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情况报告

2024-05-04

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情况报告(精选8篇)

篇1: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情况报告

内容预览:……,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全局工作人员在岗情况,动态考察工作人员的表现和实绩,全面掌握工作人员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作为评优、评先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情况报告。对于组织纪律涣散、经常无故迟到、早退、矿工者,工作失职或有其它违规违纪行为者,年终考核一律不得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

三、机关工作人员请假、休假和福利待遇

1、机关工作人员申请年休假、婚假、产假、探亲假、丧假应事先填写机关工作人员请假审批表,由政工科、办公室签署意见,分属局长审核后,报局长审批,请假期满后须及时销假。

2、机关工作人员,一年内……关于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情况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积极配合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按照程序作好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工作,工作报告《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情况报告》。

二、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晋升和考核

1、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际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民主集中制和依法办事原则,对拟晋升人员,在考察其工作实绩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其德、能、勤、绩、廉等情况,……为保护作者权益,此处省略,需要浏览全文请注册或登录……

……,工作日午间饮酒者② 不讲风格,影响团结者③ 工作浮漂、推诿扯皮、造成不良后果者④ 品行不端、廉洁不够、造成不良影响者⑤ 有其他违规违纪行为者

五、机关工作人员培训

1、定期、不定期采取以会代训、聘请专家授课等形式组织培训,培训学习的成绩和签定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之一。

2、坚持周五下午学习制度,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业务知识,及时掌握了解国际国内动态,以便更有利的推动商务事业的跨越发展。

3、对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专门业务培训,由分管领导、同业务科室共同商定参会人选,报局长审批。

篇2: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情况报告

3、经组织考核认定不称职的,必须免除现任职务。

三、我局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中的主要做法一是把握重点问题,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制度,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反复研究,精心部署,有力地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严密工作程序,对涉及人事问题反复酝酿、逐级遴选的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理。三是充分发扬民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按程序和党章规定办事的原则,以提高素质、完善结构、增强活力为重点,注重实践……关于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情况报告……度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充分认识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重要意义 局党组成员充分认识到党内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的一项根本制度,是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党内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工作报告《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情况报告》。民主选举最能体现民主的实质,它是民主的核心。保证党员当家作主,保障党员的权利,应当由“为民做主”改变为“由民做主”;应当从改革完善选举制度开始,从落实保障党员的选举权利做起。

二、建立健全与党内选举制度相配套的制度一是对中……为保护作者权益,此处省略,需要浏览全文请注册或登录……

……干部考察,民主测评中不称职票超过1/

3、经组织考核认定不称职的,必须免除现任职务。

篇3: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情况报告

按照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要求, 省政府决定从2009年起, 再增加25个试点县, 将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至41个县。为了配合改革的稳步推进, 本报告在总结16个试点县改革成效的基础上, 分析了在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按照省政府创新体制机制的要求, 围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提出了统筹协调, 创新五大保障机制, 完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进一步推进改革试点的意见建议。

财政“省直管县”本身并不是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而是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财政运行效率,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状况, 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进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针对全体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正是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的一项具体措施。

一、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 县级财政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财政困难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2007年, 我省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后, 省、市、县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得到一定改善, 试点县财政困难状况得到明显缓解。一是由于省财政按财政体制直接结算到县, 省对县级财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能及时了解和掌握, 省财政对试点县的项目资金扶持和转移支付力度都明显加大。改革两年来仅省对试点县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到位, 就比改革试点前增加了1.5亿元左右。二是县级征收的各项税收收入市级财政不再参与分成, 县级组织税收收入的积极性增强, 财政收入加快增长。三是县级行政性收费、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等非税收入及各项政府性基金收入市级不再参与分成, 原市级参与分成部分留归县级。这些措施使得试点县一般预算收支和可用财力总量增加都十分明显, 如2007、2008两年, 直管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33.4%, 比非直管县高4.4个百分点, 一般预算支出年均递增56.2%, 高出非直管县11.6个百分点, 人均财力年均递增28.4%, 比非直管县高出3.4个百分点。财力的增加对试点县落实各项增资政策、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标准等提供了有力保障, 也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消化历年财政赤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 减少了管理层级, 财政管理效率显著提高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后, 减少了市级中间管理环节, 简化了工作程序, 省情下达和县情上达更加便捷畅通。财政收入报解、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补助、资金调度、资金留用、债务管理等方面直接由省到县, 省与县财政的互动集中表现为“四快”, 即项目申报快、指标下达快、资金调度快、政策措施转达快, 显著提高了财政管理效率。同时, 由于减少了管理层次, 加强了省与县的信息交流和联系沟通, 省上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也有了更及时、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宏观调控更加准确有效。

