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房间》教学设计

2024-04-16

《我的房间》教学设计(共12篇)

篇1:《我的房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默读课文并概括文中作者想象的内容。

3.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词语的感情变化。

4.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作者想象的原因和合理的基础,学习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助阅读和尝试学习,在各自有独特阅读感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不仅了解作者的想象,而且明白其想象的由来,并学习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课文新奇大胆的想象,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敢于想象,乐于想象,并合理想象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1.练习默读课文并概括文中作者想象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词语的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想象的原因和合理的基础,学习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的房间是怎样的呢?你对自己的房间有什么思考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一个同龄人的房间,也一起去了解他对自己房间的思考。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己读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我的房间”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介绍了自己的房间,自己对房间的想象,最后说了还是最喜欢自己的房间)

2.默读课文并概括文中作者想象的内容。填表。

学生小组交流答案,如果有不同意见,在组长的组织下根据课文内容争辩。有异议的在全班提出。

3.指名交流

三、练习读准读顺课文。

1.自己先练习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边读边勾画出生词。

2.将读得不够流利的地方多读几遍,和同座互相帮助将难读的地方读好。

3.检查并纠正生词的读音和需要注意的生字的字形。

4.指导并帮助读好学生认为难读的句子

5.接力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主要内容,针对课题或者课文内容提问。

二、梳理学生问题,引导带着问题读书

1.他的房间到底是什么样子?

2.为什么他会希望自己的房间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呢?

3.为什么最后他还是说“自己最最喜欢的还是现在的房间”?

(根据学生回答整理)

三、围绕重点问题研读课文

“为什么他会希望自己的房间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呢?说明现实中他希望什么?”

1.带着这个问题,读读你最感兴趣的他的一个想象,从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什么?

2.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强调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并指导读好该部分。

a.交流自己的感受

b.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希望吗?为什么呢?你怎么想的呢?

c.如果你的房间也真的变成了这样,你想象你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d.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读这一段话,读出你的向往。

3.小结学习方法:把自己当成作者,想象真的变化了会有什么新奇的事情

4.针对第二部分其他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2-3小节)读好相应段

5.以读代讲,学生通过读书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6.小结第二部分的内容和感受,全班整体读读第二部分,允许学生读自己喜爱的小节。

四、学习课文1.3部分,感受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1.他的房间到底是什么样子?谁能通过读书告诉我们?

2.读了这一段有什么,你对哪些句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呢?例如:为什么他要“嘘——小声点”地告诉我们那些别人不知道的宝贝呢?

3.他的想象那么美好,为什么最后他还是说“自己最最喜欢的还是现在的房间”?

4.比较课后习题的词语,体会并读出感情的变化。

五、课堂练习,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个文章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原来我们生活中不能做到的事情我们能通过文字把它们呈现出来,作者新奇的想象并不神秘,因为他想到的我们也都想道,我们也能这样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2.作者怎么能把他的想法写得这么吸引人呢?再读读全文,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前后照应、语言有变化、生活化的语言„„)

3.教师总结全文的学习。

篇2:《我的房间》教学设计

15《我的房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生字,学习本课新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读课文时,展开合理的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中的童趣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

难点: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

★教法与学法

师:引导、朗读教学法。

生:朗读感悟,边读边想象画面。

★教学准备

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引出课题

1、你有自己的房间吗?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房间。

2、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另外一个房间。

师板书:15我的房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CAI展示:房间。生观察后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房间。

2、那么,你看到的房间跟小作者介绍的房间是不是一样的呢?请你到课文中去看一看。自由读课文,要求如下:(CAI展示)

(1)自学生字,查字典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2)你读懂了什么?把没弄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检查自学情况

(1)CAI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接下来,请一个同学说一说,刚刚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思考:文章围绕“我的房间”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他的房间到底是什么样子?

为什么他会希望自己的房间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呢?

为什么最后他还是说“自己最最喜欢的还是现在的房间”?

[键入文字]

1、学习第一部分

(1)“我的房间”是怎样的?生边读第一自然段边思考。(CAI出示图及句子。)

(2)出示房间图片,用课本中的语言介绍“我”的房间。

用有。。有。。还有。。造句

2、学习第二部分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这是一间怎样的房间。可是,小作者有时候希望他的房间跟现在不一样。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的3~9自然段。

(1)、生自学第二部分。思考:“我”希望的的房间是怎样的?

