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024-05-09

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精选6篇)

篇1: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唐发荣

(扬中市国土资源局,镇江 212200)

土地是稀缺资源,自国家加强土地调控以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继续严格土地管理,严控建设用地总量,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但土地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的7年中,也就是1999年至2005年,全国共发现土地违法行为100多万件,涉及土地面积近500多万亩,比2004年全国新增的建设用地总量402万亩还要多出近100万亩。当前我国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开发区总量失控,且布局不尽合理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进行的非农业用地清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各类开发区4210个,规划占地12356.8平方公里,实际占地2322平方公里,其中实际占用耕地1283平方公里,占耕地比例高达55%。在4210个开发区中,国家级开发区139个,省级开发区989个,省级各级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开发区3082个。各类开发区总量过多,面积过大,不少开发区在建设开发过程中,过分地追求“大而全”,用地上存在着扩张心态,基本上走的是数量扩张的外延开发道路。全国开发区实际占地面积仅占规划面积的20%,扩张心态由此可见一斑。有些开发区以“滚动开发”为由,把自己的范围滚得很大,造成了土地和财力的浪费。

特别是省级以下政府批准的所谓开发区,不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和规划就一哄而上,匆匆上马,是目前开发区数量偏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地方的局部利益,圈占一片土地,即赋名为开发区,至于开发区选址是否恰当、规模是否合理、有无开发前景,开发区主办单位则心里没谱。一些开发区虽然编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没有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开发的规划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联系起来,过于超前,缺乏科学性,结果造成开发区规模过大,总量失控。

1.2土地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2004年全国立案查处土地违纪违法案件7.06万件,已结案6.07万件,占立案数的86%,共收缴土地6125.5公顷。按法律规定,哪怕占用一亩基本农田都需报国务院审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先调整规划,将农田改为建设用地,就可以规避审批,且大多未受到严格处理,这使得一些地方党政干部敢于屡撞耕地保护“红线”。“先上车后买票”,是时下一些地方发展地方经济冠冕堂皇的理由。“为公不算违法“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置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于不顾,对违法用地不在乎,不怕查,法律失去应有的监督职能。

1.3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4%,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成为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据资料显示,江苏省的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要消耗2.4万亩土地。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消耗已失去正常的平衡关系。建设“宽马路”、“大广场”、“花园式工厂”已成为目前的一种“时尚”。大量耕地被占用,直接威胁粮食安全。

1.4乡镇企业土地利用率低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乡镇企业在我国蓬勃兴起,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多数农民把工厂建在自家的田里,不仅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而且浪费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土地利用率低。

1.5农民合法利益受到侵犯

一些地方不顾农民长远生计,强行征地,造成农民失地失业,不仅引发上访和群体性事件,而且给农村稳定埋下隐患。而且拖欠征地补偿款的现象时有发生,生活保障体系建立不完善,导致失地农民长期生活得不到保障。我国土地管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2.1土地集约利用意识淡薄

土地粗放利用和闲置浪费土地现象严重,土地利用结构极不合理。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不顾实际搞“宽马路”、“大广场”,大量建设高尔夫球场、别墅式住宅,贪大求洋,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相当一部分领导认为当前首要任务是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外商来了必须保证用地,要多少就得给多少,土地利用率和单位土地投资强度严重偏低,使得原本就十分紧张的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2招商引资形成的地价恶性竞争

一些地方发展的心情急迫,为了形成所谓的政策“洼地”,推进招商引资,不论项目大小、好坏,通通降低地价,甚至公开宣称免收地价,严重违反了国家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的规定。地方政府无钱征地,又要搞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还要给投资商优惠,于是就只好向农民打白条,农民利益被严重侵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扰乱了土地市场秩序,而且低地价在相当程度上又进一步诱发用地单位圈占浪费土地,形成恶性循环。

2.3规划执行缺乏严肃性

一些地方对规划工作仍然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规划“编制时不重视、实施中较随意”、“说起来重要、用起来不要”的现象;规划的权威性不高,“规划跟着项目走、规划跟着领导走、规划跟着外商走”的现象屡见不鲜;缺乏科学合理规划,违背城镇发展正常规律,随意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不依规划办事,擅自或变相修改规划,不少地方2010年的规划用地指标已经全部用完,都希望通过规划修编追加指标;同时,由于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和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影响实施的效果。

2.4土地管理体制中的缺陷,形成管理“真空”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耕地悄然流失,198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7号文件,即《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同年6月出台《土地管理法》,实现城乡土地统管制度;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掀起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炒”地之风盛行,1996年,江泽民同志就耕地保护工作作了重要批示,1997年年初,中央领导同志三次听取耕地保护问题的汇报,最后下达了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冻结”令,即1997年的11号文件,并将土地用途管制等内容写进了新的《土地管理法》;2003年1月12日,温家宝总理批示:一些地方土地市场秩序混乱,非法占地、非法入市的问题相当严重,2月20日,国土资源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贯彻温家宝同志批示精神,部署在全国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工作,11月3日,国务院再次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回顾18年的土地管理史,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许多政策,但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同时由于土地管理还没有形成成熟、完整的政策管理体系,自身体制中的缺陷造成管理流行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实质问题,形成管理“真空”。