(三) 资金调度及时快捷, 县级财政支出均衡性明显提高

实行财政省直管县试点改革后, 试点县各项补助资金由省财政直接拨付到县财政, 减少了中间环节, 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 县级资金调度总量明显加大, 增强了县级财政的资金调控能力, 资金调度困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县级财政部门根据国库资金存量, 及时安排各类支出, 并兑现了部分历年结转专项, 加快了支出预算的执行进度。县级财政支出的均衡性、时效性明显提高。

(四) 试点县财政运行成本降低

随着改革后县级财政资金调度能力的增强, 县级理财水平也随之提高。不仅支出预算的执行进度提高, 银行贷款利息支出也在减少, 管理成本较改革试点前明显降低。如从2007年开始, 静宁县彻底结束了以前一直靠贷款发放工资的局面, 仅此一项, 每年可减少贷款利息支出将近500万元。

(五) 增强了县级政府调控经济的自主权, 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实行财政省直管县后, 过去由于管理层次多、办事效率低、权力下放不够等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调动了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同时, 由于省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项目信息直接落实转达到县, 使试点县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有更充分的自主空间。县级对省上有关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导向的理解也更加正确及时, 项目筛选申报有的放矢, 促使县级政府能够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 充分利用省上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 带动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改革试点工作中反映出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甘肃省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的实施,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改革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一) 行政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不对称, 省、市、县三级工作协调机制不顺

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中, 在财政管理方面省财政直接到县, 市级对县级没有了直接的财政管理权。但是行政管理仍然是省管市、市管县, 造成行政管理与财政管理体制的不对称。如县级的人事、审批等诸多行政权仍由市政府部门直管, 县级财政收入的目标仍由市级来确定与考核、项目申报要经过市级“中转”、日常财政工作中发生文件重复下达、会议重复召开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是财政管理方面的单方突破, 其他相关各项配套改革还没能跟上, 导致工作程序难以理顺, 许多工作难以协调。

(二) 经济发展滞后, 县级财政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2003年的体制调整一样, 把原体制下不尽合理的利益格局带入了新的体制。对原体制基数的延续, 使地区之间财力不均衡的状况继续存在。特别是由于我省大部分县是农业县, 工业基础薄弱, 农业税取消后, 财政收入大幅下降, 财政增收的空间有限;同时, 由于人口基数大, 就业渠道窄, 财政供养人员增加快, 财政支出的基数大、刚性强, 一些县无法全额兑付干部职工的津贴及工资附加等。实行财政省直管县以后, 试点县干部群众期望值较高, 特别是对增加农村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领域财政投入的呼声强烈, 但是因省内财力总量不足, 试点县财政困难状况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 县级对教育、卫生、医疗、文体、广播等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仍然明显不足, 县级财政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市级配套资金保障机制不完善, 配套资金无法落实

目前, 国家政策要求和省、市列办的各项实事、项目, 都要求县级财政配套一定比例的资金。实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 按照试点方案, 市级财政对县的配套政策以2006年为基数, 2007年以后新增配套政策的市县负担部分将全部由县级承担, 县级财政配套责任增大。

由于近几年解决民生问题政策出台较多, 原由市财政承担的配套支出快速增长。以镇原县为例, 经清理, 2008年市财政应补助试点县配套资金3228.6万元, 减去市财政实际配套367万元, 省财政补助110.3万元, 尚缺项目配套2751.3万元, 只能从新增收入和省转移支付补助中解决。同时, 县财政要保证省和市级为民办实事项目资金需求, 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步伐, 地震灾害后庆阳市实施的农民告别窑洞工程建设项目等, 都需要县财政配套一定数额的资金。2008年由于财政债务负担重, 县级财力有限, 落实配套任务就显得非常困难。

