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一年级孩子阅读习惯

2024-05-18

怎样培养一年级孩子阅读习惯(共10篇)

篇1:怎样培养一年级孩子阅读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语

文素养的关键就在于阅读。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在条件。不可想象,学生对毫无兴趣,仅凭毅力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纵然完成,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从小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其受益终身。就此来谈谈一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

阅读教学对小学生而言,除兴趣外,则完全在于阅读时有排除干扰、专心致志的习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而这种习惯又必须靠老师不懈地设法运用一定控制手段,调动其视觉、形象、声音、动作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进专一读书习惯的形成。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

(二)训练勤学好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一学二问是靠勤学好问得来的。因此,对一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不

论是指导预习、讲授新课,还是辅导课外阅读,教师都应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审视书本、发现阅读障碍,能先自行释疑解惑的习惯。l、运用旧知识联系问题。

2、抓住学生疑问的闪光点,适时启发。

(三)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小学生都富有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不甘在枯燥的课本之中,而愿意通过广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因此训练一年级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对他今后阅读习惯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

1、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兴趣是对自身从事阅读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内容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常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态度。而阅读兴趣的产生,首先必激发学生

2、丰富课外阅读的内容。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读物,如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以课堂为纽带,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利用教材以外知识火花来引爆课文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只是微微地打开了一个通往知识世界的窗口,以激励其阅读的兴趣。

(四)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那么语言的积累就必须从大量的课外书中去扩充。从一年级开始就该注重阅读的积累,日积月累,不会做诗也会诵。其次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我让小朋友们准备了一本《课外摘录本》,把平时看书时遇到的好词好句记到这个本子里,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写。并定期检查,比一比谁摘的好词好句多,谁又能把这些内容记到自己的脑子里。记得多了,学习材料储存于大脑,成为学生终身营养,构成了语文素养。

总之,从一年级开始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阅读,在阅读申积累词语。感受阅读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

篇2:怎样培养一年级孩子阅读习惯

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

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

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一年级孩子应该养成的学习上的好习惯:

1、集中注意力

2、踊跃举手发言

3、书写规范

4、按时完成作业

5、自己看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

6、珍惜时间,学习上不磨蹭

7、认真、细心、不马虎

8、正确的坐姿、看姿等 四、一个好习惯形成的四部曲。

下面我来讲讲一个好习惯养成的过程:

第一层次是被动性行为。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这是因为此时的道德认识还不充分,道德情感还在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如老师在场就遵守纪律,老师不在场就不遵守纪律。

第二个层次是自发性行为。通过接受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自发地根据情境要求去做,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因此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行为习惯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完全到位,反复性大,往往是不稳定的。这时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还需要一定的外部提醒和监督。

第三个层次是自觉性行为。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并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够进行自我要求和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但仍然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

第四个层次是自动行为。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时遵守的纪律不是被迫的,而是自然的、自动的行动——习惯。

如下图:

看了上面图,我们感到培养孩子最伤脑筋的,最需要花费气力的,最考验家长教育智慧的是培养习惯的起始阶段,也就是第一步。很多家长也就是在第一步上做不好。许多家长总是用“逼”的,“压”的方式,也不管孩子内心怎么想,打着培养孩子习惯的口号,就强制孩子。那么这里的外力指的是哪些?我认为是:家长的约束力、引导力、环境力三个条件。

先说约束力:比如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家长要学会断然拒绝,有时也包括制定规章制度(比如制表)来约束孩子,也包括必要的惩罚。比如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如买玩具等等。或孩子不肯配合,就像那个美国孩子不肯洗碗等等。

二是引导力。这个引导有一个窍门,那就是家长要学会激励孩子,让孩子自觉地、主动地约束自己。家长要学会激励要针对需求。什么叫激励针对需求呢?

