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思考

2022-12-09

第一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思考

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认识与思考

林东一中 马国春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目前,教育仍然主要以班级授课制教育为主,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至关重要。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化学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化学的愿望。经过自己教学的实践,我觉得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几点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一、课堂情景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各类知识还比较局限,因此教师创设的情景力求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参与,积极实践、探索,体会化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化学的价值。在化学教学中,现在特别强调从生活中的化学汲取知识,课本内容的设计也更多地结合了生产、生活的知识,就是体现这一理念的很好证明。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的时候,有利于学生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课堂教学的设计要引发学生的内心思考

学习情景的创设不但要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但更要能体现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思考,引导学生将思维聚集于情境所内隐的化学知识、化学方法上。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传授盐类的水解的时候,都会提出这个问题:纯碱为什么称之为碱,它到底有没有碱性?下面的问题顺理成章,用pH试纸检验一下,就可以得到结论;为什么会有碱性,又会引发学生去进一步探索Na2CO3在溶液中存在的变化,从而得到盐类水解的实质。一个简单的情境,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探索。

三、课堂教学的主题要结合学习的目标。

学习情景是服务并服从于内容主题和学习目标的。教师所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应有指向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能够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同时本身又融入活动和内容之中,成为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更好的传授知识服务的,这一点不能有任何的偏

1 离。在一堂课中情景的创设并不是多多益善,而应该保持一个度,如果为创设情景而冲淡了教学要达成的目标,那又是得不偿失的。情景的创设只要为新知识的引入和疑难问题的解决服务就可以了,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去创设情景,这样既保持动态生成性,又要保持静态稳定性。

四、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种思路:

1、通过实验来创设情景:化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知识大多来自实验,知识点多又较复杂繁琐,不易记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应该重视实验,实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一有效教学手段来创设情景,既能达到对疑难问题的解决,也符合现在探究性学习的要求,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教学去体会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是实验课,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进去,这样的话对实验的操作、观察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喜爱除了来自于实验千变万化的现象,还有学生对于未知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在实验中学生亲自操作,受外来约束、压力比较小,那种学习的主动性是其他任何时候无法比拟的。如果是演示实验,可以通过教师和同学之间对所学知识的相互探讨,验证原理,发现实验中的新问题,然后对物质的反应和操作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素养、求实的探索精神。并能利用好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假如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能够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学习中利用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化学知识的学习外,我们还能给他们许多我们书本上无法给出的问题。

2、通过生活来激发兴趣

生活是学生化学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学生化学知识的最大应用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景。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事件和经验,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以及能体现化学与社会、经验、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事实和材料,还有重要的化学史实、发明发现的故事等等。现在不管是新教材的要求,还是高考中的考点,社会、生活和化学都是热点话题。引导学生用化学视角、化学方法去观察、思考日常、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典型问题,学生认识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3、.通过联想来引发思考

高中化学学习学会知识仅是一方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知识之间的

2 相互联系及规律。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除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之外,还要重视掌握基本规律。在掌握基本规律的过程中,通过联想来创设情景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模拟情景不仅与真实事物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且可融入丰富的情感,它比真实的事物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充分联想,学生在角色效应的影响下自觉地融入到学习情景中。卡通图片、流程图示、模型等,都可用于创设这样的学习情景。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关键在于怎样记。例如对无机化学来说,我们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学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同时我们还可以抓住学习对象的主要特征,运用拟人化的手段模拟出特定的情景来进行对知识的理解。

4、通过问题来培养思维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思维上的活跃,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精神、创新能力,这也是化学教学的关键.利用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可以是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及时拿出来和全班同学一起思考分析并加以解决是一种很好的情景创设,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巩固。

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掌握课堂教学的魅力,努力挖掘学习内容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把握学生个方面的素质和水平,创造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课堂,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营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良好学习氛围。

第二篇:高中物理教学思考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行,高中物理教学不再以以往生涩难懂的形象呈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新的课堂标准要求师生以一种全新的状态进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去。本文将就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型以及二者之间合作关系等方面内容进行具体论述。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改;教学思考

