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

2024-04-12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精选6篇)

篇1: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

小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是明天的事业。明天在儿童的心目中虽然是遥远而朦胧的,然而他们却向往着明天,急切求知,一心想快点成大,而且并不想回避苦难。教学活动理应顺乎其发展规律,点燃智慧的火花,滋润情感的幼芽从中获得快乐,创造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成功的快乐。”为此,她创建了“情境教学”。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情绪色彩明显,只注意那些直接感兴趣的东西,特别是能引起他们好奇的东西。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教育充分利用了生动直观的教具形象创造典型的场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更快更好的带入教学的活动中来,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创造性地使用了李老师的情境教学法,以下是我的经验积累——小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一、导入新课时要精心设计情境。

布鲁纳说过:“学校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是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扣人心弦的导入可以在教学一开始就创造生动、形象、活泼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夕阳真美》一文生动地描述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课文语言生动形象,给人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感.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挖掘夕阳的“真美”,语言的“真美”,文章蕴含情感的“真美”应该是老师们不断思考探索追求实践的.开发利用语文教育资源,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寻找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载体.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学习兴趣为支点。

师:同学们今天真精神,坐的真端正!你能用“真”字说一句话吗? 生:老师真漂亮!生:我的同桌真聪明!生:妈妈真疼我!(出示夕阳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生:夕阳真美!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

生:(读课题)夕阳真美.评析:“真”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真实跟“假”“伪”相对,指导学生用“真”字练习说话,表达了他们对所说话对象的肯定和赞美.在无形中他们体会到了汉字的特点,并学会了使用这种赞美的句势,近一步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线 ——对夕阳的赞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渴望走进文本。

二、根据教材重难点来设计情境

要想上好一堂课,如果我们没有根据教材的特点、重难点去设计情境,所创设的情境很可能流于形式,甚至会使教学手段庸俗化,那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算不上情境教学了。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不仅应该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在自读自悟中理解五壮士当时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精神,而且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得到情感的升华。学生较难理解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特别是理解不了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为解决这些难题,可以在教学中出示课本中的插图,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接着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再配上悲壮的音乐、人民英雄纪念碑图让学生反复品读,以具体的形象让学生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这是胜利的结局。这样一来,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了,学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中一味注重情境的创设,忽视了教材的重难点、特点,这样再好的情境也无法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二、努力创设最佳的情境

要使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必须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自己必须非常投入,才能把学生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中,从而为学生自主探究营造良好的氛围。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叙述了首都人民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告别总理的悲壮场面,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深切的怀念。我是这样设计的:上课铃一响,我手捧教科书,神情严肃、缓缓地进入教室,扫视四周,确保教室绝对安静,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有关敬爱的周总理的故事你知道哪些?能说给大家听吗?”学生纷纷列举总理的事迹,这时,我又发问:“你认为总理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让学生总体了解了总理的形象后,我用沉痛的语气向学生宣布:“同学们,谁能想到就是这样的好总理,在1976年1月8日那天,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全国人民处于无比的悲痛之中。这天,总理的遗体就要火化了,首都人民携老扶幼,伫立在长安街旁,与总理告别。本课就具体描写了那叫人撕心裂肺的送别场面。下面,就让我们跟首都人民一起去长安街送送我们敬爱的总理吧。”这样导入,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他们认真地看,细心地体验。尤其是在深入课文后,她又这样引导:“如果这一天你来到了长安街,看到这么长的队伍,这么多的人前来为总理送行,你心情如何?会说些什么?如果你看到那满头银发的老奶奶、领着孩子的青年夫妇、泪流满面的红领巾,你会对总理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温暖》中的清洁工,《一个降落伞包》中的小扬眉,你又会对总理说些什么?”这样引入情境能有效的缩小学生与事中人物的差距,使他们心灵沟通、情感沟通。由此可见,恰当地创设情境,的确能促使学生们主动去发现事物,研究事物的内涵,使其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四、创设情境方法多样化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我常用的方法有: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上《草原》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呢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情境教学是一种成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成熟的教育思想。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沿着李老师指明的方向不断的探索,努力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促进学生的语文素质主动协调的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孙丽娜

