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水钟》教学设计

2024-04-28

《我的水钟》教学设计(共8篇)

篇1:《我的水钟》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明确任务

1.讲述少年时期的牛顿制作水钟的故事。

牛顿小时候非常喜欢动手做玩具、小器械,据说他曾经做过一个“水钟”:在水桶壁上划上均匀的横线,让桶里的水从桶底往外滴,水面不断下降,根据刻度线读出时间,水滴尽了,正好是中午时刻。

2.利用流水制成计时器,它有什么科学根据呢?

3.展示古代泄水型和受水型水钟的图片资料,提出任务:今天我们就利用流水能计时的原理来制作水钟。

(设计意图:在制作水钟前,学生已经经历了滴漏实验的研究,对滴漏能作为计时工具有了一定的理解。通过听牛顿做水钟故事和看图片展示,激发学生设计和制作水钟的兴趣,明确制作水钟的任务。)

二、初步设计,讨论改进

1.(教师出示材料:两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大的去了上边,小的去了瓶底。)同学们设想一下,怎样利用这两个塑料瓶来做一个水钟?

2.出示提示:

(1)利用现有的材料的特点,你们准备做什么类型的水钟?

(2)考虑影响水钟的因素有哪些?你准备怎样控制这些因素?

3.各小组选取材料进行设计。

4.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

(1)请各小组谈谈你们是怎样设计的?

讨论:怎样用它来计时?怎样划分刻度才科学?

(2)请各小组结合同学们的建议,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古代水钟设计思想中得到启发,对水钟的类型、式样、材料、操作步骤等事项进行初步设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间的相互探讨,发挥集体的智慧,初步修正、完善设计方案。)

三、制作水钟,记录问题

1.各小组做水钟。提示:

(1)根据自己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制作。

(2)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检测一下我们猜测的影响水钟记时准确的因素是否正确。

(3)标出1~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

2.及时记录制作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尝试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在“做中学”,方案设计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初步设计后,可以让学生动手做,在实践中学生会不断产生新问题,不断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是符合儿童认识规律的。在实践后,学生对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因素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四、实践运用,评估改进

1.用我们刚才制作的水钟来记录1分钟时间,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水钟计时比较准确? 2.通过计时比赛,你们发现哪些影响水钟记时准确性的因素还没有控制好?我们可以怎样改进水钟?如果做一只计时10分钟的水钟呢?

(设计意图:在实际应用后,再让学生学会反思,既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方案再进行反思,更要对自己的作品制作过程和技术进行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设计能力和制作水平。)

五、拓展引申,深化认识

1.说说制作水钟给你的启示?

2.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时钟的科技发展史资料,体悟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设计意图:做好课外延伸,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与科技发展史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代又一代人不倦探索的结果。)

【教后思考】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除了科学启蒙外,还承担着部分涉及到技术领域的教学任务。考试大编辑 以往科学课上我们比较重视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但对科学课中的“技术教育”内容比较忽视,往往停留在动动做做的操作层面。科学课里的“技术教育”不是纯技术的小制作活动,而是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科学概念或原理的基础上,用科学概念或原理来引领的设计活动和科技制作活动。本案例以“做水钟”作为“技术教育”的内容,一是它既有科学的思想,二是又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从科学思想来说,它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时间的测量”单元中古人发明计时工具的一个具体例子,这是典型的科学发现和科学创造的过程。同时,制作水钟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如何克服流水先快后慢的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孔径以控制水滴的速度,如何标注刻度等都需要在设计和制作中不断探索。

在科学课中进行“技术教育”时,我们要注意处理以下关系:

1.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是开展“技术教育”的基础。科学课中的“技术教育”不是对某一或某些技巧的专门性训练,它不同于劳动技术课,它是对所学科学概念或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深化理解科学概念或原理的有效途径。

2.“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是科学课中“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技术设计”的能力包括发现和描述问题的能力,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并评价方案的能力等;“动手制作”是在方案设计的引导下进行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具体制作时又可以反过来修正和完善原先的设计方案,动手动脑,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篇2:《我的水钟》教学设计

1、通过一定的装置,用流水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2、小组分工、合作,用画图、文字、口述等形式设计制作水钟的方案,并利用剪刀、塑料瓶等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水钟,在实际运用中能够提出改进建议。

