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当艺术结合现代艺术论文

2022-04-27

内容提要:卢沉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画发展的中堅力量。他先后提出“转益多师、兼容并蓄”及“不拘一格、多元并进”的中国画发展观,主张中国画在现代基础上发展,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同时,积极吸纳、借鉴各民族的优良文化,以此来丰富和发展中国画。本文结合其作品来重点分析其观念的形成及具体内容。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瓦当艺术结合现代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瓦当艺术结合现代艺术论文 篇1:

浅析瓦当纹饰及风格特征

内容提要:瓦当最早是作为人们改造建筑的一个实用性工具出现的,继而在其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完成了审美价值的表现。人们通过瓦当纹饰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也用不同的瓦当纹饰来记录时代更迭。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当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它已然成了文化与艺术的一种载体,不同的群体通过不同的纹饰展示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风貌、民俗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差异。

关键词:瓦当;纹饰;艺术特征

一、瓦当及其纹饰

瓦当,俗称“瓦头”或“瓦盖头”,是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位于屋檐最前端,也叫“滴水檐”。我国古代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木质结构,而木质结构建筑若长期积水并无法排出,则会造成木头腐烂生虫。在古建筑中,瓦被分为两种:一种为板瓦,板瓦体积大而弧度小,铺盖屋顶,顺序而下,雨水则顺着板瓦所形成的坡度顺势而下;另一种是筒瓦,筒瓦弧度较大而体积小,直径较窄。筒瓦是需要扣在两块板瓦之间的,按次序排列,这样会形成瓦沟,雨水就会顺着瓦沟有序地流下来。板瓦和筒瓦的使用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雨水对屋顶的损坏,但雨水的长期浸泡会使板瓦、筒瓦与屋顶的黏合度降低,从而发生瓦片脱落的情况。春秋时期瓦当的发明与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瓦当往往位于板瓦或筒瓦的顶端。一方面,瓦当覆盖在建筑屋顶的众多瓦片之上,这样能够对屋顶的瓦片起到加固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向外悬垂滴水的檐头瓦,瓦当又对屋顶的木质檐头起到了保护作用。瓦当的使用标志着人类居住环境由原先简陋易损、狭窄昏暗向经久耐用、宽敞明亮的方向逐步过渡。这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瓦当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雨水对房屋带来的损害,提高了古建筑的安全系数,延长了建筑物的寿命。瓦当的这种非艺术功能的实用性是古代建筑中使用瓦当的首要动机。但实用性并非瓦当的唯一功能,苏联美学家莫·卡冈认为:“艺术存在的最早形式正是从非艺术向艺术过渡的形式,它具有双重质的规定性和双重功能性。”[1]对于瓦当来说,实用性只是其在最初发展时期的一个功能。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单单考虑瓦当的实用性,而且将人自身审美的意识、思维、情趣、心理等和瓦当的材料、工艺等融为一体。建筑学家玛库斯·维特鲁威斯·波里奥认为建筑有一个三位一体的基础,即适用、坚固和美观。从古至今,尽管每个时代对于建筑设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这三点已经成为建筑设计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适用”和“坚固”是对建筑物功能性而言的,“美观”则已经涉及建筑的美学审美问题了。对于建筑而言,“适用”与“坚固”早已不再是问题,正如美国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所言:“终究,决定一个建筑的重大价值的总是它的美学标准。”[2]越来越多的設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会越发考虑美这一现代问题。瓦当也是一样。当瓦当在提高建筑物安全系数、延长建筑物寿命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时候,用何种纹饰才是制作瓦当的工匠们考虑的问题。

瓦当的美学价值也正是体现在纹饰艺术审美特性上。所谓“纹饰”,又可称为“纹样”,《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纹饰(纹样):器物上的装饰花纹的总称。”[3]纹样并不是单一的,它有着众多的种类,而纹样的本质就在于它的审美内涵、装饰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纹样已经从早期的功能基础和符号系统开始转变,审美显然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在生产制作过程中更加注重装饰美。瓦当的审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是通过其纹样表现出来的,而瓦当自身只是纹样和文化的载体。因而研究不同瓦当上的不同纹样是了解一个时代以及人文风情的重要手段。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瓦当的纹样是不尽相同的。

