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模拟试题2

2024-04-19

初中化学模拟试题2(通用8篇)

篇1:初中化学模拟试题2

2012中考化学模拟试题2姓名: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S—

32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题2分,计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9.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生铁制成铁锅B.金刚石作装饰品C.铜丝作导线D.氢气作高能燃料

10.下列实验结论不合理的是()

A B

实验

现象C

D 气泡冒出速率①比带火星的木条熄有无色气泡生成,石灰铜片上有划痕 ②快 灭 水变浑浊

MnO2比CuO的催石灰石能与HCl反应黄铜的硬度比铜瓶中气体是CO2 化效果好 生成CO2 大 结论

11.如图形象地表示了A(●○)与B(○○)反应生成C(○●○),根据反应前后的分子数变化获取的信息中错误的是()

A.此反应属化合反应

B.此反应中A物质有剩余

C.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A+B=2C

D.此反应违背质量守恒定律

12.将相同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别滴到等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X、Y、Z三种较活泼金属中,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Y>X>Z

B.产生氢气的速率顺序为 X>Y>Z

C.消耗稀盐酸的质量顺序为Z>Y>X

D.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X>Y>Z,主要超 标项目为氮、粪大肠菌群.其水质污染的原因可能是(任答一个原因).

-2-

(2)寻觅丰富的古丝绸文化 我市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以蚕丝绸最闻名,这里的“蚕丝’是指(填序号). A.人造纤维 B.天然纤维 C.合成纤维

Ⅱ、(毎空 1 分,共 3 分)清明假期间,小明与同学一起去野炊,他准备了①米粉 ② . 牛肉 ③ 菜
油 ④ 馒头 ⑤ 食盐 ⑥ 矿泉水等物品,请帮助回答:(1)糖类物质主要存在于上述物品 中.(填序号)(2)从科学膳食、营养平衡的角度出发,你认为小明同学还需带含 类营养素物质.(3)野炊结束后,为了防止火灾,小明同学用冷水将所有火源全部浇灭,他利用的原理 是 .

17.(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毎空1分,共4分)金属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某同学用同规格
且光亮洁净无锈的铁钉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

验.(1)一段时间后,铁钉表面生锈的是(填“甲”、“乙”或“丙”);由此可知,铁制品生锈的条 件是 .(2)为了防止铁制品进一步锈蚀,应将铁锈立即清除,可用稀盐酸除锈(铁锈主要成分为 Fe2O3),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8.(化学方程式 2 分,毎空 1 分,共 4 分)请用“氢、氧、碳、硫、钠”中的某些元素,按
要求各写出一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①不可再生的气态化石燃料 复分解反应: ;②能用于金属除锈的重要化工原料 ③请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物质,写出一个符合下列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19.(化学方程式 2 分,其余毎空 1 分,共 5 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同时还有一 种极少量叫氮化镁(Mg3N2)的淡黄色固体生成.氮化镁与水反应生成氨气(NH3)和一种碱.氨气 在化学工业中用途广泛.例如,在细菌作用下,用氨气处理含有甲醇(CH3OH)的工业废水,使有 毒的甲醇转化成 N2 和 CO2,从而消除其对环境的污染.根据以上信息回答:(1)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氨气后溶液变蓝色,该溶液显(填“酸性”或“中性”或“碱性”)(2)在 Mg3N2 中 Mg 元素的化合价为+2,则 N 元素的化合价为 .(3)氮化镁(Mg3N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你对燃烧有哪些新的认识?



20.(化学方程式 2 分,毎空 1 分,共 4 分)A、B、C、D、E、F 六种物质都是初中化学内容
中涉及的化合物,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 A 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钙盐,D 是最常见的溶剂,

-3-

试推断: ⑴根据上图推断化学式:D 是 ⑵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三、实验及探究题(共 2 小题,12 分)

,E 是



21.(化学方程式 2 分,其余毎空 1 分,共 6 分)如图是某研究

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几种 装置,请你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 图中标号仪器为:a,b ② 装置 A 可用作实验室制取 O2 或 CO2 的发生装置,用此装置制取 O2 的化学方程式是,此反应的基本类型属 于 . ③ 小勤同学从装置 A 得到启发,在装置 A 的基础上增加了隔离铜网制成装置 B 来制取 氢气,又用一支底部有一个小洞的试管和矿泉水瓶制成装置 C.则 B 与 A 相比优点 是,C 与 B 相比优点是 ;而装置 B 显示 的化学反应状态为(填“进行中”或“已停止”.)④ 在实验室用装置 C 制取 CO2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若隔离网改用铁丝做成,则产生的后果 是,说明金属活动性 Fe Cu(填“=”或“>”或“<”). 22.(毎空 1 分,共 6 分)实验室有一瓶保管不当的试剂(如图),其残缺的标签中只剩 下“Na”和“10%”字样.已知它是无色液体,是初中化学常用的试剂.小强和小华同学很 感兴趣,决定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可能是什么溶液呢? 【交流讨论】根据受损标签的情况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 A.酸 B.碱 C.盐 【查阅资料】Ⅰ .初中化学常见的含钠化合物有 NaCl、NaOH、Na2CO3、NaHCO3. Ⅱ .Na2CO3 和 NaHCO3 溶液都呈碱性. Ⅲ .测定室温(20℃)时,四种物质的溶解度的数据如下: 物质 溶解度/g NaCl 36 NaOH 109 Na2CO3 215 NaHCO3 9.6

-4-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取样于试管中,滴加

产生大量的气泡

猜想② 正确 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把产生的气体通入

【得出结论】小华根据试剂瓶标注的溶质质量分数 10%和上表中的溶解度的数据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 【作出猜想】① 可能是 溶液;② 可能是 Na2CO3 溶液;③ 可能是 NaCl. 【设计并实验】(1)小强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在 pH 试纸上,测得 PH>7,这瓶试剂不可能 是 .(2)小强为了检验该溶液是 NaOH 溶液还是 Na2CO3 溶液,他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拓展与应用】请你选择与小强不同的试剂,来鉴别 NaOH 溶液和 Na2CO3 溶液,你选 择 溶液.