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当中的主体、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一项教学活动的成败与否往往将会十分直接且迅速地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而教师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当中则是扮演着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如此看来,显而易见,虽然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结构,但课堂走向等方面从很大程度上还是受控于教师的。也就是说,新课改教学标准的实施进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认知。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在很好地掌握物理学这一专业科目教学内容的同时,还需时刻关注教育界最新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等资讯。以便充分开拓自身视野,以最充沛的知识储备与最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此外,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期,还应充分考虑到教学进度任务、课本知识系统复杂度与学生的学习进度等多方面数据。以便设计出更为高效、完备的教学课堂程序。

(二)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态。 例如学生自身知识储备强弱、潜质高低,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进度、理解能力,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强弱等。充分掌握以上逐项数据之后,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当中更好地以组织者的身份对学生们的学习思路加以适当的引导。使学生们在教学活动的进行过程中能够以兴趣为前提进行深入的学习、使他们在充分发挥自身潜质的同时又不觉得疲惫吃力。

(三)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索问题。 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教师应较多地站到学生的视角考虑问题,尽量不以教师的身份强化自己的立场观点,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高度,以讨论或是辩论的方式进行交流与学习。

二、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角色定位

(一)作为学习者,学生应该有正确的学习心态。

作为课堂教学任务当中的学习者,学生首先应该怀有一种以学习为己任的热爱学习的心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着切实而明确的了解。要随时知道自己已经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欠缺、还有哪些知识急于去充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充分利用好教材、才能够更完美的配合好教师的课堂教学并从中收获到自身所需要的知识,才能够使课堂教学以最高的效率实现最高的价值。

(二)作为主导者,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吸取知识。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应充分利用好自己作为主导者所拥有的权利。应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当中真正扮演起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应真正的以身心双重的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去。同时充分注重与教师的互动环节,并在互动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行有选择、有侧重性的学习。

三、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定位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以知识的传承为目的的师生交流活动。在这一过程当中,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师生应做到相互配合与支持,共同寻找出一条以最高效率达到最佳教学成果的教学途径。良好的师生交流合作将会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到自身的潜能。

(一) 师生之间应有和谐的交流。

通过教学可以是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的一种手段,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如果可以以一种低下的姿态去和同学进行交流,能够不在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和同学一朋友的身份去面对课程中出现的问题,那么这种情况就会改善许多。因为这时候的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师长,更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引导者,参与者,帮助者,这时候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这时候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在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教师要逐渐学会适应,基本途径就是通过学习和改善所讲授的理论课程,并且在时间上要参与相关的教学培训,这样才能充分理解所授内容,以充分的热情去投入到教学事业中去,方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素质,增加自身修养,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引导者、参与者与帮助者。这样的教师不仅在教学内容上准备的充分,研究的明白,更是学生在精神领域上的促进者,同时也参与到了学校建设中的层次去,成为新课标教学内容探索的开发者。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授课内容,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能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是学生会学习,并且能够自主地去学习。

(二)师生之间的适当从属关系要把握好。

同时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取课堂之内和课堂之外相互结合的形式,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教师只是负责作为指导作用,在必要时给学生一些提示与指导。同时,教师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学生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是合作中的个人竞争转变成为小组之间的竞技,建立起教师的新一个角色,使教师在新课标的教育中充分发挥自己本身的作用,对于这种建立的转变,使教师改变原有的指挥者形象,而侧重于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帮手,有效地去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课堂效果更加良好。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下,教师与学生都被要求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师生双方各自处理好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与此同时处理好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环节,才能够做到以最高的效率去的最好的教学成果。

第三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思考

广西北海一中 王金梅

提要: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中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课堂中的教学情境无疑是其中最能调动学生兴趣的手段。在不断教学实践中,思考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与方法,从而总结一些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化学 教学情境 创设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地的创设是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考虑三维教学目标、学生特征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利用,而且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成构的情境创设。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教材本身理性重于情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体现趣味性,体现化学的魅力,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触及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激活思维。

一、创设情境的一般原则

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日常生活的现象,或以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为出发点,创设一种教学情境,从而导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化学的氛围中。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设计出既让他们感兴趣,又能培养其语言运用能力的情境进行交际,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基本教学原则:

1、真实自然,贴近生活。学生通常喜欢谈论与自己有关的事,教师设计活动所选择的场景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初中化学教材的设置都是从生活中的小现象,小实验从手,让学生从中认识原来生活出现的这些现象都是与化学有关的。教师要有效的利用这一点就可以令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的氛转,快速的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化学的知识点。例如:初中学生学习到化肥时,可以让学生例举平常种菜种花时所用的化肥的名称,当菜或花出现什么样的现象时可以利用哪种化肥,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化肥的分类与作用。

2、形式多变,活泼有趣。中学生学习的动机来自兴趣。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交际时,需要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根据中学生爱玩、好动、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一些游戏、比赛等。初中学生开始接触化学,对他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实验,课堂上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实验通过比赛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观看完课本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课堂实验的结果有所了解,这就使得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缺乏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提出实验创新,利用不同与课本的新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物质的性质。

3、难度适当,照顾层次。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试题答案范围扩展的比较宽,不再有单一的答案,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答案,教师要从不同的方面去分析学生的想法,要照顾到程度不同的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话可说,有想可析。教师也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出发模拟一定的生活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共同参与,培养其合作精神,发挥其个性和特长。教师可以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创造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

二、创设情境的具体操作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创设问题情境。(1)教师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这是初中化学中常用到的方法,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就可以利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多媒体文件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为什么能灭火?又是如果灭火的呢?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不局限于一种。在学生表达出现错误时,不要急于马上纠正,要给学生自己意识错误的机会,能意识自己的错误也是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还可以在提出问题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彼此之间也可以互相纠正错误。(2)可以连珠炮式地提问。在进行化学实验前,教师要让学生注意实验中关健的实验现象,而这时用连珠炮式的提问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既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关健,又让学生能进一步思考出现的实验现象的本质。如:教师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验中我们应先通气体还是先加热?实验中我们注意观察氧化铜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这里发生了什么反应澄清石灰水有什么现象?这里又发生了什么反应?我们最后收集到的气体会是什么气体?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几个问题就要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实验现象的点在哪里,也让学生思考出现实验现象的原因。(3)设置“突如其来的提问”,让学生就某个问题随便说说他们知道的东西。让学生说出他们能想到的情况,如果说不出来,教师可以提示。突如其来的提问可以使学习生动活泼,能引起学生临场发挥的冲动,获得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4)连锁操练,学生任意提问。在练习时不仅让学生学会回答问题,而且要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尤其是课文教完之后,教师提示学生就所学的当堂课文的内容,这种总结很有效。

2、模拟情境。模拟情境指设置或虚拟一种能够激发情感的场景。作为教学方法和技巧其作用在于以形象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和潜意识的认知与感染;而产生作用的机制原则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创设模拟情境,在认知方面具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我们可用以下情境:表演情景、模糊情景、图片情景等,其中包括利用实物,采用多媒体课件等。例如:创设一个遇到火灾,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地点,环境下所人们应该如何逃生的方案,让学生自主去演示,通过各种各样的逃生方案,教师引导学生遇到火灾时正确的逃生手段。学习化学就是要把化学用到生活中,只有学生能在生活发现化学知识的运用,就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创设真实的情境。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应为教材服务,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点。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养学生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主动性;例如:初中教材只显示盐酸制氢气的反应式,而学生学过的酸还有硫酸和硝酸,在谈到制备氢气的材料时,学生就提出了用硫酸和硝酸制取氢气的方案,这时让学生来实践自己的方案,最后教师利用观察到的现象,指出不用硫酸和硝酸制取氢气的原因,从而完成对制备氢气材料的探究。

2、以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理解性;在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呼吸的性质时,在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瓶子中放入小昆虫或小动物,让学生观察小昆虫或小动物的状态,就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不只是教师的空讲。同时也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爱惜生命的情感。

3、以发展思维为中心,着眼培养学生创造性;在学习二氧化碳灭火时,教师通过展示实验室中简易灭火装置,让学生设计不同的二氧化碳灭火的方案。提高了学生参加实验的积极性,同时也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

