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艺术与语言艺术论文

2022-04-20

[摘要]文学艺术是语言的艺术。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是“五四”以来极少数能用白话文学语言写出脍炙人口名篇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凭借对白话文学语言的深入研究和高超驾驭能力,结合多种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以文作画,以文作诗,遣词炼句,妙手天成,其散文的语言艺术则更多的呈现出诗情画意之美,质朴含蓄之美,使读者获得多方位美的享受。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灯光艺术与语言艺术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灯光艺术与语言艺术论文 篇1:

芭蕾舞灯光艺术设计

[摘要]芭蕾的早期用光只是借助于原宫廷建筑物内的油灯,蜡烛,火把等作为演出照明,在这段历史时期,光只能起到照亮对象的作用。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进步,古典芭蕾的用光与表演相互渗透,融化为一体,成为创造艺术效果最重要的手段。本文就此谈谈芭蕾舞灯光艺术设计的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灯光的对比运用 艺术构思 科技与艺术

芭蕾作为一门外来艺术,在中国发展已经近五十年了,她起源于意大利,兴起于法国,鼎盛于俄罗斯,由法语ballet音译而来。在国外作为最早的贵族艺术,而今已成为与其他门类艺术相通的大众艺术形式。

传统的古典芭蕾技术建筑在外开、伸展、绷直的审美基础之上的。它包括:脚的5种基本位置、3种基本舞姿:如阿拉贝斯(arabesque)、阿提秋(attitude)和伊卡特(ecarte):腿部技巧:各种巴特芒(battements)——包括腿的伸展、打开以及ronddejambo(腿的划圆圈)等;各种幅度和舞姿的跳跃;各种旋转;击腿技巧;各种舞步和连接动作;女子的脚尖舞技巧;双人舞的扶持和托举等技巧;以及泼德布拉(portdebras)等。古典芭蕾的这些基本动作(元素),就像字母一样,编导运用这些字母写出不同角色的个性、身份、情绪以及角色在剧情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这些元素按特定的结构手法加以编排、组合、组成形象化的舞蹈语汇来表达剧情,创造出各种富有艺术魅力的舞蹈形象。

在我国,芭蕾艺术的发展从60年代至今也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在众多芭蕾艺术家的推动普及发展下日趋成熟,起步虽晚,却是飞跃前进。现有中央芭蕾舞团,上海芭蕾舞团,辽宁芭蕾舞团,天津芭蕾舞团,广州芭蕾舞团,及香港芭蕾舞团。

本人作为长期参与芭蕾舞灯光创作和演出的一员,以此文谈对芭蕾舞灯光设计的体会与同行们共享。

芭蕾最早的演出主要以古典芭蕾为主,古典芭蕾以形体表演为主,同样最早的芭蕾只是作为西方皇宫贵族少数人所享受的内部宫廷艺术。它长于抒情,短于叙事。芭蕾的早期用光也只是借助于原宫廷建筑物内的油灯,蜡烛,火把等作为演出照明,在这段历史时期,光只能起到照亮对象的作用。在未出现电光源之前,主要是把蜡烛,油灯装在枝形大吊灯上,吊在舞台内上空,加强表演照明,在舞台台口放一排蜡烛或油灯,统称“台口脚光”。在经历了从油灯,蜡烛,石灰灯,煤气灯,到后来,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舞台照明新的时代到来了,直到当今被广泛使用的卤钨灯,气体放电灯,LED灯以及数字化照明灯具和视频影像灯具设备等,为舞台灯光的艺术照明起到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样芭蕾的灯光艺术和其他形式的灯光艺术一样都在同步发展,只是保留了自己的灯光艺术特色。对于古典芭蕾的用光,我个人认为主要是用写意的手法{非写实戏剧)来处理,追求意境和韵味,就像灯光大师阿皮亚所说“我们不要去创造森林的幻觉,而应创造出与森林气氛中的人的幻觉”。用灯光来揭示戏剧人物的思想,情感,心灵,创造人物的精神意境,以光写情,运用光的色彩,光的强弱,光的明暗对比,以及不同的光位,光影,光束,投入到戏剧情感的波涛之中,与表演渗透,融化为一体。舞台灯光创造艺术效果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光于色的结合,在演出中舞台灯光存在于空间和时间,往往与演员的表演,音乐的节奏具有同一性质的艺术感染作用。具体设计时用大的气氛光和小的效果来处理,用大的气氛光表现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要素,用效果光提示剧情的特殊起伏和特定表演,在表现剧情基调的情况下,古典芭蕾首先有足够的光照度让观众看清演员的表演。比如古典芭蕾大家熟知的《天鹅湖》,《吉赛尔》,《舞姬》等。在我团演出的古典芭蕾《天鹅湖》中,一幕宫廷花园和三幕皇宫内,都是在演区铺大的环境光,一幕是用铺满舞台的柠檬黄和白色亮光,用成像灯投出树影效果,结合舞台四道树林布景,使观众一眼就看出是在宫廷外的花园里,三幕是用琥珀色铺满舞台,四道边沿幕是宫殿式的画廊和宫廷柱,每当随着音乐大幕打开,辉煌的宫廷舞会场景展现在观众眼前。二幕和四幕是天鹅湖畔的夜晚,整个舞台全是在802深蓝色和804原色蓝的月光下,结合背景的湖畔和用水灯投射在布景湖面上的水波纹,整个场景安静而唯美,而当天鹅出现和魔王出现时用特殊效果光来提示和处理戏剧冲突。我看过很多国内外版本的《天鹅湖》对于用光几乎雷同,都是传统或者此固定模式的用光。我随团访问过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他们的古典芭蕾用光都是这种传统模式,即使是使用了现代灯具,舞台效果同样不花哨,不喧宾夺主,非常的雅,会让你看的很入戏,我想这就是古典作品的魅力所在。

