且仕途比较顺利, 先后担任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从他的出身和阶级立场来说应该是地主阶级, 但为何却对当时英国的农民抱有如此强烈的同情心?这主要是因为莫尔受到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颇深, 与当时欧洲大陆的人文主义者交往较多, 如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莫斯, 在这些人的影响下, 莫尔本人也成为一名人文主义者, 有的学者认为他是一名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 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 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 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 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正是对“人”的这样认识, 莫尔才能认识到当时英国农民所遭受的苦难。

以温斯坦莱、摩莱里和马布利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深受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影响, 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建立在自然法和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自然法在西方政治法律史有悠久的传统, 最早可以上溯至古希腊自然哲学。随着历史的变迁, 自然法在不同时期也呈现不同的理论形态, 古希腊时期称为古典自然法, 中世纪称为神圣自然法, 到了近代则称为理性主义自然法。近代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恰恰就是理性主义自然法的奠基人, 如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等。洛克认为, 生命、自由、财产是自然法规定的基本权利, 是不可让与、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 政府是基于人们的同意而产生的, 目的是保护人的自然权利, 如果政府出现异化, 人们有权利反抗暴政, 用革命的手段建立新的政权。正因为上述等思想, 洛克被称为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始祖, 成为当时资产阶级反抗君主专制的代言人。显然如果不了解这些人的思想, 也妨碍我们理解第二阶段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同样, 如果没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也不会诞生。单不说其他两大来源, 可以说如果没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等人提出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能否提出剩余价值理论也成为疑问, 所以了解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是理解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基础。

同时, 作为资本主义的继承物, 科学社会主义应该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的优秀文明成果。1949年建国之后, 毛泽东等人曾明确表示, 要学习发达资本主义的管理经验和管理制度, 只是后来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这一想法没有付诸实践。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 甚至一些不属于资本主义成果 (如按劳分配) 也被当做资产阶级法权加以批判。这就形成了这样认识:凡是资本主义的, 就是不科学的;凡是社会主义的, 就是科学的, 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完全对立起来。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 逐步学习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特别在苏东剧变之后, 人们开始认识到, 并不是所有的社会主义都是科学的, 同时也进一步并不是资本主义的, 就是不科学的。资本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经验, 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优秀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也可以借鉴。因此笔者认为, 在这门课教学过程增加资本主义的知识,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正因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如此密切, 所以掌握资本主义相关知识对于上好这门课显得非常重要, 不可或缺。但是长期以来, 我们授课教师受到传统视野和思维的约束, 在上这门课时较少涉及资本主义知识, 因而使学生无法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了上好这门课, 提高这门课的吸引力, 授课教师一方面要掌握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 另一方面也要掌握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践历程。具体来说。

一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的客观史 (即实践的历史) 和主观史 (即经济思想史) , 必须要对资本主义的起源、原始积累、工业革命、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过渡,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要有全面的认识, 同时也要对对资本主义产生重要影响的经济思想有一定了解, 如重商主义、重农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帝国主义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等。

二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思想史。要掌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如英、法、德和俄等国的政治制度的变迁, 因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变迁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能产生重要影响, 以英国为例, 几次重要的议会改革均对英国的工人运动产生直接影响。先是1824年英国废除了“禁止结社法”, 英国工人成立工人组织, 到了1832年英国议会实行改革, 一是对“衰败选区”开刀, 取消“衰败选区”, 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 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 这样新兴工业城市就取得较多议席, 二是确定选民的财产, 规定地主或房主年收入达10镑者, 租地经营者年收入达50镑才有选举权。这次选举改革扩大了选举人数, 但是很显然是有利于资产阶级。虽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一道为推动英国的议会改革而努力斗争, 但是胜利的成果却由资产阶级独享。在这种背景下, 1836年英国工人阶级发动长达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为争取普选权而斗争。在工人阶级的合法斗争下, 1867年英国进行了第二次议会改革, 对选举资格的财产要求进一步降低, 规定:凡缴纳济贫税的房主和定居一年缴纳10镑以上年租的房客, 可获得选举权;在各郡, 凡每年土地收入达5镑的农户或缴纳5镑租金的佃农可称为选民。虽然仍有一半的男子没有选举权, 但是已有不少工人获得选举权。也就在1868年, 英国工人成立了全国性的统一组织———职工大会 (工联) , 宣传社会改良主义, 1884年英国进行了第三次议会改革, 颁布了“人民代表法”, 该法案规定, 再次扩大公民权, 把1867年曾授予自治市的公民权扩大到郡的工人 (房客及其家庭) ;重新规定选民的财产资格, 无论是在郡和自治市, 每年只要有10英镑价值的任何土地或住房的人即有选举权;建立一种新的内部服务资格, 主要是给在郡的工人, 尤其是农业工人的选举权。英国历次议会改革使不少工人获得选举权, 许多工人不愿意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被马恩寄予厚望的英国最终也没爆发社会主义革命。

参考文献

上一篇:雨水利用模式下一篇:案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