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通海多举措助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2024-05-09

云南通海多举措助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通用5篇)

篇1:云南通海多举措助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云南通海多举措助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近日,记者从通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获悉,通海岳氏工艺鞋厂负责人岳月红将代表玉溪市参加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云南省选拔赛暨首届“创翼云南”创业大赛。这是通海县找准着力点,拓展多元化就业渠道取得的.工作成效之一。

岳月红参加市级选拔赛的《传统手工艺民族产品生产销售和扶贫开发》创业项目能在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得益于通海县劳动就业服务局的指导帮助。该县劳动就业局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安排专人“一对一”对其进行指导,帮助梳理项目亮点、突出项目优势、掌握大赛答辩技巧。

今年以来,通海县劳动就业服务局以组织青年参加“创翼玉溪”创业创新比赛等为契机,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依托“互联网+创业就业”平台,利用玉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上服务大厅,采取网上申贷措施,发放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1050万元,帮扶高校毕业生105人实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273人。

通海县人社部门全面贯彻落实支持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相关政策,主动作为,创新措施,做实做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确保全县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稳中向好。

在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方面,通过加大基层考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力度,实施大学生村官、“农村特岗教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推进大学生见习基地建设项目,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年内共安排基层就业岗位160余个。

篇2:云南通海多举措助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针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团市委会同市青年创业中心近期启动一系列举措,拓展青年创业适宜项目,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多方位创业指导,建立区县青年创业网络,提供“一条龙”创业服务,帮助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市青年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制约青年创业成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缺少合适的项目,二是缺少启动资金,三是缺少创业技能。这三个因素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市青年创业中心以投资少、风险小、效益高为着眼点吸纳创业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吸纳创业项目400余个,其中多为小型项目,启动资金门槛低,适合初次创业。近期,市青年创业中心在大学校园、河西区、南开区、塘沽区等地开展多次青年创业项目展示,服务青年一万余人。

篇3:云南通海多举措助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近日, 河南省政府出台多项政策举措助推本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据了解, 这些举措包括:对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 地方财政将优先考虑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 并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小城镇或新型农村社区就业, 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高校毕业生在见习期间, 由当地政府和见习单位提供基本生活补助;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 允许高校毕业生在就 (创) 业地办理落户手续;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 可在创业地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等。

来源:《郑州晚报》2011-09-26

篇4: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攻坚举措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据教育部统计,200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万人,2013年达到699万人,增幅超过6倍。毕业人数的增加给就业工作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预计到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突破700万人,北京地区将达到23万人,比2013年的22.9万人又略有增加。另外,近年来留学归国的人员也在不断增加。2012年,我国有27.29万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数量比上一年增长46.57%。据《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100家“最佳人力资源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比2013年略有下降,预计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有些产业的人才需求将会缩减,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13年,国内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已达2,500万人,宏观就业压力增大,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困难。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经济、社会等教育外部的原因,也包括学校自身和学生个人等教育内部的原因。

教育外部原因 其一,经济原因。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部分地区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结构性失衡现象更加凸显。国际经济及就业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的外贸、出口、投资、就业等,势必也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此外,当前国内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从行业情况看,钢铁、机械、采矿、能源、建筑等行业,用工需求不同程度减少。在调研的200多所高校中,约有60%的高校认为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很多地方高校反映用人需求下降或明显下降。其二,雇主原因。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认为高学历就是高就业能力,对学历严格要求,造成很多高能力低学历的毕业生望而却步。还有一些单位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认为经验强于一切,要求员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于刚刚走出大学的毕业生来说可谓是难乎其难。另外,有些用人单位还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其三,市场原因。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这些部门之间有些政策衔接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加上各种条件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其四,政策原因。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也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有本地特色的具体政策,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目前情况看,有的政策尚未落实到位,政策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教育内部原因 从总量看,目前一方面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结构和质量水平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0年首次发布了长达380页的工程学报告。报告中特别指出了工程学所面临的一些巨大挑战,第一即是工程人才全球性短缺。另一份调查报告中则表明,在岗的工程师中,中国只有10%可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被调查的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6%,而发达国家为66%。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不是求职者与企业因“搜索冲突”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而是求职者达不到企业的人力资源标准。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对许多公司人事主管的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抱怨找不到合适的新人,这表明寻找工作者与新职位对所需技能的要求之间存在着鸿沟。

