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艺术论文

2024-04-23

皮艺术论文(通用7篇)

篇1:皮艺术论文

菠萝皮较其它水果皮难削,那层鱼鳞似的厚厚果皮和满身的尖刺常让买者望而却步,所以这种削菠萝皮的活计我们一般都请果贩代劳。请人代削菠萝皮虽然便利,但在卫生方面难尽人意。果贩的那把水果刀工作频率太高,极少能及时清洗,而且削好皮的菠萝肉要裸露在外一段时间,难免染上细菌脏物,假若想吃上干净卫生的菠萝,最好还是自己亲自动手削皮。

怎样快速去除菠萝皮?如何削菠萝皮更轻松

可菠萝皮实在不好对付,而且大多数家庭都缺少专门的削菠萝器,面对周身是刺的菠萝,真不知从哪下手。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使普通的刀具就能轻松地削掉菠萝皮?当然有啦,仅仅四步骤就可以让你轻松削去菠萝皮。

轻松削菠萝皮的方法

1、菠萝去掉头尾。

2、菠萝立起,竖切成四瓣。

3、每一瓣菠萝肉用小刀均匀地切成几刀,不要切断菠萝,底部让菠萝皮连着。

4、竖刀贴着菠萝皮将菠萝肉与底部菠萝皮分割开,这样就可以切出一块块小三角形的菠萝。

篇2:皮艺术论文

鱼皮文化艺术是人类一项独特的生存艺术, 它创造了人类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的奇特景观。鱼皮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之中发展与演变, 一脉相承的“鱼皮艺术”是赫哲族鱼皮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典型文化遗存。赫哲族人世代以三江为家、渔猎为生, 具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 反映了浓郁的北方捕鱼民族的地域特色, “鱼皮艺术”利用野生鱼皮天然特有的鱼鳞花纹形成的自然肌理之美, 引起视知觉的强烈感受来造成视觉心理的情感共鸣, 传达出风格浑厚、古朴粗犷、造型别致、色彩和谐、工艺精细的艺术风貌, 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装饰性和艺术性。其独特的材料与工艺特征, 体现出了重要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是独具魅力的艺术奇葩和“民间瑰宝”。

二、赫哲族“鱼皮艺术”产业的成因及现状

近几年“鱼皮艺术”产业的兴起并得以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 赫哲族人没能与商品经济的时代发展同步, 仍然处于渔猎经济时期, 依旧穿着鱼皮衣使用鱼皮制品, 这一独特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人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来换取、购买、收藏鱼皮制品, 使其在不经意间得以传承至今。这一现象引起了文化学者以及文化机构、政府部门的注意, 并成为“鱼皮艺术”产业形成的重要推动力, 先后出现了学者的研究著作、论文、相关新闻报道等, 经过黑龙江省佳木斯地方的整理挖掘2005年“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被批准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近几年赫哲族“鱼皮艺术”在国内的各类展览、展会上不断得到推广, 赫哲族鱼皮工艺在市场上备受消费者青睐, 同时也给赫哲族渔民带来了可观的丰厚利润。“鱼皮艺术”所产生的高额经济利润同时也刺激了更多敏锐商家的介入, 使专门从事“鱼皮艺术”产品制作的企业和个人不断增多, 逐渐形成了“鱼皮艺术”产业。

目前是“鱼皮艺术”产业由原始的稚拙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鱼皮艺术”产业呈现出了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 加工制作群体也不断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制作工艺水平良莠不齐、层次较多, 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赫哲族渔民在冬闲时节家庭作坊式的加工方式, 虽然时有地方组织培训, 但整体风格仍呈现粗犷化、形式单一化在特点, 二是少数鱼皮艺术传承人或爱好者单体设计制作, 其中不乏佳作, 但产量较少, 三是由工厂、公司设计制作营销的鱼皮画的艺术品在数量与质量上相对较好, 价格昂贵, 流水化制作易呈现过于模式化、商业化气息浓, 从而造成设计风格单一, 难见精品。

三、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鱼皮艺术”产业对接的重要意义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及其专业群对接地方文化艺术产业群是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利用地域优势与“鱼皮艺术”产业紧密结合, 及时准确地把握地方“鱼皮艺术”产业发展、变化和升级的方向需求, 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的功能和成效, 实现产业化生存和发展的拐点。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利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理论体系服务于赫哲族“鱼皮艺术”产业, 提高制作人员的艺术审美修养的, 为保护和创新地方文化艺术资源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使其在保持原始粗犷类型的基础上向更精美的高端产品发展势在必行, 对保持“鱼皮艺术”产业平稳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鱼皮艺术”产业对接的研究途径与研究内容

1、鱼皮的加工工艺研究:

高职艺术院校通过到赫哲族及企业、商家调研走访, 研究传统与现代的鱼皮晾干去鳞、晾晒鱼皮、捶熟、漂色等加工技艺与处理方法及不同处理手法的鱼皮风格特色, 现在鱼皮艺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养殖基地, 也有了稳定的鱼皮供货货源。

2、鱼皮艺术的形式、功能与发展方向研究:

在校内实施阶段, 组织师生到商家观摩, 参观三江国际旅游节赫哲鱼皮艺术展, 记录赫哲族鱼皮艺术的多种形式及使用功能, 介绍赫哲族鱼皮的加工工艺、作品形式、题材、功能, 鼓励师生大胆的拓展设计思维, 开展实训操作训练, 组织教师开展艺术设计教育专业教研室关于“鱼皮艺术”的专题研论。增加相应实践课程讲座, 通过艺术设计教育实践指导专业学生拓展现代鱼皮艺术发展新的可实现的艺术形式及可应用的领域及方向。

3、鱼皮画的设计形式、题材、风格、内容及发展演变:

