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读后感读后感

2024-05-09

体育教师读后感读后感(共14篇)

篇1:体育教师读后感读后感

读《与体育教师谈心》有感

李春雨2011年12月20日

这个学期,我读了《与体育教师谈心》这本书。是胡增老师主编的,其实这书我买了好长时间了,一直没有认认真真的阅读,这个学期利用空余时间我认真读了此书。参与编写此书的都是对课程标准有较深理解的省市级教研员,本书的目录:引言、新课程、新理念、新进展;实验新课程,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实验新课程,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实验新课程,促进教师投入教学创新;实验新课程,促进教师置换教学角色;实验新课程,促进教师构建教材体系;实验新课程,促进教师创建教法;实验新课程,促进教师研究学习评价。

我感到此书最大的特点是在新课改前提下,寓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在新的理念下的有机体现,以前大多数的文章多是理论性太强,多数教师多不乐意看,而此书的特点是在前面的理论讲解时,不是一味的空理论,而是结合一些案例和一些让人一看就懂的引用语和独到见解的小札记。他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思路上的创新。拓展的范围很广,能举一反三,把教师和学生的潜力也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了。语言上,简捷易懂生动形象。内容上我感觉到不看不知道,一看书中真奇妙,我最喜欢和让我受启发和思考最多的是案例,因为他来自我们教育的第一线,里面有很多的闪光点,能借签和启发我们的东西很多,后面的成长记录卡很值得我借签。

“心盲可悲”,在《谈心》中说了一个小故事,是讲一个盲人超

过一座木桥时,突然桥面塌了,盲人掉了下去,还好,他紧紧地抓住了一根桥面上的木头,才不至于落下去。这时盲人非常害怕,因为他不知道桥的下面是什么,是万丈深渊?是湍急河流?他拼命地喊:救命!救命!,好容易有一个过路人走过,告诉他下面就是平地,你一松手就可以碰到地面了。可是盲人不敢,过路人也走了。再也没有别人路过了,盲人手实在抓不住了,一松手,以为自己将跌入万丈深渊的盲人,居然就站在了地面上。这个小小的故事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有人等待,有人徘徊;有人视而不见,有人心有疑虑。上面的一个小故事不过是说了一个盲人的固执,这是因为他眼盲,眼盲还情有可原,心盲则是非常悲哀的。对面前的大好形势,全国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站在局外,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这将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

书中还写禅师续水小故事所揭示的,以前是体育教学的专家和能手,他的杯里的水太满了,不倒掉更新,现在怎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书中的许多例子也解决了不少自己遇到的问题整本书没有空洞的说教,只用深入浅出的一个个小故事和鲜活的案例,对于新课程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胡教授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迷惑、彷徨与观望的状态,并且在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抗争中,大胆地向广大体育教师宣传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精神与操作方法。读着这本书,真的有一种让人想一口气读完的感觉,因为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为建设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所倾注的热情与奉献精神!那些耐

人寻味的小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还有一个个精彩的案例绽放着新课程的光芒,令我爱不释手;遇到我不懂得问题,作者能详细的解答,从这些通俗易懂的文章中使我更进一步理解体育新课程的精髓,为自己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篇2:体育教师读后感读后感

陈 强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阅读了由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民教授所著的《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必修》一书,使我对体育教师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本书共有七个篇章,分别从学生的教育能力、体育的教学能力、基本教学能力、体育保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日常工作能力、体育管理能力这些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对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日常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第二篇《体育教学能力》,为在一线教课的我们提供了帮助和指点。本篇章共有四个专题,即全面技能—体育教学的基本能力;讲解设问—体育问题的解决;生动示范—技能的认知程序;保护与帮助—为学生安全护航。

和其它教师一样,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首先应该爱学生。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要有一颗童心,与学生用童话对话,而且还要有耐心,无论是表扬和批评都要有智慧。

其次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能力包括全面的运动技能(一专两强全适应),讲解示范,教学设计等能力。

不过在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之外,体育教师还要做好学校的健康教育,体育达标和测试。学校还会有很多运动会,这同样需要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运动会中还要组织学生训练,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善于发现新苗,并会利用科学的方法去组织训练。课间操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在我国也是特有的,体育教师也要善于把课间操做出特色。因此体育教师要保护和合理利用好体育场地,在日常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做好体育教学的安全保障。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良好的体育教学是保障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全面的素质,从而做好学校的各方面工作。

篇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摘录:

有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而无所事事, 每天6小时无所事事, 月复一月, 年复一年地无所事事。这样会使一个人走入歧途, 在道德上败坏下去。无论是学生生产队也好, 教学工厂也好, 学校试验园地也好, 无论什么都无法弥补在一个主要领域里荒废了的东西。这个主要领域就是思考, 人应当首先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思考:

每个孩子天生就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渴望。但是, 随着学校教育的年复一年, 学生心里的那点好奇没了, 探索的热情没了, 代之的是茫然、空洞和厌倦。而想要改变这种状况,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学会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 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可是多么遗憾, 许多教师常常忘记了这一点!) , 因此, 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 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的确, 一个学生, 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 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 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那么, 究竟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呢?

