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方案

2024-04-2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

篇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方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新教学设计方案

(一)、学习目标

(1)、认读课文的生字,并初步理解和应用新词;

(2)、感悟文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鲁迅先生的博大无私和厚重的爱国情。

(二)、教学突破口

教师自身方面:教师如何启情、煽情、移情是教学的关键。

学生学习状态:对于文本情感,学生的体验、感悟与融合。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漫谈鲁迅,奠定文本感情基调

(1)、鲁迅(板书),谈谈你对鲁迅的认识;

(2)、板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我写照)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在我们的这篇课文中哪一部分真正的表现了鲁迅先生的这种品质。

二、走进鲁迅,融合文本情感体验

(1)、自由读课文,谈谈你读课文后感受最深的一处(交流)

(2)、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但是他们认识吗?(毫不认识)

(3)、那么,你认为这位黄包车夫当时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吗?

出示(一):他听见脚步声,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痛苦;(理解:饱经风霜;这是一张怎样的脸。)

出示(二):北风怒号

阴暗

出示(三):灰白

抽动

低微

(4)、对于这样一位饱经风霜、无助的、痛苦的黄包车夫,我爸爸和伯父是怎样做的?

出示(一):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出示(二):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5)、对于这样的大冷天,这位黄包车夫还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为什么呢?当时的我懂吗?(不懂)那么,当时的我感受到了什么?

(6)、伯父他懂吗?你认为伯父明白了什么?当时伯父在想些什么?心情怎样?

(7)、正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才造就了这样一大批贫苦、无助的劳动人民。对于这样凄凉的场景,这样痛苦的场面,这样让人起伏汹涌,心神凄怆的一幕,鲁迅先生看得太多,也看得太痛了,每一次就好象一枚无情的针一针一针的轧进鲁迅先生的心里。鲁迅先生心头的血也就这么一滴一滴的往下流。正因为这样,伯父变了,讲的话也深奥得多了,变得不那么容易懂。就是在我要求伯父给我详细解说的时候:(朗读训练,多重朗读)脸上再也没有那种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

(8)、是啊!鲁迅先生一生的愿望就是希望救自己的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一直这样做,一直为这件事而呕心沥血。但这样的事,岂能跟一个12岁的孩子(作者)所能讲的清楚的!因此,伯父没有回答我,只把他

出示(一)、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放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理解:枯瘦

半天没动

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三、感受鲁迅,生本情感体验升华

鲁迅先生的`一生有太多的感慨,鲁迅先生的一生有太多的无奈,鲁迅先生的一生有太多的值得我们感动和追寻的地方。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人,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人,但是命运无情将他走了,永远的走了,年仅36岁。因此有位诗人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教师朗诵)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

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用你的眼睛述说:你是这样的人。

不用多想,不用多问,你就是这样的人!

不能不想,不能不问,

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

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

用你的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人们在心里呼唤:你是这样的人!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篇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文章以一个孩子和亲人的视角,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学情分析】:

由于鲁迅先生离孩子们比较远,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孩子们接触鲁迅地作品也比较少,所以学生在理解课文地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从而了解和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心灵。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新词。

2、通过讨论、对话、朗读等多种形式深入研读本文。

3、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基础上,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文章所讲述的几个故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要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从而了解和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心灵。

【教学准备】:

利用远程资源下载有关鲁迅的资料。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课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学会读书,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充分揣摩、感悟和表达,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阅读本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节选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来参读,通过对照融合,从而引出小孩的泪 青年的泪 老人的泪,形成这样一条感情主线,提升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对“博爱”之情的更深理解。开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学生展开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赏析“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内容。

一、回顾鲁迅,情感延续。

师: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悄然陨落,但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质却永远激励着后人。他走了,留下了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抢!他走了,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同学们,他是谁?(鲁迅)(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近了鲁迅。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知道了鲁迅先生送给小周晔《表》《小约翰》两本书。 师:《表》是前苏联作家写得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得童话,这两本书和许多儿童作品,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翻译的,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救救孩子”“我能为孩子做点什么”。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

——孩子们如今知道永远失去了一位关心、爱护他们的老人了,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在当时,有一位叫巴金的青年,他为我们记下了这令人心碎的时刻。(出示) 一群小学生恭恭敬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起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二、人民眼中的鲁迅。

板块一:救助车夫

1、除了孩子们,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让我们走进“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内容,请细细读一读,把最能够拨打你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2、谁能读给大家听听? 当学生读到“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这段话时,师生作为重点研读。

(1)、读了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2)、你是通过读哪些词感受到的?(扶、蹲、跪、拿、夹、拿、洗、敷、扎) (3)、九个动词为我们构成了一幅感人的画面,请同学们展开思维的翅膀,把这副画面描述丰满。

(4)、在这一系列动作中,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的心?(跪)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咀嚼“半跪”。从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中能看出鲁迅先生已经跪了很长的时间?

(5)、老师在想呀,在那个北风怒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但是他们都……

(6)、在这人情冷漠的旧社会,在这寒冬腊月的夜晚,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救助这位车夫,印证了他一颗怎样的心? 请你再带着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

3、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小周晔,还有能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吗?请把它地出来吧!(出示)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1)、这段话中的哪个词你感受最深刻?(清清楚楚)

(2)、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

(3)、鲁迅先生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呢?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4)、有了这样的体会,同学们在想想,当小周晔长大成人之后,直到现在,她“清清楚楚”的.,除了伯父的脸庞,还有什么?