荥阳市索河惠厂小学

篇2: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

普洱市墨江县坝溜镇初级中学 董志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情境的巧妙创设,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成为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情境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论述了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的作用和具体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境 情境作用 情境创设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个性阅读。通过个性阅读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及审美意识。但是长期以来,照本宣科的语文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单调、枯燥乏味,缺乏灵性,让人爱恨交织。不学,不能掌握知识;学,又实在无味。语文课堂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畅游在广阔的大海里,激发他们的情感呢?我认为情境教学法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其中的“情境”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起很大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又感受到美;它架起了一座直观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桥梁;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新旧知识的巧妙融合。

一、什么是情境

《中学语文教学法》一书对教学法做了明确解释,“所谓“法”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的方法、方式、技能、技巧”。而情境教学法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其中一种,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法?情境是教师有意创设的一种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这种

第 1 页

情意场一经形成,就会触及学生的需要,激发学习的兴趣,点燃思考的火花,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而,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心理上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意因素,它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由师生共同完成。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创设情境,往往能使语文课堂气氛显得活跃,学生思维之门为之洞开,对课文的理解更为深入;同时也使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的作用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拉近读者与文本的审美距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首先要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设计一个巧妙的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创设恰当的情境,把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

2、进入情境激发情感,进入情感体验的生活

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的主观烙印,凝聚着作者鲜明的爱憎,这就为情境教学的创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教材中展示了《我的老师》中的师生情、《伤仲永》一文中阐述了后天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爸爸的花儿落了》中

第 2 页 的深沉而伟大的父爱等,文章中包含的情境无一不在学生心中激起长久的情感的回荡,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如果能把这些美文中事情渗透到学生生活,就能让学生更好的感悟生活和体验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

3、凭借情境进行思考,进入理性分析阶段

情境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当学生进入某一情境中去,达到情感体验的境界,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进行理性思考,将感性的知识转化为抽象的理性的知识,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与评价。教师还可以在情境中鼓励学生探究、合作、思考,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4、再创情境留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一堂好的语文课,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并不意味着内容也随之结束,也许是已习得的知识的延续,也许是新的学习的开始。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再创情境,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继续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将语文延伸到生活中去,让语文真正成为生活中的语文。

三、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创设方法

有人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厚兴致。”

如何设“境”?如何动“情”?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还是有

第 3 页

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及语言描述情境等。这里重点介绍三种:

1、多媒体展示法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黄河颂》一诗时,考虑到学生阅历的局限,首先让学生观看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黄河及黄河流域灿烂的历史文化幻灯片和影视资料。再配以激昂怒愤的解说词,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凝视着屏上幕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的九曲黄河,学生们眼眶湿润了,在这样的气氛中再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发自诗人内心赞歌,激起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为了新中国,多少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对课堂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音乐渲染法

对于一些激烈学生树立从高理想的励志文章,我们在课堂教学时不妨使用另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音乐引入课堂。音乐渲染法最好是教师吟唱,在浓浓的歌声中带动学生一起吟唱,这样所起到的渲染效果更佳,如果教师不会唱所选歌曲,就用录音机播放。通过恰当地利用音乐对人的心灵的感召力,可以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去,可以愉悦学生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渲染教学情境。但在选择音乐渲染法时,要考虑到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情感应要与课文的内容相符。如在教学 《丑小鸭》一文时,我们可以选用《飞

第 4 页 的更高》《我的未来不是梦》等歌曲来激励学生,告诉他们只要心中有美好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地努力和追求,即使身处逆境,也会实现理想的道理。

