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2024-04-13

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精选8篇)

篇1: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一、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和类型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智力属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最终导致“学业不良”或“学力不振”。这种“不振”或“不良”是可逆的或基本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从能力和动力两个维度可以将学习困难学生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即暂时性困难学生、能力型困难学生、动力型困难学生和整体性困难学生。

暂时性困难学生,这类学生的学习潜能与现实学业水平差距甚大,他们中的有些人在参加课堂活动时缺乏积极、紧张的思考,缺乏主动、兴奋的情感投入。有些学生因一时没有掌握某些章节的知识内容造成阶段性的学习困难。有些学生则因受到外界突发事件影响而情绪受到严重干扰,学习分心等等。

能力型困难学生,这类学生所占比例最少,能力较差是他们学习上的主要障碍,而他们的动机、意志水平不低,这是他们身上十分宝贵的尚未开发的动力资源。

动力型困难学生,这是占比例最多的一类。他们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动机不足所抑制。

整体型困难学生,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低,大多是由于持续的学习困难、知识障碍积累、基本学习技能匮乏造成的。同时长期的学业失败使他们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甚至同伴的否定评价,使他们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缺乏自信,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二、学习困难学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学困生的教育首先要探究致“困”的成因,其次要找到脱“困”的途径和方法,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小学学困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心身发展尚未成熟,对变革中的社会认识比较肤浅,是非分辩能力比较弱,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也比较弱,容易上当受骗。目前,网吧、游戏厅盛行,有的学生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

(二)家庭的因素

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有些家长忙着赚钱,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或者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宽严失度;还有一部分家长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忽视对子女的道德规范和学习生活进行关心、教育和指导,最终导致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与不学都无所谓,久而久之就使孩子思想认识产生偏差,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沦为学困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的父母越来越多,大量的留守子女也成为了学困生。

(三)学校的因素

1、学校环境的因素:学校在“应试指针”的指挥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忽视德育,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品德的形成和教育过程,再加上班级环境中不良因素的作用,使学生的品行发展滞后,思想观念偏差,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成为学困生。

2、教师的因素:个别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理论修养不够,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没能较好地把握教育时机,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不尊重体谅。调查显示,18.8%学习困难生认为自己不太喜欢某门功课的原因是不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31.1%的学习困难生认为班主任会责骂自己。以上调查说明,对学习困难生尊重不够、关心不够、爱护不够,教育手段简单、生硬、不科学,是导致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自身的因素

1、认知因素的原因:

一是基础知识差。由于基础知识差,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差,上课听不懂,笔记记不上,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成绩自然上不去。二是相关的知识不足或知识 结构不合理。这类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扩充知识的需求,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而大多靠死记硬背。三是不会学习,出现学习方法障碍。表现为不会学和不能了解、掌握与调节自我的学习策略,即元认知能力缺陷。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检查和自我督促的良好习惯,同时,他们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策略缺少自我感受的意识和有效的监控技巧,这也是造成其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

2、非认知因素 :

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困难或障碍的主要原因还来自于非认知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消极的自我效能感,缺乏成就动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往往认为学习任务是难以完成的,自己没有完成任务的相应能力。二是消极的情绪体验,产生对老师、学习的逆反、对抗心理。学习困难学生由于经常得到教师过低的评价或态度不良,因而心情抑郁,大脑很难形成学习上的优势兴奋中心。久而久之,对学习丧失信心,成绩下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专门与老师作对。三是意志薄弱,懒于学习。表现为认识不到学习的价值,觉得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知难而退,缺乏坚持学习的毅力,学习被动,作业应付,不会的就抄别人,很少独立思考和钻研。

三、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困生的转化也肯定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作为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不要奢望几次的谈话就能奏效,也不要奢望短时间内能 “立竿见影”。如何教育转化学困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一)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无所不在,时刻对学生产生影响。怎样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环境积极的一面,消除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呢?

1、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学困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将其与社会隔离。我们只有想办法帮助 他们认识各种社会因素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能力,增强其免疫能力。如经常利用班会举办普及法制教育、社会公德知识讲座、理想道德教育等。

2、开展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多给提供这些孩子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如每学期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发挥学困生的特长为老人表演一个个自编自导的节目,义务为孤寡老人打扫,在活动中让学困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走出学校,走入社区,组织学生为社区服务,开展“社区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活动,让学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等。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必会融入社会,得到道德的体验,得到劳动的体验,得到情感的体验。

(二)家校携手,充分发挥教育合力

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这一问题,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为防止学困生的产生和学困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1、开好家长会或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或家长学校传授家长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性,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现状,让家长对孩子表达心中的关爱,不是一味地责备、加压,或迁就、溺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打消孩子心中焦虑、恐惧的情绪,改掉任性、贪玩的不良习惯,培养正常的心理。

2、平时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教师要及时向家长汇报子女有校的学生情况,要求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协调好学困生与家长的关系。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家庭、学校相互合作,促进父母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构建学困生全方位、全天候、和谐的健康的成长环境。

(三)以爱浇灌,建立师生沟通的桥梁

1、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善用赏识,走近学困生。

教育者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关注学困生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儿童健全的、完整的生命成长。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得摒弃掉“学困生难以救药”的想法,作为教师不能把学困生当作累赘,认为拖了班级的后腿,影响自己出成绩,应树立崭新的时代教育观,转变教育观念。

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学习困难儿童尤其是如此。一句鼓励的话语有可能让一个孩子的一天阳光灿烂,也有可能从此就使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样的语言对孩子们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教师要用放大镜去看待学困生的每一个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用爱心激起学生自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爱是育人的根本。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学生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热情的关注而不是冷漠的监视。学困生也是如此,他们时时翘首以待,有的甚至不惜做出各种违反课堂常规的举动来引起教师的关注。

我们教师要主动关爱学困生,去了解他们的心理,解决他们的困难,宽容他们的错误,尊重他们的人格。课堂上、生活中,给他们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温暖的抚摸,一句表扬的话语,一次耐心的等待,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以及殷切的期望,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带动其他学也来关心、帮助学困生,使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成为促进他们学习的助推器。

(四)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关键

学困生通常表现出对学习缺乏热情,对知识不感兴趣,在困难面前没有信心,没有顽强的学习毅力,这正是他们非智力素质差的表现。因此,我们对学困生因材施教时,就要特别注重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激发学习动机,发挥自我监控的作用。

首先,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习困难者常常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运气差、任务困难等等。这些消极的归因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自我认定。要引导学习困难学生作出正确、恰当的归因,尽量将学习上任何一点进步都归因于努力,培养自信心,提高个人能力有效感。激发起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5 其次,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正如美国的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让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感,就成为激励学习困难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第三,激发好奇心,引发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先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为学习困难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有启发性,并有适当的难度。

2、加强学困生意志的培养,保持学习的愿望持久性。

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经调查研究,学困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理想,其原因之一就是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制力差。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不断的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引导他们控制和约束思想和行为,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学习。也可以结合具体问题指导学困生体会知识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学困生的学习目的,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专心听课,勤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引导学困生在克服学习困难中锻炼意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使学困生“跳一跳,够得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精心设计具有一定层次和趣味性的题目,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获得成功,在克服困难中锻炼他们的意志。