——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你的感觉肯定跟现在不一样了。(齐声读)(出示) 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板块二:关心女佣 1、在“关心女佣”中,同样有拨动你心弦的句子谁来读?(指名读阿三说的一段话) 学生谈体会。

2、当女佣阿三回顾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给予她的关怀,想着想着,不禁潸然泪下……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出示) 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对话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充分地揣摩、感悟和表达。因此,我着重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对话中读中疑、读中思、读中悟,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阅读本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节选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来参读,通过对照融合,从而引出小孩的泪 青年的泪 老人的泪,形成这样一条感情主线,提升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对“博爱”之情的更深理解。

三、心声流淌

1、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道:(教师范读) 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他引出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2、现在,让我们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聚焦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我们的心头,你想呀,对于鲁迅先生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

3、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所写的……(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4、朗读藏克家的《有的人》。

【探究活动】:

1、以《我看见》为题,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颂扬鲁迅先生。

2、课下搜集鲁迅的一些名言,摘抄下来,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和故事与同学交流,

篇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方案

从小学生作文教学角度说, 这是一篇规范、优秀的写人记事散文, 其中可以挖掘的东西也有很多, 单是那几个事例就可经常拿来做深层分析。小学生初次接触鲁迅, 以他们的接受能力, 无法阅读鲁迅那些深奥的文章, 也不可能对鲁迅有深刻的理解, 这一篇从同龄人的角度描写鲁迅的文章能帮助他们初步了解鲁迅是一位普通的伯父, 但又是一位不平凡的伯父。

一、被忽略的伯父——只有鲁迅先生而没有“我”的伯父

作者从儿童的角度描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伯父形象, 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此篇文章往往被作为塑造战士鲁迅形象的范文, 往往只见被神圣化的“鲁迅先生”, 而不见“我的伯父”。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师用书为例, 就明确对这篇文章的选材目的和教学重点表达了这样经典的观点。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 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 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 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 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是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 各位教师虽然形式不同, 方法各异, 但教学重点几乎都没有发生过偏移, 已经形成了经典的教学思维模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与评析》, 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所网站的执教范文, 虽然执教时间已经过去很久, 现在看来也没有和当下教学思维脱节。

本课教学以第二课时为主, 内容是学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三个故事, 总结全文, 概括中心。通过学习三个故事, 使学生感受到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 从而在心中树立起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 涌起无限爱戴之情。揭示出鲁迅“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人格, 总结全文, 照应开头, 给学生留下完整清晰的印象。

执教者在实际教学中也确实落实了这个理念, 全课教学完全是围绕着鲁迅先生的生活事件表现怎样的高尚品质, 完全看不出“伯父”的面目身影。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 似乎不管选取什么题材的文章, 最终要传递的信息都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战士鲁迅形象。

其实, 跳出思维的盲点、模式的禁锢, 仔细分析这篇文章, 会发现不一样的鲁迅形象。

伯父在世时以为伯父就是伯父, 和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时很多人去送他, 才发现伯父不仅仅是伯父, 也不和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文章开篇一句话非常耐人寻味, “伯父不仅仅是伯父, 也不和任何人的伯父一样”。这么多年来的教学解读, 一直只盯着“也不和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突出鲁迅先生的伟大光芒, 却忽略了“伯父就是伯父, 和任何人的伯父一样”的温暖形象。

作者在文中记叙了几件生活中的小事情, 既见伯父的日常性情, 又透出不平凡的伟人光芒。这光芒从未被遮掩, 这日常性情却很少体现。比如伯父关心“我”读书, 就是平常的长辈关心晚辈, 天伦之情;伯父爱开玩笑, 说鼻子矮是碰壁碰的, 这是普通生活小事情, 不升华也照样让人温暖感动。

作者选取这几个例子也是匠心独运的, 每一个例子都让人深有感触、有情有理。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 周晔还小, 只能体会“伯父就是伯父”, 大了, 当然能体会“伯父不仅仅是伯父”。然而, 伟大的鲁迅先生在周晔的心中始终还是“伯父+鲁迅先生”, 而不只是鲁迅先生, 所以首先是“伯父”然后才是“鲁迅先生”。

小学语文中的鲁迅应该是有人情味的, 和小学生亲近的。事实上所选的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一般都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在教师课堂解读过程中常常走了味。

事实上, 只要看过许广平、周海婴、周建人等的回忆录就知道, 鲁迅是个很喜欢小孩子的人, 有小孩子在场的时候, 一般都是慈祥的、愉快的表情。

另有一篇周作人的女儿周静子回忆鲁迅的文章, 文中也记载了一些作者幼年时和鲁迅相处的小事情, 和周晔的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同住的那时候, 我们是很快乐很热闹的大家庭, 兄弟姐妹很多, (那时伯父没有小孩) 家里便买了一对白兔, (见鲁迅小说《兔和猫》) 供我们玩, 当然这是我们所欢迎的。

总之, 那时伯父给我的印象是, 工作紧张, 生活朴素, 头发很长, 态度和蔼。

鲁迅是伟人而不是圣人, 鲁迅形象是立体化的而非典型化、神圣化的。战士的鲁迅是以笔代刀的, 对敌人毫不留情地投以匕首和短枪;作为凡人的鲁迅在生活中是个和蔼的长辈、幽默的朋友、容易相处的人。

