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训练教学反思

2024-04-09

朗读训练教学反思(共10篇)

篇1:朗读训练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低年级阅读教学方面提出了十项目标,其中重点之一是确保人人都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看起来简单,但要真正落实好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尤其是对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小孩子来说那就更难了。他们经常是一字一蹦地唱读,没有停顿,更没有语调变化,朗读水平也相差太大等等。 学生之所以出现一字一蹦地唱读现象,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学生对汉字的读音掌握得不牢,不能达到看到字,马上就读出音来,还需要时间来思考。所以孩子读起书来自然就一字一蹦了。针对这种现象,我进一步强化了生字教学,确保生字堂堂过关,课课过关。同时采用了不同形式加强复习,防止遗忘。复习的方式之一,便是反复地朗读课文。学生出现唱读,没有停顿,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建立词的概念,不知该如何停顿,也不知道应该在哪里停顿,更有甚者是经常出现读破句子的现象。为此,我在进行生字教学时,做到字不离词,把生字教学和生词教学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词的概念,积少成多,为孩子有节奏感地读书做好知识的铺垫,为朗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做好准备。二是老师的范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老师的范读显得更为重要。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指导低年级朗读最省时,最见效、最直观的.办法就是示范朗读。”为了提高学生 从老师范读中学习朗读的效率,我在朗读时向学生提出倾听要求,要求学生做到: 手到、眼到、心到,注意听老师在哪里停顿、哪几个词读得比较轻、哪几个词读得比较重等。学生听后,马上练习,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步提高朗读能力。

课文中有些长句子光凭听孩子是不容易记住的,我就指导孩子们划出停顿线,强化停顿。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的词感很容易形成了,语感也就出来了。孩子们不会把握文章的情绪,所以读书时无语调变化。要想把一篇文章读好,要有科学的停顿、合乎文章的情绪、适当的语调变化。这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是一个相当难的问题。我就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和技巧,让他们学会朗读,并创设情景,努力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出现朗读水平相差较大的这种现象,其原因很多,之一便是课堂朗读时间太少,后进生缺少必要的指导。要想让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课堂上就尽量少齐读,多自由读。每个孩子的朗读水平是不一样的,齐读时,朗读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往往跟不上大家的速度,于是便浑水摸鱼,滥竽充数。齐读时,看似整齐,其实有很多孩子并没有真正得到朗读训练。而自由读正好可以让每个孩子按自己的能力去练习,也便于老师的指导。过去我喜欢请朗读优秀的孩子读,请其他孩子听,当然,这是很好的范例教学,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被动的接受,朗读能力的形成是在不断的朗读时间中形成的。因此,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有更多的朗读实践,本学年我采用更多的是同桌互读互评,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一个学期的努力,本班孩子大部分已经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我想只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教育儿童,用儿童的眼光审视世界,用儿童感兴趣的事情去教育他,引导他,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让他们有章可循,有最简单的奋斗目标,教育就会事半功倍。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一直在鞭策着我。让我们在课改的一线展翅高飞吧!

篇2:朗读训练教学反思

关于朗读的语文教学论文 训练朗读增强语感

 

孙莉莉 孙雪玲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一。加强朗读示范

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春天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二。注重朗读技巧

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

三。采取多样形式

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钱塘湖春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中的美感,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触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

为了使感情色彩更浓,还可以配乐朗读。这样运用多样的形式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养成学生的语感能力。

四。倡导自由品读。

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品读,从而充分享受读书乐趣。教学《谈生命》这篇课文时,我们在两个班做过这样的试验:在第一个班,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讨论、交流;在第二个班,则放手让学生品读,熟读后让他们谈谈对文章的理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两者的教学效果差别很大。由此,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对文章意韵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总之,在当前,语感这个基石教学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成为一个探索的“热点”,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如,是依靠语感,还是依靠基础知识?是整体推进,还是分进合击?是语感,还是思维?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向别人虚心学习,认真探讨,不断扩大研究成果,勤于总结,敢于实践,获得良好的效益。