(五)帮助学困生学会学习是学困生转化的根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困生的最大困难是不知道如何学习。因此,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是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的重要内容。

1、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应结合学科教学,在指导学困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预习、怎样阅读、如何听课、如何做笔记、怎样复习和做练习、如何掌握记忆的技巧、知识的组织以及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实践运用等方面下功夫,帮助学困生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了解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一旦他们发现自己近来的学业成功得益于学习方法的运用,就会增强学习动机,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2、强化学习技能训练。帮助学困生学会如何学习的关键是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一种应用性知识,也是一项心智技能的培养。只有通过训练,将学习方法转化为习惯或能力,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由此,对学习技能和习惯欠缺的学困生,教师应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技能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学生多次在教师或家长的直接帮助和监督下进行学习,甚至需要手把手地示范、陪读、检查或另加作业项目等,以使受到训练的学生获得学习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这种训练需要教师或家长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学习方法更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应用,及时总结学习的经验教训,思考哪些方法对自己有效,哪些方法对自己不适宜,逐渐“自悟”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六)运用评价策略,促进学困生发展

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如果他上次测试得了53分,这次得了58分,就应该加以鼓励,让他知道这5分是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承认差距,不唯分数论,教师评价的尺度,随着学困生的提高而提高,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针对学困生自我认识能力低的特点,以学生的优点为支撑点,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使他们对自己充满希望,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

四、结论

总而言之,学困生的转化是学校工作的永恒话题,既要注意方法,又要倾注耐心。通常,短期的教育会使他们有所转变、有所进步,但由于其心理问题的消除、学业基础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渐进过程,所以,疾风骤雨式的批评教育往往欲速而不达。而且,在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常常会由于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和心理情绪波动而出现反复,此时,老师切忌浅尝辄止、心灰意冷,而要保持耐心、注意反复抓、抓反复。一句话,只有讲究方法、对症下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会取得持久的实效。

篇2: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民族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其素质如何不但关系到民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而且还关系到国家的荣辱兴衰.心理素质是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探讨了民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了民族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并探讨了提高民族学生心理素质的几点对策.

作 者:李辉 李红 作者单位:李辉(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李红(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云南昆明 650092)

篇3: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我校3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级150人, 2011级150人;护理专业185人, 农村医学专业55人, 药剂专业30人, 影像专业20人, 医学检验专业10人。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问卷”进行调查, 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个人4类15项内容。统一讲解指导语, 匿名答题, 当场收回问卷。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300份, 有效率为100.00%, 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中职生与高中生一样主要任务仍是学习, 但中职生学习重点已由基础学科逐渐转向专业学科, 毕业面临直接就业。中职生学习倦怠不仅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还会对其学业尤其是就业产生重大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 中职卫校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4方面, 但各自所占比重不同。

3.1 学校是导致学习倦怠的首要原因

3.1.1 课程过多, 设置不合理

有78.00%的学生认为医学专业课程多, 学业负担重, 85.33%的学生认为中职文化基础课难学。据统计, 中职卫校学生3年 (包括临床实习至少8个月) 至少学完35门课程, 学习压力很大。另外, 卫校新生一入校就面临数理化等文化基础课程的“狂轰乱炸”, 加之本来基础就差, 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必然导致其产生学习倦怠。

3.1.2 教学方法落后

有56.33%的学生认为教师教法无创意、枯燥乏味;50.67%的学生认为上课期间动手机会少, 没有成就感。这充分说明中职卫校教师教法单一, 教学内容枯燥, 专业知识陈旧, 不能反映学科的前沿发展水平, 不能突出中职教育特色, 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力度不够。

3.1.3 学生评价系统不完善

54.6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增加实践考核的比例,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由此可见, 以理论为主的考试评价体系, 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价, 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自身素质是导致学习倦怠的次要原因

3.2.1 学习目的不明确

34.00%的学生明确表示读卫校不知今后干什么。这说明部分学生就读卫校的目的不明确, 没有弄清“为谁学”、“学什么”、“学何用”等诸多问题, 因而产生学习倦怠。

3.2.2 对医学兴趣不浓

24.33%的学生表示对医学知识兴趣不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 就无法激发自身的求知欲, 自然会产生厌恶情绪。

3.2.3 学习方法不当

调查中, 有26.67%的学生认为自身学习方法不当, 致使成绩不理想, 自信心下降, 进而出现学习倦怠。

3.2.4 沉迷网络或谈恋爱

3.67%的学生因沉迷网络小说或者谈恋爱, 无法安心学习, 产生学习倦怠。

3.3 社会对学习倦怠起到助推作用

3.3.1 社会偏见

社会上一些人认为“中职生等同于劣等生”, 这必定对中职卫校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使他们 (占14.00%) 觉得自己“矮人一等”, 从而促进了其学习倦怠的产生。

3.3.2 就业压力

现在大多数医院招聘人才时要求大专以上学历, 对中职卫校学生不屑一顾, 使得中职卫校学生就业压力加大, 认为读中职卫校就业前景不好 (占12.00%) 。

3.4 家庭是引起学习倦怠不能忽视的原因

3.4.1 家长把中职卫校当作“避难所”

调查发现, 被家长逼迫就读卫校的学生占9.33%。由此可见, 部分家长在孩子读高中考大学无望又怕其过早走向社会学坏的情况下, “一厢情愿”地把孩子送入卫校读书, 在此期间对孩子要求过低, 向其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 导致其丧失进取心, 产生学习倦怠。

3.4.2 家庭经济拮据

家庭贫困使学生难以安心学习, 也会产生学习倦怠, 不过所占比例很低 (2.33%) 。

4 对策

4.1 转变教育观念, 深化教育改革

第一, 重视教材编写, 调整课程设置[1]。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应围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助于学生就业这个中心展开。在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上, 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医药行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体现“新、综、活、突”的特点, 特别是中职文化基础课要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 应适当删减文化基础课内容。与此同时, 增加如礼仪、人际交往、心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 整合医学专业知识, 删除陈旧内容,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二, 改变传统观念引进新教法。人们常说“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中职卫校教师要敢于创新, 依据不同教学目标, 不同层次学生, 灵活采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第三, 完善学生评价机制。一直以来, 学校都是以考试分数为标准来评价学生。这虽然简单有效, 但过分注重理论知识, 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对中职卫校学生不仅要通过理论考试、实践考核来评价, 还应从个性品质、组织领导、交际合作、实践操作、创新思维、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 加强医药卫生行业执业资格考试培训工作。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以及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等的培训, 提高学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从而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4.2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2]

学校应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信息, 让学生了解就业动态和人才需求情况, 以便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创造供需交流机会, 让医院代表进教室授课, 学生到医院参观学习;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 明确人生目标;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 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4.3 树立学习信心, 培养学习兴趣, 发挥主体作用

中职卫校学生应树立“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把学习活动和远大志向及理想目标结合起来, 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善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 通过动画模拟、现场演示、录像等教学手段, 使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和直观,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中职卫校学生自我效能感

中职卫校学生文化基础差, 从小学到初中很少得到家长、教师的表扬, 自我成就感低, 心理问题比较严重, 如焦虑、嫉妒、猜疑、孤独或冷漠等, 甚至有逃学、酗酒、打架等不良行为。因此, 学校应关注学生心身健康, 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使其有爱心、责任心、自信心、上进心, 尤其是要培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能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及行为等有机结合起来, 激发自身潜能, 增强学习信心, 顺利完成学业。

总之, 中职卫校学生的学习倦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我们要通过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系, 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摘要:目的 分析中职卫校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并提出对策,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300名河池市卫生学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中职卫校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较多, 其中学校是首要原因, 学生自身素质是次要原因, 社会对学习倦怠的产生起到助推作用, 家庭是引起学习倦怠不能忽视的原因之一。结论 应多角度关心中职卫校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促其成才。

关键词:中职卫校,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李以信.新形势下我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6) :32-34.

