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作文范文

2024-04-09

突围作文范文(共14篇)

篇1:突围作文范文

看到一本书,是吴再柱老师著作《乡村教师突围》。刚一看书籍名的时候,感觉很有意思,“突围”?乡村教师需要“突围”,为什么“突围”?怎样“突围”?也正是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读了这本书。

在我所理解的乡村教师的“突围”,无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乡村教育的“围城”中走出,调到市区学校去,改变自己的教育空间;还有一种努力专研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突破乡村教师的局限,让自己的从自身“突围”,成为乡村教师的佼佼者,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

研读《乡村教师突围》后,你可以很浅显的读懂书中所表达的意思:每天有所思,践行自己做乡村教师理想,天天有所得,乐在其中。套用书中他引用的余映潮老师送给他的话:“磨练的深度决定你的高度!”正因为没有经受多少磨练,所以不要在工作之余埋怨自己的肤浅!这应该是对每一个教师的鞭策。“贴地而行者,是首先有着对这个世界独特的理解,有着改造这个世界的决心,还有着把内在的思想与外在的世界进行有机结合的策略,也即是说,他们能够让思想接地气,感地温。如果老是觉得自己的工作条件糟糕,幻想着教育的“桃花源”,而不对现实工作中的细小问题一一研究,可想而知,所有的未来不过是空想而已!所有的目标不再好高骛远,而转而的低姿态说不定会让自己一点一点累积,至少可以让自己找到现实中的成就感和生活的幸福感,成为真正的自己!

最后,谢谢吴再柱老师的书,向所有默默坚守的乡村教师致敬!

篇2:突围作文范文

一、当前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工作面临困难多。一是权力日益弱化。乡镇工作繁多、责任重大,而权力却呈现逐渐萎缩和弱化的趋势。二是职能界定不清。乡镇工作包罗万象,大到发展,小到田坎。群众的习惯,有事找政府,尽管乡镇职能转变的呼声很高,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策下,群众的任何事无不涉及稳定问题,即使不想管也要管。三是群众工作难度加大。近年来,农民的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和效益意识明显增强,而义务意识、法制意识和集体意识相对淡薄。四是上访问题较为棘手。越级上访、集体上访、重复上访使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奔波劳碌、神经紧张。

2、整体结构不尽合理。一是从年龄结构看,乡镇干部年龄偏大、青黄不接问题比较突出。二是从干部来源看,高校毕业生补充进人较少,目前普遍存在年轻的行政干部少、事业干部多的现象。三是从干部类型看,传统型的干部多,开拓型的干部少。不少干部仍习惯于按经验办事。干部中大

多数是事务型、平稳型的,部分干部满足于不出乱子、不捅娄子的工作标准。

3、存在四种思想苗头。一是思迁情绪。有的乡镇干部因在乡镇工作时间长,或年纪比较大,或工作任务重、或心理压力大等原因,工作不安心,思想不稳定,要求变换工作环境,调整工作单位。二是埋怨情绪。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财政收入渠道收窄,但刚性支出必须保证,乡镇干部的福利待遇无法及时兑现,尤其是实行“阳光工资”后对乡镇干部经济待遇造成的冲击及存在的差异性,加之乡镇事务繁杂,节假日经常没有休息,干部思想上对此产生埋怨情绪。三是畏难情绪。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从前习惯于指挥命令的乡镇干部必须学会为群众提供服务,部分干部难以适应,感到工作无所适从,产生畏难情绪。四是迷惘情绪。无论是计生工作、信访维稳,还是制止“两违”,抑或防汛抢险,甚或是突发性事件,一旦工作出现失误或纰漏,等待处理的只有乡镇干部,似与上级职能部门无关。诸多的“一票否决”让乡镇干部备感困惑和迷茫,加剧了他们的精神负担。

二、影响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原因分析

1、压力较大。在目前的体制下,乡镇实际上成了上级各部门的执行机构,权力有限,责任无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事事都重要,事事都要做好。乡镇干部跑龙

套式的转,害怕哪方面没干好,交不了差。另外,各种媒体不负责任的片面宣传,涉农出问题大多归责在乡镇干部身上,殊不知有些问题出现在乡镇,根源却在上头。

2、活力不够。一是来源不足。乡镇干部队伍过去主要以招聘合同制干部和大中专院校学生毕业分配为主,近年来这两条渠道都被堵死。欲招录公务员没编制,招考事业干部数量有限,一些上级组织人事部门通过选调、选拔的毕业生又由于素质较高,大都在乡镇工作一两年就被调进区直机关。二是流动不快。干部交流机制不够完善,一些干部长期在一个单位工作,经历单

一、缺乏多岗位锻炼。三是出口不畅。因政策限制,优秀的事业干部不能及时提拔使用和正常流动。

3、策实脱节。如计划生育强调“七不准”、“八不要”,但每一个计生对象节育措施的落实和社会抚养费的征收都通过干部思想动员去推进,显然是不现实的,政策措施忽略了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一些干部认为困扰乡镇干部开展工作最突出的问题是有些政策措施不太切合农村实际,不利于工作开展。一方面上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要落实,另一方面又存在多入场多犯规的现象,致使一些干部宁可少作为也不愿积极作为。

三、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科学界定乡镇工作职能。乡镇是个“不管部”,镇域范围内的事不分大小多数都由乡镇党委政府负责。于是造成乡镇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结果费力不讨好。因此,必须科学界定乡镇职能,乡镇主要应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将一些本应由区直职能部门完成的工作任务从乡镇干部的职责范围内剔除出来,让乡镇干部能轻装上阵,集中精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2、改善乡镇干部队伍结构。一要重视“入口”。要从区直部门有计划分层次地下派干部到乡镇挂职锻炼,改善乡镇干部结构。要出台相关干部政策,引导年轻干部向乡镇有序流动,比如可规定今后凡提拔为副科级的干部必须有几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凡新招录公务员或事业干部必须到乡镇锻练若干年方可调入机关;表现优秀的乡镇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等等。二要促进流通。出台政策规定乡镇干部在同一地工作满一定工作年限,必须进行交流。

