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朗读训练

2024-05-16

小学低段朗读训练(共8篇)

篇1:小学低段朗读训练

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训练与指导

河曲县实验小学 教师:赵学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书读得熟了,不用解说,自然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可见,古人早把:“读书”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上。这就足以警示我们不能以任何理由对“读书”掉以轻心。《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要“鼓励学生多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朗读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和指导。针对该问题,我想把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拿来与各位共享。

一、关于一年级学生的朗读训练与培养。

一年级学生刚进学校,一切习惯有待养成。首先,识字很少,但记忆力却特别的好。一篇课文、诗歌,孩子们很快就会背的滚瓜烂熟。但是,翻开书让他们一字一字地读出来,孩子们就未必能顺利完成;其次,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容易出现“唱读”现象。学生不会连词、断句子,掌握不好语速、语调,更读不出句子的语气和表达不出相应的感情。面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循序渐进地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一)朗读时,严格要求“四到”。即:眼到、手到、嘴到、心到。意思是说,学生在读文时,首先要用眼看到,其次必须要用手指指到,读到哪个字就指到哪个字,然后张大嘴巴读出文字,要读得字正腔圆,最后还要把这个字放在心里,感悟生字宝宝的音、形、义。

(二)严把细心朗读关,要求一字不错。这一环节可以抽生读,其他孩子仔细听,说说那里加了字或漏了字,那些字读错了等等。也可以同桌互读互查,纠正读错的地方。然后,采用男女生赛读、小组赛度等形式,比赛谁读得最仔细,谁听得最认真,最终达到准确、流利、一字不错的朗读效果。

(三)加强老师的范读和指导。第一阶段,在老师的范读时,要让学生注意倾听,看看老师在哪里停顿,哪些词语读得重,并且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比如,在上《我多想去看看》时,我激情澎湃、抑扬顿挫范读全文时,孩子们很快就感受到了文章的重音所在:弯弯、遥远、非常壮丽和诗歌最后一句等地方。然后,我让孩子们练读,并且谈了自己的感受。最后孩子们朗读全文激情饱满,充分读出了山里娃急切想去北京亲眼目睹北京壮丽风采的情感。第二阶段,是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和语气。比如在《称象》一文中,学生在读“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时,由于是陈述句,学生很容易读得平淡,这时老师就要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大象的高大。再有当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学生容易把它当作普通的疑问句来读,实则不然。读课文时就要抓住角色的个性化特点。曹操是大官呀,这可是大官说得话,要读出大官的风范来。这时,老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

二、关于二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与感悟。

学生到了二年级,识字量增加了,词汇量增多了,理解词语的能力增强了,对人物感情的领悟提高了。所以,二年级的朗读重点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和张扬朗读个性这两个方面。放手让学生自己感悟人物语言的语气和语调,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对此,我是这样做的:

(一)勤读代替多讲多问。

朗读教学应避免“重讲轻读、重问轻读”(这里的“读”指学生自主朗读)。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勤读代问,少问多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从单纯理解课文的情节内容转入体会、了解语言文字。比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有两个重点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和“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学生们第一次接触这种反问语气的句子,很难把握句子的真正意思。当时,我并没有急着去给孩子们解释,而是放手让孩子们自读自悟,当意见出现分歧时,我及时给出了相应的陈述句:“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和“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然后让学生进行朗读对比,注意比较每组中两个句子的语气、意思。领悟能力好的学生马上就领会了其中的奥妙。再通过指导、范读来自己品味弄清楚感叹句和反问句跟陈述句表达的意思一样,但是语气却更加强烈。在此基础上,我立刻让句子回归课文,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种葫芦人的大错特错。这样做避免了课堂中的满堂问、满堂灌,使学生有时间去读书、去品味、去感受优美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知识、情感,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注重“小老师”的作用。

这一阶段孩子们的想象丰富,部分学生如果让他们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他们就能读出其中的味道来。在上《坐井观天》时,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在朗读小鸟和青蛙的一段对话时,我直接放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朗读,让他们自读自悟,结果他们读得维妙维肖:那青蛙的大话,那小鸟站得高望得远的心态,完全用他们的朗读表现的淋漓尽致,更是感染了全班孩子。其中一个孩子激动的评价到:“我好像看见小鸟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飞,青蛙蹲在井底跳不出来!”课堂一下子就掀起了朗读热潮,学生们争着抢着扮演小鸟,扮演青蛙。整节课就在两位小老师的带动下轻松、愉快地学完了整篇课文。重视“小老师”有两大好处:第一,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第二,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增强了学生间的榜样作用,促进了和谐课堂的发展。