这就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思考者, 才能给学生带来思考。教师要在思考中表现自己, 用思考来指挥学生, 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其次,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的条件下, 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所以教师应努力创设情景和氛围, 让学生有一种想说的欲望。至于说得精彩不精彩, 有没有实际意义, 那又得教师进一步加以引导, 让更多的同学参与继续思考、补充、完善, 如此循循善诱, 相信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终究会比较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此外, 学会思考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因此, 教师应适时、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诸如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 教给学生一些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战术, 比如中学的语文阅读, 就可以通过对那些有深刻内涵的词句, 有特殊用意的题目及有特殊形式的段落等的理解与把握, 达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的目的, 最终使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自主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也这样写到:“教师应点燃学生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只有当学生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 而是作为劳动者, 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 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 在他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 产生独立的思考。”

摘录: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譬如说, 我们布置一个八年级学生今天回去读10页教科书, 而他在这一天里又从有趣的科学书籍和杂志里读了20页、30页、40页书, 他读这些书不是为了去记熟它和背过它, 而是出于一种思考、认识、发展和好奇的需要, 只有这样, 这个学生才会成为一个会思考的劳动者。

在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 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 大约有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 而2/3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 因为, 说实在的, 思考习惯的形成, 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 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去, 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 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思考:

课外阅读, 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因此, 学生还应在学好课本的基础上, 广采博览, 从不同途径有效地吸取各种有益的成份, 才能真正培养出自己较高的思维能力。鲁迅先生曾向中学生提出这样的希望:“爱看书的青年, 大可看看本分以外的书, 即课外的书, 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所以,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突破课本框框, 走出狭隘的课堂, 开辟课外这片新天地, 只有这样, 学习才能出现“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课内打基础, 课外出成果”的良性循环。

而真正的阅读是实现读者与文本、作者的对话。由于文本、作者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 有的与读者所处的年代相差甚远, 所以, 阅读前教师应提供背景介绍、主要观点介绍等, 让学生尽量与作者拉近距离, 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另外, 由于时代不同, 观点不同, 作者的观点未必一定全面、科学、正确, 要让学生有大胆质疑和批判的精神, 不必全盘接受作者的观点, 可以按背景材料去推理, 也可以按新视觉、新角度、新观点去解读文本, 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 我想这也许就是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成果。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来得伟大!”

篇4:《最牛的教师》读后感

这里有身为校长而继续不停研究学问的陈垣老师,他的学习精神与不断的反思值得我们学习;有不仅在生活和文学方面是幽默的大師,同时也是一位讲台上的幽默大师的林语堂老师,他的课形象生动,诙谐有趣,给世人留下了许多雅致隽永的佳话;有能让一个被众多老师拒绝、家长放弃、自己堕落沉沦、成绩全部倒数第一的学生考上北京大学的王金战老师……有太多的教师值得我们去学习,值得我们去细细推敲,最后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教师本来就是一种极具魅力和境界的职业。一个教师若有魅力,学生才会愿意亲近你,才会聆听你的教诲。

篇5:体育教师读后感读后感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体育游戏《我是小小消防员》观后感 户外游戏活动不仅是幼儿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重要活动,还是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重要形式。今天铅笔哥哥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体育游戏《我是小小消防员》。孩子们在活动中,开心快乐的进入到角色中去,铅笔哥哥以游戏的口吻带领幼儿模仿开车寻找火源、用牛津绳当灭火器灭火,还让孩子们扮演消防员抢救伤员。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了解了消防员叔叔工作的辛苦,学习了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知道了遇到火灾时的自我保护方法。铅笔哥哥,每当他出现在孩子们的视线中,孩子们都会非常兴奋的喊道:“铅笔哥哥,铅笔哥哥!”他独特的上课风格,精彩的语言动作,多层次的教学游戏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形成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幼儿园一道亮丽风景线。在他的课程中让孩子们利用简单的道具如沙包(弟弟)、彩虹伞(彩虹姐姐,大汉堡)、牛津绳(灭火器)、圆环(汽车方向盘)等,他总能让这些简单的道具具有神奇的色彩,在孩子心中具有了生命活力的形象比喻来辅助游戏,孩子们再伴随着节奏鲜明、动感轻快的音乐,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完成教学目标,从而让幼儿体验到克服困难、团结合作、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情。铅笔哥哥开展的多样化体育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多学习这种以游戏形式、肢体语言贯穿于整个活动中的方法,让幼儿在玩中学、操作中学、感知中学、体验中学,从而提高幼儿了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学习兴趣。

篇6:体育课读后感

“同课异构”课程研讨心得体会

对于一个刚踏入社会的幼儿教师,经验缺乏,能参加这次“同课异构”课程研讨是给我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在这一次的培训我的收获满满,通过“同课异构”课程研究讨论和反思,可以促进我们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在这两节音乐活动中幼儿都很乐在其中,我比较欣赏第二节音乐活动,教师表情丰富,能捉住幼儿的兴趣点进行开展,能鼓励幼儿大胆想象,采纳幼儿的想法。观看体育活动《摘果子》更加精彩,这是一位男老师上课,我很少看见男老师在幼儿园上体育课,所以在这一次看见男老师上体育课就觉得男老师上体育课就是不一样,感觉特别好,专家点评得很对,跟一位女老师上课对比,女老师上体育课就是“保姆式”教学,对幼儿过于呵护,上课话说得太多,而男老师上课干脆,让幼儿实践得多,觉得男教师,充满阳刚,充满活力,更促进幼儿的发展。听完这四节课我不断反思自己在活动当中的不足,为自己归纳一下自己收获的知识,上好一节课首先在备课中要详细,要设计新颖的事情来吸引幼儿,其次,在每节活动当中要以幼儿为主,尊重幼儿的想法,采纳幼儿意见,再其次是老师在活动中的语言和表情的魅力。今后我还要继续学习,再接再厉让自己不断进步,重视每个学习的机会。