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个国家在保留了古典芭蕾的同时,又出现了各个国家的民族芭蕾。在我国同样在继承国外古典芭蕾的同时,又在创作自己的民族芭蕾,继承和延伸了芭蕾艺术。比如大家熟知的《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梅兰芳》,《二泉映月》,《梦红楼》等,这类民族芭蕾的用光,就打破了古典的传统模式,所有的灯光设计者对于作品都是用自己对本民族的色彩出发,用自己的民族的灯光艺术创作来处理,加入本民族的设计元素及艺术构思,所以这些民族舞剧都深入人心成为佳作,适应了现代人的艺术欣赏需求,我想这也是芭蕾艺术跟现代社会在同步发展,成为现代人的精神食粮。

在我团演出的民族芭蕾舞剧《梦红楼》中,使用了大量的现代灯具,电脑图案灯,染色灯,用大批回光灯做逆光和侧光,加上换色器,应该说是现代灯具和传统灯具结合使用的佳作。因为这个戏的剧情就是用现代思维解读古典的一部艺术作品。从开场现代青年进入梦境,台口用写实的光表现都市气氛,而在纱幕后出现了梦境中的十二衩,用十二台电脑灯用不同的颜色照在十二名演员身上,慢慢随音乐转动,不断变换色彩,把梦境中的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恋玉”一场,用常规灯铺满全场的绿色和电脑灯黄色的树影图案互相搭配,这样的传统灯具与现代灯具的完美结合非常唯美,表现了宝玉和黛玉的青涩爱情,同时用电脑灯铺满舞台的光影效果,和做定点处理,使观众沉浸在浓浓的剧情里。在婚礼一场,整场处在橙红色调中,表现了结婚的喜庆。而当“拷玉”时电脑灯的逆光三基色浅蓝色逆向舞台,舞台上放些淡淡的烟雾,把观众直接带入沉重的悲伤情节气氛中。而国外设计者设计婚庆场面大都是用浅色调或者白色代表婚礼,我想这就是带有民族色彩的设计手法,这就是民族芭蕾的特点所在。

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古典芭蕾和民族芭蕾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现代芭蕾应运而生。19世纪末期,欧洲古典芭蕾单纯追求形式与技巧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整个舞蹈艺术的发展,而且也阻碍其自身的发展。内容与题材仍旧停留在神话传说、王子公主的范畴之内,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大,成为舞蹈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巨大障碍。为了摆脱芭蕾对人的束缚,解放人性,正是处于这种危机中,现代舞便应运而生。

美国舞蹈家邓肯打破了古典和传统,现代芭蕾作品产生了。现代芭蕾的用光,突破程式化,可以用不同的光亮,光色及光位来表现,用贴近生活的表演和用光来表现作品,自然,亲近,洒脱的情感基调和自由的服装、灯光、音乐的渲染下,使舞者的躯体动作,内心情感,心理状态和灵魂境界相统一,以外在的动作将灵魂语言淋漓尽致抒发和挥发的一种舞蹈艺术。成为古典芭蕾和民族芭蕾的突破和延伸。