(四) 试点运行管理办法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办法在以下方面与现行管理体制不相适应, 还需要明确和规范:一是目前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及住房公积金等管理方面仍按原体制实行市级财政统筹管理。二是省直管县仅仅是财权的直管, 事权管理依然维持省对市、市对县的管理方式。由于市级政府承担管理区域内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职责, 但又不参与直管县税收分成, 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全局的工作, 如为民办实事项目、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 要在包括直管县在内的全市范围内统筹开展, 市级财政明显承担着与财权不相匹配的支出责任。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划分需要进一步理顺。三是市县收入划分还存在不到位的情况。一些地区没有实行比较彻底的分税制体制, 市级集中了部分行业和企业的收入, 实行省直管县改革后无法改变这种局面, 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新体制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四是省市部分经济部门对财政省直管县政策执行不到位, 大部分项目计划仍逐级下达, 滞后于资金拨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时效。部分专项资金仍通过市级财政下达, 增加了各级衔接对账的业务量。五是省上对县乡财政的激励性机制缺位, 很难持久调动基层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另外, 实行财政省直管县以后, 对县级财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目前试点运行情况来看, 县级财政在管理思想、手段和技术等方面, 在一定时期内还难以完全到位, 不能适应改革后的工作要求, 突出地表现在省直管县对资金安排的自由裁量权大, 自身管理改革跟不上, 又缺乏原有市管县体制下的有效约束机制, 省级财政对省管县的监管工作责任和压力明显加大。

三、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建议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使省对市、市对县的两层管理改为省直接管理县的格局, 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为达到发展县域经济, 协调城乡关系, 逐步消除地区间横向财力差异, 实现省以下基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在下一步推进和完善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必须统筹协调, 建议通过创新各项保障机制、完善配套改革等措施, 以充分发挥“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积极效应。

(一) 创新各项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

在今后进一步完善和推进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 还需要在保证省级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 建立和创新以下各项保障机制。

1. 理顺省市县三级财政工作协调机制。

对于目前运行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改革试点办法, 合理划分三级财政工作事项, 明确市级财政对县级财政支出的保障责任, 理顺省、市、县三级财政关系。对财政收入安排考核、项目申报、转移支付及专项资金补助、资金调度、财政结算、工作部署和检查等各项工作职责都应予以明确, 使改革彻底到位, 从体制上解决省、市、县三级财政之间工作协调机制不顺的问题。

从目前各试点县反映的具体问题来看, 特别要注意协调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县级财政收入目标的下达和考核, 省财政应根据全省和各直管县经济发展目标, 结合各直管县的收入计划建议以及国税、地税部门收入计划, 提出各直管县年度财政收入指导性目标, 项目申报也应直接上报省财政审核。二是在行政尚未直管的情况下, 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市级财政在对直管县财政的指导、检查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职责和义务, 尤其是收益或效益跨行政区域项目方面的安排、协调和支持义务。三是尽快明确住房公积金及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体制等遗留问题的相关管理办法, 以便直管县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更好地操作和落实。

2. 完善市级配套资金的保障机制。

对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运行后新发生的配套资金, 需由市级承担的, 应明确分担比例, 以确保直管县不因改革而增加额外的支出压力。特别是要明确今后市上出台政策而增加的支出的承担办法, 防止市级因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将支出责任向县级转移。

3. 建立和规范财政收入归属机制。

建议同步考虑与财政“省直管县”体制相关联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完善问题, 解决体制遗留问题, 在合理划分地方各级政府间支出责任的基础上, 建立规范的财政收入归属机制, 实现财权与事权的基本对等, 规范各级财政收入划分格局, 改善县 (市) 发展环境。对于目前试点县与市之间的收入划分不合理的问题, 要本着生产地财政利益优先的原则, 保证税收来源地的财政利益不受损失。从而保证直管县应得利益, 避免市级通过不合理的体制集中财力。

4. 建立合理的省对市、县的财政激励机制。

在财政“省直管县”体制前提下, 为调动市、县两级的积极性, 建议:一是制定激励措施, 对支持省直管县经济发展成效突出的市州给予适当的奖励。二是要建立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激励机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省对县考核指标体系, 客观评价县级财政运行质量情况和努力程度。在此基础上, 可采取超收返还、以奖代补等多种激励方式, 激发财政省直管县加快发展, 加强管理, 缓解财政困难的内在动力。