二、常见瓦当纹饰类别及内涵

在对瓦当艺术的研究中,一般会根据瓦当纹饰对其进行分类,其中主要有植物纹饰瓦当、动物纹饰瓦当、图腾纹饰瓦当、儒释道瓦当以及文字纹饰瓦当等。每一种纹饰的制作都和当地人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在云南瓦当中,纹饰数量最多的当数植物花卉纹饰,大量的植物花卉纹饰直接反映出云南当地物产资源的信息,而每一种植物纹饰都有着其特殊的意义。如在民俗中,人们常用月季来象征祥瑞,更有“四季平安”的寓意,也常常将月季当作吉祥富贵的幸福之花,月季也常用以表现坚忍不屈的精神。宋代诗人杨万里在《腊前月季》中写道:“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季冬。”这首诗中说大多数花的花季都有十多天,而唯有月季可以时常怒放,甚至可以在冬日里和梅花争奇斗艳。寒冬腊月里,当人们看到盛开的月季,就好像看到了春意一样,瞬间忘却了寒冷。诗人想要通过这首诗歌表现出月季常开不败的特点,用来形容人坚忍不拔的性格,月季因其每月都可开放,因而又被称为“月月红”;加之月季的“季”和四季的“季”同音同字,因而月季也常被用以代表“四季平安”。现代花语中,更赋予了月季“希望”“幸福”“光荣”“美艳长新”的含义。可见,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寄托在了这片小小的月季纹饰的瓦当上。唐代诗人王维在《辛夷坞》中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首诗通过对山间绽放的鲜红的芙蓉花的描写,表现出芙蓉花顽强的生命力。芙蓉花虽然花期较短,但芙蓉花的开放总是热烈的,人们常把自然界的东西拟人化,用以寄托自己的情感,芙蓉花也不例外。人们制造出芙蓉花纹饰的瓦当,就好像是在告诫自己要珍惜短暂美好的时光。芙蓉花似乎是在演绎着人生的蜕变。人的一生如芙蓉花一样短暂,在短暂的人生中,人们更要学会努力与珍惜,犹如芙蓉花一样绚烂多彩,就像苏轼所写的:“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石榴纹饰瓦当也是植物纹饰瓦当中常见的一种,石榴常常被视为繁荣、昌盛、和睦、团结、吉庆和团圆的佳兆。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讲的就是石榴打开壳后,里面密密麻麻的石榴子象征着多子多福、家庭兴旺。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和汉宫秋词长咏石榴花》中写道:“榴花初染火般红,果实涂丹映碧空。自古人夸多子贵,如今徒惹恨无穷。”人们往往通过石榴纹饰瓦当来表达对多子多福、家庭兴旺的期待。关于植物纹饰瓦当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兰花纹饰瓦当喻示高洁典雅,菊花纹饰瓦当喻示朴素节俭,牡丹纹饰瓦当喻示富丽华贵,麦穗纹饰瓦当喻示丰收,等等。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通过瓦当表达出来,使得瓦当在实用的基础上更增添了几分美感。

和植物纹饰瓦当相比,动物纹饰瓦当想要表达的含义更为丰富。动物纹饰瓦当除了被人们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外,还与民族图腾有关。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现象不理解,以为动物能呼风唤雨,主宰宇宙万物,心中便产生崇拜,部落奉其为图腾。例如在商代,人们把天空四方的形象组成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而这些在之后也表示方位或地名。到了汉代,四种神物被视为武力象征,并出现在宫殿装饰瓦当上。四神瓦当除表示方位,又有了驱邪除恶的含义。从那时起,动物瓦当丰富多彩,层出不穷。云南纳西族把牛视为图腾,在纳西族东巴经《创世纪》中记述了一头由大海中巨卵孵出的神牛:“角顶破天,蹄踏破地,造成天摇地动,由纳西族人始祖开天七兄弟和开地七姊妹将它杀死,用牛头祭天,牛皮祭地,肉祭泥土,骨祭石头,肋祭山岳,血祭江河,肺祭太阳,肝祭月亮,肠祭道路,尾祭树木,毛祭花草。于是便有了晴朗明亮的天空日月,才有了万物生长的清静世界。”[4]从此,纳西族用牛来祭祀天地山川、神仙祖先,纳西族也将牛视为远古创世神兽,世代供作神圣之物。他们崇敬牛,因而他们把牛作为瓦当纹饰,以感激牛让他们免受灾害,给予了万物生长的清静世界。除此之外,彝族的虎纹瓦当以及汉族的龙纹瓦当都是图腾瓦当的典型代表。