在小学语文的鲁迅教学中, 针对所选文章应该突出亲近的鲁迅, 真实的鲁迅, 才能让孩子喜欢上鲁迅, 热爱上鲁迅的作品。

新世纪的小学语文课本中也逐渐注意到这篇文章的人文性, 开始注重情感的体验和写作手法的运用。

2005年语文S版第十二册, 将本篇安排在第四单元《情暖人间》, 单元说明这样写道:

人间处处显真情。这情, 在亲人间的思念中, 在朋友间的交往中, 在邻里间的帮助中;这情, 给人力量, 去战胜厄运, 顽强生活。

在课后习题还有个星号的提示:

用心体会课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语句, 再摘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2006年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 将这篇课文安排在《往事》单元, 在单元的班会活动设计中这样说:

回忆过去, 每个人都有难忘的故事。亲人的关爱, 故乡的明月, 儿时的趣事, 都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回忆往事, 可以使我们重温快乐, 也能让我们认识生活, 可以提醒我们珍惜今天, 可以鞭策我们更加努力创造美好的明天。

《以大观小以小窥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与评析》, 这是一篇研究性学习的范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主题是“我”怀念伯父的音容笑貌。在学生的探寻中、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帮助黄包车师傅事件、碰壁事件, 师生们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一个善良的伯父

一个希望下一代幸福生活的伯父

一个一心替劳苦大众着想的伯父

一个忧国忧民、爱憎分明的伯父

其实, 虽然是伯父, 仍然摆脱不了鲁迅先生的战士形象。主要还是怀念伯父为别人想得多, 着重表现伯父的忧愁、叹息神色, 完全没有展示“笑貌”, 这样的伯父并不是日常生活中孩子们能理解、能亲近的伯父。

但这是一个很好的转机, 至少有善良的伯父, 注意到了伯父的存在, 也许以后的孩子将有机会相会一个亲切的伯父, 而不只是一个伟大的鲁迅先生。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期望, 要真的还鲁迅以一个伯父的身份, 还需假以时日。

二、被忽视的笑容——只有横眉冷对没有亲切微笑

既然, 大多数执教者看见的是那个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 和反动派斗争, 具有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的鲁迅先生, 自然也只能看见那个横眉冷目、以笔代刀, 一直和黑暗作斗争的站士形象。其实, 仔细阅读这篇课文, 会发现生活中的鲁迅是一个亲切、慈祥的伯父, 没有架子, 爱开玩笑。在文中也描述了他几次的“笑”, 一些动作和表情都是那么生动、亲切。

如谈《水浒传》一段, “伯父摸着胡子, 笑了笑, 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一句中, 一个动作──“摸”, 一个表情──“笑”, 再现了伯父那慈爱宽厚的长辈风度和诙谐风趣的话语特色。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伯父动作的品味, 感受伯父的慈爱和宽厚, 和小周晔一起走进那段茶余饭后的惬意时光。

新世纪人教版的教师用书, 涉及解析鲁迅幽默、亲切性格的只有这一段。写伯父的生动形象, 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周晔失去伯父后的伤心, 同时佐证其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在无损于鲁迅先生光辉形象的基础上让他性格幽默风趣一些, 比传统的“高、大、全”形象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教师会注意到周晔和伯父互动的事件, 吸引学生的兴趣, 塑造一个伟大而关心下一代的鲁迅先生形象;很多教师甚至连这一点都忽略掉了, 直接突出鲁迅先生和社会黑暗作斗争, 横眉冷目、爱憎分明, 时刻保持战斗状态。

《以读为本平等对话真切感人——于永正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赏析》一文中显示, 于永正老师在对这堂课的教学中, 将描写鲁迅开玩笑说“碰壁”的那一段课文当做写作手法、神态描写的范例进行教学, 并且请学生角色扮演朗读课文, 让学生感悟人物内心。当学生读出了周晔很可爱, 伯父说话很有意思, 于老师没有否认也没有深析, 但当学生提到伯父受到迫害时, 于老师就解释了鲁迅先生用假名写文章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 并引导学生理解周晔在失去伯父后伤心的感情。这样的教学设计遮蔽了文字背后的伯父形象, 还是注重了横眉冷目的“战士”鲁迅而忽略了亲切微笑的“伯父”。

再如伯父和周晔谈《水浒传》的这一段, “我”张冠李戴, 胡说了一通之后。

伯父摸着胡子, 笑了笑, 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在有名的碰壁事件中, 伯父一直是笑着回答“我”的问题的。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 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 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你不知道, ”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 笑着说, “我小的时候, 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 也是又高又直的。”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一直以来, 大家都听不见吗?都看不见吗?

私下揣测, 大概这是长期的思维惯式造成的。树立典型人物是“高、大、全”的, 伟人的一点一滴小事都要折射出神圣光芒。雷锋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做好事的机会的, 出差了一次, 好事做了一火车;鲁迅则是终日挥笔写作, 不停地跟敌人进行艰巨斗争的。这样的鲁迅不是真实的鲁迅, 不是亲切的鲁迅, 也不是孩子们能理解的鲁迅。生活中的鲁迅其实很随和, 很爱笑, 很幽默, 这在很多亲友回忆鲁迅的文章里都有写到。

周静子在《回忆伯父鲁迅》中也记述了这样一件小事情。

我记得伯父很不爱剃头。我曾经很好奇地问过他:“大爹, 大爹, 为什么你老不剃头?”伯父把眉头一皱而后又笑了, 说道:“是的, 大爹要留长头发, 梳你们一样的小辫子呀!”