3、体验到完成一个科学制作需要不断重复实验,在实验中逐步完善,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

用画图、文字、口述等形式设计制作水钟的方案,并利用剪刀、塑料瓶等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水钟。

教学难点:能够找出自制水中的不足,并做出改进方案。 教学准备:

美工刀、两个塑料瓶、秒表、笔、纸胶和、纸条尺、输液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出示古代水钟图片)这是我国古代能工巧匠设计出来的水钟,它分为哪两种类型呢?(受水型和泄水型)大家仔细比较泄水型水钟和受水型水钟有什么区别呢?(泄水型刻度在容器上,受水型水钟刻度在盛液杯上。) 师总结:哦,意思就是泄水型水钟是水流出多少来计量时间,刻度就在容器上面;而受水型水钟是根据盛液杯中接多少水来计量时间,刻度是在盛液杯上。(课件出示)

我们简单了解了古代的水钟,孩子们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能够计时的水钟?(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设计制作一个能够计时10分钟的简易水钟。(板书我的水钟)

今天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两大小、粗细相同的透明饮料瓶,我们用它们来制作一个计时10分钟的水钟。老师今天还准备的材料有水,可粘贴的纸条,工具有剪刀、大头针、秒表、笔、帕子、废液缸。(边说边展示板书材料与工具)他们是用来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6页,给大家2min读书。看书的时候可别忽略书上的一句话一个图片,在读的同时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以图文的形式拿出你们组的设计方案。

1、你们要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是受水型还是泄水型的。

2、我们怎样来控制水流的速度;

3、我们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标在哪个位置,需要哪些工具。(课件出示。)

师:(老师观察到孩子们已经设计好了)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方案。在说方案的时候请按照老师的问题一步一步的说,说清楚。最好用书中的原话,别的小组的同学竖起小耳朵看看他们小组的设计方案有不准确的地方吗?当他发表完意见的时候补充。(板书设计方案)

生:我们小组是制作一个受水型水钟。首先用剪刀把两个塑料瓶剪开,一个留下下部,而另一个留下上部,并把瓶盖钻一个小孔。 师:孔的大小要合适,太大水流太快,太小水流太慢,都不利于计时。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帮大家选出了合适的钻孔工具(出示工具并示范),然后呢? 生:把两个瓶子组装起来,用表计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依水位来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10分钟的时间刻度。 师:回答的非常好,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

生:在标出时间刻度时我们用可以粘贴的纸条贴在瓶子上,在瓶子形状一致的地方标上0min,当水位到达0min时计时。

师:回答的相当好,老师这里来说说如何使用秒表,左边清零,右边计时开始,再按一下暂停(边说边示范)那请问我们的纸条尺用来干什么呢?(手中拿出纸条尺)

生:用来量出1min水位高度,5min水位高度,根据水位高度推算1—10min的水位高度。(师复述,并演示)

师:哦,这是第一小组的设计方案,其他小组有不同的方案吗?说出与第一小组的不同。

生:我们小组制作的是泄水型的水钟,与第一小组不同的是在标出时间刻度的是在装置的上半部标出水流出时的水位。

师:大家的方案都非常棒!还有不同的方案吗?(没有)那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着ppt巩固一下制作水钟的步骤。 生:

1、将两个塑料瓶如图一样分割开。

2、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

3、如图一样将塑料瓶组装起来。

4、标出时间刻度。

师:好了,同学们在按照设计方案制作水钟前,组长请分工1号同学剪饮料瓶

2号同学钻小孔, 3号同学粘纸条,4号同学稳定水钟,5号同学画刻度, 6号同学计时, 7号8号同学推算时间刻度 。 当然,请大家齐读ppt上温馨提示。

生:

1、在剪塑料瓶的同时钻小孔,针尖锋利,注意安全。

2、计时前粘好画刻度线纸条,并标上0刻度。

3、擦干塑料瓶上的水。

4、计时同学与画刻度线同学互相配合。

5、扶住水钟,不要让水钟倒掉。

6、废料放入废液缸中。

7、水不小心洒了用帕子擦干。

现在请领料员前来领取材料与工具。开始制作水钟。 (师分组指导实验)

各小组都把自己的水钟做好了,那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计时更准确呢? 首先我们来计时3分钟,开始,时间到,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使用中发现的问题)

生1:3分钟过后水以经超过3分钟的刻度一点点。 那我们来看看4分钟呢? 生2:差不多。 我们再看看7分钟?