4、以陶冶情感为动因,渗透德育教育性。其实在初中化中中提到爱惜水资源,减少空气污染,对垃圾的废物利用等等,都是向学生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主题,教师要充足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唯物主义精神。

情境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认知与情感,活动与环境,学习和应用统一起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各种体验,发展创造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情境教学不仅能使语言教材变成活生生的言语,富有生活气息,使学生产生仿佛置身于化学世界的感觉,增强运用化学的能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地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于海强 基于建构主义的化学新课导入创意设计[J] 化学教学,2006。(12),21-23 [2]刘

义 利用新闻中的化学信息丰富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2005,(4):33-34 [3]赵玉泉 从社会生活实际走进化学[J] 化学教学法2006,(4):39-40 [4]郑永信 对探究性学习中学习情境地创设的认识[J] 化学教育,2006(1) :28-29 [5]黄剑芳 三维虚拟技术在物质结构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化学教学,2006.(10)30-32

[6]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论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7]包朝龙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3):18

第四篇: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做法

——给教学注入催化剂

单位:迎松初级中学

姓名:李正留

邮箱:

904579203@qq.com 2012-04-26

1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做法

——给教学注入催化剂

【摘 要】:提高教学的高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要实现教学的高效,必须提高备课的质量,实施有效备课;必须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必须认真总结你的备课、教学中成功的做法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本文就如何做到有效备课、有效课堂及有效教后记这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新课标下初中化学高效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有效反思。

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如何围绕课标、考纲为学生的发展上好每一节课、如何开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已成为每一位初中化学老师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就如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及有效教后记这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认识。

一、有效备课:备课是一项充满个人创造性的活动,但不乏共性:如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了解,对教法的设计,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甚至连教师平时的阅读积累、知识积累、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也都成为备课的范畴。

1.备教材———解读并超越教材

解读教材: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认真钻研教材,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充分地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不仅如此,还可以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跳出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有用的练习,例如,学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后,为了巩固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试验,实现知识迁移:一氧化碳也能与四氧化三铁反应吗?

2 超越教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如:用一个玻璃杯罩住高低不同的两支燃着的蜡烛,一段时间后,哪一支蜡烛先熄灭?为什么?这一问题具有开发性,学生经过激热的争论,明白了蜡烛熄灭的关键在于蜡烛与氧气隔绝的本质原因,再讨论答案就显而易见了;再如:野炊时,两个小组分别选择了通风很好和通风不好的地方生火,结果都燃烧不旺,这是为什么?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既能理解了燃烧的条件,掌握了所学知识,通过平等交流,改善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

2.备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切记“备学生永远是关键”,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设计不同教学指导方案,制定适应性较强的指导策略。 备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课既要合乎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要针对全班学生的实际,认真分析他们学习这部分知识时的有利条件和障碍所在,还要了解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的思维特点,学生会怎么想,出现问题教师怎么处理,这些都要细致地考虑到。备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有效互动、有效设问、有效训练等环节。例如讲解“一氧化碳”这一部分知识可以创设实验情景,加强师生互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首先教师可以创设实验情景,导入新课。通过大屏幕展示“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分子模型”图片,激起兴趣,设置悬念。

3.备教法———教法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我们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说明选择和动用教学方法要有艺术性。新课程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只有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 3 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另外教师要探索和创新“我的方法”。我国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不是证明多种教法的没道理,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认真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勇于研究和实践教学方法,通过不断追求,构建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创造教学上独有的“自我”。

二、有效课堂:

1、有效的导入。导入要注重情景设计,情景的设计要巧妙、有趣、有新意、有目的性。常见的有效导入有下面几种:

①“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小小照明弹、清水变牛奶、空杯生烟等,让学生观察思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化学故事”导入法。新课导入:【教师】同样一个人,他是骑自行车去上班对国家的贡献大还是开小汽车上班对国家做的贡献大?