这种生活中的趣事, 风趣的语言, 相信我们在自己的童年也遇见过, 也会被逗得哈哈大笑。鲁迅先生同样是为人的伯父, 也不足为奇。

周作人在《鲁迅的笑》 (周作人著《鲁迅的青年时代》) 中写道:

鲁迅为了摧毁反革命势力——降魔——而战斗, 这伟大的工作, 和相随而来的愤怒相, 我们应该尊重, 但同时也不可忘记他的另一方面, 对于友人特别是青年和儿童那和善的笑容。

大凡与他生前相识的友人, 在学校里听过讲的学生, 和他共同工作, 做过文艺运动的人, 我想都会体会到他的和善的一面, 多少有过些经验。

伟大的鲁迅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憎, 也是有说有笑的, 这样的鲁迅才让我们更加敬仰。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记叙生活中随和的鲁迅: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 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 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 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 他是在开着玩笑。

在萧红的笔下, 鲁迅是常常笑的, 是快活和幽默的。这在很多回忆鲁迅的著作里都能得到印证。

在实际教学中, 孩子们常常会被“读《水浒传》”和“碰壁”中幽默亲切的伯父逗得哈哈大笑, 但是教师常常忽视孩子们的笑声, 硬是要把课文生发到和黑暗作斗争, 革命乐观主义的主题上。试问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能理解得了这样的鲁迅先生吗?课文明明写的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那个亲切、幽默的伯父哪里去了?那个和任何人一样的伯父哪里去了?为何只看见一个“和任何人也不一样的伯父”?

只看见战斗的鲁迅先生, 不见“微笑的伯父”, 这也是长期以来中小学鲁迅教育的盲点和误区。作为伯父的鲁迅是被忽略的, 鲁迅先生的笑是被忽视的, 难怪很多人从小读鲁迅的作品, 长大后反而对鲁迅排斥、反感, 那是因为教科书和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有距离感的战士鲁迅, 而不是一个真实的、可亲近的伟人鲁迅。

篇4:《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随笔

特写: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今天的课堂之旅吧,请打开课文18课,以最快的速度读文章,读完后请举手示意。”

朗朗读书声随之而起。陆续地有同学举手。

师:“请看黑板,读课题。你发现问题没有?”

生:“伯父就是伯父,为什么还加上先生呀?”

生:“怎么能连名带姓称呼伯父呢?”

……

师:“谁能解决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

生:“加上‘先生一词,说明我很尊敬伯父。”

师:“哦?你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这个信息!”

师:“很好,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看看‘我的伯父是个怎样的人?”

铿锵有力的读书声再次响起。

师:“请告诉老师,‘我的伯父是个怎样的人?”

生:“伯父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师:“根据?”

有学生回答:“从笑谈《水浒》、趣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三件事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师:“笑谈《水浒》这件事怎么看得出伯父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呢?请读笑谈《水浒》片段,找出根据。”

过了一会儿,不茍言笑的张志强朗声说道:“‘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不仅可以看出伯父关心我读书的态度,还担心我面子上过不去。”

我听了,眼睛发亮,心中暗喜:“哦,文中的‘我属于哪类人的代表?”“青少年。”

我趁热打铁:“那么,趣谈‘碰壁这件事呢?根据又是什么呢?”

不用我吩咐,读书声又一次响起。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的伯父为自己想得少。”刘文静同学落落大方地站起来,脆生生地说道。

“哦?”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伯父对自己当时所受到的打击,根本不当回事,只是一笑了之。”

“哦!”我和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文章可以这么读!多么了不起的理解角度!

受刘文静同学的启发,我借机发挥:“请读‘救助车夫片段,你认为哪些句子有言外之意?”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从这几句话我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心是冷的,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关心下车夫。”

“真棒!”听了后,我不由得竖起大拇指。

……

“让每一位教师教得轻松,让每一位学生学得愉快。”这不正是课改的体现吗?

篇5:《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自认为上得不好,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比如在教授“救助车夫”时,这一段应作为重点来进行讲解,而我只是讲讲表面的东西,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也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去读中感悟,把许多学生该讲的我却替他讲了,违背了许多新课程的理念……

在课堂评价语言方面我也做得非常不够,像他们说的那样,单调乏味,有些语言甚至还犯了课堂大忌。校长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单独给我评课后,令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最后他还委婉建议我多学习一下新课标,多去多看看名师的经典课堂,学学他们的语言风格,去感受一下他们的教学魅力。真的很感谢他们,在我上得不好的情况下还这样安慰我,说有自己的风格。

篇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枫香镇花茂学校教师:王培江

鲁迅是一位令世人都崇敬和爱戴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不愧为中华的“民族魂”。一提起鲁迅,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便浮现脑海、映照心间。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给他的侄女(作者周晔)留下的几件印象深刻的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同时表达了身为侄女的“我”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与爱戴爱之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初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因为每件事课文都通过空行显示成为一个独立的一部分,所以我让学生给各部分拟出小标题。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我先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的大意,再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是小标题,这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多为短语,可以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小标题。

2、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思想的理解感悟,在透析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进而明白文章中心。理解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突出了课文“文眼”,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为理解课文的切入点,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就

轻松理解了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伯父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继而又调整了阅读的顺序,直接重点学习下文。通过“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四件事深入体会鲁迅是个怎样的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3、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我还以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学生不难体会到了后面几个部分用鲁迅先生的生活中的几件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护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

篇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以反映鲁迅先生高尚品质的“深受爱戴”“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为小标题,将课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

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农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反思《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再让学生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让学生去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然后通过设计情境,自然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和给周晔留下的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部分,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疑问“为什么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入手,从追悼会引出生前的四个故事,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众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