其实,灯光设计构思包含艺术与技术两方面的思考,而艺术构思则是设计的重要基础,灯光设计者一定要有较好的艺术构思,光的照明价值就在于它的艺术性,它是二度创作中的一种再创造的艺术手段。从事戏剧工作的人对二度创作的概念都很明确,工作内容与方式也很熟悉,在二度创作中无论是演员,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等创作部门的前期工作所创造的形象,还只是他们的本体创造,没有在灯光下综合之前,他们的创造还只是不统一的本形原体,只有当他们在舞台灯光下综合起来,将各种创作元素融合成一个整体,呈现在观众面前时,才算完成了形象创造的任务,舞台灯光就是在这最后阶段发挥着多种作用,把那些不统一的物质原型统一在一个整体中,组织与剧情有关的灯光变化,甚至像音乐那样,连续的穿凿空间气氛,控制演出情绪,这种艺术活动现象实际上是为二度创作进行最后的再创造。所有的灯光设计不但要掌握熟练的灯光技术,更重要的是有较好的艺术修养,特别是对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修养。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舞台灯光设计的知识面,已拓展到戏剧心理学,观众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建筑,绘画中的观念形态方面的研究。此外,还有材料工艺,计算机运用等领域的研究。舞台灯光设计不仅要有广博的艺术方面的修养,还要有较扎实的技术功底,特别是对于光,色,灯具,调光等方面的艺术功能要很熟练,因为这是灯光设计最基本的技术手段。当今是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舞台灯光艺术处理,已经不能简单地凭艺术灵感创造新艺术。必须懂得新技术的运用,甚至熟练地掌握。只有驾驭了这些物质设备,才能驰骋于舞台空间。

近年来我国的戏剧艺术发展的突出进步和变化是在舞台美术方面,而其中最突出的发展则是灯光设计的进步,首先体现在技术方面,各种新型灯具,控制设备和传输技术的划时代进步,其更新速度已经使许多表演团体单位应接不暇。这对戏剧以及其他表演艺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已经不仅仅是在大大的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而正如武器的更新使现代战争与传统战争要领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样,灯光等舞台美术因素的技术发展也正在给戏剧艺术带来了这种质变,灯光设计已经是当今戏剧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从灯光的形式就能够辨认出某个戏剧作品演出的时代特征。如果设计者仅仅是对新技术的运用还不能就说是一个艺术家,把这一技术作为自己的实现艺术理想的手段,才可能是一个成熟的灯光设计艺术家。

就本人多次随团出访国外演出之所见,对国外和国内的设计者处理灯光做了一些不同的对比,比如在色彩方面,国外设计者比较注重淡雅,大亮和大色块及对比强烈的较少,而国内的设计者都比较注重浓墨重彩,这可能跟每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和对艺术的不同解读所造成。

结语

中西方的不同美学观对舞台灯光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的观演建筑,绘画美术观念,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融合共通,使得中西方舞台演出艺术的呈现方式各具特色,使舞台灯光艺术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我想不论何种设计方式只要深入人心,成为当今大众文化的精神支柱,就是成功的艺术。只有互相对比互相借鉴,才能促进我们所从事的灯光艺术同现代社会发展一样更加进步更加和谐。时代在前进,科学技术在不断更新,艺术是需要创新的,而创新则是无限的,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诞生新的艺术。愿我们携起手来为我们所钟爱的舞台灯光艺术而共同努力。

作者:刘清

灯光艺术与语言艺术论文 篇2: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美

[摘 要]文学艺术是语言的艺术。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是“五四”以来极少数能用白话文学语言写出脍炙人口名篇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凭借对白话文学语言的深入研究和高超驾驭能力,结合多种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以文作画,以文作诗,遣词炼句,妙手天成,其散文的语言艺术则更多的呈现出诗情画意之美,质朴含蓄之美,使读者获得多方位美的享受。

[关键词]散文语言艺术诗情画意音韵和谐质朴含蓄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他是以新诗创作步入文坛的,他的诗以朴实隽永见长。而其文学成就主要却在散文方面,他认为散文最能“表现着、批判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因此有意识地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散文的创作。他的散文作品内容丰富,有的反映社会现实,有的写家庭、自己,还有的描写自然风光或感受人生哲理。朱自清的一些散文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朱自清的散文艺术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文学艺术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说:“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他又说:“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的一切形象、感情、思想等以形态的语言。文学是借语言作为雕型描写的艺术。”(1)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朱自清是“五四”以来的散文大家,更是极少数能用白话文学语言写出脍炙人口的名篇的语言艺术大师。他以精致、洗炼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朱自清的许多散文构思缜密精巧、结构玲珑剔透,情感真实清幽,充满诗情画意,而这一切是建立在他的质朴凝练、优美典雅的语言基础上的。

