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土地管理局对浙江省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确权登记中有关问题的请示的批复》(国土批[1995]63号)

2024-04-12

《国家土地管理局对浙江省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确权登记中有关问题的请示的批复》(国土批[1995]63号)(共5篇)

篇1:《国家土地管理局对浙江省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确权登记中有关问题的请示的批复》(国土批[1995]63号)

国家土地管理局对浙江省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确权

登记中有关问题的请示的批复

浙江省土地管理局:

你局《关于确权登记中有关问题的请示》(浙土[1995]59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土地登记公告是权属审核中的重要环节,土地管理部门具体办理初始土地登记时,应当对登记申请的审核结果予以公告。在初始土地登记时,对登记申请的审核结果未予公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登记的,可认定其登记结果具有法律效力。但比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两年内对登记结果提出异议的,应对登记结果重新复核。

二、使用国有土地的单位与农民集体经济组织调换土地的,在同类用地之间不改变原用地性质的前提下,拟调换土地的双方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提出换地申请,依法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并经地价评估后,再向国土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土地权属变更登记手续。调换的原集体土地变更为国有土地,原国有土地变更为集体土地。

三、依据《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十六条第四款的规定,未办理征地手续使用的农民集体土地,依法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按当时规定补办征地手续的,其土地确定为国有土地,实际使用单位享有国有土地使用权。

四、根据《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农民集体连续使用其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已满二十年的,应视为现使用者所有;…”。土改时颁发土地证只能作为农民个人或集体当时曾经拥有该土地所有权的证据,并不影响依照该条例确权。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九日

篇2:《国家土地管理局对浙江省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确权登记中有关问题的请示的批复》(国土批[1995]63号)

(国土资发〔2011〕6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财政厅(局)、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财务局、农业局:

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以下简称中央1号文件)有关要求,切实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重要意义

《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各地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开展土地登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推进土地市场建设,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总体滞后,有的地区登记发证率还很低,已颁证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大部分只确权登记到行政村农民集体一级,没有确认到每一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这与中央的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明晰集体土地财产权,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任务十分紧迫繁重。

(一)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通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有效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纠纷,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依法确认农民土地权利,强化农民特别是全社会的土地物权意识,有助于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二)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提高土地管理和利用水平的客观需要。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过程,是进一步查清宗地的权属、面积、用途、空间位置,建立土地登记簿的过程,也是摸清土地利用情况的过程,从而改变农村土地管理基础薄弱的状况,夯实管理和改革的基础,确认农民集体、农民与土地长期稳定的产权关系,将农民与土地物权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进一步激发农民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

(三)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依法确认和保障农民的土地物权,进而通过深化改革,还权赋能,最终形成产权明晰、权能明确、权益保障、流转顺畅、分配合理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是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前提,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统筹的动力源泉。

二、切实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强化成果应用

各地要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力争到2012年底把全国范围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做到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全覆盖。要按照土地总登记模式,集中人员、时间和地点开展工作,坚持依法依规、便民高效、因地制宜、急需优先和全面覆盖的原则,注重解决难点问题。

(一)完善相关政策。认真总结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方面的经验,围绕地籍调查、土地确权、争议调处、登记发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创新办法,细化和完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政策。严禁通过土地登记将违法违规用地合法化。

(二)加快地籍调查。地籍调查是土地登记发证的前提,各地要加快地籍调查,严格按照地籍调查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工作,查清农村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用途等基本情况。有条件的地方要制作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地籍图,以大比例尺地籍调查为基础,制作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特别是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籍图。县级以上城镇以及有条件的一般建制镇、村庄,要建立地籍信息系统,将地籍调查成果上图入库,纳入规范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开展土地总登记及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建立地籍成果动态更新机制,以土地登记为切入点,动态更新地籍调查成果资料,保持调查成果的现势性,确保土地登记结果的准确性。

(三)加强争议调处。要及时调处土地权属争议,建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信息库,及时掌握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权属争议动态,有效化解争议,为确权创造条件。

