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阅读记事文章

2024-05-01

怎样阅读记事文章(精选7篇)

篇1:怎样阅读记事文章

怎样阅读记事类文章

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或几件事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让更多的人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受到一种精神的鼓舞或思想教育。

1、把握记事文章中叙述的六要素

记人叙事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与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我们在开始阅读这类文章时,就要初步了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到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如何.如果这样找到答案,我们就回很快感知文章的内容,为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2、理清叙述的线索

一篇记叙文,无论篇幅长短,总有一条贯串文章始终的线索.线索是叙事文章的脉络,起着结构全文的作用.在阅读时把握了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叙事的条理,进而一步一步去领悟作者写这件事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阅读时还能从中学到作者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方法.3、把握叙述的顺序

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一定要弄清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顺序主要有顺序、倒叙、插叙,这些叙述的顺序形式都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而灵活使用的。在分析倒叙与插叙 时,要弄清它们和顺序接茬的地方,这样有助于掌握文章的条理和连贯。4.抓住文章重点,注意综合表达方法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是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的。我们阅读时,就要搞清楚,这件事具有哪些特点,又是抓住哪些重点,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另外,记事文章长于运用综合表达,以记叙为主,夹杂议论和抒情就。在运用议论时,往往是把所记叙事件本身包含的深刻意义提示出来,要言不烦,画龙点睛,以加深读者的理解。在运用抒情时,有时是根据所记叙的事件抒发自己的感受:有时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情随事发,使事,理,情熔为一炉。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和学习。

篇2:怎样阅读记事文章

一、什么是记叙中记事的作文。

1、记事作文,即记述一件事情的作文,是小学作文中最常见的类型。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对自己经历的事一清二楚,可写出来就是干巴巴的三言两语,说不清楚。

2、记事,就是用语言文字将一件事情的 的全过程记录下来。

3、记事作文以叙事为主,表现发生在活动场地、竞赛等事情的某种意义,反映作者对这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

4、写谁(作文对象):发生在活动场地、竞赛等事情。

写什么(作文目的):反映作者对这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最重要的莫过于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件事情,感受这件事情,并从中领悟生活的道理。

怎样写: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说明作文的目的。

写法:叙述事件,还可以在事件中进行有效的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注意事项:作文过程中,必须坚持始终要与所写这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相联系。

二、怎样写好记事作文呢?最关键的是抓住事情的几个要素来写。

(一)、交代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六要素。一件事总离不开这六要素,把这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读者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范文:

我的爸爸妈妈都已40岁了,别看子女都这么大了,不知什么原因,近来老爱吵架。这不,今天中午我放学回家,未进家门,就听见一阵乒乒乓乓的声音,进门一看,一只锅子盖子掉在地上,碎碗屑满地全是,爸爸妈妈正在对骂。我难过得忙走进我的房间,眼泪忍不住掉下来。吃饭时,一家人闷着头谁也不声响。妈妈赌气到医院去了(妈妈是医生)

(1)每一件事都有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如“上个星期五早晨,吃过早饭”、“门前的那座小桥上”这些句子,一看就明白得很。时间和地点在事情的开头要先交待明白。当然,时间和地点又常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转移,因此,在文中有必要把和事情发展关系相关连的时间、地点进一步写清楚。

(2)抓住起因、经过、结果,写具体。

起因、经过、结果组成一件事的主要部分,起因多种多样,或观察发现,或自己主动参与,或按计划要求去做,或偶然环境发生,都要具体、清楚地说明。经过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丰富的过程,应一步一步写下来,一点一点写具体。写经过要抓住主要事,舍弃无关事;要从看、听、思三个角度入手,把观察所得写出来,让别人看了作文,也能身临其境。结果是构成完整事件的必要部分,要把事情做得怎么样或最后如何处理的交待清楚。

(二)、要围绕作文的中心选择事件,要选择最能表现作文中心思想的事件作为材料,生活中有不少新鲜有趣和激动人心的事。因此,我们平日要多观察,多想生活中遇到的事。选材要新颖,在别人的作文中常出现的事要少写或不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吸引力,有新鲜感。

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表明自己对某种现象、问题等的态度或立场,另一种是歌颂(赞美)或揭露(鞭挞)一些人物和事件等。所以,同学们在选择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这个材料写进作文能不能为你所要表现的中心服务?如果能表现中心的就要采用;如果不能表现中心的,则要毫不留情地舍去

