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意义

2022-11-01

第一篇: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意义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路

刘昌黎

最近,市委制订了《大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吹响了我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号角。为此,本文拟从我国服务业落后及其原因,谈一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路。

一、克服认识上的误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的显著差距,是服务业的生产比重和就业比重都很低。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GDP占GDP总额的31.9%,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26.4%(其中我市的上述比重分别为42.1%和26.8%)。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的生产比重低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1870年平均的39.7%,就业比重低于上述五国1920年平均的35.6%(其中美国1900年为34%),这意味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了100年以上。

当然,我国产业结构落后还表现在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高和生产比重低的方面。然而,我国第一产业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相比之下,服务业落后则是人为地重视物质生产,轻视非物质生产,从而片面注重工农业发展,忽视服务业发展的结果,是由于我们在认识上的误区所造成的。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在建国后我们一直强调建设生产性城市,把消费性城市改变为生产性城市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而且,我国建国后一直沿用前苏联的模式,在经济统计中只统计物质部门的社会生产总值和工农业生产总值,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统计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国民生产总值〔GNP〕。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对服务业的认识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产业发展方面,发展工业仍然是国家特别是地方政府的优先选择。因此,虽然大家都认识到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但人们的基本思路,仍然是在发展工业的基础上发展服务业。在就业结构的变化方面,很多人也一直认为农业劳动力首先是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才向第三产业转移。然而,根据我在1990年对就业结构变化一般规律的研究,第三产业按产业顺序虽然排在第二产业之后,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其出现和发展都不是在第二产业之后,而是在第二产业之前。1从历史发展看,自人类社会进入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以来,第三产业的若干部门,如商业、餐饮业、旅馆业的早期形态就已经出现了萌芽。其后,商业、服务业等成为独立的产业活动,也都不是在各种作坊、手工业等出现以后。正因为如此,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农业部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更多地转向了第三产业,其次才是向第二产业转移。从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看,特别是人口较多的美国和日本的实际情况看,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和生产比重都一直高于第二产业。换言之,第三产业领先于第二产业优先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长期违背了这一规律,已经受到了惩罚并将继续受到惩罚。由于第三产业严重落后,因此尽管2004年我国第二产业的生产比重达到52.9%(其中我市达到50.1%),已经接近和达到了主要发达国家的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工业发展已经达到了主要发达国家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但目前我国不仅远未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而且也未实现工业现代化。这意味着服务业落后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素质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另外,1参见拙稿《论就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与我国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超前提高》,载《财经问题研究》1990年11期。

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仍然存在严重的就业压力,也是其重要表现之一。

可见,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必须在认识上彻底改变重视物质生产、忽视非物质生产,重视工业发展,忽视服务业发展的误区,以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为契机,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这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之所在。

二、我国服务业落后的主要原因

根据三次产业划分的标准,第

一、二产业属于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从整个情况看,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都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只要人类的智慧没有穷尽,则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的发展都是永无止境的。但是,若就生产领域和生产内容而言,则不但工业生产是比农业生产领域更宽广、内容更丰富的生产,而且非物质生产也是比物质生产领域更宽广、内容更丰富的生产。这是人类社会由农业化社会发展到工业化社会,再由工业化社会发展到信息化社会的基本前提。

在迄今为止的工业化过程和今后的信息化过程中,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宽广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充分表现在:随着社会生产、分工、交换关系的日益扩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其需求的变化,随着人类的个性、智慧和才能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第三产业各部门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根据发达国家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经验,我国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落后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社会分工落后。工业化过程也是社会化分工发展的过程,只有社会化分工与工业化同步发展,才能为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充分的机会。与农业生产相比,工业生产是社会化分工发达的大生产,其中加工组装型产业特别是汽车工业的社会化分工最为发达。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普遍重视发展社会分工,由此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为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充分的机会。相比之下,我国社会分工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企业需求的主要是资金、机械设备和原材料,至于各种服务则主要是依靠自我服务,社会性的需求甚少。

第二,城市化水平低。工业化过程也是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只有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步发展,才能为第三产业创造充分发展的机会。城市化与服务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服务业最为发达。发达国家正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才实现了服务业的高度发展。相比之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在建国后一直限制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社会保障落后,再加上户籍和人口流动方面的限制,因此我国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严重脱节,城市化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消费水平低。生产和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只有社会消费和社会生产同步发展,包括第三产业的社会生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重视消费的作用。而且,伴随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的消费重点还从物质产品转向了非物质产品,从而扩大了各种服务的需求,为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市场条件。目前,发达国家不仅在企业消费方面有对信息通信、企业咨询、人才培养、运输等企业服务业的广泛需求,而且在个人消费方面也有对各种生活服务业以及体育比赛、影剧院等生活娱乐业的广泛需求。相比之下,我国因长期经济落

后和短缺经济的影响,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消费水平低,而且消费观念也没有改变以物质消费为中心的倾向,往往把服务业消费视为不务正业的“吃喝玩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

第四,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发达国家长期实行市场经济制度,鼓励竞争,在个人创业、择业和居住等方面都实行自由选择和自我负责的原则,不仅适应了产业和就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相比之下,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劳动者却缺乏创业精神,就业方面的依赖思想根深蒂固,在迁徙和居住方面没有充分的自由,这不仅难以适应产业和就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的发挥。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思路

根据上述论述,在解决了对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的正确认识,建立起对服务业发展有利的氛围和政策环境、社会体制之后,还必须针对我国服务业落后的主要原因,结合大连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社会化分工、城市化、就成为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必由之路。