这里我想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下:有这么一则故事,大街上躺着一头驴子,严重阻碍了交通。几个壮汉推也推不动,拉也拉不走。交警想尽办法也无济于事,只好掏出枪来大吼:“再不走,我就开枪了!”驴子只是晃了晃它的耳朵,依然不动。这时候,一老农手拿两个萝卜在驴子眼前晃一晃,懒洋洋的驴子两眼一亮立刻起来,跟着老农走了。

“推”“拉”“吼”对驴都没用,只有“萝卜”才请动了驴!老农是最懂得驴“心”的人!其实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家长不能拿着鞭子一步步地赶,或者是板着脸对孩子说:“来,我得教育教育你。你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吃饭、好好„„”总希望通过简单的教育方式来达到教育目的,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我们家长要能懂得孩子的心,善于抓住的孩子内心需求,找到让孩子喜欢的那棵“萝卜”来引导孩子自己动起来。

在这里我想通过两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前一段时间,我在看孙云晓的教育书时,曾经看到一个著名的教育案例,看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海闸北八中有一个语文老师夏老师,他小时候练就了一手非常端庄漂亮的字,让学生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下面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孙云晓采访夏老师的一段原话:

“您的一手好字是怎么练出来的?”

听我(孙云晓)问及此事,夏老师神秘地笑了,说:

“这个原因谁也猜不出来。”

原来,夏老师的父亲是中医。许多年前一个暑假刚开始的一天,父亲拿出一摞医书,对三个儿子说:

“这些医书是我借来的,请你们帮我抄下来,有重要用处。”

当兄弟三人准备抄写时,父亲又提醒道:

“抄医书非同寻常,抄错一个字就可能给病人开错药方,害了人家性命。所以,必须字字端正清楚,不可贪玩马虎。抄好了我有奖励。” 孩子们听了,无不心生神圣之感,似乎真的成了医生,如同给病人开处方一般,一笔一划,刀刻斧凿一样。夏老师是老大,自然要做出表率,比弟弟们更加认真。

几个假期,兄弟三人与医书为伴,练出了坐功,练出了严谨,也练就了一手好字。每个假期结束时,父亲带儿子们去大世界玩上一整天,那份自豪与痛快,回想起来让人心醉。

听到这里,我拍案叫绝:

“你父亲是高人,他这是培养你们兄弟三人的良好习惯呀!”

夏老师点点头,说:

“是啊,不过这是我们长大以后才悟出来的,那时可当真了。至今我对医书都有一种敬畏之感。”

夏老师的两个弟弟,一个担任了厂长,另一个做了企业的工会主席。兄弟三人的成长都得益于抄医书养成的严谨作风。

看到这里,我深深惊叹于这位父亲的教育智慧。通过让孩子们帮着抄医书一事,巧妙掩盖了父亲真实的教育意图,孩子们一点也没有感觉到被教育、被强迫的痕迹。

教育是一种艺术,最高明的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不露教育痕迹的。

想想自己,经常也喜欢用一些小“计谋”来对付孩子。比如:孩子刚读一年级时,每天老师都会留点家庭作业。作业虽然不多,但儿子因为没有养成做作业的习惯,总是拖拖拉拉半天做不完,10分钟的作业儿子可以边玩边写磨蹭一个小时。催促一下写一点,不催促就又玩别的东西去了。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每次接儿子一回家,我就对儿子说:

“儿子,快写作业,写完作业我就带你到下面去玩。”

“儿子,快点,今天晚上带你到桥头公园去滑冰。”

“儿子,赶快写完作业,今晚上爸爸陪你看一部好碟,叫《白色星球》,非常好看。”

“儿子,快写作业,爸爸今晚上陪你下棋。”„„

儿子一听,高兴地不得了,赶快认真写作业,我也兑现我的诺言,儿子一写完作业,我就带孩子玩。就这样,通过这个办法,一次、二次、三次„„他快速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行为得到不断地重复,最终形成了快速高效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儿子就这样被我用一个“小计谋”给“暗算”了。

有一段时间,儿子睡觉越睡越晚。有时到了晚上10点都不肯睡觉,早上又起不来。我就对儿子说:“儿子,你不是想打羽毛球吗?说实话,下午我实在抽不出时间陪你打球,你要真想打球,早上我可以陪你打球。”

儿子听说老爸终于肯陪他打球了,非常高兴。晚上早早地上床睡觉了,第二天早上,我高喊:“儿子,起床喽,打球去喽”。儿子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高高兴兴跟我打球去了。就这样,打了一段时间的球,儿子晚上晚睡晚起的坏习惯就没有了。

