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2-12-16

笔者近几年对全国各地研究性学习做了一些调查分析, 发现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在进行指导的时候, 还存在一些问题, 概括起来表现为“七重七轻”。

一、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方面“重自主而轻引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 部分被问卷教师还存在一些问题, 过分相信学生的自主自控能力, 而轻视了应有的针对性分析引导。比如简单的照顾学生的兴趣而缺少可行性的分析;比如让学生先提出几个问题再筛选分析, 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分析课题的价值, 觉得过得去就行, 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 也会使研究性学习缺少研究的价值;比如先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课题, 这可能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发挥;比如盲目的应对社会的需要而去研究高深的课题等等。这些过分片面、过分主观的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 都可能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失去自我而没有个性, 无法准确的给自己定位, 使研究失去价值。

二、教师在指导学生收集资料“重丰富而轻甄别”

收集资料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环, 哪些资料该收集, 哪些不用收集, 这有利学生时间和精力的分配。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 部分教师有一定的问题, 觉得学生采集的资料越多越好, 采集途径越广越好, 而没有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甄别。比如:开放性很大的课题如何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推荐网站让学生自己去查询, 而网站上的资料的真实性如何确认, 网站上很多诱惑, 会不会让学生顾此失彼、误入歧途;如何指导学生在收集资料中提高效率等。

三、教师在指导学生外出调查方面“重激励而轻监控”

教师在指导学生外出调查时, 还存在“粗心大意”, 一味鼓励学生大胆地、勇敢地投身社会去磨练自己, 去“经历风雨”, 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生理承受能力有限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 平时很少离开亲人和老师的身边, 离开也很少去做一些调查研究方面的活动, 规避危险和抗挫折能力较差。有老师忽略安全教育, 忽略社会调查中的交流技巧, 忽略团队精神、协作精神教育等。

四、教师在指导学生意志品质方面“重主控而轻体验”

与上面一点完全相反, 有的指导教师为了学生的安全, 将调查采访的路线、调查方式等等详细安排, 让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创造空间;也有老师调查时随同学一起去采访;也有事先联系调查者, 让对方有准备, 但可能使采访信息失真。有的老师指导“主控”意识太强, 在面对学生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是引导、诱导, 第二个想到的是帮助分析;还有的老师想到的是鼓励, 也有老师提到了向专家寻求帮助和支持。从这些访谈中, 不难发现, 被问卷的老师都是很有责任感, 很热情的老师, 他们都非常关注学生想了解的情况, 但他们往往出手太早, 干预太早。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挫折, 不是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而是越俎代庖, 老师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总之, 不少老师还不懂得“既放又收”的“放风筝式”教育监控。

五、教师在评价课题方面“重外在而轻内在”

笔者在通过对指导教师的访谈和对正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学生的问卷中发现, 很多老师在评价课题的时候, 注重课题本身的科学价值, 只重视学生实实在在的外在成果形式, 或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知识增加比较在意, 而对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不注重, 对学生结题的论文资料比较注重, 而不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

通过对参与研究性学习指导的教师访谈, 问卷, 对城市重点中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问题的研究分析, 提出“二二三四”应对策略——两个转变、两个关注、三个适度、四种评价, 以期对教师的指导能有所帮助。

“两个转变”。城市重点中学的老师存在着干预学生选题或放任自流的问题都是观念没有转变, 角色意识没有转变造成的, 所以提出“两个转变”:一是指研究性学习教师的教学理念要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而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千方百计地将学生引向已有的结论。二是指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研究活动的参与者, 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活动指导系统中的合作者。

“两个关注”。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 老师们没有与学生真正平等, 所以出现了没有管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所以我们提出“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关注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挫折体验、意志品质、合作意识、创新品质, 让学生真正得到锻炼和发展。二是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 其中包括学生的科研素养和人文素养 (文明礼仪、安全意识、交往技能等) 。

“三个适度”。由于教师指导学生的时间、程度还把握不好, 所以提出“三个适度”:第一个是指导时间要适度。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走出课堂, 认识社会的真实性, 主动地探索问题的根源, 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导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城市重点中学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以前几乎都是家中的宝贝, 在意志品质上需要磨练, 在知识水平上需要提高, 并且, 他们能够自己锻炼自己, 自己提高, 所以无论是意志品质上的体验 (包括学生研究中的失落感、无助感、寂寞感、沮丧等情绪体验) 还是课题本身的知识问题, 一当出现, 都应当让学生有较充分的体验和思考, 只有等他们经过多种尝试, 有一种走投无路的感觉时, 指导老师才进入课题进行沟通交流, 有时可能仅仅是一句话的点拨, 他们就能够豁然开朗, 课题组认为, 要让学生尝试足够, 不可过早介入课题研究。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耐得住寂寞的科学素养, 克服他们浮躁和急于求成的不良心态。但教师的指导又不可以介入太晚, 如果经过学生反复尝试都找不到出路的时候, 老师就必须立即介入, 否则, 由于挫折感和失败感, 会让学生失去继续下去的兴趣、勇气和动力, 让他们本来娇嫩脆弱的意志失去了壮大的机会。第二个是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学习的广度要适度。社会光怪陆离, 如果教师不考虑城市重点中学学生的具体情况, 任有他们天马行空的选择, 完全由着他们的兴趣区选题或研究, 可能为后来研究的具体实施带来很多障碍。第三个是指教师指导的深度要适度。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时间精力是有限的, 如果教师科学家们的研究方式来指导学生, 学生一则难以应对, 二则耽误其它的课业学习, 最终要趋于流产。学生真正有兴趣深入的领域, 也要帮助学生制定一个长远的规划, 立志在以后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效率。

“四种评价”。针对教师评价的单一性特点, 应该建立四种评价方式:学生自评, 学生互评, 指导教师评价, 课题涉及到的相关人员 (包括学生家长、被调查对象、工作人员、专家等人) 的评价, 可以参考现有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对每一项加上权重进行综合评价。这样作出评价, 既重视了对学生评价的激励性, 又重视了评价的发展性。有的专家认为评价应该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 我认为二者皆要重视。重结果是对学生劳动的尊重, 重过程是对课程价值的尊重。

上一篇:长呼原油管道油温控制优化运行下一篇:央企改革预期和行情升温国家队二季度加仓多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