2.5现行干部考核机制的缺陷

以前我国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评价主要以地方完成的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等数字指标为标准,而这又得依靠企业才得以实现,因此,以损害土地所有者收益为成本换取城市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成为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这些干部不再仅靠直接抓企业来带动GDP以及就业的增长,而是更多地瞄准了“经营城市”的理念,通过政府集中土地再公开招标拍卖吸引投资的方式,不仅使自己所在的城市短时间内“旧貌换新颜”,而且直接增加本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和GDP,形成了占地——收入——再占地——再收益的循环。在一些地方官员眼中,为了展现本届政府的形象和政绩,形成了“政绩是硬道理”,什么法律政策和农民利益可以先放一放的错误观念。进一步做好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对策

3.1防止以建设新农村为名非法占地

国土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各级部门既要充分运用国土资源政策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不动摇。耕地资源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把保护耕地作为土地政策的首选目标。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始终把保护基本农田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杜绝新农村建设中先用后批、边用边批、批少用多等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坚决制止“以租代征”、以预审代替审批等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严格执法监察,防止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违法违规盲目圈占土地、侵占基本农田。一经发现,坚决查处,公开曝光。

支持新农村建设,就要把政府各类土地收益重点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及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落实上,就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的几项重大改革。当前,主要是征地补偿安置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通过征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让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有保障的公正补偿安置办法和途径,建立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裁决机制。

防止新农村建设出现重复建设、浪费土地等问题,必须规划先行。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引导农民住房向中心村镇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提高村镇建设用地利用率。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严防盲目大拆大建,侵占耕地,损害农民利益。

3.2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3.2.1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严格保护耕地的规定。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由农业的基础地位决定的,更是由土地对于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决定的。因此,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首要的任务是:进一步提高认识,着力解决当前我国耕地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将保护耕地的重点放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要切实落实保护耕地的各项措施,尤其要全面落实保护基本农田的“五个不准”,即一不准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外的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二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将平原(平坝)地区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三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四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五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要坚决保住这条红线不能逾越。同时,还要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坚决落实对非农建设用地的“六个一律不批”,即要求严把建设用地审查关。要求各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督促各市(地)坚决收回各地违规下放的土地审批权。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一律停止建设用地审批;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的,计划指标已用完的,未依法及时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一律不受理新增建设用地申请;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未按预审要求完善相关内容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受理建设用地申请。申报城市建设用地必须说明具体建设项目或详细规划用途;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项目、别墅项目、高尔夫项目,一律不得报批用地。“五不准”和“六不批”是从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用地审批这两项制度的层面,推出的新的管理措施,对于促进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落实,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仅从制度层面看,它们显然还不能涵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全部内涵。

3.2.2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第一,坚持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约束作用,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都必须坚决执行。第二,要坚持集中利用和节约利用的原则,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计划,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调整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发挥土地资源集聚利用的效应;城市建设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确定建设规模,禁止建设脱离实际的宽马路、大广场建设,交通、水利、电力、学校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要优化方案设计,尽可能节约用地。

3.2.3严格把好集约用地关,实行供地目录制。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从土地供应上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实行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制度,在建设项目审批、项目用地预审、供地预审时,依据规定行业、产业用地控制指标及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强化对建设用地项目的审查,坚持按照项目审批和供应土地,坚决杜绝假借项目建设名义圈占土地。

3.3改革现行的干部考核体制

我国目前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评指标主要基于国民生产总值、引资额等数字指标,而且在当前的税收体制下,地方税收收入多来自于生产领域。在这种考评制度的激励下,“短视”的地方政府不惜以浪费土地等资源为代价追求地方经济增长。为了减少以牺牲土地等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诱因,需要改善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评制度。为了尽快遏制土地市场中的问题,在短期内,要将土地管理绩效这一指标纳入政府官员的考评指标之内,对土地管理不力的官员给予一定的惩处,而对土地管理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依法给予严厉处罚。治本之策是,在长期内建立另外一套对政府官员考评的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财税制度进行改革,如减少生产领域的税收,代之以消费税和财产税等,这一方面能够降低政府低地价吸引企业定位的激励,维护土地价格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对政府官员考评制度的改革,能够减少以牺牲土地换取地方经济增长的诱因。

3.4加大土地监察力度, 切实盘活存量土地

通过土地监察,清理项目,清理土地,清理拖欠土地款。针对用地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清理整顿措施。1签订土地使用合同后,对己付清地价款,迟迟不开工的,通过收取土地闲置费等手段,限期使其开工。自批准占地之日起2年之后仍闲置不用的,收回土地使用权,原所交的出让金及闲置费不予退回。2对未付清地价款的投资商,使其限期付清地价款,对土地出让金迟迟不能到位、不按规定开发的应当依照合同规定予以处罚。3对于一些未批先用项目,符合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督促其办理相关手续和补交出让金;不符合规划的,予以取缔,依法收回土地。4对于新征用地,无力开发而造成的闲置用地,没有破坏土地的耕作条件的,应坚持退还农民,让农民继续耕种;已破坏耕作层的土地,在规划区范围之外的应通过土地整理和复垦,使土地恢复耕作能力,然后退还给农民使用,不可复垦或是复垦成本过高的,通过规划修编,纳入建设用地规划区的范畴。5对于其他闲置土地,结合项目,能利用闲置土地的,尽量不新占用地,能利用原有厂房的,尽量不新建厂房。6对于一些多占少用,用地粗放,建设容积率和规模不达标准的用地单位,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使其提高土地利用率,让出多余用地。