在化学课堂上出现这么一个辩论题目,学生觉得新奇有趣,而且这个问题还非常贴近生活,一下子整个课堂的气氛就变得非常的活跃!通过学生之间激烈的辩解,让学生知道世界的能源快要枯竭,要学生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节约能源。。这样的导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结果不仅让学生获知解惑,也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节课中得以体现。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其素材要靠平时收集,要有科学性。

2、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思想的渗透,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要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可以在预习导引中,教师提出教学实验的若干问题,交给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查阅资料,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可行的与不可行的),集中在课堂上由学生设计进行演示、交流,介绍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由学生评定优劣,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如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能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的实验来测定吗?带

4 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了系统的探究。学生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实验方案,当然基本上都是从资料上找的,但我们要求他们讲出自己所选装置的优点和不足。并按探究的步骤尝试写实验报告。

倡导探究性学习,必须深挖教材内容,为系统性的探究性学习寻找信息源。教材是探究性素材的发源地。实际上,教材中许多的演示实验和有关数据表格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很有必要对教材中那些能引起探究的知识进行认真的梳理。如在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后,根据教材表4-2“几种原子的构成”中的有关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虽然有些问题超出了教材范围,也不是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我认为,既然课本上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探究情景和信息源,为什么我们不花点时间去探究呢?要知道,也许上述每个问题花了1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但学生知道了怎样从已有知识中去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不管他的发现是多么幼稚,甚至可笑亦或错误,都是可喜的进步。如我讲鉴别“食盐和纯碱”时,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个任务: 食盐和纯碱是生活里的常用化学物质。它们均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从外形上看,二者极为相似,难以区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别它们。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 学生经过讨论后,提出下列设计方案:

方案一: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方案二:用口尝两种的白色粉末,有咸味的原样品为食盐,有涩味的原样品为纯碱。

方案三:用手分别蘸取上述溶液少许,有滑腻感的原样品为纯碱。 方案四: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少量稀醋酸(或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有气泡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方案五: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方案六:分别取白色粉末少许置于容器中,过几天后,有潮解现象发生的原样品为食盐,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纯碱。

3、有效的自主交往

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了兴趣后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个性发展,共同提高是自主交 5 式的基本特征。我举例说明 :小男孩:“爸爸,天气太冷,我要烤火”。(爸爸迅速取来一些木炭,放入炭火盆中,用火引燃木炭,很快炉火熊熊,然后打开门窗)。小男孩:“爸爸,冷风吹来特别冷,快关好门窗呀。”爸爸: 傻孩子,紧闭门窗,会煤气中毒的。小男孩:哪儿来的煤气呀!

【问题】 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碳和一定量的氧气充分反应后生成CO2还是CO?

【学生讨论】根据C+O2===CO2,2C+O2===2CO,计算生成时,m(C):m(O2)=3:8,生成CO时,m(C):m(O2)=3:4,分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组:密闭容器中3 gC和10gO2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第二组:密闭容器中3 gC和2gO2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第三组:密闭容器中3 gC和6gO2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交流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总结出生成和CO时消耗m(C):m(O2)范围,还历经了由C+O2=== CO2和C+ O2===2CO生成CO的过程和体验,并用数轴表示。将讨论结果同全班同学交流。

4、有效的课堂实验

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①实验素材本土化——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农村实验资源

生活中的天然物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化学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条件,将相关的天然物质的变化和书本的知识结合起来。有不少化学变化在实验室很难做,但在生活中却随处可见,随处可取,化学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现象。比如,新磨的刀,刀口比起刀背更容易生锈;生石灰拌水后粉墙,墙面“结壳”后会“出汗”;白醋能去除水垢等,以此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其中的微妙与有趣,潜移默化地缩短其与化学学科的心理距离。

②实验情景生活化——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在长期的生活中,人们积累了许多科学的经验,但也产生了不少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观念有些即来源于生活中的化学表征,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深入探究。