“文学语言是一种艺术的语言,也是一种审美的语言。”(2)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追求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多义性和音乐性。朱自清凭借对白话文学语言的深入研究和高超驾驭能力,并结合多种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锤词炼句、谋篇布局,其散文的语言艺术美则更多地呈现出诗情画意之美,质朴含蓄之美,音韵和谐之美。

一、诗情画意之美

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能绘出影像的是画,透出神韵的是诗。好的画与好的诗总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散文,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意味美,充满诗情画意。这种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离不开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大凡有艺术才能的作家,都深谙文学语言的表达方法和技巧,他们擅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描述,准确传神的刻画、摇曳多姿的修辞让自己的作品具有多方面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让读者产生多方面的美感。朱自清可算这方面的语言艺术大家。他的写景状物的优秀之作如《春》、《荷塘月色》、《绿》等,描写生动细致,语言清新华丽,尤其是其中的层层设喻,更为缤纷多彩,创造出幽远、浑圆、如诗如画的意境,让人百读不厌、美不胜收。

(一)形象化的语言使作品呈现出形象美和意境美

朱自清先生也一贯主张作家创作“便是以文字作画,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3)正因为作者本身强调积极地表现人生,反映社会生活要“作文似画”,所以朱自清的作品很注意语言的形象性。他善于运用凝炼明净、细腻秀丽的语言,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凭借丰富的想像力,使描写对象飞腾而起,于奇思妙想中,创造了气象万千、风味各别的画面,把读者引入如诗如画的境界,获得无穷的美的享受。”他的写景抒情散文呈现出形象美、绘画美和诗意美。

1、形象美。

文学作品必须具有可感的生动形象。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不仅潜隐着一种缠绵、娓婉、深沉的感情,同时,他凭借娴熟的语言艺术为我们勾描出一群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如朱自清运用比喻这种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艺术,就给他的散文创造出无限的诗意,大大增强描写对象的形象美。

以质实之物比质实之物,给人一种形象美,这在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中,俯拾皆是。然而,他用质实之物比“空灵”之物的形象,却更是出神入化。在《春》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4)

春天,她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一般人要描写出春天的形象,是多么困难,而朱自清写出来了,而且写得如此之美。他用独具慧眼,敏锐捕捉主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把春天的美丽附于“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气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青年”的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形

、有形、有色、有神,喷射出诗意的光辉。作者写物附意,扬言切事,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沉感情。

2、绘画美

朱自清先生以丰富多彩、生机活泼、具体可感的文学语言为颜料,在他的一篇篇写景抒情散文中描绘出一幅幅色彩缤纷、清丽明朗的水彩画。

在散文《春》中有这样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读了这段文字,你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品赏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彩画。这幅画,远处可看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见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翻飞,下有野花活泼俏皮的眨眼。为增强画面的色彩美,作者再三设譬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以眼睛眨呀眨与鲜花的神态构成一比。作家笔下的画面是立体的,富有动感的,具有时空的待续性和深广度,这是任何高明的画家在一幅静止的画面中难以表现的,这也正体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

《荷塘月色》中,写“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中“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花叶上,“杨柳稀疏的俏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树缝里漏出的一两点灯光,“是渴睡人的眼”。通过这些生动形象地描述,画出了一幅清幽静远的荷塘夜景,把荷塘和月光描画得出神入化。

3、意境美

意境,指文学创作中主观感情与客观景象相交融而产生的具有丰富内蕴和无限超越的审美境界和艺术形象。朱自清原是诗人,在诗歌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往往运用典雅明快、气韵生动而富有文采的散文语言,为我们营造出诗一般情景交融的意境。如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在朱自清的笔下,都显得至情至美,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而又流连忘返。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谓上述特色的典范之作。作者以细腻娓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又富于诗意的图画,全篇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而又富有诗意的意境是透过对月色下的荷塘中和荷塘上的月色的景物描写以及作者的心境描写传达出来的。在这篇抒情写景散文里,作者先诉说自己的不宁的心境,然后描写一个宁静的现实环境——荷塘月色,他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把自己不宁静的心情与荷塘幽远的景致结合在一起,用心情的动来衬托景致的静。在作者笔下,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清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水里的蛙声,动静结合,素淡朦胧,如梦如幻,引人遐思……然而,在这良宵美景中,作者始终不能忘怀现实的纷扰,从而使他笔下这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图笼罩着淡淡的伤感。含蓄地表现了一个不满现实而又济世无方的知识份子的廖落和苦闷情怀”。(5)

而《匆匆》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诗。“时间”在作者的笔下被诗化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感到它“逃去如飞”,吃饭、洗手、上床,都觉得时间匆匆溜过。阳光是“斜斜”的,它“轻轻悄悄”地挪移,我“茫茫然”地旋转,时间去得“匆匆”,它“伶伶俐俐”地跨过……作者将不可感的时间描写的具有强烈的可感性,叠字的运用也使它的语言具有诗歌的节奏美。