篇4: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根据笔者二十几年的工作阅历,学习困难学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原因

1、在学校周围有好多的游戏机室、网吧、歌厅等娱乐场所,小学生经不住来自这些方面的诱惑,常常沉溺于这些场所,有的甚至彻夜不归,其结果势必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2、社会上广为流传的不健康的书刊、杂志、影像,也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3、同时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不难发现社会上有一部分人文化程度并不高,他们却能挣大钱(小学生不知道其中的背景),于是引发了一场新的“读书无用”论。

二、家庭原因

有的家长平日对自己要求不高,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经常酗酒、抽烟、打牌,还常常把一些三朋四友邀到家里赌博,有时吵闹,搞得家里乌烟瘴气,日复一日,使孩子对学习逐步失去了兴趣,沦为学困生;有的家长对子女要求太高、管的太死,想把在自己身上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至于家长的什么话都听不进去。这样的状况孩子怎么能把学习搞好呢?还有部分学生家长从事个体经营,他们为了赚钱整天忙于奔波,无暇顾及教育子女,而社会上的一些阴暗面往往在他们身上反映的比较多,这样又直接对他们的子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家长很多,有的甚至出县出省,以至几年不归,造成大批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一般都和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缺乏应有的亲情关爱,成为学困生。还有一些学生成为困难生是因为家庭的缺损造成的。

三、自身原因

首先,在情感方面,不少学习困难学生懒散,缺乏信心和恒心,表现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不积极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不乐意完成作业,就是做作业也偷工减料,回家以后不是一直看电视,就是在外面玩耍,不愿意预习和复习,不巩固所学内容。

其次,学习困难生普遍表现为观察力较薄弱,观察问题表面化,而不能深究其中的原因和差异,看到的东西少,有时候甚至是视而不见。

再次,学习上连续失败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自卑心理,妨碍了学习能力的正常发挥。

四、教师原因

有些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和了解,缺乏真诚的关爱和帮助,缺乏针对性的一对一的辅导,只管课堂,不看课外,对差生放任自流,以至于这些同学的学习状况得不到较好的改善。

由此可见,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使他们摆脱困境。

1、密切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创造良好氛围

教育好学习困难学生,仅仅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求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作为学校要经常和家庭取得联系,相互通报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同时要取得社会的支持,努力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坚决取缔学校附近的网吧、游戏机室等营业性娱乐场所,禁止社会闲杂人员接触学生,禁止制售不健康的碟片、录像等,以免学生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

2、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师素质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规范办学行为,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决不能仅仅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学生,应该全方位、立体的评价一个学生。教师要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提高能驾驭课堂的能力,增强关注困难学生的情感,把教育好困难学生当着自己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3、尊重理解学生,增强学生自信

对于学习困难学生,我们要能够尊重和理解他们,要和他们交朋友,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要多鼓励,多启发,多表扬,少批评,切忌对他们挖苦讽刺,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信心增强后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增强,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

4、充分挖掘潜力、注重因材施教

篇5: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引言

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目的性明确、学习能力强、学习习惯好的学生,能在教师有效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最大的学习效能。但是在普通初级中学中存在一部分的英语学习困难学生,如何改善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教师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因为二期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外语学习基础和发展要求的差异,遵循外语学习的客观规律。英语教学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既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目标,又要尊重个体差异,以利于不同学生的英语能力都有相应的提高,保障学生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格素养。因此,了解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情,分析造成困难的原因并找出有效的对策将会有利于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状况,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

兴趣 激励 方法 期待

一、初中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原因分析

由于笔者多年在普通初级中学从事初二、初三英语教学,接触到不少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非常关注他们的学习状况。为了能全面分析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并找到应对策略,摸索出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的方法,本人在9月对新接的初三(3)班29为同学进行了调查。之所以选择这个班级进行调查是因为这些学生要面临中考,主观上有改善学习状况的要求。调查方式有: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测试(共三次)。2、问卷调查。3、个别访谈。

第一次的测试的结果如下:

参测人数测试总分90分以上80--90分70--80分60--70分40--60分40以下

29100045785

第二次的测试的结果如下:

参测人数测试总分90分以上80--90分70--80分60--70分40--60分40以下

29100036695

第三次的测试的结果如下:

参测人数测试总分90分以上80--90分70--80分60--70分40--60分40以下

29100164874

以上数据表明,第一、二次测试优秀率均为为0,良率分别为13.7%和10.3%,而合格率均只为55.2%%和51.7%, 其中极差率均高达17.2%。第三次测试为两周之后,成绩略有上升,但合格率和极差率依然较低,分别为62.1%和13.8%。由此可见,此班存在大量的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三次的答卷情况分析后发现大量的学生存在语法障碍,如:词性不分,时态不明,语境不懂。阅读中对文本材料不加分析,随心所欲地做选择,体现了在英语学习方面的障碍。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本人对部分同学(主要是三次测试均为70分以下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谈话。内容主要涉及学习动机、兴趣、方法、行为习惯及家庭背景等。

学习困难学生问卷调查内容如下:

1. 你学习英语的兴趣

A. 充满兴趣 B. 较感兴趣 C.不感兴趣 D.厌恶

2. 你对学好英语的信心

A. 充满信心 B. 较有信心 C.有些信心 D.没有信心

3.你回家花在英语作业的时间为

A. 半个小时之内 B.半个小时以上 C.一个小时

4. 你的父母懂英语吗?

A. 完全不懂 B.略懂一些 C.懂

5.你的家庭中谁检查你的作业情况

A.父亲 B.母亲 C.其他亲戚 D.没有

6.你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

A.能主动发言 B.不怎么主动,取决于话题

C.不主动,但希望被叫到 D.不希望被叫到

7. 你在课堂不发言的原因

A.怕出错 B.怕老师批评 C.怕同学嘲笑

8. 影响你英语学习效果的最主要因素

A.个人兴趣 B.家庭环境 C.教师教学方法 D.智力及其他

9.教师对你们的学习要求

A.要求太高 B.要求较高 C.要求合适 D.要求不高

10.教师的态度对你学习效果的影响

A.影响很大 B.影响一般 C.没有影响

11. 你得到教师的表扬吗?

经常 不常 很少 从不

12. 你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吗?