篇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近义词

爱戴爱抚

(1) 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 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2)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 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 听不到他的声音了, 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 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这两个句中的“爱戴”“爱抚”, 都具有“敬爱”“疼爱”的意思, 是人们某些思想活动的反应, 但两词的使用对象却不同。

“爱戴”是“敬爱、拥护”的意思, 含有这种意思的词还有“感戴”“拥戴”“推戴”等。“爱戴”一般作动词用, 但较抽象, 适用于下级对上级, 晚辈对长辈, 人民群众对某些为人类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等。如例 (1) 。

篇9:《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逝世九年后,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纪念文章。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脉络清晰。课文通过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五件事,说明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赞扬了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收集资料,课上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感悟,课后拓展阅读的学习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另外,读书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方式,教学中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本文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们对鲁迅的爱戴及体会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和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难点】

联系社会背景,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的含义。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和名言警句,查阅社会背景资料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媒体导入,激发兴趣

1.多媒体出示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会有的。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指名读,说说这几句名言出自谁口?(鲁迅)

2.生分享鲁迅资料,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知课文,积累鲁迅名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你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用文中话回答。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课件出示句子)

2.文章通过哪几件事给我们诠释了鲁迅的品质?

3.指名汇报。

谈《水浒传》、笑谈“碰壁”、喜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小标题,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三、仔细品味,用心感悟

1.学习“谈《水浒传》”

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地方;以前后桌为小组,互相质疑,共同探究、合作解疑。师深入各小组参与了解情况,指导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

①指名汇报讨论结果。

②抓住“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重点句子谈理解。

③这件事过后,你的启示是什么?

④通过这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关心青年一代……)

2.学习“笑谈碰壁”

请同学齐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①学生读书质疑。

②各小组合作解疑,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③指名汇报:抓住“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重点句子来体会。

师适时点拨:作者的碰壁和鲁迅先生的碰壁是一回事吗?

(课件出示小资料:当时社会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④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言外之意的“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

⑤小结:这个故事通过对话、动作、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品质,与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发挥想象表演当时的情景。

⑥通过这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痛恨黑暗社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研读语言描写,感受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依据社会背景,品味人物性格。】

四、紧扣细节,体会品质

鲁迅先生对敌人怀着满腔仇恨之情,而对家人和劳动人民却是無比热爱的。

1.请同学们轻读“喜放花筒”部分,提出你的疑问,小组讨论解疑。

①把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分享给大家。

②通过这个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伯父?(爱家人、慈祥……)

2.自由读“救助车夫”部分,抓住扶、蹲、跪、拿……动作描写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劳动人民的品质。

①紧扣“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这个句子,想想鲁迅先生已经帮助了车夫,为何看着车夫的背影脸变得严肃?他在想些什么?

②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用心感受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关心与爱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紧扣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板书)如臧克家对他的评价一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让我们永远记住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知人物高贵的品质,以达到情感共鸣。】

六、拓展延伸,传播金典

搜集有关鲁迅的相关资料与同学交流,并读读背背鲁迅名言。

篇1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以反映鲁迅先生高尚品质的“深受爱戴”“教育儿童”“顽强斗争”“和蔼慈祥”“同情大众”“关心他人”为小标题,将课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我设计周晔在追悼会上的这种情感,在“预习检测”这一环节用回忆引出每一个小故事,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上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先生的博大精神上来。相互照应,让课更显精致。

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车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让学生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让学生去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然后通过设计情境,自然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和给周晔留下的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六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疑问“为什么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入手,从追悼会引出生前的五个故事,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众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堂课,教学时加大了朗读训练的力度。也成为这节课训练的主要内容。默读,小声读,师生角色朗读,引读,重点句子反复读,形式多样。这节课基本上克服了满堂课串讲串问的弊端,做到了“以读为本”,比较重视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篇1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教学时先以“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入,因为学生们读了课文,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初步感知,对于鲁迅这个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们很愿意把自己的自学收获通过这一问题展示出来,学生们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为人,简介时代背景,进一步体会其高尚的品质,学生们积极思维,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文中的“谈碰壁”“救助车夫”两部分充分表现了伯父鲁迅爱憎分明以及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这两部分,再抓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的同时,为了让学生与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我多次让学生通过默读,小声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充分体会人物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不足之处:

一、如何做到向40分钟要质量,40分钟学生们应学到什么?

讲了这节课,再结合平时上课的情况,自己感觉这堂课中学生所学到的东西肤浅,不深入,再结合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相差深远。而且,我上课教学节奏很慢,总完不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

二、如何做到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乐于学,想办法学?

一堂课上,只有半数学生能够注意听讲,积极发言,而其他的则只做旁观者,坐在那里默不作声,是积极思考而不愿表现自己,还是根本不动脑坐在那里只顾自己呢?有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顾忌不过来,于是课堂效果总是不理想。一直以来,总在想办法如何使学生在积极思考、活跃气氛中学习,而且一直努力去做。

篇1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心得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简介:

1、自由阅读课文,找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生字新词,自己想办法解决。(查字典、查资料、找同学帮忙等)

2、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课前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生平事迹的内容。(图书资源、网上资源、电视资源等)

3、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弄清作者记述的几件故事内容,并概述出每个故事的小标题。

4、分四组阅读各小故事,进行组内交流读故事的感受。(为学生下一节课的全开放学习、研讨做准备活动)

5、作业:

(1)、继续收集有关鲁迅的生平资料,重点了解鲁迅生活的社会背景。

(2)、认真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简介:

一、回忆、复习导入:

师:请同学们用最简明的语句介绍一下鲁迅。

生: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师板书)

师(引导):鲁迅为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好了巨大的贡献,他时时为人民着想,处处替人民说话,深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的思想和品格可以用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来概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鲁迅,激发学生对鲁迅的尊敬和热爱之情。同时为下文分析鲁迅的言行做了一次良好的铺垫。)

师(进一步引导):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个值得人敬佩、一个值得人爱戴的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怎能不伤心?怎能不悲痛呢?