与此同时,对清理出来的闲置土地应优先安排那些有资金、有技术的大项目、好项目,避免土地的再次闲置与浪费。对己经投入大量资金开发而又无力再进行投入开发的半截子工程项目,在审批新的类似项目时可以利用原有项目进行再投资,这样既可以盘活半截子工程,又能缩短新项目建设周期。今后新的建设项目用地审批之后,应加强批地后的用地跟踪管理,建立档案,及时跟踪反馈情况,然后及时地采取措施,促使企业合理合法利用土地。

3.5改革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3.5.1推行新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用地需求的日益加大,失地农民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努力为广大被征地农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既是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现实需要,也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证。

3.5.2严格按照征地补偿标准进行补偿,坚持“两公开一登记”制度和《国土资源听证规定》,提高依法征地,依法补偿的自觉性,充分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加大对征地补偿费用支付情况的检查和监督,确保补偿费用按时足额发放到被征地农民手中。对克扣、侵占、截留等不按规定支付补偿费用的,一律依法进行严肃查处。

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风雨十八年,是我们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认识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的十八年。回顾与展望都让我们感到,只要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培养战略思维,更新行政理念,才能解决好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谈谈新农村建设与土地管理

林永兵

(赵集镇国土资源管理站,淮安 洪泽 223100)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发展中大国,“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的根本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让广大农民群众都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由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这一重大决策,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举措。以“生活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保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提出也表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和能力。

“三农”问题的核心和本质是农民问题。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落脚点放在富裕农民、造福农民上,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现代文明,通过新农村建设来给农民以实惠,来富裕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这一头不热,新农村建设就会缺乏持久动力。因此,建设新农村,就要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家庭工业,加快农民致富步伐。做到惠民利民先行,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民一开始就得到实惠、尝到甜头,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主动性,国土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国土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保障作用。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的经营好土地,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保护农民利益、关注民生、依法监管,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国土部门而言,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我觉得必须抓好几个方面。

1加强农村用地规划和管理,促进依法规范用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是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各业用地的重要依据,是调控用地总量、结构和布局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当前,要抓住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有利时机,我们国土资源管理站要进一步摸清所辖区域的农村用地现状,明确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为规划修编提供基础数据。要积极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各类相关规划工作,争取主动,加强协调,确保村庄和集镇等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要依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土地利用计划,计划要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在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的新农村建设用地,特别是安排的重点生产、生活公共基础设施等急需的基础工程建设用地,要及时予以保障。进一步简化规范程序,提高审查报批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用地的依法规范。

2搞好土地整理,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土地整理是通过基础设施的新建、整治和改良,把闲置、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和利用结构调整,建成成片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林成行的标准农田,达到地块连片、结构改善、设施配套的要求,有效地改善农地的硬件条件,实现排灌自如,旱涝保收的目标,从而有效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通过土地整理,改善了耕作条件,有利于推进机械化作业,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提供了基础。从实践中,有些土地整理项目结合农村康庄工程建设,也往往可以促进农村路网建设,开通了当地村庄对外交通的致富路。通过土地整理,为推进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生产提供了基础,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农业的效益和产值,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也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深受农民的欢迎,提高土地综合收益。

3注重新农村建设和宅基地复垦的结合,做到重点突出

为确保工作有序推进,我们充分注重多个结合,做到重点突出、方向明确。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重新科学规划村庄布局,整治“脏、乱、差”现象,来改善村容村貌。通过宅基地整治示范村建设,有效地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极大地改善了整治村的村容村貌;结合农村厕改、坟改,实施村庄整治、拆旧建新,也有力地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状况。二是与拆乱拆违相结合,对农村一些应拆未拆、非法搭建以及一些旧房户、危房户实施拆除,统一调剂使用宅基地,盘活存量土地,解决农村住房困难户建房难题。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机制,扎实推动工作进展。首先是加强政策化引导,兼顾政府、村集体及农民三方利益,实施指标回购政策与使用倾斜政策,建立了强劲的工作动力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了农村宅基地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工作的顺利推进。

4严格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耕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必然要求,是对新农村建设最大的支持。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好各项耕地保护措施,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为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一是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建房数量。在农村村民建房用地审批工作中,要积极倡导拆旧建新、节约集约和保护耕地的用地观念,对占用基本农田和在农田中开“天窗”的坚决不能审批,鼓励支持村民建房利用旧宅换新、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荒地。要加强执法监察巡查,坚决查处违反规划侵占基本农田的违法用地行为,坚决制止用“以租代征”等形式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特别是要及时查处突击占用基本农田和在农田中开“天窗”建房的违法行为,及时制止,拆基还貌。二是坚决防止以新农村建设等名义盲目圈占、违法批占土地特别是农用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符合规划和计划,必须依法报批,必须搞好补偿安置工作。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或农用地转用审批时,凡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项目性质必须符合法律的有关规定,对占用基本农田的要进行充分论证,在预审时应说明不能避让的理由;在农用地转用报批时,应提交补划到位质量数量的有关情况。