3、课本剧表演法

有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对学生学习起着感化作用、激励作用,但是学生还是处于被动状态。那么,此时如何让学生主动地融入课文内容,并体验其中的情境呢?编演课本剧无疑是最佳方法:让学生去说作品中人物所说的话,做作品中人物所做的事,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特别是人物的行为、心理有切身的体验、深入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想象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授《故乡》一文时,课前先准备好本节课所需的碗碟、烟斗、衣服等教学道具,在班里选几个具有表演天赋的学生和自己一起表演,把文中“杨二嫂”,中年闰土”等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说话的口气等惟妙惟肖的表演出来。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虚拟的情境让其思想回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从而走进文本走进作家的情感世界,更好地理解课文,还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年“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这样的语文教学方法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还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认识“ 情境” 对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又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千万不能只图热闹而游离教学目的。教学情境是 “情”与“境”的融合。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第 5 页

境之中蕴含着“理”,才能使学生真正因体验而晓理,因感受而动情,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不仅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我想应该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2、杨九俊《语文教学艺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3、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篇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

一、生活展现法

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 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 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 强化他们的体验, 增进对文章的了解。古人读书, “虚心涵咏, 切己体察” (朱熹) 就是这个意思。

【教例】拓展学生视野, 读易中天《品三国》时, 老师迅速在黑板上写下几个人物的年龄。 ( 学生看后, 纷纷议论) 然后, 老师说道:《三国演义》中实际是冤枉了周瑜, 他并不是书中描写得那么心胸狭隘。那栩栩如生的描写, 让读者在年龄上也对他与诸葛亮产生了错觉, 事实上, 他比诸葛亮大6 岁, 当年他在孙权帐下执掌帅印的时候, 诸葛亮还是个家村的“待业青年”呢, 他可是自学成才的, 所以, 阅读这类历史小说, 要明确史实与小说的差异, 学会区分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加工……

这个教例, 教师能联系生活实际, 从而指导学生“将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 (叶圣陶) 。而学生的反应, 说明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再加上教师用“待业青年”“自学成才”今天生活中人们极为熟悉的词语,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实物演示法

一般说来, 实物演示法可以有:实验法、劳动法、课外活动法、旅游法等。

【教例】苏教版七上第四课《“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过程中, 在上课之前, 教师让几位同学上台演示了一个实验。

器具:一个小玻璃杯, 几颗带有长线的小球。

要求:谁能在最快时间内拉出小球。

过程:第一组三位同学都抢着拉线, 试图先出, 但由于瓶口太小, 谁也出不来。

第二组三位同学有序地, 先由一位女孩拉出了小球, 后面依次得出。

结论:遇事要有序, 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往往会适得其反。

这个教例教学手段之巧妙, 收效之佳, 令人赞赏。教师成功地用一个实验再现了情境, 激发了兴趣, 得到了启迪, 跟文章的中心巧妙结合, 有利于提升学生类比学习的能力。

三、图画再现法

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 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在图画面前, 学生看得清楚, 感受得真切, 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 易于接受和理解, 涵养美感, 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一般可以借助书前彩页、插图、挂图、简笔画等方式引学生入境。

【教例】教读鲁迅《孔乙己》, 在教学过程中, 可边讲边勾勒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突出一出场和被打折了腿这两幕, 尤其突出其中他的手, 可以让学生更好更直观地体会到孔乙己人生的不幸, 进而探寻其成因。

这一教例对教师的基本功要求很高, 但却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一个极为有效的途径, 它凝聚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体现了教学的活力。但在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时, 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 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 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 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四、音乐渲染法

音乐, 激荡人的心灵, 抚慰人的心灵, 对渲染情境, 创造气氛, 确实不可多得。但对于教师来说, 音乐的选择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因为得当则增效, 不得当则减效, 因此对于音乐的选择, 除了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之外, 则应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感情以及选择与之相通的时代之音, 还应把音乐语言同语言文字沟通起来, 真正实现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的联觉通感,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角色体会法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文中的“事”好像就是自己做的, 文中的“话”好像就是自己说的, 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 越感到愉快, 越感到学习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做法:分角色朗读、直接表演、改编课本剧。

【教例】在教学苏教版九下《威尼斯商人》一文时, 可由学生分角色扮演夏洛克、鲍西娅、安东尼奥及法官等。

由文中人物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经过表演之后, 学生自己总结出夏洛克是一个唯利是图、自私贪婪、冷酷的高利贷者形象。