篇3: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教学效率

从认知规 律的角度 来讲 ,读应是学生最容易接受, 最容易掌握的方法,教会学生朗读,让学生大胆地去读,去说,不但是学生学会知识的表现, 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表现。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加强学生的语文朗读训 练来培养 学习语文 的兴趣 ,以改善学生的听、说、读、写 等实际应用能力。 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成绩。

二、朗读可以培养语感

语言能力的提高, 更多的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 而是靠语感能力。因为语感能力的提高, 意味着语 言直觉思 维能力的 形成, 它在理解语言, 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敏捷。反复诵读名家作品就是模仿典范语言,接受其影响。诵读,把文章读得琅琅上口,对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与格调已经十分熟悉,这样,良好的语感就基本形成了。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这是学习语文 的传统经 验和基本 规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培养良好语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有了语感, 就可以加深对语言本身内涵及韵味的理解。一个人讲话是否流畅, 生动,是否言简意赅,是否情感充沛这些都可以从平日的朗读中体现出来。朗读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

当前的学 生考试与 评价中 , 作文的分值是越来越大, 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学生要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一篇好的作文往往涉及许多方面,比如要文体规范、语句通顺, 人生观、价值观等方方面面。但要写出这样的一段文字,让学生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进步是不可能的。有很多学生在作文时 常有下笔忘意,无从着手的情形。究其原因,就是朗读训练少了,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有助于词汇与句子的积累, 学生大脑里就储存有足够的材料和信息, 写作时就能迅速提取一些有用的信息。所以,学生若经过长期的朗读,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其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三、朗读还可以增强记忆力

人们常说小时候的记忆力很好, 在中小学时背过很多课文,至今记忆深刻。实际上在中小学所背诵的课文大多数是在熟读的前 提下进行的。据资料介绍,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 所利用的感官越多,通常效率越高。据研究表明, 在记忆的过程中, 每增加一种感官,记忆效率提高25%。人的学习通过视 觉获得的 知识占83%,听觉占11%, 嗅觉占3.5%, 触觉占1.5%,味觉占1%。由于在朗读的同时做到了眼见、口说、耳听的三个步骤, 因而朗读过程就是一个充分调动朗读者视觉、听觉、动觉的过程, 可以达到综合记忆的效果。所以记的东西当然要比看或写所记的东西牢固得多。

四、 朗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 理解

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体裁和不同的教学程序去选择朗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例如,我要求学生打了预备铃就齐读当天要讲的课文,这样在课文分析之前,通过齐读让学生熟悉内容, 有利于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 在课文分析之后, 再借齐读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育教学,我们应教得其法,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如 在班中为 学生都取 个伟人名 字 , 平日常用这个名字打招呼, 并进行简单的交流, 使学生感觉到课上所学的语言知识在课后得以运用,激发他们学知识的兴趣。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默读、朗读、齐读、 精读、重点读等各种形式的读,来感知作者的主要写法,在读中品味 文章的“美 ”,在读中陶 冶学生的性情, 学生既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又在师友合作探究中,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 完成了对知识点的掌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朗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可引导学生在课堂读,也可让其在家里读, 也可以制作小视频, 放在电视、广播或电脑里让大家点评读。学校或年级也可以开展朗读比赛。 教师可以预先列出部分课文或让学生寻找自己最喜欢的童话、寓言、诗歌或课文等读物作为朗读作品。 让学生进行比赛,对表现突出且一致认为优秀的学生予以奖励, 对其他参赛者进行鼓励。这样可以充分展现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得到师生肯定,朗读积极性会更高,学习兴趣会更浓。

