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教学反思doc

2024-04-19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doc(精选6篇)

篇1:虽有嘉肴.教学反思doc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小街基中学 李艳陆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申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最后点明观点“教学相长”。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教学本文,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因此我安排一课时完成。时间安排紧凑,按预期完成教学任务,效果很好。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用的是朗读法和交流体会法。总的来说,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可以借鉴:

一、强调朗读,倡导多种阅读方式并举。

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此,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注重了诵读教学。所以,本节课我多种阅读方式并举:有指名读、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学生齐读等。结果证明,学生既读准了字音,又把握了节奏,甚至还读出了语气。同时达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为下一步的课文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背诵的适时登场。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因此,我把背诵课文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课前,我曾反复琢磨,背诵环节放在哪里能让学生更快的记忆呢。因为毕竟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思来想去,觉得还是放在讲解完文章结构后比较好。因为这篇文章结构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再加上有板书做导引,记起来应更快一些。虽然第一名同学背的不够流利,但第二名就开始非常流畅。有了两名同学“打前站”,全班同学的背诵就水到渠成了。实践证明,我的设想是正确的、英明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位,合作学习中精心设计问题。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深入到各个小组中间去,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一起探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之间密切合作,小组成员互相信任,没有出现消极“怠工”现象,顺利地完成了探究。既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讲解完文章内容后,为了让学生能把本节课内容学以致用,我精心设计了问题:“小明(假设有这样一名同学)的文言文掌握的不太好,可他的同桌不愿意教他,认为教他是浪费时间。你能用文中的道理来劝说小明的同桌吗”。这个问题正好运用了本节课刚刚学到的“教学相长”的道理,既让学生巩固了新知,又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了运用这个道理。一箭双雕,构想奇特。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会发觉再完美的课堂设计也难免在实施时出现疏漏失误之处。如:

一、在论证过程的解释上,由于同学们是初次学习,所以表现得不够好。只有老师在前面一个人连说带写,下面很少有同学响应,甚是尴尬,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还好,后来在我的一再提示下,才顺利完成。我没有想到梳理板书这里会把同学们难住,因为这篇文章毕竟条理非常清晰,跟着老师应能顺利完成,也许我真的是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今后应该通过现代文和举例来引导大家对论述文的理解。

二、还有在疏通文意后合作探究之前,本来是想齐读一遍课文的,但是,由于紧张,把这一环节漏掉了。另外,如果时间允许,我会在拓展提升环节的第二张PPT处,翻译课外文言文时,让学生先试译一下,然后再给出准确译文,我觉得也许这样会更好些。(这是我的设想)总的来说,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篇2:虽有嘉肴.教学反思doc

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在结尾部分引用《尚书》中《兑命》篇中的话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问我,为什么“虽有嘉肴”的“嘉”和“美味佳肴”的“佳”不是同一个字?这个问题难住了我。首先,我想到可能是通假字,但是书下注释中没有出现,我又想是不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区别。但是也查不到相关的资料。后来我想到了从字本身出发,从这两个字的造字本义出发来看:在甲骨文中,“嘉”是一个合体字,由“浴保即鼓的象形)、“力”和“口”组成。很明显,它是一个形声字,上面表意,下面的部分是表示读音。鼓在古代表示欢乐的氛围,祥和的气氛,“喜欢”的“喜”上面也是这个字。“嘉”是好和美的意思,而“佳”的字形则是一个人靠在两块玉石上。显然,用第一个更为合理。这个发现令我快乐,这不正是“教学相长”的实践吗?

篇3:虽有嘉肴.教学反思doc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为此,我们在课堂“五段”教学法①中做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下面我们就以《虽有嘉肴》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营造氛围,问题驱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引发学生活动的导向。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求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与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引入,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

例如,在学习《虽有嘉肴》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我们可以故意让学生不预习,而是采用问题驱动,设置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意思吗?这样的问题源自生活,练习教材,潜移默化,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便主动拿出字典查“教学相长”的意思。这样,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进入了培养学生用用工具书学会学习的能力。

二、建构平台,调动学习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

不同的语文学习平台,有不同的功能作用。比如在识字教学活动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因此教要善于领用活动,师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学习《虽有嘉肴》一课时,我们设计了“背—译—悟”三个学习活动环节。其中背诵环节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背诵:首先个人自行采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背诵;其次抽学生分享背诵小窍门,并根据给出的一部分内容提示背诵;然后再抽生分享背诵小窍门,并根据给出的思路提示背诵;最后全班总结背诵窍门,并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齐背全文。这样,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通过背诵实践和合作交流等活动,不仅达成了背诵目标,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还掌握了背诵的方法,改变了认知的策略和水平。

三、引领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敢于放手,通过激发让学学生以积极态度,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识的积极建构,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完成。因而强化学生自学,独立思考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教学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尝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虽有嘉肴》一课时,翻译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先根据课下注释自己解决疑难,然后在小组内合作解决疑难,最后在全班交流疏通不能解决的文言词句。这样,先自学再合作,从而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在接下来的领悟环节,我积极引导学生边自学课本,边独立思考问题,注意在认知的关键处适时启发:教和学是怎样相互促进的呢?学生有了前面翻译的基础,人人跃跃欲试。就这样,学生根据落实翻译的所得,在人人参与的气氛中,概括出了教和学的相互促进方向,尝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

组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层面的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扩大学生受益层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五段”教学追求的改革价值。

