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怎样阅读分析说明文

2024-05-01

高一语文怎样阅读分析说明文(共11篇)

篇1:高一语文怎样阅读分析说明文

1、A(错在“生物钟不可以‘调整’,从而使紊乱难以消失”,应该是“生物钟可以‘调整’,从而使紊乱消失” )

2、D(“疾病就会彻底治愈” 的说法绝对化了)

3、B(应该是“说明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物调解能力” )

篇2:高一语文怎样阅读分析说明文

从这六条认定可以明显看出,美国是按照“航天飞机衍生型”的思路来研制新的载人飞行器的,即新型航天器的运载工具采用航天飞机的外贮箱、固体助推火箭和主发动机等主要部件来进行设计,是原来航天飞机的衍生。

航天飞机衍生型方案的特点是:这种航天器没有机翼和尾翼,不再像航天飞机那样通过滑翔方式返回地球,而是像飞船那样通过降落伞着陆;发射时航天器与运载火箭串联,航天器置于火箭顶部,能避免因碎片脱落而被砸坏的危险;专门设置的逃逸火箭更增加了宇航员的安全;人和货物分开运输,既安全又经济;货运型的长度是载人型的2倍,载货能力达100吨,是航天飞机的5~6倍,将成为世界上的航天运载器;座舱更宽大,给航天员带来舒适感,还可以重复使用10次以上。

根据初步构想,新的载人型航天器将在经改进的航天飞机固体助推火箭的基础上建造,计划在20xx年将宇航员运往国际空间站。货运型则把载货飞行器装在改装后的航天飞机外贮箱顶部,并配备5台航天飞机主发动机。外贮箱两侧还将配置两个加大的航天飞机固体助推火箭。据估计,货运型飞行器将是个40层楼高的庞然大物。按照设计,载人型和载货型航天器还能在轨道上实施对接,以完成更多的太空使命。

航天飞机衍生型方案充分利用航天飞机现有的成熟技术和装备,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还将加快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专家认为,航天飞机衍生型方案的安全性将是目前航天飞机的10倍左右。航天飞机终将被淘汰。

(选自《科学画报》20xx年第12期,有删节)

下列对“CEV”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CEV是“乘员探索飞行器”的简称,是可重复使用的飞行器。

B.CEV能将4名宇航员送往月球,改进型CEV可为国际空间站接送宇航员,每年要飞行6次。C.CEV运载器,将用航天飞机的部件改制建造。

D.CEV使用与航天飞机发射起飞时的固体火箭助推器设计基本相同的固体火箭发射。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型航天器的运载工具包括CEV运载器和重型运载器,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载器。

B.CEV是采用航天飞机的外贮箱、固体助推火箭和主发动机等主要部件来进行设计的。

C.新型航天器与运载火箭串联发射,是为避免航天器的碎片脱落砸坏火箭。

D.之所以采用“航天飞机衍生型”方案,是因为它成本低,而且可以加快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速度。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无人CEV是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的货船,载货能力高达120吨。

B.新型载人型和载货型航天器可以将人和货分开运输,并可在太空中自由地实施对接。

C.CEV是“航天飞机衍生型”航天器的一种类型,由于具有安全、经济、高效的特点,它将成为现阶段最理想的航天飞行器。

篇3:高一语文怎样阅读分析说明文

一、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语文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不免对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约束, 教学仍倾向于知识用于考试, 没有真正地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上的培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还多沿袭“教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这阻碍了学生在创造性思维上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方面, 选材不精, 阅读量不够, 知识面狭窄, 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减退了学生在阅读中的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改革中, 一直都提到阅读教学的重要, 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足够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 对文章整体理解和领悟文章的主旨思想, 从中汲取知识, 拓宽知识面, 体验阅读的乐趣,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 在调查中显示, 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并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上有待完善, 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力度还有待加强。

二、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在新世纪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贯彻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性, 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中加强对求知问题的探究, 并且在学习中勤于思考, 加深对语文阅读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获取信息,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阅读, 而不是通过教师对信息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 这就是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 要求教师改变的阅读教学观念, 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方式的引领下, 积极地阅读, 真正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并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情感。学生在阅读中, 要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并有所感悟, 从而完成阅读任务。因此,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全面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 构建良好的阅读氛围, 为学生阅读创造条件