生:差一点没到7分钟的刻度。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我们设计的水钟不能准确计时。

师: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水钟准确计时呢?

生:水在慢慢减少,水流速度变慢,容器的形状也有影响……(ppt出示) 师小结:通过同学们实际操作,发现了我们设计的水钟存在了很多问题,如果水的流速不变的话,我们的水钟是不是更准确啊!那如何解决呢?(板书改进方案) 善于观察的孩子你们观察过医院的输液装置吗,(ppt出示图片)它就能使我们输的液滴匀速的流入人体内老师这里带来了与之类似的装置。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速度是不是均匀的呢(出示装置),我们一起来观察30秒,1分钟的水位。大家看是不是水位差不变。(是的)

(那我们一起来试试加上这个装置改进自己的水钟,看看老师是如何安装的滴漏装置的(示范),现在组长就领取装置,改进自己的水钟)有时间的话 总结:通过我们的改进,我们的水钟变得更精确了,但我们每个小组制作的水钟都有不足,每个小组进一步改进,制作出更美观准确计时的有创意的水钟。下节课汇报。 板书设计

4我的水钟 材料与工具

设计方案

使用中发现的问题

篇3:《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第二课。选自《胡适自传》, 标题是编者加的。它的体裁是传记。文章内容翔实, 饱含感情, 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 又写出了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的不容易, 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做人的训练”, 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 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从胡适一生的奋斗与追求, 从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成绩来看, 母亲对他的影响功不可没。因此, 教学本文应从宏观上把握好重点、解决好难点, 同时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

二教学设想

为了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本文的学习将分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了解作者, 初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个环节:立足课文,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在, 也为训练语文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个环节:拓展视野, 增长见识, 丰富语文素养。

以上的三个环节遵循了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读课文, 识记重点字词; (2) 感知课文内容, 理解文章脉络,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了解母亲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预习, 教师适时点拨关键内容; (2) 合作探讨、讨论法、讲解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体验, 体会母亲的关爱, 培养理解孝敬母亲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内容, 理清脉络,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了解母亲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难点:品味语言特色, 感受质朴、真切的文风。

五教学准备

第一, 搜集自己熟悉的抒写母亲的诗文或歌曲。

第二, 查找资料了解胡适及其家庭情况。

第三, 教师课前阅读《胡适自传》中的相关篇目, 感悟母亲对儿子的深深关爱, 以及胡适对母亲那种“生未能养, 病未能侍, ……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哀痛之情。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互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歌曲是如何歌颂母亲的?你还知道哪些抒写、歌颂母亲的作品, 用自己的话解读作品的主要内容或思想感情。 (学生口头交流)

二整体感知

第一, 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第二, 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 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2) 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讨论明确: (1) 围绕母亲写了这样几件事:第一件事, 每天早上叫我早起, 叫我反省自己的过失, 催我上学 (谆谆教诲、严格治学) 。第二件事, “我”说了不该说的话, 她重重地责罚我 (责罚严厉, 教我做人) 。第三件事, 债主来要债, 她不骂不怒 (宽以待人, 品性善良) 。第四件事, 受了两个嫂子的气, 只忍耐着, 不可忍时就哭一场 (宽容, 容忍) 。第五件事,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 表现出刚气, 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2) 本文质朴自然, 饱含深情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怀念、感激和敬爱之情和优秀品质, 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敬爱之情。

三问题探究, 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理清文章脉络。 (1) 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的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 这是为什么? (2)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 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 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景?

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合作探究明确: (1)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 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 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2) 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的态度与方式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传”, 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四小结

让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本节课所获。

五布置作业

第一, 熟读课文。

第二, 完成课后习题:读一读和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回顾上节课体会到的母亲形象。

二研读赏析

第一, 文章语言朴实真切, 请同学们找出那些饱含感情的句子, 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每天天刚亮时, 我母亲就把我喊醒, 叫我披衣起床。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明确:作者再现童年场景, 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 有一夜她把我叫醒, 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明确:母亲爱子之深, 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 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 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学生可再找出一些句子, 细细品味、感悟。