(二)变幻多姿的语言技巧运用,准确传神的遣词炼句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学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而必须经过语言的中介,用“理解性与情绪性相统一的语词来唤起人们的表象,联想和想像”,即文学的形象具有间接性。为了给读者提供进行想像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作者就要通过准确生动、形像传神的语言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朱自清是散文语言艺术大师,他的许多“工笔美文”般的散文之所以创造出触手可及的鲜活的形象,那么多如诗如画、摄人心魄的美好意境,这是与他大胆运用多种语言技巧和精心地遣词炼句他不开的。这里简单地谈一谈朱自清散文中修辞艺术和遣词炼句情况的点滴。

1、修辞艺术的运用美化了语言,更使作品充满诗意

修辞艺术是一门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的艺术。朱自清最擅长修辞艺术,特别是他纯熟地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得散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

比喻是朱自清散文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在《春》一文中写花朵多样,花色艳丽,连用三个比喻,“红的象火,粉的像霞,白的象雪”,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像力,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在《绿》中,作者为了写梅雨潭“平铺着、厚积着的绿”,作者连用好几个比喻:“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几个喻体分别从视觉、感觉、触觉等几个方面形象地再现了梅雨潭之绿得清亮、鲜嫩、柔软、纯净的特征。这样,用不同的事物反复比喻同一对象,就把景物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形神俱佳。《威尼斯》第一自然段连用了四个比喻:“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这些比喻把威尼斯河网着之密充分显示出来,貌似陆地而实则水域,突出了此城的“别致”。

拟人句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也比较常见。《春》中的拟人句俯拾皆是:“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无生命的事物显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给读者更深刻的感受。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一文中这样描写道,“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的搭配疏密有致,十分协调。这种视觉上的美感,一用小提琴上的名曲那高低错落、悠扬婉转的旋律一衬,读者脑中即时浮现出既具色彩美,又具音乐美的幽美境界,既悦耳又爽目,美妙的效果顷刻就出来了。

“这里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象跳动着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到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绿》这段话,作者综合运用博喻、通感、移用的修辞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地从视觉、触觉等方面形象地表现出梅雨潭水绿的波状、情致、柔润、鲜嫩、清亮,令人叹为观止!

2、准确传神的遣词造句使描述对象具体生动、富于表现力

朱自清的散文描写颇具特色,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清华园的月光,还是秦淮河的夜景,那六朝脂粉气的遗迹,都而具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这些,都离不开朱自清在散文中的遣词造句。比如,朱自清散文中的许多形容词、动词就用得非常贴切、传神。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描绘月光如流水般照着荷花和荷叶上用“泻”,青雾弥漫着荷塘用“浮”字,而写荷叶拥挤的情景用“挨”字,还有用“田田”形容叶子的鲜绿茂盛,用“亭亭”比喻荷叶直立之状态,将月光、青雾、荷叶的动态和情态写活了。

二、质朴含蓄之美

李广田在谈到朱自清的散文时说:“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垒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往往带来了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朱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的确如此,真切自然的表情达意,清新隽永的语言风格,形成了朱自清散文纯正与朴实的特点,在描写中抒发感情,文笔绵密精致,含蓄娓婉,更使他的散文富有中国传统的风格,成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一)朴素自然之美

朱自清要求文学语言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要“变故为新”,所以他的散文读起来感觉自然,真挚淳厚。在这方面最成功的当推他的《背影》。这篇记实散文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作者叙述赋闲后到南京谋事的父亲送“我”北上读书,在火车站告别的情景。“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相熟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不送而终于还是送了,对“熟识”的茶房却“再三嘱咐”,平常字眼,但用得贴切自然,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情景,作者刻画得细致、具体——“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联想到父亲是个胖子,要完成那一系列动作的艰难,联想到父亲当时正处于奔丧、失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的境遇,读者怎会不为父亲对儿子那种至亲至爱的感情深深打动呢?