(2)、生汇报,师依次板书,CAI出示相关画面,指导读。

有轮子(齐读,读出美好的感觉。)

长出翅膀(喜欢这种房间的同学站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一艘大船(读出神气的语气)

太空飞船(男同学齐读)

魔术小屋(齐读。)

圆圆的茧(女同学读)

冰宫(齐读,读出得意的语气)

(3)、小结3~9自然段

师: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3~9自然段,小作者希望的房间是怎样的?(学生齐读板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作者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生答,师板书:想象丰富),下面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把课文的3~9齐读一遍。

3、学习第三部分

在这么多想象的房间中,“我”还是最喜欢怎样的房间?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CAI出示)与第一自然段对比,可以得出前后照应,回到现实的结论。

四、拓展

学习了这个文章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联系自身想一想,说一说:你希望你的房间是什么样的?学着小作者的方法,把你想象的房间写下来。

四、总结全文

篇3:《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第二课。选自《胡适自传》, 标题是编者加的。它的体裁是传记。文章内容翔实, 饱含感情, 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 又写出了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的不容易, 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做人的训练”, 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 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从胡适一生的奋斗与追求, 从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成绩来看, 母亲对他的影响功不可没。因此, 教学本文应从宏观上把握好重点、解决好难点, 同时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

二教学设想

为了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本文的学习将分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了解作者, 初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个环节:立足课文,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在, 也为训练语文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个环节:拓展视野, 增长见识, 丰富语文素养。

以上的三个环节遵循了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读课文, 识记重点字词; (2) 感知课文内容, 理解文章脉络,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了解母亲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预习, 教师适时点拨关键内容; (2) 合作探讨、讨论法、讲解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体验, 体会母亲的关爱, 培养理解孝敬母亲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内容, 理清脉络,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了解母亲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难点:品味语言特色, 感受质朴、真切的文风。

五教学准备

第一, 搜集自己熟悉的抒写母亲的诗文或歌曲。

第二, 查找资料了解胡适及其家庭情况。

第三, 教师课前阅读《胡适自传》中的相关篇目, 感悟母亲对儿子的深深关爱, 以及胡适对母亲那种“生未能养, 病未能侍, ……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哀痛之情。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互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歌曲是如何歌颂母亲的?你还知道哪些抒写、歌颂母亲的作品, 用自己的话解读作品的主要内容或思想感情。 (学生口头交流)

二整体感知

第一, 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第二, 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 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2) 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讨论明确: (1) 围绕母亲写了这样几件事:第一件事, 每天早上叫我早起, 叫我反省自己的过失, 催我上学 (谆谆教诲、严格治学) 。第二件事, “我”说了不该说的话, 她重重地责罚我 (责罚严厉, 教我做人) 。第三件事, 债主来要债, 她不骂不怒 (宽以待人, 品性善良) 。第四件事, 受了两个嫂子的气, 只忍耐着, 不可忍时就哭一场 (宽容, 容忍) 。第五件事,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 表现出刚气, 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2) 本文质朴自然, 饱含深情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怀念、感激和敬爱之情和优秀品质, 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敬爱之情。

三问题探究, 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理清文章脉络。 (1) 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的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 这是为什么? (2)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 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 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景?

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合作探究明确: (1)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 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 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2) 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的态度与方式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传”, 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四小结

让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本节课所获。

五布置作业

第一, 熟读课文。

第二, 完成课后习题:读一读和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回顾上节课体会到的母亲形象。

二研读赏析

第一, 文章语言朴实真切, 请同学们找出那些饱含感情的句子, 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每天天刚亮时, 我母亲就把我喊醒, 叫我披衣起床。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明确:作者再现童年场景, 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 有一夜她把我叫醒, 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明确:母亲爱子之深, 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 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 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学生可再找出一些句子, 细细品味、感悟。

第二, 作者在行文时极注意用词的分寸, 朗读下列语句, 联系上下文, 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题目见课文后研讨练习三)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 以学生的理解为主, 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拓展延伸

第一,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 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第二, 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母亲的影响。

学生自己准备后进行交流。

四布置作业

篇4:《我的能力我的梦》教学案例

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是让他们全面的认识自己和了解职业,学会生涯规划的理念与方法,进而决定自己的生涯目标和发展方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在学校开展生涯教育,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处在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地位。有了课堂这个阵地,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性的构建生涯规划的理念与方法,而且生涯辅导教师能更深入的接触学生,对在学校形成生涯教育氛围极为有利,这是单纯通过一些碎片式的生涯教育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所以,这要求我们能够精心构建生涯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好每一堂生涯规划活动课,让学生能在生涯课堂上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能力探索是生涯辅导认识自我(知己)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探索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目前能做什么,哪些方面存在优势,哪些方面存在弱势。很多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学习中的挫败,以至于他们的能力感和自信心都很低,甚至不相信自己可以建立一些可用于生涯的技能。所以,在能力探索模块,我们需要通过学生对能力观念的深入认识,发掘出学生不同的能力与优势,借此让他们更加认识自己,建立对自己的信心,发挥潜能,实践自己。下面就来谈谈如何在能力探索模块组织生涯课堂。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教学开始,教师先播放一段视频。(视频的内容是2014年第三期《最强大脑》节目中,被称为“中国雨人”的周玮靠心算算出三道十分复杂的计算题)

师:“看完视频,大家有没有发现周玮在某方面的能力非常突出呢?”