3、优化乡镇工作环境。一要切实解决乡镇权责不匹配,权力有限,责任无限的问题。二要大力精减上级单位的指令性任务和各类文件、会议。三要改进政策措施,合理设置区、镇两级税收分成,增加乡镇收入,切实解决乡镇财政运作难问题。四要着力加强村一级基层组织建设,着重抓好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步伐。五要客观

评价乡镇干部工作的功过得失,不求全责备,不揽功诿过,真正理解和支持乡镇工作。六要加强群众教育,培育现代公民。

篇3:如何在高考作文中突围

一、明确阅卷老师心理

曾经江苏省高考阅卷组专家用“一蟹不如一蟹”来形容高考学生作文的惨状, 鉴于笔者亲历, 略对学生作文现状主要为总结如下四点:1.有句无篇。如果说这么多年语文学下来, 都不能在高考卷上写几个漂亮句子, 有点危言耸听。但文章有清晰思路, 知道环环相扣, 让阅卷老师一口气读到底, 不会觉得文章有割裂痕迹的并不多。文章可能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写的, 但是由于认识不清, 将三者混杂在一起的现象比较多, 没有对问题层进式探讨的语言标志。记叙文缺乏一以贯之的线索。很轻易的写与文章题目扣得不紧的闲笔。2.缺乏素材。江苏高考作文专家何永康教授、骆冬青教授、蔡明教授等都反复提出过学生要写自己的生活, 要从生活中找到与题目相吻合的东西。但专家们很无奈, 老师们也很无奈, 因为我们很清楚学生没有多大生活, 或者说我们没有很好地开发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 所以他们写记叙文更多人偏向于稚嫩, 或者写亲情也是平平常常, 说些大家都会说的话。议论文还是处于古人扎堆的情形。3.思想浅层。高中哲学的学习并没有真正启发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 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在作文中表现的远远不够, 很多话存在逻辑错误, 过于武断, 现象的挖掘不能有效地设置背景条件。4.语文基本能力欠缺。用词造句还亟需提高。学生的现状是如此, 加上阅卷速度问题, 那势必会导致阅卷老师的阅读期待。针对以上这几个问题, 阅卷者势必希望看到有严整的规划布局、环环相扣的文章, 有新颖素材, 并且能够对素材有自我想法的文章, 有个人思想光芒、会辩证分析看问题的文章, 有满篇锦绣的笔迹, 没有任何语文基本问题的文章。

二、窥测出卷教授意图

高考命题是高校选拔人才的媒介, 因此在江苏省2009年高考阅卷时, 曾用“意深言精”、

“意清言明”、“意平言平”、“意偏言嫩”、“意乱言乱”来区分一类卷到五类卷。所以对某一现象是否有理性的哲学认识, 是否有自我的思考反省, 是否明白进行探讨的方向, 是否具备逻辑表达能力是衡量一个即将步入高校的学生是否具备步入社会或科学研究行列的标准。我们非常明确地知道不会思考, 或者思考浅薄的人很明显是不能够成为尖端人才的, 高校乃至于国家建设不需要人云亦云或不知所云的思维。

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哪一年高考作文命题都呈现一个典型现象, 都需要学生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 你是否意识到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现象或人生阶段 (往往这个社会现象是不正常的, 有问题的) 。第二, 你将如何看待并作出选择?第三, 你是否有一些疗救的建议或手段?正因为出卷的教授们认为学生应该有看待社会问题的能力, 所以曾经有些专家写文章指责这一现象, 他们认为把成人世界都无法解决的诸多矛盾抛给涉世未深的高中刚毕业的学生去思考有欠妥当。对于这个问题, 我是这样看待的:我们不必要求学生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但在思考过程中加深对世界的理性认识和审美能力, 有助于培养解决这些问题的思想种子, 这应该是一个功在千秋的事情。

比如2005年的江苏高考题:我们常常用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来谈写作, 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 中间要充实丰富, 结尾要响亮有力。写作固然如此, 仔细想想, 小到生活、学习, 大到事业、人生, 又何尝不该这样呢?请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个题是典型的目前为止都无法有定论的辩论题, 即“你认为开端、过程、结果哪个更重要?”, 我是如此揣测这个命题的, 这个背后有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即万事看结果, 以成败论英雄。只要失败了, 开端与过程中的种种艰辛可以归结于零。这是整个社会一个存在相当普遍层面的评判标准。而我们的现状是明明知道这种标准存在极大的片面性但似乎很难改变。这种问题恰恰需要在孩子们身上找到寻求改变的可能。同理, 2014江苏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 选取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有人说,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 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 年青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 这种想法其实是天真的, 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又一次把学生放到了岔路口, 青春到底会“朽”还是“不朽”, 我们照样可以揣测这其实是人生价值的一次探讨。说穿了, 就是你愿意成为《赤壁赋》里的“客”还是“苏子”, 在我们面对人生苦短如此不可回避的事实的时候, 你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消极避世、及时行乐还是努力进取?从古至今做出三种选择的人比比皆是, 鉴于高考鼓励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出卷者的意图明显在最后者。