5健全土地供应机制

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立足挖掘存量土地潜力,通过盘活存量,内涵挖潜,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地质灾害搬迁安置等建设项目用地,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政策的,可以在建设用地复垦指标盘子中切出一部分来专项用于项目建设,在用地上予以重点支持和保障。村民用增量土地新建住宅的,或利用村内老宅基地建设新宅的,我们可以将规划新建住宅用地征为国有,同时设置一定的前置条件(如必须是本村村民,人均住宅面积低于多少等),将拟新建的住宅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给农民,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价值的最大化,同时显化挂牌竞得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土地资产,进一步实现产权的自由入市流转。通过土地使用权挂牌所得的收益,专项用于新农村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用地标准,农民住宅建设要充分体现用地指标的刚性约束要求,对用户住宅占地面积和人均建筑面积(包括地上和地下部分)实行“双控”标准。工业用地也必须符合相关的用地指标控制要求。要充分运用土地置换政策,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住宅向中心村镇集中,提高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要用足用好农村宅基地整理政策,在原先已有的建设用地复垦指标回购、用地指标优先安排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适当提高指标回购价格和补助标准,同时加强对农民宅基地的管理和农村环境的治理,促进新农村建设。

6严格征地管理,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的关于征地改革和管理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一是在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审查报批中,要严格控制征地数量和范围,加强对征地补偿标准、被征地农民安置措施的审核。对补偿标准不合法、安置措施不落实,不能有效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的,不得报批用地。二是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维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述权。加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登记发证工作,依法明确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认真执行征地告知、确认、听证、公告、登记等规定程序。对新制定的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经批准后要公布实施,实现同地同价。征地补偿标准、宅基地审批程序等要向村民公开。要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稳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7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提高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是进一步做好国土资源工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重点加强我们基层国土资源站的建设。按照国土资源管理站为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派出机构的规定,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我们国土资源管理,加大我站工作人员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我站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在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中,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只有思想境界提高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意识增强了,才能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挡住各种诱惑,不犯错误,才能带出一支好队伍,不断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

篇2: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摘 要:土地资源是一个国家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是土地管理的基本追求之一。在土地资源短缺而城镇化又急需大量土地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提升土地管理水平。该文分析当前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确定了下一步土地管理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关键词:土地管理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c)-0112-02

土地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同时也是人们生产和生活赖以维持的基础。为了更好地进行土地管理,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也处于不断的变革和完善当中。从管理模式上看,土地管理经历了统管(建国至1955年)―分管(1955―1986年)―统管(1986年至今)3个阶段[1],每一阶段的改革都旨在使土地管理更加科学与合理。在当前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土地管理科学化意义重大。我们要审慎地、客观地观察当前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改进我国土地管理的策略。土地管理科学化的背景及意义

1.1 土地管理科学化的背景

土地管理科学化的背景可以从较为宏观的城镇化大背景下土地用量和存量之间的矛盾,以及较为中观的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城镇化是未来几十年我国发展的主旋律,而城镇化又面临开发空间不足的约束[2]。城镇化的趋势势不可挡,其对土地的需求也是客观的,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从中观的角度来看,我国土地管理尽管几经改革,但不可否认的是,土地管理仍然存在着规划水平待提升、规划约束力待强化、管理信息化程度不足、公众参与待加强等问题。一方面是土地资源有限,另一方面则是管理水平不高,二者共同促成了提升土地管理水平的急迫性。

1.2 土地管理科学化的意义

土地管理科学化的意义,一则从土地作为资源本身的角度来讲,土地作为一种资源,也决定了其价值。提高土地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自然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有限的资源,充分地发挥其人类生存和栖居的作用[3],将土地作为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二则从土地资源有限对城镇化等其他生产生活产生的约束作用来看,土地管理科学化意味着通过土地资源效用最大化又可以推动人们生产活动的开展,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因为土地管理存在的缺陷,出现了各种冲突性事件。土地管理科学化也可以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当前我国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规划的科学性、约束力不足

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在于科学的规划以及规划所具有的权威性。没有科学的规划,规划的指引作用难以发挥。规划没有权威性,其约束力也难以发挥。正因为如此,土地管理特别要重视规划的作用,将规划视为做好土地管理的第一道门槛。从当前来看,规划工作受到诸多约束。比如,土地?划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等事项。地方政府在财政压力之下,发展土地经济,在土地资源上做文章,形成了土地规划科学性和地方招商引资、发展地产行业等之间的矛盾,而在有的地方,规划的科学性就让位于后者了。不仅如此,土地使用规划制定出来之后,能否发挥必要的约束作用也是一个问题。李克强总理在研究部署“三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强调,规划不是要挂在墙上,而是要落到地上。事实上,土地规划也是一样的,若缺乏权威性和约束力,则其作用将难以发挥,但当前土地规划约束力不足却是一个现实性的问题。

