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辩证思考

2022-09-11

一、新课程教学中的矛盾

(一) 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式教学模式的矛盾。

当下, 新的课程标准已在海南、宁夏、广东、山东等省开展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至今已经有5个年头了。在这些年里, 又相继有一些省份进入化学新课程改革实验。通过实验区广大教师的努力, 化学课程改革的实效初步显现。广西全区在2010年高一新生入学时也将开始使用化学的新课程标准,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要事先对化学新课程进行思考, 深入钻研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深入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 系统研究各册教材, 把握教学深度和广度, 揣摩新的教学方法, 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跳出来, 以适应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把学生培养成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接受型人才;新课程改革之后的教学, 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 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 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维心理参与。

(二) 探究学习与教学时效的矛盾。

按照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主动探究问题,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也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但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是不可预测的, 往往导致教学过程的连续性中断, 结果的多样性。我们听了凡是有探究活动的课, 无论是优质课比赛, 还是试验探索课莫不如此。现在, 有些一线教师用讲实验来代替做实验的现象, 还演化成教师用软件做成动画, 将实验通过机演或机放的新花样放给学生看, 就是探究学习与课堂效率的矛盾造成的。

(三) 理论和概念抽象性与想象力培养的矛盾。

在高中阶段, 化学概念和理论具有较强的概念性和抽象性, 化学概念本身是发展的, 学生从感知概念到形成概念, 在认识过程中逐步深化, 容易导致认知中的无序性和不稳定性。以电子云、物质的量、同系物、化学键、盐类水解等理论性知识学习为例, 对这些知识的学习, 只凭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是不能完全理解新知识的, 而必须有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参与, 一些初中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跟不上, 其中重要原因由于环境的改变和学习要求的提高, 原有的思维水平不能适应新层次的知识习, 导致形成阶段性的学习屏障。为了培养学生理论型的抽象思维, 在平时教学我中特意创设一些习题, 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训练。例如, 为使学生对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有正确的认知, 我设计了下面的一条习题:假设原子中电子的运动速率为V1, 正在飞行中的火箭的运动速率为V2 (令它们都作匀速运动, 且V1>V2)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2s内电子的位移大于火箭的位移;B、电子是没有质量的C、电子在核内作高速运动;D、火箭的运动是有轨迹的。许多同学错选了A。原因在于不懂得宏观物体具有同时确定的坐标和动量, 可以用牛顿力学来描述, 具有连续可测的运动轨道;而微观粒子没有同时确定的坐标和动量, 需要用量子力学来描述, 微观粒子具有几率分布的特征, 不可能分辨出各粒子的轨迹。为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我适当地讲述了测不准原理, 使学生明白了微观粒子运动与宏观粒子运动差异。

(四) 学生自主与教师作用的矛盾。

学生如何看待自己是否具备从事学习活动的胜任能力, 显著地影响其学习动机的强度, 成为预测其学习成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最初的好奇心满足后, 探究热情开始逐渐下降, 高中化学知识内容骤增、难度加大, 具有“深”、“杂”、“混”、“特”等特征。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教师必须在充分吸收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 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形式, 灵活、机智地把教学引向深入。把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达到把矛盾的双方有机地统一起来。

(五) 媒体课件与板书示范的矛盾。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教学质量”, 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化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但是应该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 板书的示范作用于是不可缺少的, 传统的板书过程使学生欣赏教师的“化学书法”。在日常教学法中我们发现利用课件上课非常时尚, 课堂容量大, 整齐划一, 图文丰富多彩, 但是没有教师笔走龙蛇的板书过程, 学生很难消化课程内容, 书写顺序也难以规范, 汉字的书法魅力也就会在青年学生失去影响力。

摘要:在新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面对传统教学与新的教材内容、理念、概念、教学手段、新型的教师和学生关系;如何解决探究性学习和提高学习时效进行思考, 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高中化学教师一起酌商。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矛盾,思考

参考文献

[1] 蔡子华, 吴克勇.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误区分析与对策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09, 10.

[2] 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及其认知因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6 (22) .

[3] 杨爱民.高中化学新课程学生学习心理探微[J].创新教育.

上一篇:浅谈职业技能大赛与课程设置的融合下一篇: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现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