四、分析与计算题(共5分)23. 分)将 43.5g 硝酸钡溶液和 21.2g 碳酸钠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质(5 量为 54.85g.求:(1)生成碳酸钡沉淀的质量.(2)反应前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5-


篇2:初中化学模拟试题2

一、我会选(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你认为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B.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C.物体的运动状态D.物质的用途与制取

2、小猫可站在正在加热的高分子材料板上,这种高分子材料所具有的特殊性能是…()

A.绝缘性强B.导电性强C.传热性强D.绝热性强

3、下列有关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结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原子也会破裂

C.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使人类对化学的认识由表象转化为内部本质

4、关于空气与呼吸排出的气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空气与呼出的气体都是无色的气体,其成分完全相同

B.减少吸入空气中的氧气便转化为呼出的气体

C.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相比,氧气有明显的减少,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则有明显的增加

D.吸入的空气中只有氧气,呼出的气体中只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5、人们的习惯动作中也存在着一些科学道理。生活中常有揭开盖子(塞子)的动作,如:茶杯盖子、锅盖、酒瓶和饮料瓶盖等,这些盖子取下后应该怎样放置比较合理……………()

A.正放B.倒放C.侧放D.随便放

6、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仪器,常用来取用块状固体药品的是………………………………()

7、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8、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

3B.把烧杯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直接加热

C.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D.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

9、(08·湖南益阳)下列现象中发生的变化有一种与其他三种不同,这一种是…………()

A.鞭炮爆炸B.食物变馊C.冰雪融化D.钢铁生锈

10、(08·安徽)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燃料为丙烷(C3H8)。下列关于丙烷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气体B.着火点为450℃,易燃

C.沸点为-42.1℃,易液化D.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

11、(08·江苏盐城)下列各图所示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对着干燥玻璃片呼气 木炭在O2中燃烧 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CO

2D B C A12、—位学生要用托盘天平称量2.5g药品,在称量中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这时他应该…()

A.减少药品B.向右盘中加砝码C.移动游码D.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

13、某学生用量筒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使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读数为18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2 mL,则该

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

积为……………………………………………………………………………………………()

A.肯定大于6 mL

B.肯定小于6 mL

C.肯定等于mL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mL14、取3mL的液体,然后加热,需要的仪器有…………………………………………………()

①试管 ②烧杯 ③试管夹 ④酒精灯 ⑤蒸发皿 ⑥铁架台(带铁圈)⑦ 石棉网 ⑧滴管 ⑨量筒

A.①③④⑦⑨B.①③④⑧⑨C.②④⑥⑧⑨D.④⑤⑥⑦⑧⑨

15、(08·广东肇庆)下面O2和CO2(固态CO2俗称干冰)的自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BCD

二、我会填答(共48分)

16、(7分)如下图所示,把下列实验所用的仪器的标号和名称填在横线上。........

⑴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

⑵少量溶液相互发生反应时,需要用;⑶蒸发溶液时,需要用;

⑷溶解溶质或是进行较多溶液反应时,需要用;

⑸量取液体时。需要用;⑹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需要用和。

17、(7分)给物质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灯焰的部分,因为这部分温度;用托盘天平称量时,应把砝码放在盘;加砝码时,应先加质量的砝码,砝码要用夹取;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里的液体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在实验室里如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扑盖。

18、(2分)从现在起我们应该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事,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刷洗碗碟的过程是,判断是否刷净的标准是。

19、(4分)试设计简单实验证明:

⑴空气中含有水。

⑵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⑶酒精燃烧的产物中既含有二氧化碳又含有水

20、(3分)物质的燃烧实验都有三个明显的现象:①放出大量的热 ②生成了一种或几种不同于反应物(指物质的色、态、味)的产物;③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光或火焰。(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一般是:一光、二热、三生成)。试描述红磷在空气中的燃烧现象:

21、(4分)指出右图中倾倒液体药剂时的错误: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分)指出下列操作导致的后果。

⑴把块状固体药品直接丢入试管底部,后果是。

⑵使用胶头滴管后,未经清洗就吸取别的试剂,后果是。

⑶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后果是。

⑷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朝着有人的方向,后果是。

23、(07·福建厦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材料2.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

材料3.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化学式为O3)的装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

⑴物理性质:;

⑵化学性质:;

⑶用途:;

⑷从上述材料中可见臭氧对人类有利有弊。请再举出一种物质,并说出其利弊:

⑸请提出一个缩小臭氧层空洞的设想:

24、(8分)铁、铜、米醋、酱油、白酒、水、食盐和白糖等都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如果将它们集中摆在你的面前,你能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吗?若能,则请你思考,你的鉴别依据是什么? .......

三、我会探究(共12分)

25、(12分)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是否相同,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请根据图示回答:

(1)第一步应如何操作?

(2)

四、我会归纳、总结(共10分)

26、(10分)探究实验报告一: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的名称: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的目的:理解掌握蜡烛的有关性质知识

结论:在通常情况下,蜡烛是白色蜡状固体,稍有气味,熔点、熔点较低,硬度较小,密度比水小。蜡烛在点燃条件下能燃烧,燃烧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等。

问题和建议:为进一步说明蜡烛是先气化,然后是石蜡蒸气燃烧,可用一根尖嘴的细玻璃管插入焰心,然后在尖嘴处点燃。根据是否能点燃,可推断上述猜测是否正确。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答案

一、(共30分)

1、C

2、D 3 B

4、C

5、B

6、C

7、A

8、C

9、C

10、B

11、B 12 A13、B

14、B

15、B

二、我会填答(共48分)

16、⑴F滴管 ⑵B试管 ⑶C蒸发皿 ⑷D烧杯 ⑸A量筒 ⑹E水槽、G集气瓶

17、外焰;最高;右;大;镊子;1/3;湿抹布

18、用稀碱液或洗涤剂洗涤,再用水洗净,最后用抹布擦干碗碟上没有水珠不成股流下即可认为洗净

19、⑴取一些冰块放入一只干燥的烧杯中,一会儿发现烧杯外壁有水滴出现。

⑵将盛有半杯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澄清石灰水水面出现一薄层白色固体⑶点燃少量酒精,先将一只干而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杯壁出现水珠;另将一只内涂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杯壁出现白色。上述现象说明酒精燃烧的产物中含有既含有二氧化碳又含有水。

21、(1)试管直立,试管应倾斜(2)标签方向不对,应向着手心(3)试剂瓶口与试管口离开,应紧贴(4)瓶塞正放在桌面上,应倒放

22、(1)试管破裂(2)读数不准(偏大或偏小)(3)试剂交叉污染(4)引起火灾(5)液体沸腾喷出伤人

23、(1)①淡蓝色气体;②具有强氧化性;③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⑷CO2 可用于灭火但过多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⑸(合理答案即给分)。

24、试管外壁有水或受热不均匀;试管接触酒精灯灯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5、银白色的金属是铁,紫红色的金属是铜,有酸味的液体是米醋,有酱油味的液体是酱油,有酒味的液体是白酒,无色无味的液体是水,有咸味的白色固体是食盐,有甜味的白色固体是白糖。

三、我会探究(共12分)

26、(1)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2)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根据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判断二氧化碳(CO2)含量的不同;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根据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判断氧气(O2)含量的不同;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根据玻璃片上水雾的不同判断水含量的不同。

四、我会归纳、总结(共10分)

篇3:初中化学模拟试题2

一、对试题“变化”

教师对某一试题进行评讲后,还要充分挖掘试题潜在的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应用功能,有意识的对试题进行变化,激发学生的思维,触类旁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根据所学知识,按要求填写化学用语(化学符号):

(1)氯化钠溶液中分散到水分子间的微粒是______和______.