以上两个例子,我都是利用孩子内心的渴望来完成我的教育任务,而不是威胁和强制。

有一句话说得好:“行为乃发自我们的基本欲望。”“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他人,就是提出他们的需要,并且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这是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卡内基的话。

每个人之所以会产生行动的动力是由这个人的内心需求决定的。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做父母的可以经常跟孩子动动“心眼儿”。实际上“动心眼儿”就是在讲究策略。如果方法得当,是很有效的。

有几天早上,我发觉只要趁父母不注意,儿子都不愿意挤牙膏刷牙。我知道儿子内心没有对刷牙引起重视,没有意识到人有一口好牙齿的重要性。

不能强逼------这是我们教育他的原则。那怎么办呢?一天晚上,我们一家在看电视。看到电视剧里的男女主角和广告里的人露出一口洁白好看的牙齿时,我故意夸张地对妻子说:“这个人的牙齿好白好漂亮呀。”

妻子也会大声附和:“这个人笑得好灿烂呀,主要是因为她有一口好牙齿,如果她的牙齿不好看,又黄又稀的,估计她不敢这样笑。”

“这个人的牙齿好难看呀„„”

儿子坐在旁边扭头看看我们,盯着电视静静地看着,没有说话。

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听到了儿子在洗脸间刷牙的声音,比平时刷牙时间长。

我的一个同事要去补牙。我正好没事,就与他一起去了。当时,儿子没事,我就带上了他。儿子来到医院,看到那些贴在墙上的“爱牙宣传图”,可能看到不好看的吧,儿子吓得用手掩住了小嘴。再看到医生用尖尖地利器给我的同事钻牙,看到同事吐着带血的口水,儿子可紧张了。我趁机又请医生给他讲了一些不刷牙的危害„„总之,这一次的所见所闻让儿子大为震惊,我什么话也没有说,但我知道儿子内心真的开始重视刷牙这件事了,不再把刷牙看成可有可无的事了。尤其是到了 10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开始注重美了,那么利用这种方式就会更有效。

以上是我对儿子的一个小小的暗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谁会愿意被硬性教育。如果父母动辄把孩子拉到身边,对孩子说:“来,我得教育教育你。你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吃饭、好好„„”孩子肯定会烦的。

另外,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不要轻视环境的力量。

很多人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认为自我控制仅与人的意志力有关,一个人的决心越大,意志越强,他的自我控制力就越强。然而,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客观环境支配的,不是个人的主观意志可控制的。

一个人有某种坏习惯,主要不是因为他缺乏毅力,而是因为这个习惯总是能得到处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

好习惯的形成有同样的道理,习惯好的孩子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意志坚强,而是因为他周围存在强化好习惯的客观环境。

这个观点对意志力发育尚不成熟的儿童来说,很有意义。要想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水平,仅有决心和意志力是不行的,还得加强训练,主动学习自我控制程序。

以我培养孩子看书为例,我就是充分利用了环境的力量。我的孩子现在读三年级,前两天我帮孩子统计:看的课外书已经达到了110本。而且都是200页以上的字书。这里面就有一个窍门。就是充分利用环境。

一是:经常带孩子逛书店,每个双休日都陪孩子到书店坐坐,那里有很多看书的孩子,书店也专门安排了坐位给孩子们看书,所以那里很容易形成一个看书的“气”场。

二是,在家里每天晚上我们全家定了一个全家看书的时间。每天9点钟的时候,全家人都安安静静在坐在书桌上看20分钟书。所以孩子很容易静下来。

就这样天天坚持,儿子慢慢养成了看书的习惯。现在我发觉,儿子每天睡觉前不拿本书看看,他就睡不着觉。

五、培养孩子习惯要注意的八个原则。

1、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要注意身教,“父母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孩子的榜样,因为儿童的模仿能力强,看到好的举动,无形中就会模仿,反之也一样,所以,父母要多给孩子正面的形象。所以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对于外界是全方位吸收的,看到什么学什么。

(1、举一个同事总是说:他娘的。结果孩子也学到了。

2、父母喜欢打孩子,所以孩子长大了也喜欢打自己的孩子,甚至反过来打父母。

3、父母平时斤斤计较,那么孩子以后也会斤斤计较。父母平时喜欢苛求别人,容不得别人缺点,孩子大了也就容不得同事的缺点,爱人的缺点,孩子的缺点,这些都是潜移默化中,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所以:一个小气的家长,如何造就一个大气的孩子?一个小心眼的家长,如何能培养出一个胸怀坦荡的孩子?一个私欲无度的家长,又如何能培养出一个情愿付出的孩子?