《2011年~2012年度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人才发展报告》指出,“调研数据表明,目前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极低。超过80%的软件企业首席技术官(CTO)认为目前高校中软件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岗位需要”。该报告预计,按照IT产业最近10年的发展速度,到2015年,中国需要各类软件人才300万人,而现在每年大约有90万人毕业于高校的IT相关专业,但其中只有不到10%可达到产业的用人标准。因此,产生人力资源市场悖论的根本原因还是教育的问题。

在学校方面,教育与实际脱节较大。首先,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而针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所需的新型专业没有提前做出预测和设置。专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人才的结构性失业。其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滞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陈旧与实际脱节,实践环节薄弱等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教学方法单一死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不足。调查研究表明,现实中很多大学生专业知识储备量不足,知识面狭窄,理论与实际脱节,专业技能差,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相距较大。endprint

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一是选地域。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导致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却少人问津,而大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二是挑单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三是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观念在大学生中流行,带来了就业难。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毕业生也必然就业大众化,一味地追求高薪职位、精英职位,无视普通岗位,大家所追求的地区及岗位需求过少,渴望人才的地区、单位却很少有人问津,势必也会造成就业难的局面。

另外,高校就业指导滞后。就业指导机构不完善,许多高校没有设置职业发展咨询和就业创业指导等专业化的咨询服务机构。就业指导队伍有待加强,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咨询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不够;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应对策略与举措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学生、雇主(用人单位)和政府等多方面的协同努力。

高校应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第一,高校应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的前瞻性研究,根据市场预测,超前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第二,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更加贴近社会生产实践,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应加强创业教育,要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鼓励在校生积极参加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高校可根据自身状况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街,也可与企业或研究所联办大学生创业科技实体。第三,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与职业指导。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与咨询机构和职业指导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提高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尽早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个性化咨询与服务。

大学生应切实提高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 第一,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将是就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第二,要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实现自身价值。也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就业或创业”的职业选择观念。第三,要努力实现自主创业。大学生在一定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用人部门应纠正用人偏见,加强与学校的交流与合作 第一,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企业不能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和高学历,而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切实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第二,要加强与学校的交流与协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提出建议,可以借鉴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企业考察人才。

政府部门应制定、完善和落实有关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各级政府应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鼓励大学生投身中西部、边远艰苦地区、基层单位和中小企业就业。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助。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提供创业补贴,使高校毕业生由被动择业向主动创业转变。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力度,及时纠正性别歧视和其它各类就业歧视现象。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做到资源共享,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篇5:云南通海多举措助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一、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近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及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 相应地,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人数也不断升高。目前, 应届毕业生择业主要有3种渠道:校园招聘会求职、网上求职、人力资源 (人才) 市场现场招聘会求职。经调查, 约65%的高校生能够自主选择和联系用人单位, 但其中仅有一小部分人求职成功, 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一) 基础信息薄弱, 采集更新缓慢

一是因高校生源遍布全国各地, 很多毕业回乡后就变更了手机等联系方式, 致使相当一部分失联;二是各移动通讯运营商不时推出各类优惠套餐, 很多人频繁变动联系电话;三是不同地区受财力、人力、物力局限, 离校毕业生信息采集工作不力。以上都给联系离校毕业生, 并为其提供配套的就业援助和职业指导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二) 机构服务落后, 信息渠道不畅

目前大部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仍处于被动服务模式, 主要靠组织现场招聘会为求职人员提供服务, 职业指导尚未真正走进基层、企业和校园。有些地方网上就业服务多以宣传就业政策、市场动态为主, 开发和利用网上人力资源市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服务的少之又少。同时, 一些落后地区的高校生受客观条件限制, 无法及时得到最新的招聘、岗位信息。

(三) 择业方向不明, 缺少职业规划

多数毕业生仍倾向于选择稳定、高薪、轻松不累的工作岗位, 对用人单位未来的发展和个人发展空间考虑较少。调查发现, 只有30%左右的学生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并且有比较明确的中长期目标, 但这其中也仅有很少一部分人制定了较具体的计划, 大多抱着走一步看一步, 四处“撞”的心态, 缺少必要的计划和打算。

(四) 学习专业受限, 缺乏实践经验

经调查, 约30%的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时, 选择了与自身专业完全无关的零工, 还有20%左右的学生直接选择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家教等工作, 缺乏面向社会、应聘岗位所必要的业务经验和业务技能。另一方面, 部分高校生在择业时又过于执着于所学专业, 宁可千军万马挤一条独木桥, 也对短期内可能没有太大发展的工作不予考虑。