在儒释道瓦当中以太极纹饰瓦当和八卦纹饰瓦当尤为常见。太极图被称为“中国第一图”,是远古哲学思想的图符,是先哲智慧的结晶。所谓“太”,即初始、宗源、无上;所谓“极”,指最端之位、结构之元。“太极”字面含义为最高级、最标准和最完美。在古人看来,太极图象征着大自然无穷神威,流露出乾坤、阴阳、上下、刚柔和雌雄等宇宙间所有奥义。农家使用太极纹饰瓦当,或许并不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但目的却是明确的:一是图形好看;二是能够驱邪。八卦瓦当在民间也是较为常见的,八卦与太极都源于易学,《易经》所说的“卦”是宇宙间的现象,也是我们肉眼所见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现象。古人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均依这八个现象而变化,八卦被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根源。因而人们认为八卦是神通广大的,能够驱邪。圆形的瓦当就好似古镜,八卦纹饰的瓦当就好比八卦镜。从人们的认识来说,这就具有招财积福和化煞驱邪的双重作用,可使人气定神安。从表面看,太极纹饰和八卦纹饰只是除凶避灾、驱除邪恶的图案,实际则存留着人们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独到认识,也是中国传统易学文化的宝贵财富。这正是太极纹饰瓦当和八卦纹饰瓦当在民间较为流行的重要原因。

文字瓦当可谓秦砖汉瓦中的佼佼者。工匠们将中国高妙的书法艺术和瓦当结合起来,从而制作出数量庞大的文字瓦当,瓦当上的文字用其优美的线条表现着中国书法的姿态和力量。汉代的文字瓦当多为小篆体,排列组织较为和谐均匀,布局讲究,显示出汉代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观赏性可与精致的印章相媲美。文字瓦当中的文辞也多为祈福吉语,如“永保天寿”“平安四季”“吉祥如意”“世代书香”等;也有根据时代发展,表现时代标语的,如“保卫和平”“巩固国防”等。这些生动的文字既有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包含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內容,文字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文字瓦当也成为人们表达价值取向、精神追求以及弘扬思想的武器。尤其是在西汉,文字瓦当已然达到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度。这一时期的文字瓦当大多书写着大汉征服四夷、一统天下的雄风,如“鹿甲天下”“单于天降”“汉并天下”等;有表现封建王朝暴力机构威仪的,如“卫”“佐弋”“次蜚官当”等;有表达统治者对长命百岁、永享尊位的渴望的,如“万岁”“千秋万岁”“与华无极”等;有表达期望平安吉祥、安康幸福的朴素心愿的,如“永保子孙”“吉月照灯”“天福”等。

三、结语

瓦当最早是作为人们改造建筑的一个实用性工具出现的,继而在其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完成了审美价值的表现。人们通过瓦当纹饰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也用不同的瓦当纹饰来记录着时代更迭。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当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它已然成为文化与艺术的一种载体。不同的群体通过不同的纹饰展示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风貌、民俗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各种软件完成图像的设计,来进行直观、动态、高效的艺术审美,正是如此,瓦当艺术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才尤为可贵。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瓦当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更多的富有艺术审美性和现代实用性的瓦当衍生品。

参考文献

[1]莫·卡冈.艺术形态学[M].凌继尧,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194.

[2]托伯特·哈姆林.建筑形式美的原则[M].邹德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6.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2648.