篇4:加强朗读训练扎实阅读教学

一、创设情境,兴趣朗读。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对文学有兴趣,就要让学生对文学知识有需求感。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起始状态的学习欲望源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心理。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就需要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使学生产生心里顿悟,以体验带动朗读,引导学生在切合文本的情境中感受情感,朗读指导也就水到渠成了。如低年级教材都是图文并茂,利用图文结合激发学生情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朗读效果。在我教《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在学生深入领会第二自然段之后,我不失时机地用课件出示插图(课文中没有的图),提问:图中有哪些人?哪个是毛主席?毛主席正在干什么?乡亲们的表情怎样?老奶奶好像在跟主席说什么?这下子学生可“炸开了锅”,有的说:“老奶奶激动地说:主席,您真是个大好人啊,您为我们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有的说:“主席,我们沙洲坝的乡亲们永远都会记住您的。”……学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此时再读课文,学生便会移情文中,读得情真意切,意味无穷,而毛主席那平凡的光辉形象已深植于学生心底。

二、重点词句,感悟朗读。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还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好好朗读、细细品评感悟,使学生的语言在朗读中得到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在朗读中得到启迪。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描写两只小狮子的性格特点,待学生找到后,便在大屏幕上出示描写勤狮子和懒狮子的句子:一只小狮子整天滚、扑、撕、咬,非常刻苦;另一只小狮子却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动作演示理解四个动词“滚、扑、撕、咬。”然后再让学生读句子,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勤狮子很勤劳,孩子们说是“整天”和“刻苦”两个词语,及时进行说话训练:

天刚蒙蒙亮,其它动物们还在睡觉时,勤狮子在练习滚、扑、撕、咬。

在炎热的中午,其它动物们都回家吃饭了,勤狮子在练习滚、扑、撕、咬。

晚上天黑了,其它动物们都回家休息了,勤狮子在练习滚、扑、撕、咬。

三、讲究方法,技巧朗读。《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轻声读、默读、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等)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从而提高朗读的效率。但是,“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方能神形相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如陈莹玉校长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线》一课,对于这句话:“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在指导朗读这一句时,陈校长先引导学生自己默读,找找这句话中哪些词语令你感动,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余震,而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此时周围的情况是怎样的?许多学生都纷纷发言说,大地还在摇动,房屋也还在摇动,人们还在往空旷的地方跑去……教师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进行引读。

在余震中,周围的情况那么恶劣,但是李博士却还能仍旧那么“沉着”地站在病床前,那位青年也还能那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着那位急切期待骨髓的小钱,为着一个海峡西岸这位陌生人,这难道不让人感动吗?在反复的引读中,学生的脑海里始终晃动着这样的画面:房屋还在摇晃,大地还在摇晃,随时都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李博士和那位青年好像没看到一样,仍在做手术,那一份感动,能不激起学生的共鸣吗?所以,学生通过朗读,把这份感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所谓:言为心声,读为情发呀。

四、给予时间,充分朗读。“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这就是说要想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的读。课堂上要精心设计问题,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是自学性的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阅读是学生成长的基石,而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读”,以“读”为本,以“读”促悟,以“读”悟情,从而扎实地推进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实验小学莲东分校)

篇5: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

柳河镇前进小学王雷

小学语文教学曾长期陷入教师繁琐分析,学生被动吸收的窘态之中。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在总结大量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声疾呼,以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法精髓之一的诵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中国语言训练应与中国语文的诵读取得联系,根据‘声入心随’的道理,‘耳治’实不失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充分发挥朗读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积累、运用语言。

朗读是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有效途径,朗读能力是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标志。

朗读既是一种语言的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儿童最初的阅读过程,言语运动器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出声的语言好像是感性的支柱,通过它保持言语视觉与其它器官的联系,把书面文字和它蕴含的意义联系起来。

心理学表明,理解与积累语言的另两种形式——默读、背诵,是以朗读为基础和支撑。大纲指出:“默读,要在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对于朗读来说则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

篇6: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摘 要: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话题,分别从激发兴趣、夯实朗读基本功、朗读指导、分层朗读训练以及自主品读等方面阐述了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的举措。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训练方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老说:“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用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欲望;再次,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夯实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略,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丰碑》一课。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现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也能初步地做到声情并茂。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并且掌握范读的形式。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十里长街送总理》、《丰碑》、《军魂》、《麻雀》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母子之间的亲情,母爱的伟大无私,头脑中形成一幅儿子抱母亲的亲情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乐读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度、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以读而读,应对各个阶段的读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五、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老师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如果再有感情会更好的。”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地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同学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这样的朗读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学会了如何说话,如何评价一个人。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还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注重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