彩虹班邓青怡

篇7:体育之研究读后感

1917年4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深刻、系统、富有创意、卓有远见地论述了体育对一个人特别是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还特别强调民族强盛没有对体育的高度重视是不行的。《体育之研究》全文主要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释体育第二体育在吾人之位置第三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第四体育之效第五不好运动之原因第六运动之方法贵少第七运动应注意之项第八运动一得之商榷。开篇之首毛泽东同志就讲“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又讲“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在这里他强调了体育锻炼之于个人之于民族、国家的要义所在。他认为“体育者人类自其养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制可言者也”。“德智皆寄于体”“体者为知识之载而道德之寓者也”。精辟地指出了体育与德育、智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他又指出“儿童及年入小学小学之时宜专注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明确提出了在儿童幼年时期促进身体发育当放首位其它次之的观点。看看我们现在社会、学校、家长又是如何认识的又是如何做的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当下这些完全颠覆正理的做法实在令人痛心。我们要知道也必须知道知识的增进、道德的养成都有弥补的可能唯有身体的发育一但错过时机将贻误终生。纵观一个人的一生无论在何种年龄段“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毛泽东同志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列举了颜回、贾谊、王勃、卢照邻等古人的例子这些人固然学问超群但均为英年早逝实在可惜。究其原因实乃轻视体育之故也。我们现在的杰出学者中英年早逝的也很多多么令人惋惜。这难道不是教育之误吗 毛泽东同志针对当时学校体育徒有虚名的状况一针见血地指出“故愚观现今之体育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时至今日学校体育仍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学生不喜欢我们的体育课内容又如何能达到体育教育的目的更为难得的是毛泽东同志还尝试提出包含二十七节的六段运动可见其对体育问题研究之深。毛泽东同志也关注到体育与心理、精神的密切联系强调体育的行动与坚持强调实用与有效反对一切徒有其名、毫无效果的繁杂之技努力使现代的体育与我国古代文明相统一。他认为“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他对学生健康的其它方面也很关注如强调“饮食不求洁无机之物微生之菌入于体中化为疾病室内光线不足则目力受害不小桌椅长短不合削趾适履则躯干受亏。”这些思想到了新的世纪我们又做得如何想来汗颜。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提出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回想建国之初毛泽东同志就十分关心学生的健康问题反复指出“要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51年1月15日毛泽东同志又给时任教育部长的马叙伦先生写信再次强调“健康第一学习第二”是正确的。1952年毛泽东同志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认识到体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体育不仅能强健体魄而且能完善人格。体育蕴含着独特之美这种美是一种力量之美、和谐之美、优雅之美。我认为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如下问题

1、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2、学校正常的体育课时常被挤占

3、“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需要进一步宣传并加深理解

4、学生的锻炼习惯仍然没有养成5、学生没有掌握好适合自己的锻炼技能

6、对学校是否贯彻落实好体育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监控不到位

7、政府在硬件设施上投入不足体育场馆、体育器材配备不足

篇8:体育教师读后感读后感

吴卫东教授可能就是赋予自己使命的一只“喜鹊”, 因为, 她发现了一条横亘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银河, 并矢志要去弥合这条银河般的鸿沟, 而不论自己臂膀的长短。她把这种弥合称之为“理论与实践的互译”。

“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互译中, 研究者感受着来自两端的精神震撼, 理论以其超越一切具体的洞察力, 让思维在高处穿行, 它穿透着现象与事实。实践以其丰富与变化承载着存在的意义, 让被理论遮蔽的具体与过程得以张扬, 并永远充满着研究与创造的品质。研究者就这样肩负着编织连接两端纽带的使命并获得重生。”

吴卫东教授是一位有着大学背景的学术研究者, 由于“十五年前被安排从事小学数学教师省级培训工作”, 而“走进了小学数学教师这一群体。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因为他们并没有机会走进象牙塔, 接受正规的学术训练, 而是默默地耕耘于教学第一线, 接受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挑战, 他们的本体性知识是如此的匮乏……”

这段独白, 让我们看到了吴卫东教授之于小学数学教师的“被”式, 她是硬生生地被一个时代从“象牙塔”中拽到了一个繁花而率性的原野。她目之所及, 无不充满生命与清新;心灵所致, 不免漾起丝丝悲悯。当这种悲悯与使命糅合在一起的时候, 就变成了力量:一种提升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愿望;一种通过促进教师自身的草根成长以至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鸿沟的力量。为此, 她选择了一个视角, 一个因时代而产生, 时时被时代念叨着, 却又被忽视着的视角———教师个人知识。