通过分组搜集素材、市场调研等, 研究传统鱼皮画的设计制作形式及题材内容拓宽现代鱼皮画的形式, 将现代的画面构成由平面的层次间的拼贴向深度空间、半浮雕、半立体、立体的雕塑式的形式发展;以引起更大的视觉效果;题材应该体现出民族化、国际化的多元化发展方向, 由赫哲族传统渔猎生活内容向更加艺术、更生动的题材发展, 结合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审美的需要, 将传统的中国画艺术或写意或工笔;风格由粗犷转为精美、生动或简约、华贵大方。丰富作品规格, 在原有小幅作品基础上向更大型具有恢宏气势的作品发展。

4、运用形式美学原则创新鱼皮画艺术的发展水平:

组织师生到校外企业或农民中做设计思维指导, 充分利用鱼皮天然肌理而形成的自然美的独特风格, 运用高职艺术设计系统的教学展示将平面形式美规律及色彩学的原理去追求画面的生动效果, 抽象画与具象画两大风格, 或运用明度对比强化肌理效果古朴粗犷意境深沉幽远或运用素雅的色彩突出画面雕塑之感, 或者强化色彩对比色彩斑澜运用装饰效果, 提高地方“鱼皮艺术”的美学水平及作品层次。

五、“鱼皮艺术”产业对接的思考与启示

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始终要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事业发展需求为宗旨, 以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发掘、传承与创新为己任, 开放教学思路, 主动与行业、产业流程建立通道, 参与地方“鱼皮艺术”产业的成长与发展互动。使其不仅具有原始稚拙的风貌, 也应当具有更高的艺术品质。调查中发现部分企业将鱼皮加工技艺视为商业机密, 不愿轻易传授也不充许拍照留存, 这种现象阻碍了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内容的进程。另外笔者十分担忧“鱼皮艺术”产业群在盲目的追求利润的同时出现的不负责的粗制烂造, 是否将会将“鱼皮艺术”如昙花一现最终走向绝境。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地方文化艺术产业的紧密对接是关键, 这还需要政府加大牵线搭桥的力度, 搭建更加广阔的合作平台。

摘要:鱼皮文化艺术是人类一项独特的生存艺术, 它创造了人类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的奇特景观。鱼皮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之中发展与演变, 一脉相承的“鱼皮艺术”是赫哲族鱼皮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典型文化遗存。

篇3:皮艺术论文

以民族文物为收藏、展示和研究对象的一座民族学专业博物馆。

馆藏有各个民族的服装服饰、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宗教器物、文献、乐器等文物。

赫哲族鱼皮衣

赫哲族,是55个少数民族中唯一以捕鱼、狩猎为谋生手段的民族,赫哲族的鱼皮衣颇具特色。为什么赫哲族使用鱼皮作为制作衣物的原料?现在普遍被接受的说法是:赫哲族居住区域附近的乌苏里江中有肉质鲜美的大马哈鱼,大马哈鱼的鱼皮非常柔滑,当赫哲族人穿着大马哈鱼制成的鱼皮衣捕鱼时候柔软而舒适。

因为鱼皮材质的特殊性,用鱼皮制作服饰比传统服饰加工要复杂繁琐得多,包括剥鱼皮、干燥、熟软、拼剪缝合、艺术修饰等一整套加工过程。为了不刮破鱼皮,通常用的工具是竹器,而不是刀子。皮子取下后经风干变硬,用刮刀整理,使之成为熟皮子。缝制的针用鱼骨做成,缝制的线是用鱼皮切成细丝搓成的。由于鱼皮的大小有限,在剪裁上要充分考虑鱼皮自然色彩的搭配以及鱼皮接口的对称性,每件衣服都需要反复多次拼料。整个缝制过程必须全部手工制作。由于鱼皮材料质地厚、硬,每一针都要用力才能扎透。做一身鱼皮衣裤需要几十条鱼的鱼皮。赫哲族视云朵为吉祥的象征,所以,每件鱼皮衣上都会用鱼筋线缝制上美丽的云纹图案。美丽多变的云纹图形和鱼皮材料构成了赫哲族服饰的主要特征,具有独特的魅力。

1950年代以前,赫哲人大都喜欢穿用鱼皮制成的服装,后来逐渐被其他材质的衣服所取代。

高山族贝珠衣

台湾高山族泰雅人的贝珠衣是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展厅最值得推崇的展品。贝珠衣是高山族中泰雅人独特的衣饰文化,也是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贝珠衣有多种形式,最尊贵的一种是部落领袖或猎首英雄于凯旋归来参加盛会时所穿,也是结婚时重要的聘礼。贝珠衣由两幅专门织制的苎麻布在背部和袖下缝连。衣长1米,布幅阔24厘米。贝珠以串珠形缝缀于苎麻布上,贝珠是用贝壳琢磨成外径约3~4毫米,内孔1毫米左右,厚度为1~2毫米的小圆片,从取料、磨外圆到钻孔全用手工完成。每件服装所用的贝珠达6万余枚,重10余斤。制作一件贝珠衣非常复杂困难,要花很长时间和很大精力才能完成。

目前在中国大陆,贝珠衣仅民大民族博物馆和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有收藏。民大民族博物馆珍藏的贝珠衣是民族学学者在台湾考察时收集的。

哈尼族箭毒木树皮衣

箭毒木树皮衣服是哈尼族人独有的服饰,被誉为“服装活化石”,频频出现在一些民族服饰展览会上。它是用被称为“见血封喉”的箭毒木树皮制成,据记载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哈尼语箭毒木为“密滴霞豁阿檗”,称箭毒木树皮为“霞豁”。箭毒木的树汁是有毒的,经过特殊加工,人们穿上箭毒木树皮衣作成的衣服并不会中毒。箭毒木树皮衣的制作方法是:选择粗直的树木,先用木锤将树皮锤松后把树砍倒,从树干上褪下完整的树皮筒,然后把树皮筒放在清水中揉软,再用树枝将其撑压晒晾,之后即可剪裁缝制了。