三、好切口是有效突围的最佳途径

以2012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为例:阅读下面的材料, 按照要求作文。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 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 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 就在他们的眼里, 他们的事迹里, 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 那么丰满, 那么幸福。 (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那一年被几十万考生用的最多的事例是“最美司机”吴斌。2012年5月29日中午, 吴斌在驾驶大客车行驶于沪宜高速时被迎面飞来的制动毂残片砸碎前窗玻璃后刺入腹部致肝脏破裂, 但他仍强忍疼痛将车停稳, 并提醒车内24名乘客安全疏散及报警。后被送往中国人民解放军无锡101医院抢救。2012年6月1日凌晨3点45分, 吴斌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 年仅48岁。这个材料被用到什么程度, 笔者曾经在一个小时内批到26个吴斌, 而且其中有9人把吴斌的名字写错, 比如“胡兵”。这只能证明有很多学生没有充分准备材料来应考, 只好选择高考最近几日, 新闻广播各类媒体报道得比较频繁的事件和人物。这样的事情, 2013年考“拒绝平庸”时继续发生, 网球赛冠军李娜成为那一年作文首选人物。这样的选材势必形成大面积撞车, 增加阅卷者的阅卷疲劳, 从而分数一路走低。而在这样的背景下, 笔者批了一份给他一类卷64分的作文, 基本情节如下:大前天回家, 突然发现素来脾气宽和, 不大爱生气的父亲眉头紧锁, 一个人自斟自饮, 我觉得很奇怪。然后小心翼翼地询问父亲, 父亲摇摇头, 重重地叹了口气, 父亲背后的书架似乎也叹了口气。谜底揭开, 原来5月31日红学大家周汝昌去世, 平素喜欢传统文化的父亲在点开网上关于周汝昌去世的消息时, 也翻看了网页下面的评论, 竟然有很多网友说“老头子早该死了, 研究《红楼梦》有什么用”, 这才是父亲生闷气的原因。原来是因为父亲对传统文化充满着爱, 才会对传统文化不被理解和重视产生深深的忧。情节很简单, 但水到渠成, 精巧扣题。而我们会发现周汝昌去世恰恰是吴斌殉职的前一天。为什么都是高考考期附近的事件, 效果会截然不同。选择材料的“去关注化”, 并且能够反映民众思维上的一些问题, 起了最终的有效作用。这个选材可以作为高考有效选材的一个范本。

因此, 尽早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辨析至关重要, 比如“凤凰网”上“评论”中的有些问题的思辨, 是否让学生也进行思考, 对有些事件不同看法投票的结果, 进行投票者的心理分析。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偏爱的诸如文化类、科学类的素材, 进行合理化思考发掘, 寻找一条蹊径。或许才能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摘要:笔者多年关注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 尤其是对江苏省高考作文命题的延续性和变化性做了长时间的比较分析, 并且多年参加高考阅卷, 所以希望从全局把握对高考作文的突破, 而不纠缠于某一年的题目。因为作文在全卷中不可动摇的首要位置, 所以如何在几十万份试卷中使作文脱颖而出, 取得高分, 对于整个高考成绩的最终结果影响甚大。本文尝试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篇4:考场作文困境与突围策略

考场上常常出现意外情况,如何处变不惊,稳操胜券?对此有一个心理和措施上的准备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针对考场作文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形,提供一些方法帮你从容应对。

一、作文时间不够

一般情况下,考场作文时间应控制在45分钟到60分钟之间,如果少于45分钟,没有扎实的写作功底就很难写出满意的文章。有不少考生基础题耗时太多,到写作文时,时间已经不多了,怎么办?

1. 克制紧张,围绕话题(或命题提供的材料)用几分钟快速列一个简要提纲(命题作文做法一样)。

如果准备写记叙文,明确以下几点:

①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或要抒发一种什么情感。

②简要勾画一个情节,或确定好一条记叙(抒情)线索。

③写好哪几个细节(最好三个以上),或能激起读者情感波澜的几个片断。

④开头或结尾用什么方式点睛。

如果打算写议论文,明确以下几点:

①提出问题,明确是什么。(什么观点?什么论题?)

②分析问题,明白为什么。(分述几条理由,每条理由的根据是什么?)

③解决问题,知道怎么办。(给读者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提纲一经确定,快速行文,有时30分钟左右就可完卷。

2.围绕话题(或命题)中心词,头脑里快速进行发散性联想,把联想到的所有相关内容在草稿纸上写出来,这些联想有没有使用价值,是否前后矛盾,都不要紧,只需抓住其中一个或几个,做一个逻辑上的安排,迅速补充材料,就可以一挥而就。

3.抓住自己看到题目后的第一个印象,或从自己感触最深的那一点入手,不要犹豫,快速行文,只要有真情实感,文章也会不错。

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话题是“山给人以沉稳,水给人以灵动”。一位考生到做作文时只有45分钟,思考一会儿又过去了5分钟,不由得紧张起来。此时,面对话题,“沉稳”和“灵动”一下子触发了考生的灵感。在紧扣命题的前提下,考生把当时的心理活动形象地再现了出来。构思的“灵动”,立意的“沉稳”显示了本文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它在千万篇作文中的唯一地位,因而获得了高分。

二、行文中途想转换写法

文章写到一半时,想推倒重来,一般来说是吃力不讨好的,既浪费了卷面,又耽误了时间。如果一定想换一种写法,建议尽可能保留已有的文字,看能否结合这一半内容,巧妙过渡。如何处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例如本想写议论文章,后来想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把这一段议论文字转换为人物的心理活动或演讲、报告的内容,在开头结尾加上适当的语言,确定一个记叙文框架,转入叙述描写就可以了。如果想把记叙文改写成议论文,可以把记叙的内容转换为一个论据材料,同样要在文章开头或中间确定好议论框架,论据也允许有形象感,当然有些文字可以作适当删改,但要注意文体特征必须鲜明。

三、中途发现偏题、跑题

偏题、离题肯定不是好事,但既然意识到了,也不要过于紧张,可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在文前、文中或文后加进一些关键语句,进行有目的的牵引,或从整体上采取大手术治疗。

例如,1988年高考作文题为《习惯》,有一个考生写了一半发现跑题了,怎么办?重写来不及,作文格也不够,硬着往下写,显然会更糟。此时,考生灵机一动,补写一段,说明自己没有良好的写作习惯,未能审好题目就匆匆忙忙下笔,由此引出写文章以及做事情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意义。文章收到了欧·亨利小说结尾式的艺术效果,获得了高分。

2004年湖北高考题作文话题是“买镜”,有一位考生开始写的是卖镜,写着写着,可能发现跑了题,虽说买镜和卖镜有关,但毕竟话题是“买镜”,跑题已成定局,怎么办?当阅卷老师为考生有这么好的语言功底而立意跑题感到可惜时,异峰突起,文中出现了这么一段话(大意):文章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跑题了,怎么办?作文格浪费这么多,时间快到了,我怎么这么粗心,把“买”看作“卖”了呢?自责,后悔,紧张,自骂,心理活动描写非常精彩。最后考生觉得这次考试作文就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我的粗心大意,照出了我的性格弱点,我要感谢这次作文命题,感谢这次考试,我买到了一面镜子,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它是无价之宝。”你说,老师看到这里是一种什么感觉?能不给高分吗?