四、分层练习,享受成功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但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并保持不变的。因而,我在教学中注意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巧设练习,做到分层式练习,梯级式达标,使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如设计有简易的题目,后进生都能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中等生都能完成;有较难的,优等生能完成。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题进行练习,达到了人人参与的效果。为了面向全体学生,让后进生也能回答问题,课堂上我采取小组评议的方法,学生前后两桌四人分为一组,选一个优生为评议组长。训练中要求组长做到:发言有序,尽量让后进生多发言。在综合形成小组意见,参与到全班的中去,做到全员参与全面提高。教师利用及历史评价手法,让不同类别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深入教学改革,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今,教师只有真正建立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想,才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才能尽快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才能为培养新世纪有用人才夯实基础。

注释

篇4:《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因为课文内容变化较大,所以我在备课时也比过去更加用心,前一段时间学校开展了阶段性达标课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在一年八班讲了《虽有嘉肴》这一课。《虽有嘉肴》作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新选入的课文之一,在课前备课以及讲授过程中给我的触动很大。

首先,在备课时,我仔细学习了教参,特别是“有关资料”部分,对于孙亚玲老师的“《学记》四题——论《学记》中的教学论思想”这一部分内容,我进行了详细分析,了解了《学记》中的教学论思想。同时,我还在网上查找了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我精心设计了本课课件,一是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二是文体知识介绍(关于《礼记》的),三是结合课下习题一强调朗读停顿的要求,四是重點,也就是逐句翻译课文,五是问题探究,明确了本文要讲述的道理以及写作手法(类比推理),六是拓展延伸,结合本文内容设计了一个思考题,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文章的通假字、一词多义等古文字词用法进行了梳理总结。因为在课前我已经让学生背诵了这篇课文,所以在讲读翻译的时候就顺利了很多,由于本文篇幅不长,一共五句,其中三句还是对偶的句子,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还是比较顺利的。在讨论时,学生的发言很踊跃,这堂课整体上进行得还是比较顺利的,但不足之处就是对于文本的朗读还是不够,课堂上我只让学生读了两遍,其余时间都用在了对文本的分析上,在这一点上我还需改进。

通过讲这堂课,我更加理解了“教学相长”的含义。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学习到的是一篇新课文,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由于本课是新增篇目,对于我来说它也是一篇新的文章,而且网上和书籍中可参考的资料也不是很丰富,所以在讲课之前我要对文本进行仔细分析,尽量查找相关材料,我和学生一样努力学好这篇课文,在自己准备充分后才能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这个过程就是我学习的过程。而作为学生,在他们自己预习之后,听了我的讲解,相信他们对于这篇文章也能够学得透彻,理解明白。在我讲课的过程中,我的教学能力在不断加强,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我们互相启发,互相配合,最终顺利圆满地完成了这堂课。

作为教师,我们不是生来就会所有知识,对于某些问题我们也存有疑惑,那么,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一定要在教课之前查找资料,认真备课,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把疑难问题提前解决,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才能“教学相长”,不断进步!

(责任编辑 冯 璐)

篇5:《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

由此,我想到了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篇6:《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1、内容:《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2、解析:这篇文章是关于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的篇目,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通过探究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2、解析:

文言重点词语的积累是为学生以后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对本文中蕴含的道理的理解是为学生以后学习提供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可能遇到的困难:

学生对个别词语、句子的理解有困难。

2、产生困难的原因:

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还很少,理解文意存在很大困难。

3、解决困难的办法:

注重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指导、朗读的训练。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电子白板、多媒体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问题(一)导入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师生活动: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指哪几部典籍?(板书“四书”、“五经”的具体篇目)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由此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板书课题)

问题(二)听录音,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设计意图:在听准读音、节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师生活动: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多媒体展示)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运用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主要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

2、听读课文

(1)听录音,读准下列字音(多媒体展示)

嘉肴自强()兑命()

学学半()相长()

(2)听录音,听准朗读节奏(多媒体展示)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多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疏通文意

(1)自行翻译: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自己尝试着翻译课文,圈点出不理解的字句。

(2)小组讨论: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与小组成员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组内不能理解的字句勾画出来。

(3)教师讲解:学习小组讨论之后还解决不了的字词,教师讲解。

4、积累重点字词(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学生回答意思)

(1)、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

(2)、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至道虽:古义()今义()

②、不能知其旨也旨:古义()今义()

③、教然后知困困:古义()今义()

④、教学相长也长: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①、不知其旨也旨:()活用为():

②、不知其善也善:()活用为():

(4)、一词多义

①学学学半()②其其此之谓乎()

学学半()不知其旨也()

(5)、文言句式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第二课时:

问题(一)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

师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理解文意:(多媒体展示)

1、阅读“虽有嘉肴……不知其善也”:找出与“嘉肴”“弗食”“旨”相对应的词语。文章以“弗食”“嘉肴”开篇,有什么用意?

明确:嘉肴――至道;弗食――弗学;旨――善。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来论述“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论证观点。

2、阅读“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也”:分别找出与学、教相承接的词语。这一层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学――知不足――自反,教――知困――自强;“学然后知不足”承接上文“弗学,不知其善也”进一步展开议论,并引出下文“教学相长”的观点。

3、阅读“故曰……其此之谓乎”:“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明确: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5、文章如果压缩成一句话,你会保留哪句?为什么?

明确: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问题(二)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对文意的理解。

师生活动:(多媒体展示)

1、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2、《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以)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念终始:始终想着。

【译文】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问题(三)归纳主旨

设计意图:归纳文章主旨。

师生活动:(多媒体展示)

文章主旨: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六、目标检测(多媒体展示)

(一)、基础巩固

1、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虽有佳肴()()

(2)、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5)、教然后知困()

(6)、然后能自反也()

(7)、然后能自强也()

(8)、教学相长也()

(9)、学学半()

2、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教学相长也。

(5)、《兑命》曰:“学学半。”

(二)、能力提升

1、本文的中心句是?

2、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3、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七、课堂小结

上一篇:航空航天材料报告下一篇:高二八班 学生发声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