所以在孩子的情商方面,孩子更多的是受到家庭的影响、父母的影响。一个家长的人生经验、身心修养、平时的为人处世,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也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水准,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长大以后少走弯路,尽可能地避开来自生活的无畏打击和挫折,从而更加迅速地取得成功。

2、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举个例:孩子第一次写作业拿笔的位置不对,父母没有看到,那么下一次孩子又会是那样拿笔,父母又没有看到,等到父母发觉,这种拿笔的姿势已经重复了几次了,要矫正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孩子开始不习惯了。再比如:孩子第一次在写作业时,低着有着,哈着腰,父母如果注意了,马上纠正。那么下次孩子就会知道这样不对,多重复几次正确的写字姿势,很容易就改过来了。

所以会教孩子的父母,特别留意孩子的第一次,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孩子的第一次,并随时纠正,以免养成不好的习惯!

3、培养习惯过程中不要有例外。一是时间上不要有例外,二是空间上也不要有例外。这其实是培养孩子习惯过程中一个“立”的过程,就是要保持养成习惯的连续性。尽量做到天天坚持,中间尽量不要断开。比如:你想培养孩子看课外书的习惯,那就要做到让孩子每天都看一会儿,这样久而久之,这个孩子看书的习惯就出来了。但是有些父母不是这样,在这个过程中,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忙起来了,就不让孩子看了,明天带孩子出去玩了,又不看了,或者过两天又有个什么事,又没让孩子看,所以这个习惯就很难养成。

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养成一个新习惯的过程中,要做到“连续”两字。

还有一种“连”,也要注意。那就是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的教育要统一,要做到所有家庭成员要统一。这样一个好习惯就更容易养成。

比如:培养一个孩子不要乱丢垃圾,老师强调学生不能乱丢垃圾,学生在学校做得很好,不乱丢。但是一出校门回到家里,父母不强调,有的父母甚至自己在街上乱丢,孩子看到了,既然父母能丢,路上的人都能丢,那我也丢吧。学校在给孩子“建立”这个习惯,但是家庭和社会却在教孩子“破坏”这个习惯。最后相互抵消,孩子的好习惯还是没有建立起来。

在家里培养习惯也一样,有时家里对孩子的管理意见也不统一。比如:孩子小时,父母坚持不喂饭,让孩子自己吃,孩子的习惯快养成了,但是父母可能有事忙去了,把孩子寄到爷爷妈妈家,爷爷奶奶看孙子吃得慢,心疼,又去主动喂孩子,这样孩子自己吃饭的这个习惯也就难养成。

我再强调一下习惯的“立”与“破”。

1、学校、家庭、社会尽量达到统一。

2、时间上要尽量天天坚持,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有意识的“立”好习惯,“破”坏习惯。

关于第三条,我想解释一下。什么叫“立”好习惯,破“坏”习惯。比如:如果你想培养孩子好习惯,那就天天让孩子坚持,尽量做到“连续”。但对于一些坏习惯,我们要学会“破”,比如孩子放暑假了,天天坐在家里,又没有机会出去玩,就坐在家里天天看电视,一天都没有断,结果一个暑假下来,孩子养成了看电视的习惯。

我的孩子看电视也很多,看过的动画片尤其多,但我掌握了这个原则,我并没有让孩子天天看,我“断”开它。比如:我发现孩子连续几天在看电视,渐渐快成习惯了,我就会想办法,就会用更好玩的活动引开孩子。我会对孩子说,今晚我们去影剧院看演出,今晚我们到公园去踢球等等,故意“破”一下,使它成不了习惯。所以我孩子很少天天说要看电视的。因此他没养成看电视的习惯。