四、字数不够

考试时间快到了,文章快要结束了,可是字数仍然不够。本来文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然而高考作文都有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最好超过800字。字数不够,要得到一个中档分数显然不太可能,补救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1.从另一角度再写一段。这一角度的内容不能画蛇添足,要围绕中心(主旨)进行。

2.对前文内容再行挖掘或归纳。挖掘和归纳要具有揭示文章主旨和总结全文的意义。

3.呼应文章开头再写一段。这一段不要机械重复。有这一段,不仅达到了字数要求,文章结构也有一个完整感。

4.适当引用,为文章添采。引用包括引名言、歌词、诗赋等。加上引用文字,以此揭示文章主旨,给读者留有余味,还可以为文章语言增色。

五、个别段落的处理

某一段话开始觉得不错,后来发现很不好,这种情况最普遍,不少考生采取的办法是把这一段话删掉,当然也有考生硬着头皮往下写。这样处理显然都不太好。最好是冷静下来,看有没有办法,说不定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例如: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的作文,开头写道“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人不开口,人不说话,人心怎么想。天上没有风雨,当然会有太阳。人不开口说话,别人会知道你到底在想什么呢?所以,人只要不是哑巴,就应开口说话,而且是说好话,说中听的话。”这一段话化用歌词,作为开头,考生开始可能很欣赏,后来也许觉得啰嗦,就删掉了。是的,有点啰嗦,不过,要是想到鲁迅先生《祝福》中的祥林嫂说阿毛的故事,也许就舍不得删掉了。把这段话当作主人公在人生关键时刻的一次心灵选择中留下的创伤,让这段话在文中反复出现,用几个片断构成一个悲剧故事,多么震撼人心。孤立看有些话的确无用,若给它一个特殊的语境,它一下子就价值连城。

六、缺乏材料

就一般情况而言,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并不太难,难的是及时找到满意的材料。我在本刊今年第1期上有一篇文章做了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为了本文的完整,下面再作提示:

1. 从课堂学习体验中找材料。无论哪一道作文命题,几乎都可以和我们课堂学习体验链接,关键要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例如“母语”话题作文,在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欣赏母语的鲜活的例子太多了。

2. 从学习过的课文中找材料。整个中学阶段,学习过几百篇课文,内容包罗万象,高考作文命题从内容实质上来看,是不可能超出这个范围的。

3. 想一想自己有哪些特长。每一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唱歌、书法、画画、体育、表演、演讲、家务等,研究这个长处和作文材料之间的联系,我们就会发现,材料用之不竭,还具有鲜明的个性。

4. 想一想身边熟悉的事情。大至国计民生,小至邻里纠纷,都可以做作文材料。

5. 借用试卷。一套语文试卷,文字材料一般有六七千字,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且和现实生活扣合得非常紧密,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感。只要材料能够扣合观点,借来用用,何乐不为?

6. 采用假设方法拟材料。如果写的是议论文,可以借用假设寻找论据。如果在阐述事理过程中论据不足(或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论据),这时借用假设方式可以解决问题。有了正面事例,借假设可以找到反面事实。只有现在的事例,借假设可以推知未来可能发生的事实。

如果材料记忆不准,我们可以用大意,要注意回避记忆模糊的地方,明明不知,却故意掩饰,张冠李戴,笑话百出,当然对评卷有影响。

考场作文出现意外的情况很多,以上只是说到其中主要的几种。只要我们沉着应战,遇上意外反而可以急中生智,甚至会写出连自己也意想不到的好作文。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六中学】

篇5:突围作文

当陈忠实用六年的呕心沥血写下《白鹿原》,当王全安反复研读将其拍成电影,大上海的《小时代》却以惊人的暴利新晋成无冕之王。奢华的住所,不菲的服装,甚至连妆容精致的主角也似神界尤物——于是这部只叫座不叫好的电影掀起时尚界土豪界狂潮,孩子们在“虚荣”这座纸币铸就的虚拟城市里流连忘返。当一座座高大尚的咖啡屋拔地而起,老茶馆消失了;当手机电脑上的电子书刊数不胜数,传统书店消失了……时光荏苒,再回首时,我们会发现,古老的文化经典已离我们远去。可是,在摇头叹息精粹流逝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要反思:自己也参与了这放逐文化的过程吗?自己曾正确处理过文化与娱乐的关系吗?我不得而知,唯一确定的是,总有些人努力着,让经典以另一种形式普照大地。

,王力宏自编自唱的《十二生肖》在央视春晚舞台上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王力宏的曲风也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他把传统含蓄的中国风与西式嘻哈风完美融合在一起,独创出华人新曲风。曾经枯燥乏味的戏曲和晦涩难懂的诗词在他的创造下以全新的奇特的面孔走进我们的生活。传统经典终于在画龙点晴后重放异彩。听听吧,周杰伦的《逍遥叹》,姚贝娜的《菩萨蛮》,一度媚俗的流行歌曲如今正用美丽的文字,展现出文化的深沉魅力。

《舌尖上的中国》在连续播出两季后,迅速风靡海内外。它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华饮食之美,领略了中华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它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消遣节目的形式表现出来,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保持了文化的生命力,加强了我们的民族凝聚力。而这些正是当前文化突围的关键所在——传承,创新。

篇6:突围作文

二模考试

出生以来所有大大小小的考试,我从来没有怕过,也更准确的说是没有在乎过,成绩也时好时坏。唯独那次中考前的二模考试,不知怎么了,突然特别害怕,总有一些特别恐怖的声音在我脑子里久久不愿意散去,我想要逃避,但没有办法。