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 提高阅读的效率。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转变, 将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型、合作型的学习方式转变, 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条件, 构建一个利于阅读的氛围, 让学生充分地阅读, 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获取量和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在班级组织一些阅读活动, 为学生制造阅读氛围, 并且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足够的条件。例如创建班级的小型图书馆, 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图书拿到班级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此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推荐的活动, 比如某个学生认为他所阅读的某篇文章的内容非常精彩, 可以向其他同学进行推荐。在阅读推荐中, 不仅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 可谓一举两得。

(二)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使学生热爱阅读

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是促使学生完成深入阅读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运用传统阅读教学手段的同时, 也要配合现代化的教学技术, 为学生创造阅读情境, 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向往, 促进学生对阅读的热爱。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丰富表现手法, 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阅读情境, 让学生在课件内容的引导下, 激发阅读兴趣, 去深层挖掘阅读的内容, 从中感悟到文章的魅力, 对文章产生审美的情感, 在阅读中发现乐趣, 并且增加知识。阅读的兴趣对学生的阅读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三) 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主动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主动阅读要比被动阅读的效率高很多, 学生通过有意识的阅读, 能充分把握文章的信息和主旨思想, 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而被动的阅读只会让学生敷衍了事, 不仅不能从阅读中提取文章的信息, 还影响学生身心的发展, 让学生对阅读越来越没有兴趣。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意识的培养, 让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与写作的联系, 促进学生的阅读意识, 让学生从阅读中得到启发,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果, 还能使学生在写作的能力上有所加强。

(四)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量是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 在增加阅读量的同时, 也要注意阅读质量, 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需要教师广泛地选择阅读材料, 不要局限于一种文章形式或内容, 要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 了解文章体裁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从大量的阅读中,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结束语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阅读, 培养他们在阅读中积累知识的学习习惯, 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水平。通过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方法的分析, 让我们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做好语文阅读教学工作, 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云.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探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 (中学版) , 2009 (11) .

[2]毕静.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 2009 (05) .

篇4:怎样阅读说明文

主持人:小博士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能够感知课文的整体内容,明确说明的对象,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比如,《太阳》一课就是以介绍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说明文。其次,阅读说明文,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介绍事物必须抓住它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准确地掌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的对象。这是读懂说明文的前提。

再次,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准确性。一是要注意分析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二是要注意分析表示估计和猜测的词语的表达作用;三是要注意分析词语的搭配。

最后,要掌握阅读说明文的一些方法: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要重视关键词句在文中的作用;要学会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会划分文章的层次,概括层意。

下面就以《大自然的现象——风》这篇说明文为例,给同学们具体说说应该怎样阅读说明文,文章中括号里的内容为阅读指导提示。

大自然的现象——风

大自然的现象真是千奇百怪,风就是其中的一种。

风,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走动。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它像一个乖巧的孩子;一会儿,又像一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像一个慈祥的母亲,轻拂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又像凶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风变化无常的特点,语言生动、形象、有趣。以上总说风的特点。)

那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用设问引出分说内容。)

其实很简单,只要空气流动,就会产生风。只不过,空气有时流动得快,有时流动得慢罢了。地球上,有6个空气流动系统,即6个风带:南、北信风带,南、北东风带和南、北西风带。由于这6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不同种类的风。此外,风形成的因素还有地形的高低、气候的冷暖等。(说明风形成的三个原因,使用列数据的方法,重点说明空气流动产生了风,其他略写。)

风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风的原理,给船加上风帆。于是,帆船就成了沟通各大洋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明代,郑和7次下西洋使用的帆船就有两千多吨重,足以显示当时造船业的高度发达及风的巨大作用。近代,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帆船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由于现代的“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反复冲击,帆船的地位又逐渐回升了。日本曾提出造5万吨的风帆货轮的方案,荷兰也设想建设更大吨位的集装箱船。新型的帆船会乘风破浪地驰骋在辽阔的海洋上。我国人民很早就利用风车来磨面。现代,美国的一家研究机构做了一个大风车,用来发电,其发电量足够1500户人家使用。美国还想造功率更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来解决当前“能源危机”。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利用风的原理,制造风洞,研究气流,一定会有新的进展。