(二)清新隽永之美

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语言往往清新自然,但又不失细腻、生动、隽永而有一种诗味。其实这正是“文学家、艺术家崇尚追求自然天成,不事人工雕凿的一种最高的美的艺术境界”。请看《春》中描写春雨的一段文字:“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不平的夜。在乡下,小路边、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作者用近似口语的描述,写出了绵绵的春雨,润泽的绿树青草,黄晕的灯光,慢步的行人,劳作的农夫以及稀疏的房屋,这一切景物又构成了一幅多么美的淡彩水墨的春雨图,让人同作者一样对柔美的春雨产生一种喜爱之情。

(三)含蓄委婉之美

无论是人格还是风格,朱自清都秉承了中国“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表现出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含蓄委婉的美学风格。确实,他的散文虽是抒情的至文,但他使用的语言和其中包含的情绪却不是强烈的、偏激的。如《背影》,以平实的口吻写出家道不幸,平实得甚至有些压抑,父亲的矮而且胖的背影在这种压抑感中却产生了更震撼的感染力。如《给亡妇》,娓娓道来的是日常琐事,情感也没有大起大落,但生离死别却因之更成为清醒的哀恸。“这种不是一味地放达洒脱,也不是一味地谨慎自守,而是情感的收放有度,才是高难度的文字表达。”(8)这也是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高妙之处。

三、音韵和谐之美

文学语言要具有音乐性。成功的文学语言往往在音响、韵律以及节奏方面都具有和谐美,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强烈的感染。朱自清的许多散文语言就创造出了这种音韵和谐之美。

朱自清是驾驭散文的大家。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朱自清善于不留痕迹地运用多种语言技巧和方法,使其散文语言更具音乐性,使其文章更具音乐美。这也正体现了他的艺术语言必须具有“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7)”的魅力的文学主张。比如排比句与骈散句的结合,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就比较常见。他的散文《匆匆》就有这样一些典型的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树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过去的日子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这些诗一般的语言,具有诗一般的节奏,怎么不具有诗一样的音乐美?

又比如朱自清散文中叠字叠词的使用对增强作品的音乐性产生了特殊的作用。在他的《荷塘月色》中,多次运用叠字叠词,如“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丛;“脉脉”的流水;“阴森森”的小径;“淡淡”的月色等等。这些叠字叠词的使用,不仅从内容上丰富了语言的涵义,丰满了作品的艺术形象,而且从形成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一箭双雕,令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

综上所述,朱自清先生是散文的大家,他的散文语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朱自清先生以他的大家之笔,遣词造句,妙手天成,娓娓道来,却让人美不胜收。不论他似“工笔美文”的写景状物之作,还是他至真至纯的叙事抒情之作,都让人倍感散文正宗的高妙。朱自清是语言艺术大师,他的散文中呈现出的诗情画意之美、音韵和谐之美、质朴含蓄之美,正是他高超的驾驭白话语言能力的体现。我们相信,不论岁月如何流逝,朱自清和他的散文一定会在中国文坛上永放光彩!

注释:

(1)雷家仲《中国现代文学》第92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蒲友俊《文学原理》第250页,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李广田《〈朱自清散文〉序》第2页

(4)《初级中学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5)《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第二册老师教学用书》第1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6)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19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韩艳红.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风格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2]陈三华.朱自清散文中比喻的运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8)

[3]崔美歌.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第8卷(5).

[4]彭.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5]李月云.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宿州师专学报,2002,(3).

[6]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语文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

[7]刘海燕.朱自清与徐志摩散文风格比较.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8]勒保良.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成功教育.2012,(6)

作者:严梅

灯光艺术与语言艺术论文 篇3:

浅谈舞台影视灯光的技术与艺术之美

【摘   要】 探讨舞台影视灯光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舞台影视灯光;技术;艺术;灯光设计

Briefly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Art of Stage Lighting

JIANG Zhong-hong

(Hubei Media Group, Wuhan Hubei 430051, China)

艺术以感性的方式认知世界,技术则以严格无误的理性推理去指导实践。舞台影视灯光作为一门视觉艺术,既有技术的本源,又有艺术的强大表现力。本文主要探讨舞台影视灯光的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1  灯光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文艺复兴以前,科学与艺术在观念上基本浑然一体,人们对于自然、人、社会、艺术的价值认识多半只停留在数字、均衡、比例等理性认识和神秘、博大、欢快等感性认识上。随着现代科学的出现,许多技术由科学实验的社会化逐渐转化而来,由此使技术与艺术分离开来。技术作为物质生产的手段,通过物质交换来改造自然,创造出人的生存条件。另一部分技术则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存在,其功能发生了转变,所产生的形象是自身功能的感情呈现。舞台影视灯光早期的演变也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

作为灯光设计者,应该同时具备对科学符号和艺术形象的综合感知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创造力。舞台影视灯光之所以在戏剧舞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因为它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的优势,关键在于它始终与技术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灯光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舞台视觉的创新。

首先,影视舞台灯光艺术呈现给人们的是一项技术。另一方面,灯光技术的转折性意义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即灯光的照亮功能,是实用的价值,而不是艺术创作。