5. 建立健全省对县的监督管理机制。

针对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后省级管理半径增加的新情况, 为避免省级财政对直管县可能出现的“管理真空”问题, 建议加强预算、国库等涉县业务的管理力量, 并实行省对县财政预算审查制度, 从源头上加强对县级财政的指导、管理和监督。特别是要重点加强对直管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指导县财政管理与改革工作, 促进县级财政科学、合理地安排预算。同时, 协调审计部门, 将直管县财政运行情况列入省、市审计监督范畴。

同时, 针对目前地方政府存在的债务负担较重、新债不断发生、大量的政策性债务难以消化的问题, 建议加强对基层债务规模的监管, 督促县级政府设立偿债准备金, 有效防范财政风险。

(二) 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改革

为妥善处理好省直管县改革财政先行一步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实行省直管县除了财政体制要进一步调整外, 建议其他相关配套改革也应同步进行。如涉及审批权、人事权等行政管理体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同时, 省直相关部门及省财政厅各业务处室都应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

1. 进行以下放经济管理权为核心的“强县扩权”改革试点。

建议借鉴浙江、湖北、河南等省份的改革经验, 进行以下放经济管理权为核心的“强县扩权”试点改革。通过清理划分, 给条件好的县市更大的自主权, 削弱市级对县的经济干预, 增强省级政府的经济协调能力。

2. 认真清理和修订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

省直各部门及省厅各业务处室应主动适应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对不符合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规定和要求的规章制度, 予以修订和完善。在工作部署、制发文件、项目安排和专项资金分配上要明确到县, 保证省管县体制改革的顺利运行。

3. 规范配套资金办法。

建议取消各种未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或省财政厅同意的要求县财政提供配套资金的项目。对配套项目, 每年进行清理, 对不合理的明确予以取缔。切实减轻县级财政压力, 着力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 鼓励、引导和支持各试点县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不断提高县级政府财政保障能力。

4. 深化县乡财政综合改革, 不断提高理财水平。

受财力所限, 县级财政尚未实行部门预算, 目前也未建立真正的综合财政预算,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仅局限于工资统发, 大量的专项资金依然沿袭旧的支出办法, 支出效率低下。针对这些问题, 建议县级财政要积极创造条件, 与省市各项财政改革接轨, 大力推进县乡综合配套改革。一是积极实行部门预算, 逐步建立完整、规范、成熟的部门预算管理体系。二是积极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进一步扩大采购范围, 促进政府采购制度化建设。三是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步伐, 建立专项资金报账制。四是综合运用收支两条线等财政管理手段, 按照“量财办事、综合平衡”的原则, 加强预算执行的规范性。五是全方位推进“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改革, 在坚持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原则下, 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 改进县乡财政管理水平。同时, 还应积极精简县乡机构人员, 减轻财政负担, 切实缓解县乡财政收支压力和困难状况, 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5. 加大对县级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

为全面适应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 建议省财政加大对县级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采取专业培训、会议、考察、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 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分专题对实行财政省直管的县级财政和财务工作相关负责人员及业务人员进行培训, 使之能更好地适应财政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 促进试点县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6. 积极进行行政省直接管理县体制改革的前期研究和探索。

为解决财政省直接管理县而行政尚未实行省直接管理县二者不配套、不协调带来的诸多问题, 建议积极进行行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前期调研, 为进一步深化全面的省直管县改革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本文是2008年立项的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完善财政体制, 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要:2007年, 甘肃省在16个县开展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 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 省政府决定再增加25个试点县, 将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至41个县。本调研报告以分析16个试点县在改革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 提出了在推进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中, 应该创新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等方面的改革建议。

篇4:完善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机制

【關键词】 医院管理;医院改革;人事制度

乌海市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一所综合性医院,系国家三级丙等医院。2001年我院被市委、市政府定为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之后,院领导班子率领全院职工,大胆偿试,积极探索,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兴院之路,下面是我院在改革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 人事制度改革——为医院发展注入活力