师:请同学们深情地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读一读:

生:“……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落下来。”( 渲染情感气氛)

二、研究、探讨课文: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人的尊敬和爱戴呢?看着眼前的这一幕,鲁迅生前的事情一件一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课文接下来就用回忆的方式,记述了鲁迅生前的几件小事。下面我们就分成四个小组来学习这几个小故事。

师:首先,明确学习的方法和要求:1、每组同学阅读两个小故事,阅读第一个故事后要能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阅读第二个故事后要准备回答问题。2、阅读方式可以自由,但一定要有高效率,看哪一组完成的又快又好。3、具体阅读分工:

第一组读“谈《水浒传》”和“关心女佣”;

第二组读“谈碰壁”和“救助车夫”;

第三组读“救助车夫”和“谈碰壁”;

第四组读“关心女佣”和“谈《水浒传》”。

师:听清楚后同学们就可以开始活动了。

(穿插学习,互补共进,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欲望,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生开始合作活动,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提示。(强调学生在读课文、研究分析课文的同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对问题的质量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活动反馈,师生交流:

学生在教师的协调组织下,开始进行小组展示:问、答、辩、评。逐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所回答的问题进行评价或修正、补充。同时,教师作适时的`评价和必要的板书。

(该内容的设计主要体现学生的合作交流、民主推举、大胆提问、勇于答辩、口语交际、善于评价等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检测学生自学的情况,便于教师进一步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四、教师小结,引出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师:这一节课同学们自己对课文进行了分析、学习,效果非常好,同学们将来一定比老师更了不起。下一节课我们就请同学们把这一课的内容非常条理地整理出来,希望同学们下去以后做一下准备。

(二)教学心得: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和放手的课堂教学是我在进行本课教学时的一大特点,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本课内容多,而且故事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在短短的三课时教学里,如果让学生一点一点掌握,学生不容易接受,而文中现实部分的情感体验内容与四个小故事都可以分别独立成篇,学生完全可以在整体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补充式学习全文。因此,我在处理教材上首先考虑让学生先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然后,把四个故事分别分给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析两个故事:一个要分析后能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来;另一个要分析后准备好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这样一来,就对学生从主动和被动两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再加上老师及时抓住儿童强烈的表现欲望,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课堂上老师突出的“挑拨”技巧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有效果的)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小组之间为了一个问题能争执得是“面红耳赤”,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到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以至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这一节课中都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另一方面,用这样的课堂设计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而且,我认为这也是对学生充分信任和积极鼓励的一种表现,同时这样放手的课堂教学学生乐学、教师轻松,课堂效果还好。何乐而不为呢?但关键是教师敢不敢放手,怎么放手,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是相当重要的。不仅要准备自己的课堂设计,也要准备学生课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没有课前的良好准备,课堂设计得再好也只能是一张空纸,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是永远不会达成默契的。

篇1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方案

一、广泛阅读, 奠定基调——自读

在教学之前, 学生有一个广泛的阅读基础, 激发学习兴趣, 为读通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于文本的时代距离学生较远, 学生对鲁迅和当时的社会都不甚了解, 为了不断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于是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及他的作品, 并进行阅读,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鲁迅的生平、家庭背景、童年的故事等以便加深对鲁迅的了解, 这对学习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课前让学生自由组合朗读鲁迅的故事, 让学生充分熟读课文, 观看有关鲁迅的视频资料, 逐渐加深对鲁迅的认识, 了解他是浙江绍兴人, 就是我们家门口的大师, 了解鲁迅小时候也是特别调皮捣蛋的, 了解“ 早”的故事, 知晓鲁迅原先的志愿是当一名能救死扶伤的医生, 但后来弃笔从戎, 学生有了自主感悟。以便教师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课前教师预设一张预读单。

预读单:

1. 我看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有 () 、 () 、 () 。

2. 鲁迅是哪里人? ()

3. 在我的印象中, 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

4. 我观看过哪些关于他的影视作品? () () ()

5. 收集其他关于鲁迅的资料。

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的预习时的朗读要求, 要读好课文,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打好朗读基本功。 即做到“ 六不”: 不丢字, 不添字, 不错字, 不重复, 不唱读, 不读破句子。 学生通过预习, 读书逐渐做到心到、眼到、口到,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 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 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语言渲染, 激发情感——引读

语文课上如果没有读书的声音, 就像是没有歌声的乐谱, 就没了音乐之美。 笔者在教学时抓住情感主线, 反复导读, 激发学生对鲁迅的怀念之情。 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教师过渡语务必准确、清晰, 做到应抑扬顿挫、缓急有致, 不断激起语感和美感, 才能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例如, 教学完第一个小故事, 笔者就饱含深情地导读:“ 亲切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 可是今天, 伯父却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 回忆往昔, 周晔更加悲痛, 那怎么读这句话呢? ”此时,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共鸣, 沉浸在悲痛之中, 朗读也水到渠成。