(四)规范已有成果。结合全国土地登记规范化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检查工作,凡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没有确认到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应当确认到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已经登记发证的宗地缺失档案资料以及不规范的,尽快补正完善;已经登记的宗地测量精度不够的,及时进行修补测;对于发现登记错误的,及时予以更正。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把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同地籍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确权登记发证的同时,一并将地籍档案数字化,实现确权登记发证成果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全国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查询系统,逐步实现土地登记资料网上实时更新,动态管理,建立共享机制,全面提高地籍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地籍工作的社会化服务程度。

(六)强化证书应用。实行凭证管地用地制度。土地权利证书要发放到权利人手中,严禁以统一保管等名义扣留、延缓发放土地权利证书。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可以要求凡被征收的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在办理征地手续之前,必须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在征地拆迁时,要依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证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证进行补偿;凡是依法进入市场流转的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必须经过确权登记,做到产权明晰、四至清楚、没有纠纷,没有经过确权登记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律禁止流转;农用地流转需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工作做好衔接,确保承包地流转前后的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不受损害;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涉及宅基地调整的,必须以确权登记发证为前提。

充分发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成果在规划、耕保、利用、执法等国土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基础作用。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用地流转、土地征收等各项重点工作挂钩。凡是到2012年底未按时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农转用、土地征收审批暂停,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不予立项。

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促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部、农业部成立全国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由成员单位有关方面负责人、联络员及工作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日常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要牵头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市(县)政府是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的法定主体,市(县)成立以政府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国土资源部门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编制实施方案,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明确进度,定期检查,抓好落实。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应当覆盖到本行政区内全部集体土地。

(二)周密部署安排。各省要抓紧摸清本地区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现状,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加强人员培训,落实责任制,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

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2年底基本完成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任务。

建立全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进度汇总统计分析和通报制度。请省级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11年6月底将本地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进展情况报办公室,此后按季度定期上报工作进度情况,并逐步建立网上动态上报机制,办公室将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督促检查。

(三)切实保障经费。相关地方政府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统筹安排,将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有关工作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工作开展。

(四)加强土地登记代理机构队伍建设。借助土地登记代理机构等专业力量,提高确权登记发证的效率和规范化程度。

(五)宣传动员群众。各地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和法律政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争取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登记申报、土地确权、纠纷调处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国土资源部将适时召开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宣传典型经验,为全国提供示范典型。

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

篇3:《国家土地管理局对浙江省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确权登记中有关问题的请示的批复》(国土批[1995]63号)

1 运用土地勘测技术的好处

运用土地勘测技术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具有3大好处。一是工程进度更加高效。充分利用土地勘测技术,为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依据,保证等级发证工作的一体化,保证等级发证工作的高效完成。二是数据管理更加快捷。将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运用到地质勘测中,可以使数据信息的管理变得更加敏捷,使整个登记工作变得更加具有规范性和严谨性。三是信息采集处理更加精准。土地勘测技术中的全球定位系统的定位功能非常强大,如果在土地的相关调查方面的工作中,合理运用这一定位技术,就可以及时准确的对具体土地区域进行定位,还可利用土地勘测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来对各类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完成信息的输出和输入。

2 运用土地勘测技术的技巧

土地勘测技术毕竟是一门不同的科学技术,它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中运用还应该讲求一定的技巧性,否则得不偿失,影响工作开展。我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把握好两个关键点。一是比例确定注重合理性。土地勘测技术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勘测之前要拥有一个具有合理比例的测图,确定了这个测图比例的合理性,勘测结果数据的准确性和勘测质量才能得到保证。一些地势较差的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在确定勘测网点的时候应该在高处设置,保障不同的高程点之间的距离小于1m;一些地势较好的地区,土地的起伏情况也较小,设立网点的时候可以固定一个合理的值1m,在这个距离下可以较好展开土地勘测工作。二是关键点确定要注重精确性。土地勘测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各个关键点,在绘制勘测图的时候就应该保证绘制图中的农田、居民点、沟壑以及园地等详细的信息,在完成土地勘测的工作之后还应该标注高程坐标,保证后面的工作可以顺利展开。