(五) 掌握知识脱节, 与社会需求不符

一方面, 部分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以及制定人才培育计划时, 只顾眼前利益, 设立专业看冷热, 不考虑长远及社会潜在需求;另一方面, 学生在选择专业时, 没有对专业的前景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跟风情况严重, 导致出现人才供应过剩、岗少人多的情况。

(六) 自身经验不足, 缺乏自信力

一些高校生对自身、社会了解不够, 社会交际能力不足, 面试时易陷入紧张、害怕的情绪中, 表现力差。经调查发现, 心理素质已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够健全的心理素质往往会让求职者出现退缩、逃避、紧张、自卑、畏惧等心理状态, 遇到挫折更是容易产生放弃心理, 影响到其成功求职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

二、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措施

(一) 采集信息, 建立统一的人才库

高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基础信息采集工作, 在校期间即开展实名采集工作, 要建立国家级高校毕业生人才数据库, 有效地掌握毕业生的基础信息, 跟踪毕业生的就业动向, 有的放矢的提供就业和职业指导服务。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服务平台工作人员, 要及时了解、摸查本区域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人员情况, 及时登记未就业毕业生实名信息, 对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 要及时摸清其专业特长、求职意向、培训需求、就业需求等情况, 有针对性的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工作。针对毕业生流动性强、联系方式更换频繁的特点, 要加强引导和宣传, 帮助他们了解就业渠道, 自主择业, 从基础上做好就业援助和就业服务工作。

(二) 多方联合, 开展职业指导入高校活动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在校园搭建职业指导工作平台, 定期开展针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课程。高校应开设职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 并注重在教学环节中向学生渗透就业动态、择业理念, 创造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引导学生接受职业指导的理念, 积极参加职业指导训练, 形成校园职业指导氛围。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联合学校, 定期组织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就业规划活动, 让学生提前具备规划意识, 接受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职业指导, 合力形成完善的贯穿教育全过程的职业指导体系, 帮助学生确立清晰准确的个人定位, 及早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为下一步成功求职、创业做好准备。

(三) 细化服务, 开展“保姆式”职业指导服务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平台要及时开展保姆式、一对一的职业指导服务, 使职业指导更具有针对性, 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让他们在主动的自我探索中获得职业决策和心理调整, 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决策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 合理定位, 尽早实现就业。要大力推进基础业务进社区工作, 打造半小时就业服务圈, 让有就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能够就近享受就业政策, 查询岗位信息, 提高就业水平。

(四) 搭建桥梁, 有效促进供需匹配

定期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查, 及时掌握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建立完备的、互通互连的岗位信息库。对有求职需求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群体, 组织多种形式的专项招聘、网络招聘、远程视频招聘等活动。大力开发网上人力资源市场, 完善就业服务网上业务平台, 大力推进网上职业指导服务。充分利用移动通讯工具、公共就业QQ群、微博、微信等多种信息化渠道, 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五) 提高技能, 开展模拟实训活动

打破传统的职业指导以说教为主的方式, 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 以实践为主要特征, 开展校内、校外活动相结合的模拟训练, 寓职业指导于生动活泼的活动、真实有效的训练中, 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调研、实习, 加深对用人单位和职业的了解, 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 为他们求职创造感性条件。同时要制定有实用性的职业规划课程, 尽量减少纯理论、无操作性的内容, 让学生通过职业规划课程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 掌握基本的求职技巧和能力。

(六) 增强自信, 加强心理疏导工作

迟迟不能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心情往往比较焦躁, 甚至严重缺乏自信心, 要重视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工作, 通过对其心理辅导, 增强其择业自信心。要运用职业素质测评系统中的职业兴趣测验、个人出路评估系统中的就业创业资源评估模块, 帮助分析未就业的原因, 找出问题的根源。要根据测评指导的结果, 与岗位信息相结合, 帮助其制定下一步的择业计划, 结合岗位推荐等措施, 助其早日实现就业梦想。

三、结语

就业乃民生之本, 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不仅是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 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全面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关系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要切实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数量, 有效避免人才缺失和人才浪费现象的出现, 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形势稳中有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 高中生得以有比以往更多的机会和途径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同时也造成每年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 由此导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发突出。通过调查发现, 一方面用人单位时常岗位过剩, 甚至出现“招工难”的情况, 一方面大量离校未就业的高校生处于毕业即“失业”的状态。如何有效地做好岗位对接, 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已是目前职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1]朱鹤.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J].科技世界, 2014 (12) .

[2]周建平.试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4 (08) .

上一篇: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下一篇:尼克松访华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