很希望 一般 无所谓

13. 你最希望在英语学习上得到教师的帮助的方面是

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该班学生决大多数同学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对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也归结为个人兴趣的缺失。同时也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情感态度也对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着较大的影响。

随后本人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主要对象为三次测试均不及格,但从问卷调查看希望能改善目前学习状况的学生。其中男生6名、女生4名。访谈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结果如下:

1、你学不好英语或无法取得更大进步的原因的什么?

2、你对英语教师的建议是什么?

3、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和打算。

学习困难学生归咎于基础差,单词难记忆,学习没有兴趣,更没有信心。 几乎所有接受访谈的学生都希望老师能关心学生,课内外和他们多些平等的交流沟通,他们认为一个好老师应该是朋友式的,能与学生互相理解,不会老拿英语成绩来评定他们,并且能公平对待每个学生,成绩好的和坏的一视同仁。他们也希望教师在课堂上能多选择有意思的话题,多搞些有新意的活动来活跃气氛,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喜欢英语,最终提高英语成绩,使学习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综合分析可以看到造成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情况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的原因

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造成的学困生在普通学校中是极少数的。根据成功教育理论的观点分析,非智力因素是学困生大量存在和难以转化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的学困生是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

1)心理方面因素

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记忆与积累,只有持之以恒的情感态度才能使语言的学习卓有成效。而这一点恰恰是学习习惯不佳、缺乏耐心及恒心的学生难以做到的。这其中占的比例比较多的是男生,他们对于理解多于记忆的理科学习比较感兴趣,对于英语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单词拼写、课文朗读乃至背诵从心理上就存在畏难情绪,这成为学好英语的极大的障碍。同时学习上的连续失败会导致自卑心理,降低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从而防碍学习能力的发挥。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在以小狗来进行逃脱制约实验时,意外地发现一个“习得无助”的现象。也就是当个体认知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困难,对目前的环境变化无法控制,或是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无法预测时,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延续,个体将会丧失斗志,进而陷入绝望的心理困境而放弃努力。而大多数的学困生都有“习得无助”的心理现象。

2)行为方面的因素

学习困难学生一般自律能力差,学习主动性缺乏,导致的结果是课堂内注意力容易涣散,预习、复习、作业等学习重要环节没有质量。同时懒于思考,得过且过。长此以往,知识出现了断层。

3)环境方面的因素

在调查中发现,该班的学困生中大多数父母都有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不高等现象。这其中,有的是因为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更多的是父母所受的教育水平不高,家庭文化氛围缺失,管教孩子方法失当等。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无心学习,父母又无法有效地管理与引导,这也造成了学困生的存在。

2. 教师的原因

对学生来说要学好第二语言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生每天生活在母语的海洋里,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学生只能在每周为数不多的英语课上接触到英语,因此,英语教师的个人素养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课堂设计、教学内容、语音、语调和个人魅力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很关键。

1)教学方式的因素

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不适应学生的需求。如二期课改中广泛被使用的牛津教材非常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空间,设计了许多有有趣又有效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能充分获得语言输入的机会并同时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然而,如教师不注重给学生互动的机会,而是教师说话时间(Teacher Talk Time)远远高于学生的时间(Student Talk Time),教师占学习的主导地位,学生就会觉得英语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无法施展,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的低下。

2)文化方面的因素

章兼中先生在《外语教育学》中谈到,“语言是随社会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外语教育也离不开文化教育。”东西方的文化不同,思维方式也差异很大,如果只重视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而不把文化背景结合进语言的教学,不注意导入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不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认知能力将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是很难理解甚至于会产生误解,不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和兴趣,从而加大了学习英语的难度也降低的学习的乐趣。。

3)教师的情感态度的因素

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在集体中是属于弱势群体。这样的群体在课堂内由于无法对老师的提问及作出正确的应答,往往会采用消极的态度,教师由于要急于完成教学进度会忽视这些学生的存在。同时学困生由于学习习惯差让老师感到头疼。这样课内课外都会在心理上对他们产生消极的暗示作用,使他们感到压抑进而厌学,甚至彻底放弃学习。

二、改善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方法的探究

1. 备课分层,为学困生创设可参与的课堂空间

倡导外语积极学习的张兼中先生在《外语教育学》中指出:“外语积极学习的实质是:教学过程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树立学生是外语学习主人翁观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耳听、眼看、动脑、动手的学习活动,掌握自辨、自治、自理、自学能力。”这一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遵循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重个别及小组活动,重大多数学生,重个性发展,重语言的习得和运用的过程及能力的培养,并注重创造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因此教师的备课要注重个性化的设计。学困生由于长期对英语缺乏兴趣,很难跟上整体教学进度。教师要在备课环节上有预设,搭建让学困生能展示的平台。学困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也会受到感染,尤其是这种教学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课堂教学,并通过小组活动中同学的帮助,得到运用语言的机会,使学困生感到自己不再是受冷落的个体,而是课堂的主人,这种意识能使他们变消极被动的态度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2.为学困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安排可操作的作业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缺乏意志力,畏难情绪严重;有的基础薄弱,对学习缺乏信心等等。英语的学习需要耐心和持久力,而这正是意志力不佳的同学所缺失的,他们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或是懒惰思想使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学习,长此以往,便造成“习得无助”现象。教师对这些学生要有耐心地督促和引导,在他们要放弃的时候及时给予鼓励,陪伴他们一起克服困难。受到教师积极的态度鼓舞,学困生也会用主动的态度对待学习。

基础薄弱的学生由于知识断层严重,难以跟上班级的整体水平,因此教师在安排作业时要注重分层,学困生的作业应是适合他们实际情况的、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对他们的作业要做到面批,这样就能把存在的问题和难点逐一解决,夯实基础,有利于他们能尽快跟上整体的水平。

带领学困生共同做好预习工作也十分必要。教师领着他们先飞,和学困生一起预习第二天的教学内容,并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提问他们,这样可以使他们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同学们的刮目相看会使他们的自信心油然而生,从而更有兴趣配合教师。在辅导时教师实际上是教给他们学英语的正确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多化的时间会使他们领悟方法,从而走上正轨,同时也培养了能力。如果让学困生不断地、成功地解决老师交付给他的小挫折,这些小小的成功经验将大大地帮助孩子日后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心态。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效率起极大的推动作用。二期课改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要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存在于课外,更重要的是听课的效率。为使学困生能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除了要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实践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外,在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记课堂笔记并记得完整的习惯。外语教学调查和经验充分说明,记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是优秀生和成绩差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和造成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之一。

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更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低成就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努力,所以仅仅规劝其用功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教授他们有效的学习方式。学困生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而无法积累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英语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是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的。如本人在词汇的教学中注重单词词根、前缀、后缀的构词法的教学,对invisible一词进行教学时把表示有否定意义的前缀如in-,un-, im-, dis-,il-,ir-等一起教给学生,并通过举例加深印象。再如后缀-ly -er, -ist等的词性和意义。这些方法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到单词记忆的技巧,可以扩大词汇量从而增强了他们对单词记忆的信心。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理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要使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巩固所学词汇,复习就极为必要。本人在课堂warming-up的部分,经常用词汇竞赛的方法,尤其鼓励学困生的积极参与并及时表扬,这样,既复习了词汇又增加了乐趣。