3 土地勘测技术的运用范围

笔者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中,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运用土地勘测技术,均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遥感技术的应用。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中,运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外业的调查工作的底图进行制作,可以利用航摄影像,以行政村为单位,制作出规范符合规定的套合图。在得出影像套合图之后,就可以将其看成为外业权属的调查工作底图,从而完成权属调查工作。二是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中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对我国的各个控制点进行定位确定,并且非常精确和快速,最高的时候精确度甚至可以达到厘米级别。如果农村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特别是新产生了一些地物的时候,在实地指界时,使用全球定位系统来进行定位,不仅可以快速的确定具体的位置,还可以保证点位坐标的准确性,外界调查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工作质量也得到保证。三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我们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中,融入地理信息系统,运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数据库,为今后依据土地登记发证的程序来完成土地的报批和审核,打印土地所有权证书等提供了方便。在整个过程中,将三种不同的技术融合运用,每种技术都发挥作用不同,从而高效、系统、规范的完成整个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实践证明,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中合理运用土地勘测技术,不仅能提高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效率和准确率,还能为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服务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土地勘测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并广泛运用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中,使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了全县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了土地开发利用水平。

篇4:《国家土地管理局对浙江省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确权登记中有关问题的请示的批复》(国土批[1995]63号)

【摘 要】农村自留地是我国农业合作化建设的历史产物,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一定历史时期对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农村自留地的产生及其经营制度发展变化作一简要追溯,以强调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中,不可忽视农村自留地的登记管理。

【关键词】农村自留地;登记管理

一、农村自留地的产生及其土地经营制度发展变化

农村自留地经营制度的形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农业集体经济发展建设中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后总结出来的,走了不少弯路,经历了产生、取消、恢复和依法确定几个过程。

(一)农村自留地的产生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但大多数农户家底薄,资金、耕牛、农具等短缺,生产能力不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因此,农民群众开展了农业互助合作实践探索,组建了农业互助组,实现了土地及耕牛、农具等生产资料属农户私有,使用上农户之间可互用互助,劳动互帮互换。在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下,各地以农业互助组为基础组建了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即农户自愿联合,土地入股,统一经营,采取“按劳分配,适当照顾土地分红”的收益分配原则。土地入股,即入社农户,除留少量菜地、园地和零星果木等外,其余土地全部入股,由社统一经营。1955年通过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规定:“为了照顾社员种植蔬菜或者别的园艺作物的需要,应该允许社员有小块的自留地。社员每户自留地的大小,应该按照每户人口的多少和当地土地的多少来决定,但是每口人所留的土地至多不能超过全村每口人所有土地的平均数的百分之五”。就这样,农村自留地在办初级农业合作社过程中产生了,此期间农村自留地所有权属农户,各农户具有完全的处置权。据四川渠县历史资料反映,1953年冬到1954年春,渠县试点办的曙光、前进、五井等三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入社农户共70户,336人,入社田土439.92亩,占入社农户田土总面积的92.6%,自留地35.06亩,占入社农户田土总面积的7.4%。

(二)农村自留地被收回、其经营制度被取消

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深入开展,各地都在原互助组或初级农业合作社基础上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掀起了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把社员私有的土地、耕牛、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折价甚至无偿方式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集体所有,实行集体统一经营,统一劳动,按劳分配,取消土地报酬。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规定: “人民公社建立时,对于自留地、零星果树、股份基金等等问题,不必要急于处理,也不必来一次明文规定”,但是又提出“自留地可能在并社中变为集体经营”。 所以,各地在公社化期间普遍以各种理由把自留地全部收回。为了追求“一大二公”,一些地方不仅把农民的生产、生活资料无偿归公,同时在“彻底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残余”的口号下,还将社员的自留地、自养牲畜、自营的成片果树以及一些较大的生产工具等都收归集体所有。另外,为了办公共食堂、建立由公社经营的蔬菜基地和养殖场,一些地方认为人民公社实行供给制,自留地自然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把社员的自留地重新收归集体。这些严重伤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许多地区很快粮食、副食品等供给出现危机,农村形势趋于紧张。