(三)、事件的主要部分要写具体。每件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一个过程,只

有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给读者的印象才能完整而深刻。在事件中要进行有效的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这一点很重要,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生动。要突出中心,详略得

当,与主题无关的事不写。

每一件事在脑中留下记忆的同时,都会引起人喜、怒、哀、乐的情感,引起人的思考和联想,把这些写出来,才能显示作文的意义,写得深入。写作文时,可

以一边记事,一边谈些情感体会和引起的思考,也可以在文章结尾谈出经历这件

事最深刻的情感体会或思考与启发。这样更打动人心。

每一件事都是有以上几个要素组成,抓住要素去写,事情就记得清楚明白,写

得具体完整。

例如:一个星期日的早晨,陈玉英同学跟着妈妈去镇上的农贸市场买菜,回到家后,她准

备写一篇作文,取的题目为《菜场见闻》。以下是她收集的作文素材,请你帮着完成作文。

1.从家里出发一路到农贸市场,公路两旁景色十分优美。

2.农贸市场外观:崭新、宽敞、明亮。

3.市场里一片繁荣景象:买菜的人多、摊位多、货物品种多。

4.一个蔬菜摊位前的一位顾客在向摊主讨教种黄瓜的经验。

5.在农贸市场里妈妈碰到过去念初中时的一位同学,两人谈了很长时间的话。

6.现在的这个农贸市场与过去的农贸市场简直不能相比。

作文训练:

注:(1)如果一篇文章中有几件事的,还应该注意事与事之间的过渡和照应等,这样文章

显得自然流畅。

(2)当记事作文的写作除了以上谈的三个注意点外,还有在记叙事件中可以运用到叙、插叙等手法,这样能使文章“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范文:我见到大海了

我从一出生就生活在鲁西平原,从未见过大海。大海在我的脑中是一片空白,只是

在书中了解了一些,但是我多么希望亲自看看大海子,亲自到大海中去畅游。

今年暑假,机会终于来了。8月15日爸爸妈妈去长岛旅游,我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我们和其他叔叔阿姨共计28人。乘坐汽车经过一夜的行程第二天早上终于到达了

蓬莱,然后乘坐轮船进长岛,我第一次座轮船,我在船上真正的看到了大海,那天下着小

雨,在船上向远处望去只看到雾气濛濛,偶尔看到一些叫不上名的水中之物。爸爸告诉我那是水母„„我虽然听到了,但是我还是有点失望——我不能亲自抓住它,我长大后我也

要学习生物学,当一名生物学家。

下午爸爸带我到月牙湾去玩。海滩上有许多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非常热

闹。我和爸爸买了游泳衣,我不会游泳,又租了一个救生圈,然后我们就冲进了大海,我不知道海水是苦的,不小心我喝了一口,“啊!!怎么这样?”我不解的问道。“海

水就是这样又苦,又涩。”爸爸答道。我身在水中感觉到海水真凉,脚底下是鹅卵石,我的脚走在上面非常舒服,我真想天天到大海中来游泳。可是时间过的真快,在水中我还没

有学会游泳,我又不得不离开大海,多么遗憾啊!不过我终于见到大海了!我长大后我一

定要到大海边上来学习、生活。

我的目标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马拉松长跑第一名的故事:

人们都知道长跑马拉松很远、很远,有一些人的目标是第一名,但总跑不了第一名,而这

个男子他把马拉松分为几个阶段。如,一百米一棵大树,又一百米一个房屋,下一百米一

条河........他说:“第一百米我要得第一,第二百米我要得NN名.......”就这样,他分了好几个目

标他每一个目标都要实现,就这样他赢得了冠军。

他这样分目标就一下达到大目标要简单多了,我爸也讲了个故事,是菲尔普斯的故事:

菲尔普斯这次北京奥运会上得了8枚金牌,被人称为“飞鱼”,但是台上十分钟,台下

十年功,他从8岁起就开始学游泳,一直到比赛,他用了20年,天天游2英里。2英里,不是一个数目,但他坚持下来了,最终赢得了8枚金牌。

有人下来问他,你是怎么办到的,他说“不光有坚持锻炼,还有目标,我每天的目标是

游完2英里,到了比赛,我还是像练习一样不紧张,400米就是一个小数目。”

看来,目标的确很重要,我原先的目标是长大成为科学家,但是现在,也太远了,我说

只要每次考前进5名,到了考初中我就进了前20名了。

人们都要有目标,没有目标就不会有进展,没有就不会有成就!