进入考场,脑袋里一片空白,就更别说答的怎么样了。果然不出所料,我成绩只有470分,我…..败了。

家长会

这次家长会非同寻常,涉及报考的很多事项,在这过程中我心不在焉的坐在妈妈旁边听着几所名校的介绍,分析这成绩,参考着众多学校。妈妈并没有说我,只是面无表情的说:“报个职高算了。”我没有回答,结束了,回家这一路上我们谁也没有说一句话。我被巨大的耻辱和冷漠包围着,无处可逃。回家后,坐在书桌前,想着那句冷冷的话,心里很不自在,妈妈也一定对我很失望吧?心里想着想着,突然从心底涌出一股斗志,我要冲刺,考一所好学校。填志愿时,报了几个好学校,妈妈也没在意。

三十天备考

据中考还有三十天。黑板上清楚地用红笔写着。从家长会那天晚上起,我就一直在很认真的看书,复习,不会的都问的明白,从头到尾的牢固了一遍。这三十天,我白天在学校学,晚上回家熬夜学,每天睡眠只有四个小时,我想,我努力了,我奋斗了,我不后悔了。

中考发分

中考出分的那天,我出去玩了。妈妈守在电脑前,等待着成绩。我正玩得开心呢,妈妈来电,接听后,只听里面一声刺耳的尖叫,然后兴奋的说:“632分,623分,太棒了!”我听得出,妈妈是最高兴的,我没有让她失望,我没有辜负自己,我没有白白付出,我没有……623分!对于别的成绩好的学生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可我,凭着这632分,我这一“仗”,光荣的“打”赢了。

考前的“突围”复习,不是没用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用心了,就一定会做到的。

我努力了,并且胜利了!

篇7:突围作文

一个月以来,数学,物理经常让我心灰意冷,焦头烂额。上一次,一道全国的物理高考题困扰我许久,我心想:“问老师或许是一条捷径。”但另一个声音又想起:“问老师?难道高考也可以问老师?”思考过后,我决定自己突破它,攻克它。于是,我开始列物理表达式,一个有一个表达式呈现在我面前,我却无从下手。手头上的笔也不听话了,写着写着就往下滑。我不厌其烦地拿起它,重新演算。可惜呀,笔又一次滑动www..com,我把它摔了出去,“哼,小样!连你都欺负我。不写了!睡觉去。”

次日清晨,我迷迷糊糊地说:“一道物理题而已,有什么了不起。连你都征服不了,我怎么突围高考,蟾宫折桂呢?”当我醒来时,室友们都笑道:“做梦都在做题呀!”我脸突然红起来,不好意思地说:“没….没有…你们听错了吧!”我飞快地穿上衣服,冲了出去。哎呀,这回丢脸了。我气得直踩地,仿佛都地动山摇了。

到了晚自习,同学们都忙碌起来,我也忙起来了,做完英语做数学,总之忙得跟蜜蜂一样。作业基本完成后,我偷偷地看起了杂志。一句话“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同一件事重复很多遍”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当时想:“一位大科学家上能如此,何况是我这样的呢?”我迅速关上杂志,找出那道未解出的物理题,开始研究起来。

刚开始,我依旧找不到思路。我脸色越来越黑,笔被我握得“吱吱”地叫,草稿纸被压出了印记。题目好似一个顽皮的孩子,跟我玩起了躲猫猫。我越用力去想,去找,它却越是隐藏。”冷静,戒骄戒躁”物理老师的话浮现在我得脑海里。我松开了笔,抚平了草稿,一步一步地演算下去。我也遇到了无法理解的,但我没有焦躁不安,一步步地分析物理过程,受力关系。“哦,原来是这样。我知道了,哈哈!”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时,我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篇8:给作文来一场突围

学生的作文为什么会空泛、失真, 为什么会矫情无趣呢?这与老师的教育教学和当今的社会文化背景不无关系。首先, 众多的高分作文让学生迷失自我。高考的现实利益, 让学生考虑的更多的是能否在第一时间在布局或立意或语言等形式上给老师以视觉的冲击。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必然使得很多老师和学生费劲心思在结构技巧上加以模仿, 学生拿到一个话题立即想到的是有无同样的话题可以套作,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七拼八凑、生拉硬拽, 无病呻吟。其次, 价值取向的引导禁锢了学生。学生作文假大空现象仍屡见不鲜, 一说亲情就是雨夜父母送伞, 一说爱国就只会写我们是栋梁要以读书为主将来报效祖国, 一说到逆境一定是张海迪、海伦·凯勒。这样千人一面的文章每天被我们的学生翻来覆去地复制着, 究其原因还是我们一节节语文课熏陶出来的, 过分地强调价值取向, 使得长期受熏陶的学生自然也只能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作文, 无法施展思想的拳脚。第三, 大众文化的冲击冲淡了自我。当下, 大众文化以不可阻挡的威力冲击着学生的学习生活, 网吧卡通、影视歌星、你死我活的爱情、背景模糊的善恶争斗等等。学生所接受的校园文化和文本文化与这种大众文化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联系和冲突, 一方面是校园文化、文本文化中学生被耳提面命地去告知要表达正义、健康, 要表现对民族命运、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 另一方面在大众化中“淡化理想、拒绝崇高”的潜流冲击下, 不少学生理想空白, 精神低迷, 反映在作文中就是主体迷失, 语言失真。

基于以上情况, 我们该如何让学生走出重重围困, 走出“一凑二抄三套”的路子, 书写内心的真实感受, 以真话吸引人, 以真情打动人呢?