(三)恢复农村自留地经营制度

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中央在1959年五六月间相继发出《关于农业的五条紧急指示》、《关于分配私人自留地以利发展猪鸡鸭鹅问题的指示》、《关于社员私养家禽、家畜、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三个重要文件,恢复自留地制度,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自留地里可以生产蔬菜、饲料,也可以种瓜果、小杂粮。所生产的产品,由社员自由支配,不征公粮,不派统购任务。但社员不得出卖、出租或私自转让自留地。明确了自留地的公有性质。1961年8月,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部根据中央农村工作部“关于检查自留地落实情况”的通知,开展了调查工作,并向省委写出报告,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意见。省委在8月28日批转了这个报告,肯定了社员自留地,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补充部分,是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助手,要求各地要在近期内,对社员自留地落实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没有划够的应立即按规定补足,划得过多的待社员把已种作物收获后,再按规定适当调整。1962年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人民公社60条)规定,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七 ,归社员家庭使用,长期不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 )》,仍然肯定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七 ,不许扩大和转让。由于人口变化造成自留地占有悬殊过大的,报经批准,可在自留地总面积不变的前提下,按现有人口进行调整。据四川渠县农业统计资料反映,1978年末,四川渠县农村集体耕地面积1067292亩,其中,自留地面积81418亩,人均0.075亩。

(四)依法确定农村自留地经营制度

实行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后,仍保留了自留地经营制度。农民在自留地上可自由耕种,生产的产品,由社员自由支配,不征公粮,不派统购任务,不计农业税,不承担任何负担。我国《宪法》第10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2003年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了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对自留地未单独提及。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为自留地、自留山农民集体所有。《四川(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第八条规定“已划定的自留地、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在法律性质上明确规定了自留地属于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民长期无偿使用。依法确定了农村自留地经营制度 。

二、农村自留地的作用

农村自留地经营制度经历了蜿蜒曲折的发展过程,最终才得到巩固确定。自留地所有权归集体,不能买卖、不能出让,农民却拥有充分的财产经营权,农民可以长期使用自己的自留地,可以利用自己剩余劳力和劳动时间,生产各种农副产品,所生产的产品,由社员自由支配,不征公粮,不派统购任务,是一项家庭副业,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必要补充。自留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集体生产起到示范和促进作用,农民认为有好的作物品种,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种植管理经验,都可以在自家自留地试验试种,自留地往往能够取得比集体土地更高的生产效率,这对集体土地统一生产起到示范作用;二是农民根据家庭生产生活需要,可在自留地里生产蔬菜、饲料,也可以种瓜果、药材、小杂粮,还可以建舍养鸡养鸭、养猪养羊等,促进了多种经营发展;三是在解决农民生活困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自然灾害时期,自留地是作为解决农村严重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农民在自留地生产上具有较大生产积极性和责任感,发挥了增产、减灾的效用,为缓解农村生产生活紧张的局面做出了贡献。

三、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中加强农村自留地的登记管理

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已进入第二轮承包期,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突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时有发生,已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一大因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就是依据法律法规规定,按照工作方案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和测绘技术,采取更严格、规范、科学的调查、指界、测量和公示的工作规程,确认承包地块的归属、坐落、四至、面积,解决长期没有解决的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的问题。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健全农村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和亿万农民切身利益。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强化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稳定农民土地经营的预期,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利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激发农村生产要素的内在活力,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完善农村社会管理,妥善解决土地承包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随着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业、农村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自留地的独特作用和功能逐步减弱、趋于消失。与农村承包地已经没有本质区别,在使用对象上都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户及成员;在使用期限上都是较长期限(承包地是30年或自留地是长期);在大多数农民群众思想意识中,已区别不开哪些是承包地、哪些是自留地,特别是较年轻的农民,甚至不知道自己家里的地哪些是承包地、哪些是自留地;在日常管理和土地流转管理上,主要是按土地承包法律法规执行,农业报表统计时,已把自留地纳入集体耕地总面积统计,土地流转管理主要由土地流转方与承包农户协商签订流转合同,流转时并未去区别是承包地、还是自留地,主要是考虑成片经营,耕作方便;在惠农政策方面,由于取消了农业税,土地上没有负担,而计算农业补贴时,自留地与承包地一并享受了补贴;在土地征(占)用补偿标准上,自留地与承包地是一样的。