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 心被温暖了。因为我是小学数学教师, 是中师毕业生, 18岁走上教学岗位。我以及和我一样走在教学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们, 有幸成为吴卫东教授的研究对象。同时, 我们浙江省的小学数学课堂有了一位理性而多情的守望者。

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 使我认识到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帮助, 帮助主体以自己的方式成长。而这种帮助必须基于对主体的深刻了解。现在, 很多的教学失败都是缘于教育者自以为是地以爱为名义的帮助。

吴卫东教授的教学对象是小学数学教师, 她的使命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特别是理论修养。为此, 她克服重重困难, 记录课堂观察的点点滴滴, 开始了以小学数学教师为对象的个人知识研究。显然, 这个研究是中医的望问闻切, 其指向是辩证施治、培本固元和培训的有的放矢。

吴卫东教授的研究是深刻和细致的, 具有哲人的深刻和母性的细致。她的研究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这种寻找有时细致到一个概念, 一个科学“术语”与教师“行话”之间的对接。她希望小学数学教师们能够顺着她的对接滑过实践与理论的鸿沟, 不再对理论感到神秘, 使理论富于活力、富有亲切感, 从而塑造出有理论修养的实践者, 或塑造出能够表达自己理论的实践者。

每一位想了解教学实践的理论工作者都应该阅读这本书。

每一位想成长的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细读这本书, 以自知及自胜。

钱学森先生叩问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

温家宝总理呼唤着“教育家办学”。

我们中国目前的教育界, 不乏高端的理论工作者, 更不乏基层的实践工作者。但是, 高端的理论工作者在大学、在研究机构, 他们缺乏对中小学生深切的了解。而基层的实践工作者却只会用自己的“行话”阐述自己的经验。而一个教育家, 一定是实践的厚实与理论的通透所融合而成的。

吴卫东教授的研究显然指向于这种融合, 在她的内心深处, 对小学数学课堂有着深深的眷恋, 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成长充满殷切的期待。作为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 她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着钱学森先生的叩问和温家宝总理的呼唤。

这种回应是单薄的, 却是嘹亮的。

因为, 她可能只是一只喜鹊。

篇9:《如果我当教师》读后感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

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中说道“每一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整个“轮子”。”先生把学科教学形象地比作车轮的辐条,而教育就是车轮的轴,显然离开了车轴,车轮就不能旋转。可以说,育人是教育的根本。

先生又说“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自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如国文科在训练思维,养成语言文字的好习惯,理化科在懂得自然,进而操纵自然之类;同时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

当前的教育,存在比较严重的学科本位主义。教数学的一味地抓学生的数学学习,甚至为了学好数学不惜“贬低”或“排斥”其他学科。为了提高学科成绩不少教师采取“满堂灌”和“题海战术”,这一切都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违背。另外就是教育的功利主义还很严重,一切向学员成绩看齐,一切向升学率看齐,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当然不考的就尽量不教或尽量少教,“挤出”时间用于考试科目的学习和复习。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是先进的。事实上,不少先进的理念其实都能在老一辈教育家已有的经验中都有所体现。所以我认为,再读经典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师要做学生的好朋友

叶先生在对小学教师的看法上说得很好:“我如果当小学教师,绝不将投到学校来的儿童当做讨厌的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为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做朋友,真心要他们做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

接下来,叶先生又从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小学教师的几点要求。一是“我将特别注意,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一切的教育都必须化为习惯,才能一辈子受用。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应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譬如门窗的开关,我要教他们轻轻地,“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足以扰动人家心思的“咿呀”声也不宜发出;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窗总是轻轻地,才認为一种好习惯养成了。经过这样细心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对于开门关窗那样细微的事,尚且不愿意扰动人家的心思,还肯作奸犯科,干那些扰动社会安宁的事儿吗?

二是“我当然要教小朋友识字读书,可是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认作终极的目的。我要从这方面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三是“我还要做小朋友家属的朋友,对他们的亲切和忠诚和对小朋友一般无二。”

另外,叶先生又说了两件不能做的事儿。其一是“我绝不教小朋友像和尚念经一样,把各科课文齐声合唱。……只成为发声部分的机械运动,与理解和感受很少关系。”其二是“小朋友顽皮的时候,或者做功课显得很愚笨的时候,我决不举起手来,在他们的身体上打一下。”因为这一下不只是打了他们的身体,同时也打了他们的自尊心。我有什么样的权利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呢?

叶老先生倡导小学教师要做小朋友的好朋友。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要培养小朋友的好习惯,要做家长的好朋友。不要“满堂灌”,不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这一切,在今天也是很有教育意义和应用价值的。

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

《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是,当教育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教育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教育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教育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教育者也不会服从的。

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中说 “我认为自己是与学生同样的人,我所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诫学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譬如,我希望学生整洁、勤快,我一定把自己的仪容、服装、办公室、寝室弄得十分整洁,我处理各种公事私事一定做得十分勤快;……我劝戒学生不要抽烟卷,我一定不抽烟卷,决不说“你们抽不得,到了我们的年纪才不妨抽”的话”。

先生说这就是“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话出自《大学》,意思是:所以有德行的君子自己首先做到,然后才去要求别人;自己不去做坏事,然后才去责备做坏事的 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可见,作为教师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引导学生,决不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是另一套。