(以上段落具体说明风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语言准确、简洁。)

不过,风也有它有害的一面。美国出现过的黑风暴,曾席卷大半个国家,将3亿吨优质土统统吹入大西洋,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我国沿海的台风、墨西哥湾以及加勒比海的飓风,都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害。(这一段说明风的危害,使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说明的方法。)

篇5:高一语文怎样阅读分析说明文

气候怎样“塑造”人类人的一切,并非完全能由人类自己主宰,这个“权力”有时还握在大自然的“手心”里。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不仅与人的遗传有关,而且与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在欧亚大陆,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由于光照强烈,气温又高,人的皮肤颜色黑黝黝的。为了抵御酷热的气候,他们的脖子很短,头明显偏小,而鼻子较阔,这样有利于散发体内热量。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常年太阳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这里大多为白种人。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住在温、热带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鼻梁较高,鼻内孔道较长。就头型而言,寒带和温带居民头大、头型圆,脸部比较平,这很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量。为适应高山稀薄的空气,山区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发达,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比沿海地区的居民明显偏多。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以我国为例,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3小时,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成都年日照时数最少,仅有1239.3小时,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气温高,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发怒。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忍耐力的性格。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被人们称为“永不发怒的人”。居住在温暖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气候湿润、风景秀丽,人们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山区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说话声音洪亮,性格诚实直爽。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所以,他们常常骑马奔驰,尽情舒展自己,性格变得豪放直爽,热情好客。

1.气候从哪几方面来塑造人类的?

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生活在热带的人,性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人,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生活在水乡的人们,性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在山区的人们,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句中的“并非”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指出划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5.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人的外貌(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性格。

2.热带——易暴躁和发怒;寒冷地带——有较强的忍耐力;水乡——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山区——诚实直爽。

3.不能去掉。因为“并非”是“并不是”的意思,如果去掉,就变成了人的一切完全由人类自己主宰,与原文所表达的内容不一致,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篇6:怎样学习高一语文

1、每次课两个小时,其中专题讲解一部分时间;剩下时间针对学生平时不会的题目或者疑问重点讲解与辅导。(做到有听有练,实践结合)

2、第一次课先熟悉学生情况,讲讲语文的总体概况,并针对学生弱项做一个疏导,为下次专题讲解做准备。以后每次讲课专题均根据考试架构,分为字音,字形,词语、诗歌鉴赏、阅读、写作等多个专题,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安排专题科数。

3、如果对教学内容有什么要求,比如想针对课本课文辅导或者其他,可以提前一次课说明。

怎样学习高一语文

1、积累与记忆。

对于名篇、名句,文章中的好的词语、句子,作家作品、古代文化常识等等,需要我们积累、记忆。

2、对于语文选择题部分,也需要做一定数量的练习;

3、现代文阅读方面。

同学们可以经常做做这样的训练,对课文的中心进行概括,画一画课文的思路图,挑一段比较长的段落用一句话概括段义,写写课文的内容摘要,挑出文章中好的句子理解理解,对文章中好的词语进行解释。等等。

4、文言文阅读方面。

熟读每一篇课文,需要背诵的篇目一定要背诵;从课文中挑一段比较精彩的段落,进行翻译,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是实词;记 忆课文注释和课后练习中的词语,积累词汇;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古代作家,了解常见的句式。课外读一些文言文,选短小的文言片段如扬振中的《中学生文言 文助读》,或者读《史记》的传记部分。

5、写作方面。

我们建议同学们注意素材的两个来源,一是生活,注意观察,多思考,提炼生活中有意义的事和物来写;二是借鉴别人的文章,多读美文。

特别要注意作文的审题。有的作文抛弃审题因素,是篇很好的文章,但因为是考试,只能给比较低的分数,非常可惜。要让你的文章靓起来。应试作文需要有亮点,比如语言的优美,构思的精巧,情感的真挚,哲理的感悟,对世界个性化的理解等等。

6、应试训练。

做一定数量的语文练习是保证语文成绩提高的重要方法,同学们在做练习时喜欢做选择题,不喜欢做简答题,以为到考试时再认真做就可以了。这是一大误区,岂不知,没有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到考试时你想表达好都不可能了。

7、总结

王国维先生说,做大学问需有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 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们相信,只要同学们胸怀大志,为提高语文水平孜孜以求,注意培养语言敏感和生活敏 感,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课堂上主动参与,针对语文考试内容进行有效的学习,那么你的语文成绩一定会提高!