4。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困生

教师心目中要有学困生,但决不能把他们当成学困生去对待,特别是不能把他们当成是永久的学困生。要与他们平等、积极地交流,对他们要有所期待。教师如果抱有期待的态度,坚定地认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能力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然会在与学生交往中表露出这种情绪。学生毕竟是十三、十四岁的孩子,教师一个宽容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都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和巨大的动力,从而使他们重拾信心。这种期待效应已为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研究所确证,故又叫“罗森塔尔效应”。

5. 融洽师生关系。

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是爱说,好动,自控能力差,兴趣转移快。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除了在教学方式等环节要注重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之外,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与学是矛盾的,有时甚至是对立的,如果能在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与学就能变对立为统一,而这座桥梁就是和谐的师生关系。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很强,如果喜欢某个老师,便会乐于学他的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如果对某个老师不喜欢会造成逆反心理,这是学校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好感不能通过无原则的爱护甚至包庇,对他们的缺点不指出不批评的方法,而应该是以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广博的知识,幽默、活泼、多样的教学风格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同时又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寻找学生的兴奋点,并把它们巧妙地结合进英语教学中,一旦教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需要,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英语学困生中男生占着教高的比例,本人就抓住他们大都喜爱NBA的特点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结合有关篮球知识英语的表达方法,这样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把他们的爱好与语言学习结合起来,也激发了他们学好英语的动机。教师不能教什么就只懂什么,尤其是在面对信息时代的学生,“与时俱进”决不是口号,而是反映教师是否具有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学生发展的能力,

6. 对学困生及时、科学地评价

有许多孩子往往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老师没有及时给予科学的评价,使他们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失去了信心。评价可分为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的评价,它可用来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结论和判断,或用于证明和选拔。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是注重从被评价者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及时的形成性评价极为重要。在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时,教师及时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方式给予激励、唤醒,这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评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重视评价的及时性和发展性作为过程性评价的内容体现在课堂内外的各方面,评价结果的积累效应会体现在日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中。 应该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

三、实践效果

经过一年的实践,在该班中的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大都走出了困境,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上课情绪饱满、投入,作业质量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的增强,与教师的关系融洽。在被调查班级中,中考的合格率为96.3%,优良率为56%。

结束语

对学困生的分析与对策的研究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这让本人感到它的合理性和推广性。因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发展的空间是二期课改的重要理念。教师都希望学生在自己的有效教学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但本人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学生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因此教学方法和策略决不能一成不变。本人将继续在教学第一线致力于对学困生进行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究,努力提高每一位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要提一下的是在研究中本人也关注到一些影响学生学习因素如家庭环境、中小学的衔接等,这些因素可能要牵涉到更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同样也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们关注的。

参考文献

1. 章兼中 《外语教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 李伯黍 燕国材 《教育心理学》

3. 唐全腾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

4.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 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6: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姓名:廖铭凯

学号:146725003

性别:男

所在院系:金山学院农生系

所在年级专业班级:2014级林学专业1班

联系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凤城镇百盛华府2D1703室

联系电话:***

摘要: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热点,而家庭经济贫困、有各种心理问题、学业困难的学生群体的就业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造成其就业难的外因和内因,并从学校、社会层面及就业困难群体等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指导对策。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时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现如今大学生这种特殊“商品”的价值和价格都在发生变化,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毕业即失业也显得极为平常。而家庭困难、心理困难、学业困难的学生群体的就业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方面来说,近年来,经济体制转型,需要的人才层次有所变化。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也与以前有所不同。从社会解决就业的途径来说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企业解决;二是国家政府行政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包括教育单位解决;三是大学生自主创业。其中企业解决的就业问题占社会解决就业问题的80%以上,可见企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然而,企业需要的是有能力、有经验、稳重、可靠的人才,而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具备这些条件,至少是大多数人很难具备。此外,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各大城市,加之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和企业减员增效等因素,特别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出现大量的企业裁员和大批“海归”的“回巢”,使社会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极其有限,全国劳动力总量严重供大于求,就业竞争极其激烈。

2.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家庭社会资源相对匮乏。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绝对人数急剧增多,现在全国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将近30%,特困生比例达10%-15%,成为大学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在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不规范、用人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平、公正、公开的平等竞争就业环境并未完全建立。比如,有些单位的用人信息不对外公布,需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取。社会资源逐渐成为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家庭背景越好,其工作的落实率和工作质量相对越高;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穷乡僻壤或者城镇低收入家庭,社会资源相对匮乏,就业过程缺乏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人脉”支撑,成功就业的几率必然低于家庭条件好的毕业生。

3.高校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制约着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的教育。目前每个学校基本上都有一个就业指导中心,这个机构的职责应该是指导大学生如何成功就业,而不仅仅是采集毕业生信息。但是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所做的工作只不过是开个动员大会,组织个报告会,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信息等等。当然部分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与企业结合,让企业招聘走进校园,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便利。但是这些远远不够,就业指导中心要做的应该是让学生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更深刻的了解社会,做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此外,针对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专门研究和辅导仍然相对欠缺。许多高校虽然有心理咨询教师,但进行的心理辅导大多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往往以思想教育代替心理辅导,专门针对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研究和跟进辅导不够深入。这使得不少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就业心理压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

(二)大学生的个体原因

1.个体综合素质能力欠佳,就业竞争力较弱。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非常重视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但就业困难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业困难学生,英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薄弱,也没有条件进行各类兴趣特长的培养。进入大学后,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缓解沉重的经济压力而不断奔波于各种兼职之间,在选择兼职时也是经济考虑优先,对自身专业素养、个人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而一些学业困难学生则忙于应付功课而忽视对个人能力的培养提高,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在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创新思维方面都要逊色于其他同学,在求职过程中容易给用人单位高分低能、综合素质较差的印象,从而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

2.就业定位不够合理,求职期望过高。考大学是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途径。学业困难的学生始终陷于繁重的学业之中,而沉重的心理负担促使其对前途充满迷惑,这就使得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急于找到能够迅速改变自身状态的工作,这也限制了他们的就业视野,使其对就业市场缺乏理性认识,盲目寻找稳定的工作、高报酬的工作。

3.就业心理复杂,产生消极就业观。由于成长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比一般大学生存在更加复杂的就业心理。经济上的困窘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欠佳,容易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自卑、胆怯心理,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充分展示和推销自己,无法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或者害怕竞争、害怕求职,不敢主动出击,而一味等待机会。沉重的经济压力还会使贫困大学生往往急于求成,希望一锤定音,一旦求职不顺,就容易产生焦虑,甚至对其他顺利就业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尤其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十分敏感,容易对同学、对社会产生敌对情绪,甚至做出过激行为。这些不健康的就业心理,往往人为地造成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二、改善各类困难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社会职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知识经济创新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竞争趋势均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一)学校和社会方面