2.2 土地管理方式有待改进

当前我国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土地管理方式有待改进。土地管理内容庞杂,对管理技术要求较高,特别是在土地调查工作和土地资源档案管理方面。[4]土地管理也不能囿于传统的管理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将一些先进的技术、方法等应用到管理当中,增强土地管理的精准度、科学性等。从当前来看,这方面的工作不尽如人意。受制于工作人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不充分等因素,土地管理的精准度尚有提升空间。而且在土地管理中,信息化水平又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监管工作,监管不力,必然会出现违法违规用地的现象,而且不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这些都很难察觉。各个环节相扣,致使土地管理部门处于尴尬和被动的地位。

2.3 土地管理的公众参与尚须加强

土地管理的诸多问题中,公众参与尚须加强较为突出。判断这一问题较为突出是从土地管理的根本目的和这一问题本身产生的社会影响两方面来看的。从土地管理的根本目的来看,就是要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并最终表现为提升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既然是服务于广大社会公众的需要,那么,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就需要积极地倡导公众参与。遗憾的是,当前的土地管理对公众参与重视程度不够。这又导致了与之相关的公众参与不足等社会影响问题,即近年来影响较大的各地因为土地问题产生的冲突性事件。从根本上看,冲突表现为利益冲突,当一方认为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若制度内难以找到利益表达的途径,就会采取激烈的制度外的参与方式。这些不仅不能发挥土地管理的作用,甚至会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是土地管理工作需要正视的问题。改进当前我国土地管理的策略

3.1 科学地进行土地规划 全面增强土地规划的权威性

要改进当前我国土地管理工作,首先就需要做好土地规划工作,科学地进行规划,并增强土地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从科学规划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协调好土地规划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土地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的角度来看,关键点也在于此。但若深挖原因,其实还是在于土地管理的法律依据尚未完善。我们有《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森林法》等作为依据,但这些法律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协调、冲突等都暴露了土地管理上位法律依据的缺失。特别是《土地管理法》中对于“土地”的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适用冲突。为此,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土地规划科学进行以及土地规划能够切实得到执行。

3.2 优化土地管理的方式

要改进当前我国土地管理工作,还有一个操作性的或者技术性的问题就是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来优化土地管理的方式。在土地管理中,可以充分运用的信息技术很多,目前来看可以考虑引进并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3S技术等的作用[5],当然,若已经引进这些技术则需要充分发挥这些技术的作用,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应用到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更加直观地呈现土地全貌。遥感技术可以应用到土地详查、城镇地籍调查、土地资源动态监测、耕地保护等方面。3S技术则是对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集合,借此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全程动态监控。

3.3 构建制度化的土地管理公众参与渠道

要改进当前我国土地管理工作,还要构建制度化的土地管理公众参与渠道。公众参与涉及土地管理的全程,在土地规划制定阶段、土地规划执行阶段等阶段都要积极吸纳社会公众的参与。在土地规划阶段,信息搜集阶段充分吸纳信息,规划制定出来后要通过网络、海报等方式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在土地规划执行阶段,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则在于全民动员监督?划的执行。参与渠道的特点要便于社会公众,降低公众参与的成本,并对社会公众表达的信息及时反馈。结语

土地管理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更加凸显。回顾建国后几十年的土地管理工作,在积极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还是要关注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管理工作开展提供经验和教训。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土地管理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土地管理本身的问题也是不断暴露的。这些都表明改进土地管理工作本身也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需要持续性地改进,不断地提升水平。

参考文献

篇3: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土地管理采用了一条适合当时国情的管理办法,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土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政策的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和完善,极大程度的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村的面貌有了重大的改变,但在土地的使用过程中,问题还是不断出现,一些地方存在无视法律法规,有法不依的情况,土地违法现象频频发生,导致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1.1 农村宅基地违法问题多

虽然我国土地管理法中对农民集体土地在使用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农村的宅基地的使用仍然存在不少的违法情况。

1.2 在土地使用方面意识落后

近些年,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资源变得十分宝贵,但是另一方面,土地的利用上却又存在巨大的浪费。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非农建设用地量越来越大,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已经造成许多农民失地,而以地为生的农民又没有其他特长,造成离地后自身的利益受损。

1.3 土地承包经营操作不规范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的集体经济收入锐减,地方的经济来源很少,基本上就是一些机动地能收上些承包费用,有的地方甚至举债开支。这种情况导致一些地方的基层领导开始从农户承包地上想出路。随意对土地承包进行变更,对农民的土地有的收回,有的进行调整,导致农民的权益受到损害。在城镇建设中,有的基层干部,私下出卖集体土地,或者高价对集体土地进行出租,另外对农民的土地补偿和安置费用进行占用和挪用的现象也普遍突出,导致集体上访事件增多。

2 有效进行农村土地管理的对策

2.1 严格农村宅基地的审批

对于宅基地的审批方面,乡镇国土资源所负责审查,县国土资源局进行统一审核,在审批方面要按照土地管理法规进行严格的操作,测量、定位、审查、申报都要严格按规定进行操作,严格把关,符合标准的进行审批,登记确权发证。

2.2 土地承包要按制度规定执行,保障农民权益

要加大对农村土地法的宣传力度,提高我国农民对土地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认识,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另外基层干部也要提高法律意识,在土地的管理过程中,能够依法管理,依法执政、执法必严,保证土地的方针、政策落实到位,杜绝土地的违法经营活动,坚决抵制通过不法途径进行土地流转和违反合同的行为。在坚持稳定和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遵循有偿、自愿和依法的原则,努力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机制。

