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服务方式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2024-05-08

创新服务方式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精选6篇)

篇1:创新服务方式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创新服务方式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为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和“项目推进年”活动,县纪委、监察局、县优化办将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确立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以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为主线,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的效能环境、法治环境和创业环境,为保证全县对外开放,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依法行政,着力规范行政行为 今年我们将围绕涉企检查、涉企罚款、企业周边环境治理、企业投诉处理等方面进一步制定完善各项制度,全方位多领域地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深入宣传南阳市行政机关首问负责制、行政机关限时办结制、行政机关服务承诺制、行政首长负责制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积极组织开展以规范公务员行政行为、落实优化环境各项制度规定为主题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宣传月、宣传周等活动,推进权力公开运行、办事程序规范、工作效能提升。加强服务企业经济环境的“110”建设,公布三部“110”举报电话(***067969110),24小时接受企业投诉,保障县城规划区内的投诉20分钟赶到,全县范围的40分钟赶到,现场解决问题,现场处理问题。给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二、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为抓手,履行服务承诺,优质高效为企业服务

加强行政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行政

服务网络,有效解决企业、群众办事难问题。组织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完备并联审批、全程代办、特事特办机制,保证企业和群众请办事项的优质高效办理。要以打造政务超市为目标,切实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简化审批条件,压缩审批时限,规范办证程序,明确收费标准。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严格执行“两集中、两到位”,彻底解决“两头受理”、“只挂号不看病”的问题。八月份组织执纪执法、公共服务部门,开展服务承诺电视讲话和“万户千企”评议活动,促进行政执法执纪、公共服务部门依法行政,履行服务承诺。优质高效为企业服务。

三、努力减轻企业负担,强化查案职能,严格过错追究 坚决把严肃查处破坏发展环境的行为,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手段,常抓不懈。严肃查处涉企“四乱”和企业发展、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案件,对那些有会不到、有禁不止、顶风违纪、情节恶劣影响极坏的典型案件,从严、从重、从快处理,并公开曝光,除追究违纪当事人的责任,还要追究单位主管领导和一把手的责任。通过查办案件强力推进优化环境工作。坚决落实县委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继续实行“零收费”、“28天安静生产日”、“检查收费备案制”及“捆绑收费制度”,千方百计支持企业发展,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保证全县各项战略决策的顺利实施。

篇2:创新服务方式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近年来,*县不断完善民主评议工作格局,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构建民主评议长效机制,着力在优化县域经济环境,转变部门和行业作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上下功夫,使党风政风、行业作风明显好转,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完善工作格局纠建并举

*县在大力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

风过程中,按照“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方针,不断加大民主评议工作力度,逐步完善民主评议工作格局,使民主评议工作渐趋规范科学。

县行评办按照“拓展评议范围,延伸评议内容,减少工作程序,注重整改实效”的要求,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企业评议政府部门、社会公众评议党政机关“三项评议”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三项评议”参评对象为全县85个正局级党、政、群团机关,企事业单位,评议覆盖面达100%。

创新评议体系确保实效

县行评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以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为工作重点,以行评代表集中评议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为基础,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通过不断创新民主评议方式方法,力求评议工作取得实效。

在评议对象上创新。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将全县85个正局级单位,按执法职能强弱、服务基层面宽窄、宏观管理职能大小等分为三类,分别确定评议重点,采取可比性评议的方式,全部纳入行评对象。

在评议内容上创新。紧扣“改革、发展、稳定”主题,突出对影响经济发展环境和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的各类问题进行评议。

在评议方法上创新。改常规会议模式为活动参与模式。按照简单、高效原则,坚持一切从简。

在评议机制上创新。改阶段式为长效式,经过两年两批次的探索,逐步完善以上下联动单位为重点,整体推进,大范围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新模式。

在测评方式上创新。坚持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问卷调查与现场测评相结合,使测评的范围更广,结果更准确、更科学。

在代表聘用上创新。改“邀请式”为“双向选聘”,由代表递交书面申请,行评办组织考核,公开选聘。

坚持群众路线开门评议

在行风评议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把政风行风评议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监督权交给群众。如县人事局、县国土资源局将有连贯性的工作科室安排在一个大厅里,建立“一站式”办公超市,在“一站式”服务大厅里设立局长服务岗,每日由一名局长或副局长在大厅里轮流带班服务。通过行评,许多单位的工作效率逐步提高,群众办事效率随之得到提高。