(三)注意细节处理,美化朗读。

朗读的细节处理是否得当是决定朗读好坏的关键。教师必须懂得技术地处理好细节,从而使朗读更为专业化,让朗读变得更为美妙。这一过程中,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确定重音。通过训练,让学生初步懂得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词、用作修饰的词、对比词、比喻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要读重音。第二,把握语调。语调是语言、语速、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的情感的课文读得要高昂激动、响亮明快;表达悲壮的、伤心的、凄凉的情感的文章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方式。这种朗读方式也最能表达孩子们对文本人物情感和思想的感悟程度。分角色朗读必须建立在读熟课文、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在分角色朗读之前,首先要弄清每个角色的身份、年龄和特点,接着讨论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角色的特点,然后抽生试读,之后大家评,评了再读,再评。最后可以按四人小组自由分配角色尽情朗读,释放每个孩子的激情。在一遍遍的分角色朗读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渲染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使学生越读越爱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尤其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全面加强听说读写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朗读训练和指导,巧妙的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适时发挥好教师的范读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插上朗读的翅膀,将课文读得有情、有味、有特色。

篇2:小学低段朗读训练

低段的孩子由于才进学校不久,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最常见的要数读“望天书”和“唱读”这两种现象了。这也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朗读中的最大难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此有了一点心得体会在此与大家共享。

首先,读“望天书”主要针对一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才进学校,一切的习惯都还有待养成,不认识字,但记忆力特好。所以很容易出现合上书背得滚瓜烂熟,翻开书一字不识的情形,即人们常说的读“望天书”。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由于这些孩子不认识字,因此老师的范读和教读尤为重要。同时我要求学生要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口到,“四到”。即眼睛看到,耳朵听到,手指指到,嘴巴读到,这一点尤为重要。

(2)抽生读,让其他孩子评,说说哪里加了字或漏了字,哪里读错了字等等,接着再进一步进行小组赛读,其他组孩子评,比比谁听得最认真?对认真的孩子进行表扬和奖励小红花等,激起孩子们听的积极性。

(3)“小老师”教读。

这样有两大好处:一来老师可以有时间去巡视,督促孩子们是否做到“四到”,还可以随时纠正教读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问题。二是选“小老师”这个举动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他们眼里,老师是那么神圣,能当上“小老师”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人人都会为之而努力。

以上措施让孩子们知道了自己读的是哪个字、词、句。既避免了读“望天书”,又帮助了学生识字,效果非常好。

其次,关于“唱读”现象,从教学中我发现出现这个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不会连词、断句、掌握不好语速,语调。二是读不出句子的语气和表达不出相应的感情。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重点是在让孩子们明白怎么连词、断句、掌握好语速,语调。由于他们组词太少,还不理解词语意思,这时,老师的范读和指导起主要作用,而且要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常抓不懈,随着孩子们词汇量的增加,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的增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次就是多读多练,然后让学生试着评: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

到了二年级,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气和读出感情则成了重点。对此,我循序渐进的采取了以下措施: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朗读情感

只有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中的境界,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很自然地避免唱读,用正确的语气来表达课文中的感情。比如在《雪孩子》这篇课文中,读到雪孩子和小白兔玩的时候,引导孩子们体会到高兴的情感;读到小白兔家着火时,引导孩子们体会到着急的心情;读到雪孩子因为救小白兔而牺牲的时候,引导孩子体会到悲伤的心情。有了对这多种情感的理解,孩子们就会自己体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这些感情。2、分角色朗读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分角色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内容情境的最好办法,只要真正进入了课文角色,同学们想“唱”也“唱”不起来,因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借生日》这一课中,孩子们自己都会知道,读妈妈的话时,声音要亲切一点;读小云的话时,声音要细一点儿,天真一点儿。还有《四季》这一课。草芽儿很嫩,声音要细一点,还可以有点奶声奶气的味道;荷叶很茂盛,声音可以粗一点儿;谷穗已成熟,可以学着老爷爷的声音;雪娃娃很调皮,当然可以读得顽皮一点