篇7:高一语文作文说明文

今天,我们老师和我们玩了个游戏叫趣味板凳。 游戏规则是:有四长板凳,选五个人参加比赛。板凳放在教室中间,每个板凳下都放着一个气球,气球里放着一个谜语,每个人要抢到板凳,抢到谜语,说出谜底才算赢。如果两个人坐在一个板凳上,两个人都被淘汰。 第一轮开始了。由我、邹晓霜、王鑫、周伟业、王鸿运五个人参加。开始时,我们慢慢走,竖着耳朵听,生怕自己没抢到板凳,同学们喊着:“李治锦加油,邹晓霜加油。”我心里乐滋滋的。心想,要是我不能成功的拿到第一,不是辜负了同学们对我的期望了吗?就在这时,老师一声令响“停”我一下把板凳抢到,同时把纸条也抢到,可是这时王鸿运把我和邹晓霜的板凳都做到了。这样,及时我抢到了板凳和纸条也要被淘汰。

“唉”我不由的叹了声气,心里怪愤愤不平的。我觉得要不是王鸿运的破坏,我也可以玩到最后得冠军。结果,王鑫抢到板凳,说出谜底得了第一。 第二轮,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想要参加,有的站了起来,有的喊着:“我要来,我要来”还有的做的很端正。老师交了全班坐的很好的。张艺腾、伍俊霖、肖珺婕、姜宏睿、黄真懿。开始比赛了,他们走着走着肖珺婕带着同学们抄小路,这时同学们喊着:“张艺腾加油,张艺腾加油!”这时老师说:“停。”伍俊霖、姜宏睿、黄真懿他们三个都被淘汰了,虽然张艺腾、肖珺婕、抢到了板凳和谜语,可没说出谜底所以也输了。第二轮比赛,就没分出胜负。 我想:这个游戏是考我们的听力、眼力、和动作反应能力的。以后,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好好锻炼自己的能力,把自己培养得各方面都很优秀。

篇8:怎样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 基础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但老师要清楚地认识到, 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 而不是教师。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是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 要让学生自己阅和读、自己会阅和读。因此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师生应当建立一种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 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要求,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过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 在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 给一年级学生上阅读课时, 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 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 同时应该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 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 而且要准确地断句, 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平时教学中举行“课文片断朗读比赛”,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 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 久而久之, 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 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二、阅读教学重视朗读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大声朗读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的稳定, 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正如古人言:“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此外,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无论哪种表达, 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连贯、多样、内容具体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 通过朗读课文, 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把握各种句式, 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 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有热情, 学生才会被感动。教师适当地指点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 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 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 情感趋向高涨, 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 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 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 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 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 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好, 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谁也想来展示一下?”……实践下来发现, 评读使大部分学生得到了发展, 课堂上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倾注自己的体会, 虽然读法有别, 各具特色, 但都进入了境界, 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拨动了他们的心弦。

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 光靠课堂教学中的课文是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 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 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 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 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 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 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疑点, 把问题问到“点子”上, 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 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 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 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

总之, 学生在小学阶段要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 这会对学生终身有益。所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 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 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它是培养学生领会文章思想,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平时教学中, 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篇9:高一新生应该怎样学好语文

要有“大语文”的概念。“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这个大课堂里,随处都可以学语文。看报纸,看电视,看电影,看广告,看通知,听广播,听歌词,与人交谈,写书信假条等日常应用文字……无处不有语文可学。因此,我有一个说法:语文学习的形式多样和不拘一格(如在不同的时间、场合、式样、方法下进行),相对其他学科,完全占有绝对的优势!