成长的烦恼

深夜,万籁俱寂,偶尔闻听一些虫鸟残声,孤寂的心更加几分凄凉。飘渺的空中,星

星若隐若现,皎洁的明月时而被丝丝云儿遮住。此时,夜阑人静,而我却睡意全无。

“都13岁了,还看什么动画片!”随着父亲那刺耳的高八度,电视机“啪”的一声被关掉,我的心也失落了不少。“看书去!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能看吗?”是呀,这电视机的年龄比我还大!我清楚家里的条件,也明白父母的一番苦心,可是我刚从书中走出来不到5分钟,现

在又要昏头胀脑地在书的海洋中游来游去。我无话可说,只能轻轻一叹:“唉!……”

自从进入六年级以来,我似乎已和色彩斑斓的童年告别,像一只无拘无束的小鸟突然

被囚禁在笼子里,失去自由,失去了那片属于我的蓝天。当我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学生时,我对长大充满幻想,充满希望,充满憧憬,而现在,唉……

书被火无情地燃烧着。我真想大哭一场!但是,我的泪已流干了,流尽了……

那件事给我的教训

想起这件事我就后悔,我甚至不愿意把这件事写出来,我实在太对不起爸爸妈妈了。

那是五年级的一天,我们数学老师在课上搞了一次单元测试。平时数学成绩名列前茅的我自然对这次考试信心满满了。在做考卷时,一副稳拿第一的样子,做完后什么题目都

不验算,自己做着小动作。考试收卷时间一到,就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把考卷交了上去。心

中却还想着考前几名时同学们的羡慕眼神。可是,当考卷发下来时,我惊呆了,考卷

上写的不是九十几,居然是五十八,我倒扣考卷,算着分数,没错,我只考了五十八。看见

同学们鄙夷的眼光,我几乎绝望了。我是一个好学生呀!本应在前几名的,却只考了五十八,倒数几名呀!这是我该考的分数吗?

于是,那天老师讲试卷,我什么也没有听进去,只呆呆地坐在那儿,不知在想些什么。

终于熬到放学的时间,我迈着沉重的步子跨进家门,便直奔我的房间。锁上门,躺在床上,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这是后悔,是痛苦的泪啊!它止不住地流。

擦干眼泪,我在心中狠狠地训斥,大骂着自己:“刘一成啊刘一成,你算个什么东西

呀,爸爸妈妈供你吃,供你穿,不就是想要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们的吗,而你这种成绩,能回报他们吗?……”说着揍了自己几拳头,可仍然不解恨。

从此,我给自己立下了一张军令状,说的是从此以后,我考试时要细心认真,每个

题目必须检查3遍以上,决不能落前五名。数,英一定要考92分以上,如有违此状,要罚

抄试卷20遍。

现在,我已经再没考过那分数了。成绩也一直在前几名,可我仍忘不了这件事,因

为我后悔,所以我要让它为我敲响人生的警钟。

一节难忘的默哀课

这是一节特殊的课,因为四川发生大地震,我们准备为四川大地震遇难的同胞们默哀

三分钟。

上课铃响了,校长在和我们讲了四川具体的情况,然后在14点28分的时候,宣布默哀

开始。我们全体起立,低着头默哀着。那时,教室里格外宁静,每个角落里都充满了悲伤,大家的心情都格外沉痛,外面的风,也似乎很悲伤,呼呼地“哭”了起来,窗外草坪上的小草

也似乎低下了头。忽然,又是一阵风往教室里扑来,吹得窗帘高高挂起,窗帘轻轻地落在我的身上,再从我身上缓缓滑落,它也在安慰着我:“不要那么伤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相

信四川一定能重建家园的。”但是没用,我无法制止我的伤感,眼泪不争气地在我眼里打转,我想哭,但我又不敢哭。教室里仍然鸦雀无声,同学们也依然沉痛着。这种气氛一直保持着,终于,三分钟的默哀结束了。

当我们坐了下来后,老师说:“发生了这样的大灾难,我们心里都不好受,但是,面临着

这严峻的考验,我们更应该坚强。”是呀!我们更应该坚强,我们不该泄气。老师接着说:“同

学们,我想听听你们对这次灾难过后的心情,打算或什么的,我们请班长发言。”班长站起来

说了她的心情。老师再叫英语学习委员站起来说,英语学习委员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将