教师要教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

首先,“满堂灌”是滑稽和残酷的。叶先生说“教师捧着理化课本或史地课本,学生对着理化课本或史地课本,一边是念一句讲一句,一边是看一句听一句;这种情景,如果仔细想一想的话,多么滑稽又多么残酷啊!”先生说的滑稽是指教不得法;先生说的残酷是指学生被动地听讲要连续四五个钟头无疑是一种惩罚。

其次,“满堂灌”是无效和应该禁止的。叶先生说“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绝不专做讲解工作,从跑进教室开始,直到下课铃响,只是念一句讲一句。……因为他们要一辈子读书看报,必须单枪匹马、无所依傍才行,国文教师绝不能一辈子伴着他们,给他们讲解书报。国文教师的工作只是待他们自己尝试之后,领导他们共同讨论:他们如有错误,给他们纠正;他们如有遗漏,给他们补充;他们不能分析或综合,替他们分析或综合。”

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叶先生说“我不怕多费学生的心力,我要他们试读、试讲、试做探讨、试做实习,做许多的工作,比仅仅听讲多得多,我要教他们处于主动的地位。他们没有尝试过的事物,我决不滔滔汩汩地一口气讲给他们听,他们尝试过了,我才讲,可是我并不逐句逐句地讲书,我只给他们纠正,给他们补充,替他们分析和综合。”

社团活动要名副其实

自从2008年山东省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进一步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等构成,为搞好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学校纷纷利用课余时间成立各种社团。诸如足球、篮球等体育社团,流行歌曲、民族唱法等音乐社团等等。据报载某某学校成立社团100余个,开展活动多少多少次,取得成果多少多少项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团活动逐渐地冷了下来,特别是到了期末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等的复习阶段,社团活动更是无条件地为之让路。总的看来,各种社团活动多数是一开始轰轰烈烈,到后来虎头蛇尾,甚至不了了之。

读了叶圣陶先生的《如果我当教师》,我认为社团活动必须名副其实。先生说“我不想教学生做有名无实的事情。设立学生自治会了,组织学艺研究社了,通过了章程,推举了职员,以后就别无下文,与没有那些会和社的时候一个样:这便是有名无实……。”“做这种有名无实的事比不做还糟糕;如果学生习惯了,终其一生,无论做什么事总是这样有名无实,种种实际事务还有逐渐推进和圆满成功的希望吗?”先生不但列举了很多像现在不少社团一样的有名无实之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危害之深。同时又告诫我们“我只是说哪那些事都必须认真去干,必须名副其实。……项目不妨简单,作业不妨浅显,但凡是提了出来,必须样样实做,一毫也不放松。”

可见,我们的社团不在量的多少,关键在于能否做得名副其实。要先从最基础的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下去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效果,达到新课程的要求。是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特色发展,高中教育才能为学生的人生奠基。

篇10:体育老师读书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发现孩子》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发现孩子》这本书的作者是蒙台梭利写的。她认为干涉孩子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强制性的,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孩子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孩子自由活动。她特制了很多教具,如小型的家具、玻璃、陶瓷等小物件,供孩子进行感官练习。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了解到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所需要的,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但是,良好的教育方法对于教育学生也是很重要的。

蒙台梭利不愧是一位改变世界的教育家,她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装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

蒙台梭利拥有对孩子的爱,而且拥有感知爱的敏感心灵。她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装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学生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读了她的《发现孩子》,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学生也相信老师的教育是正确的,并且渴望老师能够更多关注自己,给自己更多的关心和爱;这爱表现为没有任何偏见的宽容:虽然有时老师会生气,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不计前嫌,像小猫一样向还在生气的老师问好;这爱表现为纯洁无暇的崇拜:在社会群体中平凡的老师,学生给予了无限的崇拜,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追逐模仿的对象;这爱表象为无私的表率:大部分学生像勤劳而且锲而不舍的小鸟,严格遵守着他的行为习惯。学生们是我们爱的导师,他们以一种最敬业、最不计酬劳的精神,以一种最为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力图感化我们,为我们示范怎样去爱,怎样的爱才是最真挚的爱,可是我们又有多少人真正感受到这一点呢?我们没有感谢我们爱的导师,反而断定他们是无理取闹,甚至以怨报德、恩将仇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学生的爱,认真学习对学生爱的方式,努力让这种爱能持续更长的时间,这是回报我们导师最好的方式,是爱学生最佳的选择!

篇11:体育学 相关文章读后感

even years after leaving the game 笔记

文章作者凯文·Guskiewicz 博士,他创始了与体育相关的创伤性脑损伤研究开发中心,担任UNC损伤预防研究中心主席,在骨科领域研究较深,同时负责培养博士生,教授运动医学、人体解剖学、运动医学课程等。

在过去的17年里,他重点的临床研究主要是与体育有关的脑震荡问题。为此,他调查了平衡以及神经心理功能对与体育有关的脑震荡的影响,以及长期性的运动,在神经、肌肉和骨骼方面的问题,并在超过100个国家和国际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文章主要讲述了,目前很多的专业运动员从他们的专项退休以后,虽然很多人能够很好的转型去经商、房地产、教学,私教等,但不幸的是,其中一些在退休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开始承受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比如:痴呆症,严重的的关节炎,膳食营养问题等,这些疾病将永远的改变他们的生活。凯文博士认为,这些疾病,很大原因来自于他们在职业生涯期间头部经常受到冲击,即脑震荡。