第二, 作者在行文时极注意用词的分寸, 朗读下列语句, 联系上下文, 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题目见课文后研讨练习三)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 以学生的理解为主, 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拓展延伸

第一,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 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第二, 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母亲的影响。

学生自己准备后进行交流。

四布置作业

篇4:《我的水钟》教学反思

一、抓住了重点,忽视了难点抓住了重点:设计制作手钟,并能用自制的水钟计时。忽视了难点:控制漏水的速度,特别是在用滴漏时调节阀是用来控制水流速度的,却在实验之前没有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后才及时调整,导致实验多做了一次。

二、注重了过程,忽视了细节本节课是前一课的延伸,通过对时间测量的学习来设计制作我们的水钟。引导学生画水钟的设计图并且制作水钟,让学生在实验操作前有个思考的准备再动手操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忽视了一些细节方面:就如在画完设计图后制作水钟这个环节,它是本课要解决的探究过程,因为我的预定目标是让学生就自己的水钟设计图制作水钟,并且用自己制作的水钟来计时5分钟,可我实施时,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制作的时候一些注意点的说明,只是让水钟中瓶盖上孔的大小,而忽略了同学们注意水钟的起始水位,以至于有几个组的实验结果有较大误差,这是我值得注意的地方,细节的关注与重视。在教学中,我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然后鼓励学生课后继续研究,从而让学生学会了科学设计实验的方法,科学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三、注重了结果,忽视了要求在用我的水钟计时的环节中,我让同学们用自己制作的水钟进行计时时,同学们显然显得很兴奋,期待着自己的水钟是最精确的那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要求,那就是观察:用平视的方法观察,大家都只重视了结果是否精确,做的是不是最好,而忽略了观察这一重要环节。

篇5:《我的水钟》的评课稿

一、注重严谨性思维训练与培养,忽略创造性思维培养。

由于本学期,我们的教研团体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教研活动的主题,本节课陈老师极为重视对学生严谨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从设计“我的水钟”讨论环节开始,陈老师都极力地引导学生要严密考虑影响水钟准备性的因素。比如:在材料材料选择上,利用大的汽水瓶,因为这个瓶子的形状比较的规则,有利于学生画时间的刻度;在控制水流速度要保持匀速上,要求学生观察好上个瓶子的水位,尽可能让水压保持一致,从而使水流尽可能保持匀速...由于老师在细节指导方面做得很到位,对于学生来讲,也是一种严谨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可能陈老师过于追求严谨性,从而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作为技术类的科学课,技术的灵魂是创造性,创新应该是技术的首要内涵。在讨论如何画水钟的刻度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一分钟一分钟地画刻度,可能会出现由于水位变化不大,刻度间隔很小,刻度画得不准。这时,陈老师可能为了让全班统一标准,就指出,在设计过程中,水流的小孔挖得足够大,一分钟上升的水位是比较明显,不存在问题,所以就用大家统一的标准画。我认为这位学生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积极且活跃的,虽然他这次的考虑可能是多余的,但有不一样的想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应该属于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标志。老师可以充许他所在的小组用他的方法来标刻度,这是对他“别样想法”最大的支持与鼓励了。以后会有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别样想法”我想这应该是创新性思维的发展的起点。事实上整堂课下来,这位男生表现出色,是较拔尖的学生,新课程要求我们应该实施分层教育,尊重学生的差异。对于这类学生就可以提高要求,也是新课程理念一种落实。

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需要平时的每时每课的贯彻与落实,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在定位在一种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是不合理也是不够的。

对于材料的选择,陈老师基于标准化的考虑,所以就统一用一种材料,相同规格的汽水瓶。我认为材料种类可以再多点,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家里,各种不同品种已用过的饮料瓶,可以让学生收集家里的不同容器(瓶子),不仅可以对学生渗透“变废为宝”的保环教育,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白不仅仅只有一种材料可以做水钟,只要符合透明(容易观察)、可以挖小孔等要求的其它容器也可以成为制作水钟的材料。这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把握准确,但不厚实。

陈老师对于这节课是做了精心准备,参考了许多的资料,对于教学三维目标也是进行准确设置。但我认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还可以增加这条:了解水钟的发展史(科学史),(从过去不够准确的水钟,到现在所用原子钟,准确率高达“4亿年误差为1秒”。)了解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二次设计实践活动,感受技术的改进。从而感受科技的力量,更加热爱科学。