在读完第二个小故事时, 老师引导:“ 就是这样一位幽默诙谐、富有斗争精神的伯父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我们怎样能不伤心呢? 谁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 ”学生听着老师的讲述, 看着画面, 朗读的情感进一步积淀, 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表达。

有感情地朗读的前提是学生是对文字内容的深刻理解, 对语言文字内在含义的有效感悟, 对文字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的真切体会。 有感情地朗读作为外在的表达, 一定是源于内在的感悟。 语言感悟到位, 朗读的情感才能到位。 教师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所描写内容的感悟。 通过反复引导朗读从而有体会周晔的悲痛心情, 迁移到学生对这样一位伯父的爱戴与怀念的体验, 因而在角色转换中体验感情, 在反复品读中流露真情。

三、一言一行, 反复揣摩——品读

阅读之美, 美在字里行间, 美在思想内涵, 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体验。 笔者引导学生抓住伯父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的关键词句来感悟伯父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

例如, 在教学“ 你想, 四周围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个重点句子时, 借助资料, 理解重点句。 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由读, 老师出示的鲁迅搬家的次数, 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 还是高质量高产量的写文章等资料同桌互读互说, 交流感悟, 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适当引导整合, 加深学生对鲁迅的印象, 他富有斗争精神的、不屈不挠的、但又不失幽默风趣。

在教学“ 饱经风霜”一词时, 笔者让学生结合语境和背景想象黄包车夫那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有一个学生说:“ 那个车夫大概三十多岁, 可看起来却像是四五十岁的人了, 苍白的脸上刻上了深深的皱纹, 我想他肯定受了很多磨难……”还有同学说:“ 这么冷的天, 他却光着脚, 那双脚又红又肿。 他穿着非常单薄的衣服, 衣服上满是破洞, 应该好几天没有吃饭了吧……”其他同学各有各的体会, 同学们想象丰富。

在理解了“ 饱经风霜”这个词后, 进而理解伯父的神情变化时, 又把这个词作为一个窗口, 让学生往车夫身后看, 往远处看, 看到了什么呢? 有的同学说:“ 看到这个饱经风霜的车夫身后, 还有许多和他一样可怜的车夫。”从而体会到鲁迅救了一个车夫, 却救不了劳苦大众的无奈、沉重的心情, 于是“ 神情由慈祥的、愉快的变得严肃了。”这样, 同学们不但理解了“ 饱经风霜”, 也感受到了这节课中作为一介书生, 无法改变现实的痛苦。

通过反复品读抓住关键词, 学生不但体会到鲁迅的人格魅力, 还激发了他们对鲁迅的爱戴与怀念之情。 品读, 让学生放飞思想, 展示个性阅读, 使语文课堂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篇14: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爱自己的亲人,委婉地说“我”读书“囫囵吞枣”,善意地提示、赠书,非常细小的事情流露出对晚辈的关心;先生自己病重,仍不忘关心身边的佣人;在寒风中,黄包车夫扎坏了脚,先生不但帮助包扎还送钱,这是关心遇到困难的陌生人。

鲁迅先生不单单是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身边的人,更是爱着那个时代所有受压迫的人。将文中的“碰壁”与“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联系起来,我明白了,先生是在用笔,用文章,跟那个压迫人的社会作斗争,是在为所有受压迫的人呐喊!这是大爱呀!

读了这篇课文,我非常感动。

我想到了我自己。对照鲁迅先生,我检讨自己:今年十二岁了,我爱自己的父母吗?爱我的亲人吗?爱我的同学和老师吗?爱那些为我们的生活辛劳服务着的人吗?

结果,自然是有得有失。我想:以前怎么做的,这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今后该如何做。我奋斗的目的是什么?心中装着爱,用自己的双手去播撒爱,让自己成为爱的传播使者,应该是我的追求目标。

这是我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感受。

这篇读后感,是按照“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所体会出来的“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态度、思想观点”、“联系自己的实际来思考自己发生的变化“来写的。

小作者对“主要内容”的叙述,注意了抓住特征。这些特征抓住以后,很自然地“推想”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鲁迅先生爱着那个时代所有受压迫的人”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围绕“大爱”与鲁迅先生作对比,重点谈了“给自己今后的启示”和“自己的目标”。

篇15: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爱戴之情。上了这堂课后感受颇多,就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吧。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时,我开门见山地直奔主题,出示了自学提示,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给各部分加上相应的小标题,使学生把握了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时,我始终以“为什么鲁迅先生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为主线,把这个问题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研读课文,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就是抓住一个训练点,指导学生学习使用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和抓关键词的方法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品质。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通过对扶、蹲、跪、夹、洗、敷、扎等动词,让学生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关爱。令我欣慰的是学生能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来分析伯父救助车夫后的神态和动作,从中感受伯父对黑暗的旧社会的痛恨和对车夫等劳苦大众的同情,却又无法拯救劳苦大