2.3 在经济发展同时,要注重对耕地的保护

城镇化进程中,对耕地的占用是不可避免的,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对耕地的有效保护,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合理利用耕地,科学规划,做到既有效利用,合理补偿,同时也要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在土地征用时,要严格征地的补偿标准,对于公益用地和经营性用地进行严格区分,明确补偿标准,按市场价格对老百姓进行合理补偿,切实保证农户利益。

2.4 加强执法监督,减少违法占地的行为

篇4:探析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中国农村、乡镇、城市对土地的管理和利用存在一些问题,面对土地管理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冷静的分析问题的成因,并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政策。最终的目的是在保证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对土地合理的管理和利用。

关键词:土地管理 成因 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97-01

1 中国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中国农村和乡镇土地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政策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项有关于土地的法律也相继出台逐步完善,但是在农村的土地管理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在中国某些农村中存在着在耕用土地中建设民宅现象,一些村民出于某些理由放弃原先的住宅通过非法手段或者未经批准在自己的耕种用地中私建民宅,造成很多耕种用地流失。其次,在新农村建设中,整体规划不是很完善造成大量的土地浪费。再次,目前中国农村的集体收入相比以前减少很多,集体经济相对薄弱,为了提高经济收入地方的基层干部有时会蓄意更改《土地承包合同》、收回或者调整农民的承包土地,损害村民的利益。最后,目前中国农村中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孩子、妇女,造成大量的耕种地荒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催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太快、太多,整体的规划较差,出现了乱占土地现象。例如,在很多镇上村民把工厂建在自己家田地或者承包的别人家田地里。这种现象会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资源狼费,有些工厂还会对当地的环境产生比较大的危害。

1.2 中国城市中土地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根本目标是解决城市人民的就业问题、环境问题、做好社会保障等,这些目标的完成建立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2]。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城市对城镇化产生片面的理解,把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当成城市化的最终目标,由此建设了很多不符合本身实际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由于缺乏整体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占用不断扩大,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中国对外开放的形式越来越好,国内需求越来越大,很多企业为了满足越来越大需求在城市中大力建设工业园、开发区、高新区等,圈占了大面积的土地。这些被圈占的土地被没有被完全正确的运用,在圈占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盲目扩容对土地管理产生压力,政策外溢导致土地置换盛行,“零批整用”的征用土地做法盛行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的现象普遍存在[1]。此外,在对旧城改造翻新的过程中,涉及到住户拆迁问题,鉴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难处理性很多地方政府选择对新城的扩大而不是对旧城的翻新。这样城市不断地扩大,形成新城市包围就城市的局面,旧城区慢慢的被遗弃荒废。

2 中国土地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2.1 农村和乡镇土地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在中国的农村和乡镇中,一些村民和地方基层干部缺乏对土地管理的知识,依法使用土地意识淡薄,对于村民申请住宅用地的审批把关不严格,导致很多村民轻而易举通过审批在耕种用地中建设住宅用地。还有一些村民认为对土地承包就是对土地的拥有可以对土地随便使用,无须再去办理相关的审批手续。在农村和乡镇中一些基层干部出于对村民没有住房的同情感情用事,忽视有关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越权批准。

近几年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要普遍落实到农村和乡镇中,地方集体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对土地都有依赖性,尤其在一些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基础薄弱,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中央的政策方针只能大量的占用土地来发展乡镇企业。另外,各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了提高形象导致了很多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浪费大量资金和土地。

2.2 中国城市中土地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中国城市中土地管理问题的形成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讲,政府土地管理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很多乱占、乱用土地的现象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致使这种不良现象日益增多。此外,城市规划不科学、合理,有时政府部门只考虑到了当前的利益忽视了城市的长远发展,没有根据长远的城市规划进行合理的土地分配。客观方面说,对土地利用结构性不合理,房地产用地、工业用地占用比例较高,绿地、公共建筑用地占用比例偏低[1]。结构性的不合理导致大量工业用地和房产用地闲置浪费。另外,对城市改造缺乏资金,制约了对于旧城区的翻新。相比之下比较节省资金的扩张新城区发展起来。

3 土地管理问题的相关政策

3.1 加大宣传增强村民依法利用土地意识

首先基层干部应该自觉学习与土地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管理土地意识,坚决依法执行中央政府相关的政策,不能抱有同情心,确保相关的政策方针都能贯彻落实[3]。此外基层干部加强对普通村民的普法教育,让村民意识到乱占耕种用地的严重后果,真正的理解上面的方针政策,消除村民们对土地法存在的一些理解误区。

3.2 经济的发展与土地保护两手抓

各个政府部门对于征地的审批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也要看到其中乡镇企业不合理发展给土地管理带来的危害,坚持可续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合理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耕地。

3.3 建立长远的城市规划,加强对城市土地法制管理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对于城市的规划要看到城市发展的当前利益也要看到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土地利用成本比较高并且建成后拆迁难度大、成本高,所以城市的规划要科学、合理,要有整体长远的目标。这样才能避免由于新城区不合理规划带来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此外,政府要健全土地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土地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于违法使用土地的行为要依法严惩。

4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对土地的立体开发

在城市建设中,绿地、公共建筑用地、房地产用地、工业用地要按照国家国定的比率合理的进行分配并且坚决的贯彻落实,是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平衡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大对土地的立体开发,充分利用土地的地上、地下空间节省土地资源。城市对土地的利用要在满足城市基本功能的同时实现对土地的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王志.对划拨土地使用权执行问题的探讨[J].才智,2011(19).