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中流淌。

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的入境

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呀!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在唱、做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篇7: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朗读训练

[文章摘要]: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感受语言。

2、指导学生声情并茂,从而进入意境;

3、指导学生体验朗读,以此激活语感。[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训练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说、写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听、读能力,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前提,对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中,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听、说、读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反复朗读,感受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可以采用让学生全文读、部分读、领读、轮读、个人读、接力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等方式进行朗读。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地以及草原上的羊群。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声情并茂,进入意境。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海上日出》、《夕照》、《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变化,感受自然的美。如《海上日出》一文中,“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呈现:海上日出伟大奇观的画面。“„„像„„似的„„”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教材中也有许多涌动着人间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的课文。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等,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在文中感悟、体会中积累语言。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父亲面对一大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朗读时,应带着绝望和悲痛的感情。但是他想起常对儿子说起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用非常坚定的语气来读。最后父亲挖了38小时,终于找到了儿子,父子间的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应注意读出父子劫后余生的欣喜若狂,以及儿子对父亲的信赖和骄傲之情。

三、体验朗读,激活语感。

情感是语感产生的心理能源,人的语感是对语言知识方面正误的判断,同时也是对语言所蕴含的声音节奏,题旨情境、意趣理念、色彩情操的真假、善恶、美丑,能对其产生情感体验的和谐共振,语感强的人,能透过语言文字,敏锐地体味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丰富情愫。根据语感情感性特点,教学时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贮存在脑中的相似经验,引导联想,在此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并把这种体验迁移到课文的朗读,以此内化语言,激活语感。如《军神》一文中“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这句话,是全文的亮点,在理解语言时,一个学生说出“您割了七十二刀”后,教师抓住“七十二刀”问:“你们谁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个学生说:“在一次和同学追逐中摔伤了手,缝了三针。”师问:“当时什么感受?”生:“有点痛。”师:“假设现在我在你的手上再割一刀,感觉怎样?”生:“咬紧牙关,忍住痛。”师:“再割第二刀?”“哭出来,忍不住了。”“再割第三刀?”“要晕过去了。”“同学们,才第三刀就受不住了,而刘伯承将军承受了‘七十二刀’呀!”通过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带着这种体验,学生读出了对刘伯承的敬佩、仰慕、赞扬、惊叹等独特的感受。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朗读作为阅读教学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只有靠经常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也唯有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方能培养语感;也唯有重视朗读,加强朗谈指导,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治情感的作用。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

内容提要: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让学生发展思维,理解课文的必要措施,但在朗读教学中特别是青年教师,往往会走进一些误区,不能很好地发挥朗读的效果。因此,在这我提出自己的几点浅见。

关键词:朗读、教师、教学

最近,学校开展了一次:“看看谁读的最好?”比赛,结果全校学生都十分踊跃,校园书声琅琅,闻之精神百倍。朗读已成为了学生最喜欢的内容之一,效果十分良好。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手段,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之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朗读是必要的措施和内容,也是一个重点、难点。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朗读就是要发挥“有声语言”的作用,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使学生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精神意义。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诵读。在过去的私塾里,老师教学生都是先读先背再讲,通过读与背来加深了解,凡此种种,足以证明,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可在现实中,语文教学的朗读往往成了许多青年教师的一个难题,或拘于形式,跟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或虽有这种意识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地朗读教学方法,以至于教学起来效果不佳。下面我就青年教师在朗读方面的误区和解决办法,说说自己的拙见: 误区一:朗读无要求无目的 要求是做事的行为规则,目的是做事想要的结果。朗读也是这样,有了要求,有了目的,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读这篇文章是要干什么?不然全班读,分组读,个人读,男、女同学读,自由读,看似方式多样,热热闹闹,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在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在有口无心地朗读,极易让学生疲劳,继而产生厌读情绪。误区二:朗读时间把握不够