1.大力发展专业化分工

从改革开放之初起,针对我国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我们曾下大力气解决了社会化分工的问题。然而,其主要成效,只不过是把幼儿园、中小学、医院、食堂、商店、宾馆、车队等服务业部门从企业剥离出来,至于企业间在社会化大生产方面的专业化分工,现在也未能取得显著的进展。我国企业大都希望生产贴有自己标牌的产品,从零部件到最终产品“一条龙”,谁都不想生产零部件,给别人当配角。结果,企业就业规模偏大,中小企业难以在专业化分工中发挥充分的作用。企业间没有充分的分工,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就没有充分发展的机会。因此,要真正发展服务业,就必须转变增长模式,充分发展社会化分工。就企业而言,一定要改变万事不求人的传统观念,凡是能够从社会购买到的服务,都要通过市场来获取,不再在企业内设置专门的部门和机构。只有这样,才能给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最充分的机会。否则,发展生产服务业就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2.加快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化的进程

鉴于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化对服务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要真正发展服务业,就必须尽快改变城市化落后的面貌。为此,要根据大大连建设的规划,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以社会保障改革、户籍改革为动力,努力推动城市化进程,特别是要以市内四区和旅顺口区、金州区、开发区的建设为中心,努力推动大城市化的进程。在大大连的建设过程中,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把不适于在市区发展的制造业企业搬迁到郊区或北三市,在市区留下企业总部、研究开发部门、营销部门和销售后服务部门,从而促进市区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服务业。

3.引导和扩大服务产品的消费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要积极引导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的消费倾向,鼓励企业和居民扩大服务产品的需求。因此,在制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方面,要改变单纯从供给方面制订规划的传统思路,增强从需求方面制订规划的意识,把服务需求视为正常的生产需要和生活需要,既扩大服务业的生产,又扩大服务产品的消费。对于个人来说,更要把服务需求视为其物质需求满足之后的精神需求,是高层次的需求。为此,要加强社会需求的调查,根据企业和市民对服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并

鼓励企业和个人扩大对各种服务产品的消费。以信息化服务为例,以网巴的迅速发展为中心,我市面向个人的信息服务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相比之下,面向企业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业却一直是发展缓慢。根据中小企业信息化投资和信息化人才不足的实际情况,如何为中小企业提供充分的信息化服务已是当务之急。而其前提,则首先是唤起中小企业对信息化服务的需求,使中小企业真正认识到信息和资金、原材料一样的重要,是企业最重要的经营资源。

4.充分发挥广大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

经过20多年来的市场化改革,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职业自由和岗位竞争的机制,劳动力流动和居住自由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为充分发挥广大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应该进一步鼓励劳动者在就业方面的竞争,特别是鼓励创业精神和自谋职业。鉴于第三产业创业和自谋职业的机会最多,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例如放宽第三产业的创业限制,简化公司的申报程序,建立风险资本市场,对风险创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等等。在这方面,可学习日本“1日元企业”的经验,即只要投资1日元,就可以注册一个企业;只要在规定的期限内例如3年内达到法定的资本金规模,就可以继续经营下去。

第二篇:大力发展旅游农业对郊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农业,即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即是依托新、奇、特、优农产品生产,融合田园风光等农村各种风情特色于一体,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为人们提供具有丰富情趣和文化内涵的一种消费服务的业态。

上海旅游农业起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目前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需求将越来越高,上海农业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加快旅游农业对郊区城乡发展意义重大。

1、有利于促进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郊区综合经济发展。旅游农业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的新、奇、优、特农产品生产,并且需要一定规模布局和集约化生产。如上海桃花节,松江的格大葡萄园即是以桃源和葡萄规模布局和生产为依托的。近年上海桃花节成功举办,既推动了南汇区桃源种源合理布局,也推动了桃源品种升级。而松江区近年对旅游农业发展的探索,使该区黄浦上游浦南地区农业结构找到结构新方向。并正激发这一地区一些基层干部与农民发展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的积极性。

旅游农业,也需要有相应“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配套,因而,旅游农业发展,也必将有利于极大促进郊区餐饮、宾馆、市场商业、娱乐等相服务业的发展。2004年第十四届上海桃花节期间,南汇区人气火爆,在短短的20多天日子里,共吸引游客60余万人。桃花期间和桃花节前后,区内所有餐店、宾馆爆满,有效带动了当地综合经济发展。

2、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附加值。未来上海农业真正希望不在传统种养业本身,而在农业非农功能的开发。旅游农业本质上属于现代服务业的一种形态。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未来上海产业发展重要领域。现代生态农业和现代旅游观光农业,是未来农业服务功能开发的重要领域。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也是未来上海农业更好地服务全市,服务全国的重要途径,也是上海城乡市民对未来上海农业真正需要。结合上海传统农业特色,在继续促进农业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农业旅游业等服务产业,必将。

3、是扩大郊区就业,增加农民收的重要途径。据有关资源介绍,国际上旅游业每投入1元,相关产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就能增加5个社会就业机会。在国内,“一个景点繁荣一个地区”、“一片山水富裕一方百姓”事例很多。2003年崇明县前卫村农家乐,34户农户、194个房间,380张床,共接待游客12.1万人,旅游营业收入654.54万元,户均18多万元,直接从业人员116人,间接从业人员122人。2003年浦东新区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接待参观者和游客129775人次,旅游收入562.16万元,直接从业人员142人,间接从业人员370人。