3、运用多种朗读形式

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尽量减少齐读。因为齐读容易限制孩子们的情感表达方式。

总之,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与培养,首先要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次,要设置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体验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悟,而不是一味的告诉。最后,就是练习,所谓“一天不练口生”嘛,当然是不无道理的

篇3:小学低段朗读训练

一、改变定位, 减少师生距离感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 教师的态度是决定着自己是否愿学、能否学好与能力高低的最重要判定准则, 但在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因为思维过于主观、武断, 所以通常会以自己的思考模式为主, 认为严格的指导方式会让学生更加努力, 更加上进。殊不知, 在学生的观念里, 教师严肃、训斥的态度往往代表着对其学习能力与天分的否认, 甚至是对其个人的不认可, 结果只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 在朗读教育上同样如此, 学生需要更加亲近、更加温和的指导方式。例如, 在朗读过程中, 出现了念错字的情况, 学生不希望听到教师说自己如何笨拙, 怎么会读错字, 而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安慰与指导, 这时教师要将自己放到和学生同等的位置, 像朋友一样发自真心地帮助学生, 真正达到提升学生朗读兴趣与朗读技巧的目的。

二、加强朗读前引导, 吸引学生注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高涨取决于教师的带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 教师应利用灵活的引导, 第一时间引起学生的注意, 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 在二年级上册的《酸的和甜的》这堂课中, 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这篇课文中, 有很多的小动物, 如小兔子、小狐狸、小猴子和小松鼠等, 你们觉得这几种动物都是什么样的性格呢?你喜欢哪个动物呢?然后分别让学生根据其选择的动物及对动物性格的理解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 不仅能够第一时间吸引到学生的注意, 带动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理解, 加深学生对角色情感与文章主旨的理解, 还能够让学生更愿意表达和展示自己, 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朗读环节中。

三、利用灵活的指导方式, 提升学生朗读技巧

小学生的分析总结与自主学习能力都还不完善, 所以也无法在无人指导帮助的情况下自己去找到学习方式, 朗读方面也一样。许多学生对于朗读节奏快慢与情绪高低的掌控还并不熟练, 对文章的主旨也不能完全准确地掌握, 极易出现快速无感情朗读的问题。为此, 教师要像教导幼儿学步一样, 利用灵活易理解的方式来进行实时的指导。例如, 在《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一课中, 学生如果出现了机械式阅读的问题, 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情绪上的指导, 提问学生:假如你某天在海边散步时, 在一些水洼里发现了被困的小鱼, 然而它们回不了大海, 水被沙子吸干之后, 它们就会因为没有水源而干死。看到这些, 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这样的形式, 将思考的主动权让给了学生, 这时学生自然就会想象自己是什么样的感受, 并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到朗读过程中。结果表明, 这样的指导方式要比严肃、训斥的指导方式更加有效。

四、注重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爱玩的, 在教育的过程中, 许多教师认为游戏与学习是相去甚远而且会相互产生影响的, 但其实是完全相反的, 学生以更加有趣的方式进行学习, 学习的效率会比单纯、枯燥的黑板教育方式高出很多, 所以在这方面, 也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 找出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例如, 可以将学生分组, 进行朗读比赛, 胜利组可以获得奖品, 或者可以组织班级或年级范围的小型朗读报名赛, 由几位教师作为评委, 希望参加的学生举手报名, 在完成朗读后由评委进行点评与打分。这种灵活的朗读教学方式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 促进学生间的良性竞争,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自我提升。

五、结语

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而朗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所以根据学生性格、思考方式以及对文章理解的不同, 其在朗读过程中表现的情感也有所不同, 学生难免会加入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观念认识, 有时甚至会出现学生悟出的道理与课文要表明的道理有很大反差的情况。这时, 教师对于学生的适当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需要注意的是, 只要在不脱离文章主题的前提下, 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与对课文的理解,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热情与参与积极性, 促进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与理解, 进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摘要:朗读课文在语文教育中, 特别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 也是能够让学生对课文的情感起伏与主旨有更加深刻了解的有效方式。但现在许多小学的阅读教育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 所以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转换角度, 从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入手, 找到更加灵活的引导方式, 才能让学生在朗读时更多地融入感情, 并对文章的主旨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学生,视角,小学,朗读

参考文献

[1]徐瑰瑰.从学生学习的视角看小学低段语文的朗读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 2014 (3) .

[2]梅晓莉.从学生学习的视角看小学低段语文的朗读教学[J].课外语文:教研版, 2014 (8) .