强化制度建设治标固本

为巩固评议成果,*县在不断创新评议方式方法的基础上,以建章立制为目标,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为构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长效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如制定《*县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制度》,根据工作进展情况,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分析工作进展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安排下一步工作。各评议单位也结合自身业务工作实际和机关内部管理需要,相继制定《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等多项规章制度,为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促进作风转变,增强服务意识,树立行业新风奠定了良好基础。

篇3:创新服务方式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协同创新, 我们在行动

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河南师范大学出台了《河南师范大学协同创新计划实施方案》。方案规定, 协同创新建设项目要与学校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平台建设衔接结合, 统筹发展。要瞄准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积极融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创新资源, 集聚拔尖创新人才, 实现重大标志性成果突破, 成为引领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的重要研发基地, 并尽快进入国家和省“2011计划”行列。

按照实施方案要求, 学校首批遴选了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 精细化学品的设计、绿色合成及产业化, 循环农业, 太阳能光伏材料与技术, 中原文化时代化与国际化, 中原经济区高效低碳渔业技术, 黄淮水环境污染与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等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并各安排专项经费100万元用于协同创新中心的前期培育工作。

《河南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协同创新”、推进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在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人才政策特区, 按照协同创新任务分工设置首席科学家岗位和专职科研岗位, 确立了研发人员 (含外聘人员) 的岗位津贴制度, 创新了协同中心人员准入和退出机制, 优化了协同创新中心资源配置机制, 构建了以创新质量和重要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为加强学校各级协同创新中心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协同创新领导小组组长、相关副校长为副组长, 科研处、人事处、研究生学院、财务处、发展规划处、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监察处、审计处、后勤管理处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领导小组, 负责全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和资源配置。目前, 学校构建的国家、省、校三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工作正在扎实推进。

协同创新, 推动科研工作飞速发展

河南师范大学大力提倡结合国家和地方需求开展科研创新, 围绕行业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形式多样并充满创新活力的协同创新模式。

组建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是以河南师范大学建设的河南省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 与新乡市人民政府合作, 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 联合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大学以及河南环宇等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骨干企业组建而成。

河南师范大学与新乡电池生产企业的合作已有20余年历史, 经过多年的自主创新, 在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设计、负极材料优化、隔膜材料创新等方面, 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镍氢电池材料制备工艺、圆柱及方形密封锂离子二次电池生产工艺、锂离子电池锰酸锂正极材料及其生产工艺等成果先后实现产业化, 为新乡乃至全国电池材料、电池及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中心开发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隔膜材料在合作企业投产后, 产能达每年1亿平方米, 产品质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 并出口俄罗斯、韩国等国家。近期研发的超晶格结构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关键材料, 已进入中试阶段, 产品性能经初步测试已超过国家制定的“十二五”末目标指标。现已形成转化一代、研发一代、储存一代技术成果的良性运行机制。2012年5月, 河南省科技厅以河南师范大学为牵头单位, 联合省内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和电池生产企业等20余家单位, 组建了“河南省动力电池技术创新联盟”。

为做大做强新乡的电池及电动汽车产业, 打造完整的电池材料、电池和电动汽车产业链条, 2010年, 新乡市政府依托河南师范大学组建了新乡电池研究院, 同时设置60个新乡市事业编制, 用于引进和聘任国内外优秀人才, 电池研究院由新乡市人民政府和河南师范大学共同管理, 资源共享, 研发成果优先转让新乡市电池生产企业。

目前, 新乡市政府已提供一座建筑面积21500平方米的研发大楼一座和5000万元研发经费, 按照“建一个中试研发机构、集聚一批高层人才、配套一个孵化基地、支撑一个产业升级、带出一片产业集群”战略构想, 以政府、大学、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知名企业、中介服务的协同创新为支撑, 以解决电池材料创新、电池单体设计与优化、电池模块与车辆适配标准等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为目标, 打造国际化、开放性协同创新研发平台。

组建精细化学品的设计、绿色合成及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精细化学品的设计、绿色合成及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 是以河南师范大学建设的教育部绿色化学介质与反应重点实验室为核心, 联合河南科技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三生药业以及新乡拓新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组建而成。

近年, 实验室主动与新乡市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合作, 围绕产业集聚区生物医药及医用材料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需求, 与企业开展源头合作和协同创新, 联合三生药业、新乡拓新生化、牧歌生物技术等企业, 组建了“河南省创新药物及医药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取得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 5-氨基水杨酸锌获得国家一类新药临床批件, 磺胺嘧啶锌及其软膏获得国家新药证书, 先后突破了系列核苷、强力霉素、阿托伐他汀钙和氯吡格雷等医药中间体及大品种新药制备关键技术, 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实验室与新乡拓新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 就核苷的低成本、环境友好的合成方法进行源头创新, 经过多年努力, 突破了合成方法的关键技术, 发明了一种能促进C-N苷键在指定位置生成的高效催化剂。研究成果获得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一批理论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由于课题来源于企业, 很快实现了产业化, 结束了我国核苷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并出口美国、西欧、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目前, 精细化学品的设计、绿色合成及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正在围绕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方法与技术、创新药物、大品种药物及中间体、新型纳米助剂和催化剂等开展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

