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研判与教学思考

2022-09-13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都非常重视通过课程改革加强高中阶段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 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全面落实课程方案, 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 提高课程的选择性,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顺应教育改革大趋势, 重庆市也即将在全市实施高中课程改革, 以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本文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一) 新教材 (简称“高中地理新教材”) 的内容、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对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认识

高中地理新教材较之旧教材而言, 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1、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优点

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科学。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文字简洁、生动, 图文并茂, 呈现形式活泼多样。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 结论性的叙述少了, “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了, 图幅数量增多了, 像如第一章就有31幅图, 而且许多地方采取以图代文, 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 采用的地图易懂、易理解。如在关于太阳辐射量的分部规律采用了一幅由赤道向两极点的太阳辐射总量变化的的柱状图, 还分别设计了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景观、亚寒带针叶林景观两幅图, 通过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的生物量变化进综合分析, 可以归纳出太阳辐射能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课程的设计更加合理。高中地理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凸显新课程理念。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 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课文编写加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 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 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这些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 容易让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 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 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要求更加明晰。高中地理新教材倡导师生互动, 倡导学生积极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第一章“活动”中, 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解释地球运动规律;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判断太阳黑子的活动规律等。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八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和结构特征;分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2、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缺点

教学要求与学时安排不合理。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删减, 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和图表, 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

教材与课标、教辅资料不配套。高中地理新教材现行的课标是一套, 但有中图版、湘教版、人教版、山东版四个版本, 各个版本教材知识结构等都存在明显差异。

课程要求与学校工作不适应。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课程要求明显超前于学校的教学资源, 一些规章制度与新课程改革之间也存在不协调。

课程与初中衔接不紧凑。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掌握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 而新课程改革的初中地理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 教材内容过于简单。初中地理知识薄弱的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新教材一下很难适应, 这对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

二、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正是由于高中地理新教材有优点和缺点, 很容易在教学中进入一些误区, 需要把握正确的方法。

1、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中容易进入的七个误区

误区之一:教师讲得越多越好。一些教师在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中不敢大胆放手, 特别是针对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 总觉得自己讲解会更放心, 学生也更容易懂。其实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 应该让学生去探究、讨论,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 才可能得出和理解地理知识的判读方法, 否则学生是很难真正通过自己的探究来掌握。

误区之二:课堂提问越多越好。一些教师改变了过去的满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把大量教师灌输的时间改为大量的提问时间, 从表面的感觉上看, 课堂气氛更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高, 但“热闹”的现象有“虚浅”的本质, 看似学生参与积极、师生配合很好, 其实是外表热闹而实质空泛, 学生并没有真实地参与“问题的探究、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对话”, 因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

误区之三:问题分析越透越好。一些教师对于地理的主要原理和规律, 总是想方设法讲清、讲透, 才觉得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其实教师只要在充分把握教材、大纲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 对于地理的主要原理和规律, 讲解精辟透彻, 画龙点睛, 抓住实质和关键, 讲在点子上, 然后通过变化问题情境, 让学生去思考、探索, 从体验中去领悟规律和原理, 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误区之四:知识讲得越全越好。一些教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得很准, 因而所占用教学时间也就必然比较多, 还可以理解。而一些教师对“非重点、难点”, 也在孜孜不倦地讲解、分析, 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 其实反而会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 难点不突破, 必然出现吃力不讨好的结果, 其实对于“非重点、难点”, 教师只要稍加引导, 让学生独立思考就可以了。

误区之五:练习做得越多越好。教学中讲求“讲练”结合应该说是没错的, 但是一些教师误认为做题越多越好, 因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身陷题海, 这种机械、盲目的大量训练, 只能使学生疲于应付, 而没有时间去反思、总结和矫正, 由于沉沦于题海、埋头于练习, 使得练习陷入了盲目性和低效性, 高考也会如此。