[2]完宁宁.农地发展权法律制度的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20).

篇5: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产权模糊、规划管理滞后、执法力度不够、违规占地严重;明确产权关系、强化规划管理、完善保护制度、加大执法力度是加强我国当前土地管理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土地管理,问题,对策

一、现阶段我国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土地产权模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中国现行的土地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即由社会主义国家或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劳动人民占有土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1]。但在实际操作中,国家土地所有权得不到实现,造成了事实上的土地地方或部门所有制。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主体“虚置”,淡化了土地的公有制意识,集体所有权弱化,对土地的利用开发缺少统一的规划和必要的管理,使土地的管理利用存在盲目滥用和掠夺式经营等短期行为。

2、规划管理滞后。城乡土地管理缺乏宏观规划,土地使用存在着严重的情绪化和意志化倾向。农村土地规划及其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大多数农村土地没有制定出更加详细的专项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大多数只按照缺乏科学依据的自创规划去执行,从而导致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下降,土地退化严重。如毁林开荒、过度开发等掠夺性经营,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等问题的发生。城市则大搞“圈地”运动和形象工程,扩建开发区、建造大学城、盲目上大广场、大马路,功能分区不科学、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现象突出,土地浪费严重。

3、执法力度不够。土地管理有法可依,但执法难以从严,经常出现有法不依的情况。部分单位或者个人执法能力不强,执法处罚不严,甚至在利益驱使下,为了满足局部利益,以各种方式和理由去征用土地,竟然超越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范围,对某些所谓重点工程项目“特殊关照”,这样就使土地管理执法工作难上加难,因而导致大量土地资源的流失。同时,土地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执法过程中无法可依,现有的法律法规相关规定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差,偏重于保护基本土地的数量,忽视了质量的保护,难以发挥强制性的约束力[2]。总之,依法行政障碍多、难度大,执法水平不高,监管不力,导致非法占用、转让、出租、买卖土地,超标用地、土地闲置撂荒等违法现象严重。

4、违规占地严重。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但是,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有些地方政府不顾当地客观实际,贪大求洋,盲目跟风,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对城镇化建设缺乏科学合理规划,违背城镇发展正常规律,城镇建设用地一再扩大,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出于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等发展的需要,每年需征用大量的土地。但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也“顺水推舟”,大搞开发区再卖地,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引进外资,政府领导往往不惜一切代价拉拢客商来本地投资,在选址问题上,完全遵从客商意愿,用地先用后征、边用边征问题突出,土地利用随意性大,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大量招商引资项目成为“圈占土地项目”。

二、加强土地管理的对策建议

1、明确产权关系。农村理顺土地产权关系,强化集体统一管理职能,避免土地利用的无政府状态,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度放开土地使用权流转,试行土地合理流动,适当规模经营,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和机械化、专业化程度,减少土地的撂荒闲置现象,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城市加强土地产权制度建设,明确土地所有权代表机构,实行财产法人代表制度,确保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和法律上得以实现。

2、强化规划管理。规划是土地管理的灵魂,是指导建设与发展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建设与发展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规划亦显得愈益重要。因此,管理者应遵循发展规律、集合领导、专家和群众的智慧,认真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划是政府管理的法律和经济手段,涉及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通过规划首先建立和完善建设指标体系和强制性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服务配套设施。其次,在规划方向上要把握好形态的走向,尽最大可能保留和维护其特色风貌,并使其与周边环境有最佳的过渡、衔接关系,体现中间区带的整体和谐美。最后,在规划建设中,尊重客观的规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3、完善保护制度。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生产发展提供高效土地。所谓“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首先必须是“最严格的财产保护制度”,而这种保护需要法律和政府来提供;其次才是严格规范政府对土地使用的规划和审批管理[3]。完善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层层落实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完善考核办法,奖惩兑现,考核结果向社会公示,作为党委政府领导晋升任用的依据。同时建立动态巡查、卫片检查、有奖举报等制度,聘请乡村邮政员作为违法用地信息员,强化国土资源部门的执法监察职能,力争土地管理预防到位、责任到位[4]。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严格土地执法,依据土地管理法,严肃查处各种土地违法行为。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保护农民群众的土地权益,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应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现划,按照“供给引导和制约需求”的原则,合理确定各项非农业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程序,对建设用地依法进行审批。