《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房里的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非常启发人;世事、人情中,最含语文——语文教人生活怎样,语文教人怎样生活。我还有一个说法:人一张口便有艺术(语文)在——语文素养是随处体现的。

二、“捡粪”精神学语文

“捡粪”的说法出自著名作家孙犁之口,意思是要点点滴滴地勤作积累。背诵一段文章、一首诗词;弄懂一字读音,一词含义;抄录一段名言、一句警语;掌握一则修辞手法,一样表现方法……积水成渊,聚沙成塔。一句话,没有积累,绝没有语文的金字塔!(少上几节语文课,与某次考试成绩的高低似乎没关系,是错误的认识……)语文的长进中没有“速效胶囊”,是涓涓滴滴式、台台阶阶状上升的,基础夯得不牢,差些点点滴滴的积累,终将有用时恨少、捉襟见肘、黔驴技穷的时候的。 “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在语文学习中最典型!有人说看了四大名著,期末或高考到底能长几分?同学们,这个问题谁能回答出来?乍一听,这问题好实在啊,提问的人做事是多务实啊;其实,这是“天真”得未免有些可笑的,是典型的急功近利。(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太复杂甚至完全相反!如写“赤兔之死”拿了满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那究竟是一个什么道理呢?我不妨打个比方:山林里扯起大网来捕飞鸟,一天甚至一月能网到几只飞鸟的,可能就那么几个网眼;倘若你在人家织了两三个网眼的时候问:这两三个网眼到底能网到几只鸟?织网人肯定是摇头的,一只鸟也网不到!但是,同学们,这三两个网眼是织还是不织呢?

三、语文最重要的作业是阅读(和记诵)。

语文的作业(或叫练习),有读、听、说、写等,形式是最多的,但最重要的是阅读(和记诵)。

《阅读学原理》上就说过:“通过阅读,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读者的观点认识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跃;读者的方法技术迁移了,这是自我在能力上的练达。” 通过阅读,你潜滋暗长了许多方面的好多素养,你不过暂时没有明显知觉罢了。因而阅读作用是巨大的!

篇10:语文教学中怎样阅读和鉴赏散文

其一,散文由于“形散”的特点,致使许多老师在教学中怕挂一漏万,因此总想逢“景”必赏,逢“言”必品,逢“情”必感,面面俱到,全程跟踪。一节课下来师生是身心俱疲,收效却甚微。

其二,散文表现的是作者独特的经历、经验、感受和情怀,有人认为它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是直觉顿悟的产物,是电光火石的灵光,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于是,坚决抛弃精细的分析阐释,力主笼统模糊的“感悟说”。可是,教学内容若缺失了具体分析阐释,教学就失去了基本的实施依托,结果常常不是陷入毫无客观标准的“相对主义”,就是坠入“恍兮惚兮”的神秘主义。

其三,在散文教学中,笔者还发现学生只拘囿于文本中现有的文字,缺乏联想和想象,缺乏筛选和归纳的能力,缺乏独特的感知和体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只能找到文本中描述的人、事、景、物的段落和语句,缺乏对段落和语言内涵的涵泳和品评。2.机械地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经验把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抽象化、概念化。比如文章通过对xx(人、事、景、物)的描写或刻画,表现了作者或喜悦或愤慨或赞美的感情。3.学生在鉴赏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时,不能把文本中的语言恰切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甚至不能用一句完整流畅的话来回答老师的提问,或是语无伦次,或是只言片语。

如此严峻的散文教学的现状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该如何去解决?笔者就课堂教学的些许经验,浅谈几点对策和方法。

一、紧扣文眼,寻找行文脉络

文眼,即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篇的艺术构思的焦点。行文脉络,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任何一部作品,尤其是优秀的散文,都是作家围绕一定的主观意图和审美理想出发,将分散的材料铸成一个个完整的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而且这个艺术整体充溢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这就体现了散文的特性——“形散而神聚”。

我们在散文教学中要找到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情感线索来分析作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作品的思想内容,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作品内容本身所蕴涵的艺术美感教育。

紧扣文眼,其实就是紧扣文章的重点,目的是以点带面。抓住文眼,需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放到“情动而辞发”的“重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文意思索。