[4]创世纪[G].史纯武,朱世铭,景文连,张俊芳,整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付晓鹏 尚愉霖

瓦当艺术结合现代艺术论文 篇2:

卢沉的中国画发展观

内容提要:卢沉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画发展的中堅力量。他先后提出“转益多师、兼容并蓄”及“不拘一格、多元并进”的中国画发展观,主张中国画在现代基础上发展,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同时,积极吸纳、借鉴各民族的优良文化,以此来丰富和发展中国画。本文结合其作品来重点分析其观念的形成及具体内容。

关键词:卢沉;民族传统;西方现代绘画;融合;多元

卢沉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的主题性绘画创作时期,《机车大夫》和《周总理与清洁工》(与周思聪合作)等都成为时代中的优秀代表性作品。作为承前启后的中年画家,同时也是中国画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发展新时期,卢沉也曾在迷茫中摸索。他最初在传统的圈子里学习,在传统笔墨、图式中找寻中国画发展的途径,后来又一下子“钻到现代艺术里面去了”[1]。他以极大的热情和责任心来探索中国画的发展,在反思、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去寻找出路,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观,其研究和探索在时代中都是超前的。

卢沉被认为是理论研究型的画家,孙克描述他: “属于性格温厚、英才内敛、 ‘大音希声’类型的人物。”[2]卲大箴作为其多年的老友和同事,认为卢沉“是一位在传统功力和创新探索上都颇有成就的画家”,他的思考和研究“是言之有物和有的放矢的,不是纯形而上的‘玄说’”[3]11。卢沉在20世纪70年代末即广泛收集国外现代艺术资料, “力求从中找到他们可以吸收的新观念和新技巧”[4]。其时,他对于绘画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已有了很深的思考,而吴冠中有关“绘画的形式美”及“抽象美”的提出,以及其他画科在形式方面的开拓性探索也在鼓励和启发着他做出行动。他在文章中言: “最近,探讨形式美感的文章多起来了,介绍现代绘画的展览多起来了,以壁画、油画为先导,致力于艺术形式探索的队伍越来越大。这是值得庆贺的可喜现象,中国画也应该跟上勇于探索的时代潮流。”[5]那么,卢沉面对中国画在新时朗的发展创新,他又采取何种态度和方式呢?

一、转益多师兼容并蓄

张少侠和李小山在《中国现代绘画史》导论中写道: “从—个封闭圈开始解体到多元的发展,就是我们称之为现代绘画史的开端。”[6]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绘画及理论的大量引入,业界关于形式美、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讨论的展开,中国画的现代化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传统与创新两者的关系该如何取舍、中国画该如何发展成为摆在画家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卢沉的理念是“转益多师、兼容并蓄”, “着眼于未来,把视野扩大,努力汲取—切有益的养料”。[5]

他在不断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一方面把目光转向了传统艺术、民间艺术等民族国粹。他认为中国画对于传统的学习偏向于水墨写意,而忽略了对民间艺术、装饰艺术的研究。传统所包含的范围并非只有文人画传统, “民间的东西,也是很优秀的传统”[3]51。民间的剪纸、年画、木刻、彩陶,汉代的画像石以及敦煌的壁画、彩塑,甚至儿童的绘画,都可成为中国画借鉴和吸收的宝贵养料。另—方面,卢沉则把目光转向了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学习和借鉴,把融合中西作为中国画现代化的出路。那么,面对西方变化纷呈的现代艺术流派,又有哪些进入他的视野并吸引了注意力?他在文章里分析:“在西方,野兽派、表现主义最先用简化和变形的方法,将自然的形体破坏。立体主义否定焦点透视,把对象的形分成若干视点,予以分解,并置于画面。或打乱正常秩序,重新加以组织。未来派不画静止的自然形态,加入运动与时间的因素。超现实主义,强调潜意识,应用自动性的方法,寻求象征的符号化的形。这里,实物、客观对象只是艺术家借题发挥的材料。实物,可以诱发创造欲望,但不是艺术的主宰和衡量标准。”[3]115这说明,他对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派等表现出了研究的兴趣。

“现代艺术早已进入构成时代,从塞尚到劳森伯格,形形色色的流派,尽管造型观念不同,艺术主张各不相同,但都十分注意画面的构成美。”[3]134卢沉认为创新的关键是思路的突破,应以—种兼容并蓄的心态来看待中国画的创新。他对包豪斯艺术风格的研究,对康定斯基、保罗-克利、米罗、毕加索、勃拉克等人作品的构成形式和空间分析,都成为他中国画创新可借鉴的形式因素。他选择的这些画派的特征表现为对焦点透视、自然形态、空间、色彩等绘画因素的破坏和重构,以简化、变形、象征性的符号化等方式来破坏自然写实的形态,以此建构新的画面秩序。这恰恰也是传统的水墨写意画常用的艺术处理方法。他说: “中西方绘画虽然面目各异,工具不同,但也有许多共同之处。西方现代艺术也曾受到东方艺术的启发,有些艺术主张与中国的写意画非常相似。德国的表现主义不是很像中国的大写意吗?”[3]195他的选择是主动而有方向性的,把中西两种艺术形态中共通的部分加以研究吸收,从而达到中国画现代化的目的。