评析:用化学用语表示物质组成和变化,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初中阶段占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不少学生在解答第(1)小题中答成“Na和Cl”,把元素符号与离子符号混为一谈,这时教者可讨论Na与Na+和Cl与Cl-的区别,加深对离子符号的理解.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例举哪些物质以离子构成,哪些物质以原子构成,有效突破在构成物质的粒子这方面的学习难点[1].

二、对题目进行“深化”

教师应有意识的对一些难点进行讨论“深化”,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图1为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图2为电解水生成的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试回答系列问题.

电解一段时间后,______(填“甲”或“乙”)管内水位下降得快,其原因是______.

0~4 min内,甲、乙管内排出水的体积比为______,分子数之比为______从微观上理解问题的实质.

例1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固体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对碳的氧化物的成分进行了实验探究,其局部问题选择如下:

【设计实验】基于猜想,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3所示实验装置:

【实验探究】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______装置(填字母)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气体.

(2)实验过程中还观察到以下实验现象:①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______;②E装置中______;③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______,证明有CO气体.

在上述基础性的问题之上,设计一些拓展性,有一定深度的思考题,如A、C、F装置同样是盛有石灰石水,作用有什么不同,如果没有B装置,探究固体草酸受热分解生成物质什么样变化?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追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对题目评讲“优化”

试题评讲要遵循“优化”原则,其中包括对试题本身解题方法、评讲过程的优化,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师的评讲方法的侧重点也不同.如,以知识系统中的知识点为主线;以解题方法和思维过程为主线;以误区剖析质疑解惑为主线等.因此,对题目评讲“优化”,能够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2图4中有关量的变化与对应叙述不相符的是().(涉及到图4选项.)

中考化学试卷具备目标参考性考试和常摸参照性考试的双重身份,即水平线达标考试和选拔性考试功能于一体.初中化学涉及到的图像题事关着学生化学后续学习,是中考考试的常见题型,正常得分率不高.为了提高学生解这类题目的能力,可以让学生从横坐标出发作一垂线,让学生看在相等时间里产生的气体多的原金属是哪一种金属,学生很容易得到金属X与稀硫酸反应快,知道金属X比Y活泼.再从纵坐标出发作一垂线,让学生讨论产生相同质量的氢气,所需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也很容易得出金属X比Y活泼.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试题的评讲效果[2].

例3现有13.7 g Ca(OH)2与Ca CO3的固体混合物,测得其中钙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为5∶1.在室温下,将该混合物与50 g稀盐酸混合,恰好完全反应,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59.3 g,则原固体混合物中含有钙元素的质量为()

(A)8.0 g(B)3.2 g(C)6.0 g(D)3.7 g

分析:巧用质量守衡定律,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少学生做上题时做得繁琐,基础不好的学生干脆放在那里.一般学生通过差值法求出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克,再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氢氧化钙的质量,最后算出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这种方法计算量大,步骤比较复杂,让学生望而生畏,严重扼杀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如果根据碳元素守衡,计算出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的质量从而得到反应物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再通过混合物中钙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5:1很容易算出钙元素的质量.

试题是知识的具体细化,不同试题缘于同一知识块,因此存在相似的解决策略,评讲试题后,师生还要共同讨论将试题分类并找出其本质,对它的规律进行总结.做到解一题会一类,对试题进行“类化“,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试题评讲是教学重要的环节,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起着巩固加深拓展的作用,是学生知识形成的重要过程,“提高化学试题评讲的有效性”是构建化学高效课堂行之有效的环节.

参考文献

[1]罗功举.化学试题评讲要“四化”[J].化学教学,2004(7-8):83.

篇4:初中动物部分的2个模拟实验

1 实验一:“认识体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模拟实验

目的要求:认识体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材料用具:水螅,塑料管,塑料板,皮筋,烧杯,水螅模型,清水。

方法步骤:

(1)观察自然环境中的水螅或采集到的水螅或水螅模型,看水螅的体型有何特点。

(2)探究“体型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用塑料管模拟“桶型动物”,用塑料板模拟“左右对称型动物”。

打开自来水的阀门,右手持塑料管,将塑料管伸人流水中,塑料管与水流方向垂直,稍停。接着,右手持塑料板,将塑料板伸人流水中,塑料板的宽面与水流方向垂直,稍停。体会塑料管和塑料板在流水中受到冲击力大小。

(3)探究“体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①模拟“桶型动物的运动”:

在同学的帮助下,将自己的两个小拇指用橡皮筋连在一起,用同样的方法将两个大拇指连在一起,模仿桶型动物。让手指接触实验台,通过手指的活动,带动上肢活动。体会该状态下的运动的速度和灵活性。

②模拟“左右对称型无足类动物的运动”:

用手模拟左右对称型无足类动物。右手自然伸开,平放在试验台上,中指前端紧贴实验台不动,用力将手掌根部前移,至与中指前端接触;然后,手掌根部不动,将手伸开至与桌面平;如此重复几次。体会该状态下运动的速度和灵活性。

③模拟“左右对称型有足类动物的运动”。

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模拟左右对称型有足类动物的分节的足,用上肢代表动物的身体。右手自然伸开,让食指和中指接触实验台,通过食指和中指的活动带动上肢运动。体会该状态下的运动的速度和灵活性。

讨论: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表1。

2 实验二:“认识不同生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模拟实验

目的要求:认识不同生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材料用具:鲫鱼,布条(代表动物的呼吸器官),烧杯,皮包,木块,木条,水盆,清水。

方法步骤:

实验一:认识干旱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将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布条同时浸湿。将甲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将乙放在向阳通风处;将丙放入皮包内,置于与乙相同的环境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三布条的状态。

讨论:

①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②根据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想一想,生活在干旱陆地上的生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根据你的经验,想一想,陆生脊椎动物是如何解决的?

③布条代表动物的呼吸器官,若动物的呼吸器官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会是什么结果,想一想,陆生脊椎动物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

实验二:认识水陆两种不同环境对生物运动的影响:

(1)认识水陆两种不同环境对生物运动的阻力右手(或左手)自然伸开,让手绕腕关节在空气中前后摆动;接着,将手伸入盛有清水的水盆中,做同样的动作;感受手在两种不同环境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是否相同。

右手(或左手)自然伸开,手掌与水面平行,让手在盛有清水的水盆中上下垂直运动几次。接着,将右手(或左手)五指并拢,呈捏物状,让手在盛有清水的水盆中上下垂直运动几次。感受两种手型的手在水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

用手摸一摸鲫鱼,有何感觉?

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有何特点?

讨论:

①手在水陆两种不同的环境中受到的阻力是否相同?

②同样在水中运动,哪种形态的生物在水中受到的阻力较小?