来发明一种可以试探出地震或别的灾难将要发生的仪器,以免减少灾难带来的损伤。”老师还

让我发言,我也说了我的心情和打算。

就这样,这节课过去了,但是它将永远地刻在了我们的心里,就是在困难或灾难面前,我们不应该泄气,我们要坚持到底,还要在灾难中变得更加坚强,困为“阳光总在风雨后”。

三、修改作文《难忘的„„》

四、家庭作业

1、选择词语组成一段话。

①、用“烦恼、杯子、秋风萧瑟”三个此组成一段话。

②、用“澎湃、糖葫芦、花”组成一段话。

③、选择三个词来组成一段话“警察、打印机、散步、五颜六色、快乐”

2、作文

题目:《愉快的一天》

要求:语言流畅、记叙清楚有条理、记一件事或几件事但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服务的。

篇3:怎样阅读记事文章

一、写人记事类文章的特点

1.真。

写人记事类文章一般选用真人真事, 记叙文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齐全。写作语言朴实, 感情真切, 可以引起读者共鸣。同时还特别强调凸显典型细节, 如动作的刻画、神态的变化等, 给读者真实的“镜头感”。所以, 很多人喜欢阅读这一类文章。

2.活。

写人记事类文章在结构上可以完整叙述, 也可以零散表达。灵活运用多种修辞, 使抽象的内容具体, 内隐的情感外显;在表现手法上, 也常常使用象征、描写、烘托、反衬, 凸显文章艺术效果。

教好这一类课文, 对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然而, 传统的语文教学, 还过多停留在“真”字层面:梳理内容, 串读情节,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起点, 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真实目的。其实, 内容的解读、情节的梳理, 往往不教就会, 将力气花在这儿, 无异于逆水行舟。

二、写人记事类文章的教学

盛新凤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一书中指出, 写人记事类文章要根据这一类文本的特点, 抓住关键的融通点进行施教:表里融通 (写人文章) , 事理融通 (叙事文章) 。融通的落脚点在哪儿呢?显而易见, 就在文本中有特色的语言上。抓住语言的落脚点, 折射全文, 贯通课堂, 就能很好地实现“融通”。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这也印证了以语言为落脚点的课堂教学价值所在。如何抓住这个点,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呢?笔者认为, 可以分三步走。

1.语言建模, 激活情感。

“建模”一词的定义为:建模就是建立模型, 就是为了理解事物而对事物做出的一种抽象, 是对事物的一种无歧义的书面描述。从这个定义中, 我们可以发现, “建模”并非具象化的, 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事物而做出的一种大致的描述。“语言建模”就是让学生对即将习得的语言有一个抽象的、大致的认识, 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规则、表象。写人记事的文章因为表达的情感不同, 语言风格也不同, 抓住文本中重点教学的言语形式, 先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模型, 唤醒其生活的积累, 勾起生活中的情感, 对于学生学习语言将起到激活作用。比如, 盛老师在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 紧紧抓住“美丽”一词, 起课时进行了这样的教学:

师:看着她的画像, 你能不能也抓住她的长相、衣着、神情等等, 来说一说居里夫人的形象?

生1:居里夫人有一头金黄的短发, 还有一双别有深意的眼睛。

生2:她有一头金色的头发, 她的眼中透露着坚毅, 她平凡的穿着使人感觉到她非常平易近人, 很亲切。

师:这只是她的头像, 我们看不清她的衣着。盛老师告诉你, 她习惯穿一袭黑色的长裙。我们刚才抓住了居里夫人的衣着、长相、神情等, 描绘了画像上的居里夫人。 (出示课件:画像中的居里夫人)

由谈话开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老师的容貌, 然后说说画像上的居里夫人, 进入文本之前, 就先让学生有了“外貌描写”的初步印象。这是对本堂课学习文本中人物外貌描写的一次建模。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 将自己的感受、认识、思想、情感等内容借助语言外显, 对“美丽”这个词也有了初步的印象。

2.语言内化, 提升情感。

语言内化是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素材通过加工、整理、演绎等手段,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相对固定的语言规则的过程。学生的语言能力要得到提高, “内化语言”的过程必不可少。积累语言只是内化语言的一种形式, 这种形式内化的语言往往机械、死板。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内化, 应该是对普遍语法的一种认识, 以至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灵活地运用, 恰当地表达。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建立起供学生学习所用的“样本语言”群, 并加以引导、点拨, 使学生利用样本语言习得表述的方法, 在原有基础上不断重构、更新自己的语言系统, 真正达成内部语言的丰厚与提高。而内化语言的手段和策略是非常多元的, 可以通过复述、情境表演、品词析句等, 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加以选择优化。