组建中原文化数字集成和网络推介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中心”已有较为雄厚的研究基础, 主要以学校现有的河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为主体, 整合学校已有的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而组建的高层次科研平台。“中心”联合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旅游局、河南省通信管理局、安阳师范学院等政府部门、高校和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组建而成, 集聚了一大批中原文化研究领域的优秀科研创新人才。近年, “中心”研究人员先后获得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哲社规划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河南省高校人才创新计划等一大批科技计划的支持, 并先后获得了一大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还先后在国家权威报刊发表了500余篇有关中原文化研究的高层次学术论文,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协同创新,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河南师范大学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宗旨、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积极探索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9年5月, 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 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提出对本科生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为此, 学校确立了师资型、学术型和应用型三类人才培养方向, 其中, 师资型人才方向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掌握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术型人才方向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科研能力的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方向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和较强技术管理能力,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才。

为了推进师资型人才的发展, 学校和100所省级示范性中学组成的“1+100”协作共同体, 为师资型人才提供高水平、专业化的实习场景, 提供与中学教师近距离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和实施教学的机会, 增强学生对基础教育的适应性, 缩短其胜任新课程教学的时间和周期。

为了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发展, 2012年6月, 学校联合省内外百家高新技术企业组成“1+100”河南师范大学——高新技术企业协作共同体。共同体发挥高校学科、人才、技术、信息等科技资源优势和企业的政策、资金、市场及产业化优势, 促进高校与高新技术企业广泛形成人才、技术、资源的共享和互动, 努力寻求共同合作愿景和共同发展利益需求, 不断丰富合作内容, 创新合作形式, 建立战略性、紧密型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依照合作协议, 协作共同体双方将联合开展人才培养, 合作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提升, 共享科技资源, 搭建企业间相互协作的平台。学校将为合作单位解决技术难题, 派遣实习生, 对企业在职人员进行培训, 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导师等;合作单位将安排学生实习, 接收教师到单位搞科研, 为学生提供模拟创业服务, 推荐优秀兼职教师, 优先接收优秀毕业生到单位工作等。

篇4:创新服务方式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暨2005年科技工作会”,布置2005年全市科技工作,同时对荣获200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为首都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予以表彰,这是首都科技界的一大盛事。

人是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当今国际间和地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核心是尖子人才的竞争。我们组织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就是要表现出对科技人才的重视和对社会风尚的引导。希望大家认真向获奖者学习,继续发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奋力攀登、开拓创新的精神;各区县、各部门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培养和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做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把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全市科技工作会是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可以使我们很好地总结经验,振奋精神,明确方向,鼓足干劲。刚才,马林同志全面总结了2004年科技工作,并就今年工作做出了部署。2005年是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重要一年,在全年的工作部署中围绕北京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工作,提炼了目标,确立了深化改革、实施8个主题计划等重点任务。下面,结合新的发展形势我讲几点意见:

第一,增强忧患意识和领先意识,狠抓自主创新,提高首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许多工业产品的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进出口的比重逐年加大,中国已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在这一可喜的变化当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隐忧:由于重技术引进,而不注意进行消化、吸收,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没有得到根本提高,而且许多行业的技术开发、创新能力还没有明显提高,大多数产品的核心技术都一直受制于国外。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对这方面问题给予充分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自主创新的重要讲话,为我国今后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结合首都实际认真学习贯彻。

大家知道,21世纪的世界是城市的世界,城市正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主体。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在科技、人才资源方面其他城市无出其右。在《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中区域课题组将北京称作“中央科技极”,以此和上海、广州等科技发达城市区分开。丰富的科技资源构成了北京重要的比较优势,北京应该,而且能够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国务院在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指出:“北京市的产业发展,要突出首都的特点,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强调了科技优势。

只有把雄厚的科技优势充分地转化为首都发展的竞争优势,才能切实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在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在工作中一定要向高标准看齐,必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要牢牢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产业竞争力,使首都经济保持旺盛的活力。