作为—个画家,其研究更有针对性。他所关注的是画面的本体因素以及能迅速为我所用的形式方法,而非其产生的文化历史逻辑背景。其20世纪80年代初的作品,从变得“有些生硬”(自评)的《摔跤手》(图1)到《上访的小老百姓》(图2),再到1985年创作的《塞上竞技图》(图3),画面在造型、透视、空间及色彩的处理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运用了夸张变形、分析构成、意象性色彩等西方现代形式因素。田黎明在文章中回忆道: “记得先生画室墙上挂满了探索试验的小品,以书法为主体的小品,以构成块面为主体的小品,人物造型从具象到抽象的习作,从以人为中心到以画面结构为中心的探索,造型与笔法向着魏碑与‘二王’的相互渗透等。”[7]

对于西方现代形式因素,他不仅在创作中实践,同时还将其运用于具体的课程教学中。1 987年,卢沉赴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任客座教授,讲学三个月,回校即开设了水墨构成课[8]。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中, “参照民间剪纸,做正负形的构成练习”,将“书法、篆刻、瓦当文字作为素材”,来做文字的构成练习。这些体现了他对民间艺术的思考和借鉴融汇。他对民间艺术传统的重视除了自身的感悟之外,在研究西方现代绘画的过程中更加深了认识, “西方绘画之所以与正统绘画拉开很大的距离,其原因是转向民间艺术,转向原始艺术,从中吸收营养”[3]51。此外,他通过分析马蒂斯的《室内一角》、毕加索的《妇女肖像》、凡·高的《向日葵》等作品对物象的处理方法[3]121,来解析、研究西方绘画的构成因素及特征。如在将自然空间转化为画面空间环节,通过勃拉克的作品与实景照片的对比分析,得出其构成特点:单个物体简化为几何形,视点提高,远景拉近,削弱“近大远小”的透视感,房屋数量增加,并做有序性安排,等等[3]1 39。由此可看出其研究的用心与细致。

卢沉能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画面临创新的时期,迅速地接受并吸收西方现代绘画的因素,这与他受教育的背景是相关联的。首先,他在苏州美专学习期间接受的是西洋画专业教育。校长颜文樑曾于1 928年到1 931年间,就读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其时,学院派、印象派、抽象派正风起云涌。他从欧洲运回的藏书和石膏像的数量和质量都为当时全国之最[8]。其见识、经历与所学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美专的学生。其次,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阶段,从林风眠到徐悲鸿,再到其授业恩师,均有西画教育背景。如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等都强调引西润中,并致力于中国画的创新。因此,卢沉在面对西方现代绘画的时候,态度是开放而积极的。

重视对西方现代绘画的借鉴,并非就“抛弃传统”。对此,他有着清醒的认识,提出中国画的现代化“绝不是要求我们去步西方现代派的后尘,而是要求扎根于民族的独创”[5],在中西交流中去发展,要“找到民族灵魂,而不要计较表面得失”[3]54,并相信中华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强大的消化和整合能力。

二、不拘一格多元并进

在中国画现代化的道路上,卢沉不仅提倡“无论古今中西,要为我所用”的学习态度[3]163,同时还呼吁打破统一标准,允许艺术风格多元化。他认为: “多元并进,是水墨画发展的最佳状态,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其艺术观的提出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题性绘画的反思,是改革开放后有关形式的大讨论、强调自我表现的大背景的影响。 “多元化”不仅体现在形式技法的多元,还体现在艺术观念、艺术取向等方面的多元。创作者艺术取向的差异、接受者审美需求的多样、艺术创作本体的创新需求等都对多元化提出要求。他曾说: “我梦想融合中西,形成一种不拘一格、多种艺术手法都能为我所用的超现实的画风,摆脱自然空间观念的束缚,构成理想的画面。”那么如何实现艺术多元并进呢?