(2)认识浮力对生物的影响:

①取甲、乙两块相同的木块,然后将甲、乙两木块分别放人盛有清水的水盆中和空水盆中。分别轻轻给甲、乙两木块一个前进的力,观察甲、乙的运动状况。

用力猛推甲、乙两木块数次,甲、乙哪个木块易失去平衡(翻转)?

②将甲、乙两木块取出,在甲木块的一面钉上一木条,如图1所示。

篇5:初中化学模拟试题2

一、化学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共1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气体是

A.N2、O2B.N2、CO2C.O2、H2OD.CO2、H2O

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为我市“三创一办”的深化注入了新的内涵,而2010年会议期间公布的(贵阳市2010~2020低碳发展行动计划(纲要)》则把生态文明建设从“责任”落实到“行动”。下列做法与低碳行动计划不相符的是

A.保护好贵阳市环城林带的森林资源B.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和塑料盒

C.公交车使用液化天然气、乙醇等清洁燃料D.街道照明,大量使用太阳能LED灯

3.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或装置,不正确的是

A.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 B.闻气体气气味C.向试管里滴加液体D.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B.物质都由原子直接构成C.Mg2+表示两个镁离子D.2H表示两个氢分子

5.“实验→现象→结论”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实验对应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6.为从废铜屑中得到较纯的单质铜,某探究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X是铁,1(2)对比方法。图21是教材中探究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3)“学科思想”方法。

决定

决定

“结构的思想。氧原子(核电荷数为8)的结构示意图为①,其结构决定了氧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能与C、Mg、CH4等物质反应,从而决定了O2可用作②。

“具体→抽象”的思想。通过对盐酸、硫酸性质的认识,抽象得出酸类物质的共性。酸共同的化学性质有③(只写两点)。

35.(1)2011年3月,年产10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在清镇开工建设,这对贵阳市落实“工业强市”的战略起到了积极作用。聚氯乙烯是以氯乙烯为原料生产的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材料。生成氯乙烯的反应为:C2H2 + 催化剂

HCl════C2H3Cl。在基本反应类型中,该反应属于反应。

(2)基本反应类型还有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各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 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3)我们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如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变化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反之是非氧化还原反应。请写出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6.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化学实验中的一种重要物质,下列实验都与水有关。

(1)图22实验中,水发生的是 23实验中,水发生的是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水的电解实验得到氢气、氧气,证明了水由氧、氧两种元素组成,其本质原因是③。(2)图24是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你能得到的信息有(只写一条)。(3)某同学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加入5gNaCl加入5gNaCl加入5g水

实验1:20℃时,20g水 ——————→ a ——————→ b——————→ c

充分搅拌充分搅拌充分搅拌

加入5gKNO3加入5gKNO3降温到20℃

实硷2:20℃时,20g水 ——————→ d——————→ e ——————→f

充分搅拌升温到60℃根据图24的溶解度曲线,判断a~f对应的溶液中,为饱和溶液的是(4)由实验1、2可知,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37.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1)全面、均衡和适量的从食物中摄取营养物质,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下到食物中富含糖类的是。

A.鸡蛋B.米饭C.黄瓜D.菜籽油

(2)铁制品的锈蚀过程,主要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等发生反应。故生活中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有①(写一种)。除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的方法也很多,如用稀盐酸除铁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

(3)“尾气催化转化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图25为反应的微观示意图。A物质

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

38.某探究小组的同学用H2SO4、Ba(NO3)

2、NaOH、K2CO3四种溶液进行“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及应用的实验探究。

(1)将四种溶液两两混合,其中用H

SO与另三种溶液分别混合的现象如下:

①由于有白色沉淀生成,H2SO4与Ba(NO3)2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式为。②实验中的H2SO4与NaOH混合“无明显现象”实际上发生了化学反应,其反应过程如图26所示,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同理H2SO

4—

与K2CO3发生反应的实质是。

由此同学们总结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沉淀或气体 或水生成。

(2)若某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中有NaCl,则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写出两组)。

(3)若将原四种溶液混合反应后过滤,其滤液经检验:溶液呈碱性且不含

Ba2+、SO42。滤液中除可以肯定存在的离子外,设计实验证明还可能存在的离子。

39.在查阅资料时,小明得知CO2在高温条件下能与木炭反应生成CO。他决定对该反应进行探究。[提出问题]CO2与木炭在高温条件下反应是否生成CO? [实验探究]小胡设计了如图27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1)A中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B中装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其作用是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少量HCl气体。C中装有浓硫酸。其作用是。

(3)E中装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实验结论]经检验F处的气体为CO。结论:CO2在高温条件下与木炭反应生成了CO。[实验反思](4)有同学对A装置作如下改进:在锥形瓶中放入一小试管,将长颈漏斗下端 插入小试管中。改进后的优点是。

[实验拓展](5)撤去B,按A→C→D→E顺序连接。然后A中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生成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①。此时要检验该实验条件下D中木炭所发生反应的生成物,还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实验是②。

40.有NaOH和Na2CO3混合物l8.6g。为测定其中NaOH的质量,将固体溶于水,并逐渐加入稀硫酸至100g时,开始产生气体;再加入稀硫酸至100g时,不再产生气体,生成气体共4.4g(提示:Na2CO3+ H2SO4 = Na2SO4+ CO2↑+H2O)

(1)在图28中画出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所加稀硫酸质量的关系曲线。(2)求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是多少?(3)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参考答案

一、化学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A2.B3.C4.A5.D6.B

四、化学非选择题(共48分)

34、(8分、每空1分)(1)①C

(3)①②助燃剂或氧化剂

②CO

2③NaOH

④NaCl

(2)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即有助燃剂、达到着火点或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35、(72分)(1)化合(2)H2CO3=H2O+CO2↑Fe+CuSO4=FeSO4+Cu 点燃

(3)C+O2═══ CO2 36.(6分,每空1分)

(1)①物理②化学③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2)KNO3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bcf

(4)增加溶质或改变温度 37.(7分,每空1分,方程式2分)

(1)B(2)①铁制品表面涂油漆②Fe2O3+6HCl = 2FeCl3+3H2O 催化剂

(3)①7:16②2NO2 + 4CO ════ 4CO2 + N2 38.(5分,(3)2分,其余每空1分)

(1)①H2SO4+Ba(NO3)2 = BaSO4↓+2H NO3)

②H+和CO32结合生成H2CO3。H2CO3不稳定分解放出二氧化碳

(2)NaOH和HCl,Na2CO3和HCl

(3)取滤液少量,加入BaCl2溶液,无沉淀产生,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则证明溶液中还

有OH。取滤液少量,加入足量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试液,若溶液不变色,则证明溶液中还含有CO32。若溶液变为红色,则证明溶液中同时还有CO32、OH

39.(10分)

(1)CaCO3+2HCl=CaCl2+H2O+CO2↑(2分)