生:“有,数学运算方面能力超强。”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周玮在某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呢?”

生:“好像语言表达方面比较弱。”

师:“是的,周玮在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可以说周玮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人,他的优势极大的优于常人,弱势也极大的弱于常人,能力发展非常不平衡。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个人能力有优势与弱势之分呢?你的能力优势与弱势又是什么?与未来的发展又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这节生涯规划课的主题就是:我的能力我的梦——能力探索。”

通过周玮这个能力优势与弱势分化极为明显的例子,形象的引出话题,引发学生对自己能力的思考与探索的兴趣。

环节二:“高手云集这一组”活动环节

(一)引入

师:“既然我们今天要探索的是能力,特别是探索我们的能力优势与弱势,我想先问问大家,认识了解我们的能力优势与弱势,对我们的生涯发展有怎样的价值?”(学生回答)

师:“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优势与弱势更加了解,能更好的发挥我们的能力优势,并且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中,更好的与我们的能力优势相匹配,会有利于我们的生涯发展。”

(二)具体活动环节

1.活动规则:相互讨论,把组员所具备的能力优势写在海报纸上,写得越多越好,最后评选高手云集哪组最强。(特别提醒学生,能力优势并不是指自己和别人比,而是自己和自己比,也就是你所有的能力里面,最具有优势的部分)写完后把小组海报张贴在黑板上。

2.组织学生分享以下问题:写能力优势的过程有什么感受?找能力优势的过程顺利吗?困难在哪里?从海报的内容来看,你认为哪组能力最强?为什么?

3.教师在引导学生过程中做出以下总结:不清楚自己的能力优势,并非真的是自己没有优势,而是可能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跟别人比较的过程感知自己的能力,这容易造成我们对自己能力优势的忽略,而且容易挫败我们的自信心,不利于我们培养与发挥我们的能力,以至于某一天,我们的能力优势可能就真的被埋没了。在未来的生涯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意识的去探索与培养我们的能力。如果要把不同的能力之间、不同的能力组合之间来做比较,分出高下,是比较困难的。能力的不同组成形式之间,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环节三:我的能力披萨

(一)介绍智能

教师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角度,介绍每个人都具备八个方面的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智能。并指出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自己。八种智能同等重要,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就个体而言,我们在八方面的智能发展不会绝对平均,而会有“优势”与“弱势”的差异。

(二)下发“我的能力披萨”活动单

请同学们结合对自己的认识,用切分披萨的形式,把自己的能力组合形式表现出来。并把自己的能力披萨图组内传阅,其他组员用画星星的方式给同伴的优势能力上给予反馈,

(三)学生探讨

结合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以及朋友对你自己的看法讨论分享以下几个问题:1.这个活动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启发?2.画能力披萨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困难在哪里?3.你的能力优势在哪些方面?你是如何发现的?有没有生活中的相应例子可以与我们分享?4.需要你所具备的能力优势的职业有哪些?5.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这项职业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你将如何提升这些能力?

(四)教师总结

通过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认识自己的能力,有助于我们找到与能力特征相适应的发展目标,有助于发展出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生涯。高中生正处在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应该积极提升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优势能力。但也不应该忽视非优势能力的培养,因为非优势能力对优势能力的发挥起着加强和辅助作用。

三、教学反思

以上是本人在高中生生涯规划课能力探索模块一节课的案例设计。能力探索有很多角度,本课则是从能力的优势与弱势,特别突出认识能力优势的视角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其目的是要达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感,以期对学生的生涯发展起到帮助。

生涯规划课不是一个重在知识传授的课程,它应该是体验性课程形式,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互动,通过团体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体验、领悟,以此达到认识自己的能力,探索生涯的目的。所以,生涯规划课应该极其重视活动的设计。