这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指出:在实践中经历思考方案 → 制定计划 → 实施方案 → 检验成果 → 寻找原因 → 改进实验的探究过程。但陈老师的整堂课,只完成了“思考方案 → 制定计划 → 实施方案 → 检验成果 → 寻找原因”的环节,没有给学生改进实验的时间,这对于一节技术类的课,是不完整的,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是不利的。寻找原因最重要检验“原因”是否正确的是需要通过“改进实验”环节来检验的。

三、教师指导细致到位,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够。

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科学老教师,陈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指导细致到位,可以说得上“面面俱到”。这是个优点,同时也是缺点。由于每个环节教师都考虑得面面俱到,对于学生设计方案每个因素都给予提示和标准化的要求。这对于学生来讲,实施方案是有利的,但很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也很难让老师知道学生真正的问题在哪里。我认为可以学习陈耀老师的做法:在温州市优质课评比时,陈耀老师所执教的“鸡蛋的保护器”。一组学生设计好“保护器”汇报设计思路,同时接受其它同学的提问。同伴的问题能体现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所思所虑,这些问题也是最接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思考,促进理性思维的发展。章鼎儿老师在去年的沿海部分地区科学研讨会上指出: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不仅仅是做实验,更需要交流与汇报。交流与汇报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

篇6:《我的“长生果”》教学设计

《我的“长生果”》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文章情感真挚,层次分明。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她的读物由叫作“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了想象力,锻炼了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在读写的实践中,她逐渐悟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我的长生果”的寓意不言自明。在行文中,作者把大量的成语和饱含情感的叙述结合起来,增强了话语表现的动感和力度。在结构上,从首段的点题、总起到按时间顺序的回忆,做到全文线索清晰、完整紧凑。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对书的情感,体会作者所悟出的道理;二是结合实际让学生明白读与写之间的关系,学习一些读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质疑“长生果”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季羡林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以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这篇课文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板书课题:我的“长生果”)

2.齐读课题,提出问题。(1)“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要加上引号?(2)为什么把书叫作我的“长生果”?(3)作者写了童年读书和作文的哪几件事?

3.结合预习,自主释题。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同学们一直在和书进行有趣的对话。从学生熟知的知识揭题,再通过课题质疑,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欲探“长生果”

1.默读“阅读提示”。同学们,“阅读提示”为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提供了一些参考,请大家默读“阅读提示”,用笔勾画出学习要求。

2.指名交流。你读出了哪些学习要求?课件展示:(1)读一读,看看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2)想一想,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3)写一写,在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旁边写出体会。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语着力于解决难题,并将“思考”定位于学生在读写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这段提示语不仅实现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内容上的自然衔接,而且明确提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及要求,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三、初尝“长生果”

1.自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要求:一边听一边注意相互纠正字音。

3.默读思考。根据“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方法,再次默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在旁边做批注。

4.小组交流。说一说通过默读,你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把自己的感受或体会在小组里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获得阅读的初步体验。

四、细品“长生果”

1.解疑分享。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读书:“香烟人”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作文:《秋天来了》《一件不愉快的往事》)

2.感悟道理。作者从这些事情中悟出了些什么道理?作者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从中得出了一些什么道理?(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朗读句子。)(1)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2)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3.引发共鸣。请反复读一读作者列举的两篇作文,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板书:构思别出心裁,内容与众不同,情感真实细腻,借鉴模仿创造)

设计意图:采用细读文本,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读出文字背后的思考,从多种角度读出故事的不同味道,与作者产生共鸣,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五、再议“长生果”

1.交流感悟。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作者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

2.总结归纳。长生果,指营养极其丰富的果品。将书比喻为“长生果”,因为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

3.升华感情。说一说你读书的故事,谈谈你从读书中得到的收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读书收获。)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长生果”的感知已经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强烈愿望。

六、拓展“长生果”