[3]康亚娟.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分析小学低段语文的朗读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24) .

[4]徐雪梅.朗读教学, 从儿童视角出发[J].湖南教育:B, 2013 (11) .

篇4:小学低段朗读教学五法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可以使小学生学习普通话,理解课文。朗读的过程是多种感官参与的过程,朗读时,眼看、心想、嘴念、耳听,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的帮助。对老师而言,如果学生不出声朗读,教师就不知道学生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不知道学生对生字是不是认识,断句是不是正确,对课文是不是理解。离开了学生的朗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无法进行。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越低,朗读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帮助越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用”这三个字告诉我们在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应该以老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我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的过程就是“模仿-尝试-自主”的过程。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讲究阅读策略,必要提示是起点

低年级学生处于学习初始阶段,在朗读方面知之甚少,教师在朗读教学时要讲究策略,作必要提示,严格训练。如:一年级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用手指着一个字一个字挨着读,第二册就不要求学生用手指着读(个别学困生除外);转行或翻页处要注意提前准备;朗读之前可以小声地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找出来解决读音后再连着读;长句子注意词语间的停顿,重复读几遍以达到流利,对特别拗口的地方多几遍以达到熟练。

二、寻找“朗读提示语言”,教会识别是关键。

一个句子既由许多丰富的词语组成,还用各种标点符号区分。其中再现了“朗读提示语言”,教会学生识别这些语言很关键。1、标点符号就是最初的、最基本的“朗读提示语言”。如:有顿号(、)的地方停顿时间最短;比顿号停顿时间长一点的是逗号(,);比逗号停顿长一点的是句号(。)遇到“?”时要读出疑问的语气;遇到“!”时要读出感叹语气……这些标点符号,低年级开始练习朗读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2、句中也有文字提示语,如:文中对话提示语、表语气的词、表神情的词、儿化韵等,低年级要逐步训练,增强语感,把握语调,读准语气。

三 、符号标示助朗读,教会方法是重点。

对于低年级学生,遇到长句或拗句时,往往朗读起来比较吃力。因此,可以教他们用一定符号标示来帮助朗读,教给他们标示的方法和读法。例如,用“\”把长句划分成几小节或几部分,以便读起来断句或换气;用“·”标出重读的词语,读得又重又响;用“-”标出轻读的词语,读得又轻又短;用“~~”标出语气提示语等。通过加上这些提示符号,学生更容易掌握语感,分清轻重、快慢,感受节奏感,感受语言的魅力,激起朗读兴趣。

四、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模仿是过程。

小学低段朗读教学是为了使学生逐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而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和可塑性较强,教给学生朗读方法要始终贯穿于朗读教学之中。朗读课文时,老师边范读边指导学生从语气上模仿,从动作上模仿,从神态上模仿。从语气上模仿,要紧紧抓住“朗读提示语言”,训练学生朗读语气,增强语感;从动作上模仿,朗读时将语言中所描绘的动作做出来会增加朗读的效果;从神态上模仿,什么时候该喜,什么时候该悲,让学生观察老师的表情,这样会使朗读的感情增强。老师还可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或者影视作品中看到过的别人的情感表达经验来练习朗读。

培养学生养成多听的良好习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儿歌、成语故事等非常感兴趣,因此可以让他们在课余多听一些这方面的录音很有必要。听与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通过听别人绘声绘色的描述,可以把各种情感的语句转化为脑海中的人物形象,会对录音进行模仿,并在朗读中尝试,逐渐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通过以上训练,学生学会模仿后,经过反复尝试,可增强语感,读起文章来就自然会“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五、及时评点模仿结果,激趣提高是手段。

学生朗读完毕后,要及时评价,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可先让学生自评、互评,老师再给予适当的点评,充分肯定朗读成效,然后指出朗读过程中不当的地方,找出正确的朗读方法。读得好的及时表扬,读得不好的及时纠正,以便再次尝试时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5:小学低段朗读训练

摘 要: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咬文嚼字”中体验情感,达到有效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关键词:激发兴趣;咬文嚼字;情感体验;有效朗读

《课程标准》在小学低段语文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低段的孩子活泼好动,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与纯真的情感,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然而由于认知和识字量的局限,使得他们在朗读课文时“唱读”多,感情朗读少,背诵快,情感体验少。作为一名低段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抓住低段孩子的这些特点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如何调动学生朗读的主动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用朗朗书声表达童真,童趣。以下就是我的一些看法:

一、激发兴趣,体验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他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朗读的海洋中,使他们在朗读中乐而忘返,教育者都愿我们的孩子能插上理想的翅膀,遨游在回旋着琅琅书声的艺术天堂

1.利用课文情境图。低段课文一般都有与课文内容结合的情境图,教学课文前让学生先看图,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课文。例如在教学课文《雨后的森林》时,我先引导孩子们认真观察课文情景图,激发学生对雨后森林的喜爱,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当读到“蘑菇撑开小伞,木耳爬满老树,红果枕着绿叶,葡萄滴着水珠”时,我让学生边看书上的情境图,边表演“撑开”“爬满”“枕着”“滴着”这几个动词。一方面学生在读中感悟了课文内容,读中体验了思想感情,在课文学习中感受美、享受美,另一方面,在读中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爱读情感。

2.多种形式朗读相结合。低段孩子活泼好动,表现欲强,但注力不容易集中,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喜爱,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对对子识字,“云对雾,雪对霜,鸟语对花香,山清对水秀”,老师可以带领孩子或击掌或叩桌,一组接一组,男生连女生,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地念,当轻而脆的击掌声,柔而温的叩击声和着甜津津的童音送出古老而清新的韵句时,孩子们早己把朗读当成了乐趣。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小时候养成的,越早受益越大。随着孩子们周围生活日益扩展,情感世界也得到了丰富,朗读感悟的水平得到了提升,在更高层次的品味赏析朗读中,我佑更应该让意趣多些,以保护他们朗读的兴趣。

3.师生共读。我一直有这么一个执着的做法,那就是师生“美文共欣赏”,平时向孩子

诵读优美的散文、诗歌、有趣的童话等,也确实享受到美妙的效果。班上订阅的《学语文之友》,《少年百科知识报》,当我看到好文章时,我会绘声绘色地读给孩子们听,有好听的故事,我会讲给他们听,孩子们总会如痴如醉地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或热情地鼓起掌来,我就趁机告诉学生好文章、好故事是读不完、讲不尽的,你们想知道得更多,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看、自己读,你们会读得比老师更棒,从而激起他们看书的欲望,读书的劲头一个比一个足,朗读的样子一个比一个入情入境。孩子还相互推荐好书,把自己最喜爱读的书赠给班级,设立读书角。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只要手上拿到文章,就能找到感觉,语感就在这美读诵读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

二、咬文嚼字,有效朗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因为有时抓住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抓住重点的词语进行朗读训练。

1.咬文嚼字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由于自身素质、家庭条件、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感悟的角度不同,对朗读的处理也各有千秋。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感受。我在上《春雨的色彩》一文,对小鸟们的“争论”中麻雀说的话怎么读,孩子们各有看法,一位自小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认为,“争论”读时语速应又快又急,他见过麻雀与燕子争论时,不该像吵架,要有礼貌,读得缓一些,和和气气的。可这一位又遭到了第三位孩子的反驳,认为有理能说清楚,读得不可太急,但也不能太软,显得没有说服力,语气一定要自信、坚定,理由是,他见过电视中小学生的辩论会就是这样的。学生的每一种朗读处理都是不同的个性气质与生活经验的体现。

2.咬文嚼字与说说写写相结合。

篇6:谈小学低段说话写话训练

摘要:看图说话、写话是小学低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写出高水平的句子,能为中、高年级的作文打下基础。在教学中,学生存在看不懂图,写不出话来;写出的话呆板没有生气;表达不清,语无伦次及教学方法不妥等问题。于是我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看图,训练学生说话、写话等方面提出改进的建议,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教学

我们都知道小孩从一出生的那一刻就张开嘴巴大声的哭,用这种方式来告诉人们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了世界上。那同样的道理,我们要想写点什么的话必须也得从说话开始。

小学低段的学生学习写作,需要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来扩展思路,只有说得明白,才会写得清楚,学生从学前班刚入一年级时,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陌生,因此在第一堂课上,我让他们大胆地自我介绍,寻找朋友。在教学中特别要保护儿童说话的积极性。说是写的基础。在小学低段,说话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以训练句为主要目标的,一方面,发展和推动了儿童已