1.继续加大对各类困难群体的资助力度。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奖、助、贷、减、免,缓交学费、特殊困难补助等多层次的困难资助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随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队伍的不断扩大,需要国家加大资助力度,也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缓解经济压力、完成学业的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对各类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各类困难群体就业必须建立在对自我、对就业形势、对职业的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培养其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动手能力是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重要保证,是高级专门人才所必备的一种实践技能。对毕业生而言,无论今后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在生产第一线,动手能力的强弱都将直接影响到其能量的发挥程度。开拓创新能力其实质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品质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作用、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合力。竞争能力是在人们身上变成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一种心理特质,因而也成为文明人类所追求的一种能力品质,要注意在竞争中保持健康的心态。决策能力是在面临多项选择及时、果断作出最佳选择的一种能力。

3.加强对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及时解除其就业心理困惑。高校心理辅导机构应当重点关注此三类学生的就业心理,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讨论会、现场咨询、一对一心理辅导等方式,通过针对个性倾向和内在潜质的分析,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正确认识自我,做好规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及时纠正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偏差,解答他们的就业困惑,树立择业的信心和勇气,以健全的心理素质迎接职场的考验。

4.提供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促进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顺利就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以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其创造就业先机;争取将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信息网络化,积极请用人单位“走进来”,搭建就业平台,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减少异地求职的风险和费用;广泛发动校内的职能部门、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就业工作,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积极开拓校内外就业市场,广开就业渠道,重点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

(二)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努力

1.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传统的就业观念已经严重不适应现在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想在毕业之后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妨尝试改变一下自己的就业观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社会不会为个体而改变,要想融入这个社会,要想成功,必须是个体为这个社会而改变。为改变现状,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往往对就业有过高的期待,因此,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要通过各种努力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

2.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锻炼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该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团体协作精神,在活动中成长,树立信心,提高自己的择业竞争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的大舞台接受锻炼,开阔视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创业设计大赛、模拟双选会等活动,切实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加强学生特色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3.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应当及时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理性认识自己,客观评价他人。大学生应端正择业心态,培养主动经营人生的信心、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敬业的心理素质。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因职业选择而引发的心理障碍,已位居心理问题的第四位。所以,大学生应多读一些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就业案例,并从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不应该太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把第一份工作作为择业的起点,而不可期望一步到位。

参考文献:

篇7: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刘秀芳侯海芸 李晓艳 贾万坤

研究成果

(一)、原因分析

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上的个别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在家种地没有小学毕业的农民收入高,显得无用,或者与初中生一起加入打工的行列。打工挣的钱比我们这些被称为文化人的教师还多。让人认为文化水平高低在农村没啥区别,于是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使学生无心学习,而一心想弃学赚钱。还有近年来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录像、图片、图书等在社会上的传播,对涉世不深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会产生消极影响,使一些学生因此而无心学习或染上不良习气。中学生时代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形成错误认识。

2、家庭教育方式不对

影响学生的家庭教育因素很多,如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类别、家长本人的观念、意志、行为、家长的教育期望、教养方式、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等等。从家庭因素来看,不良的家庭文化环境往往使可塑性很强的初中生 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到侵蚀。

 有的家长忽视自身作为子女”第一任家庭教师”的 角色,在教育子女上,他们无能力又无恰当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认识不清楚,教育不得法,方法简单粗暴,平时放任自流,学期结束时看到学生的成绩单才意识到孩子该管了。

 有的家长不具备教育正确思想,认为送孩子上学是义务教育的规定,孩子学差学好全靠学校,不明确家长的责任; 有的家长因为自己经商致富后腰缠万贯,不但不重视子女的学习,反而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看不起老师的意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扭曲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给子女足够的零花钱,用于吃喝玩乐,而学习成绩却每况愈下。

 有的父母起不到表率的作用,精神生活贫乏,整日无所事事,在家设麻将摊、斗地主桌,影响到子女的理想树立,使学生毫无大志,做一天和尚撞天钟;  有的学生父母关系紧张,常常打架吵嘴,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使他们无心学习。

 部分家庭生活贫困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学习上缺乏主动进取精神; 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当,他们起初对子女也抱有较高期望,但缺乏积极有效的教养行为,以后随着子女经常性的学业失败,他们逐渐降低了期望水平,教养行为也进一步消极,从而导致了他们对子女过高的期望与学生现实的学习水平相矛盾。家长一方面抱着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另一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这同样会造成学生学习困难。

3、学校方面的问题

初中阶段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后三年。由于学校教学模式是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很难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存在着在以下几种弊端:一是小学升

初中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使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兴趣各异的学生,在同一天走进同一教室,同看一本书,同进行一个教学进度,同接受一个培养目标,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的明显缺陷是让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二是学生到八年级时,随着年龄和阅历知识的不断增长,其个性越来越强,兴趣逐渐明显。所读的书又与自己的兴趣和职业选择不相符,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三是学生到了八年级下学期,学习成绩差异更加明显,但学校的教学模式仍旧不变,中等生和后进生逐渐难以适应。这时学校的培养目标,偏重于是升学指导也越来越明显,中等生和后进生对有限的升学指导可望而不可及,他们觉得似乎受到了学校的冷遇,觉得自己在学校是个多余的人,学校又没有给予相应的引导,缺乏多彩的活动来调整学生的心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及心理需求。

4、教师的素质

[1]、个别教师师德修养差

在教学上往往重视学习优、中等生,而忽视后进生。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抱

着很高的期望,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期望很低。教师的不同期望产生了教师对不同学生在教学、教育态度上的差异,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机会的不均等。后进生上课发言的机会明显少,教师总希望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而对其他学生有点不理不睬,只要求他们不破坏纪律,不影响别人就行。教师对学生的消极期望更加影响了他们的自我判断、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使他们进一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也难怪有的学生看见某些任课教师心里就不舒服。师生关系的好坏是左右学生学习兴趣举足轻重的因素。学生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一般是学生学习兴趣所在的学科;学生不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一般也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科。而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的主动程度,进而对学习成绩产生作用。在调查交谈中,有的同学反映,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批评指责,而对他们的学习困难往往不闻不问;这些学生较少得到正面激励,往往批评多于表扬。久而久之,学生不是变得麻木不仁,逃避退缩,便是产生抵触、对抗等逆反心理,乃至对教师的讲话内容听不进,从而使学习效果更差。不反思自己的行为而把责任全部推给学生,造成师生关系僵化。

[2]、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素质不高

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一是教师不顾

学生是否弄懂,是否真正掌握教材,只顾自己教,往往只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教育对象,而不是能动的主体。这是教师教学上的形式主义。二是教师低估学生的能力,认为学生的学必须适应教师的教,而不是教必须适应学,“抱着学生走”,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多次重复同样的东西,缺乏对学生作全面深入的了解,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三是不少教师教学方式的不足,只授“鱼”不授“渔”,在教学中盲目地、大量地布置作业,以为多练有益,熟能生巧;而学生为完成作业大量挤占休息、娱乐时间,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失去了学习主动性。