本课主要设计了两个学生活动,分别是“高手云集这一组”和“我的能力披萨”。“高手云集这一组”活动目的有两个,首先,通过创设小组之间比拼能力高低的竞争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自己的能力优势,组员之间也会就能力优势互相反馈。活动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学生从一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优势无从下笔,到后来通过思考,组内交流,写下满满一张的优势海报,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极佳的认识自己并提升自信的过程。其次,通过各组之间能力的比拼,让学生领悟到,人具有多种能力,并且各种能力之间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是不同的组合形式。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不要以某一种或几种能力的高低来衡量自己,进一步增强能力感与自信心。第二个活动“我的能力披萨”则是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视角来探索能力。生涯规划课虽然不注重知识的学习,但教师也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建设性的融合一些知识与理念,这样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对自我的认识。通过介绍多元智能理论的八种智能,让学生更为结构化的认识自己的能力优势与弱势,并且通过活动感悟、能力与职业关系等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在老师的带领下,一步步的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能力与职业乃至生涯发展的关系,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能力探索可以采用的活动形式有很多,包括“成就故事”(分享人生经历中通过克服困难而达成目标的成就事件)、填写“能力清单”等。但一堂课只有40分钟,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最多采用两个活动,像“成就故事”这个能力探索活动,笔者教学中要用一整节课的时间才有可能完成。所以,一节生涯课的活动选择不要求多,关键是教师要把活动深入下去,而不是浮于形式,流于表面,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生涯探索兴趣,教师要尊重、接纳每一位学生,在理解、支持、鼓励、欣赏、温暖信任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启发、激励、引导学生,活动中及时分享总结,力求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自得、自悟、自我发展。

帮助学生认识能力,是生涯规划中的重要环节。若教师能以乐观和积极的态度与学生探索他们的能力,他们必能建立对自己的信心,发挥潜能,做出更好的生涯规划。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篇5:设计我的房间作文

那是一间有门、有书、小床、玩具的房间,妈妈经常过来帮助我整理房间,爸爸也常来教我怎样写好作文。

我非常喜欢我的房间,但是有时候,我希望它是另外一个样子。我希望我的房间是一列飞驰的火车。这样,我就可以环游世界,成为一个大明星,也可以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我的名字。我还希望我的房间是一艘火箭。飞出辽阔的天空,看美丽的宇宙,如果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穿越时空,回到古代去看看西施到底有多美,也学习一下关羽的盖世武功。

我更希望我的房间长了一双翅膀。飞到遥远的天堂,命令所有的神仙给我抬一把椅子和一大堆美食,我会坐在椅子上,翘起二郎腿,美滋滋得享受一次丰盛的大餐,说不定吃了还可以长生不老呢。

天气冷的时候,我希望我的房间是一个超大型的汉堡包。而我,就舒舒服服的躺在上面,饿的时候,就狠狠的咬上一口。

篇6:房间教学设计

1、在观察、比较、交流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思想。

2、能按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整理分类,初步体会对物品进行分类的过程就是寻找事物共同属性的过程,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分类的重要性,进一步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一转眼我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淘气和笑笑跟我们一样,每天清晨要早起来上学,那你想不想看看他们起床之后的房间呢?

2、探究新知

出师主题图,淘气的房间

师:这是淘气的房间,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呢?

师:你猜这是谁的房间呢?看完笑笑的房间你有什么感觉呢?

师:淘气也想让自己的房间变得整齐,你能帮他整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房间》。

(板书课题《整理房间》)

师:谁来帮他整理一下呢?这么多热心的好孩子!那么,你准备怎么整理呢?先和同桌说一说。

(生交流,师巡视)

(喊口令,停止讨论,坐姿端正)

师:谁想告诉大家你准备怎样整理?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吗?

(提问多名学生,表扬学生)

师:说了这么多好用的方法,下面赵老师要请坐姿最端正的一组同学上来帮淘气整理房间。

(学生上台整理,每组只整理一类)

师:请你们给大家说一说,刚才是怎么整理的?

(生说)

(多叫几组,整理完为止)

师:大家帮忙整理之后,淘气的房间发生了大变样,现在看起来感觉怎么样呢?

师小结:我们刚才整理的时候把文具放在一起,衣服放在一起,玩具放在一起,像这样把同一类物品放在一起整理的方法叫做“分类整理”。

(板书:分类整理)

师:那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呢?

(板书:整齐,方便)

3、练习巩固

(1)师:一群小动物看到同学这么热心,特别想和大家交朋友,你们想知道都有谁吗?请看大屏幕。(一个一个出示动物)

师:你能把这些小动物分类吗?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提问学生)

(2)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分类的法宝,大家表现这么积极,又有一些新朋友走过来了,他们都是谁呢?

(逐一出示图片)

师:谁会给这些新朋友分类呢?

(提问学生)

师:下面,请看老师的要求,请你在水果下面画对勾,蔬菜下面画圆圈。听明白要求了吗?谁来说一说要求。

师:接下来,请你快速完成《学习单》第1题。

(生反馈)

师:趁热打铁,请看《学习单》第二题,你能找出每行中不同类的吗,请把他圈起来。

(生反馈)

(3)师:看同学们这么积极,下面老师和大家玩了游戏,好不好呀?请看游戏规则:这里有三个牌子,分别是玩具、文具和服装鞋帽,老师这里有很多东西,你认为它是哪一类就举起哪个牌子,听明白了吗?