众于水火的无奈,我在此时让学生和着音乐接读相关语句,使学生对鲁迅的崇高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学习使用抓住描写人物言行举止和抓关键词句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品质;二是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深刻体会作者对伯父的情感,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但是由于想把整篇文章的内容在一节课中完整的呈现,以至于没有深挖“半跪”一词,没有很好地突破难点。找动词一环节流于形式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专研教材,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另外着重培养学生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在整体上有更大的提高。篇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爱戴之情。上了这堂课后感受颇多,就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吧。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时,我开门见山地直奔主题,出示了自学提示,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给各部分加上相应的小标题,使学生把握了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时,我始终以“为什么鲁迅先生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为主线,把这个问题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研读课文,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就是抓住一个训练点,指导学生学习使用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和抓关键词的方法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品质。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通过对扶、蹲、跪、夹、洗、敷、扎等动词,让学生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关爱。令我欣慰的是学生能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来分析伯父救助车夫后的神态和动作,从中感受伯父对黑暗的旧社会的痛恨和对车夫等劳苦大众的同情,却又无法拯救劳苦大众于水火的无奈,我在此时让学生和着音乐接读相关语句,使学生对鲁迅的崇高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学习使用抓住描写人物言行举止和抓关键词句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品质;二是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深刻体会作者对伯父的情感,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但是由于想把整篇文章的内容在一节课中完整的呈现,以至于没有深挖“半跪”一词,没有很好地突破难点。找动词一环节流于形式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专研教材,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另外着重培养学生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在整体上有更大的提高。篇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写人的文章,大都是通过记叙几件关于这个人的事或表扬或批评这个人的性格品质。本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四件事,赞扬了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对学生来说难点是如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从而很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教学设计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黄昏写作背景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通过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在学生按提示分组自学课文内容并讨论汇报结果的前提下,教师又进行了适当的归纳总结。

另外,本课运用多媒体对扩大视野和理解课文内容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篇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课时:介绍鲁迅的生平。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学习语文的一、二段,感受人民对鲁迅的爱戴和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关心。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朗读练习。

本课教学以第二课时为主,内容是学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三个故事。在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增加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反馈的交流环境,培养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一、组内成员的互相合作。为了避免合作学习中的杂乱无序,课前,我本着“条件均衡、优势互补”的原则,将班级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配备小组长,组织协调讨论,使说的有次序,说的内容有小结,集体反馈、交流时,有代表承担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由复习旧知引出全文总领句:“为什么伯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简练的提问,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和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紧紧联系起来,体现系统性。然后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作为本课教学的主线。比如让学生轻声读“谈碰壁”的故事时,学生在小组中提出问题:“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先让小组组织讨论,最后全班交流。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离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距很远,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有很大的困难,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没有空洞地讲解,没有包办代替,而是采用了让学生“读

-思-议-再读-再思-再议”的办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让学生从句子表面意思的理解引入深层次的理解。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时地出示小资料,帮助学生探索句子中内含的意思。学生根据小资料的内容,深思了鲁迅先生当时的处境,深刻地理解了句子的意思,这样使每个学生均有收获。“关心女佣”属于同一类故事,内容简单,一读即可。通过学习三个故事,使学生感受到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从而在心中树立起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涌起无限爱戴之情。揭示出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人格,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给学生留下完整清晰的印象。至此学生自然理解了鲁迅逝世时人们的悲痛心情,再读第一段“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时就能入情入境,升华情感,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从而达到“情我交融,情我一致”的境界。

二、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小组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其他小组帮助。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合作的内涵。

在学习第三个故事“救助车夫”时,第一小组和第四小组的同学都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不明白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叹气。”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是课文的难点之一。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鼓励学生以竞争的方式展开讨论,激活学生思维,使后进生也有机会参与,有收获。通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甲:在当时的社会中,有钱人看不起拉车的人,把他们当牛当马,鲁迅先生对此非常愤慨。

生乙:鲁迅先生从这个车夫的遭遇,似乎看到了全中国受苦受难的人,他救得了一人,救不了全中国受压迫的劳苦大众。

多么深刻的感悟啊!正是由于竞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正是由于合作挖掘了学生中蕴藏的巨大潜力。

三、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在各小组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是学习的一员,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当参谋和指导者,将学生

的讨论引向深入,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主探索,自主发展。在朗读练习中老师也参与其中。如朗读谈论《水浒传》这个故事时,师生合作读伯父和我的话,读好后问学生:周晔,你为什么听了我的话比挨打挨骂还难受?学生马上能体会到原来伯父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批评我读书马虎。而且师生合作读,入情入境,有利学生进入情境。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迸发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

但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总是留下一丝遗憾。如在研究伯父救护车夫之后的神情动作时,我因为时间关系以读带过。还有设计的小练笔也没有完成。在第三课时时,我又重新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推想一下,伯父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想些什么时,我适当地点拨,进行小练笔。于是,学生从天气的阴冷写到车夫的可怜,从一个车夫的穷困读到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再引申到严重的社会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生活积累也会被激活,同学们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象创造,诉说这个车夫可能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真正读懂了伯父的叹息,一个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开在同学们眼前。篇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多种阅读方式促使学生多读,以读悟情。学生在我为他们作以简单时代背景介绍后,学生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了较深的认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较深刻了。从而很容易理解鲁迅先生的品质。并决心以前辈为榜样做一个高尚的人,当然通过教学,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因为练习加小标题而得到了锻炼。

在大问题背景下,进行小专题研究。在自学提示中,我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大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感受、自主发挥的思维空间,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理解挖掘蕴涵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信息。而后进行的朗读交流活动,学生通过展示独特感悟将个人的发现有效地实现了与别人的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挖掘相关信息,并积极地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重组创造,将研究逐步引向深入。将学生的情感与当时的情境想结合,让学生会从天气的阴冷谈到车夫的可怜,从一个车夫的穷困读到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再引申到严重的社会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生活积累也会被激活,同学们会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象创造,众说纷纭,诉说这个车夫可能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真正读懂了伯父的叹息,一个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

上一篇:白一值先进班组申请下一篇:不能乱涂乱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