一.在生活中吸取养分

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 现在很多学生囿于书山题海, 两耳不闻窗外事, 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 不知今夕何夕。由于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 理性的思想自然就空白, 比如我曾布置学生写一篇以“规则”为话体的文章, 很多学生都是在谈学校要遵守校规, 考试时要遵守考规, 玩游戏时要遵守游戏规则, 写来写去都走不出个人狭小的生活圈。如果我们的学生能走进广阔的生活天地, 那他们的思维就会开阔起来。如有的同学从人与人相处、国与国相处、人与自然社会相处都应该遵守一定的规则来写, 比上一类文章就明显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深刻。所以我们要把学生引向他们自身生活更广阔、更缤纷的世界, 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 用心去感受, 用激情去探索。

二.在故书中积淀素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研究表明:“学生自发兴趣的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的写作训练对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我们强调观察中的思考和感受, 还应强调阅读中的思想积累、情感积累。我们曾叫学生写一篇以“苦难与成长”为话题的作文, 很多同学理解苦难仅局限于家境不好、父母的压力太大、老师的责骂、同学之间的矛盾, 这样的文章一看便给人以小气、学生气十足感。平时注意阅读积累的同学把眼光转向那些在苦难中历练并成长的伟人, 如有同学这样写:“愁肠百断的李白绣口一吐便半个盛唐, 文章憎命达的杜甫一生颠沛, 却登上现实主义巅峰, 残缺的司马迁忍辱负重唱响史家绝唱。”这样的文章因为平时积淀更深, 所以能在文采思想上震撼人心。

三.在本色中求得动人

写作应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受, 真实地再现生活而不回避现实。就像巴金在《随想录》里虽然无情地写出了自己曾经的懦弱动摇甚至可鄙, 但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对巴金人格的尊重。我们有个学生曾在文章一开头就说:“我要忏悔, 我要向父母忏悔, 我曾经无视他们的爱, 胡乱地发泄着内心的烦躁;我要向老师忏悔, 我曾无视他们的辛苦, 虚伪地对待他们, 轻视他们的劳动成果;我要向同学忏悔, 我曾经关闭自己的心门, 曾经嫉妒过他们、曾经敷衍过他们……这样的文章不夸大其词, 不粉饰包装, 很自然地回到了写真话、书真情的本色。

篇9:给作文来一场突围

学生的作文为什么会空泛、失真,为什么会矫情无趣呢?这与老师的教育教学和当今的社会文化背景不无关系。首先,众多的高分作文让学生迷失自我。高考的现实利益,让学生考虑的更多的是能否在第一时间在布局或立意或语言等形式上给老师以视觉的冲击。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必然使得很多老师和学生费劲心思在结构技巧上加以模仿,学生拿到一个话题立即想到的是有无同样的话题可以套作,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七拼八凑、生拉硬拽,无病呻吟。其次,价值取向的引导禁锢了学生。学生作文假大空现象仍屡见不鲜,一说亲情就是雨夜父母送伞,一说爱国就只会写我们是栋梁要以读书为主将来报效祖国,一说到逆境一定是张海迪、海伦·凯勒。这样千人一面的文章每天被我们的学生翻来覆去地复制着,究其原因还是我们一节节语文课熏陶出来的,过分地强调价值取向,使得长期受熏陶的学生自然也只能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作文,无法施展思想的拳脚。第三,大众文化的冲击冲淡了自我。当下,大众文化以不可阻挡的威力冲击着学生的学习生活,网吧卡通、影视歌星、你死我活的爱情、背景模糊的善恶争斗等等。学生所接受的校园文化和文本文化与这种大众文化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联系和冲突,一方面是校园文化、文本文化中学生被耳提面命地去告知要表达正义、健康,要表现对民族命运、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另一方面在大众化中“淡化理想、拒绝崇高”的潜流冲击下,不少学生理想空白,精神低迷,反映在作文中就是主体迷失,语言失真。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该如何让学生走出重重围困,走出“一凑二抄三套”的路子,书写内心的真实感受,以真话吸引人,以真情打动人呢?

一.在生活中吸取养分

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现在很多学生囿于书山题海,两耳不闻窗外事,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不知今夕何夕。由于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理性的思想自然就空白,比如我曾布置学生写一篇以“规则”为话体的文章,很多学生都是在谈学校要遵守校规,考试时要遵守考规,玩游戏时要遵守游戏规则,写来写去都走不出个人狭小的生活圈。如果我们的学生能走进广阔的生活天地,那他们的思维就会开阔起来。如有的同学从人与人相处、国与国相处、人与自然社会相处都应该遵守一定的规则来写,比上一类文章就明显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深刻。所以我们要把学生引向他们自身生活更广阔、更缤纷的世界,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

二.在故书中积淀素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研究表明:“学生自发兴趣的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的写作训练对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我们强调观察中的思考和感受,还应强调阅读中的思想积累、情感积累。我们曾叫学生写一篇以“苦难与成长”为话题的作文,很多同学理解苦难仅局限于家境不好、父母的压力太大、老师的责骂、同学之间的矛盾,这样的文章一看便给人以小气、学生气十足感。平时注意阅读积累的同学把眼光转向那些在苦难中历练并成长的伟人,如有同学这样写:“愁肠百断的李白绣口一吐便半个盛唐,文章憎命达的杜甫一生颠沛,却登上现实主义巅峰,残缺的司马迁忍辱负重唱响史家绝唱。”这样的文章因为平时积淀更深,所以能在文采思想上震撼人心。

三.在本色中求得动人

写作应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受,真实地再现生活而不回避现实。就像巴金在《随想录》里虽然无情地写出了自己曾经的懦弱动摇甚至可鄙,但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对巴金人格的尊重。我们有个学生曾在文章一开头就说:“我要忏悔,我要向父母忏悔,我曾经无视他们的爱,胡乱地发泄着内心的烦躁;我要向老师忏悔,我曾无视他们的辛苦,虚伪地对待他们,轻视他们的劳动成果;我要向同学忏悔,我曾经关闭自己的心门,曾经嫉妒过他们、曾经敷衍过他们……这样的文章不夸大其词,不粉饰包装,很自然地回到了写真话、书真情的本色。

如果我们能回归心灵,守住精神的家园,真诚体验生活,书写真实感受,那我们的文章就一定能以真动人。

篇10:突围850字作文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痕,这似乎是侠客一行突围的专利DD面对千夫所指,文王忍辱,勾践含垢,重耳外逃,而孔明则深入他吴郡之内,舌战群儒;关公释嫌,林聪妥协,燕王装痴,但嵇康却依旧自个儿打铁,冲耳不闻……突围,诚然不同人的方法迥异,但他们都已然成功。

乌江一如既往的流淌在那片土地上,静静地。但曾几何时的咆哮仍不绝于耳DD霸王你如关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一役突围成功,名声大噪,冠于诸侯,而又力拔山兮,九战九捷,你是何等的精神DD然此时,汉军重围,四面楚歌,你与虞姬对饮三盅,遂与百八将士突围而去,乌江江畔,战鼓齐擂,剑拔弩张,留下的是一个不肯过江的英魂。

霸王啊,亏你雄才伟略戎马一生,试问同一个伎俩怎能不审时夺度而就轻率地用第二次呢?