院领导班子乘医院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改革试点单位的东风,主动适应医疗市场的要求,紧紧抓住机制转变,观念更新、结构调近代三个关键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改革,确保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1.1 加强领导,制定科学的方案 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院党委高度重视周密安排,通过大力宣传动员,组织参观调研等形式,使全院上下达成共识:医院只有在改革中才能求生存,不改革没有出路。营造出一个改革竞争的大环境。同时,经过科学设计,精心测算,反复推敲,出台了《乌海市人民医院全员竞聘上岗实施方案》《乌海市人民医院科室设置及人员编制工作的初步意见》、《关于职工内部退休的规定》等配套文件,为我院的改革提供了可操作依据,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职代会通过,稳步组织实施。

1.2 中层干部竞聘上岗 为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我们坚持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中层干部职数、岗位、任职条件全院公开。经过个人申请,大会演讲,民主测评,考试考核、院内公示,院长聘任等程序,有3名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走了上院长的领导岗位,在本市引起了很大反响,57位同志从97名竞聘者中脱颖而出,被聘任为科室负责人。做到了能者上,庸者下,真正提拔了一批有改革创新意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优秀人才走上管理岗位。

1.3 推进全员聘用制 全员竞聘上岗,双向选择是在科学设岗,精简高效的基础上进行的,全院职工大力支持改革,积极参与竞争,经双向选择,全院共有373名职工竞聘上岗,职工由512人减为437人,人员精简率为15%,科室精简率为6.6%,针对不同人员和不同情况,采取了提前退休、内退、待岗等措施,分流安置了这部分人员,我院通过全员竞聘,减员分流的人事制度改革,不仅为医院每年节资60余万元,还为医院引进人才资源创造了条件。

2 分配制度改革——为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保障和支持

为激活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在医院业务收入稳步增长的前题下,不断完善奖金分配方案,提高职工个人收入。

2.1 实行效益工资,体现优劳优酬 实行效益工资制,将工资中活的部分,即津贴工资全部拿出与科室经济效益捆在一起进行二次分配,以科室成本核算为基础,以三级考核为依据,最大限度地实行量化考核,使分配与岗位、业绩、效益挂钩,彻底打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拉开了分配档次,最高奖与最低奖相关十倍以上,真正体现了向临床一线,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原则。

2.2 对专业技术人才给予岗位职务补贴 根据乌海市委关于人才资源开发工程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专业技术人才岗位职务补贴方案》从2003年开始,我院每年拿出40万元,对临床医技科室的专业技术人员,按职称等级享受150~400元的职称补贴,对管理人员按职务享受到100~800元的职务补贴,这种以功补偿的分配形成,调整了收入与付出的关系,充分发挥了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给医院发展增加添了活力。

2.3 设立专项基金奖,兑现目标责任状 医院行政每年拨款20万元,作为综合目标责任考核专项基金,奖励涉及医疗、教学三大工作任务,分为:业绩奖,新技术成果奖、科学研究奖、论文奖、数学奖等八个单项奖,每年奖项等级不同给予奖励,这一举措激发了广大医务人员从事科研的热情,为医院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我院根据乌海的实际情况,以开发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为重点,全面实施人才工程建设,为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3.1 培养现有人才,提供发展平台 首先,加强职工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鼓励自学成材,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2001年经多方努力与北京朝阳区六家医院建立对口十年规划协作关系,几年来,协作医院为我院培养各专业进修人员96人次,协助引进开发新技术项目72项。使我院专业人才队伍逐年壮大,呈梯队发展。

3.2 不拘形式,引进人才 由于本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偏僻,生存环境不理想等因素制约,从外地引进高尖人才非常困难。因此,我们因地制宜,从2001年开始陆续从市人才交流中心和社会公开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及各类专业人才300多人,对这部分聘用人员实行了人事代理及以岗定薪制,从而解决了医院人才紧缺的问题和后续人才的储备。

参考文献

[1]何咏莲,范阳东.新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再思考[J].中医药导报,2006(8):6-9.