(师范一个,逐一出示图片,生举牌)

4、绘本分享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已经学会了分类整理,下面老师给同学们分享一个有趣的故事。

(播放绘本)

二、课堂总结

篇7:《我的手》教学设计

1.能查阅资料,了解人体的有关问题。

2.通过实验证明手的灵巧与它的构造有关。

3.手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又有感觉的功能。

4.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与核心之美。

5.体验身体残障所到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6.观察自己的指纹,了解指纹的用途。

教学重点:证明手的灵巧与它的构造有关。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我的手

(教学准备:袜子和衣服,用针扎或用颜料点成的盲文数字,冷热、软硬、轻重、光滑等不同的物体,有褶皱的饮料管、能套住手指的圆筒,胶带纸,有关图片和人体骨骼标本等)

一、引入。

谜语导入。

二、手的用途。

师:我们的手能干什么?

学生讨论手的用途。

学生展示手的用途。比如:在投影机的灯光下做手影的游戏等。

三、提出问题:手为什么这么灵巧?

1. 师:我们的手为什么能做这么多的事?

让学生产生问题:手为什么这么灵巧?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如:观察手的结构和形态,手是什么样的(手上有什么)?五个手指是怎样长在手掌上的?

学生探索活动:触摸手了解它的内部,如有多少块骨头,哪些地方有关节等?

学生观察手作握、捏、伸展、弯曲等动作时,皮肤、肌肉、骨的变化。

2. 师出示手的骨骼照片,数一数手部的骨头数量。

四、分组讨论:用什么办法验证自己的设想。

师:你能用什么办法验证自己的设想?

学生分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验证的题目和验证的办法记在本子上。

五、验证。

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进行验证。

手指关节处皮肤上的褶皱,其作用和饮料管上的褶皱相似,具有帮助活动的功能。除了用胶带纸粘住这些褶皱去体验手指是否容易弯曲外,还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饮料管,让学生用手分别去弯折有褶皱的地方和没有褶皱的地方,比较有什么不同。

师出示手部骨骼模型,观察手部关节活动的灵活性。

体验关节的作用,可用小木片和胶带纸把手指的某个关节固定住,就象骨折时上夹板一样。也可以用圆筒套住手指,体会缺少关节将会怎样。

体验大拇指的作用。把大拇指和其他四个手指并排紧靠在一起,不单独分开。或者把大拇指收在掌心,体验一下手还能灵活地去使用工具吗?

六、手在感觉方面的功能。

师:下面我们来做“猜一猜”游戏。要求不用眼睛看。

利用桌子上事先准备的物品,以及学生自己书包和衣袋里的东西,挑选一些放在一个布袋里,请一个同学蒙上眼睛,用手去拿出里面的物品,并说出是什么,为什么?接着在每个小组用若干信封或其他袋子分别装上废电池、塑料泡沫、海绵等不同的,让学生猜。

七、训练手的感觉。

让学生区分袜子和衣服的正反连忙两面;分辨不同质地的纸;各种各样的树叶(如表面光滑有蜡的、有茸毛的,新鲜的、压干的,不同形状的――

师准备一些用油漆或乳胶画点在纸上的盲文,学生辨认盲文。

在次基础上再介绍分别代表哪个数字,介绍人民币上的盲文数字。

八、拓展。

观察一些动物的“手”?看看和人的手有什么不同?

篇8:《我的“长生果”》教学设计

《我的“长生果”》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文章情感真挚,层次分明。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她的读物由叫作“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了想象力,锻炼了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在读写的实践中,她逐渐悟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我的长生果”的寓意不言自明。在行文中,作者把大量的成语和饱含情感的叙述结合起来,增强了话语表现的动感和力度。在结构上,从首段的点题、总起到按时间顺序的回忆,做到全文线索清晰、完整紧凑。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对书的情感,体会作者所悟出的道理;二是结合实际让学生明白读与写之间的关系,学习一些读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质疑“长生果”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季羡林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以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这篇课文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板书课题:我的“长生果”)

2.齐读课题,提出问题。(1)“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要加上引号?(2)为什么把书叫作我的“长生果”?(3)作者写了童年读书和作文的哪几件事?