4、推进郊区三个集中改善上海城乡生态环境。旅游农业发展对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推动,有利于推进郊区农业向规模化经营集中。而旅游农业发展,对于农民就业环境、就业方式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农民非农就业渠道,从而也将对农民向城镇集中产生积极影响。 发展旅游农业最重要依托就是优良生态环境。建设旅游农业景点景区必须优化、美化绿化、水系环境等着手。所以,真正长远的旅游农业发展举措,必然具有优化与改善环境自觉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农业越发展,旅游农业景占景区分布点多面广,也将有利于上海城乡环境的改善,及城市绿化、美化与净化。。

5、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建设文化大市的重要载体。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发展旅游农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上海农业管理部门和经营单位,生产文化、经

营文化、销售文化过程。旅游者也是了解上海农业文化,购买上海农业文化、享受农业文化、消费农业文化的过程。上海农业有其特殊历史和文化,也是发展旅游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发展旅游,能够更好挖掘上海农业历史文化的内涵,充分展示上海农业地方化、个性化、现代化特色,对极大地提高上海农业知名度,提升上海农业的品位也将具有积极意义。

6、是丰富与促进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农业发展有利于丰富全市旅游内容,促进全市旅游业多功能开发,延长旅客居留时期,扩大宾客在上海旅游消费总量,郊区旅游业是全市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四方宾客在上海,是未来郊区旅游业发展一个重点。。必将有利扩大四方将产生积极烘托作用。

旅游农业发展,必将对未来郊区整个旅游业发展,乃至潜力很大,目前远远还没有挖掘出来。但如何使郊区旅游业发展也有个突破性进展,关键在于切实要把好郊区旅游业发展的特点。

未来几年加快上海旅游农业发展重点:

1、进一步提高认识,摆上位置。近年上海郊区一些地方领导,对发展旅游农业意义了解总体还很不够,因而自觉支持发展的动力也很不够。在一些地方,农家乐搞起来了,却没能坚持下来,关键是那里干部不愿去化更多精力去办好。现在关键是要摆上位置,增加必要投入,真抓实干。崇明县农家乐等旅游农业发展起步早,效果好。既有前卫村等村干部群众自觉努力,也有县镇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扶持。那里的领导重视,那里旅游农业就会很好地发展。

2、必须搞好规划,突出重点。规划是旅游农业发展的先导。现在全市旅游农业发展还没有一个总体规划。“十一五”认真解决这个问题。要明确全市旅游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方向。各区县也应相应发展规划。既要有高起点中长期总体规划,也要有近重要景区景点建设划。要注意突出重点,借助现有基础、特色农业、农业设施化、农业园区建设、周边相关旅游景点景区发展旅游农业。各地旅游农业发展,既要积极,又应量力而行。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和可能,科学布局,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办好一个,争取创造最佳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

3、必须完善政策,完善体制机制。各级政府要增加相关投入,并支持鼓励招商引资和鼓励民营资本投入。加快鼓励旅游农业发展。通过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的适当分离,盘活资源存量,挖掘现有景点综合潜能,加快产业化步伐,培育本地区旅游农业“小巨人”,完善景点景区等相关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强行业间协作与交流,实现行业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形成全区旅游农业发展整体优势,争取实现全区旅游农业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进营销手段完善营销策略。完善相关农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相关公共交通和旅游交通线路安排,加强旅游农业相关人才引进、培养等,是未来各地旅游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要加强重要景点景区管理,提高接待水平,优化服务。要十分重视品牌打造,注意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建立服务理念。确保景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对重要景点景区的设计、包装,宣传、推介力度,发挥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作用,提高重要旅游农业景点景区应有知名度。要注意精心编写本地区农业旅游指南,完善交通线路图、景区景点标志牌设置。对不同的客源群要有不同宣传推介主题。

第三篇: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议案

养老服务已成为党和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温政发〔2010〕13号)。“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老龄服务”已经越来越为各级政府所重视。然而,我们所面临的形势还是严峻的,首先是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老龄人口规模大;二是人口老龄化率高;三是平均预期寿命长。老人的需求趋向全方位、分层次和多样化,并在不断寻求生活质量的提升。

2011年年底,温州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有116.71万人,占总人口的14.83%。随着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速,到2015年温州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135.24万,占全市人口比率的16.73%。人口老龄化已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2009年老人节前夕,市统计局专门开展了温州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调查显示: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多年的重视和建设,我市的社区老人协会、活动室、健身设施、医疗服务网络已逐步改善,大多数老年人对目前生活感到满意,满意度评价达84.9分。但是,我市空巢老人家庭已占55%,54.8%老年人还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过半老人看病费用还要家庭负担。养老保障是当前部分老年人最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的主要问题。

老人安则家庭安,家庭安则社会安。敬老养老既是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因此,强化老年人服务保障体系应从家庭、社会、政府多方面进行发散性思维。

为此,我们建议:

一、大力倡导居家养老服务。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家务劳动社会化的程度还较低,老年福利事业不发达,居民住房条件尚不尽如人意,所以,老年人和已婚子女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程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目前,老年人大多不愿意脱离熟悉的家庭和生活环境。居家养老既可以减轻社会养老的负担,又有利于老人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共享天伦之乐,使老年人在家庭中愉快地安度晚年。对于居家养老的家庭,各级政府可以制定优惠政策,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先向居家养老的特困家庭倾斜,鼓励和帮助更多的子女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二、努力探索公办福利机构民营化。公办的福利机构仍要作为窗口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在经营和管理上大胆创新,进一步适应市场规律,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要抓住“试点”契机,加大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应优先安排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减免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配套费用,给予水、电、气等项目收费标准与城市居民用户同等的优惠待遇。积极探索国办民营、民办公助、私营、股份制、合资经营等多种所有制的养老服务形式。改变福利供给方式,对政府承担的福利性养老服务如“五保”老人的供养问题,可采取“按收住五保老人人数给养老机构补贴”的办法解决。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建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创办家庭养老院、托老所等养老服务设施。