(一)打破统一的艺术标准

传统绘画讲究以书入画,笔墨成为品评绘画高下的标准。对此,卢沉认为笔墨是重要的,但还应兼顾其他因素。他在文章中写道:“应把笔墨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讲究笔墨,以书法入画,这是中国画的优良传统,也是历来品评中国画的重要标准,我们不应忽视。但是,我们不能把中国画的传统只归结为笔墨的发展,更不能以笔墨要求来代替艺术作品的创造。”他主张打破中国绘画的唯笔墨论,允许评价标准多元化。“如造型、构图、色调,以至整个画面的艺术处理,必须同样重视。”[5]这也是卢沉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主题性绘画大一统模式的一种反思,是对现实主义、写实主义标准外的一种多元化要求。而品评标准的多元化,则为艺术风格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

(二)提倡艺术观念的多元

卢沉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中国画的创新的关键在于思路的突破,要允许不同艺术观的存在,艺术“最可贵的精神是独创”[3]174。艺术观念,不仅是艺术家对时代、社会的认知与表达,同时也是艺术家在长期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审美取向和理念。他说:“艺术创造,首先是审美观念上的更新和开拓,而不是形式方法上的改变。”艺术观念改变了,技法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而“观念自由是艺术表现自由的内核”[9]。对于当时国画界固守老一套、苏式标准化艺术教育等现象,卢沉主张要革新, “宁可四不像,不能老一套”,认为“没有必要统一认识,可以各显神通”[3]194。他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提出人物画的创新要突破两个认识上的框子,即人物画只能写实,不能变形,以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三)提倡材料技法的多元

卢沉认为艺术观念的多元,必然“进一步突破传统水墨画艺术观念、工具材料相对单一的不足”[10]。继承传统,除了笔墨技法之外,还应提倡研究不同艺术风格的造型手段,探索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技法,以此来丰富中国画的传统表现。其1990年所作《清明》,即创新性地运用了拓印的艺术表现手法。对于“不用毛笔或采用喷洒、泼墨泼彩、拓印、拼贴等综合技巧”的水墨画应以多元化的标准来衡量。对于不同技法、材料的作品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要允许其存在。中国画的现代化,就是“在构思、构图、造型、笔墨、色彩各个方面都要有现代人的情趣”[3]103。在其开设的水墨构成课中设有“技巧与制作”单元,着重研究的是“水墨画工具材料的性能,各种笔墨技法、水墨肌理的试探”,来提高学生对材料、技法的认识。

三、结语

卢沉作为“革新派”的中坚力量,虽然致力于对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构成研究,但仍固守中國画的笔墨底线,对传统笔墨的研习孜孜不倦。田黎明言其小品画“笔法会于书法之意,行笔随形写意以中锋行草取之”,并提及卢沉论画常引李苦禅语: “书到高度就是画,画到高度就是写。”[7]卢沉也曾自言: “在笔墨问题上,我口头上是改革派,行动上是折中派,骨子上、感情上是传统派。”对于中国画的发展,他认为不取决于毛笔的工具性应用,反毛笔、笔墨、中锋是不必要的,关键在于“笔在谁的手里,有无现代的造型观念”[10]。

作为—个美术教育者,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吃百家饭”, “不忽视值得自豪的民族传统,同时也要熟悉西方艺术”,并能把所学融会贯通。虽然他在观念、形式、技法等方面做出超前的探索,并在画界及专业院校形成广泛影响,但也并非“唯形式论”。他同时更为强调绘画的情感及个性,他说:“画种的界限、民族的界限、地区的界限,都可以打破,唯一必须的是感情、个性、创造。”[3]193无论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最终都是回归到对自身、性灵的追寻上。卢沉在探寻中国画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内而外,并最终由外而内,回归到对自由、心性的表达上。

参考文献

[1]卢沉,郎绍君,华天雪.卢沉访谈录[J].美术研究.2010( 02):28-32.

[2]孙克.评价周思聪和卢沉的一点补充想法:陈传席兄大文读后[J].国画家,2010( 02):6-7.

[3]刘继潮.卢沉论水墨画[G].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0.

[4]邵大箴.回忆与怀念:对卢沉、周思聪创新探索的一些认识[J].中国美术馆,2010 (5):44—46.