箭毒木树皮衣发现于上个世纪80年代,据说,云南某个文物管理所刚成立时,民族学家去民间搜集民族历史文物途中,听说了关于树皮衣的故事,还听说橄榄坝有一位傣族老艺人会制作最原始的树皮衣。民族学家就找到这位老艺人,花了1000元人民币请其为文物管理所做了一套树皮衣。

箭毒木树皮衣只是人类早期服饰的残余形式之一。过去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族穿着比较常见,现在已无人穿着。目前,存世数量尚无从考证。收藏于民大民族博物馆的箭毒木树皮衣曾在2012年时展出过一次。

鄂伦春族狍头皮帽

民族博物馆现存的狍头皮帽是鄂伦春族的传统男帽,这款狍头皮帽除了保暖、伪装两个功能之外,还非常美观。鄂伦春族不论是儿童、青壮年乃至老年人,戴上狍头皮帽,都显得英姿勃勃,格外精神。

鄂伦春族现有人口约8700人左右,主要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现在通用汉文。鄂伦春族起源于室韦,元代时称“林中百姓”,明朝时被称为“北山野人”,清朝时,从黑龙江上游迁徙到黑龙江南岸的嫩江一带,逐渐和后来的鄂温克、达斡尔族杂居在一起。鄂伦春族曾经是典型的森林狩猎民族,现在以农牧业为主。他们最具特色的服饰是用狍子皮做成的,在众多的兽皮衣中袍皮衣以保暖功能最佳而著称于世。

鄂伦春人猎取的野兽中,绝大多数是狍子,狍头皮原料非常丰富。于是鄂伦春族妇女就把猎取到的整狍子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与狍子的头一模一样,故称其为“狍头皮帽”。东北地区有个说法是“傻狍子”,狍子非常傻,看到自己的同伴就会靠近过来。所以鄂伦春族同胞正是利用了狍子的这种习性,用栩栩如生的狍头皮为帽诱惑狍子,提高了捕猎成功的几率。

2013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来自内蒙古的鄂伦春族全国人大代表何胜宝,头戴狍头皮帽赶赴会场,引人注目。

赫哲族桦树皮帽

桦树皮制作技艺是我国北方游猎民族的独特手工技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主要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聚居区,以及古代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聚居区。

传统的桦树皮加工技艺有四个步骤:一是剥取树皮;二是将皮子浸软或煮软;三是剪裁缝合;四是装饰图案。装饰手法有用砸压的,也有用剪贴的,各民族都把象征吉祥、喜庆、平安、丰收的图形装饰在桦树皮制品上。图样多源于生产、生活,有花草、树木、山峰、虫鱼、石崖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桦树皮具有很好的防水、抗腐蚀性能,以此制成的器皿轻便、易携带,不易破碎,是狩猎民族喜欢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这些用品上面还刻压着各种图案和花纹,它们不仅是重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同时也是精美的艺术品。

篇4:皮艺术论文

皮贴画是利用皮的色泽和纹理进行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文就从创造皮贴画着手, 在让学生掌握皮贴画的基本手法和制作技巧的同时逐步培养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谈谈我对皮贴画的教学探索。

一、看看悟悟———借创意

“眼中竹, 胸中竹, 手中竹。”以丰富的形象存储为内容进行教学探索, 引导学生感悟生活、艺术, 为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也就是说创造必须先从生活、艺术中借创意。

通常, 头脑中存储的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形象越多, 感悟越深, 再加上良好的想象里的发挥, 越容易创作出好作品。我的做法是:

1.在欣赏中借创意

我经常和学生上欣赏课, 以“如何进行贴画的欣赏”“贴画风格的变化和发展”“纸、皮贴画的联系和区 别”“浮雕艺术”等为内容, 激发学生观察并尽量把握贴画的发展脉络, 为如何创作指明方向。同时, 我让学生了解皮的“两个美”。

(1) 色彩美。不同的皮材色彩效果不同。创作皮贴画时, 可追求装饰效果, 加强不同色块间的对比, 造型不必过分追求写实, 可大胆地进行夸张和变形, 使画面富有一些民间味和现代感;要注意画面的对比与和谐的关系, 不要让漂亮的花纹和图案过多地吸引孩子的眼睛, 主体形象要突出, 背景的色彩不可过跳、过花, 以免影响主体形象的表达。同时, 整体色调的把握也是孩子较难掌握的, 往往画面显得杂乱, 形不成主调。教学时, 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色彩的提炼能力。

(2) 肌理美。肌理是指皮的独特的表面效果, 如平滑、粗糙、坚硬、柔软等。皮贴画要充分地发挥皮的肌理美, 使用刀剪要注意皮边的刀味, 使形象具有一种“拙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和感受不同皮的表面效果, 根据画面的主题和构思巧妙地选用, 有有光泽的、粗糙的、平滑的, 要适当地用在画面中, 使画面富有肌理的美感。拼贴时, 皮材的留缝会使画面产生不同的表面肌理。

2.在观察中借创意

多观察生活、自然, 用速写、摄影等方式记录美好的瞬间。如我带学生走出课堂, 到校园里感受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 让学生漫步在如画的校园, 欣赏整洁明亮的教学楼、曲折回旋的长廊、雅致的石亭、苍翠的松柏、烂漫的花圃、现代化的雕塑。

3.参观

了解一些大师的、有特色的作品, 并收集相关的资料来丰富感性的认识。

二、想想变变———妙创意

丰富的形象存储是“眼中竹”到“胸中竹”艺术形象的质的飞跃。艺术是表达出来的, 教学时应该将重点放在怎样引导学生将“胸中竹”转化为“手中竹”上, 而良好的转化是需要学生的艺术感悟、艺术素养、艺术表达能力和教师恰当的引导完美结合的。我是这样来让学生将“胸中竹”转化 为“手中竹”的。

1.鼓励想象

鼓励学生打破已有的束缚。对于学生已有的想法不要轻易地否定, 要及时肯定并让学生说出来, 师生共同讨论、集思广益, 提倡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