从以上教例可以看出, 只要学生能够扮演好文中人物角色, 那么, 对课文的学习、理解也就深刻了, 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 要求学生一定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着力写好人物语言, 要而不繁, 注意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

六、多媒体整合法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种必然, 而对于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多媒体运用恰到好处, 无疑会为情境教学添砖加瓦, 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很广泛, 比如以上的第三、四点也可以纳入其中, 但在这里仍需再次强调这种新手段的运用对于创改情境的巨大作用。

【教例】在苏教版八下教学《七律·长征》时, 教师借助影片《飞夺泸定桥》《长征》等影片中相关内容的剪辑, 以视频方式向学生展示当时的实景, 学生对于“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寒”有了深刻的了解, 也体会到了红军革命大无畏精神和长征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短短的六七分钟视频取得了用二三十分钟讲解也无法收获的效果, 不得不令人赞叹, 但也避免夸大论, 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取代一切, 这也是要不得的。

篇4: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21-02

阅读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当作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在语文考试中,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分值也是非常高的,我们荆门市每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主要分阅读和写作两大块。可见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方法有很多,这里,我只就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教育进行一下浅析。

一、直观情境

直观情境即教师通过创造性劳动,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提高教学效率。

“直观情境”可以用“物象直观”来创设,“物象直观”就是运用实际事物的模拟形象来进行,包括图片、图表、模型等。如教读《中国石拱桥》-文,可以用两张硬纸板做成一个平面,一个拱形,用这两个简易模型来代替平面桥和拱形桥。上课时把这两个模型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说说哪座桥漂亮,学生自然会回答“拱形桥漂亮”。教师再问:“如果一座这样的拱形桥架在碧波之上,他像一条什么?”学生回答“像一条彩虹”。然后再把一个重物分别放在两座桥上,看哪种桥能承受更多重量。学生会清晰地看出拱桥的承受能力要比平面桥强。从而,总结出课文中描写拱桥的两个基本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这样用模型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使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直观情境”在教学中也可用“语言直观”来表现,“语言直观”就是教师运用语言的声调、节奏、情感等多种因素,绘声绘色,勾画、描绘课文情境,启迪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神游”于情境之中,增加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比如在讲到重点、难点的内容时,声音要有力度,必要时还应重复讲;而在讲到快乐的地方时,就应自然地流露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时,情绪就应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时,声音要变得缓慢而深沉。如教读《海燕》这样的阅读课文,教师如能用声情并茂、慷慨激昂的语调来朗读、分析这边课文,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高尔基的爱国激情,将十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运用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渲染情境也是在运用“语言直观”时所应注重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本身就极富感染力。这就为教师用语言创设美的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智力背景。教师给学生创造一定的解答条件,或作知识铺垫,或启发学生根据已知去开拓未知,或进行示范讲解,教师“举一”,令学生“反三”,指导学生向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开拓,实现学习迁移。

2.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才会去思考、去理解。《木兰诗》中的木兰诗如何替父出征的?如果单从课文字面去理解则较单调,可以让学生依据课文展开丰富想象来写一段“木兰替父从军”的白话故事,然后在课堂上朗读,讨论一下谁写得好,谁的想象丰富。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有关内容。

三、想象情境

想象是人类的最杰出的本领。如果没有想象,人类哪有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那么,如何创设想象情境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叶圣陶先生以这两句诗为例,“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10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10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四样景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炊烟孤零零地笔直上升,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旷远的沙漠,给人以荒凉静寂的境界。在“长河”的背后,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下沉,同样传达出旷远荒凉的印象。只有“驱遣”我们的想象,学习才会有收获。”他又说:“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着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副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想象还能增添我们的读书乐趣和兴味,真是其乐无穷!