有的生活语言;另一方面,使儿童由原来自由的、随意的口语向规范的书面语过渡,为写话打下基础。因此说,小学低段的说话训练是作文训练的基础。说话训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培养良好的说话品质

良好的说话品质,是指说话声音响亮,仪态大方,语言规范,无不良口语习惯。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了“三大”,即大胆、大声、大方,积极倡导,严格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形成良好的说话品质。在低年级说话训练中,教师的口语不管在任何场合也要规范,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分层进行,循序渐进

根据语言学习规律及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低年级说话训练应分层进行,循序渐进,体现出层次性和阶梯性。

1.说完整,说准确。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加上生活中口语的随意性和方言的影响,经常说“半头话”,用普通话音说方言词。教师在字词教学中,通过用词说话、质疑、答问等方式进行说句子的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句的概念,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通顺,说准确。如教生字“羊”,学生口头扩词“羊毛”,教师立即引导学生用“羊毛”

说一句话。学生说:“羊毛很软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听辨,指出“软乎”是方言,能不能换一个词,学生改为“柔软”,老师再要求他把改好的句子完整地说一遍。这一阶段,主要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把话说完整,说准确,这是口语的规范化阶段。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说话时用到了“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这句话,我就表扬学生:“你选这个词来形容蝴蝶真是太好了!”学生表达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其它同学也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进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2.说具体,说生动。

把句子说具体、说生动,这是说话训练的更高要求,是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阶段,我们可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通过比较句子、复述、质疑、讨论等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训练。如有的学生滥用“好”字,造句说“老师多么好!”评价同学朗读说“某某同学读得好”,学完了课文谈感想说“某某同学很好”。这些都是由于儿童语言积累少,理解不深入,无法把内心所想表达的更具体,因而一概以“好”来代替。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肯定孩子说得对,然后再积极引导:“老师(读书的同学)怎么好?好在哪里?”学

生顺着教师的点拨往往能把自己说的话改具体,如“老师多么关心我们”,“×同学读书声音大,有语气”,“xx学习很认真”等等。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体会人物心境,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句子表达,尽量把句子说形象,说生动,这在看图说话教学中尤为重要。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植树》这幅图,在引导学生观察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2他们在什么地方;3有些什么人;4他们在干什么;5他们怎样干,会说什么,会想些什么。问题提出后,学生仔细看图,发言踊跃,想象丰富,思维活跃。

3.培养有顺序地说。

儿童大脑思维缺乏逻辑顺序,因而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给人以杂乱无章之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说,使儿童语言组织有序,说话清楚明了。

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句式。如要说多样事物和活动的时候,可用 “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说同时进行的两项活动时,用“一边……一边”,要讲原因时,用“因为……所以……”等等。

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按观察到的顺序说。如《小八路》,描写小八路衣着的一段,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出顺序是全身→头→脚→胳膊,然后请同学们观察一名学生,也按这个顺序看,仿着这个句式说。学生说起来十分轻松。

三、广泛渗透,长期坚持 教师在“看图学词学句”“看图说话”等内容的教学时,我比较注重学生说话练习,教材中的插图,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平日里的所见所闻等都要和学生“说”上一阵子。久而久之,学生变得爱说了,而且有时候说起来还没完没了,直到下课铃声响了,还不罢休。这时,我总是趁热打铁,叫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或见闻写下来还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品读好词佳句。注重课内外联系,多做扩词造句,积累运用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句子概念。

看图说话是低段作文教学的主体部分,在这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会看图,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根据学生看到的,想象到的或老师的提示和问题,让学生组词造句,把图表达出来,还可以收集自己喜欢的画片拼成一副画,把画的意思写出来。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形象有趣的插图,插图是进行说话训练的好素材。尽管低段学生词汇量很小,但有插图作为依托,便有了说的内容。以插图练说,既能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加深学生的印象,又增加了有趣的练“说”机会,如人教版第三册识字2里面有拉二胡、做航模、喂鸽子、观天气、学电脑的插图,这儿可以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说说,也可说课外不一样的自己喜欢的活动。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再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到讲台上说。由于这些活动都是学生自己喜欢的,而且大多是平时亲身玩过的,所以个个都兴趣十足。这样,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使练“说”过程变得简单化,生活化,实用化。

学生把观察到的、想象到的和口头表达的东西转化为书面文字,这是看图写话的最后一个过程,也是看图写话的最终目标。要逐步提高写话的要求,从开始的规范使用语句,把意思写完整,逐步提升到写得具体、生动,再到富有想象力,写出人物的语言、心理和神态。