三、抓紧建设老年人社会服务队伍。高校可增加一些社会工作专业,培养高素质的老年人社会管理人才和专业化服务人才。建立不同层次的职业培训系统,培训老年人社会服务人员。劳动保障部门可以将经过培训的

下岗职工安排到社区服务领域中来,既可以满足社区老年人服务发展的需求,又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四、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实行为老服务志愿者注册制度,长期与老年人开展结对服务。由社区、老年协会牵头,利用老年人之间相互容易沟通的优势,组建老年人“互助服务队”,实行低龄老年人和健康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服务;并实行服务“时间储蓄”制度,将每名老年人“互助助老”服务的时间储蓄起来,存入“互助助老”档案,到本人需要护理时,再把这些“时间”提取出来,免费享受照顾。

五、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加强慈孝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宣传,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社会慈善机构、公益团体和志愿者的作用,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专业护理机构为主体,社区护理机构为补充,家庭成员、社会团体和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比较完善的老年护理体系,为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发展高端服务业的意义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 发展高端服 务业不仅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 而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深远的战略意义 。

一 、 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

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 ,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 但也面临着陷入

“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的危险 。 如何保持经济稳定发展是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有效推进城市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业 , 是实现我国经济稳 定发展的战略选择 , 而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有赖于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 长期以来 , 我国承接了 大量的位于产业链低端的生产 、 加工和制造环节 , 逐渐形成了以对资源高度依赖 和外向型为特征的经济结构 , 使得经济发展陷入以高投入 、 高消耗和高污染为特 征的粗放化的恶性循环中 。 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尽管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速

增长的经济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趋明显 , 环境污染 、 资 源枯竭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 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带来 的资源环境问题和来自国际的压力 , 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 经济发展 方式的转变 , 意味着经济发展的驱动将由扩大投资转变为扩大内需 , 意味着要大 规模地减少资源的投入和废弃物的排放 。 高端服务业处于服务业的高端领域 , 被 认为是典型的 “无烟” 产业 , 其具有低资源消耗 、 低环境污染和高产业带动力的 特点 。 发展高端服务业 , 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 而且是实现经济 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

(2) 提高城市化的水平 , 有赖于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 城市化是现代经济发展

的重要内容 , 是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 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 我国 的城市化建设 , 面临着城市化率低和城市化问题凸现的双重矛盾 。 为了支撑经济 的发展 , 我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 , 不仅要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率 , 而且要同步防止 和消除城市化问题 , 不断提高城市化的发展水平 , 走出一条高层次城市化发展道 路 。 高端服务业发达程度 , 是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 发 展高层次 、 高增值 、 强辐射的高端服务业 , 不仅能为提高我国城市化率提供重要 支撑 , 而且有助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 提高城市化的发展层次 , 增强城市可持 续发展的能力 。

(3) 解决高素质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 发展高端服务业是关键 。 近年来 , 中国 的高素质劳动力就业问题日益严重 。 2009 年 ,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为 87% 。 也就是说 , 大约 13% 的大学生处于失业状态 。 而 2010 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创 纪录的 630 多万 , 大学生 “过剩” 问题更加突出 。 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本身就 高于制造业 , 而高端服务业客观上又需要高人力资本投入 , 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就 业吸纳能力最强 。 因此 , 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 , 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根 本途径 , 对于保持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 。

二 、 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过近 30 年的改革开放 ,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发展高峰时期 , 制造业已开始

由低端走向高端 , 外商的投资结构和投资重心出现新的变化 ,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 了明显改善 , 传统服务业特别是低端服务业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 要求 , 客观上需要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 。

(1) 高端制造业成为未来的主轴 , 高端服务业的支撑需要同步跟上 。 长期以

来 ,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 以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的传统产业为主 , 其中相当 一部分属于制造业的低端环节 。 “十二五” 期间 ,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国际和国内

竞争环境将发生重要变化 。 一方面 , 由于工资等各种要素价格快速上涨 , 使得我 国制造企业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将被侵蚀殆尽 , 要素成本上升和原有市场空间缩小

的压力在未来将持续下去 ; 另一方面 , 随着更具成本优势的周边经济体加入全球 化市场 , 未来国际竞争将更加白热化 。 如果继续以初级要素支撑制造业发展 , 不 仅不能突破低端锁定进而提高制造业竞争力 , 还会长期陷入粗放式经济增长的格

局 。 因此 , “十二五” 期间 , 高端制造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轴 。 高端制造 业的发展 , 客观上需要在人才培训 、 市场开拓 、 形象设计 、 服务外包等方面为之 提供配套服务 。 如果没有高端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为其提供强力支撑 , 那么高端制 造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

(2) 外商投资重心正发生转移 , 高端服务业成为外商投资新热点 。 改革开放

以来 , 引入的外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 也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 要支撑 。 然而 , 长期以来外商在我国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领域 。 进入 21 世 纪 , 制造业已呈不断下降趋势 , 发达国家的高端服务业正进行着跨国转移 , 寻求 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 。 与此相适应 , 外商在中国的投资重点也必将从制造业 转向服务业 。 可以预见 ,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 中国的服务业将越来越受服 务业跨国转移的影响 , 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会受到国外投资者的青睐 。 大规 模外资进入高端服务业 , 必然会促进高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 并由此带动整个国 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