1.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2.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篇7:浅析《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现用教材体现了“提高文化素养,服务专业学习,促进终身发展”的职教理念。《我的母亲》选自《语文》上册第一课,处于全书的引领地位,同时它也是写人的散文典范。文章中渗透的情感对唤醒学生的赤子之情以及如何做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平实质朴的语言堪称经典,为学生后继小说、议论文、说明文的语言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护理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女生居多。《我的母亲》是他们入学后的第一课。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发现他们学习的优势与不足:思想上要求独立,但面临如何做人的问题,需要进行有效引导;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但整体感知能力相对薄弱,需要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予以强化;同时,他们擅长网络技术,乐于认识新鲜事物。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够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在分析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将教学的重难点锁定在如何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情感。关键点是如何利用教学策略让学生感受到平实语言的表达效果,并运用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3 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笔者按照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教法上依次选择了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启发引导和情感渗透;在学法上坚持陶行知“先行后知”的教育理念,运用了观察法、自主诵读、合作探究与小组练习等方法,由浅入深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教学做一体化。

4 教学过程

4.1 课前预习

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教师通过QQ群、微信等下发导学案、微课等课文相关学习资源,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下载资料、检索查询等方式进行自学、小组学习。了解有关课文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内容,教师通过学生填写的学案,评估反馈其课前预习情况,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为开展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4.2 课堂教学

通过设计教学流程图,围绕教学重难点,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教学过程共安排两课时,包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了解背景,介绍作者;设疑激趣,掌握重点;由浅入深,突破难点;强化知识,归纳总结5个环节,环环相扣。

4.2.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聆听歌唱家阎维文的一首歌曲《母亲》,伴随着音乐,同时播放与歌词相呼应的画面,营造一种感人的氛围,接着通过设疑:这个人是谁?从而引出课文《我的母亲》。

4.2.2 了解背景,介绍作者

通过展示北京老舍故居的图片引出作者,让学生感受老舍这位语言大师的生活氛围,结合课前预习的背景资料,理解作者为纪念母亲而写作此文的深厚感情。

4.2.3设疑激趣,掌握重点首先,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回答问题,看哪组回答得更准确,进而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学会了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同时也感受到了文中的母亲具有勤劳、善良、热情、坚韧和宽厚等优秀品质。

接着通过设疑、小组讨论,让学生依次找出对应母亲形象特点的句子。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找出句中的关键词,并强调这些都是平实、质朴的语言,最后通过精讲点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平实、质朴语言的表达效果。

4.2.4 由浅入深,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分享“母亲对我影响最大的事”。小组分享后选出典型事例进行全班分享。这一环节旨在唤起学生的感恩之情,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平实语言的表达效果。在全班分享时,台上和台下的学生无不声泪俱下,赤子之心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渗透了情感教育,使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紧接着,针对每一位优秀代表分享的语言,设置疑问:他的哪一句话打动了你?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进行总结:能打动人心的正是那些平实、质朴的语言,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在唤起学生感恩之情的基础上,进行德育渗透。通过设疑:从文中母亲的形象或你的母亲身上你感受到如何做人?联系自己的专业,想一想如何来做一名优秀的医护人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结合自身体验,进行归纳总结:要具备感恩、宽容、善良、敬业等许多优秀的品质。

4.2.5 强化知识,归纳总结

小结是一节课画龙点睛之笔,师生共同回顾。用板书进行总结,标出重点和难点,这样设计层次清晰,条理清楚,便于理解和记忆,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

4.3 课后巩固,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强化书面表达能力,布置课后作业:根据给出的画面,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写一个完整的故事,或写自己的母亲。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情感表达伴随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除了亲情,还有友情。当我们与身边同学产生矛盾与摩擦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有效进行沟通呢?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思考,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课后教师可以通过班级QQ群等多元信息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在线答疑解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4.4 综合考核,评估反馈

对本节课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进行考核,针对教学目标,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估,针对学生反馈的意见提出改进措施,从而进一步完善今后的课堂教学。

5 教学反思

本课具有如下亮点:第一,先行后知,生活教育。本设计坚持“提升文化素质、服务专业学习、促进终身发展”的职教理念,始终以学生为心,教师为主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平实语言表达的重要性。通过学生分享母亲对我影响最大的事,使学生学会了感恩,学会了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情感,体现了“先行后知,生活即教育”,课堂教学最终回归生活并与实际职业岗位相结合的理念。

第二,翻转课堂,主动学习。通过丰富的现代信息化素材,生动、感人的情境,为学生创造和营造了良好的认知条件和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不足:教学设计全面,但具体实施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反复实践、总结与改进,以便更科学、更合理地开展教学。

篇8:我的教学片段

今天, 开学第一天, 开学第一节课, 和孩子们展开怎样的语文之旅?