篇7:小学低段朗读训练

平湖师范附属小学 曹引娟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语文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而读正是积累的过程,写和说正是实践运用的过程。将这二者充分结合,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

在学生的语文课程中,阅读课课时最多,它也担负着更重要的培养语文能力的任务。因此在阅读课中进行读写和读说的训练,效果会更好。

而现在小学语文低中年段教学并不乐观。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向中年级靠:阅读教学中除了识字写字外,竟然充斥着大量的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忽略了对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因此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不知所学,收效甚微。因此,当学生阅读了大量由编者精心挑选的课文之后,并没有对他们的习作能力起到多大的指导作用。

因此,我们提出《小学低段阅读教学中联动式言语训练的研究 》这个课题,希望能够结合低段语文教材,在低段进行说写结合训练,强化说写结合训练的意识,探寻出说写结合训练的一些规律和方法,以读促写(说),以(说)写促读。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阅读教学中读写(说)结合训练符合儿童年龄特点

低段学生识字量不大,能写的字更少。但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已积累了许多口头语言,利于进行口头表达训练。《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一段(1-2年级)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因此也决定了我们要让他们敢说,后才敢写爱写。

2.名家教育理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表达的熟练技巧”。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认为:“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堂。”

3.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说话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说话写作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说写的基础,说写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说写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说写,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说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一)研究的工作目标

1.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于、善于读书,并学会从读书中积累说写素材的有效方法。

2.培养低段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的习惯,探索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说(写)一段话的有效方法。

3.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将文字的语言、章法、写作技巧自觉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的课堂授课技巧。

(二)学生质量目标:

学生的阅读、表达、写作的兴趣浓厚,听说读写的习惯、能力有显著提高。

四、研究对象: 1、2年级各抽一个教学班进行。

五、研究周期: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3年9月-2014年7月)1.准备阶段:2013年8月(1)制定课题方案。(2)学习相关的理论和教学案例。2.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5月

(1)认真研读教材,自主备课时有意识地确定好课文的读写(说)结合点。每期有一节课题研究课呈现。

(2)将精彩说话集和优秀的练笔集集中展示,并在班级中的交流。通过互评互阅,让孩子共享成功的快乐,激励孩子写(说)出更多的好片段。

3.总结阶段:2014年6月(1)将学生的精彩练笔汇编成集。(2)完成结题报告。

六、课题实验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七、具体措施:

1.每两周进行一次教学研讨,以上随堂研讨课或学习教学理论的形式进行。2.确定组内结对教师,结对教师间常听随堂课。年青老师每期至少上一节高质量的教学研究课。

3.及时写教学反思,并常交流,每期至少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4.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有条件可邀请有关的专家讲学,为教师开阔视野,接触理论前沿,形成敏锐的科研能力创设条件。

5.充分利用网络,就培养过程中的一些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就教育教学过程具体环节相互切磋,促进交流,资源共享,展开互动性学习等,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

八、研究成果展示形式(1)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案例分析、经验文章。(3)学生精彩课堂练笔(说话)集。

篇8:小学低段朗读训练

一、在常态课中低段朗读指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朗读指导的时间不足

学习新课时有一条预习性的朗读, 教师基本上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正确, 把课文读通顺, 而真实情况却是班级中将近有五分之二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还没有读完, 紧接着就开始学习生字新词, 接着又是下一环节了, 朗读的时间少得可怜, 基本成了走过场。

(二) 朗读指导没有明确的目的

在课堂中, 教师为了学生读的时间多, 总是男生读了, 然后女生读, 指名个别学生再读一读, 接着坐下, 又是同桌读一读, 读的时间是很充足的, 但是没有要求, 没有指导, 也没有评价反馈, 学生根本不知道读得怎样, 好在哪里, 不足在哪里,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样的朗读怎么能行?

(三) 朗读指导的片面性

一年级中听的最多的“指导”是“你要把这个地方读出重音来”“你要把语速放得慢一些”“要读出语气”“你不能唱读”“把这个词语突出来”“读的时候不要慢悠悠的”等等。这些都是外在的指导, 没有和阅读理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或者一堂课中总是请个别几个尖子生来朗读, 试问又怎能落实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会读?