例如, 我选择了“精彩的时刻”作为皮贴画制作的主题, 让学生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过、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学生纷纷回答, 有的说从电视中看奥运会比赛, 那场面紧张又激烈;有的说见过动物表演杂技, 个个憨态可爱;有的说过年的时刻在外婆家的门前放鞭炮, 姐姐吓得双手直捂耳朵; 有的说学校的小乐手们训练时的场面也很壮观, 经常吸引自己观看……张一聃说:“老师, 我能不能制作想象中的精彩时刻, 我想做我和弟弟 骑在鲨鱼 的背上在 海底遨游。”我立刻表扬了她的大胆想法, 并积极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创造。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题材, 积极、忘我地投入到创作中去。

过了一个小时左右, 个个作品已初露雏形。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 我与学生进行交流。如唐怡秋做一个低头认真吹奏的小号手, 我引导她能不能多做一两个人物? 做怎样的动态? 怎样能突出表演者的动作与神情?周怡婷做的被鞭炮惊吓得捂耳朵的人物做的挺直, 我让学生说说这时人物动态应如何表现, 甚至让孩子们自己身临其境地表演一下, 结果有的学生说这时人物应该是害怕地低着头弯着腰而且吓得脖子缩了起来。经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问答、相互启发, 学生的皮艺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改进和提高。我还时常鼓励学生将自己所见的、所想的、所感触到的通过皮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因为这样更能贴近他们的生活, 能给他们的创作带来无尽的源泉。

2.表达想象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纹理效果。皮有着丰富的纹理和图案, 创作时要巧妙地加以利用。如人物的服装就可以选用图案花纹丰富一点的, 而背景、脸部等就选单纯一点的, 保持整个画面色块间简单与复杂的对比关系。

三、学学换换———巧制作

其实一种好的创意不仅体现在巧妙的艺术思维上, 在手工课中也应该体现在巧妙的制作上。巧妙的制作, 其实就是一个创意的过程, 是手与脑两者的完美结合, 它与巧妙的创意构成了作品的全部。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有些巧妙的创意可以说出来, 由于缺乏巧妙的制作技巧而无法用作品表达出来, 或者应该动动脑筋换一种制作技巧可能效果会更好。我在指导学生制作《老师, 夜深了》这幅作品时, 就特地传授了这种技法。夜深人静, 错落的山村小屋只有一个窗口还亮着灯光, 与天空的一弯斜月交相辉映。在拼贴月亮时, 我指导学生选择彩皮富有色调变化的部分作为制作材料, 贴出来的画面效果生动自然, 黄色之中又有深浅的变化, 明暗适度, 接近自然, 效果甚好。除了自己独创的办法以外, 我还教给学生一些的基本方法。

(1) 画。可以在白纸上勾勒出你的想法、创意。用笔画出基本的草图, 然后进行再三的推敲, 修改不合自己想法的地方, 或有了更好的灵感重新进行表现。同时, 确定形象整体的色彩和画面感觉, 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具体化、实质化。

(2) 剪、刻。用刀或剪刀把自己画出的形象剪出来。需要注意的是皮有 它的特点:厚、韧、变形等。所以在剪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画出的形象贴在皮的表面上, 然后用较锋利的剪刀进行制作, 再对边上一些毛躁部分进行修理。

(3) 拼、摆。把剪制的部件在白纸上试着进行拼贴, 拼贴时注意整体形象。

(4) 贴。在自己选定的彩纸上用木胶涂于背面进行粘贴。对于一些小的零部件就需要镊子帮助了。 同时, 在粘贴时木胶不要涂的太多, 以免弄脏画面。

(5) 熨烫。有些粘贴后不平整的地方就要用熨斗进行熨烫, 注意蒸汽不能太大或者用一块干净的布覆盖在作品上然后进行熨烫。

最后, 要及时给学生作品评价。评价可分为: (1) 当堂评价, 表扬巧妙的构思、创意。 (2) 自主评价。 (3) 综合评价。在肯定学生作品时, 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应该做到能让学生自主评价的基础上, 教师再进行总结性、启发性评价, 尽量对每一件作品进行肯定性评价, 委婉地商讨一些存在的问题, 同时要表扬学生的创意。

篇5:皮艺术论文

关键词:《皮袜子故事集》 美国 本土特色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皮袜子故事集》是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最为有名的著作,这部故事集包括《杀鹿人》、《最后一个莫希干人》、《探路人》、《拓荒者》和《大草原》五部曲,本文将其作为一个整体,通过梳理其本土特色,真实地表现美国本土的主题、风情、环境和人物,挖掘美国本土文学的真正发源。

一 《皮袜子故事集》内容题材上的美国本土特色

《皮袜子故事集》是库柏最为经典的小说,它在内容题材上书写了边疆运动的史诗,首次突破性地把美国近期历史纳入小说中。库柏塑造的“皮袜子”成为美国的新亚当形象,反映了当时美国本土所发生的错综复杂的斗争,称得上美国本土文学的开拓篇章。《皮袜子故事集》包括《拓荒者》、《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大草原》、《探路人》和《杀鹿人》五部曲,中心人物是猎人纳蒂·邦波。

1 书写了美国边疆运动的史诗

在库柏时代,美国边疆问题是一个非常特别的问题。在《皮袜子故事集》中,库柏第一次以辽阔的西部为背景,他笔下的西部既存在着地理概念,又存在着文化概念。库柏以北美大陆为背景,通过他塑造的纳蒂·邦波的一生经历,给读者讲述了美国边疆的故事,再现了1740年至1804年这六十年间在北美大陆上所发生的战争及西部移民的边疆生活,并描绘了在白人的入侵下,印第安人步步撤退的故事情节,蕴含了文明和野蛮的碰撞以及美国法律与自然的各种冲突,形象地描写了美国扩张史。在美国人的心中,西部意味着新的机会和财富,是他们梦想中的伊甸园,代表了一种全新生活的开始。美国早期的拓荒者就是怀着这种美好的理想向西部进发的。在《皮袜子故事集》中,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随着文明社会的发展,美国早期边民与本土印第安人在白人的殖民大举进犯不得不向西撤退,重新寻找新的乐土的经过,而这些人在西移的过程中,又再一次扮演了拓荒者探路人的角色。