3.结合预习,自主释题。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同学们一直在和书进行有趣的对话。从学生熟知的知识揭题,再通过课题质疑,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欲探“长生果”

1.默读“阅读提示”。同学们,“阅读提示”为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提供了一些参考,请大家默读“阅读提示”,用笔勾画出学习要求。

2.指名交流。你读出了哪些学习要求?课件展示:(1)读一读,看看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2)想一想,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3)写一写,在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旁边写出体会。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语着力于解决难题,并将“思考”定位于学生在读写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这段提示语不仅实现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内容上的自然衔接,而且明确提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及要求,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三、初尝“长生果”

1.自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要求:一边听一边注意相互纠正字音。

3.默读思考。根据“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方法,再次默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在旁边做批注。

4.小组交流。说一说通过默读,你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把自己的感受或体会在小组里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获得阅读的初步体验。

四、细品“长生果”

1.解疑分享。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读书:“香烟人”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作文:《秋天来了》《一件不愉快的往事》)

2.感悟道理。作者从这些事情中悟出了些什么道理?作者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从中得出了一些什么道理?(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朗读句子。)(1)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2)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3.引发共鸣。请反复读一读作者列举的两篇作文,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板书:构思别出心裁,内容与众不同,情感真实细腻,借鉴模仿创造)

设计意图:采用细读文本,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读出文字背后的思考,从多种角度读出故事的不同味道,与作者产生共鸣,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五、再议“长生果”

1.交流感悟。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作者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

2.总结归纳。长生果,指营养极其丰富的果品。将书比喻为“长生果”,因为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

3.升华感情。说一说你读书的故事,谈谈你从读书中得到的收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读书收获。)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长生果”的感知已经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强烈愿望。

六、拓展“长生果”

1.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2.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篇9:教学设计《我的书包》

【关键词】教学设计 四段教学法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通过细致的观察自己的书包,发现自己书包除了背书以外还是否有其它的功能。和自己的旧书包进行对比,设计一款多功能的书包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书包每个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自己设计一款多功能书包。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引导阶段)

谈到自己的书包同学们并不陌生,天天陪伴你上学放学,老师今天也带来了自己上小学时用过的书包,同学们想不想看一下?老师展示自己上学时用过的书包请同学们欣赏,看一下老师用过的书包与同学们现在用的书包有什么不同(颜色单一、造型呆板,功能简单)板书

二、讲授新课(探索发现阶段)

1.同学们,现在将你们的书包拿出来,摆在桌子上,我们细细的观察一下,书包中每个部分都有什么样的作用?大兜——小兜——侧兜——里面格层背带——提手

2.还有哪些特殊的设计?

3.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你的书包为什么这样设计?

4.小组讨论:

①.你喜欢自己书包的哪一部分的设计,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②.你觉得自己书包中的哪一个部分设计的不合理,你想怎样进行改进呢?

5.你还想增加什么功能?

6.老师概括学生回答问题并板书:外观造型活泼、 色彩丰富、功能强大(美观、实用)板书

7.欣賞部分优秀书包设计图片,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设计资料

三、学生制作(奇思妙想阶段)

1.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设计一个即实用,又美观,而且带多种高科技的多功能书包,让其完全智能化。

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作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生作品展示(才艺展示阶段)

召开学生书包新品设计发布会,请小设计师们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并做简单介绍,说说你的书包先进在哪里,都具备了哪些高科技的功能。(采用学生自己点评介绍,同学之间互相点评,教师点评等方式。)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老师的书包了解了书包的过去;通过观察讨论知道了书包的现在;通过动手设计展示的书包的未来。从同学们的设计中不难看出,同学们对书包的保密、减负和娱乐功能情有独钟,老师在这儿要提醒大家:要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之间的关系。毕竟学习是第一位的,要合理分配时间,这样我们的书包才能发挥他强大的学习辅助功能。

六、拓展延伸

我们设计的书包功能很强大,课后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写一份简单的使用说明书,说不定什么时候你的作品就会出现在我们的小同学身上,让他们在使用的时候会更方便些,同学们可要努力争取呀!

七、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课件展示区

我的书S包

(呆板)造型(活泼)

(单一)颜色(丰富)

(简单)功能(强大)美观、实用学生作业展示区

参考文献:

人美版小学美术12册教学参考书.

篇10:我的理想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明丽娜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听话、说话、相互交际的能力。

2、理解“理想”含义,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教学难点:

1、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交际的话题中。

2、正确对待自己的理想。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说给大家听。

2、老师出示自己收集的名言和大家分享。

师:同学们真乐于表达。课前老师也做了一些收集,我把我喜欢的几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课件出示: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风帆。——张海迪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石玉昆

3、读着这些有关理想的名言,有没有给你们带来一点启示呢?