(四) 朗读指导单一性

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 直接告诉学生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文中某个人物, 或者是某段话。这样的指导方式违背了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也就达不成朗读的目的。

(五) 学生朗读后的评价不够充分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 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可是在常态课上, 学生朗读后, 教师往往就是评价单调, 如:“你读得真好听” “你读得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谁能读得更好听”等对于学生的朗读其实没有起到真正的实用的指导。

二、在低年级学生中朗读指导的几点做法。

在语文教学中, 朗读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如何优化朗读指导呢?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 注重感悟, 强调内在的指导

阅读教学重感悟, 这是大家的共识。感悟是指心理的活动, 所以指导也要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

在学习《春雨的色彩》小鸟争论的片段:

师:刚才你听到了这群小鸟在干什么呢?

生:在争论一个问题。

师:争论什么问题?

生: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出示课件)

师:那谁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

生:争论就是你说一句, 我说一句, 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跟爸爸、妈妈和同学争论过问题?是怎么争论的?

理解“争论”这个词时, 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采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比仅用语言描述这一词语, 体验与理解要更丰富和深刻。通过不同的语气读来抒发情感, 使学生融入其中, 对自然美的感受、赞扬都包含在一次又一次的美读中。

(二) 依托文本, 避免空洞的说教

指导朗读不能只是“全理论”或者“全技巧”的指导, 是取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活动的本质。因此, 我个人觉得最佳的指导途径是依托文本的具体指导。比如一些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说“读人物语言就要像自己平时的说话, 语速不能过慢, 注意主人公的年龄、身份、所处的环境以及主人公的心情”, “你要进入到课文里面去”, 这些就是全理论的指导, 其实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这样的指导, 基本不能真正地把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如果依托文本, 进行语句、感情、生活体验迁移等具体地指导, 可能逐步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 有序进行, 优化阅读的过程

我们的朗读指导要从阅读的过程出发。

1.初读课文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每次学习新课, 在初读的时候, 我不让学生齐读, 而是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因为学生对字词还没有掌握, 课文也没有读通, 所以这时渗透读书的方法——朗读时要仔仔细细, 不会读的句子多练几遍, 一次不明白的句子用心思考, 想一想再读。在学生差不多读了课文三四遍之后, 请几位学生分段读, 学生读错的地方, 我再及时评价加以点拨, 然后让分段读的学生再一次地读, 与第一次相比就算是细微的进步也要大力地表扬他, 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

2. 细读, 分步细想需要思考的课文要点“月亮先来到哪里心愿是什么?月亮接着又来到哪里心愿又是什么?” “细读”环节安排在第一课时, 先请学生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然后重点阅读描写月亮的两次愿望的段落, 接着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个重点问题月亮的两次心愿各是什么?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熟读课文进而记住主要情节, 再用填空的方式来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 深读, 抓住重点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为什么”。在深读课文的时候把握主线, 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或者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在读中理解感悟, 在感悟中再去读。

(四) 学生遇到朗读难点时,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不可少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模仿力强和记忆力好, 在听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 它能较好地感受语言, 积累语言材料, 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抒发自己的情感, 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 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 再让学生试着读, 可以进行齐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师生配合读等尝试。

(五) 讲究策略, 防止指导的负面作用

我们的指导是为了学生的提高, 那么就要处处以人为本, 讲究评价和指导的策略, 要防止指导的负面作用, 不能“好心办了坏事”。生生评价在课堂中经常见到, 也就是教师请学生来评价说说朗读的同学, 朗读过程中哪些优点要学习, 再给这位学生提提自己的建议。但是很多情况之下, 学生基本都是哪里读得不好, 哪里读错了, 很少说到优点是什么, 读的学生总是听到自己的缺点, 久而久之丧失了信心, 以后他肯定不愿意读了。教师不仅要用生动简明、赏识激励的阳光评价, 更要指导学生参与评价时用赏识鼓励的话语。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 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 则功莫大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朗读要指导, 一定要有效地指导。这可以为学生以后的语言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更帮助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年级学段中有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是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 教师总是草草地结束了朗读, 缺乏有效性的指导, 这样, 学生的朗读错误率高、读得不流利、没有感情等情况时常发生。朗读要怎么指导呢?教师应当重视指导低段学生在读准、读通文本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朗读指导, 优化朗读指导。

上一篇:甘肃国税纳税服务经验交流材料626最新修改稿下一篇:环保局年终总结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