6 比如,锄头、犁等农具在农村不用之后往往扔在屋角,我们在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探讨实验中,可以要求学生思考这样做的弊端,启发学生探究存放农具的最好方法,从而达到全面认识金属的性质和具体掌握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再比如神婆在“驱鬼”时用木刀在纸上刺死鬼,人们会发现纸上真的流血,我们在进行酸碱指示剂中无色酚酞遇碱变红的实验中的教学时,将浸过无色酚酞的纸装模作样的用浸过氢氧化钠的木刀切,学生会发现真的有血。通过类比,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认识其实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打击封建迷信,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③实验课程有效化——尊重、分层、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化学教师要组织学生有效进行实验教学,启发学生实验假设,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获取知识与技能。其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其一,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尊重学生的体验、分层评价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得出结论,体验快乐。教师尊重学生不同感受,引导学生主动地有个性的实验,尊重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反思,评价实验。如S与O2反应,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有的观察到S粉先熔化再燃烧,有的观察到淡蓝色火焰,有的闻到有刺激性气味等,应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反思自己不足。

其二,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培养正确的科学实验态度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比实验本身更重要。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一实验操作中,常常由于装置的气密性和温度差等问题使红磷燃烧停止后需较长的时间冷却,或是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只有极少量的水进入集气瓶,甚至根本就不会出现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的情况,造成实验现象不准确甚至实验失败。如果学生实验失败,我们应该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并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促使实验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预期目的,更别谈实验的有效性了。

其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仪器。如在完成教材上的“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实验”学习后,可以创设一个家庭小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利用废旧干电池设计实 7 验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生可以利用家里的现成材料(废干电池、白醋、铁丝、剪刀、砂纸等)作为实验用品来完成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有利于他们提高以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特别是一些经典实验更是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优秀范例,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设计闪耀着科学家的智慧,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可以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引导,从模仿创新开始,逐步发展到独立的原创实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的能力。

5、有效的课堂提问 ①、提问要具有吸引性

初中生往往思维活跃,有一定的进取心,但注意力易分散,给课堂教学带来一些困难。良好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像精美的食品能刺激人的食欲一样,在维持提问原意的前提下,对练习的形式和内容作适当的修饰和调整,使其成为精美的“食品”。在提问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沟通,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需求情境的共鸣和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超常发挥和最大限度地挖掘,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这也较好地体现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比如,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中,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伙举着火把、牵着只狗到山洞内游玩的人,走了一段时间后,狗突然倒地而死,又走了一段时间,几个人有窒息感,不一会,火把熄灭。狗为何先死亡?人为何有窒息感?火把为何熄灭?”连续几个提问,旁敲侧击,绕道迂回,生动含蓄,唤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猛然高涨,同时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②、提问要具有思考性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难以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同样,问题过于深奥,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或不知所云,常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把握所提问题的度,既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摘桃子”的目的。一个好的提问,胜似一条纽带,在师生间架 8 起一道桥梁,令人向往,利于沟通。一个巧妙的提问,可以击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而且,不同类型的问题能激起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因此,要善于课堂提问,以便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比如,一同学想验证盐酸和氯化氢的性质不同,向ABC三支洁净的试管里分别放入一片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向A试管里加入盐酸,试纸显什么颜色?在B试管里通人氯化氢气体时,试纸显什么颜色?然后在C试管里加入什么物质,才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为什么要加入这种物质?這些难易适中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并逐步向其深度和广度延伸,这样引导学生沿着合乎逻辑的思路分析和研究问题,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③、

提问要符合实际

体现问题的灵活性 提问既要防止空洞,又要灵活适中。其灵活性表现在两方面:一为方法的灵活。化学问题千变万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提问时要审时度势,采用不同的提问或点拨方式,才能击中要害。二为程度上的灵活。由于学生在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上存在差异,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大小也必然不同。思维能力强的学生问题一出,便可解决;而思维能力差的学生,则需要提示和点拨,方能解决。因此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才更有效。总之,要认真研究学生心理、能力等因素提问会更好。

④、 提问应具有探索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例如,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能用提供的药品(水、氯化钠、高锰酸钾),来验证你的结论吗 (仪器任用) ?课堂提问往往是教师操纵的,由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设置一些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但也不可忽视学生的提问。如:冰水混合物为什么是纯净物? Na2CO3溶液为什么显碱性?可燃冰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大量开采?为什么会造成温室效应?为什么70%--75%的消毒酒精杀菌最好?学生善于提问,敢于质疑,这是好现象,教师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也是正常的,这有助于促使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教师不必要也不可能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给出确定的答案,有的问题科学家都在研究中,但应该知道并能指导学生通过什 9 么渠道去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虽然提问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武器,但并非提问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同样不可取。因为过多的提问,学生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也就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因此,还要把握好提问的密度,做到适度适时。