篇5: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白艳红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是课前精心设计的,也可以是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随机设计的。巧妙设计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想合作,要合作。

运用文本,创设活动情境,体味人物的形象美。《木兰诗》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北方乐府民歌。学生对内容大都比较熟悉,且大多数看过由此改编过来的一些影视作品。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它改编成课本。让学生与木兰跨越时空,展开心灵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再以“木兰美在哪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探讨,受到人格的熏陶。

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现代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自然是水到渠成。《安塞腰鼓》是一篇颂扬生命力的美文。在学生阅读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陕北生活环境民风民俗以及腰鼓文化的资料,课堂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为学生展现陕北腰鼓舞动的雄壮场面:空旷的黄色的背景,雄健的后生,激

越的鼓声。引导学生由视觉到听觉,由鼓到人再到生命,产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课文,感悟生命。

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地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节下来跟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境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真实而

篇6: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

武宁县新宁五小 卢 陈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美,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能力。可以说,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学生语文古诗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教师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呢?结合本人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把握好如下几个环节:

一、精心设计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古诗中的情境,往往需要教师运用语言加以描述,把学生带入其中,因此,教师导语的设计显得十分重要。如在进行《早发白帝城》教学时,我在导入时以谈话激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很美的画面。白帝城笼罩在彩色的云霞之中,长江之水白浪滚滚,一泻千里,两岸青山层层叠翠,江畔传来猿猴啼叫声声。这幅有山有水,有声有色的长江三峡美景图真令人陶醉。想学这首诗吗?”学生听后受到感染,学习兴趣会马上被调动起来。

诗歌往往借景抒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早发白帝城》一诗中诗人的感情,在学习了第一、第二句诗后,转入学习第三、四句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清晨,蒙蒙的雾气还未散尽,诗人便按捺不住思归之情,从缤纷的云霞笼罩中的白帝城出发,沿长江之水顺流而下。近了,近了,快到江陵啦,在江水拍岸声中,他听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心情如何? 现在再来学习第三、四句诗。”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很快进入诗的情境。

二、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情境。

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展开想象和联想,可以揣摩诗句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从而进入意境。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序,富于韵律美和节奏美,读来琅琅上口,最能激起学生感情。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朗读。如教《泊船瓜洲》时,首先我抓住关键词“绿”,让学生更换上“到”“来”“入”“满”等词,并要求学生换字朗读,使学生体会“绿”字用得好,不仅写出春风又一次吹遍了江南岸这一事实,而且把春回大地,江南岸披上了绿装这一幅春天美景图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我充满感情地范读诗句,把学生带入意境,体验感情。然后我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细心体会诗句情境,学生也很快理解了诗句的内涵。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置身其境。

通过想象活动的展开,学生面前便会展开鲜艳绚丽的画面。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让学生读读诗句,再要求学生说说:你眼前出现了一道怎样的瀑布?画面是怎样的?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出生动的画面:高山上笼罩着紫色的云雾,一道瀑布从山顶喷涌而出,水雾蒸腾,瞬间,瀑布飞速沿陡峭高壁落下,飞珠溅玉,气势壮观。又如在教《早发白帝城》时,我让学生闭目想象:如果你此时站在一片小舟上,沿江东下,小船驶过了浪急滩高的三峡后,你会有什么感觉?学生都认为松了一口气,感到非常轻松愉快。这时适时讲述诗人被贬谪的经历,学生就又不难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四、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诗中情境。

诗句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如教学《泊船瓜洲》的“绿”字时,我运用多媒体放大课文彩图,将学生带入情境:春风又一次为长江南岸披上了绿装,这是一幅多么生机盎然的春天美景图啊!眼前的图画,一下子罩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充满了春天田野的气息,学生愉快地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桃花盛开了,一片粉红,象天上的彩霞;小河解冻了,哗哗地奔流着„„。这样,“绿”字变得形象化了,学生的情感也调动了起来。

音乐往往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在古诗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情境是理想的手段。《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景色:树头花落,黄蝶飞舞;儿童嬉戏„„诗歌节奏轻快活泼,读来琅琅上口,在教师朗读诗歌时,同时播放节奏轻快,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也可以渲染情感,丰富情境,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感悟诗意美。

上一篇:咏李诗,咏李诗江总,咏李诗的意思,咏李诗赏析下一篇:棕色时尚优秀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