如在五部曲的《杀鹿人》中,年轻的“皮袜子”纳蒂·邦波在风景如画的明镜湖边开始了库柏最擅长运用的冒险情节,他经历了遇敌后被俘、回营后逃跑、然后再一次被俘、受到酷刑折磨直到最后遇救等情节,使读者见识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在那个年代边区山林居民的严酷环境和艰辛生活。那时,边疆的森林和原野是印第安人居住的领域,他们自由自在地在那里生活,当第一批白人到那里后,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予这些来到边疆拓荒的白人家庭以极大热情和帮助。而随着土地的开垦,这些白人的贪欲越来越大,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对帮助过自己的印第安人恩将仇报,殖民当局为从中渔利不惜挑拨离间,使红人和白人之间充满了仇视,并发生了印第安人各部落之间的争战。《杀鹿人》中所描写的哈特为剥印第安人的头皮却反而使自己头皮被剥,以及莫希干人和休伦人之间的相互残杀,全部是殖民当局欺骗政策的结果,故事的结局令人悲伤。而《探路人》和《最后一个莫希干人》所描写的背景,则是以18世纪50年代英法殖民主义者他们的混战为前提,真实再现了在争夺美洲殖民地的过程中,印第安人沦为牺牲品的悲惨历史。印第安人在英法两国的欺骗和利用之下,被殖民者当成开路先锋,各部落相继支离破碎,甚至导致种族的灭亡。正如库柏在《拓荒者》的结尾所写:“他走在一帮拓荒者的最前面,那帮拓荒者在为整个国家横跨大陆开辟道路。”而库柏在《大草原》中为他理想中的主人公安排的结局则是结束了边疆拓荒者的史诗:伟大的自然法则的维护者“皮袜子”的长期冒险事业在挥着板斧尾随而来的大批拓荒者面前,无路可走。“皮袜子”这时已经八十开外,正在文明之外的大自然中肃穆而安详地静待着死亡的来临,“皮袜子”虽然顽强地与“文明者”的进攻和威胁进行斗争,但“文明者”前进的脚步,他显然是抵挡不住的,他最终安祥地死在印第安兄弟之中。

库柏在叙述白人开拓者的故事时,较早意识到文明发展是以印第安人种族灭绝为代价的,所以他也悲吟了一曲印第安人的挽歌。欧洲人在美洲大陆创建他们的文明,开拓他们领地时,事实上也侵占了印第安人本土居民的权利。在《皮袜子故事集》中,作家真实地描写了印第安人困苦的生存绝境,赋予了印第安人神秘色彩,并对他们在美国发展史中遭受的悲惨、不幸的命运给予了非常深切的同情。他通过对《皮袜子故事集》中主人公邦波的描写,叙述了印第安人从无忧生活的安居乐土最终导致种族灭绝的历史。换句话说,美国创建的文明史,实际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所以,《皮袜子故事集》始终充满着死亡的气息,它为描绘印第安人的悲惨命运选择了主线。

如在《最后一个莫希干人》中,部落酋长钦加哥沉痛地对邦波讲述了白人入侵前后他们的所有遭遇:“那时候,……我们生活得很幸福,盐湖给我们鲜鱼,森林给我们麋鹿,天空给我们飞鸟,我们娶了老婆,而老婆又给我们生了孩子……”然而这安宁的、富有诗意的生存环境,这些快乐的人们,却随着白人文明的入侵再也不见了:“白人殖民者几乎灭绝了那些本土居民印第安人这一古老的文明。白人殖民者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他们利用印第安人充当他们侵占殖民地的先锋队,并且在印第安人各部落间进行挑拨,致使他们彼此仇视,互相残杀,最后导致各个部落衰落,甚至灭绝。故事的最后,莫希干最后的酋长恩卡斯死于为救白人姑娘科拉的拼杀中,在最后的一场厮杀中,怀安多特族也被“整个儿消灭”在霍里肯湖畔。库柏无比同情地写到:“就在恩卡斯的尸体前面,站着钦加哥……这个莫希干战士忧郁地默默凝视着儿子冷冷的、毫无知觉的脸,他的目光是这样凝聚不动。”莫希干族的命运实际上书写的是印第安文明萎缩、灭绝的历史,是整个印第安人的缩影和无端遭受的灭顶之灾,库柏对他们长时期遭受的极不公正的待遇发出了人道主义的呼声。在库柏的理想中,美国的文明真正发展是白人与红人齐聚一堂,而后来美国轰轰烈烈的废奴运动,在库柏的《皮袜子故事集》中早有表现。

2 “皮袜子”成为美国的新亚当形象

库柏在《皮袜子故事集》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皮袜子”纳蒂·邦波,是个理想化的英雄人物,体现了新兴的美国特征。他无比热爱自由狩猎生活,对大自然充满浓厚有感情,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气质具有美国民族优秀品质。《皮袜子故事集》以《杀鹿人》开始,邦波在未开发的森林中过着自由的狩猎生活,并与印第安人钦加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地美丽的朱迪思是土著白人,她深深地爱上了邦波,但邦波为过狩猎生活,拒绝了姑娘的爱情,在《最后的莫希干人》、《探路者》和《拓荒者》中,以英法争夺殖民地混战为背景,“皮袜子”继续他的冒险生活,最后,独立战争后随着美国大量农民向西部推进;在《大草原》中,年老的“皮袜子”来到了西部广阔的大草原,与他的印第安兄弟会合,并终老于这片神奇的土地。