[5]卢沉.风格的探索和中国画的现代化[J].美术研究.1981( 02):7-9.

[6]张小侠,李小山.中国现代绘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6.

[7]田黎明.平淡天真真性普照:读卢沉先生小品画有感[J].大匠之门,2013 (1):243.

[8]薛企荧.苏州美专记事四篇[J].艺术学研究,2012(2):536.

[9]卢沉.艺术随感[J].中国书画,2010( 02).

[10]卢沉.不拘一格多元并进[J].美术研究,1999( 02):31-32.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作者:安萍萍

瓦当艺术结合现代艺术论文 篇3:

瓦当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性研究

摘要:在现代设计中,有效地借助传统元素是必要的,对于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传承也是现代设计过程重要的理念,如何实现现代设计与瓦当艺术的有效融合,需要设计人员不断结合具体设计内容,全面的探索更加有效的创新融合途径,进一步为瓦当艺术传承与发展提供有效保证。通过实践分析,从多方面总结了瓦当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措施。

关键词:瓦当艺术;现代设计;传承;创新

引言

瓦当艺术作为传统艺术中重要部分,如何在现代设计过程运用瓦当艺术方式,需要全面地进行实践与探索,总结更加高效地传承与创新发展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现代艺术设计水平,为瓦当艺术的进一步弘扬与发展奠定基础。

1瓦当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

1.1延意拓展

瓦当图案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随着不断的传承,其强大的生命力诠释了悠久历史的传承价值和意义,为现代人提供了更多的美学鉴赏素材。瓦当图案的鉴赏价值,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在文化传承中不断加强的“吉祥如意”信仰,代表对悠久文化的崇高敬意。艺术有多种展现形式,通过对外在形态的体现,可以将瓦当文化的魅力更广阔的弘扬。由于艺术设计形式的不同,瓦当文化艺术传承过程中,也拥有更多值得发掘和研究的深层意义,其中涵盖的悠久文化精神和朴素的哲学思想,是现代人值得深思和学习的精神内核,而对中国古代“天道”的理念传承,也对现代客观规律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在表达万物概念的过程中,人们对“吉祥如意”的文化思想更加崇尚,也拥有了全新的诠释角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们十分向往并憧憬的美好结果,而瓦当传统文化的出现,使人们了解了的艺术形式理念,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步升华,更凸显了瓦当文化的历史价值。

1.2传神弘扬

优秀而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值得传承,其中涵盖的美学精神,使人们对现代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过主体与客观的联系,使认知层面达到全面意识的程度。对于传统文化中单一形态的内容表达,要融合万物而形成合为一的状态,这是遵循天地大道的基本规律,按照“大美以全”的艺术风格,要对万事万物都具有崇高的敬仰精神,以情寓物,并把自身的感受与周边环境融合,最终获得让精神更加丰盈的艺术追求。瓦当艺术的优势,是其悠久的历史和富有学习价值的图案,值得现代人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而作为其传承的根本,瓦当文化的内容更具有创新价值,不断传承中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使现代人对當代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获得艺术创新思维,从多个角度对艺术的神韵进行思考,最终理解传统图案的艺术精髓。

1.3融合创造

瓦当文化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结合传统文化元素,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一种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弘扬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结合,确保各种文化共同发展,逐步升华。传统瓦当文化具有很多值得学习的部分,致使现代文化有了更深远的传承价值,随着当代人们对艺术文化理解程度的加深,传统瓦当艺术中含有的精华部分,逐步被人们挖掘,在艺术创作和文化再加工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瓦当文化融合,形成了典型的现代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中所具有的艺术元素,值得推广和欣赏。瓦当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推敲的艺术形式,而设计灵感和设计内容,要从审美者的独特角度开展。融合以后的文化形式要更符合现代人的性格特点和爱好方向,在对不同材质进行应用时,也要注重推进方向,将古代与现代文化完美结合,有效交融的同时,展现当代文化的设计价值。

2瓦当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瓦当文化的设计理念比较新颖,因此,在借鉴的过程中要秉承一定的设计原则,既要了解瓦当文化的艺术展现方式,又要对其存有时代认同感,通过对地域性的理解和对文化图案形态的思考,获悉图案的价值,并从三维光影等多个角度综合考量,提升瓦当文化在现代艺术价值中的适用性,综合展现其美观性。