其次,技术进步是灯光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技术每一次质的飞跃,使灯光艺术呈现的活力越来越强,选择的手段也更多,也即是灯光作为模仿自然光效的能力——再现功能越来越强。

第三,技术进步是灯光艺术创造新的影视舞台空间的前提条件。显然,灯光如果停留在卤钨光源的时代,就没法创造出气体放电光源时代的视觉效果;而材料、电子、机械等技术的进步,LED光源的发展也会带来新的空间效果,它与气体光源的特性表现并不一样。

第四,高科技给灯光艺术带来巨大的影响,如影像多媒体技术。影像多媒体系统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灯光设备,它的发展给演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第五,技术发展不仅丰富了艺术家的创造力,也形成了新的创作理念。新技术一经出现就会活跃灯光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如十年前窄光束光源的应用给灯光艺术带来了表现形式的创新。

总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舞台影视灯光艺术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也有规律。

首先,追求简约、大气的光影之美。有光就有影、光影不离、光影相随,光太杂乱其影就会杂乱。所以,灯光设计力求简洁,只有简洁才能大气,光影关系也会简洁大气。

其次,创造出高度服从内容的灯光形式之美。灯光形式之美,是舞台美术与影视布景的不同形式和灯光设计形式的一种融合。从本质上讲,它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是灯光设计对人类的审美经验、人生的哲理所做出的构架。以下列举几种主要的形式美法则。

(1)单纯齐一

单纯齐一是最简单的形式美。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的因素。单纯能使人产生明净、纯洁的感受,齐一是一种整齐的美。灯光设计中经常使用这一法则,在反复中体现一定的节奏感。

(2)对称均衡

“对称”是指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或上下)两侧均等,它与“单纯统一”有点不一样,既是左右相向排列,也出现了方向、位置上的差异。对称具有安静、稳定的特性,它可以起到衬托中心的作用。均衡的特点是两侧的布局不必等同,它较对称有变化,比较自由,也可以说是对称的变体。这一法则在灯光设计中使用得多,灯光的设计布局和色彩的运用大多遵循这一规则。

(3)调和对比

调和与对比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调和是在差异中趋向于“同”(一致),对比是在差异中倾向于“异”(对立)。调和是把两个相接近的东西相并列,例如,色彩中的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蓝、蓝与青、青与紫、紫与红都是临近的色彩。在同一色彩中的层次变化(深浅、浓淡)也属于调和。调和使人感到融和、协调,在变化中保持一致。对比是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活跃,在色彩中,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都属于对比色。“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绿与红的对比,黑与白也是一种对比。运动与静止、形状的大与小、质感的粗糙与光滑,这种对比手法在灯光设计中非常普遍。

(4)比例

比例是指一件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在从事创作时如果不能正确掌握比例,往往会产生不协调、不真实、不舒服的感受。比例的美感来自于人本身的尺度,在舞美与灯光的协作中,比例关系也是经常面临的问题。

(5)節奏韵律

构成节奏有两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运动过程;一是力的关系,指强弱的变化。灯光的节奏韵律在舞蹈表演中随着演员的高潮起伏做相应的变化,时而舒缓、时而紧张、时而跳动、时而平和。

(6)多样统一

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高级法则。多样统一所产生的整体效果也就是和谐。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本身的形具有大小、方圆、高低、长短、曲直、正斜;质具有刚柔、粗细、强弱、润燥、轻重;势具有疾徐、动静、聚散、抑扬、进退、升沉。这些对立的因素统一在舞美与灯光的视觉呈现上,形成了和谐之美。在舞美造型中大与小的对比、高与低的对比、宽与窄的对比、明与暗的对比、繁与简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方与圆及曲与直的对比中产生着多样统一的细节之美。

怎样才能达到多样统一,而又不致产生杂乱,需要考虑好舞美与灯光的主从关系和生发关系。即使再复杂的样式,也能形成规律、有序。高明的艺术家不是把形式法则看作凝固不变的东西,而是善于根据创作的具体要求灵活运用形式法则。

2  灯光技术与艺术的差异和联系

灯光是一门技术化的艺术,每次技术化革命都曾引起灯光形式的根本改变。惊心动魄的视觉冲击、别开生面的新颖技术、花样翻新的表现技巧,都来源于一次次的技术革新。而令人因惑的是,在每一次革新的转折时期,真正有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的灯光作品并不多。灯光技术与灯光艺术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使得人们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在灯光领域,没有技术的艺术是空中楼阁,没有艺术的技术是死水一潭。唯有设计者也只有设计者才能把艺术与技术联系起来,将二者融为一体,让艺术被完美呈现,让技术被合理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灯光技术为主题表达的需要作出调整,也有灯光艺术为技术应用而作合理的更改。