邦波一直身处孤独的处境,他身为白人却同情印第安人,生活在印第安人之中,并与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但他自己却是白人身份。从邦波毕生所追求的生活方式角度看,他倾向于印第安人这种与大自然为伍、自由自在的生活;从现实的理智角度看,他只能接受现代文明对这片美丽、宁静大自然的入侵。库柏为了表现邦波的孤独,在小说中给他安排了两段不成功的爱情生活,如《杀鹿人》中拒绝了朱迪思的爱,因为邦波好像不愿意将自己交给一个土著姑娘,并且邦波觉得自己飘泊的生活无法拥有爱情的,十五年后,这段感情最后不得不以邦波的惆怅追思而告终。在《探路人》中,邦波倒是爱上了梅布尔·邓纳梅,甚至为了梅布尔而决意作一些改变,但姑娘芳心却另有所属。在这次爱情中,邦波想象自己与梅布尔生活在森林深处,想象他隐居森林的梦想与安度幸福的家庭生活。然而,梅布尔不爱他,“皮袜子”只好悲伤绝望地与他的印第安伙伴回到了森林。作者为主人公纳蒂·邦波安排的这两段爱情意义重大,旨在表现在大自然的荫庇之下,没有什么能取代主人公对完全自由的荒野生活的热爱和在荒野中冒险的乐趣。

二 《皮袜子故事集》艺术上的美国本土的特色

库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立意识,不仅在题材方面为美国文学开辟了新的领域,而且把自己的创作与英国文学的传统紧密结合,既继承了旧大陆的文学传统,又体现了他自己的艺术特色。

1 强权话语的实用主义叙事风格

库柏在创作艺术上有着独特才华。他的《皮袜子故事集》用实用主义的话语传达了作者的观点,这也是他最擅长的表达方式,它是美国人求实、开拓精神的表现,其集中表现就是运用强权话语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将自己的各种观念编织进去,并不容置疑地强调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使作品充满了强烈的训导色彩和权威性。

如在《杀鹿人》中,库柏借邦波的口:“赫利,我认为红种人和我们一样,都是人。……上帝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是根据他的行为,而不是根据他的皮肤颜色。”表达了他一贯持有的观点,库柏在书中对这种观点做了不容置疑的权威总结。再如,在《杀鹿人》中,邦波对赫利无缘无故地杀死小鹿感到非常愤慨,原因是那并不是猎鹿的季节,作家用邦波斩钉截铁的语言表达了鹿也是生命说,决不滥加屠杀,不然就是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则。而这种观点在《最后一个莫希干人》中得到了印证:邦波主动枪杀动物,那是因为他们在深山密林中前进时,一名同伴的马发出了叫声,他便毫不留情将这匹小马杀掉。杀死小马的理由很充分,因为它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为了防止引来麦格瓦带来的印第安人,必须杀掉它。

库柏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会表达自己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库柏用这种直率而实用的话语表达方式进行叙述,有时甚至近乎诡辩地强行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读者。他所塑造的“皮袜子”这一形象是同情红人的,他用这个人物调和白人和红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但在感情上,库柏仍然认为白人是处于社会等级上层。

2 美国浪漫主义特色

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美国的浪漫主义是随着国家的扩张而出现的。对于美国作家来说,浪漫主义精神强调个人主义,寻求审美价值,肯定普通人的价值,给人灵感的想象力。库柏的作品对美国绚丽边疆的风景描绘有着浓烈的浪漫主义激情,向人们展示了早期边疆大自然的迷人魅力:那辽远无边的大草原,浓密幽深的原始森林,流水淙淙的溪流湖泊。库柏非常擅于进行环境描写,他有效地利用大自然的环境为他的小说增添了魅力。

在库柏的笔下,印第安人和早期边民生活的草原、湖泊、森林被赋予了神奇的色彩。在环境描写中,他将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性格与这些环境水乳交融,显得更加富有生命力。如《杀鹿人》中,库柏对原始森林和湖泊的描画:“森林中星罗棋布着银光闪闪的湖泊,纵横交错着蜿蜒曲折的溪流。”在这样纯真、天然的湖光山色中,作家其实在感叹自然界的造化神奇,象征了文明社会相对的无邪、高贵与自由。库柏笔下美洲大陆的森林、湖泊、大草原是库柏理想中的纯真品性人物出没的场所,形象地体现了“回归自然”的主题。

三 小结

《皮袜子故事集》集中体现了库柏的创作风格和特色,不仅在题材上开辟了边疆题材,同时也塑造了具有鲜明美国特性的人物形象,是美国文学史上的开拓之作,形成了独有的美国本土艺术创作风格。

参考文献:

[1] [美]库柏,宋兆霖译:《最后一个莫希干人》,漓江出版社,1985年版。

[2] [美]库柏,宋兆霖、郭建中译:《杀鹿人》,漓江出版社,1985年版。

[3] 美国国务院编,杨俊峰等译:《美国文学概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 柯恩编,朱立民等译:《美国划时代作品评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5] 陈尧光:《大东洋东岸——美国社会文化初探》,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篇6:合欢皮与山合欢皮的鉴别方法探析

1植物形态

合欢与山合欢均系落叶大乔木, 小枝带有棱角。但其叶、花、果具有明显的区别, 见表1。

2药材性状

合欢皮与山合欢皮的树皮均弯曲呈筒状, 内表面淡黄棕色或黄白色, 平滑, 有细纵纹;质硬而脆, 易折断, 断面黄白色, 呈纤维性裂片状。其主要区别见表2。

3显微特征

3.1组织结构 (横切面)

木栓层为多列细胞, 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环带, 韧皮部有纤维束, 射线宽约2列细胞, 石细胞环带及纤维束旁均有含晶厚壁细胞。

3.2粉末特征

为米黄色。石细胞众多, 呈类方形、类长方形或类多角形;纤维大多成束, 细长, 直径7~20um, 壁极厚, 木化;纤维束周围的厚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 形成晶纤维;草酸钙方晶多面形, 少数立方形或扁方形;韧皮薄壁细胞有时可见圆形具缘纹状纹孔。合欢皮与山合欢皮的显微特征极为相似, 其主要区别见表3。

参考文献

[1]欧阳青.合欢皮及其混淆品的鉴别及鉴定[J].河南医药信息, 1997, 5 (2) :26.