误区之六:媒体用得越多越好。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因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就成了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 许多教师也因此认为“只要应用了多媒体, 就是成功课”。由于地理知识中的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 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高, 而传统教学媒体有像无声, 因而教学的直观性受到了约束, 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而现代多媒体正好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 且可以声像并茂和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岩浆喷发、生物演化等地理现象的变化, 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并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正是因为多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地理教师确实应该积极钻研和探索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 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多媒体毕竟只是辅助地理教学, 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 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有效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否则会适得其反。

误区之七:小组合作越多越好。新课程认为, 地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 它还涉及诸如单向型互动、多向型互动、成员型互动等多种互动过程, 是多种互动过程的有机统一性, 是一种复合型的活动。因此,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 合作教学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但是一些教师认为, “合作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 因而应该大胆放手, 小组合作越多越好”。

2、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应当把握的三个重点

重点之一:重视创设课堂探究情境。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统一过程。“教”引导“学”, 又服务于“学”;“学”源于“教”, 又受制于“教”。教师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的基础上, 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刺激条件, 激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 教师即成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引领学生进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因此, 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 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 褒奖学生的成功,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有实用价值。如在在学习地理Ⅱ的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时, 可对教材进行如下处理,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讲新课前, 可先给学生播放著名笑星赵本山的小品《红高粱模特队》的精彩片断, 里面有两句经典台词:“你怎么这么不热爱劳动呢, 没有普天下普通劳动者的劳动, 你吃啥?没有普天下普通劳动者的劳动, 你穿啥?吃穿都没了, 你还臭美啥?”“土地是妈, 劳动是爹, 只要种啥就出啥。”如果接着教师就引导:“在这里赵本山多次提到了‘劳动’二字, 请问这里的劳动指的是哪一种生产活动?”学生的兴趣很容易一下子就上来。

指导学生阅读图表、欣赏图片, 激发学生求知欲。由于城市里的学生很少接触农业生产活动, 可在网上下载了很多农业生产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并且结合教材上的图片, 让学生对农业有切身的感受。同时, 可以就一些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得出结论。比如, 根据《晏子使楚》中“桔生淮南则为桔, 桔生淮北则为枳”, 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气候因素”的结论。再如, 利用“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让学习知道, 千烟洲位于我国江西省泰和县, 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 这个地区采用的是“丘上林草丘间塘, 缓坡沟谷鱼果粮”, 这主要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再如, 与学生分析, 我国杭州的“龙井茶”世界驰名, 日本茶道研究者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效果始终不好, 学生可以知识最根本的原因是“土壤因素”。又如, 与学生探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亚热带沿海地区的一些耕地经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的原因, 可以让学习知识是“市场和国家政策”的影响。还如提问:美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很少, 为什么农产品产量却很高?可以让学习得出“科技含量与机械化水平高”的正确结论。

重点之二: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强调基础的重要性的同时, 也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 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正确处理好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教给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 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 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 应当追求“知识的创新应用”, 使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学习方法, 增强学习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地图 (或图表、资料) 的能力、举例 (或结合实例) 说明的能力、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 教学中应高度关注、重点培养。

重点之三:重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质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建构知识、掌握知识。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要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 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树立新型学生观, 充分尊重学生, 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 和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 使学生敢提问题;要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想提问题;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 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 教学生会提问题;要允许并激励学生将课堂中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三、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学习评价

(一) 高中学业的评价依据及作用

传统的学业评价主要是以学习结果为主要依据, 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而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明确指出:“要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原则, 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 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因此, “注重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过程性评价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主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 高中地理课程议价的特点及方向

由于高中地理课程特点, 每位科任教师授课班数较多, 一般都有3-4个班, 授课学生多, 要求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全过程的评价目前还不大可能。因此, 在教师评价方面, 部分教师只能采取个别评价的方法, 即在授课、辅导过程中对成绩突出、勤学好问、课堂表现突出, 或态度非常不认真的同学给予记录, 在总结过程性评价时给予升高一等级或降低一等级的调整, 其评价能否客观公平公正是可想而知的。这也是高中地理教师的忧虑与困惑。如何建立一种简洁明了的、师生都比较容易操作的评价机制呢?这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以摸索和完善。

上一篇:食品残留污染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下一篇:基于O2O模式的生活服务类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