鉴于此,凯文博士对近700个现役运动员和2800个退役的足球运动员,对于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有过几次脑震荡进行记录,同时对其它的科目也进行相关研究。他的主要目标是收集退休职业足球运动员的疾病数据,旨在为退休人员提供医疗服务,提高退休运动员的生活质量,同时调查结果也将对现役运动员准备更健康的退休提供帮助。

通过这篇论文,受益良多,主要如下:

首先,作为一名竞技运动员,如果想活跃在世界的高峰,获得至高的荣誉,在职业生涯中要经历各种磨练,而这种磨练不仅是对意志的考验同时也是对躯体的折磨。

其次,运动造成的累积的脑震荡具有潜在的危险性,次数越多对以后的生活影响越大。呼吁能研究出更多的潜在干预措施,延缓退休球员认知功能的损害,最终为现役运动员更好的预防损伤和疾病作出重大的贡献。

最后,国外对于体育的研究,既对运动员如何促进身体健康,科学的训练进行研究,同时更重视运动员退役以后的身体,生活质量问题。能够对每一个运动员的终身都负责;而在国内,每名运动员都有最辉煌的时刻,一旦当你没有竞争力,就要面临淘汰,之后国家对你将不予以重视。以致如今社会上出现了奥运冠军,为了维持生活,在澡堂擦背,在路边卖奖章等现象。

当然,这和我国的举国体制是分不开的,起初为了证明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强健体魄,一味的追求成绩,为了能在奥运会上崭露头角,激发人的极限,不顾及身体是否能够承受,更不会想到退休后的身体状况问题。职业生涯间,相关的生活训练费用,国家会为你支付,而在你退休以后,国家将不对你有资助,难免会出现退休后由于年轻时过度的伤害身体,身体受到重创,晚来遭受着各种痛苦,而国家却没有问及。

篇12:《学校体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本书总共2章,10节内容,其中第二章第5节教学语言艺术令我感受至深。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教学艺术性的主要表现特征。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追求语言运用的艺术表现,应正确认识和理解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的内涵,方能培养和发展具有教师个性特征的教学语言艺术。

1、口头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的口头语言表达的精炼,使复杂的动作技术变得简炼,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

比如:运动的挺身式跳远的空中动作,学生只通过视觉形象的接收,还是不能完全理解的。而教师口头语言的“放、摆、挺、展”四个字的精炼表达,就帮助了学生对腾空动作的认识和对技术要求的理解,可见精炼的口头语言是教学艺术的视觉形象的最好的直观描述。

又比如:侧向推铅球,完整技术动作是比较复杂的,教师的示范在快速中学生也不容易看清楚,所以,教师用“蹬、转、送、撑、挺、推、拨”七个字的简练口头语言描述,也大大加强了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2、“口哨”语言

体育教师离不开口哨,它是教学工具,又是教学语言是体育教学特有的教学语言。“口哨”在特定的条件下,有时也能表达教师的情感。(1)“口哨”语言是教师课堂口头语言的延续和补充。

课的分段或动作的练习开始和结束;运动动作的节奏(主要表现在节拍上)的变化以及教师某些教学情感的表达,都可以用“口哨”语言来进行。而往往表现出比口头语言更准确而定于生色。另外口哨本身具有的明亮,音量和音调特征,又往往是一般教师的口头语言难以达到和表现的。所以是教师口头语言的延续和补充,有时也是教师不同口头语言之间的连接和休整。

(2)“口哨”语言是教师口头语言的扩展和艺术性追求。

口哨的音量大小是受教师的控制;口哨的长声与短声的变化是受节拍变化的影响;口哨的运用时机是教师对教学节奏艺术追求的一种需要。它不但有时能替代教师的口头语言的运用,而且往往表现为比口头语言运用的效果更佳,更具运动色彩的动感感染力。它的高低、长短的变化,象一曲美妙的音乐,能从学生心灵深处调动运动激情;它的急促、响亮的音响效果又能旬一道强制的命令,指挥学生运动用力的设入和运动的开始与结束。

3、体育课堂教师教学语言构成因素

对于体育课堂教师教学语言构成因素,无论是教师的口头语言还是教师的口哨语言都主要是由语言的语调、节奏和个性气质特点三个部分构成。

1、教学语言中的语调变化。

语调是语言的语音变化。教学语言中的语调是教师语言的高低、强弱,快慢、长短以及其断续变化。学生对教学中的知识与情感的准确理解,是通过教师的语调以及与其教材内容相一致的语调变化刺激来实现的。

语调在课堂教学中的变化,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甚至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语言的高低强弱变化,会影响整个教学结果。

比如:学生在中长跑的过程中,亲切、关心的语调会鼓舞学生坚持下去而最后阶段的强烈急促的语调会调动学生勇气,浑身是胆的完成最后的冲刺。

总之,语调就是一个语音与语气的不断变化过程。什么时候重,什么时候轻,什么时候慢要根据教学情境而定。这也是教师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艺术的追求。