篇7:黑龙江赫哲族鱼皮鱼骨艺术

关键词:赫哲族 鱼皮 鱼骨 艺术 工艺

一、鱼皮服饰特点

凌纯声先生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中介绍了一件鱼皮主衣,配有照片。长11.45厘米,衣分两节,如昔日汉人夏天所穿的接衫,下节用长41.5厘米,阔13.5厘米的鱼皮拼缝而成;皮染蓝色,大袄下衩有红、紫、白三色缇边。上节亦用鱼皮拼缝,其拼法甚为复杂,先拼成背心形,四周以鱼皮制成的堆花缇边,最后上衣袖,胸前背后,均有堆花装饰,制作精致。

“在黑龙江省博物馆里,收藏有一件清代赫哲族上层妇女穿的服装。帽耳外面镶有红、黄、蓝、白、黑共五色,绣有对称波浪图案。披肩上同样绣有五色对称图案,中间是白色,镶边为黄色,煞是醒目。腰褡则以白色为底,镶有各种对称花草罔案。黑裤子的裤脚上绣有以白色为主的对称五彩花纹。花纹图案均南鱼皮刻成,外绣彩线,将鱼皮细条盖住,使五光十色的花纹凸出隆起,十分精致。”这件华丽的服装堪称赫哲族清代服饰工艺精品。

在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内有柄件鱼皮服装,均为60年代从赫哲族地区采集。一件为对襟便装,另一件为斜襟便装,属于民国至建国后70年代左右较为普遍的一种款式。前一件是用大马哈鱼皮缝制的,只有上衣没有裤子,与其同时展出的还有一双鱼皮靰啦(棉鞋)。这件鱼皮衣服做工比较普通,只在领口、衣襟等易磨损处装饰一些简单的花边,在左右两个下摆处分别饰有一个常见的“s”图案,可能是普通百姓日常穿的服装。后一件比前一件图案稍多,做工也复杂一些,整件衣服是用大马哈鱼皮做成,再用草根鱼皮剪成半圆形二方连续形式装饰领口、袖口、衣襟和下摆等处,在图案上方还用“s”图案多次连续加强效果。大马哈鱼鳞细小,草根鱼皮较大,两种鱼皮本身的肌理效果被恰当地应用,显得别具匠心。

二、服饰图案

赫哲服装,男袍素雅,女袍华丽。他们多采用分区重点装饰的艺术手法,即上衣装饰花纹,而下衣则少加装饰或不加装饰花纹。赫哲族服装式样受满族服装(旗装)的影响较大,与满族服装大同小异。赫哲服饰图案,主要有几何纹、植物纹、水纹、自然纹、动物纹、鱼鳞纹六种:

1.几何纹:主要有带状纹、圆形纹、方格纹、螺旋纹、菱形纹、三角纹、曲线纹、直线纹、矩形纹、圆形纹、半圆纹、方形纹、十字纹、丁字纹、单回纹、以回纹、勾纹等。数量比较多,依据需要可以重新组合,以产生新的图案节奏和旋律。相关的还有鱼网纹或鱼网夸张化几何条纹,美观素雅,充满渔业文化气息。

2.植物纹:以叶子纹、树形纹、花草纹、花蕾纹、卷草纹、柳枝纹、蕨纹等,使用也很多。特别是可库衣勒嘎尼花,即杜鹃花、俗称“达子香、僧其勒”,纹饰非常突出,运用很多,花呈三瓣状,以变形云卷纹形成。如《赫哲族简史》中附图腰褡内的彩线云卷纹中的两朵花,即饕饕纹的眼睛,就是涩禾克伊热花的花朵变形。

3.水纹:有波浪纹、水波纹、浪花纹、漩涡纹等。俄远东考古学权威奥拉尼柯夫在《萨卡奇·阿梁村的秘密》中指出,那乃族,赫哲族流行的装饰艺术——漩涡纹图案来源于黑龙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现今赫哲族的节日服饰花边或为博物馆制作的鱼皮衣上,几乎均为“s”形图案,它代表着与鱼相关的水波。《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冈208——鱼皮口袋上的花纹”上部是典型的浪花纹,溅起的水珠,巧妙地被运用到装饰上,想象丰富,生动逼真。镶在衣服上的波状纹饰,可称作“赫哲波型纹饰”。这种纹饰并不单纯只是一种装饰物。可以推想,内中浸润着赫哲人在河中捕鱼时,祈求自身平安的意愿。

4.自然纹:常用的有云卷纹、太阳纹、星纹等。

5.动物纹:以鸟形纹、鹿形纹、蛇形纹、鱼形纹、虎形纹、蛙形纹、龟形纹、蝴蝶纹、雉形纹、雁形纹、松鼠纹等。还有传说的龙形纹和风鸟纹。禽鸟纹饰在赫哲服装中使用非常多,显然是对鸟图腾起源的崇拜。

6.鱼鳞纹:鱼鳞纹是制作鱼皮衣的质料自身带有的鱼鳞形图案。智慧的赫哲人巧妙地利用其排列走向,设计图案,然后染成不同色泽的几何形等纹饰,其保持天然鱼鳞痕迹,清新自然,极具装饰味。

赫哲族的传统鱼皮服饰在建国后逐渐变成了纯粹的艺术品被送进博物馆,人们日常生活中穿戴的服饰与其他民族没有区别。近年来,为保护民族遗产,许多专业的服装设计师参考满族、蒙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服装,创作出很多新式的赫哲服装,在舞台和旅游景点上再次扮靓古老的赫哲人。居住在俄罗斯境内的那乃人,在文化上自然而然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反映在服饰方面的是大量的条纹和方格装饰,甚至有中亚拜占庭艺术的影子,不过更多的还是受到西方现代服装艺术的影响。这些服装大胆采用当今国际上最新的加工工艺,最为时尚的面料,但在款式和主要纹饰方面还是注意继承赫哲民族服饰的优良传统,保持了赫哲服饰鲜活的生命力。