灯光设计艺术重视的是光的视觉和情绪、寓意,而灯光技术部分则涉及材料、电子、机械、光电等专业学科。灯光艺术立足于美丽的想象,技术却基于实实在在的元器件组合和软件编程。按常规的角度衡量,艺术一直是以建立幻象去触发激情的行為,而灯光技术一向是门精确的学科。尽管这两者看上去似乎大相径庭,但它们之间却以一个共同的基点确定地联系在一起。灯光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可以看作是用来把握无尽变幻的灯光视觉效果的两只螯钳,当两者结合在一起,会带来以诧异开始、以大悟而终的更一体化的认知。

同其他学科一样,灯光技术工作者致力于将“设备”分解成组件,以分析各个组件间的关系,而灯光艺术家则经常将实在的若干不同的方面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艺术与技术是相通的,艺术工作者会使用技术手段去丰富艺术内涵,而技术人员也会采纳艺术工作者的意见。

灯光艺术与技术在各自领域中有独立的语言表达,它们各自的符号库不一样。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中一门学科中出现的不少词语,也会被用于另一门学科中,诸如“时间”“体积”“空间”“力量”“光”“色”……这些常常被艺术家提到并进行表达与交流的用语,也时常出现在灯光技术交流的领域中。正因为如此,创新的灯光视觉艺术与开先河的灯光技术都试图对某些尚未形成的固定视觉符号作出阐述,而在此之前,这些视觉符号很少被局外人理解,这正是技术与艺术结合、创新的可贵之处。

3  灯光技术与艺术共同的认知及探索

空间、时间、光是灯光技术与艺术工作者深感兴趣的三个方面。对技术人员来说,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空间、时间和光,但很少有人去研究光的阴影。而对于灯光艺术来说,空间、时间、光与影是无法回避的,是艺术中的真正主题。对于灯光来说,空间其实是黑的,灯光设计者应该具备蝙蝠一样的特长,在黑的空间里游刃有余。在艺术领域,时间、空间、光的概念趋于心理感受,特别是舞台灯光领域讲究的是时空的概念,空间与时间是相反的一组坐标,当二者通过表演者和机关布景的运动相结合,便形成更高一级的时空维度。在舞台上的时间和空间,不再是恒定的、绝对的与分立的。由于光的参与,舞台上的色彩不再是物质自身所携带的属性,物体与观测者之间光的变化也决定了舞台上色彩的形成。

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东西方对于空间、时间和光在理解上有微妙的不同。对西方来说,空间就是一种抽象的虚空,它不会影响存在其中的物体的运动,由于空间就是虚空,因而空间中便不能产生任何东西。直到19世纪80年代之前,西方的舞台美术家一直孜孜不倦地在舞台空白处填充各种“东西”,如墙壁、壁炉、远山、森林、山水、天空……对西方舞台美术来说,艺术应有所表现。

而东方的舞台美术则有所不同。有与无,即实体与空间,是互为作用的,没有空间就不能发挥实体的功用。戏曲中的“一桌二椅”就是典型的东方主导地位的哲学,即空间就是莽荡,认为这莽荡中孕育一切。因此,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大块的空的空间,便是这一观念的直接体现。西方的空间是各向同性的、恒定不变的,也就是惰怠而死寂的。东方人则认为空间会变化,也就是动态的。

4  灯光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与发展

在舞台影视灯光艺术中,艺术与技术的矛盾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激化。技术的高歌猛进和艺术的徘徊不前,技术与艺术界限的混淆,使得人们的困惑与迷茫与日俱增,艺术与技术到底谁主沉浮?艺术只有与人的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才会给人带来审美感受。灯光艺术的大众化和通俗化越来越普遍,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形形色色的灯光艺术变相地传播流溢于世,其实形成了一种“光污染”。要在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前提下,设计出“有别于生活化”的灯光艺术,确实是对当下灯光艺术领域的一种普遍性考验。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方式,这种方式会衍生出更加具有智慧的艺术之美;这种方式会创造出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让人们无法抗拒的科技之美。

作为灯光设计者,直接参与整个视觉艺术之初创阶段的文学构思、画面设想、空间设计和主创阶段的人物形象造型、环境再现、气氛烘托等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灯光一直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使用各种手段以实现艺术形象的塑造,这些作用始终与灯光技术是分不开的。而只要灯光设计这门专业存在,这种技术与艺术的相互依存关系将一直存在,而且是互为发展的存在。

作者:江中鸿

上一篇:惩罚思想的学校教育论文下一篇:计算机技术管理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