篇5:《国家土地管理局对浙江省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确权登记中有关问题的请示的批复》(国土批[1995]63号)

一、主观因素

1. 田埂、沟渠、山边等纳入耕地面积

多年来, 许多梯田、山垄田因投入产出效益差而荒芜, 田埂、沟渠、山边、打谷坪、荒坡被灌木、茅草遮盖, 工作人员和农民到实地测量耕地难度大、花工多成本高, 所以把几部分非耕地勾勒为耕地。

2. 国家未核减的灭失耕地

长期以来塌方、水毁等自然灾害灭失的家庭承包耕地, 国家没有核减的, 确权时登记了这些耕地。

3. 耕地测量误差面积增加

承接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承包方工作人员故意扩大耕地测量误差面积。

形成以上原因主要是因为承接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承包方是按面积获取报酬的, 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内容有:集中培训、资料准备、入户调查、影像图获取、工作底图制作、外业调查、内业数据处理、公示、建立数据库、审核登记发证、数据归档等各项具体工作, 环环相扣, 牵涉到航空摄影、测绘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专业技能, 县市区只能以招标方式发包给一家有资质有实力的相关公司一条龙承接业务, 从试点工作看, 南方省市山多地少地块构成复杂, 工作量大, 承包商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承包金每亩耕地需要55元左右, 面积增则报酬增, 所以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耕地增幅存在以上主观因素。

二、客观因素

1. 耕地实测面积增加

少部分原来“土地清册”和第二轮发放《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证载面积比实际面积小, 经过实地测量增加了面积。

2. 被打折面积增加

在第二轮发放《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时, 由于优质田生产粮食高效益好, 有的村组则将产粮低效益差的边远田、山垄田、劣质田面积打折给农户承包, 而在开展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时因按实测面积登记, 则多出了那部分被打折面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工业、轻工业的原料主要来源于耕地;耕地为农村人口和城市居民提供了生活资料及生活保障。所以耕地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因此掌握我国农户、村组和各级政府所在区域的有关农业耕地信息尤为重要, 耕地的信息准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微观计划及政策的制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国计民生影响重大。所以对以上主观原因产生的虚增面积, 在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时要加以预防和禁止。

三、笔者建议

1. 国家应规范农村耕地面积标准。

要把实际可耕作的土地列为耕地面积, 应剔除田埂、沟渠、山边、打谷坪、荒坡等非耕作面积。

2. 只能登记可实际耕作的耕地面积。

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以招标方式发包时, 招标书和承包合同内容应明确使用规范的农村耕地面积标准和制定相应的违约处罚规定。承接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承包方可适当将田埂、沟渠、等非耕作面积单独统计与发包方协商计算报酬,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只登记实际可耕作的耕地面积。

3. 未核减灭失的家庭承包耕地可以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登记地块名称和四至, 但不登记面积。对于塌方、水毁等自然灾害灭失的耕地国家没有核减的, 耕地虽然灭失了, 但是有的变成荒滩、荒坡或者河滩等, 对承包农户还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予以登记才能维护承包农户权益。承接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承包方可按面积计算报酬。

4. 规定科学的耕地测量误差面积。

对承包方工作人员故意扩大耕地测量误差面积的行为应严格禁止, 以制定合同条款及重罚措施加以防范。

上一篇:那首歌,带我穿越青春雨季400字作文下一篇:海上日出优秀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