[2]沈晓.试论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J].卫生经济研究,2008(1):10-11

篇5: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情况报告

完善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研究

中共黑山县委组织部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提出一系列新要求,突出强调“全党必须严格执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全面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对于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的重要性

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是深化党建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管理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创新举措,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1、塑造领导干部良好形象。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不仅可以揭开领导干部“家事”、“家产”等情况的“神秘面纱”,还可让社会对领导干部的“偏见”不攻自破,维护党和领导干部的形象,拉近干群距离,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2、保护领导干部健康成长。根据领导干部报告的个人事项变化,分析领导干部可能出现的腐化堕落情况,提前介入,打好“预防针”,增强免疫力,让那些思想上认识不够、行动上小错不断的领导干部悬崖勒马,真正回到健康的轨道上来。

3、建设廉洁自律干部队伍。领导干部把“家事”、“家产”等基本情况报告出来,不仅是请示报告制度的需要,更是加强干部 队伍建设的需要。只有自觉接受监督,才能进一步筑牢拒腐防变“防线”,始终保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二、我县落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的主要做法

今年是县乡党委集中换届年,按照“凡提必核”的要求,我县把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作为落实从严监督管理干部,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的重要抓手。

1、加强宣传,解决填报内容“不想报”的问题。通过印发文件、各单位召开会议学习制度内容、组织集中观看省委组织部宣传片《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那些事儿》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拧紧“总开关”,让领导干部认识到实施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其报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今年以来,我县参加制度内容学习601人次,组织领导干部集中观看省委组织部宣传片171人次。

2、强化指导,解决填报对象“不会报”的问题。为保证每一位领导干部能够从严从实填报,我县通过印发《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表填报样表》、《填报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表注意事项》、《给领导干部的一封信》和组织对各单位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指导等方式,确保领导干部报告内容全面、真实、准确,并重点就不按时报告、不如实报告或隐瞒不报的后果及处理措施进行强调。对初步审查过程中发现的50余份填报不规范、不完整的报告表作退回处理,要求严格按照标准重新填报。

3、落实责任,解决填报态度“不严肃”的问题。加大问责力度,形成倒逼机制,进一步明确报告表由本单位党委(党组)书记或者由行政主要领导进行审核把关、签字认可,单位的党委(党 组)书记或行政主要领导对班子成员报告的个人有关事项内容及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今年,我县委托市场监督局、出入境管理局、住建委、证监会等部门对261名领导干部的《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表》进行抽查核实,有21名领导干部因抽查核实结果与填报情况不一致、存在漏报等问题被批评教育、限期改正;7名审签责任领导被约谈。

三、我县落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的主要问题 我县在落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侥幸心理。个别领导干部认为个人事项是自己的事,与单位业务工作无关,无需向组织说明和报告;有的不能充分认识一些腐败问题往往与领导干部的生活圈、工作圈、社交圈等有密切联系,认为领导干部主要是在工作中行使权力,应重点加强领导干部实际工作情况的监督,实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与个人生活自由和隐私权相矛盾;有的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是加强组织监督,是组织对广大领导干部的关心和爱护,防止领导干部犯错误的重要举措,认为报不报无关紧要;有的领导干部存在侥幸心理,怕麻烦,认为抽查核实也不一定涉及到自己,在思想上麻痹大意、敷衍了事、瞒报、漏报,总想把自己置于组织监督之外,我行我素。

2、配套制度不完善,可操作性受限。房产、投资是领导干部个人事项瞒报、漏报的高发领域。由于领导干部的信息未得到公开,全方位的监督也就无法落实。个人事项报告涉及的婚姻、收入、劳务所得等多方面信息还未启动核查,房产查询仅限于领导干部现任职地和曾任职地以及配偶和子女的现任职地或学习地 等,还存在着信息登记不全面、不准确,产权归属认定难等瓶颈问题,成为掌握领导干部实际情况的障碍和干部监督管理的阻力。个人事项报告是领导干部每年年初例行填报一次,给申报者留下了太多的游移空间。如果错过了报告时间,而又没有及时补报,就出现了报告真空。另外,一些权大职低易发生腐败的“特殊”部门仍游离在报告的范围之外。

3、监督职责不明确,缺乏惩戒措施。在个人事项报告填报过程中,未如实报告的存在一定比例。从今年抽查核实的情况来看,接受抽查核实的干部中,漏报、错报或填报不规范的比例接近10%。其中,涉及房产、投资、理财等方面的漏报、错报事项相对较为集中。目前,我们对“不严不实”的申报人,主要采取批评教育为主、纪律处分为辅的方式,过于“温柔”。中央规定由组织部门负责受理本级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现实中往往由于同级监督难以奏效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由于怕给领导干部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一般情况下对报告的内容都予以保密,不向群众公开,导致大部分是以组织监督为主,群众监督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完善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的建议