(2)吸水作干燥剂(1分)(3)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1分)

(4)可通过控制加酸的量,控制产生气体的快慢;同时小试管中充满盐酸,可达到液封的作用。MnO

2(5)①2H2O2═══2H2O+O2↑(2分)

②在D、E之间增加一个装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再在F出点燃气体,若产生蓝色火焰,且在火焰上方罩一内壁涂有石灰水的烧杯,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CO生成(2分)

40、(5分)(1)如右图(1分)

解:(2)设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x,100g硫酸溶液中H2SO4的质量为y。Na2CO3+ H2SO4 = Na2SO4+H2O+ CO2↑1069844xy4.4g

x = 10.6gy = 9.8g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8.6g-10.6g=8.0g(3)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g/100g×100%=9.8%答:略

(1分)(1分)

1分)1分)

篇6:初中化学教案2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

对溶解过程的理解。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教学设计

5

7

课题2 溶解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设计

10

课题2 溶解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教学设计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实验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课时安排 共2课时 教学设计

19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①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②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实验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实验用品: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23

荐上教版

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很实用)荐化学

篇7: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上交 2

(一)初中化学合作学习模式初探

1.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既要遵循教学设计的一般要求,又要按照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理,发挥出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因此,教学设计从分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科特点以及学生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入手,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征与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然后制定教学目标(包括学术性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和教学结构与策略。

2.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与模式

第一部分:化学教学模式。根据我对合作学习理论的认识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小组成绩分工法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策略之一,它广泛应用于各科各课型的课堂教学。该策略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主要可分为五步:

1、教师讲授。讲授活动包括出示学习目标,并对所授内容进行高效率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这是学生初步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1)起始环节。引入新课。可通过故事引入、趣味实验引入、现实生活引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以一朵用石蕊染成的小花进行一系列的对比实验,增加实验的趣味性,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这样引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2)展开过程。教师紧扣教学目标,精讲知识重点,运用归纳、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上所述教师在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通过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使燃着的高低不同的蜡烛熄灭的反应实验观察和小组交流,分析实验结论及原因,从而准确总结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小组互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活动是合作学习的重头戏,也是其有别于其他教学情境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合作学习策略,融合作学习要素于合作活动之中,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相互作用。在小组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要使学生明确合作活动的目的、方向和要求,在过程中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合作技 能的 教授与指导。教师必须对各小组活动进行观察和介入,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和学生形成交流互动,引导学生组织起有效的合作,纠正偏离合作学习任务的行为,对合作困难的小组成员提供技术、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

第三部分:交流展示。各组根据讨论的情况,由组员汇报本组学习和研究情况。汇报的形式可以是回答老师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呈现自己的探究方案、进行检测等。教师要认真地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反馈评价作准备。

第四部分:评价总结。教师通过对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观察,结合其他教师和同学对其学习情况的评价,结合设计练习进行学习情况检测,对各组的认知、学习态度和合作技能进行评价,及时矫正学生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存在暴露出来的问题,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合作技能的提高,必要时进入新一轮循环。合作学习流程的五个部分不是凝固机械的,往往随教学内容、学习环境而有所变化,各部分间形成新的组合,但基本要素是不变的。

化学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根据我对合作学习理论的认识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小组成绩分工法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策略之一,它广泛应用于各科各课型的课堂教学。该策略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主要可分为五步:

1、教师讲授。讲授活动包括出示学习目标,并对所授内容进行高效率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这是学生初步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1)起始环节。引入新课。可通过故事引入、趣味实验引入、现实生活引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以一朵用石蕊染成的小花进行一系列的对比实验,增加实验的趣味性,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这样引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2)展开过程。教师紧扣教学目标,精讲知识重点,运用归纳、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上所述教师在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通过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使燃着的高低不同的蜡烛熄灭的反应实验观察和小组交流,分析实验结论及原因,从而准确总结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小组互助,强化目标。在新授课之后,教师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份复习巩固作业单,学生依据作业进行复习,一般每个小组发给两份作业单,1号(优等生)、4号(差生)做一份,2号(中游生)、3号(中游生)做一份,目的是实现组员之间知识互补,找出未能掌握所学内容的学生。

3、合作矫正。此环节是学生在其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当堂改正错误的一次对知识的再认识过程,为确保组内所有成员对所学内容全部掌握,1号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小老师的职能,同时教师也要巡回检查指导,通过对出现错误的同学及时帮助和指导,让其掌握所学内容,让“差生”得到帮助,让优生也在帮助中提高自己的理解、思维、口头表达能力,进而实现全员达标。为保证矫正的结果,教师可任意抽取一小组成员说明答案理由。

4、测试提高。合作矫正完毕,教师对学生进行测验。该测验每人一份,独立完成,不允许有互助。测试可由小组交换批阅,也可由教师批阅。批阅后对遇到的疑难和差错可回到小组内矫正,也可由教师收集信息后共同矫正,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5、小组奖励。测试完毕,计算出测验分数、个人提高分和小组得分(计算方法见附表),对那些达标程度高的小组采用口头表扬、板报、班会通报等形式进行奖励。运用基础分和提高分能使每个学生都去关心小组的荣誉,这样不仅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还形成了他们积极进取的心理,且使优等生成绩越来越好,后进生也有了很大进步,也获得了与优等生同样的奖励,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该教学模式以目标教学为导向,以小组学习为主体,将小组内的互助活动与组际竞争有机地融为一体,并将反馈矫正贯穿课堂始终,这样既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改善了课堂情感氛围,并且对师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3.合作学习小组建设

(1)小组规模的确定。通常规模较小的小组,由于组员共有的知识范围较小,其效力也较小;而规模较大,效力也较大。但如果小组太大,又会产生诸如个人在讨论中更易受到压抑,喜欢说话的组员可能独占小组活动时间等新的制约因素。考虑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和便于操作,我们基本上采用4—5人小组。

(2)小组成员的构成。与传统教学的学习小组按能力、兴趣或学业成绩同质分组不同,合作学习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在组内,组员尽可能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点、等方面有所差异,而各组之间尽可能均衡考虑。

(3)小组内角色分配。小组安排组织者、记录员、检查员和报告员等基本角色,每个组员承担各自的责任,角色每1一2周轮换一次,使每位同学都能在不同的角色中得到锻炼。

(4)小组的时空结构。为变革传统课堂结构不利于教学信息的全方位流通,学生参与度不高,消极性静态听讲的特征,合作学习将合作性人际交往结构引入课堂,建立一个立体、多边、全通道的课堂交往结构,常用的做法是将传统课堂中多采用秧田型座位布置变为会晤型(前后桌成小组,前排学生只要转过身子就可与后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U字型、马蹄型、内外圈型等座位安排,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选用和相互搭配运用。