一节课40分钟,语文课堂的讲与问会花掉不少时间,朗读往往是来去匆匆,注重于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往往因时间的需要,让学生无法完成朗读,朗读效果也并不理想

误区三:朗读指导过于简单

朗读指导过于简单,这是青年教师常见的问题。在上课的时候常听教师在要学生读文章时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学生一听,常会糊涂,有感情的读这部分,要用怎样的感情,为什么要用这种感情,这种感情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最后只能照自己的方法去读,读出的效果也就自然不那么令人满意。误区四:朗读后评价较少

做好朗读前的指导的同时,朗读后的评价常是我们会忽略一个细节,往往就是一句“你们读的好,”“你们读的不错,”仅此而已。尤其是在齐读中,学生便会不以为然,反正读的好,下次继续这样读,由于评价的没有到位,就此忽略了那里读的好,那里读的不好,往往让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不到提高。

以上是我在平时教学观察中总结出来的个人看法。我认为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不妨这样做:

朗读前制定完成目标

朗读的目的就是为了理解文章,朗读前制定好完成的目标将有助与更好的理解。而目标的制定其实并不复杂,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在初读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制定:读这篇课文看看每一段讲了什么?能否给其加上一个小标题?一个简单的问题不仅让学生有了读的目标,还可以训练学生分段,写段意的能力。再如《新型玻璃》一文,制定“文中讲了几种玻璃,各有什么功能?你家用那种最实用?”等目标。这些目标,不仅让学生有了读的目的,还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保证朗读时间

朗读时间的是理解文章的保证。朗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花掉不少时间,这时就面临着一个问题,朗读时间不够。一节课40分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和朗读,时间根本就不够,可能会出现,朗读完成了,教学时间大幅减少;教学任务完成了,可朗读却成为了形式。两难的选择?其实不然,在有经验的老师眼中,40分钟时间是够的,一位老教师就传授了我一个方法:在出示学习提纲时,不妨把朗读的目标也加进去,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制定“朗读课文第六至八自然段回答:我在看到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我’ 能怎么做?”这样既减少了朗读给时间带来的不便,也让学生有了思考空间。

合理的朗读前指导

朗读有了目标,还要进行指导。朗读前的指导,尤其是齐读的情况下,要让学生明白,在什么地方要怎么读,特别是一些口号,激动的,煽情的地方,要用什么语言去读,用什么语气去读,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的说了一声,“走”,带头向狼牙山顶峰走去。战士们也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身后。”在这里,“走”字语气要坚决,果断,不拖泥带水,更让人热血沸腾。这样朗读前的指导,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

适当的朗读后评价

评价,是对前面读的小结。一段文章读完了,老师要适当的进行评价,要指出读的好的地方,更要指出读的不足之处。事物都有不足,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去改正,才能成长。学生在朗读后,老师的一两句鼓励与批评相结合的话,如:这段读的很好,但有几处语气还不到位,下次,我们要做的更好。简简单单,既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让其认识到不足,下次会更好。

当然,朗读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仅是我的个人浅见,一些还是我正在努力的方向,也许很不成熟,也许有许多不当之处,但我相信,只要精心组织好朗读,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及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感情朗读》http://zy.juren.com/news/200902/14555.html

2、《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龙泉驿区实验小学龙华分校 贾四维

3、《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小学语文教材教法》169页北京出版社

5、《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220页北京科学出版社

6、《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5次印刷

篇8: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训练浅见

一、标点符号及词语间停顿的朗读训练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是朗读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又长于逗号、冒号。朗读时,除了在标点符号的地方作适当停顿外,句子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之间的语法关系以及自然段之间也应作必要的停顿。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培养语感,逐步学会一些断词、断句的技巧和方法。此外, 应引导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如《识字3》侧重疑问语气的读法;《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侧重逗号、句号的读法。