对于游戏也一样,许多孩子不知不觉间就养成了打游戏的习惯。而游戏又设计得很巧妙,天天勾着你,让你不能一下子过关。这样孩子就天天想着游戏,因为没过关,总想过关,所以就天天打。而家长又没意识到要“破”一下。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家长每天安排孩子打一个小时的电脑游戏,还不如把这些时间全部安排到星期天一天去。让孩子完饱,最好让孩子打过所有的关。这样因为孩子征服了游戏,就会慢慢对这个游戏的兴趣减淡!

所以说:对于好习惯,家长要善于“立”,对于坏习惯,家长要善于破。

4、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在儿童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一个误区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执行,这样做就很可怕,孩子始终处于被动中,处于父母的高压下,孩子自己的主动性发挥不出来。有的父母就采用这种“逼”的方式,“压” 的方式,每天逼孩子弹琴多长时间,逼孩子每天看书多长时间,逼孩子每天必须要完成什么什么任务„„一直约束着孩子,始终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这样的孩子就特别被动。到了中学,孩子到学校住校了,父母没有条件管理孩子了,孩子自己也没学会管理自己,自己没有学会约束自己,结果就开始下滑。

中国教育的一大败笔可以说就是把太多的教育变成了一种从上到下的要求,而没有一个从下激发出来的主动的需求。

所以其实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自我教育,会教育的父母是会想方设法调动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自己学会管理自己,自己学会约束自己,充分调动孩子自己养成习惯的主动性,要让孩子觉得养成这个习惯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让孩子觉得我喜欢养成这个习惯。这才是最考验家长教育智慧的地方。也是评价一个家长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

怎么调动孩子主动配合家长养成好习惯,下一节我会再详细讲的。比如:我的那个快乐帖,许多读我帖子的家长,有些家长就没有读出来,以为我是给孩子多学了好多知识。但也有些家长就读出来,知道那是在培养孩子习惯。培养孩子什么习惯——培养孩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只是孩子自己不知道罢了,因为我培养孩子这个习惯没有用强制手段,没有露出教育痕迹,就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般,所以孩子没有感觉出来!

5、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习惯的必要步骤。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紧一阵、松一阵的或者虎头蛇尾。有形成一个新习惯,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当然三十天时间只的是动作性习惯。如果是培养智慧性习惯,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如:遇到任何事,总是往积极的方面想,好的方面想;如:实事求是的习惯;质疑、批判和保持理性的习惯等等,这样的智慧性习惯的养成好运就不是30天了,有时需要几年才能养成。许多父母因为工作忙,前面一段抓孩子还抓得紧,抓了十来天以后,自己也没坚持抓下去,结果一个习惯还是没养成。所以,要培养一个好习惯,就要抓实、抓死。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在一个新习惯养成之前,我们要保持习惯的一种连续性,尽量不要断开。在这里我想起了魏书生老师说过的一段话: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如意外的任务啦,身体有点小病了,有不顺心的事啦,心情不好啦,也鼓励孩子不要轻易停止,只要能站直了,就别趴下,只要还能行动就别停下。身体有小病时,跑不了1000米,那就一步一步地走下来。写日记心情不好,写不出太好的文章,但也不要中断日记,可以随随便便地东一句西一句记下自己当时的心情,可以少写,但不要停下来。要克服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就要做到尽善尽美的想法;建立起行动就比空想强,只要做就比不做强的观念。许多人没能养成良好的习惯,都跟想尽善尽美有关。

我想起我中学开始的长跑经历,一直到现在,我身旁的同事和朋友一直对我有一个印象,那就是我这个人恒心好,做任何事,只要不做,要做就能长久地坚持。并且受到挫折也不会轻易打退堂鼓。现在想来,就得益于我从初三开始的长跑锻炼。从初三开始,我开始练长跑。不管刮风下雪,长夏秋冬,除了下暴雨,我从来没有中断过长跑,每天都坚持跑5000米以上。我印象最深地是有一天早上,又下起了雨,中等雨。许多同学放弃了跑步,整个400米的大操场只有我一个人在跑步,一圈又一圈,宿舍紧挨着操场,宿舍里的许多同学就看到了我一个人在跑。这种长跑一直持续了12年。直到参加工作后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中断长跑。但就是这十二年,让我炼就了做事的恒心和毅力。让我在工作中做事从不轻言放弃。