以《荷塘月色》为例,写作背景是1927年,全文蕴藉隽永,教师要紧紧抓住开篇“这几天颇不宁静”这个文眼,细心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知道,文章接下去虽未交代“颇不宁静”的原因,只是写作者独自一人夜游荷塘,观赏月色荷塘的幽静,写朦胧月色的宁静,等等。但作者并不是欣赏其静,而是以此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宁静。这看似矛盾的两者,一为客观环境的“宁静”,一为主观感情的“不宁静”。在文中,作者在心情“颇不宁静”时,在荷塘产生了一种“偷来的片刻逍遥”,在这幽美的荷塘月色中,这一对矛盾体暂时达到和谐统一的境地。而眼前的“宁静”终究不能彻底排除作者内心的“不宁静”,所以,作者“忽然想起了采莲的事儿”,“一抬头,又回到家门”,瞬间又回到了彷徨的现实中,回到了篇首“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上来。

散文像风筝,飘远含蓄而难以捉摸。因此,教师要始终抓住文眼,细致引导,才能让学生也紧扣文章的重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当然,仅仅紧扣“文眼”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理清行文的脉络。我们在指导学生分析文思时,还要指点学生明了每一篇散文的精巧的艺术构思。比如,我们在讲授《我的四季》一文时,我们要指点学生把握文章的明暗两条线索,即以“春、夏、秋、冬”四季为明线,以“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为暗线。明线暗线互为映衬,情境交融,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在教学中如果抓住这两条线索,便能使学生分清层次、理清脉络,领会作者在看似平静的叙事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由此可知,教师要讲好散文,必须紧扣文眼,理清行文脉络,从结构入手,具体分析,千万不要笼统评论,空洞分析。

二、品味语言,透视作者心灵

散文的艺术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优秀的散文作家总是用精粹的语言酿造文章的诗情画意,熔炼深邃的思想,力求做到言简意赅,文约意丰。因此,在散文教学中,为了避免陷入“虚无主义”“神秘主义”的泥淖,我们要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的文学语言品味、感知、赏析艺术形象,把握主旨,透视作者的心灵。

《荷塘月色》这篇优美散文,在赏析“月下荷香”这一段极富诗情画意的语段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领会“羞涩”“袅娜”等词语表现出来的情趣。赏析“塘上月色”这一精彩语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泻”“浮”“洗”“笼”,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动词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点?能否用其他词替换?就这样,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功力,便可感受那种淡雅、朦胧、恍惚迷离的意境,捕捉到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

三、展开想象,尽显意境魅力

散文是一种文情并茂的文学形式,它的显著特点是形散而神聚。联想是散文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段。现代散文,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无不拥有“联类无穷”的健翅,展开事物的多面性和多样性,营造出优美的意境,使散文异彩纷呈,给读者带来极大的艺术享受。

散文的教学就是要解决“意境美”的欣赏问题。意境的把握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完成,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之所以要创造一种朦胧美的意境,就是因为这意境正是他此刻的心境。我们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真正地把握其意境美。首先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片无边的迷人的荷香月色:那“淡淡”的月光,那“亭亭的像舞女的裙”一样的荷叶,那“明珠星星”般的荷花,那“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似”的清香,那“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似的光和影……一切的一切都“像笼着轻纱的梦”,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妙意境。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作者笔下的美景上,而不去联想,不去想象,那么我们对作品的认识就只能是肤浅的表层认识,没有把握其真正的意境。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去联想,去想象:作者的心情像是“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在这样“恰是到了好处”的美景之下,享受到了“无边的荷香月色”,因而心里涌起了几丝“淡淡的喜悦”。但“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只是“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可以想象得出作者勉强和努力着什么,最后依然觉得“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早已无福消受”,我们很明显看出那抹不掉的“淡淡”忧愁。几丝喜悦只是眼前的美景使他暂时获得的偷闲而已,即便是有“淡淡的喜悦”,可那“淡淡的忧愁”却始终缠在心间。作者“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就是想借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来排遣心中“不宁静”的心绪,尽管暂时排遣了一些,可怎么也无法完全排遣,因此作者喜也朦胧,忧也朦胧,二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淡淡的喜悦又淡淡的忧愁的心境。这种心境正如月下荷塘朦朦胧胧的环境一样,二者绝妙地统一在一起。通过联想和想象,我们才能够看到这种美妙的朦胧的意境——朦胧的喜悦、朦胧的忧愁和朦胧的荷月。如果没有过联想和想象,就无法把握作者的这种微妙的情丝,就无法真正把握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没有积极的联想和想象活动,学生也很难融入到作品里。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使学生根据教材的描写和教师的讲述突破时空的束缚再现当时的情境,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把握作品,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比较阅读,领悟技巧之妙