(3) 低端服务业发展趋于饱和 , 高端服务业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 长期以

来 ,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基本是以零售业 、 餐饮 、 食品 、 理发等传统产业为主 。 从 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 , 低端服务业已经趋于饱和 , 很难有更大的发展空 间 。 推进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 通过提高服务业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来带动 经济发展 , 依靠传统服务业特别是低端服务业将难有作为 。 相比之下 , 房地产 、

咨询 、 设计 、 信息 、 广告等中介行业刚刚起步 , 而体育 、 文化产业严重滞后 , 仲 裁 、 管理 、 投资 、 证券 、 会展尚在开发中 , 法律 、 建筑师 、 医师 、 税务 、 审计等

事务所亟待发展 。 因而 , 发展高端服务业将成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 成 为带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

三 、 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经济转型升级 , 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 而且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客观需要 。 然而 , 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对外开放的转型升级 , 都要求发展高端服 务业 。

(1)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 必然要求低端服务转向高端服务 。 中国产业结构

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时期 , 退出高能耗 、 高物耗 、 高污染 、 低附加值行 业 , 进入和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高附加值行业 , 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走 向 。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次 : 一是扩大第三产业在整个 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 二是三次产业各自由低端领域向高端领域升级 。

第五篇:发展汽车金融服务业的意义

一、开发汽车贷款业务,发展汽车金融服务业的意义

在当前世界经济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下,将汽车消费作为拉动我国内需新的增长点并将汽车消费市场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汽车消费信贷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手段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它不仅可以调节汽车供求矛盾,而且可以提高居民购买力、扩大内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我国汽车市场而言,我国己经形成一个巨大的买方市场,发展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对于有效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坚持汽车消费市场与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汽车消费与汽车生产和流通联动发展,做大做强我国汽车消费市场;建立和完善汽车市场体系,营造汽车消费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汽车消费市场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汽车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正视汽车金融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同时,要吸取国外先进的汽车金融公司的经验,使我国的汽车金融业逐步地做强做大,使我国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我国汽车金融公司的服务。

二、国内汽车消费贷款基本情况

(一) 汽车消费贷款及汽车消费基本情况

汽车消费贷款是指购车人以抵押、质押、向保险公司投保或第三方保证等方式为条件,向可以开办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银行、公司申请贷款,用于支付购车款,再由购车人分期向其归还本金、利息的一种消费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的贷款人为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商业银行;借款人为在中国境内有固定住所的中国公民以及企事业单位。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开办汽车消费贷款业务。汽车消费贷款的种类有: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第三方保证贷款三种。

国内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从无到有,经过几年的迅猛生长和一连升温,但是由于汽车消费贷款的坏账率不断攀升,到2004年出现了各大银行陆续停止或者提高了个人汽车贷款业务的门槛,汽车信贷萎缩。直到2006年随着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开通,银行凭借其密集的网络优势和充足的资金是银行汽车信贷的优势所在,汽车信贷业务也逐渐回升。我国商业银行是开办汽车金融服务的主要机构,约占全部汽车贷款的95%,专业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在我国的作用尚未发挥。现在,我国加入汽车消耗信贷的金融机构重要是商业银行,五大国有银行基本都开展了该项业务,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差异水平加入了该项业务。工行和建行是该项业务投入最多的商业银行。但我国汽车金融的规模远不及国际平均水平,对汽车的推动作用还没有真正表现出来。总体来说,现阶段在我国汽车金融服务领域处于主导地位的还是银行。

(二) 汽车贷款发展的历程

汽车金融服务是依托并促进汽车工业发展的规模很大的金融产业,可以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助推器;对汽车商而言,汽车金融服务通过对经销商的库存融资和对客户的消费信贷,促进了汽车销售过程中批发资金和零售价资金的相互分离;对消费者而言,由于汽车的高折旧性,消费者都更倾向于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购买汽车,不仅可以解决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降低消费者资金运用的机会成本,而汽车工业又具有极强的技术性,这就要求有专门的机构来为消费者提供这种信贷及技术服务。

目前我国私人汽车消费水平总体上仍然偏低。虽然私人汽车拥有量增长加快,但与国外相比,无论总量还是人均汽车拥有量都有明显差距。从国内一些城市横向比较来看,也存在着私人汽车的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速度、人均GDP水平和居民的实际收入不相符合的情况。

1993年,中国北方兵工汽车贸易公司第一次提出汽车分期付款概念,首开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先河。1997年,央行货币政策司酝酿起草《汽车消费信贷管理(试点)办法》(简称《旧办法》)。1998年,这一办法正式被央行颁布实施。然而,从2001年开始,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异军突起,其间中国汽车信贷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旧办法》的重点在于调节货币资金的投向,主要是为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在风险控制方面没有做出详细规定。在相关环境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后,相关规定已严重滞后,这一办法在风险控制方面的模糊规定,使许多银行愈走愈远,不断爆发的汽车信贷案件及银行违规操作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由于《旧办法》的诸多局限,央行从2001年开始已多次下发《〈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对这一管理办法进行修订。《新办法》改变了过去将试点局限在四大国有银行和后来补充的其他中资银行机构的范围,明确了城乡信用社和汽车金融机构经营汽车信贷的主体地位。而所有获准经营人民币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也都被纳入了这一范围。同时,为了规范汽车金融机构的运作,我国相继颁布了《汽车金融机构管理条例》、《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等,为我国汽车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法律条件。同时,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也使我国的汽车金融业向国外汽车金融公司敞开了大门。2004年8月,全球最大的汽车金融公司之一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和上海汽车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合资组建的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这是银监会批准的全国第一家汽车金融公司,这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金融服务,为中国汽车行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助动力。随后不久,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从银监会获得正式开业批复;丰田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中国)、福特汽车信贷公司也宣布,中国银监会已经批准该公司在中国筹建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申请。