4、加大执法力度。针对目前非法占地或土地隐性市场交易所造成的制度外农民土地大量流失,并且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国家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应该加大打击力度,严厉查处违法占地和整治土地隐性交易,使违法犯罪分子都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要建立土地执法监察巡查制度、联络员制度、批后跟踪监督制度,结合体制改革,还将建立土地执法监察大队,进一步强化执法力度。严格农用地非农化约束机制,把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权利集中统一到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实行两级下达控制指标。要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建立基本农田监测体系,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分级监控管理,层层建立责任制,切实保护好已经划定基本农田,积极开发耕地,落实土地整理项目,严格控制乡镇企业占地和农村居民点规模,减少耕地占用;严格执行耕地占用与开发复垦挂钩制度,稳定耕地面积落实“占一补一”要求,确保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5]。严格控制城镇建设规模和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城镇规模应实行集中统一的整体控制,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规模和增长速度,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一步严格建设用地的审批管理,加强闲置土地的再开发利用,盘活土地存量资产,提高土地利用率。

总之,我国目前土地问题十分严峻,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土地问题将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因此,加强土地资源保护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必须严肃对待。

篇6:我国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问题:1.城市建设和开发无序扩张,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管理行为与土地资源特性的矛盾。](盲目依靠外延扩张方式推进城市建设,不切实际地修建宽马路、大广场,占用大量土地,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一些地方兴建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高尔夫球场、高档住宅、高档别墅区等,竞相开展“圈地”运动,形成过度投资;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土地,等待地价上升后再转让开发,以牟取高额利润)

2.乱占滥用耕地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征地补偿制度不

尽完善。](耕地占补不可能做到平衡,造成耕地面积连年减少,粮

食播种面积下降,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几年减少,提高粮食供给能力和保持粮食供求平衡的任务相当艰巨,严重影

响国家粮食安全。)

3.征地补偿资金不到位,被征地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新开垦耕地实

际无法达到“占补平衡”。](一是一些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未征得农

民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流转农民已承包使用的土地,使农民失去

赖以生存的土地。二是一些地方政府按照法定低限标准支付被征

地农民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被征地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

未能得到其应得的收益。三是地方政府及村集体经济组织拖欠、截留、挪用农民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问题较为普遍,失地农

民的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农民群体上访事件频发,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社会稳定,并可能成为长期不稳定因素。)

4.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管理不严格,收入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土地管理事权与财权相脱节。](一是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压低地价、实行零地价,甚至“负地价”盲目招商引资,擅自减免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一些单位和个人自行将公益用地转为经营用地或擅自改变容积率等,造成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的大量流失。二是一些地方土地出让金收入脱离财政监督和管理,在政府财政体外循环,资金滞留在有关主管部门和单位,使用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管制度,截留、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例如,200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5421.3亿元,缴入国库的纯收益仅占出让金收入的8%。三是一些地方土地出让金扣除土地开发费用、业务费用后,没有将土地纯收益按规定缴入国库,而将其长期滞留在财政专户管理,无法如实客观地反映财政收入状况。)

建议:1.调整国有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政策,遏制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土地收益的短期行为。

2.允许农民将承包集体土地作价入股参与土地开发项目,保障失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权益。

3.落实征收土地闲置费政策,打击囤积和炒作土地行为。

4.设立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管理专账,由政府统筹安排。

5.建立健全国有土地管理信息制度,加强国有土地收益监督管理。

我国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1.法律制度落实不到位

A相关法律的权威性被弱化

B《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刚性被柔化

C基本农田保护措施难落实

D各地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不均衡

E土地征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2.地方政府未尽守土之责

3.执法监察在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A执法监察工作有时受地方政府左右。

B基层国土所执法监察人员宠杂。

C有些地方建立的县、乡(镇)、村三级执法监察网络执行效果不佳

4.人口、农民在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

1.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增强全民保护耕地意识

2.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在耕地保护方面空白,增强法律对耕地保护的严肃性

3.确立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加强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

4.加强土地执法监察队伍建设,提高土地执法质量

5.科学管理、合理使用耕地保护方面资金,切实保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6.科学挖潜存量土地,“开源”和“节流”并举保护耕地

7.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对耕地保护的积极性

我国征地拆迁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土地产权转移时利益分配不均

A一是补偿标准偏低。

B有的地方的安置资金、住房等到位不及时

C安置方式单一

D对被征地农民长远生活保障缺乏考虑。

2.对“公共利益”的范围缺乏明确界定

3.征地审批程序需要精简

4.征地实施程序需要认真落实

5.征地补偿安置政策不统一

6.被征地农民未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城市公共资源及社会保障

建议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推行安置方式的多样化【应坚持同地同价的原则,全面落实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近区域的土地,即便是国家重点工程和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征地,其征地或建设用地补偿价格应相同,不因其用途、规划限制等因素而有所区别。同时,要逐步、适度提高对直接支付给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费用在征地成本、国有土地出让综合价款中的比例。】

2.大力推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从货币安置为主改为社会保障安置为主;二是征地涉及被征农民安置,没有实行社会保障安置的,不得批准征地;三是实行征

地补偿费预存制度。】

3.逐步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征收应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国家应明确界定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范围,建议:国家征收农民集体土地,应当严格用于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服务、效益为社会共享的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以及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大经济发展项目】

4.进一步规范征地管理【一是切实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强化基础工作。二是提高征地工作透明度。三是提高征地审批效率。】

5.大力发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应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抓紧构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的发育模式,建立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分配机制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的监督管理机制,注意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与征地安置补偿收益分配的衔接。】

上一篇:体育教师读后感读后感下一篇:云南通海多举措助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