早早的, 我把这首诗抄写在黑板上:

迎面吹来的风

金波

迎面吹来的风,

你送来了春天吗?

春天是无形的,

春天又无处不在啊!

春风吹来鸟啼,

春风吹来绿意,

春风吹来芬芳,

都是似曾相识。

年年春天都是新的,

是春天变了吗?

不, 只因我们

不再是去年的那一群。

之所以选择这首诗, 是因为其中的这一句:“不, 只因我们/不再是去年的那一群。”铿锵有力, 自信而充满希望。我希望孩子们跨着这样的步伐走进新的学期。

“同学们,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 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读读这首诗, 你猜老师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

孩子们细细的品读, 用心的猜测———

“老师, 你是喜欢这句吗?‘春风吹来鸟啼, 春风吹来绿意, 春风吹来芬芳, 都是似曾相识’, 这句话写的很美。”

“老师, 我猜你最喜欢这一句:‘不, 只因我们/不再是去年的那一群’,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以前学的一篇文章《和时间赛跑》,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就像今天一样, 我们也是新的。”

我仔细听着, 不由暗暗点头, 其他孩子也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是啊, 只因我们/不再是去年的那一群。同学们, 你们还是去年那一群吗?”孩子们连连摇头, “那你们和去年有什么不一样吗?”

“今年我长大了一岁, 当然不同了。”

“寒假我读了不少书, 见识更广了, 和去年的我不一样。”

“我给自己定了今年的计划, 准备争取更大进步。”

……

孩子们说得真好, 他们总结着, 憧憬着, 眼前似乎展现了新的一年美好的蓝图。

“是啊, 新的一年, 我们有了新的目标, 我们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期望同学们的新的学期有新的更大进步, 因为———我们不再是去年的那一群。”

“年年春天都是新的/是春天变了吗?/不, 只因我们/不再是去年的那一群。”教室里书声琅琅, 春意盎然。

《路旁的橡树》是我很喜欢的一篇课文, 我觉得这篇课文不论从文字还是内涵, 或者是故事阅读性, 都是一篇很好的触动学生心灵, 进行环保教育的材料。教学中, 我花了不少功夫, 撷取其中的片段吧。

片段一

课文原文:“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 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 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这是描写橡树美和旺盛生命力的一段话, 正是这种美和生命力震撼着筑路人与设计师, 促使他们犹豫、矛盾, 最终改变计划。因此, 在教学中如何渲染这种美, 让学生感受这种美成为我设计的重点, 我做了如下设计:

师: (出示图片) 同学们, 这就是那棵高高的橡树, 他是那么粗壮, 那么结实, 那么挺拔, 在这片田野上, 他也许自由的生活了几十年, 甚至上百年, 让我们伴随音乐, 大胆的想象他在这里自由、美好的生活…… (音乐《野鸟情歌》起)

生:我好像能看到橡树和鸟儿相伴, 每天鸟儿为橡树快乐的歌唱, 橡树的枝条幸福的抚摸着小鸟。

生:好像有小兔子从橡树脚下窜过, 因为橡树周围是一片灌木从。 (文中有这样的描述)

生:春天, 橡树伸展枝叶, 好像我们伸懒腰一样, 他睡醒了。

生:橡树在阳光下, 自由自在, 多么快乐!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老师找了两句描写树的佳句,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感受感受。

(灯片出示) 1.那么多的绿叶, 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 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摘自巴金《鸟的天堂》

2.魁梧的橡树, 像战士似的, 挺立在秀美的田野中, 鸟儿天真烂漫地欢叫着, 这鸟语, 正好和铃兰花的芳香互相配合……

———摘自屠格涅夫《树林和草原》

师:带着你们刚才体会到生命与活力, 让我们把课文中描写橡树的句子也美美地读一读。

(生有感情的齐读文中的句子)

师:多么美, 多么自由的橡树, 可是有一天, 一条笔直的公路要从这里经过, 这样一棵挺拔、自由的橡树该不该砍下来?不该! (学生异口同声, 理直气壮) 让我们接着往下读……

课文描写橡树的句子简单质朴, 我再补充两句描写树的佳句, 帮助学生丰富对树的体验与感受, 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在音乐中的联想和想象, 再结合树生动形象的图片, 我想这就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同时也是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了情感上的铺垫。