二、语调、语速的朗读训练

学生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意思,还要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提高朗读的表现力。一般来说,朗读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来把握,朗读描写自然界优美景色的句子,语气要舒缓、柔美;朗读表现心情愉快、情绪振奋的句子,音调要略高;朗读表示心情悲痛、情绪沮丧的句子,要低沉、缓慢;朗读描写突发情况、紧急遇险的句子,则要快速、急促。如朗读《狼和小羊》一课时,狼说话的语气凶狠、霸道,语调低沉,而小羊说话的语气就柔和得多。

三、情感体验的朗读训练

教学中,利用挂图、插图、多媒体课件或联系感性经验,映现课文的图景、情节,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读出感情。如教学生朗读《乌鸦喝水》一课时,引导学生联想日常生活实际进入“角色”:我们口渴的时候心情会怎样?看到有水的时候会怎样?喝不着水会怎样想?好不容易喝着了又会怎样?把描写乌鸦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人物形象,朗读出乌鸦迫切喝水的心情,喝不着水的焦急,想出办法后的喜悦,最后喝到水后的喜悦。朗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时, 结合多媒体中周总理的画像、播放的哀乐以及总理遗体送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时长安街上挤满男女老少人群的画面,引导学生体验庄严、悲痛的气氛,并油然而生缅怀之情。

摘要: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每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中都有一项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篇9: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训练浅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停顿;情感

本文结合日常教学实际,从三个方面浅述如何加强朗读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形成语感,激发情感,增强阅读能力,更好更快地理解课文内容。

一、标点符号及词语间停顿的朗读训练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是朗读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又长于逗号、冒号。朗读时,除了在标点符号的地方作适当停顿外,句子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之间的语法关系以及自然段之间也应作必要的停顿。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培养语感,逐步学会一些断词、断句的技巧和方法。此外,应引导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如《识字3》侧重疑问语气的读法;《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侧重逗号、句号的读法。

二、语调、语速的朗读训练

学生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意思,还要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提高朗读的表现力。一般来说,朗读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来把握,朗读描写自然界优美景色的句子,语气要舒缓、柔美;朗读表现心情愉快、情绪振奋的句子,音调要略高;朗读表示心情悲痛、情绪沮丧的句子,要低沉、缓慢;朗读描写突发情况、紧急遇险的句子,则要快速、急促。如朗读《狼和小羊》一课时,狼说话的语气凶狠、霸道,语调低沉,而小羊说话的语气就柔和得多。

三、情感体验的朗读训练

篇10:朗读训练教学反思

四会市黄田镇黎崀小学

摘 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是学生对文本认知和文本理解、感悟的重要体现形式。新课程标准下重视朗读训练已经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热点”。朗读的重要性也被每一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在实践活动中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验证。而接下来,有关朗读训练的具体操作,却有好多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究。如何正确认识朗读,搞好朗读教学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激发兴趣 整体感知 适时点悟 逐层提升

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语文新课程》提出:“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讲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阅读教学要坚持以“读”为主线,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既然如此,在阅读教学中就要认真负责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1.首先,明确朗读在阅读课的地位

《大纲》指出:“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的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在正确读的基础上,做到流利的读,有感情的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作为语文教师,应明确它的地位和意义,摆正读与讲的关系,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读的机会,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规范的语言进行积累,为日后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朗读要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

读,是阅读课的特征,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正确、流利地读”的基本功是严格训练出来的。例如我教《鸟的天堂》一文的时候,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有十几次那么多。这样教学生,既使学生通过读领会了课文内容,又使朗读基本功能的训练落到实处。这节阅读课,我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方法:⑴初读。即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为下一步的阅读教学打下基础。通过初读课文,使学生把握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每次看到了什么?”⑵细读,即边读边议,边读边思。细读要抓住关键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之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辅以试读指点。《鸟的天堂》一文中第七、八自然段描写茂盛的大榕树,从枝、根、叶等几方面细腻的描写,为下文出现群鸟飞舞的情景埋下伏笔。指导学生细读时,加以分析,划出重点词语。⑶精读。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又如《鸟的天堂》一文词好句佳,就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悟出课文中传神的字字句句,与作者产生共鸣,真正感到“那‘鸟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美妙意境。学生在评品、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