外国有实力的汽车金融公司的大举进入,使得建立并完善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体系迫在眉睫,为此,必须吸收国外汽车金融公司发展的经验,推出相关举措打造一个全新的中国汽车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同国际汽车金融巨头抗衡的能力。

三、制约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

(一)汽车金融服务领域的主体分析

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市场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得各类企业纷纷加入其

中。具体说来,主要有如下服务机构:汽车制造商、商业银行、外资汽车金融公司、汽车经销商、保险公司。在我国市场上提供汽车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有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商二种。

几大汽车金融公司虽然建立,但受种种条件的制约,业务开展照旧困难。再加上我国银行对贷款的依赖水平比力大,银行照旧看中车贷这块蛋糕,不会方便放弃。而且现在车贷市场绝大部分的份额仍握在银行手中,短期内难以寻衅商业银行在汽车信贷市场的主导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维持以商业银行为主,专业汽车金融机构、汽车团体财政公司、其他金融机构为辅的场所局面,而在未来将逐渐形成以专业汽车金融机构与汽车团体财政公司为主,种种机构配合加入的场所局面。

目前,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在我国具有明显的行业垄断性质,几大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而又自成体系,由于政策性的原因汽车金融公司还未形成规模,致使金融机构间在此的竞争不能有效展开,尚未开放的市场体系严重阻碍着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二)我国汽车金融风险控制中存的在问题

1、消费者诚信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消费信用环境不成熟和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在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暂时还无法建立的情况下,银行只有对借款人的资质条件进行规定。如新办法中将借款人细分为个人、汽车经销商和机构借款人,对不同借款人申请汽车贷款规定了不同的资质条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要求。对个人借款人,除要求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首期付款支付能力外,强调要求具有稳定的合法收入或足够偿还贷款本息的个人合法资产,具有有效身份证明以及固定和详细的住址。

另外,因为汽车价格竞争激烈,导致消费者出现心理误区。车价下降得太多太快是汽车消费信贷坏账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购车者觉得自己以前买的车不断贬值,与其继续还贷款,还不如再买一辆新车,而银行顶多是把车收走,没有其他更好的催还贷款的办法,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二手车的价值肯定不足以抵消贷款,银行的车贷坏

账只能是节节攀升。

在国外,由于个人信用制度健全、抵押制度完善,一切金融活动均被资信公司记录在案,并将其网络化,免去了银行鉴别申请人相关信息的繁杂劳动,不但节约了贷款成本,也使贷款手续简便化,更重要的是完善的信用制度防止个人因心理误区而发生的坏账,保证了汽车消费贷款的正常进行。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一是建立健全的信用体系;二提高消费者素质。

2、金融机构问题

在国际上,汽车销售融资机构主要有三类:一是商业银行;二是独立的信贷公司或财务公司;三是汽车公司专属的融资机构。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优势是资金雄厚,但是业务范围广,难以专注于汽车的销售融资。汽车公司所属融资机构,专业性强,与汽车生产和销售关系密切,有利于专注汽车销售融资,但资金能力有限。而独立的信贷公司或财务公司,则介于两者之间。虽然商业银行是汽车消耗信贷资金的重要提供者,但商业银行由于在违约车辆接纳、拍卖、变现等方面缺乏经验,缺少专家,也影响违约车辆的处理,兼之社会其他配套措施不健全,所以,银行为低落违约率,制止对违约车辆举行处理,总是拟订非常苛刻的贷款条件,要求购车者提供富足的保证,举行保险,而且只贷给相当于保证物价七成左右的资金。危害和收益总是成正比的,银行高度的防危害措施,使其推出的汽车消耗信贷业务无论是从方便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都难以引起购车者的兴趣,所以现在我国的汽车消耗信贷业务基本上是问者多,贷者少的局面。

3、信用担保公司问题

当贷款购车在发达国家大行其道时,我国的汽车信贷却因难以突破风险瓶颈而止步不前。银行界人士认为,汽车信贷模式尚未定型,存在手续复杂、速度慢、收费高等不足,而这一些瓶颈目前只能靠专业的信用担保公司来突破。信用担保公司与银行贷款对比:第一简化手续 。按照各银行现行的规定,贷款人必须提供有效身份证

件及户口簿、月收入证明、房产证明、个人名下资产及收益证明等,如果选择信用担保,还须提供担保人的身份证、户口簿、收入证明及住房证明。有的还要提供结婚证、企事业单位及机关单位工作证、公务员证、私营企业营业执照副本、纳税单据等。而担保公司只需提供申请人的户口簿、身份证、有效居住证明和收入证明。第二提高贷款速度。 一般来说,在客户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之后,银行、保险公司通常要花几天时间对客户资信进行调查、审核,加上办理新车上牌、抵押登记所需时间,客户从支付首期款到提车往往要等十几天。 担保公司通过家访的形式,只要能认定贷款人收入稳定,有还款能力,没有不良信用记录,就能保证在三天内让客户提到车。第三降低收费。在申请汽车消费贷款时,在没有专业的信用担保公司之前,消费者在向银行提供第三方担保的情况下,还要向保险公司购买数千逾万元的贷款保证保险,以获得银行贷款。但专业的信用担保公司不需要购车者提供担保人,也不要消费者购买贷款保证保险,而且贷款利率比直接到银行贷款低。