比如, 盛老师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 重点抓住了“实验室里的居里夫人”提炼镭的情形进行批注训练, 综合实验室中居里夫人工作时的语段, 借助批注的练习, 引导学生读懂了“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神色略显疲倦、神情略带淡泊的原因。这一板块的设计, 语言的落脚点依旧在居里夫人的外貌描写上, 同时, 借助“工作时”的语言, 丰富了居里夫人的形象, 让学生看到了一个“活动”的居里夫人。而“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的外貌描写所呈现的语言形式是矛盾统一的。初看内容, 神情庄重又略显疲倦, 坚定又略带淡泊, 这是矛盾的, 跟生活中常态的“美丽”也是有冲突的。抓住这个语言点, 不断优化学生的批注, 最后发现了居里夫人独特的美丽:工作量大、过程复杂、环境恶劣、时间漫长、充满危险……由此, 学生再看居里夫人在报告会上的神情, 对“美丽”一词的理解自然提升。

3.语言迁移, 共振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言是精神的外壳, 表达的过程就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过程。因此, 抓住有特色的语言, 在文境中迁移运用, 是学生精神和语言同步成长的关键点。

盛老师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教学中, 就人物描写的语言在文境中进行训练:

师:你能不能结合课文中的语言信息, 抓住居里夫人当时的衣着、长相、神情, 还有动作等来写一写实验室中的居里夫人的形象呢?拿出作业纸, 完成第一题。

生1:在实验室中, 居里夫人还穿着那身黑色的长裙。实验室中弥漫着烟雾, 居里夫人不停地咳着, 可是她还继续工作着。火烫伤了她的手, 她感到十分疼痛, 可是, 她并没有放弃, 她不断地坚持着, 忍受着痛苦。

生2:只见她依旧身着一袭黑色长裙, 站在桌边, 从满桌的试管、量杯中取出一些, 用她那深邃的眼光仔细地观察着试管中的液体。

生3:居里夫人站在一口大锅边上, 不停地冶炼工业矿渣, 她不停地用手捂住自己的鼻子和嘴巴, 点点星火飞溅到她那黑色长裙上, 烧出一个个小洞。

……

从上面这些学生的语言表达中我们不难发现, 学生对前两个板块的语言教学自然进行了统整, 借助自己的想象, 看到了居里夫人的穿着打扮、神情举止, 也看到了居里夫人工作中一丝不苟的样子。“美丽”不再是“常态”“自然”的描述, 体现在居里夫人的敬业之中。这种语言的流露, 其实就是学生对“美丽”的真正理解。

三、该模式的价值

1.融通性。

这种模式的教学, 将内容 (人、事) 与语言融合在一起, 既得意, 又得言, 并且使学生在课内学会迁移运用, 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语用”价值。

2.实践性。

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的获得同其他能力的获得是一样的, 需要学生不断实践。通过“语言建模”“语言内化”“语言迁移”等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可以解放思想, 释放心灵, 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语言, 真正内化本领。

3.互补性。

篇4:怎样阅读写人文章

一、抓住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每个人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都不尽相同,所以在阅读时,要认真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内容,从而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以及人物的美丑善恶。请看《小嘎(g)子与胖墩(d)比赛摔跤》片段:

两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任你怎么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勾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这段文字中刻画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跟猴儿一样行动敏捷”的嘎子,“傻大黑粗,动转不灵”的小胖墩。你能试着找出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的词语或句子吗?