为加强领导干部管理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完善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现提出以下建议:

1、宣传教育,提高认识。宣传学习是提高认识的“推动器”,是减少无意漏报、错报的“防火墙”,是防止有意不报的“紧箍咒”。一是组织引领培训学。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是关心和爱护干部重要举措,在每年集中报告和平时提拔报告个人事项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定期举办培训班、小型研讨会组织领导干部以 及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负责人全方位学习,既防止有人故意蒙混过关,也防止有人无意漏报。二是单位组织自身学。各党委(党组)要组织干部认真学习《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规定》、《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表填报样表》、《填报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表注意事项》、《给领导干部的一封信》以及组织部门下发的相关政策等内容,把定期报告个人事项,随时检查自身行为,置身阳光之中,消毒杀菌、日省吾身。三是典型案例自查学。梳理全年未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典型案例,对照案例详细自查、严已律己,确保无意疏忽的漏报、错报造成影响提拔任用情况的发生。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对个人事项报告制度持正确的态度,明白“瞒报漏报”和“不报错报”都是对党不忠诚的表现,引导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实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加强监督,确保严肃。一是加强监督检查。组织部门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执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组织部门要把领导干部执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情况作为领导班子考核和选人用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检查活动,以保证此项制度的顺利贯彻执行。二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不认真履行职责,把关不严,监督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要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加大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核查力度,对个人事项抽查未完成的,坚决不考察、不上会、不研究,坚决防止有硬伤的人蒙混过关,形成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三是加强抽查核实结果运用。在抽查核实中,要对未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领导干部严肃处理,通过谈心谈话、批评教育、暂缓任用、调查、函询和诫勉等处理,进一步提高领 导干部规矩意识和纪律意识。让老实人得实惠,让对党不忠诚的干部受处理。使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成为领导干部信念是否坚定、德行是否优秀、品行是否端正的重要衡量标准,是领导干部对党忠诚的试金石。

3、完善制度,寻求创新。要使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高效运行,就要有完善的制度作强力支撑。一是建立“联合监督”制度。依托干部监督信息沟通制度,将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作为党风党纪、评价干部的关键内容,视瞒报事项就是举报信,也是反腐线索。对瞒报个人有关事项房产套数较多、基金股票数额较大,不能止步于停止选拔任用,还应给予组织处理甚至纪律处分,涉嫌违法的还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置。组织部门与纪检部门或检察机关要问题共享,全面介入,综合处置。按照程序把瞒报个人事项情节较重的问题作为违法违纪线索进行纪律监督和法律监督。通过全面彻底的“联合监督”,使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成为干部监督管理的利器。二是建立适当公开制度。从目前情况来看,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对领导干部,尤其是科级干部心理来说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加之当前不同行业之间、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存在差距,如果将干部个人、家庭财产等敏感信息全部一次性公开到位,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现阶段实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不能盲目的一开了之,需要合理分析,科学界定,采取逐步试点,循序渐进方式,做到内外有别,稳妥可控。三是建立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电子档案制度。通过更新现有报告手段,建立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电子档案,实现组织部门在机要网络对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分类、分级管理和数据接收移交工作,保证工作连贯性。课题组组长:李 毅

成 员:张丽丽

杨 坤

篇6: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情况报告

较好的乡镇镇财收入几百万元,村级收入年约**-**万元。收入较差的乡镇、村,财源越缺乏,发展越缓慢,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而收入较好的乡镇、村,收入多、投入也多,村镇改造要资金、学生生源多扩大办学要兴建校舍、县城统一规划要配套资金,负担重,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所剩无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
②乡镇财税征管体制不顺,税收成本重。乡镇财政由县级管理,体制由县定,而税收征管则由国税、地税组织实施,任务由税务条条下达,而且不是每个乡镇都设有税务所,而是按经济区域设立,一个税务所管几个乡镇的税收征管工作,乡镇之间出现“争税”、“买税”、“卖税”现象。由于税收划分权在税务,因此乡镇的税基、税源不明确,在执行中乡镇所辖范围内有的新兴企业较多,发展较快,有的因经营不善,倒闭、转停的情况时有出现,乡镇对收入基数调整反映比较激烈,但由于征管体制不顺,没有第一手材料,调整无从下手。
③财政所自征的农业四税难度较大。一是人员不足,目前人员只出不进;