遥想当年,大王新政,“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然谄媚之风四起,朝野上下妖孽横行,三闾大夫遭弹劾,紧随其后的是“国亡了!”,于是大夫也怀揣着《九沙》、《天问》,高歌“世人皆醉兮我独醒,举世浑浊兮我独清”,缓缓地步入了汨罗河……后世的在这汨罗河上赛龙舟的人们记得的是一个忠贞的名儿!

历史的重心再次转移,在那三个乌台挑起的诗案里,东坡先生被长途解押,由湖州至汴梁,一路上,他想了很多很多,生怕株连了亲朋好友,在长江边上学屈原投江不成,又在太湖投湖,所幸的是自杀未遂,殊不知突围之后的将是一种耀眼的成熟,而江河湖海所将淹没的是一大截特别明丽的中华文明啊!

为何同为大师,被时代的小人们重重围住,所将突围的方式会相差如此之远呢?

历史告诉我们,社会总是在迂回中前进,生活告诉我们,人生总是在艰难中成长。每个人都会有需要突围的时候,故伎重演抑或是生搬硬套都将孕育着失败,只有寻得本质、伺机而动方可找到出路DD突围是需要方法的,不同情况的方法不同,不同人的方法不同。

篇11:“突围”材料作文训练

钱钟书认为,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当今社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围城”无处不在。有围城,就会有突围。

你对“突围”有什么经历、体验或者看法?请以“突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思路分析】

“突围”是指突破包围。“突围”的反面是保守、封闭、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突”是“突破”,有主动含义,应为意识到被“围”后主动的“突破”。

显然,这里的 “围”不是一个实指,而是一个喻指,喻指的内容非常广泛。客观上指阻碍人们前行的事物、不良的习惯、陈旧的传统、僵化的思想、世俗的束缚等;主观上指容易让人们产生懈怠、依赖、不思进取心理,从而阻碍人们前行的事物,如舒适的生活、过于优越的环境等。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围”,你的情感可能是你的“围”,你的事业可能是你的“围”,你的环境可能是你的“围”,等等。

篇12:突围的话题作文

我捉到小虫,一向是把那虫儿关上一阵,然后写完作业后便放了它,毕竟作业时无聊,偶尔看看它的挣扎也算是聊以自慰。

这小虫与我素日所见的虫子没什么不同,绿色的壳,再配上一对半透明的薄翼,缀上两粒黑沙般的眼,仅此而已。只见这虫子在笔盖中横冲直撞,在笔盖里它可以看见周围的一切,却偏偏出不去,想必比死还难受。

作业快写完了,我料想那小虫也与往日所困的虫子一般,早已奄奄一息了,即使打开笔盖,也是要呆滞一会儿才有气无力地飞走。

然而,这只小虫似乎不同于往常。

在我收笔时,它依然在笔盖里横冲直撞,似乎是坚信:有光便是通向自由的出口。当时也没多想,只是有点感叹,便放了这只有点特别的虫子。

也许它并没有我们所说的“坚毅”、“锲而不舍”,毕竟那虫脑容不下这些人的信念与坚毅,我想这只是虫子生命的本能,对自由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渴望,在所有我所见的虫中,也许唯独这虫可称为“虫杰”了。不过是一点光亮,便可以让这虫在被囚的煎熬中度过那么长的时间,不得不说,这样的生命,该有多么顽强。

在挫折面前,有的人也许还不如这一只小虫,这些人在挫折面前总会把渺小的困难无限放大,怎么看困难都不可战胜,自己都看不见希望,何以突围?幸亏那小小的虫儿不懂何谓挫折,也不知道因为人的“聪明”,它是无论如何也冲不出束缚的。否则,只怕不等我放它出来,它便已经将自己吓死了。

篇13:突围作文范文

关键词:职业高中,作文教学,困境,突围,研究

作文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能够最直接和明显的反映出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与综合素养,同时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点。由于职业高中的教学目标不同,在作文教学方法上与普通高中也有所不同,所面临的困境与状况也有所不同。因此,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更加能够重视,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写作能力与技巧。

一、职业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分析

现阶段,在职业高中作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困境:首先,缺乏写作动机,在职业高中作文教学中,作文并不是纯粹的文字堆积,而是有主题和逻辑性的文章。有的学生缺乏写作动机,不愿意进行写作,学生的写作思想没有得到解放,没有正确认识到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其次,缺乏写作技巧,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会发现不少学生的写作技巧比较匮乏,想要写作,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下笔,进行写作。这一困境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写作基础不牢,缺乏有针对性的作文训练。再次,缺乏逻辑能力,一篇完整的作文需要上下连接,符合逻辑,自成一体。不少职业高中学生的作为看起来比较凌乱,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作文前后不照应,首尾无法兼顾。其实,作文的逻辑性十分强,特别是记叙文和议论文,对逻辑要求更高。