二、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写人离不开记事,人是全文的中心,事则是为表现人物的形象服务的。有的写人文章是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表现某一特征,有的则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表现某几方面的特征。所以在阅读时,我们应抓住典型的事例,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道德情操。请看《刷子李》片段:

那天,头一次跟随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画横线的句子是对刷子李刷墙时的细节描写,刷子李刷屋顶时不但没有掉一滴粉浆,而且发出的声音极好听,质量就更没的说了。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的细节描写,揭示了人物的本质特征——熟能生巧,再现了刷子李刷墙的技术之高超。

三、理清文章层次,明确写作目的

在理清文章段落层次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还要弄清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看文章通过记叙或者描写表现、歌颂了什么,这也就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了中心,有利于更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篇5:记事文章的阅读技巧与训练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二)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三)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四)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

1、置于语境。即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体验情景等。

2、体验情景。就是让学生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特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题目。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结合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五)合理控制答题时间,先易后难。

二、怎样阅读记事类文章

记事,主要是通过记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通 过叙述、描写的手法写人记事,有时也要结合抒情和议论。根据小学阅读要求。阅读记事类文章应注意:

一知:掌握记叙文六要素,把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写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 是: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六要素缺一不可,构成一篇完 整的记事文章。

二知:掌握记事类记叙文的基本叙述方法。记事类文章采用最多的是顺叙,即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来叙述。其次还有倒叙和插叙。倒叙即先写事情的 结果,后写原因和经过;插叙是记叙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插入有关的情节,叙述完后再接着原来的事情记叙。

三知:掌握记叙文的人称方式。记叙文有三种人称方式,即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小学阶段较为常用的是第一人称,写自己新亲身 经历的事;第三人称也时常用到,但不如第一人称使用频率高。运用第一人称可以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感受和认识,亲切自然。

四知:把握文章的特点和重点。叙事类文章要选择最有意义的、最熟悉的事情来写,抓住特点和重点。

四年级语文快速阅读提高一

(一)啄破硬壳

我们无数次地吃过鸡蛋,但很少有人亲眼看见过小鸡雏从蛋壳里钻出来的场面。那一年,我领着女儿到农村去,恰巧遇见了老乡家里的母鸡在孵小鸡。

那是一只芦花色的母鸡,趴在土炕(kang keng)一角草筐里的鸡蛋上倾注着自己全部的母爱。鸡蛋挺多的,我们能听到小鸡雏(chu chou)在蛋壳里面用力地啄壳的声音,“嗒,嗒嗒……”那声音虽弱小,却震撼着人心,这是小鸡雏在用自己的生命撞击着铜墙铁壁似的硬壳。过了好久,一个湿乎乎的小脑袋才很艰难地从里面钻了出来。

女儿的目光集中在一个啄壳声响了好长一段时间的鸡蛋上了。那鸡蛋壳的上端已经露出米粒大小的孔,从那个小孔里看见鸡雏用力啄壳的硬喙(hui zhuo)。

这时,站在一旁一直没有吱声的老大娘看出了女儿的心思,她一把拦住了女儿。

大娘说:“孩子,别去碰它,这小鸡雏只有靠自己啄破硬壳才能活,你帮了它,也许就是害了“嗒,嗒嗒……”几分钟过去了,那小孔还是米粒大小,似乎没有变化。

女儿为了要帮小鸡雏,她不顾老母鸡威胁的叫声,伸出手来要去剥那个硬壳。

只有靠自己啄破硬壳才能活。老母鸡是最护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它却“冷酷”地让鸡雏自己钻出蛋壳。农村老大娘无意中说的这句话是那样平凡,而其中蕴藏的道理却让人思索。

1、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平凡()

冷酷()

3、写出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4、读带“一”线的句子,再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问题,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问题:

答:

5、大娘的话里蕴藏着什么道理?假如你在场,你想对大娘说点什么?

(二)登天都峰

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旅行家。他风餐露宿,历尽艰险,塌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一次,他和朋友一起攀登黄山的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的第一高峰,上山的道路很陡,几乎是直上直下,使人望而生畏。

走了一段路,他的朋友就抱怨起来:“这路真难走,我的衣服都被汗湿透了。”

徐霞客笑着说:“我还好,咱们慢慢走吧!”

又走了一段,到了半山腰,他的朋友气喘吁吁地说:“我的包袱太重,我背不动了。”

徐霞客接过他的包袱说:“我的包袱不太重,我帮你背吧!”

好容易爬到了离山顶不远的地方,他的朋友喘着粗气,筋疲力尽地说:“我的鞋磨破了,脚掌也磨出了血,我实在走不动了。”说着,坐在地上,简直不想起来了。

“我的包袱里还有一双鞋,你换上吧!”徐霞客把鞋递给朋友,热情地鼓励说,“我们慢慢走,一定可以走上去!”