(5)小组长培养。由于小组长在小组活动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加工、处理可资参考信息的能力,承担小组内必须的多种功能,通过小组活动的理由等做法来帮助组员理解小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能够紧密围绕主题,防止小组仓促得出不可靠结论。对小组长进行培养,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中的骨干、桥梁作用,既是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小组技能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小组长不是固定的,可根据需要轮换担任。小组长的领导也不是大包大揽的统管一切小组事务,而是在个人角色定位的基础上由小组长来做引导、促进和协调工作。这又是合作学习与传统的学习小组显著区别之一,体现更为民主的倾向。

(6)动态编组。为了能使每个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不同特点和生活背景的学生,有助于应对类似现实生活,也为了避免形成小团体,又兼顾小组的相对稳定,小组每6一8周进行一次重新组合。

4.合作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合作技能内容繁多,我们选取一些最常用诸如“表达感谢—对感谢的应答”、“求助—提供帮助”等基本内容,由教师示范,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课后进行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师在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应作巡回观察,及时地为学习小组演示合作技能或给予纠正和指导,促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逐步使学生达到合作技能自动化水平。

5.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与之相应的学习策略,不同的学习策略是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合作学习策略种类繁多,针对初中化学教学实际,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策略并综合运用。

指导型策略:指导型策略,强调在运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常用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尤其适用于学生刚刚开始进行合作学习。

过程型策略:过程型策略强调的重心在于小组过程和技能的发展,适用于化学课的各类课型。通过小组进行活动、讨论,成员们被指定扮演特定的角色,培养合作技能,形成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明确个人责任、共同促进小组进步。

探究型策略:探究型策略侧重的是在解决较为复杂问题过程中培养小组成员的集体探究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冲突能力,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合作力量。

6.合作学习的课堂管理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取代了团体规模过大的班级学习,形成了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同伴合作性交往,带动师生合作的班级结构。因此,合作学习课堂管理有别于其他课堂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以小组为基础的积极奖励制度和明确的期望,对学生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管理。教师以一名特殊的班级成员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其管理重心在于监督、促进学生间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落实学生个体责任,增进学生间的密切联系与交互作用,协调小组与班级活动的关系。还有关注与表扬。对表现出预期行为的小组给予关注和认可,促使各小组纷纷效仿,从而实现课堂管理目的。小组表扬有助于建立课堂行为规范,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称赞,表现出何种行为可以受到奖励。对于合作学习中教师所不期望的行为,一般采用的方法是不予关注理睬。若对这些不期望的行为,如擅自离座、交头接耳等予以关注,那么这些不良行为可能会增加,即使教师严厉地批评了擅自离座的学生,其他学生照样还会去模仿这种受到了批评的行为。

7.合作学习的评价

(l)评价内容。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学生合作意识与技能的评价。学生的合作技能评价主要通过对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行为、合作过程作细致的观察来实施。评价者可以是授课教师、合作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同时,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十分重要。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评价合作交往开展的情况。通过评议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态度评价。这方面评价主要是根据访谈来进行。三是学业成绩的评价。这是对达成学术性目标所作的形成性评价。一般地,可以通过设置课堂测试或进行提问等方式来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从而对教学活动作出相应调整和修正,并给予必要的补救措施和辅导。此外,还应特别注意学生间的互评互查和自查环节,这是合作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同伴间交往的人力资源,使每个学生能够从同伴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详细、具体的帮助与指导。

(2)评价方法与策略。采用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以小组评价为主的策略,使小组成员形成“同舟共济”的意识,调动小组成员合作的积极性,以发挥学生合作的主动性,促进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影响

1.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主性。

兴趣是个体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在化学学习中运用合作学习能满足各类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发展需要。老师尤其是同伴那里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启示,能有更多的成功体验,因此,合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改善学习态度。

2.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化学学习体验,增强了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化学课的学业成绩,较容易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进步。合作学习同伴对相互之间的突出表现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都充分发挥了以激励为主的教育功能,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大为改观,整个班级焕发出勃勃生机。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集体讨论和协作的意识与能力都有所体现。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质疑的能力。对老师的设疑和同学的疑问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探究兴趣。有些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查找资料和分析资料,并提出看法。对问题的思考开始呈现出一定的逻辑性,并有一定的深度。学生的协作意识开始慢慢养成。

另外,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有所提高。在课堂上发表见解时,由最初胆怯、语言不连贯,表达能力较差到课堂上敢于大胆发言、逐步可以较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在一天天进步着。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合作学习研究对教师的影响

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理论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从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中,分析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老师们和课题一起成长,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中,很多已成为校骨干教师。课题组成员的成长,带动了学校教研活动的扎实开展,教研活动的稳步推进,使校本教研工作更加繁荣昌盛。“科研型”化学教学骨干教师群体正在茁壮成长,化学教育有特色正在逐步成为发展趋势。

六、问题与思考

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与实践,虽然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研究时间和水平的限制,仍存在不少缺憾和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本课题是在初三年级逐步推进,全面进行的,由于初三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有时不能完全按照合作学习的要求去实施。这给我们提出两方面的思考:一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保证;二是对于处于学习压力特别大,竞争性非常强的毕业班学生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合作学习研究是一项工作量非常大、情景复杂的工作,在班额大的情形之下,1一2个实验教师很难顾及全班同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还有待改善。

3.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靠一个学科、几个实验教师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必须各个学科协同,课内课外结合,尤其要从基础抓起,从起始年级抓起。希望通过化学学科合作学习的研究和探索,对合作学习在学校教学中全面有效地开展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二版。

2.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上海教育,2001(7)。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96年10月第一版。

篇8:初中化学模拟试题2

一、PISA科学素养测试简介

PISA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所进行的国际性研究———“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简称。它始于2000年,旨在评估及比较各参与国家或地区15岁学生在即将完成基础教育之后,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PISA测试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的基本要求。许多国家或地区根据测试结果来调整其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评价手段。它分为阅读素养、数学素养与科学素养三个领域,每三年一次,每次侧重于一个领域,如2015年侧重于科学素养。在PISA2015中科学素养被定义为“处理与科学相关的事物的能力,成为具有科学思想的反思性公民并愿意对科学和技术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将它界定为相互关联的四个部分:任务所嵌入的背景、学生需要应用的能力、涉及的知识领域和学生态度,这四个部分构成了PISA2015科学素养评估内容框架(如图1所示)。

(1)背景。指学生在进行科学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所产生和应用的情景,包括健康、自然资源、环境质量、灾害和科技前沿等。

(2)能力。能运用科学知识来描述、解释或预测科学现象;能够设计科学探究,具有批判性地评估科学报告和调查结果的能力;能分析和评估以各种形式呈现的科学数据、观点和论点,根据证据得出结论,从结论中进行选择、判断、反思等,并强调了理解和运用科学数据的重要性。