4、学生谈启示。

5、师小结并板书:我的理想

二、激发情感,树立理想

1、播放课件,激发情感,根据课件出示的图片,师旁述。

2、师:军人、老师、工人、清洁工,原来理想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自己希望实现的,对人们、对社会有益处的都可以称之为理想。

3、学生畅谈理想。

指名说——跟同桌说——大声对自己说。

三、讲述理想背后的故事

1、名人理想背后的故事引路。

2、师说自己理想背后的故事。

3、同桌小伙伴互相说一说理想背后的小故事。

4、指名说,师评价。

5、师小结。

四、想方设法,实现理想

1、过渡:同学们,现在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种下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说。课件出示:我的理想是

,因为。我打算。或者因为,所以我的理想是,我打算。

五、创设情境,畅谈理想

1、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小小的演讲会,讲得最好的那位同学将成为我们的船长,带领我们开始理想之旅。那么怎样才能讲清楚呢?

2、指名说,老师板书: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实现。

3、先六人小组内讲,组内讲得最好的那位同学,参加班上的竞选。讲之前,老师有个温馨提醒送给大家,课件出示: 温馨提醒:

说者:(1)讲真话、表真情。(2)有中心、讲具体。(3)态度自然、大方。(4)语气、语调适当。

听者:(1)认真倾听。(2)积极思考提出建议。

4、环节:

(1)小组交流评议推荐选手。(2)每组优秀代表轮流演讲。

5、师:听了各组代表的精彩发言,你会把你宝贵的一票投给谁呢?理由又是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刚才提出的标准进行评价)

6、举手投票选出优秀者当船长。

7、师小结:好一场精彩的演讲会!

六、与理想签合约

1、师:同学们,在人生道路上是布满荆棘的,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课件出示)现在就让我们和理想定个合约吧!请用上以下句式:长大后如果实现了成为一名_________的理想,我将________;如果没实现____________的理想,我将____________。

2、生用句式说话。

3、师小结。

七、放飞理想

(《种太阳》歌曲响起)同学们让我们再次伴着歌声,高声喊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愿望吧!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理想写在彩纸上,然后按组分别贴在彩色的卡纸上,当做班级文化,让它成为鞭策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板书设计:

篇11:《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借助旁批,了解诗歌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歌的意境,萌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意境,萌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我的祖国》

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吗?这首歌的题目是《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它不仅是一支动听的歌,还是一首优美的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2、揭示课题,读课题:我的祖国。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问题:我的祖国到底是怎样的祖国?

2、学生反馈。(美丽的、英雄的、强大的祖国。)

(考察学生读书情况,学会抓文中的关键词。)

三、再读课文,自主识字

1、再读一次课文,勾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生字:稍、辟、敞、豺。

3、同桌互读生字,读准字音。

4、多种形式读生字,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5、从课文中提取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词语:稍公、开辟、宽敞、豺狼、辽阔、明媚、强大。

四、再读诗歌,感知大意

1、带着问题读课文。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这篇课文共有几个小节,哪些小节写了我们祖国的美丽,哪些小节写了我们祖国的英雄,哪些小节写了祖国的强大?

2、反馈。

第二课时

一、美读诗歌,理解感悟

1、学习一二节诗。

(1)齐读第一、二小节。

师:你觉得哪些诗句体现了我们祖国的美丽。

(2)反馈。第一小节诗句。借助旁批想象情景。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情景美和诗句本身的语言美。

我仿佛看到了(宽广的大河,金黄的稻浪,江面上归帆点点„„),我仿佛闻到了(飘香的稻花„„),我仿佛听到了(艄公悠长的号子„„),我仿佛觉得(我自己就住在那个美丽的岸边,温馨的农家小院,房前瓜果飘香,屋后绿树成行,房顶上饮烟袅袅,屋子里传出愉快的笑声„„)

(3)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这真是个美丽的祖国,生活在这样的祖国,你会感觉到„„指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指导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4)展示个性朗读。

(指导学生读好诗歌,读诗歌一定得有节奏,感悟作者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外的情感和美丽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谁还想用朗读来表达你对这美丽祖国地热爱?

2、学习第三、四小节。

(1)我们的祖国,除了美丽的河山,还有勤劳智慧的人民,自己读第三、四小节,学着编者的样子也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反馈学生批注的感受。

(3)抓住作者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拟人)。拟人句的意思是什么?交流。

(4)第三小节写的是祖国的建设,学生说说祖国大地上的变化。

(5)让学生谈感受,升华情感。

你觉得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你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里,你感觉怎么样?

(6)指导学生带着幸福自豪的感情朗读第三四小节诗,展示学生的个性朗读。

3、学习五、六小节。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我们的人民勤劳智慧,我们的人民还爱憎分明,渴望和平,热爱和平。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五、六节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

(2)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质疑:豺狼。指侵略者,这个句子是比喻句,把(敌人)比作了(豺狼)。(4)美读五、六小节诗。

4、美读全诗。师生合读。

(整堂课体现在一个“读”字上,一切尽在朗读中,多种方式的朗读是本节课的亮点。)

二、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拓展延伸。

过渡:这样美丽的祖国,这样英雄的祖国,这样强大的祖国,怎能不让人爱?