2、教学语言中的节奏变化。

在体育教学中,口令的变化,预令与动令的化分,实际上就是语言的节奏变化。在体育教学课堂的语言节奏变化受二大因素的控制。

其一是运动项目自身运动技术节奏的变化,相应要求教师在教学语言中的天方夜谭节奏应表现出相似性或同一性。这样才不会打乱项目自身的运动规律。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快点跑,语言节奏是快跑而不是快——跑;而在语气上是由弱到强。

其二是受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变化因素的影响;受学生年龄所引起的接受能力的影响;受教材教学重、难点的影响等等综合因素的控制,教学中的语言节奏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总之,语言的节奏变化使课堂教学具有动感,充满活力。一个优秀体育教师的课堂语言节奏是一定是富于长短抑扬的变化,而具有生动活泼的感染力。

3、教学语言中的个性气质特点的体现。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的语调与节奏的掌握与表现,从一般理论上来讲是受教师个性气质特点而制约的。

我们只想强调说明一点,一个人的气质的归类不是绝对的,也没有一个人是只属于哪一类气质的。对人的气质表现往往是综合体现,是经过自身努力可改观的。

篇13:体育教师读后感读后感

阅读万玮的《班主任兵法》, 我知道了班主任一样可以把班级当成自己叱诧风云、运用智慧、大展谋略、让学生身心得以成长的“主阵地”;薛瑞萍的《给我一个班, 我就心满意足了》, 让我看到了一个善思善写、博学睿智, 将教育进行到“润物无声”“踏雪无痕”境界的女教师;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 让我知道了“‘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 也是‘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一个偶然的机会, 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走进了我的世界, 细细品读, 心胸豁然开朗, 仿佛被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水, 让我这个经验尚待丰富的年轻班主任, 精神再一次接受着洗礼、滋养和提升。

这本书共收录了魏书生教育文章及他的学生日记100多篇, 书中没有豪言壮语, 没有惊人的事迹, 也没有冗长的理论说教, 有的只是真诚与朴实的话语以及细小烦琐的平常事。我感动于魏老师的细微之美:那个平易近人的动作, 那个充满爱意的眼神, 那句充满信任的话语, 那种尊重学生的态度……我惊讶于他那敏锐的洞察力, 更折服于他那高尚的人格魅力, 书中的事例一次次深深地打动着我, 有如生命之石划过天空的闪烁光芒, 为我的班主任工作指明了方向。

2009年我带的班级挺让人失望的, 学生的整体基础薄弱, 没有良好的习惯, 教室里整天乱哄哄的……更让我头疼的是五年级的学生居然连值日都做不好, 有时打扫完的教室依然很乱、很脏;路队站不成样子, 进校速度也很慢, 几乎每天都要受到大队部的批评……开学没一个星期, 我的嗓子就哑得说不出话来, 可他们似乎丝毫察觉不到我的良苦用心, 照样我行我素, 望着散沙一样的班级, 我开始变得烦闷、焦躁、容易冲动了, 脸上也很难露出笑容了。学生似乎稍稍有了收敛, 可我明显感觉到课堂气氛更压抑沉闷了。直到有一天, 我收到一张没写名字的纸条, “老师, 您能不能别总板着脸, 我们想看到您的笑容……”说真的, 这话让我吃惊不小, 这恐怕是从教以来我留给学生的最糟糕的印象了!默默思索中我想起魏书生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埋怨环境不好, 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 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 常常是我们自己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 常常是我们自己的方法少。”是呀, 最初我是带着无奈的心情接受这个特殊班级的, 没有对学生具体的情况深入了解, 也就无从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 我的抱怨和指责, 更让我的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我静下心来, 根据学生的意见, 结合班级实际情况, 拟定了管理激励措施。同时加强了班级文化建设, 与学生商议后, 我们共同创办了“书海拾贝”“小荷初绽”“我行我秀”“心语相系”等园地, 并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 初步取得了成效。这期间, 班干管理制度也逐步完善起来。孩子们开始关注我的言行, 遵守并践行了班级管理制度。

当教室越来越整洁, 路队越来越规范, 我们的心情也越来越好的时候, 本班的各科成绩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常规工作也名列前茅, 年终还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感谢魏老师, 正是他, 用积极、民主、宽容的心态教育了我, 使我走过了那段彷徨的历程, 感受到了教育的幸福, 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魏老师说:“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 尤其是学困生, 处在被遗忘的‘边远角落’, 受尽歧视与打击, 往往还心存上进的愿望, 他们真的很不容易, 因此给予他们一些关爱, 帮助他们进步也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细细品味, 良久无语。我不否认我爱我的学生, 可是我的爱也许更多的时候还是局限在了关注学困生的成绩, 我决心试着走进学困生的心灵, 用真诚与爱打开他们的心扉。

小豪是一个挺特别的男孩, 矮矮的个子, 胖胖的身材, 暗淡无光的眼神, 让人总感觉他有些与众不同。他从不主动跟老师说话, 上课总是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 只是偶尔瞟两眼讲台, 但当你不注意的时候, 他也会搅得四邻不安, 而每次找他谈话时, 他又一言不发, 直至离开。我还发现他每个晨读都来得很晚, 有时会踏着晨读下课的铃声晃进教室, 后来听其他学生说这段时间他一般都在厕所里, 有好几个学生在那里撞见过他, 我有些替他难过, 也许对他来说这是唯一一个“安全”、不至于被别人指责为“逃学”的地方。于是我悄悄地告诉他:以后, 晨读你就在教室里吧, 你可以学你喜欢的内容……他瞪大眼睛望着我, 嘴唇翕动了两下, 最终什么也没有说。自此, 尽管晨读他还是迟到, 但是再没躲进厕所。当我给他开了两个星期的“小灶”, 他还是连第一课的生字都不会写的时候, 我想起来了他唯一的一篇画满了圈的作文, 终于明白他为什么从来不交作业了!行为手册上的评语和他妈妈无奈的眼神浮现在我眼前, 我该怎么办?