三、有效反思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他指的反思就是教学后记。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都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思。而课堂教学后,如果发现确实有独具匠心之处,更是应该认真归纳和总结的。另外,再详细的教案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会稍纵即逝,造成遗憾。教学后记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记录你了解的学生中的困惑和问题。

2、记录你教学中的疏漏和探索。

3、记录你教学中的亮点。

当然,开展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还有很多要注意的方面,如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习题的选择及讲评,概念课的探究等等。总之,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要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要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要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只要我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用心研究,潜心探索,精心教学,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就一定能够大显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 袁孝凤:《给教师的建议》,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第五篇:关于高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思考

摘要数学教学是一个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这互动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分层教学,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调配潜在的教学资源,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个体差异;分层教学;措施策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的使命,就是让学生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园地里获得耕耘的快乐.但是,在数学的课堂里,不少学生是茫然的,而且他们的数学成绩分化现象十分严重.因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必须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意识.数学课堂上,如何关注个体差异,调配潜在资源,组织分层教学激发学习潜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是值得广大教师深入研究的数学问题.

一、优秀生――自主学习激活思维

何谓“数学优秀生”?是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吗?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数学资质显然是不当的.数学优秀生,应当指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数学的感觉、直觉和思维等方面特质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掘这类型的学生,给他们提供更优质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质疑、探究,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中勇于探索,体会探索的喜悦.

1.多给学习时间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优等生尤为适合,他们无需老师手把手地教,他们有能力饶有兴趣地自主学习.对此,我总是为这类学生设计独特的预习作业,鼓励他们自主探究,课堂上给他们提供思考、实践、展现的机会.例如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这课时,首先把学生分组,留给学生大半节课时间自主画图,然后把他们有代表性的错误展示出来,有尖突型的,跑偏型的,封口型的,图象丑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讨论补充,学生很快找到犯错的最大原因是忘了先确定图象的对称轴,忽略延伸性、平滑性,紧接着一条条完美、平滑、对称的抛物线展现在眼前,变形的图象再也没出现.

2.重视求知过程

托尔斯泰曾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重视学生的求知过程,在教学时要重视揭示和构建新旧知识的内在关联,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多边形内角和》这节课时,有同学先提出从一个顶点出发将多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从而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为(n-2)×180°,提出还有别的办法吗?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提出把这一点改成一边上或图形内部,通过推导也能得到公式,并对公式中减去2给出合理解释与强调,并牢记了此重要公式.学生通过课堂参与讨论,和教师形成互动,不仅能得到更巧妙的思路、更完美的答案,而且在讨论中体会到质疑、问难的快乐.

3.做老师的助手

班级中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多,而数学老师又不可能一直在班上,因此要发动这些优秀生做老师的助手,帮助同学解答数学难题,教给同学正确的学习方法或者解题思路.根据班级学情,我开展自愿的“一帮二”结对子活动,后进生不懂的,可在课堂练习时间随意走动问优秀生,每天课后作业给优秀生检查,既可以让优等生二遍消化,教学相长,又可以在帮扶活动中提升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中等生――搭建平台激发斗志

数学中等生成绩居中,容易受环境、情绪的影响,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等方面均有不足.而这部分学生占班级学生总数近一半.其实中等生与优等生在智力上是没有太大的区别,正是由于一些非智力因素,使他们的成绩拉开了距离.如何使中等生上一个台阶,缩小与优等生的差距呢?

1.多给表现的机会

让中等生展现自我展示才能,这是中等生转化为优生的前提与节点.数学试卷讲评时,我特别注重与中等生互动,把教师常问的“你为什么错”改问为“请说说你的解题思路”,“他为什么错”改问为“你为什么没错”,“如何防止下次再错”改问为“如何让他出个错”.这样鼓励性的课堂对话,让中等学生也敢于在课堂大胆地表现自己,让更多的孩子体验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自己的表现同样可以赢得阵阵掌声,这样中等生的斗志就来了.