5、学生的自身原因

 学习兴趣不浓,缺乏长远动机。这部分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对

学习感到乏味,学习被动,对学习任务只是穷于应付,他们感到学习是

一种苦差事,甚至觉得是一种活受罪,但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不

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只求初中能毕业,或找个技校、职高

上。缺乏刻苦学习的长远动机。在他们看来爸妈文化低,在家务农,生

活得也不错。

 信心不足,自暴自弃。这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而产生自卑感,加上外界

压力,如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学们的耻笑等,使之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一谈起学习就心烦意乱、苦闷、焦躁、头痛,一进教室就情绪低落,他们对考试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爸爸妈妈对学习上的问题一窍不通不能辅导只会批评,自己也只能这样。

 图眼前实惠,需要层次低。由于家庭的负面影响,他们贪图眼前实惠,需要

层次低,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钱就有一切,能捞钱就是有能耐,有了钱可以吃得好,穿得好,因此自小就一心想捞大钱。对于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考虑很少。

 意志薄弱,克服困难毅力差。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娇生惯养,有过强的依赖

心理,学习上不愿独立思考,依赖老师辅导,一旦失去辅导成绩便一落千丈,一遇到难题,就叫苦不迭,整天没精打采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悲观失望。

(二)、对策

研究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寻找适当的教育对策。这种教育对策,需要借助于某些教育以外的力量,但主要靠广大教育工作者来实施。因此,我们必须从教育学的角度着眼,把重点放在教育模式特别是课堂教学的研究上。

1、学校方面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多种类型的文艺体育比赛,举办特长培训班,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等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这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能够对教育人、改造人和鞭策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有计划、有步骤、有效果地进行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如:通过政治课、班团会、演讲比赛、参观等多种手段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竞争还会更加激烈,自己不能依靠父母一辈子,今后的路要靠自己去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今后就很难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当前社会的“用人”形势,克服自卑心理,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将更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知识大有用武之地,一定要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通过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2、教师方面

[1]、班级管理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

一是突出尊重理念,重视人文关怀。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在班干部选择上实行“自荐演讲与民主选举结合制”和“常务班长与值周班长结合制”,增进了学生搞好班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新一届干部竞选。营造竞争上岗和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管理能力。参与班级事务讨论。班级讨论会为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供机会。学生人人有权就班级生活提出讨论话题,主持讨论,可以在会上畅所欲言,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适当增加班、组干部编制,将班级事务一一“承包”到人,教师、班干部与其他学生平等交流,共同促进班级工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处于被尊重的地位。

二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所有学生素质是主体性教育的目标。由于传统教育“只抓两头,忽视中间”,只重视优生的培养、后进生的转化,使得大部分表现和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极少受到关注。看到此种不足,我们提出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方针,把班级管理事务合理分工,让学生人人自报优点、特长,自主选择管理角色。同时,班干部也打破了过去“一任几年不换”的情况。管理角色轮流互换,给每个学生提供为同学服务和锻炼多方面能力的机会。

三是加强民主管理,构建和谐集体。要使学生实现由自理到自主、自治的转化,班级管理也必须由扶到放,给学生自主管理创造条件。为此,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放手让学生干部和学生群体组织完成日常班级事务。强化了学生的“主人”意识。设置一日岗位职责。如值日班长、班长助理、纪律督查、卫生检查、好事登记、通知发面、夕会主持等,班主任老师在与不在,各项工作照常进。

[2]、在课堂主渠道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性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建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性地位不能“给予“,只能靠主体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自我确立。因此,我们从建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出发,着重研究教师如何遵循学生主体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亲历包括感知、理解、探究、发现、记忆、运用等环节在内的认知全过程,将其教学行为的着眼点,放在引起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行为的发展上。

一是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达到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学习中去。课堂上,除了以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宽松的教学氛围为基础外,还要以灵活多变,富有情趣的教学手段、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创设问题、操作、竞赛、游戏等情境,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教师用设置情境的方法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求知兴趣,学生由感兴趣开始引起内在兴奋,教师由情境引出学习课题,明确学习目标,提供参与机会,示范或指导参与方法。学生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外化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还有教师的信任和宣传的榜样作用都能大大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提高。

二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精心安排自学内容,提供充分的参与时间,加以适当引导,使全体学生以高涨和情绪参与到异步、高效的自主学习中。给学生空间就是教师不占有整个课堂,而是给学生动脑筋的余地和实践的时间,为他们自我表现和相互交流提供多种机会。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心理的主阵地,我们在“放”字上做文章。时间上“放”:教师每节课讲课时间一般为15分钟,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中放手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空间上“放”:改变以教师讲述、提问为主的教学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先尝试,利用旧知,学习新知,探索未知,把提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在组织形式上,采用个别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单位时间内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上下功夫,重视自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能看懂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探索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教;学生在讨论中说错了的,教师不急于批评;学生争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下结论。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操作;时间让学生占用;方法让学生归纳;知识让学生获取;规律让学生发现。这样不仅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更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创造了条件。

三是教给自主学习的方法。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手段,学生只有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真正实现主动获取知识,才能当好真正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重视学法指导,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授之以渔”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开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性。在学生课堂座位的编排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便于学生小组学习。另外,学生的学习空间可以延伸到课外,布置课外一个学习主题。尊重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学生都有其独立的思维方式,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探索思路,并引导他们比较鉴别最佳思维方式。

四是成就自主学习的体验

改进课堂教学结构,鼓励学生质疑,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而不是由老师牵着走。教师力求精讲精练,使学生能有时间、有精力去“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学习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用不同层次的标准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搞统一要求,体现差异性,注重激励性。如在作业价中,有基础题,有拔高题,分层要求,分层练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对各层次的学生起到了定位、导向、激励作用,并为学生的进步设立了台阶。又如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让学生进行尝试,使他们的自我提高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共同发挥作用,调动其学习自主性。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进步要及时表扬,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不断激励学生进步。

五是构建利于自主学习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决定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到情感需要,由对教师的信赖转化为对学习的自主。在教师民主的领导下,学生较喜欢学习,自主性强。在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允许学生在思想、情感、行为上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允许他们有独立的活动时空,建立了以人为本的良好师生关系。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学生。老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同他们谈心,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有信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当然,对他们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的要求他们,没有严,也就没有教育。对他们做到有理、有方、有度。有“理”就是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要求严,使他们明白严要求的目的是让他们进步,成长得更好;有“方”要讲究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因为他们在性格、习惯、经历、环境、气质上有所不同,差异大,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技巧和艺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法;有“度”,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亲近。

3、认真做家庭工作

篇8: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高等数学学习焦虑是指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现实或预期的对自己自尊心和价值感构成威胁的高等数学学习结果担忧的情绪反应。高职高专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焦虑主要表现为学生对高等数学课程的惧怕、对作业的束手无策和对考试的担心与恐惧等, 由此而引起高等数学学习的障碍和消极观念。这些严重影响学生的自我意象, 威胁学生的身体健康。再者, 学习焦虑的危害大部分在较长时期后才显现出来, 因此对于较严重的高等数学学习焦虑必须及早加以矫正, 以促进高等数学的学习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 高等数学学习焦虑的现状

通过对甘肃某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经济专业、中医专业的180名正在学习高等数学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 大部分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焦虑。而且67%的学生学习焦虑程度很高, 以致影响他们的健康和对高等数学的有效学习。高等数学是高职高专理工科 (非教学专业) 、经管类、医学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它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建构。因此, 寻找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焦虑产生的原因, 进而积极地加以预防、矫正, 能够有效地促进高等数学的学习和教学, 促进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建构。