如果仍抓住他的成绩不放手, 恐怕会适得其反, 困惑中我忽然明白了魏老师那句平实而真挚的话语的含义:“许多事情是没办法选择的, 但你可以选择态度。做班主任不能选择学生, 什么学生进来, 你都得接受, 但只要我们尽心尽力, 问心无愧, 积极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 总有一天, 学生会提高, 会进步的。”我决定绕道而行, 并在脑海中仔细搜索他的闪光点, 我想起了他帮值日生擦黑板的事, 本质上他应该是一个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孩子。何不利用这点走近他呢?他一直以各种理由回避上课间操, 我知道那只是因为他连基本的动作都不会做, 于是我就鼓励他用这个时间去卫生区捡纸。我们的卫生区在操场, 他在捡纸时会顺带捡走别处的纸, 我就表扬他集体观念强, 他很高兴。我的表扬与提醒时时伴随着他, 他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有时还会与乱丢废纸的同学争个面红耳赤。趁着他的高兴劲, 我悄悄地对他说:要是你会写更多的字就好了, 那样会给老师和爸妈一个惊喜呢……以后的日子里, 他开始写生字, 尽管还是有很多字不会写, 但毕竟比以前好多了。他开始关注课堂, 感兴趣的时候, 也能安静地听课, 偶尔也会举手, 虽然答案不一定正确, 但我还是为他的参与而高兴。至今他的试卷还会出现大片的空白, 但却明显整洁多了, 他的脸上也开始有了笑容。能让他的生活中拥有一丝阳光, 作为教师我感到幸福。

魏书生老师说:“医生的医疗水平是在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高的。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难教的学生教好的过程中提高的。”尽管我不敢说我找到了诊治学困生的灵丹妙药, 但至少我懂得了, 教育是要讲究艺术、手段及方式的, 想爱还要会爱, 只有走进他们心里, 接受他们、热爱他们, 包容他们的缺点, 站在学生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 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我们的关爱。

篇14:高级教师示范课观后感

听课、评课的真正目的是教师间的学习、交流、借鉴和反思。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听课、评课还能很好地借助别人的长处和亮点,反思自己的教学,吸收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自己的课堂实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近日,我听了本校伍老师的一堂地理示范课,课题是《拉丁美洲——政区和自然环境》,这堂课呈现出了许多亮点:

1.教学设计。教案规范、新颖,有创意。教师准备教什么、学生准备学什么,在教案中一目了然。不仅如此,还就组织教学和学生探究性学习做了有益的探索。教案设计中,教师的教法和实施策略,清晰到位,并对学生如何完成学习任务、采取什么学习方式也有明确要求。我对教案设计中的能力目标尤为感兴趣。其中有增强学生学习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为提高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让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小结的学习习惯等,让我耳目一新。这既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保证,又是我校“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也紧扣了课程改革的方向。

2.教师的教学态度。集中表现在对学生的关注,体现了为师者的爱心,课堂中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呈现师生间朋友式的平等。

3.教法中的最大亮点。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运用科学、合理的提问和设疑,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教法的运用还体现出了较强的时代感和学生的课堂需求。对拉丁美洲的气候特点、类型以及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能通过师生互动、板书、多媒体运用以及清晰的叙述,表现出很强的逻辑性和课堂效应。整个一堂课,无论是听课者还是学生,不疲不累,回味无穷。

4.语言表达。真诚、细腻,准确、清晰,逻辑性强。

5.多媒体应用。规范、高效,且有色彩感、动感,清晰、漂亮。画面折射出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丰富和扎实,反映了任课教师较强的驾驭地理学科的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现代教育媒体操作技能。

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堂中几个小故事的表述,缺乏语言感染力。二是教师语调很平淡,少有抑扬顿挫,教师的授课激情和语言幽默感尚需加强。三是授课的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时间的把握出现差异,以致拖堂7分钟。四是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更好地发挥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用最少的时间发挥最大的课堂效益,是执教者今后需要进一步总结和反思的问题。

任何一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瑕疵的出现是正常和难以避免的,关键是看听课、评课者能否从课堂中学习经验,汲取精华,反思问题,总结提高。我希望更多的教师除了参加本学科的听课、评课外,还能积极地投身到跨学科的听课、评课中来,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学习、借鉴、沟通和反思的良好学术氛围。让45分钟课堂,变成师生留恋难舍的场所,变成教师们心仪和享受的地方。我相信,通过听课、评课活动,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将会在广大教师的参与和交流中得到进一步落实和丰富,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又一道亮丽风景。(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洲中学)

上一篇:跨文化管理的经典案例下一篇: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