4、汽车金融公司的出现及受到的限制

汽车金融公司是从事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并提供相关汽车金融服务的专业机构。汽车金融公司有技术、懂市场,开展业务更专业,在售前售中售后都能和购车者保持密切联络,这也使风险更容易掌控。而且,汽车金融公司可以凭借汽车厂商的强大背景,这是商业银行无法拥有的先天优势。这里提到了汽车金融服务。所受到的限制:

(1)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受到限制

汽车金融服务是指汽车销售过程中对消费者或经销商提供的融资及其他金融服务,包括对经销商库存融资和对汽车营运机构及用户的消费信贷或融资租赁。从金融服务方式看,除提供信贷业务之外,还包括融资性租赁、购车储蓄、汽车消费保险和信用卡等。但根据我国出台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汽车金融公司不能从事汽车租赁业务,而这项业务恰是国外很多汽车金融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同时规定,汽车金融公司不得开设分支机构。这一点也就决定了汽车金融公司不可能像国外的汽车金融公司一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

(2)汽车贷款利率受限制

汽车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利率规定执行,不能像国外的汽车金融公司可以自主决定放贷利率,并且通常执行的是零利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汽车金融公司发放汽车贷款的利率,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利率基础上最高上浮不得超过30%、最多下调不得超过10%。利率浮动本来是汽车金融公司最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但这一规定使得汽车金融公司竞争优势大减。

(3)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受到制约

国外的汽车金融公司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来满足资金的需求。但国内的汽车金融公司只有两个方法来融资:一是接受境内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期限的存款;二是向金融机构借款。接受股东存款没法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问题 ,而向金融机构借款难度更大。因为,银行本身也在开展汽车信贷业务,是汽车金融公司在车贷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如果单单靠自有资金发放汽车贷款来拉动汽车的销售,其困难将会相当大。

5、宏观形势变化对汽车金融业务影响明显

2008年,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汽车产业遭受强烈冲击,汽车市场出现下滑和萎缩,汽车行业经济效益增速明显减缓。就外部环境来看,市场观望气氛浓厚,购买力下降导致内销受阻;受全球经济衰退及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影响,国内车企出口受到很大抑制;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受限,后续发展面临资金瓶颈,都将制约未来一段时期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此外,现阶段发达城市汽车市场趋于饱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一段市场成长期,农村购买力尚未得到有效开发,造成汽车市场发展速度趋缓。而汽车行业和市场发展速度减缓将对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直接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推动汽车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汽车金融服务机构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是汽车金融服务机构防范风险的基础。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令和相关的政策文件尽管为汽车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政策框架,但是可操作性和完备性有待加强。

应尽快对信用立法,规范信用行为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明确信用管理机构、执行机构、执法机构设立和职责,建立失信惩罚机制,规范失信行为的内容、法律衡量标准及处罚标准等,为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尽管工商总局出台了动产抵押登记办法,但目前法律对于动产抵押登记的效力优先性仍存在争议,以汽车质押转为抵押存在不确定因素,建议尽快出台与分期付款销售有关的法律,规范市场行为,保护操作主体的利益;对动产抵押的法律效力予以明确,统

一、细化各地工商行政机关动产抵押执行标准。

建立全国联网汽车登记制度,以便于金融机构集中监控;完善二手车管理制度和融资租赁相关的配套制度等。

(二)健全社会个人联合征信体系

目前,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严重阻碍了汽车消费市场发展。在信用体系中,个人信用处于基础地位,是一种基本支撑力量。

加快建立个人资信征集系统。建立个人资信的征集系统是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建立个人资信的征集系统要靠政府来推动,因为构成个人信用的信息包括个人资产、个人收入、公用事业的付款记录、个人消费信贷、信用卡还款记录、诉讼记录等,这些分别掌握在银行、公安、公用事业单位、法院、人事等部门手中。现行的公民身份证、户口信息由公安户籍部门管理,房屋产权信息由房管部门管理,而汽车牌照等信息由公安车管部门管理。个人信用的信息还涉及到商检、海关、税务、教育、卫生保健等部门。这些信息资源都是一个个孤岛,无法在部门之间沟通和共享。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制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单位将个人资信以商业化或义务的形式贡献出来。

同时,加快培育资信市场的主体。资信公司是社会信用体系的载体,它的任务是以市场运作的形式,把分散在各金融机构、税收、交管、劳动就业等部门的个人信用

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形成个人信用档案信息数据库,合理评价借款人履行金融义务的能力,有效解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外提供信用相关的产品,并以市场化的方式形成全社会有效的自动惩戒机制。权威的资信公司出现,需要政府与金融机构共同努力。

也可考虑,在汽车信贷业务中建立一个专门对汽车消费信贷风险进行管理的中介机构。这个机构可以通过专门收取服务费用,接受银行或保险公司的委托,对个人信用进行调查评价,并对信贷、保险合同的履行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培育专业汽车金融服务机构