他们好不容易登上了峰顶。他的朋友这时才发现,徐霞客的衣服比自己还湿得厉害,两个包袱把他的腰都压弯了,两只脚都磨开了口子,脚掌也流着血。他的朋友惭愧地说:“原来你并不比我轻松,可你为什么一点不叫苦呢?”

徐霞客回答说:“上山怎么会没有困难呢?如果我们都叫苦,互相抱怨,恐怕我们就上不来了。”

1、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⑴ 形容旅途生活十分艰苦,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

⑵ 累得大口大口地喘气。()

⑶ 累得没有一点力气和精神。()

2、在登山途中,徐霞客帮助他朋友克服了哪三个困难?概括一下写下来: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正确的答案,在括号里打“√”:

⑴ 本文记叙的方法:

① 先总述后详述。()

② 先概括叙述后分述。()

③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⑵ 本文赞扬了徐霞客:

① 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② 关心别人,乐于助人的精神。()

③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精神。()

(三)我们大杂院里

① 我们大杂院里,有一家姐弟俩。姐姐芸芸,弟弟豆豆。姐姐比弟弟大十几岁。父母早逝,姐弟俩相依为命。

② 每天,芸芸用自行车把豆豆送到学校,下午去学校里接。上学与上班的方向正相反。豆豆大些了,便乘车上学。芸芸把豆豆送到车上,下午还要到车站去接,领着他过马路。芸芸放心不下的,自然是豆豆的安全。记得学校第一次组织游泳,老师带队,可芸芸还不放心,她请了半天假,坐在游泳池边上,两眼一点儿也没有离开水里的豆豆。在家里,芸芸管着弟弟专心看书,做作业,别的,几乎什么都不让他干。

③ 芸芸的工资,除了生活必要()外,就全供豆豆念书了。豆豆升上高中后,芸芸给豆豆买了台收录机,为的是学好外语。那机子的按键旋钮又多又复杂。豆豆用时,芸芸给插上插头,放好磁带,“咔哒”打开机子,调好音量;豆豆说声“()”,芸芸又“咔哒”一声关上,取出磁带,拔下插头。

④ 豆豆考上了大学。只是学校在外地,芸芸一直把弟弟送到学校,安顿好才回来。一天,豆豆突然从学校跑了回来。他站在芸芸面前,抹着眼泪,说:“姐姐,我不念书了,就和你生活在一起一辈子。”

⑤ 芸芸惊讶地看着豆豆,半天才闹明白。原来豆豆到了学校不会()衣服,不会()被子,甚至到饭堂买饭时,不知买几两的才合适。

⑥ 芸芸这时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了。

1、数下面字的笔画,正确的一项是()

A、乘:9画

B、第:12画

C、键:13画

D、插:11画

2、给文中括号处选择正确答案()(填序号)

A、开支

不用了

B、开支

谢谢

C、费用

请帮忙

D、开支

不用了

3、第②自然段中哪些表示动作的词反映出芸芸对豆豆的关心过度?在原文中画出来。

4、用“∥”将原文分为三部分:

5、本文的题目是“我们的大杂院”,你能不能给它一个更好的题目()

A、芸芸和豆豆

B、茫然的爱

C、姐弟情

篇6:阅读教学写人记事文章研究总结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善于总结写人记事类文章的教学方法,因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类文章比较多,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能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

二、创设阅读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 ,让其“暗中摸索”。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 1

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三、总结阅读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四、序列阅读训练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

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五、创造性阅读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的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古人读书贵在“自得”,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专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觉的读;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有目的读“津津有味”。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求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自学地去读,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解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篇7:怎样阅读写景类文章[最终版]

以描述地理环境、山川风貌、名胜古迹为中心,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便是我们说的写景的文章。面对写景文章,小学中年级学生应该怎样阅读?

1.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写景文章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类是描写生活中见到的自然景象,如风、雨、雷、雪等;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周围的景,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瀑布》。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

2.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阅读写景文章时,要分析它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一般来说,描写的对象是固定的,作者常常采取这样几种顺序:(1)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移步换景,落笔写景,条理清楚。(2)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依次出现不同的变化。

(3)按空间顺序来写。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4)按景物的不同类别来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3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3.理解写景文章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一是总—分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例如《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分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有总起来说桂林山水。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采写。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的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中一般都有明显的“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变了;或者是观察点移动,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如《林海》一文的五段就分别写了“岭”“林”“花”“联想木材”“联想兴安”

4.体会写景文章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获助学金感谢信下一篇:得 分 - 绍兴文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