片段二

课文原文:“它像箭一样笔直, 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这一段话让我们了解了故事最后的结果, 更提炼了文章的主题:“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但仅仅停留在让孩子们和过路人一起赞叹是不够的, 我认为那只是停留在表面, 不用经过思考的溢美之词, 如何把孩子们体会到的善良、关爱更深刻的反映出来呢?我仔细琢磨那棵橡树, 他是这次修路事件的亲历者, 他的感受、感动应该是最深刻的———于是我的教学就这样展开:

师:同学们, 这棵橡树一直高高的挺立在田野上, 工人们和工程师的对话, 他们在艰难中做出的决定, 为了它而弯曲成马蹄形的公路, 它一定见到了, 它一定听到了, 它一定也有很多很多的感受, 所以老师想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 用第一人称的方式, 写《橡树的故事》, 描写这个修路事件中的主角橡树的所见所闻所想。

为了帮助三年级孩子完成好这篇改写习作, 我和孩子们一起梳理出了橡树在修路中由“快乐 (自由的生活) ———害怕 (筑路人领着机器轰轰而来) ———惊讶 (商量后, 修路计划改变了) ———感激”这样的心理历程, 同时, 我还给孩子们开了个头:“我是一棵橡树, 一棵快乐的橡树……”这样做的目的, 就是为了降低难度, 帮助孩子们在习作中换个角色更深刻地体会因为关爱带来的感动。

今天学习《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课文, 我们仅用了三十几分钟。现回顾一下教学过程:

上课伊始, 我给孩子们五分钟时间自学课文, 孩子们有序地开始了自己的学习, 有的读课文, 有的标自然段, 有的划记好词好句, 有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还有的写简要读后感。

待同学们基本完成了自学任务, 我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 给出现错误的字正音。

然后, 我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孩子们多是针对不懂的词语提出问题, 如李佳敏提出“连绵起伏”是什么意思?黄子漩站起来说:这个词是形容山弯弯曲曲。她的表达不是很准确, 于是我追问:你能画下来吗?

黄子漩走上讲台画了一条大河, 河边耸立着一座高山。我继续追问:连绵起伏是一座山吗?她摇头, 于是, 我添了几笔, 几座山连在一起, 我再让孩子们用语言表述什么是连绵起伏。张东洋站起来说:“几座山, 有的高, 有的矮。”粟涵琳说:“有许多座山, 时而高, 时而矮, 时而陡峭, 时而平缓。”我觉得还不够准确, 于是, 我画了几座独立的山, 学生又摇头, 说:“许多座山连在一起, 有的高, 有的矮, 有的陡峭, 有的平缓。”郑禹东还主动上台帮我添了几笔, 把几座独立的山变成了连绵起伏的群山。

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 我又让学生独立思考:为什么师傅对小徒弟的画最满意?小徒弟为什么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黎冰洁进行了很经典的概括:“大徒弟和二徒弟是用手画画的, 小徒弟是用脑子画画的。”精炼而准确, 我觉得她真了不起。

课题是“想别人没想到的”, 于是, 我抛出一个问题:让我们也动动脑筋, 想别人没想到的, 如果我给你一元钱去买一样东西, 要让这样东西堆满我们整个教室, 你准备去买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提出其实是源于一个故事。赵元举手说:“我去买根蜡烛, 让光明充满整个教室。”这是故事里的答案, 看来他读过这个故事, 所以我说:“这是你从故事中知道的, 不属于想别人没想到的。”孩子们又开始沉思, 陈柯宇说:“我不用花钱, 就能让这样东西充满教室———空气。”连逸君说:“我要用一元钱去买一颗种子, 把它种下来, 给它浇水施肥, 让它长成参天大树, 绿色的枝叶不就充满整个教室吗?”张东洋说:“我要把一元钱送给贫困的人, 别人就会夸奖我有一颗爱心, 爱心能装下整个世界, 更何况充满整个教室呢?”教室里响起了掌声。胡文杨说:“我要用一元钱买一本书读, 我获得了很多知识, 就充满智慧, 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 那我的智慧不就充满了整个教室吗?”

呵呵, 这帮孩子真不敢小视。

上一篇:工伤见证人证明怎么写下一篇:体感游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