1、筹建汽车金融公司

汽车金融公司是一种专门从事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并提供相关汽车金融服务的专业机构,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汽车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售前、售中、售后都需要专业的金融服务。汽车金融公司与银行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专业化,它的业务核心就是汽车金融服务,不仅为用户提供首期贷款购车、上牌照、保险等一条龙的服务,还能提供汽车保养、维修及远程求助等多项服务。汽车金融公司的重要作用还在它为汽车生产厂商拓展与维护销售体系、提供市场信息等,为汽车经销商提供存货融资、营运资金融资、保险等业务。汽车金融公司在整个汽车消费的链条上,成为联系各方的润滑剂。

2、加强汽车金融机构建设

借鉴国外成熟汽车金融市场经验,应建立以汽车金融公司为主导,银行、信托租赁、信贷联盟、保险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为辅的汽车金融机构体系。由于汽车金融公司在国内刚刚起步,在政策和自身层面都受诸多约束,对市场的把握和运作专业金融机构的经验有限,积极培育汽车金融公司等专业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在促进其与商业银行竞争的基础上,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综合银行的资金优势与汽车金融服务业对行业的信息优势和对经销商的控制能力,逐渐形成合理的专业分工格局。

3、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汽车产品创新力度

目前,全国汽车金融产品品种较为单一,仅有作为信贷品种的汽车信用贷款,与国外丰富的汽车金融产品体系相比相距甚远。通过深入市场调研,吸取国内外金融机构有关产品设计和产品营销的成功经验,推出适合区域汽车融资需求特点的汽车金融产品。随着汽车金融机构体系的完善和汽车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汽车金融服务不仅覆盖汽车售前、售中和售后的全过程,还应延伸到汽车消费及相关领域,包括为厂商提供维护销售体系、整合销售策略、提供市场信息的服务;对经销商的库存融资、营运资金融资、设备融资、财务咨询及培训等服务;为用户提供的消费信贷、大用户的批售融资、租赁融资、维修融资、保险等服务等。

(四)完善汽车消费信贷中的担保与风险机制

由于汽车具有“动产”的性质,风险管理难度较大。由政策性担保机构,对于中小汽车企业授信的风险分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涉及范围有限。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组建专门的汽车贷款信用担保公司来分散风险。应大力发展二手车市场,加强对二手车市场的管理力度,调整、充实、完善相关的政策规范交易行为;放宽对交易主体的限制,推动以汽车经销商为二手车市场经营主体;建立科学的二手车评估体系,以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难度。推动建立金融机构与车辆、交通管理、司法部门的信息联动和快速反应机制,减少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成本。

大力推行法人担保和车辆抵押的担保方式。对资信较好的客户,实行第三方保证人担保,尤其应大力推行法人担保,因其具有可靠性强、风险小、方便快捷的特点,而对信誉一般的客户可继续实行保证保险方式;车辆抵押方式的关键是建立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作保障;另外汽车信贷机构还可以通过二手车市场、租赁等业务处理违约车辆,以减少其经营风险。

(五)建立战略联盟共同防范汽车金融风险

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经销商的协作。汽车金融风险是系统性的,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保险公司、经销商任何一家都难以化解其中的风险,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的利益,只有通过合作、建立战略联盟才能实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这就要求共同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认真调查,确认其是否具有法律规定的资信资格,防范贷款风险。汽车金融服务的各机构间应加强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形成合力,全力打击信用不良客户。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间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将违约严重的客户列入“黑名单”,并互通情况,实现资源共享,切实防范一车多贷、一人多车多贷现象的发生。另外,必要时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还要取得车辆管理部门的配合,认真办理车辆抵押手续。

另外,严防保险公司、经销商的欺诈风险。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选择信誉好、实力强的保险公司、经销商进行合作。对符合合作条件的伙伴签订贷款合作协议,明确可能出现的风险时双方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一个成熟的、有效的汽车金融经营模式应当具备下面三项职能:为厂商维护销售体系,整合销售策略,提供市场信息;为经销商提供存货融资、营运资金融资和设备融资;为用户提供消费信贷、租赁融资、维修融资和产品保险等业务,同时具备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目前 无论是外资还是国内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建立完整的专业汽车金融服务机构都将面临一定困难。汽车金融公司在国外市场的金融创新,如车贷债权的证券化和打包处理等金融工具,更是国内无法短期内跟进的。国内厂商缺乏专业金融机构的运作经验,而外资企业适应国内市场还需要一定时间。建立适应我国现阶段实际国情的汽车金融风险控制模式还需要汽车金融公司、制造商、销售商、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政府及消费者等的长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忠诚.中国汽车消费环境研究[J].北京汽车,2003,(2). [2]胡小军,张希良,何建坤.家庭汽车消费意向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消费经济, 2007,(3). [3]马长海,于树胜,王秀芳.我国个人汽车消费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4,(2). [4]邵世风.影响我国家用汽车消费的主要因素[J].统计与决策,2003,(8). [5]吴胜春.汽车金融走出边缘.经济导刊,2003. [6]许会斌.汽车金融服务市场中主体的合作.中国金融,2003. [7]张先锋,单培,尹红.中日汽车金融服务业比较 研究 [J]. 工业 技术经济,2005(12) [8]李静.对困境中的我国“车贷险”业务的现实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5(9) [9] 吴勇.浅谈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出路[J].重型汽车,2004(3): 1-4.

[10] 赵萍.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问题与出路[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9):3—5.

[11] 郭珩.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初探[J].市场周刊,2003(10): 23—25.

[12]董梵:我国汽车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J].车界论坛, 2005,4:1~3 . [13]蔡翔:如何防范汽车消费信贷市场风险[J].现代金融,2005,5:35 .

上一篇:第几支部党建工作计划下一篇:渡口渡船安全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