首先,设计师要懂得从多个角度获得设计灵感。在对瓦当文化理念融合和学习时,要保持高度的认同感,艺术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针对特定的生命体征进行相应的思考,通过对自然环境、朝代更替、战争以及思想观念等多个方向的思考和转变,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形式,进而展现时代艺术特征。所以瓦当文化的深远历史对现代文化具有较高的推崇学习价值,随着时代的更替,不同时代所具备的特征都将有优秀的艺术传承内容,结合现代设计思想过程,展现古典文化的独特性和艺术性。对瓦当文化的内容认同的过程中,设计师也要展现出富有自身特色的艺术思想;其次,按照不同地域的特点,瓦当文化的应用过程,要具有良好的服务约束力。瓦当文化既要展现其本体的美学价值,又要与环境相融合,比如:东北环境的高丽瓦当文化、陕北的汉瓦当文化,不同环境所衍生出的设计风格有明显差异时,要按照地理需求进行几何、纹样的调整。瓦当文化也是当地传统文脉的传承,再比如:武汉的荆楚文化、上海的吴越文化、北京的燕京文化、呼和浩特的草原文化等,其所代表的艺术内容和生成价值的图腾文案都不尽相同,所以在传承时都要以不同社会文化的根本为基础,通过精心加工和创造,对特殊的纹样和形式进行展示,从而贴合地理性原则以及科学严谨的应用艺术参照内容;最后,要多角度考量瓦当文化的适用性和美观性。在设计时应注重文化展现的多样性,拒绝平面化和公式化内容,不同文化的构成形式和组成结构有所差异,在进行文化内容创作时,要保证所展现的文化形式可为建筑提供光影或三维效果,考虑瓦当文化对思维空间的影响,针对时间、形状、尺寸、比例等因素也要同步考虑。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具有深远的传承价值和意义,在不同物品所代表的含义中,要通过艺术展现形式进行精神内核的继承,最终呈现富有灵感的设计结果。在特定的含义约束下弘扬悠久的文化历史,会形成特定的惯性思维,进而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形成多种方式理解,因此,如何应用恰当的表现位置和姿态则要进一步思考和应用。

3瓦当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建议

艺术的灵感要以某种形式展示,设计的过程更加艰难,人们在了解瓦当图形的艺术设计理念后,将其包含的具有传承价值的思想重新思考,结合现代传统文化,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型艺术。将现代设计与环境结合,展现出时代的艺术作品。环境对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而对不同的形态进行变化时,其内涵也发生相应的转变,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要紧握瓦当的神韵,将自然的瓦当文化融入到艺术设计理念中。

瓦当设计理念应用范围很广,比如应用于商业街、公园和室内设计等多个环境中,在商业街中,利用瓦当文化的历史古韵,保证商业街内部设计更加祥和,并展现出大气而欢快的氛围,让人们在游玩的过程中感受商业街的繁盛,并被这种具有丰富空间的文化形式所震撼。

在公园中,瓦当文化则可以让人们更加放松,而在公园主题设计和娱乐场所设计中,公园所含有的瓦当艺术形式也更加丰富,展现了公园的悠久历史底蕴,让更多人感受瓦当文化的艺术价值。

对室内设计而言,瓦当文化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文化内涵的表达层面分析,可以给人以放松、舒适的空间感受,在情感方面也会得到相应的精神满足,获得丰富的精神需求,提高精神层次,创造出更适合休闲和生活的私人空间。

结束语: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结合现代设计工作开展实际,从多方面研究了瓦当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方法,希望分析能进一步提高实践研究能力,从而为瓦当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效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冠力.汉青龙纹瓦当造型艺术研究[J].戏剧之家,2020(03):113-114.

[2]马皎,岳瑾.图、型、境:汉代瓦当造物设计研究[J].美与时代(上),2020(01):19-20.

[3]付晓鹏,尚愉霖.浅析瓦当纹饰及风格特征[J].书画世界,2020(01):89-90.

[4]陈晟.浅析汉代文字瓦当工艺之美[J].美与时代(上),2019(10):10-12.

作者:车文静

上一篇:信用担保运作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