2.培养良好的心态

中等生容易满足现状,遇难就退、见苦就避.面对满足现状的学生,教师应当头棒喝,明确指出他们与优等生的差距,鞭策激励他们勇于向强者挑战,敢于向先进看齐.我会用一个习题的小小突破,或一个概念的突然领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学有所获带来的快乐和自信,从而激发他们知难而上,迎难而进的斗志.面对自我封闭、性格内向的学生,我会加大关注的力度,特意亲近他们,多与他们沟通,关心他们的生活中的细节、思想上的变化,融入他们的情感中,成为他们的朋友.

3.设立恰当的目标

中等生往往没有远大的目标,教师要设置一个个小目标,让他们经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进而赢得大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有哪些呢?一种是课堂目标,课前给出目标,然后通过一节课的教与学使学生明确应掌握的知识,并实现目标.另一种是阶段目标,即根据学生原有的水平,指导学生在上次测试成绩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通过阶段的努力,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当学生达到他们的目标时,动力和能力就会猛增,使中等生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三、后进生――降低门槛激励信心

后进生是学生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数学基础薄弱,跟不上学习进度,导致越学越没信心,甚至放弃.对于他们,我没有放弃,我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他们也有美好的初衷,也有梦想,当教师找到了适合他们的方法,帮助他们拨除学习园地的杂草,同样可以获得学习的喜悦.

1.把握试题难度

土耳其有句谚语:“上帝为每一只笨鸟都准备了一个矮树枝.”对于一些看上去的笨鸟,教师要给予他们一个矮树枝,让他们也能飞上枝头高鸣.而难度大的试题,势必打击后进生的自信心,因此,降低难度,设置一些后进生稍微踮起脚就可以采到的“苹果”让他们尝到甜头,逐渐树立“我也行”的意识.比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课堂小测设计四个有梯度的问题:①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6,底边长为8,求周长.②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6,周长为20,求底边长.③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6,另一边为8,求周长.④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为8,求周长.学生在一连串的问题下,在纸上动手画图探究,记得后进生李小福学生不但给出了正确的回答,而且还说明了理由,我及时的肯定和同学雷鸣般的掌声,他从此乐学数学了.清朝大学者颜元先生有一句话颇有哲理: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后进生尤其如此.

2.设计奖例体系

仅仅口头表扬是不够的,对于后进生,要有长效机制.我的做法是:先要给后进生一个助推力,就是给后进生开小灶,如定期定量的补缺补漏;再把后进生每五人分为一个小组,通过每周一次小测,比比谁的进步大.并制定一个规则:每次小测中成绩最后的两位同学给成绩前两名的同学发一面签上小组成员名字的小红旗,一个月四次小测后统计一回,红旗数最多的两位将得到红旗数最少的两位同学的“奖励”――电影票或游乐场门票.好胜心带着强有力的刺激作用,使后进生不甘示弱,决心好好学.有的学生居然提出要到比自己更强的同学一组,具有了敢于和更强的对手比一比的勇气和实力.

3.满足认同心理

每个人都有被肯定的心理需要,但是如果很多时候得不到它,就会渐渐地从群体中疏离出去,出现认同感缺失,从而厌学.老师要善于寻找后进生的亮点,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满足学生需要认同的心理需求.比如,在《勾股定理》的公开课中,先讲解例题: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8和6,求斜边长.紧接变式为较难的一题: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8和6,求斜边长.看到厌学的张方同学举着小手,以她平时的水平是根本无法解答,但我把机会让给她,出乎意料的是她给出的解答完全正确,听课的老师惊呆了,同学们松口气,为她骄傲,我也借机好好鼓励.从此,她更爱上数学这门功课,渐渐赶上了优秀生.

总之,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分层教学,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才能让数学真正成为全体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

(责任编辑:王钦敏)

上一篇:各种环境卫生工作计划下一篇:关于职业道德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