第二,深化改革,加强协作,进一步完善首都区域创新体系。

今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NO.3》,在200个城市中,北京位居上海、深圳、广州之后,屈居第四,比去年的第二名的位置又下降了两名。其中,我们的人才竞争力和科学技术竞争力都排在全国首位。而在制度竞争力排在43名,环境竞争力排在第10名。这主要说明我们的经济体制还不够灵活,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政府职能转变得还不够彻底,社会环境还不够宽松。我们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促使首都经济由“投资拉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就必须进一步完善首都区域创新体系,调整好生产关系,才能使各种创新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充分调动起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使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更为显著。

完善首都区域创新体系,要树立以人为本思想,视人才为第一资源,进一步梳理、完善科技政策,营造鼓励创新的宏观环境。在工作中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积极支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新形式。我同意北京科技工作提出“一个转变”的新思路,希望在任务落实上重点解决这一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最大的变化之一,就在于通过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正在增强。大家知道,北京地区的科技资源优势还集中体现在大院大所和大学上,院所和大学是创新的主要力量,但并不能完全成为成果应用和转化的主体。因此,我们才强调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力促进产学研联合,这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围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动各方面力量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二是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工作。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视为竞争制胜的利器,发达国家控制技术输出的份额,要远远高于其资本输出的比例,凭借着在这方面的优势而形成了新的贸易壁垒,致使我国的产品出口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关资料表明,发达国家每年只要向发展中国家多转让1亿美元的专利技术,就能多销售大约50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及其他附属产品,由此足见专利技术贸易的力量。

尽管我国已跻身世界专利大国之一的行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人均占有的商标、专利数仅排在世界几十位以后。北京虽然仍然保持了全国发明专利的第一名位置,但拥有的三种专利的总排名却一直下滑,2004年到了第六名的位置,这说明我们拼争知识产权的意识还不够强,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北京市应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政府应努力创造知识产权技术发展与迅速转化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的氛围,着力提升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运用专利管理与保护制度和国际规则的能力,严格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步将知识产权工作发展转变为支持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支持企业积极创造条件,采用先进的国际标准。在达到一定实力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大企业还要积极创建新的标准。先进的技术标准,就是产品质量的试金石,是通向国际市场的敲门砖。

三是注重与天津等城市建立更为密切的协作机制。在我国经济发展当中,有一批大城市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中心城市,对区域发展有较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虽然同一区域内的城市也存在竞争关系,但分工协作则可以获取更大的效率和利益,因此都市圈的概念日益为大家所接受。

在国务院对北京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的批复当中,提出了7条重要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强调了区域发展: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城乡和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关系,积极推进京津冀以及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动作相比,我们的步子迈得还是小了一点,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北京市要带个好头,进一步加强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更大的范围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第三,加强领导,落实政策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战略选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市的共同努力,从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能力建设和环境优化等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

要深化科技改革,优化自主创新资源的配置。建立有效的宏观协调机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努力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目标,充分发挥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各类科技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和紧密联系的良性机制。

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一战略方针的认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推动自主创新。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务院批复的精神,制订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政府宏观协调和管理职能,组织和集成社会创新资源,统筹规划、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源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

同志们,展望未来,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将迎接巨大的挑战。在此,我们期待着首都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迈出改革新步伐,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干劲,更加深入地融入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5:大力优化发展环境

大力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善于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好的经验,研究制订招商引资和发展工业的政策法规,营造 “亲商、安商、引商、利商、助商”的 政策环境。二是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转变作风,落实公开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规章制度,改善服务,提高效能。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作用,简化办事程序,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三是营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认真执行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严肃纪律强化问责切实转变作风的若干规定》。决定于3月中旬前,向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派驻专门工作组,规范职能部门检查行为。充分发挥“清风监督热线”、“经济110”的作用,严肃处理对吃、拿、卡以及“三乱”现象。四是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加强以政府诚信为核心的诚信教育,打造“诚信东昌”。尽快建立包括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人在内的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诚信美德教育。

篇6:创新服务方式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地区思想解放程度、市场发育程度和政府执政水平的具体体现,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和后劲。为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我区对外开放步伐,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实际工作,就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出了一些的意见和建议。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性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变化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强劲发展态势的迫切需要;是营造一流服务平台的关键举措;是确保全区重点工作顺利推进的现实所需。第一,环境是生产力。没有优良的环境就没有发展的可持续。环境是资源的组成部分,环境本身就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生产力。优化发展环境,就是要保护、集聚、开发、利用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努力为投资兴业提供良好的平台。第二,环境是吸引力。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聚集程度,而生产要素的聚集程度,取决于发展环境的优劣。“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环境优良,能使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进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迅速成长壮大。第三,环境是竞争力。没有优良的环境就没有发展的优势。在一定意义上,发展的压力实质上就是