二、职业高中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1.教师要改变作为教学观念。在职业高中作文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效率,语文教师需要转变作文教学观念,首先转变作文教学模式。不同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运用稳定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大多都是按照教师自己的想法开展教学活动,然后再被动的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状态,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写作中完全是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因此,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自主思考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提升写作的自主性。作文的创作需要创造性与开放性,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才有利于提升作文教学。其次,职业高中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观念,不少作文素材都来源于生活,要求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和灵感。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让学生把写作与具体生活相结合,拓展其视野,从而提升其作文水平。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较为明显,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天赋和学习基础等,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体验到写作成功的喜悦与快乐,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写字的动力与热情,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所以,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在作文课堂上,多设置一些层次性明显的问题,让学困生掌握基础的写作能力,中等生掌握写作技巧,优等生掌握写作拓展和延伸,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能力都能够得以提升,让整体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另外,职业高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与表扬,帮助其树立写作信心,运用积极的心态参与写作。

3.改变作文教学的评价机制。在职业高中作文教学改革中,改变作文教学的评价机制是其关键环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没有强调评价的选拔与甄选功能,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通过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根据这一评价理念,在职业高中作文教学评价中,应该更具特色,充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保证学生全面和谐成长与发展。因此,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同学互评、学生自评、教师与家长评价的相结合模式,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学生的作文,使评价机制更具客观性、科学性和全面性,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从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情感,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也能够让学生及时发现写作中的不足和缺点,及时改正和纠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三、总结

篇14:突围作文范文

【关键词】自主作文;少数民族学校作文;突围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自主去发现、挖掘、整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用文字表述出来。

一、自主寻找作文的源泉——在回归中求发展

叶圣陶曾十分精辟地指出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昼夜不息。”他还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一点都不错,五彩缤纷的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文只有密切联系生活,才可以使学生丰富见闻,认识社会,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更显活力。所以我们只有回归生活,才能寻找到作文的源泉,作文才能源源不断地有新的面貌产生。

(一)挖掘身边民族生活素材

学生身边并不缺乏材料,但他们缺少发现材料的眼光,缺少从自己民族生活中搜集素材的意识。引导学生挖掘身边及民族生活素材,解决学生作文思想贫乏、内容单薄的问题,就成了老师的重要责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及民族生活,使他们都能从身边的土壤中吸取适宜于自己健康成长的丰富营养。苗族丰富的风俗资源,苗族渐趋汉化需保护的节日的情况等等,这些都是他们身边很实在的资源,是自主作文的独特素材。为培养学生发现美的习惯和能力,我带头示范,先后写了《苗族妈妈是座山》《苗族老汉》等,引导他们留心观察,多感悟多思考,写随笔,写周记,不拘形式,随想随写。学生先后写出了《“偷来”的新娘》《芦笙舞——神秘爱情》《苗家殡葬概说》《苗族的丧葬风情》《苗族新娘服饰》《家乡的饮食文化》等系列文章见诸报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引导学生挖掘学校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什么文字。”叶老先生的这句话,一语道破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在学校。学校生活是一个美丽的万花筒,它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习作素材。以新颖的教学(包括活动)设计让学生从迷茫、低效的学习中回过神来,让他们以好奇的眼光重新审视美丽的校园,让他们以关心的目光对待身边的老师和同学,校园里的事情,校园里一草一木,只要让他们对这里的环境和人事关注了,产生兴趣了,他们会情不自禁融入其中。这样,自己的感觉认知及情绪感情就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这就是真正的自主作文了。我们学校里有棵上百年的老梨树,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作文,我带头赋诗一首《老梨树》:我就这样在校园里站下去∥站成一棵老梨树∥不要绿叶,不要鲜花∥不要绿叶,不要鲜花∥我就这样站下去∥独独地站下去∥把骨头站硬∥哪怕身上长满青苔∥我就这样在校园里站下去∥我头顶的白云还在飘扬∥我脚下的泥土还在滋润∥我就这样站下去∥硬硬地站成一棵梨树。诗歌就像一颗投进水面的石子迅速在学生激起了涟漪,有学生到现场去观察的,有再写老梨树的,有写读后感的,写文章的冲动已经被激发了。

二、寻找自主作文的动力——在激趣中求持续

(一)组织作文活动,激发学生自主作文灵感

一个具有教学机智的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纠正为文造情的不良写作倾向。”(《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少数民族作文个性化教学的起始阶段尤为重要,而组织丰富多彩的作文活动是有效的措施。如编课本剧演出学生就兴致很高,学生曾将鲁迅的《祝福》改编成话剧,在教室演出。每组参加改编的作者都有六七人之多,“演员”也给改编者提了不少意见,学生在活动中自觉不自觉的都参与了作文。

又如,展示实物,设置情景等,营造适于写作的情景,最能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引起学生写作的冲动,写出的文章也最具个性。有一次,我手拿一盛有半杯水的透明玻璃杯置于讲台上,先作一番“情感调动”后,就让学生观察写文,结果学生写出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现摘录部分观点如下:a.假如地球上只剩下最后半杯水;b.君子之交淡如水;c.事物的相依相存(水和杯的关系);d.水的逆来顺受;e.半杯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存;f.半杯水面前友情的考验;g.半瓶水响叮当;h.人生如水当珍惜。

(二)改进批改形式,保持学生自主作文的恒久兴趣

少数民族学生写作能力普遍较低,因此教师不能简单,粗暴生硬地批改,否则,不当的批语、单一的批语除了唤不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还极易伤他们的写作自尊。因此,我主要采取两个措施,一是面批,只和学生聊聊,聊内容,聊方法,不打分。我发现每和一个学生聊他们的作文之后,他的语文学习态度都会改变许多,作文自然也会认真许多。这种做法更适合我们的学生,学生因写作差就羞于找老师,或没有写作信心,但只要我们主动地有意识去发现学生的闪光处,去找寻学生的相关信息,给学生作文点评时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他的文章,特别要给予关怀鼓励,让点评的话语流淌情感,让温暖的话语灌注笔端,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地把学生步步引向更高的写作台阶。

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健康发展、创造性发展,是自主作文的终极目标。作文教学应为学生自主作文构建宽松环境,创设相关情景,提供必要引导,以使受教育者的优良个性不断向完美发展,应成为少数民族学校作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突围”的方向。

上一篇:上英语课说话保证书下一篇:某培训学校创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