昔日的志愿军战士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诠释了爱祖国、爱人民,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爱祖国和爱人民都与那时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形式。

(1)出示柏杨说的话,学生读。

爱国是什么?马路上少吐一口痰,就是爱国。

――柏杨

(2)体会爱祖国不是大话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可以怎样爱祖国。

(3)老师小结。

作家柏杨说,什么叫爱国?马路上少吐一口痰,就是爱国。让我说,爱国就是爱学习,学好祖国的语言,写好每一个汉字;爱国就要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多栽一棵树,少摘一朵花;爱国就是爱集体,爱我们的班集体,爱我们的学校,爱我们的家乡;爱国就要爱我们身边的人,爱同学,爱老师,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我们认识的不认识的人。这些都是爱祖国的具体体现。

其实爱祖国不一定要等到长大以后,我们每个人处处都可以爱祖国,我们每个人时时都可以爱祖国。

2、深化主题。

篇12:我的《认识直角》-教学设计

东镇西街小学 李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通过折折、拼拼、比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2.使学生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能够在比较直角大小的过程中体验到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感知直角的特征;会画直角,判断直角、锐角、钝角。[教学准备]:一副三角板;不规则纸一张;方格纸和白纸若干张。[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角

1、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⑴找出长方形中的角。

提问:这张纸是什么形状的?你能找出上面的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提问:还记得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

提问:在课室里,你还能找出像长方形这个这样的角吗? 提问:看看我们的数学书,上面有这样的角吗? ⑵借助多媒体抽象出角

指出:像这样的角我们叫它为直角。

提问:这个正方形其他三个角都是直角。一般,我们还要在直角上标上一个符号来表示直角。这个符号叫直角符号。

2、动手操作,深化感知(1)、谈话:你想折一个直角吗?

(学生用圆形纸和不规则纸折角)

(2)、教师演示将一张不规则的纸对折再对折的方法。

(3)、和你的同桌比较折出的两个直角的大小后,你有什么发现?

(4)、师生比较折出的两个直角的大小,再与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5)、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⑸欣赏不同位置的直角。(指名说说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得出:直角的位置不同,但都是直角。

3、练一练:

①、在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上藏着许多直角。用三角尺上的直角与数学书封面上的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②、追问:你觉得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怎样做呢?

③、同学们,现在请你用小眼睛观察一下,教室里哪里物体的表面上还有直角?(让学生找直角)

④、小朋友,你们真聪明,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你会用两块三角尺拼出一个直角吗?谁来验证他们拼的是不是直角?请你验证你们拼的是不是直角,还有其他拼法吗?

画角:

①你认识了直角,你会把直角画出来吗?给学生提供一张方格纸和一张白纸,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工具尝试画一个直角。

②交流:说说你选的是什么工具,你又是如何来画直角的

二、认识锐角和钝角

1、直观比较,描述概念

⑴过渡:我们认识了直角,还能折出直角,拼出直角,画出直角,看来直角真是无处不在,同学们真厉害。那么,接着我们一起来判断一下,下面那些角是直角?

⑵提问:你有什么办法判断出它们中哪一个是直角,哪一个角比直角小,哪一个角比直角大吗?

⑶分组活动:用三角尺上的直角与每个钟面上的角进行比较,得出:第一个角是直角,第二个角比直角小,第三个角比直角大。

⑷介绍:比直角小的这个角是锐角;第三个角比直角大,这个角是钝角。(钝角比直角大)

⑸出示活动角,转一个直角,这是什么角?请你用活动角也转一个直角。用活动角转一个锐角,锐角比直角怎样? 回到直角,转一个钝角,钝角比直角怎样?

说说怎样的角是锐角,怎样的角是钝角?

2、练一练:

⑴完成“想想做做”第四题:判断下面的角,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先独立判断,再交流。)

⑵完成“想想做做”第五题:找直角,并标出直角符号。①先独立判断;②集体交流标注情况。

③追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在自己身边再找出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并看一看,比一比。

⑶找角。

过渡:角真是无处不在,如果它们藏在图形里你们还能够把它们找出来吗?(多媒体演示,指名找角)

三、欣赏“美角”

过渡:如果我们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我们会发现到处都有角,在运动场上,角还能带给我们力与美的震撼呢。(多媒体演示,)

[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到直角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直角的美感,感受数学之美。]

四、总结回顾

1、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课后延伸

找一找生活中存在的直角。

[板书设计]

认识直角 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锐角 锐角比直角小

上一篇:年度工作总结动态下一篇:音乐教研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