环境的压力,发展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环境的竞争。优化环境,就是要为投资者营造一个“低门槛进入、低成本运作、高利润回报”的良好环境,以环境优势催生发展优势。第四,环境是创造力。没有优良的环境就没有发展的动力。环境优良,能使人们安居乐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产生创造财富的巨大激情。能够激发土地、人才等要素的潜能,形成发展新动力,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加强领导,确保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见到实效 创新落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必须痛下决心、坚定信心、拿出狠心,想高招、谋实招、出硬招,全力打造发展环境优化“第一品牌”。一要强化责任。掀起“责任风暴”,着力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无责可负、有责不负、失责不纠等突出问题,使全区上下都以加快东安发展为己任,都做出自己的贡献,以个人“小环境”的好转,促进整个“大环境”的优化。二要全面提质提速。为从根本上解决机关工作中的“繁”和“慢”等突出问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效能革命”,提高服务水平,向囿权观念宣战,对疲沓行为开刀,全面破除影响提质、提速、提效的障碍,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个人都在这场“大合唱”中唱好唱准自己的“音符”。三要完善鼓励政策。靠政策吸引外力,用政策鼓励发展,结合当前全民创业的新形势,大胆研究、加快制定具有突破性、灵活性的鼓励政策,激发投资创业者热情。四要提高内在素质。激

发全民动力,人人参与,注重全民素质提升,增强工作能力,增长服务本领,使每名干部做好本职工作,做一名真正的为优化发展环境服务的工作者。

三、明确目标,全面落实优化发展环境的工作任务 在新一轮发展中,我们必须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第一引擎”,通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凝聚内力外力形成“加速度”。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永不懈怠地创造良好环境,真正促进我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是着力营造亲商安商的人文环境。各级各部门应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和中心意识,全力打造东安区良好的人文环境,以人文环境的优化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广泛深入宣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大政方针和政策,对典型事例进行报道,为优化环境造势,深化广大群众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重要意义的认识,使优化环境的政策、措施深入人心,切实增强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做贡献的自觉性。

二是努力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加快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为突破口优化发展环境,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政

府的组织和管理,及时把政府决策、服务程序、办事方法向社会公布。同时把开展优化发展环境纳入考评工作。优化发展环境政风行风评议结果较差的部门在全区实绩考核中不得评为本实绩突出部门。切实降低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和群众创业成本。

三是强力规范文明有序的执法环境。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程序,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强化执法单位“规范执法、守信执法、文明执法”的理念,确保人民群众的权益得到维护、发展。对投资者,只要他们不踩红线、不碰高压,就全力支持他们放手发展经济。在生产经营中,如有不符合规定的行为,要以帮助纠正为主,原则上首次不予处罚。对不可免除性罚款,一律按规定标准下限执行。同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欺行霸市、制假贩假等违法经营活动,决不因其纳税多而姑息迁就,依法予以打击,确保市场公平竞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更要做到服务不添乱。加强对创业者和群众投诉以及监测点反映问题的督查督办,及时受理创业者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严肃查处一切损害投资创业者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等影响机关效能、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实行“一票否决”。

四是尽力优化宽松的服务环境。一是完善创业政策扶持平台。大胆探索、大胆尝试,抓好具体政策措施的创新实践,凡是涉及企业发展、投资条件、投资者的经济和政治待遇等

有关政策的,要放到相对宽松的程度,放到企业和纳税人最满意的程度。二是完善创业资金支持平台。进一步拓宽创业融资渠道,充分创造条件,积极创造融资机会,着力破解项目推进资金瓶颈,加大中小企业发展金融支持力度,帮助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完善中小企业孵化平台。完善创业孵化平台的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落实创业孵化基地创业补贴政策、扶持创业社会保障政策及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创业培训力度。要多学习和借鉴经济发达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做大做强创业孵化平台。要带着浓厚的感情,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生命工程”来抓,不让“索拿卡要”在我区发生,不让发展环境在我区受损,不让办理的手续在我区延误,不让投资者在我区被冷落。

五是全力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实行综合治理,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一是司法部门要增强为投资者服务意识,及时依法惩处各种危及企业投资者生产经营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二是要严厉打击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对向企业敲诈勒索等干扰施工及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对投资者要求提供执法执纪保护或服务时,各有关部门要及时派员赶到现场,帮助协调处理相关问题。三是政法机关对投资者的举报、控告、申诉,要及时受理,迅速查办,依法从重惩处犯罪分

上一篇:放烟花的作文下一篇:癌症患者术前心理治疗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