(3)知识。知识包括内容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认知性知识。内容性知识指有关自然世界的事实、观点和理论等知识。例如,氧气的性质、原子的结构等。程序性知识是指关于科学家用于建立科学知识的知识。如从图形和图表提取数据,使用表格、图形和图表等方式表达数据,用化学方程式来表达实验等,认知性知识是有关方法的缘由,科学探究的结构和标志性特征等等。即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还要理解科学家是如何收集科学证据,以及如何根据证据来进行推理、论证,构建科学知识的。如质量守恒定律建立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微观解释与化学方程式表征的结合等。

(4)态度。从对科学的兴趣、评价科学探究方法的价值和环境意识三个维度进行评价。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态度调查问卷,直接回答相关的态度问题;二是以情景的形式,将关于科学态度的问题与科学知识整合到能力测试中,收集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态度。

二、PISA科学素养测试对素养型化学试题命题的启示

1. PISA科学素养测试的特征

PISA2015科学素养测试代表了当今国际教育对科学素养评价的潮流。与常规测试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突出对学生学习与发展能力的评价。首先,测试的内容不是将学生在科学课程中获得的知识作为评价重点,而是注重于评测学生能否运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直接参与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测试的问题也不是陈述性知识,而是在对陈述性知识深度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应用,突出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与问题解决;最后,试题注重生活化和情景化,题目呈现的方式与日常生活有关,且详细说明试题的情景,让学生在作答时思考与情景联系。

(2)突出对科学探究中各要素的考查。试题突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观察,收集、处理事实和数据,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调查、收集证据、形成结论,反复验证。特别是试题更加强调理解和运用科学数据的重要性,学生解决问题时需要恰当地使用图表、图示等形式呈现的数据。

(3)突出“关于科学的知识”的测评。测试内容框架中程序性知识和认知性知识都是“关于科学的知识”。试题注重科学观点产生的过程等程序性知识的考查。如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数据的收集与表达等。同时,试题也注重考查理解内容性知识建立过程的基本原理和使用理由。如对问题、观察、理论、假设、模型及参数在科学中的功能的理解,对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的识别等。据统计,在PISA2015科学素养测评中“关于科学的知识”的内容比例高达40%。

2. 渗透化学素养型试题的必要性

张远增教授根据测评功能的不同,将测试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于课程内容的测试;第二类是基于课程总目标的测试;第三类是基于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测试。就化学学科而言,基于课程内容的测试就是以《化学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规定的有关知识及附加在该知识上的目标要求作为效标,考查的内容是《化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点及认知水平要求。基于总目标的测试是以《化学课程标准》目标作为效标,以《化学课程标准》所涉及的知识作为测试范围,以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为载体,重点突出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思想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典型模式,体现化学学科的独特价值。基于基本理念的测试是以《化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所提出的科学素养作为测试的效标,测试知识载体是体现学生科学素养所涉及的知识。纵观目前的教学,不论是单元测试、期末质量检测还是义务教育学段终结性评价,其测试题类型主要是基于课程内容的测试及少量的基于总目标的测试,很少有基于基本理念的测试。

初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评价的终极效标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与PISA2015科学素养测试完全一致。所以,在各类测评中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终结性评价中,应减少基于课程内容试题,渗透PISA评价的理念与方法,适度增加基于课程总目标的试题,突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合理设置基于初中化学课程基本理念,体现学生科学素养的素养型试题。

3. 初中化学素养型试题的特点

初中化学素养型试题测试的是科学素养,结合PISA2015科学素养测试内容框架及化学学科对科学素养的要求,应有如下特点:一是试题素材要符合学生的现实,具有时代特征(如以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时政热点为情景);二是试题的问题要体现学校教育的素养性(如其内容是化学或化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知识,是生活实际问题的真问题,能体现深度学习与跨学科主题学习);三是要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过程与活动方式(如对科学问题识别、科学解释、科学举证、事件评价等能力考查)。

三、初中化学素养型试题的命题策略

1. 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加强对STSE教育思想的评价

科学素养教育强调科学知识在真实的情景中呈现,因而科学素养测试的问题应当是真实的。因而,初中化学素养型试题要关注来自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引发学生科学思维。

首先,试题要注重对那些可以隐含在情景中或与情景相关的能力、知识与态度的评价。情景设置可以是一段文字,或图表、数据的文本来表达。设计时应注重科学知识在生活情景中应用,要尽量降低学生对陈述性知识内容的记忆要求。因为在未来社会中,合格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体现在对STSE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应用上,而不是具体科学知识的记忆。情景的作用是引发科学问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这样更能体现学生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其次,试题考查的知识不是课本的知识,而是生活中的知识与技能。由于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城镇化的加速进行,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不足,导致生活常识缺乏。这也要求命题的角度要更多地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最后,试题问题情景要有新颖性。可以将问题的答案隐藏在提供的情景、材料之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测试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初中化学有大量的、联系生产与生活的、活鲜的例子可以设计为试题的情景。通过对现行初中化学教材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有关生产、生活的典型化学问题多达70余个,与学生未来生活有关联的化学问题20多个。每个问题通过不同角度的拓展又可以设计成为多道测试题。如空气质量问题,通过对PM2.5这一概念的拓展学习,可编出PM2.5产生的途径、PM2.5的防治等等多个问题,防治又可以细化为个人防治、家庭防治、社会防治等等,社会防治又涉及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如根据燃油对PM2.5的影响,设计成以下试题:

例1.汽车尾气中SO2,NOx是转化成为空气中PM2.5的重要元凶。为了减少SO2的排放,降低汽油、柴油中硫的含量是重要措施之一。从2013年起,全国车用汽油销售从国Ⅲ标准逐渐提高到国Ⅳ标准,发达地区提高到国V标准。93号汽油从国Ⅲ标准提高到国Ⅳ标准,销售价格每升提高约0.5元,从国Ⅳ标准提高到国V标准,销售价格每升又提高约0.5元。下面是从网上查到的有关数据,请你简要说明:(1)国家为什么要提高汽油销售的标准?(2)因汽油销售标准的提高而导致油价升高的主要原因。

有关信息资料:汽油中含有的硫主要以硫醇、硫醚等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它们都能溶解在汽油中。某日某地原油及不同标准的93号汽油价格如图2所示。盐酸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酸,不同的用途应选用不同的规格,如一般的定量分析实验可以选用含杂质较少的分析纯盐酸,用于精密分析试验时,应选用含杂质极少的优质纯盐酸。不同规格的盐酸价格如图3表示。