三、鱼皮画

赫哲人的生活离不开鱼,除用鱼皮制作衣服外还大量用于美化生活的各种装饰图案,如前文所介绍的几件鱼皮服装上的图案,一般使用同种或花纹上具有强烈对比的不同鱼皮剪刻而成,再用鹿筋线缝在衣服上或用鳇鱼鳔胶粘在上面。再有男子用的烟口袋上面,女人的针线包、荷包等日常用的小盒子罐子上面也贴有鱼皮剪成的花纹或动物图案。凌纯声先生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中,保存了一些30年代赫哲族的图案纹饰。

上个世纪60—70年代,街津口孙有才、尤永贵等,在总结前人鱼皮花纹图案的基础上制作过简单的鱼皮贴画。由王丽梅制作成独立形式的鱼皮贴画,徐围的私人赫哲博物馆里收藏了几件旧鱼皮贴画,这些作品尺寸统一、材料统一,象是为一个共同任务而创作的,外部是深褐色木制画框,版面使用深色纤维板,在制作完成后在统一刷了一层透明清油漆,使得作品色调非常和谐,产生一种相当古朴的视觉效果。所有作品都为表现赫哲人传统民俗题材。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幅画的是四个赫哲人围拢一起在烤“他拉哈”(一种半生的鱼片,是赫哲族的特色食品),中间是一个吊锅,下面烧着柴禾,每人一条大鱼,用木棍串起来摆在火堆旁,左右各有一个侧面的赫哲人,身着鱼皮衣,手里拿着不同的东西(看不清是什么东西)像是在准备用餐的餐具。画面前面两人,也穿着鱼皮衣,一个背对观众,另一个转身与其交谈,远处有山有树,近处有石头等。画面构图简洁平面布置得疏疏朗朗,造型质朴,与题材相得益彰。

鱼皮贴画是孙有才的智慧与赫哲鱼皮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是赫哲人鱼皮文化的新发展,也是在绘画材料上的新突破。

早在鱼皮贴画形成之前,甚至可以上溯到清代就有鱼皮剪镂画在赫哲人的生活中发挥着美化生活的作用。

四、鱼骨雕塑

鱼骨雕塑大约产生于60—70年代的街津口乡。它的产生与赫哲人长期的渔猎生活是分不开的,早期赫哲儿童就喜欢用鱼的两个鳃骨拼贴成蝴蝶形,从中得到一种创造的乐趣。后来经老艺人孙有才的精心构思,巧妙地制作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鱼骨雕塑。后来又经孙有才的徒弟徐国进一步的完善,至今能创作鱼骨雕塑的作者已不在少数。

“1994年10月,8件赫哲鱼骨雕塑作品参加了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其中《双雄斗法》吸引了专家评委:两只雄鹰用尖尖的嘴格斗,双方身躯贴紧,怒目对视,互不相让。几轮评比下来,《双雄斗法》终获银奖”。至今这些作品被收藏在赫哲族博物馆内。

在同江市赫哲博物馆、街津口赫哲民俗文化村博物馆以及徐国的私人赫哲博物馆内都藏有大量的鱼骨雕塑精品。同江市赫哲博物馆和徐国博物馆的藏品中大多造型比较具象,有树有山神、有鸟、兽等,特征鲜明一看便知,属于写实鱼骨雕塑。街津口赫哲民俗文化村博物馆的鱼骨雕塑大多是凭着作者的想象,将鱼骨任意进行组合,注意发挥鱼骨自身的形状、体积在组合后所产生的形式感以及他们在空间中的构成关系,创造出具有现代雕塑特点的抽象作品。而且,所有作品都没有题目,任凭观众发挥想象。这一方式更是现代艺术的一个特点,估计在创作时有专业人十作了指导。

赫哲族的雕塑家发现了鱼骨那令人惊诧的结构力量和形体的坚强扩张感。一种鱼身上各部位的骨架有所不同,每种鱼的骨架又各有不同,大鱼和小鱼的骨架又有所不同,赫哲雕塑家将不同的骨块、骨刺进行巧妙的组合,具有从一种“本形”过渡到另一种“再生形”的变化,具有形体的极大的多样性和不可重复性。

据徐同讲,想做成一件鱼骨雕塑作品绝非易事。只凭借捡人们吃剩下的鱼骨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有时为了做一件鱼骨作品,需要专门买上几条大鱼,放在锅里煮至脱骨,然后再把鱼骨用硬毛刷子刷干净,在经脱脂处理,晒干后才能使用。另外,粘制鱼骨雕塑所用的胶是用珍贵的鳇鱼鳔和鳇鱼肚熬制的,价格非常昂贵。

最关键的是雕塑家用自己的形象思维,根据鱼骨的天然形状,进行艺术构思,从似像非像到形神兼备,绝非一时一日之功可以获得。一件完美的鱼骨雕塑作品,有时需要半个多月才能完成。构思、选材、取舍、整形、拼接、组装、修饰,一道道工序后,鱼骨互相穿插,互相交织,成为一件完整的造型,本为废弃之物的鱼骨在赫哲雕塑家的手中获得了新生。鱼骨雕塑是赫哲人渔业生产的衍生物,是生产生活资源的附属品。它又是对废弃物的再利用,鱼骨雕塑是赫哲人对世界对自然的一种新发现。它充满了天趣,鱼骨所蕴含的美妙,被赫哲雕塑家所发现所利用,创造了或粗犷或稚憨或质朴或细腻或华丽的作品,为人类艺术苑圃培植了一株绚丽的奇葩。

参考文献:

[1]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南京中央研究院出版,1934.

[2]《赫哲族简史》国家民委.民族出版社,2009.

上一篇:游白苏二公祠作文400字下一篇:问题学生教育指导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