2 高等数学学习焦虑产生的原因分析

导致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如果从学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来看, 引起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焦虑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的知识方面、个人因素、课程内容、教师的教学以及周围环境等。

2.1 学生知识方面的因素

学生的初等数学知识结构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生初等数学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掌握知识的准确性是有效学习高等数学必不可少的条件。

(1) 知识结构。导致高等数学学习焦虑产生的知识结构主要指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知识结构没有系统性、知识链断裂、知识零碎等。高职高专学生进入大学的成绩相对比较低, 因此中学的初等数学知识结构没有系统化, 知识链多处断裂, 知识零碎。这种情形直接妨碍学生顺利学习高等数学知识, 影响高等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 其后果造成学生多次学习受挫, 信心丧失, 从而促使学习焦虑形成。如学生学习函数极限时, 以前所学习的有关函数的知识对函数极限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函数的有关性质, 那么就会给函数极限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 使他们感到困惑、迷惘, 无法正常进入高等数学的有效学习中。函数极限学习中形成的学习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除, 那么就会影响以后知识的学习, 如函数连续性的学习、积分、导数以及级数等。虽然学习函数极限时还没有形成学习焦虑, 可一旦函数极限知识出现多处断裂或断层以及随之而来的多次学习、考试失败, 便可导致学习焦虑的产生。

(2) 知识单元。知识单元因素主要指知识单元错误和知识记忆的残缺不全。学生记忆偏差或理解错误都能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错误或残缺不全。对高职高专学生来说, 知识单元的错误或残缺不全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中学时期初等数学知识的错误;二是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知识错误。如对于求极限, 学生如果不会将化为其等价形式那么就会在计算该极限时受挫;同样是这道题目, 如果学生对基本极限掌握不好, 也不能准确求出的值。高等数学的学习中, 类似的知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学习, 在以后连续、导数等的学习中会经常出错或受挫, 导致学生的学习焦虑形成。

2.2 学生的个人因素

高等数学学习焦虑还和学习者自身有关, 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信心等。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挫折越多, 产生的压力就越大, 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释放, 就会产生或加重高等数学学习的焦虑。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困难, 如果学生能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节, 寻求解决方法, 一步一步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缓解学习压力, 那么这些学生就能进入高等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中。反之, 则很容易无中生有, 把问题朝坏的方向想, 产生过度焦虑。特别是那些在高等数学学习中反应迟钝, 无论是演算、推理还是画图都表现得比别人慢的学生, 在考试、测验甚至课堂练习等讲究时间的活动中会屡屡失败, 这些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对高等数学学习的压力, 当这些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产生高等数学学习焦虑。

2.3 课程内容因素

高等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的特点, 给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造成了障碍;大量数学语言的使用也给高等数学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再者, 课程知识体系的安排顺序也给刚刚接触高等数学的学生一个“下马威”, 如课程开始的极限的概念。高等数学的这些特点使一部分学生产生高等数学难学的恐惧感,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高等数学学习的一种焦虑情绪。

2.4 教师的教学因素

教师的行为 (语言、态度) 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而且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影响。引起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焦虑的教学行为可以分为如下两类:一类是显性的, 包括教师的言语行为和教学行为。如在高等数学课堂中, 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讽刺挖苦;或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施教, 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方法讲解, 导致学生学习受挫。另一类是隐性的, 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 教师对高等数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这些隐性行为,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凸显出来。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穿插一些高等数学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 或教师不能从整体上看待高等数学在后续课程学习中的作用等。这些都给学生学习造成压力, 久而久之使其产生学习焦虑。

2.5 周围环境因素

周围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校风和班级的学风, 其像一只无形的手, 导引着学生平时的言行和学习态度。学校的学习风气对每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积极向上、互爱互助的集体会使其成员感到温暖, 受到鼓舞;一个消极自弃、相互挖苦、讽刺甚至勾心斗角的集体, 只会让成员感到孤独无助、恐怖绝望。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心理不是很成熟, 对外界有很强的依赖性, 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如果只有内部的学习动机, 他们的学习兴趣往往不持久, 一个和睦、上进、合作互爱的学习氛围是他们持久学习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3 教学建议

3.1 通过各种途径弥补学生的初等数学知识缺陷

初等数学知识与高等数学知识有从属关系, 学生的初等数学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其高等数学的学习。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初等数学知识基础差的现状,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弥补初等数学知识的缺陷, 减少其由于初等数学知识缺陷造成的高等数学学习焦虑。教师可采取分散与集中的方式对初等数学的知识结构、解题技巧等进行补救, 也可选择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复习、巩固与高等数学学习有密切关系或影响高等数学学习的初等数学知识, 还可以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交叉补充。这样就为高等数学学习提供了基础保障, 使高等数学的学习进入良性循环。

3.2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也是影响高等数学的学习与教学的主要因素, 大部分高职高专学生在中学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缺少学习数学的方法。因此, 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方法得当, 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3 增强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信心

教师通过高等数学在高职高专各专业中的应用和在后续课程学习中的基础性和铺垫性作用等向学生介绍高等数学的重要性, 增强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信心。比如医学专业, 学习定积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应用定积分的微元法导出脉管在稳定流动时血流量的计算公式又如某烧伤患者需植皮的面积可用梯形法或抛物线法来近似计算;而肿瘤生长的数学模型可利用一级速率过程来建立等。通过这些具体例子的讲解,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高等数学在本专业课程学习中的作用, 产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帮助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

自我评价对于学习焦虑的产生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 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减少由于自我评价失衡而导致的学习焦虑。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对内隐自我、公开自我的判断, 同时又具有“以他人为镜”的性质。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在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以发扬优点, 克服、纠正不足。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失败。

3.5 提倡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模式

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承认学生存在差异的前提下, 使具有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都得到最为有效、合理的发展而实施的一种教学策略。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认知结构和知识层次制订不同的教学要求, 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减少由于课程难学引起的学习焦虑。

3.6 开发适合专业特点的高等数学教材

现行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材分为本科教材和专科教材两种, 都属于综合性的教材, 根据专业的特点, 各专业根据需要选学这些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学生拿到这样的教材, 看到内容多、难、杂, 心理上产生畏惧感, 学习上产生焦虑情绪。组织教师开发适合各专业和本校学生实际的高等数学教材, 对从起点和根本上遏制学生对学习高等数学产生焦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 高等数学学习焦虑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难题, 随着学生逃避策略的发展, 有高等数学学习焦虑的学生在高等数学课程学习中几乎什么也没有学到, 他们学到的知识只是一些没有经过思考的、零碎的知识片段, 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针对性地研究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焦虑水平的降低措施, 提高学生对高等数学的有效学习,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将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摘要:高等数学是高职高专许多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由于学生、课程、教师等因素使大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焦虑。教学中可通过弥补初等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等措施降低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焦虑, 促进学生高等数学的有效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等数学,学习焦虑,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上一篇:年历的教案下一篇:渺小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