二是交通工具不足,目前公路网络四通八达,造成偷税漏税难以控制的局面;

篇7: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情况报告

XX县紧密围绕市委组织部年终工作布置,结合基层党组织“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制度”、党组织分类定级、晋位升级工作,于近期集中开展了基层党组织“三测评”及党员民主评议工作。对于本次测评工作,北蔡镇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一、落实“党员评议制度”的工作要求,做好“三测评”工作

XX县的“三测评”工作是指:党代表测评党委工作,党员和群众代表测评党支部,党员和群众代表测评党支部成员。

为做好党员和群众代表对党组织班子及班子成员的民主测评,北蔡镇的各基层党组织做到了“三个一”的工作要求。具体来说:一是起草了一份工作报告。各基层党组织坚持围绕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这五个方面,认真总结了本年度的党组织工作。二是召开了一次党员大会,并按照党员、群众3:1的比例邀请群众代表出席。会上,由党组织书记代表党组织作工作报告、提出明年的工作计划,并由到会的党员及群众代表对党组织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进行本年度的民主评议。三是组织了一次后备干部的推荐,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在党员大会上开展后备干部的民主推荐,征求党员和群众代表的意见,保证后备干部选拔的准确性和民主性。

二、坚持“三项原则”,做好党员民主评议工作

XX县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工作,牢牢抓住了三项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每一位党员严格得按照评议标准,从自身的政治思想表现,特别是从能否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方面;从自身的现实工作情况,特别是从能否发挥党员带头作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得完成了党员民主自评及互评。二是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北蔡镇在尊重党员民主权利的基础上,充分听取党员提出的建议,认真倾听群众代表的评议意见。对年度评议优秀的党员予以定级;对评议不合格的党员,党组织将与本人见面了解情况。三是坚持平等的原则。不论普通党员还是党员领导干部,在评议的标准上和程序上做到了一视同仁、严格要求、公平公正。

三、从“三个方面”,运用好考核结果

篇8: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情况报告

一、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1.管理方法落后。就当前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来看,档案管理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档案信息的记录采用的是手动方法,档案存储一般用纸张存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字迹会模糊,纸张会泛黄、变质,影响档案质量。一旦干部人事档案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干部人员的利益,同时也会影响到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

2.管理人员问题。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非常高,然而就目前来看,事业单位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去执行,不能认真对待干部档案工作,出现了许多问题。

3.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和依据,然而就目前来看,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人员的管理方面,干部档案管理相关制度还没有建立。同时,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事业单位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标准,使得干部档案管理效率偏低,干部档案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

二、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完善措施

1.创新管理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才的流动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档案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了。就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而言,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而要想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创新档案管理方法。首先,事业单位必须摒弃以往那些旧的观念,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要高度重视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其次,要重视档案信息化管理。在现代社会里,信息化发展已成为必然,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可以更好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和水平。

2.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首先,必须加强档案管理人员教育,提高他们对档案管理的认识,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其次,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管理能力培养,同时还要让管理人员熟知事业单位文化、制度等,更好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另外,还必须加强档案管理人员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为档案管理工作培养现代化的管理人才。

3.完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和依据,只有健全的制度,相关工作才能有效顺利进行。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想确保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就必须健全相关管理制度。首先,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行为。其次,事业单位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督档案管理工作,确保档案管理质量。另外,必须全面落实责任制,将档案管理的责任落实到管理人员的身上,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意识。

4.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就是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对档案进行管理。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手段依然比较传统,信息储备少、检索速度慢,依然采用档案袋的形式存储档案。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依然难以满足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实现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有着重大意义。事业单位必须加大投入,购买先进设备,为现代化的档案管理配备先进的设备,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三、结语

干部人事档案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事业单位干部自身的利益。干部是事业单位一股重要的力量,要做好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可以更好地服务事业单位,促进事业单位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焦燕,田淑云.小议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弊端及改进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182.

[2]王艳君.探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科技资讯,2013(29):238-240.

[3]石雅君.当前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关于文书档案管理方面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青年,2016(8):235.

上一篇: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模板下一篇:期末考试作文:紧张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