3.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尤其是关键句段,要边读边思边议。如教学《示儿》一文时,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后,我问:“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诗人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学生很快地答道:“但悲不见九州同。”我趁势指导读这句诗,要读出悲壮的爱国感情。由于学生理解了诗句,一下子能读出真切的情感来。

4.要有感情地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课堂上,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通过声音把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地方表现出来。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例如有一些课文或段落的感情或强烈、或激昂、或悲伤„„在教学中需要老师全情地投入指导朗读。如我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运用以读助讲的方法,把教学的重难点落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教学中,我用语言去拨动学生情感的弦,配合忧伤的音乐,学生边学边读,渐渐进入了课文的情景。当学到大娘、大嫂、小金花用强烈的话语与志愿军道别时,一位小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着,读着读着,声泪俱下,其他同学都被感染了,流泪了,场面非常感人。下课了,大家还未从角色中抽出来。所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把课文字里行间的感情通过声音充分地表达出来。

5.根据课文自身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朗读方法

朗读的方法很多,教学时应该根据课文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我在教学时,常常把课文或段落分门别类,不同的课文或段落采取不同的朗读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⑴齐读。齐读可以激发情绪,渲染气氛。齐读可安排在易读、易上口的内容 2

上,如总起句、结束句、排比句、反问句、拟人句等。我们通常可以从文章的重点描写和一些感情强烈的语句中,去感悟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镜泊湖奇观》对瀑布的一段描写:“„„顿时抛撒万斛珍珠,溅起千朵银花,水雾弥漫,势如千军万马,声闻数里„„”我在上课时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安排学生反复地齐读,在响亮、整齐的读书声中淋漓尽致地抒发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的思想感情。又如《长城》一文篇末的语句:“这样气势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那雄壮、激情的声音深深表达了对长城这一伟大建筑的赞美之情。

⑵分角色读。适合于人物较多的课文或有较多人物对话的段落,先要让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对角色的心理有一定的把握才进行这种朗读。分角色读带有表演的成份,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效果。而听者能通过不同角色的语言、神态、表情来体会其内在含义,使学生沉浸在情景当中,从而练就语言表达的工夫,提高或强化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如《陶罐和铁罐》一文,我扣住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领悟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克制。通过分角色朗读,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和语气鲜明地反映出来。学生就领悟到不同的感受,如:“要谦虚,不要骄傲”;“要多看别人长处、多看自己短处”;“谦虚的人有好的结局,骄傲的人下场可悲”等。

⑶范读。即教师或读书能力强的学生示范性的朗读。为让学生形成课文所需的情感状态,进行有感情的范读,能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诱发他们感情的冲动。范读可放在开始,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也可放在结尾,让学生与自读对比,把握准确度。通常情况下,学生难以把握文章的语感,不知道如何朗读时,我就进行范读,学生领悟得也比较快,读出来的效果很好。

⑷默读。就是心读,用于思考性很强的内容。这种读书方法一般设置在文章的重、难点处或一些较难的篇目中,这些地方需要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把设疑的实质——矛盾引入阅读过程,通过边读边思自行解决矛盾,从而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判断和概括的能力,以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如《可贵的沉默》一文中,当老师问到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时候?孩子知道的只有几个;当问到有没有为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时候?孩子们一下子就沉默了。孩子们为什么沉默呢?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我在教学时安排学生认真默读、认真思考。果然,学 3

生通过默读、思考,理解了课文中的孩子们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同时在沉默中终于懂得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了,而且他们用各种方式回报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此外,还有长文短读、轻声读等。

不论用何种读的方法,只要读出文章中的“味”来就行了。

6、创造阅读环境氛围,提高朗读效果

在阅读课中,教师可以创设情景,借助音乐来作为朗读的背景,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增强朗读的效果,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例如我指导学生朗读《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借助忧伤的二胡音乐,使学生更加尽情地投入到朗读中去,场面相当感人,催人泪下。所以,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运用音乐来辅助朗读,使效果生色不少。

上一篇:英语作文动物保护 Animal Protection下一篇:活得让人信赖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