散文是一种精致的文体,要求建构者用一定高超的技巧进行精心的营造,以达到尺寸之文显真挚之情。鉴赏散文的技巧绝非只是机械地抽取文中的人、事、景、物,干巴巴地分析文章的内容,而是思考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这些人、事、景、物的,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又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善于把握散文的技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散文的能力。如何才能领略散文技巧之妙,把握散文的技巧呢?笔者认为采用比较的方法不失为一种鉴赏的良好途径。比如,在教授《江南的冬景》一课时,我就把“午后冬郊图”和“微雨寒村图”放在一起要求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比较,结果学生比出了以下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都选择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景物。如“午后”选了芦花、红叶、桕子、小草等明丽之景。“微雨”则选了三五人家、粉似的白雨、乌蓬小船、喧哗的酒客等迷人的冬景。2.都采用了细节描写。如“午后”用“根边总带点绿意”的细节来表现江南冬景的生机和活力。“微雨”以“一层”“一只”“几个”“一味”“一圈”几个数量词来勾勒“微雨”中那种悠闲恬淡的意境。不同点:1.用色不同。“午后”采用的是“红”“赭色”等暖色调,画面是艳丽多彩的。“微雨”用的是冷色调,画面是淡雅朦胧的。2.运笔不同。“午后”浓墨重彩,类似西洋的油画。“微雨”却是淡笔写意,略加点染,类似中国的水墨画。3.写法不同。“午后”用的是实写,如同一组静物。“微雨”则是虚实相生、动静结合。4.意境不同。“午后”的意境是明丽而充满生机的。“微雨”是静谧朦胧而充满诗情画意的。通过这样的比较,不仅让学生领略到了技巧之妙,更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及鉴赏水平。阅读散文,不仅要能够把握主旨,也要教导学生领悟这些表达技巧的妙处,以便对散文有全方位的把握,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篇11:怎样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水平

一.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

由于面对是小学生, 所以材料内容要生动、有趣,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样的,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因此, 通过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以读促学, 在读中理解, 在理解中学习。这样, 既培养学生的语感, 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授人以鱼, 仅供一饭之需, 授人以渔, 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也尤为重要。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从表面上看, 阅读就是眼睛看, 实际上, 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 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用眼睛看, 而且用心“看”, 用嘴“看”、用手“看”。特别是对课文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 不能走马观花, 需用心体会, 圈点批注, 认真思索。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方法一般包括初读、品读。初读时, 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了。品读就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体味、理解、升华, 即抓住重点词句, 细细揣摩, 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在品读时, 我们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诵读等方式来深刻地理解课文

3.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阅读习惯。“学贵有疑”, 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 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 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每教学一篇课文, 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 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久而久之, 学生学会了质疑, 有了疑, 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 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形成了阅读能力。

三.重视精读领悟

精读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读书活动, 要“以读为本”, 即要以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为本。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机会, 让他们认真读书, 边读书边思考。

四.加强课外阅读, 拓宽丰富知识

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 也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 使“小阅读教育”向“大阅读教育”方向发展。从阅读内容来说, 不但要选择真、善、美的读物, 而且要博览新、活、宽的读物;小学生各方面都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 无论是心理、大脑, 还是神经系统, 都会随年龄的增长, 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课外读物的选择,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 比如, 低年级要选择推荐寓言故事、短篇童话之类的书籍, 如童话作品《安徒生童话》, 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而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 在学校中也积累了一定量的科学知识, 所以他们的认知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向其推荐的读物也应随之而变化。此外, 教师、家长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 并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推荐课外读物, 以此来生发兴趣。比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应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 如《爱因斯坦传》、《李四光》等;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 向其推荐英雄保家卫国, 具有战斗场面的读物,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喜欢音乐的学生, 让他们多读《聂耳》、《贝多芬》的故事等。

上一篇:企业党建工作调研报告下一篇:流失生报告及劝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