本题的情景来源于现实生活。题干说明了从国标Ⅲ到国标V的汽油中含硫量逐渐降低,使用相同质量的汽油产生的硫的氧化物逐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就逐渐减少。通过学习题干给予的信息,回答第一个问题不难。通过阅读图3提供的信息,工业纯、实验纯、分析纯、优质纯盐酸的纯度与价格的关系,结合已学习的水的净化、高纯硅的生产等得到启发:要降低汽油中的含硫量,就是要尽量除去溶解在汽油中的硫醇,炼油厂的生产设备甚至生产工艺必须进行改造或升级,价格就会提高。根据SOLO学习质量评价理论,达到抽象扩展结构的学生,甚至能回答:工业产品往往随着时代的发展或客户的要求而提升产品的品质(纯度),品质的提升会导致生产流程(工艺)、生产原料、生产设备的变更,最终导致产品价格的变化。如果生产原料不变,通过增加工艺流程而提升产品质量的大多价格会上涨。这样,从生活情景引入工业生产实际,得出规律。这些都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测试的是观念、素养与能力。

2. 关注“关于科学的知识”,突出对科学本质的评价

能力考查的载体是知识,其重点知识是“关于科学的知识”。因此,如何创造性地将知识与能力进行有机整合,是化学素养型试题命题的当务之急。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思考。

(1)体现实验探究是评价的核心。实验是科学认识活动的基础,不论从事何种科学研究,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科学素养的考查核心在实验探究,包括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结论的得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的教学与评估尤显突出,化学素养型试题命题更要突出化学实验,特别要体现对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如对比实验的设计、测量所具有的不确定性、结果的可测性和重复性等等。

(2)体现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一道好的化学试题,应该把学生置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情境之下,模拟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在问题产生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让学生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获得解决科学问题的体验。

(3)合理设置科学问题的证据。设置试题时尽量做到:一是情境要熟悉,证据资料要全面;二是提供的证据尽量真实,如真实的图表、数据或现象的记录,体现科学探究的真实性。

(4)突出证据对科学解释的支撑。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学生解释问题的能力:第一,解释问题的完整与清晰。科学的解释是因果解释,解释应说明是为何与如何发生的。第二,使用证据。科学解释是科学的,因为它是基于证据的解释,评价时应是基于学生如何将证据用来支持解释。第三,将另有解释排除。完整的解释可先写出多种解释,并说明如何考虑其他解释或拒绝其他解释的理由。

例2.小黄准备利用暑期去拉萨旅游,出发前对有关问题进行了一番研究。(节选)

问题2:拉萨空气含量比海平面小。然而,空气各种气体成分、比例却基本保持不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在上海和拉萨分别取1L空气进行比较,含有的氧气分子个数____。

A.相等 B.上海的多 C.拉萨的多

由此,小黄推测,在拉萨钢铁的生锈比上海一定要慢,他的理由是_____。

问题3:他将上述结果与同学小李分享,小李却认为小黄的推断过于简单,不全面。请说明小李的观点:_____。

问题4:小黄得知:进藏旅行人员常因高原低氧而发生急性高原反应等疾病。为了减小疾病的发生,进藏列车装有GPS定位系统,当列车到达一定高度后,列车自动开启增氧供气系统。列车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如图4所示:

从示意图可以推出,是膜隔离器(装有微小孔径的膜)将氧气和氮气分离开来,为什么膜隔离器能将这两种气体隔离开来?你的猜想是_____。

初中学生虽然没有系统学习化学反应速率,但从有关实验及生活经验产生了物质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关系的感性认识。由于拉萨空气比上海稀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速率比上海要慢(难),如钢铁生锈、可燃物的燃烧等。但是钢铁的生锈不仅与氧气有关,还与湿度(水蒸气)、温度有关,只有在相关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推理才是正确的。这就隐性评价了学生变量控制、实验对比等科学方法的问题。

膜分离技术是当今社会常见的分离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水的净化、空气的净化等设备之中,与实验室过滤分离液固混合物的方法有相似之处。学生如能理解其原理,推导氮气、氧气分子大小的不同,通过创造性思考可以得出结论。即膜隔离器中装有一种有孔的膜,由于氮气和氧气分子大小的不同,从而将两种气体分离。这样,评价了学生微观思想以及运用微观思想分析化学问题、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3. 关注知识综合,体现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

在日常教学及中考学业水平测试中,一般将课本原题或课本中的问题改编为探究题。由于这样“探究”的都是已解决过的“问题”,应对考试的方法常以背诵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现象及结论,学生因训练了这种“探究”,往往能得到高分。由于解决的不是真问题,易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化学素养型试题应该注重知识的综合,突出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一是考查综合性问题。试题应当让学生进入陌生的环境中,识别真问题,解决真问题。而真问题往往是综合性问题,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相互融合,是“整体的科学”问题。实施对“整体的科学”问题的评价才能体现未来的发展与综合,也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实际。

二是设置适度开放的问题。常规的试题涉及的知识单一、形式单调,条件和结论十分明确,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测试应设计形式多样、条件不确定或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通过答案的多样性,体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性。

例3.2013年夏,南方某省生产的大米重金属镉严重超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经调查、检验、分析,确认其主要原因是该省部分地区水田中土壤的pH<5.6,使土壤表层不溶于水的镉离子转化为具有活性的镉离子(溶于水的无机态镉离子及可溶于水、与有机物结合而成的有机态镉离子),稻谷吸收活性镉离子后而产生镉污染。已知,土壤中活性镉离子占总镉离子的质量分数与水溶液的酸碱性简化为如图5所示关系。

根据镉离子的性质,当地政府决定施生石灰来消除水田的镉污染。请你根据已学的知识,结合上图,说明使用生石灰消除镉污染的化学原理,并对农田使用生石灰消除镉污染标准提出建议。

这是一道根据新闻事件改编而成的能力评价试题。从图5可以看出,当土壤的pH<5.6时,土壤中活性镉离子大量存在(活性镉离子占总镉离子质量分数大于40%);随着溶液的pH升高,活性镉离子质量分数迅速减小;当pH>7.2时,活性镉离子主要以不溶于水的形态存在,作物不能吸收而失去活性。农田施用生石灰后,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土壤的pH增大。当施用一定量的生石灰,致土壤的pH>7.2后,就能有效消除农田中的镉污染。所以可以建议:以农田中土壤的pH达到7.2左右作为在农田施用生石灰量的标准。另一方面,施用生石灰量太多,pH过高,破坏了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会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解题时,学生须读懂图给出的信息,结合有关质量分数、氢氧化钙的性质、pH大小与酸碱性的关系、生物生存环境的酸碱性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答案。试题基于化学学科知识,结合社会实际及多学科知识,体现了对科学素养的考查。

参考文献

[1]张远增.论基于课程标准的考试[J].基础教育,2014(2):45-51.

[2]王文静,王存宽.PISA2015科学素养内涵变化、价值取向及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2015(5):120-124.

[3]刘克文,李川.PISA2015科学素养测试内容及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15(7):99-106.

[4]陈妍如.PISA“关于科学的知识”本体解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5]齐宇歆.基于PISA的学习素养评价系统设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6]旷湘平.把握学科特点实现化学教学价值[J].化学教与学,2010(7):5-7.

上一篇:工业设计学生毕业自荐信下一篇: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阶段性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