我感觉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毅力和做事的恒心,能够让孩子通过鼓励孩子天天坚持锻炼,尤其是长跑,也不失为一个锻炼孩子毅力的好办法。

6、要给以孩子积极的鼓励。孩子在养成习惯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经常会出现反复,这里面有多方面原因,有时是因为受环境的诱惑,内心的好孩子暂时输给了坏孩子,有时是因为自己的意志力不够。不管什么原因,家长还是要学会看到孩子的正面,从多角度看孩子,因为只要是孩子就有一颗向上的心,内心都是要求进步的。我们要多看孩子正面,多鼓励孩子,始终相信孩子会往好的方面发展的。因为进步是在曲折中进行的。

7、要学会控制时空。孩子始终是孩子,在培养习惯过程中,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自然界的普遍原则——最小阻力原则。家长们想一想,就会发现:为什么好习惯不易养成,而坏习惯很容易养成?因为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努力和自我克制的。而坏习惯则无须任何努力即可染上。外界的诱惑时时在引诱着孩子心中的坏孩子,孩子心中的好孩子必须靠意志去抗争,才能取得胜利。所以做为家长在空间上,要善于把孩子放在一个没有诱惑源的空间里,使孩子处于能够把握自己的环境中,什么歌厅、舞厅、游戏厅、台球室这些地方尽量少去,这些地方,孩子一旦进去,便很容易失去自控,不由自主地放弃好习惯。

在家里,孩子在写作业时,家长就少打点麻将,少看电视,尽量不影响孩子。大人在那边看电视看得津津有味,嘻嘻哈哈的,却要求孩子静下心来学习,这是很不公平的。孩子在写作业,你也可以在旁边看看你的书,给孩子一个榜样,给孩子一份力量,这样孩子自然就心静了。

8、培养习惯要少说教,多训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没有说出来的习惯,只有练出来的习惯。比如:有些家长教孩子尊敬长辈,然后对着孩子说一大通道理,应该应该怎么样。这样没什么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训练孩子尊敬长辈。比如:父母下班回家,让孩子帮父母拿一双鞋过来给父母换上,再让孩子给父母倒一杯水。或者妈妈在厨房做菜,让孩子帮着妈妈择菜。

篇3:怎样培养一年级孩子阅读习惯

关键词:培养,低年级,阅读习惯,学生教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 简单地说, 只有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能够使人终生受益, 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对学习, 而且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 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 充实学生的头脑, 无疑是使学生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而且阅读是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能力的一种心理活动, 课外阅读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 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学习形式之一。因此, 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本身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 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呢?

一、让低年级学生自己明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目前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不大, 所以他们的阅读量不够, 阅读时间虽然多, 但糟糕的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阅读, 所以他们宁愿用空余的时间看电视、玩电脑, 也不愿意拿出书本来阅读, 更谈不上自己能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那该如何扭转现在这种状况, 让学生开始喜欢阅读、乐于阅读呢?

(一) 正确引导, 培养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 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 充实学生的头脑, 无疑是使学生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但是很多教师只看学生的成绩, 成绩就是一切, 所以只要平时一有时间就讲解作业, 学生很难有多余的时间来进行阅读, 久而久之, 阅读的意识也就渐渐模糊了。对于这种情形, 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在课堂上少讲一些题目, 让学生少做一些练习, 把时间交还给学生。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向师性强、好模仿的特点,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所以我坚持每天利用晨会课教给学生两个成语, 每个星期教会学生一首古诗, 利用每周的阅读课时间让他们自由阅读。我在班级建立图书角, 学生带来自己喜爱的书籍在班级阅读。刚开始, 我总是找一些零星的时间给他们讲书中的故事。听到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那些美妙的故事, 慢慢地, 学生也总是找时间去看书。每到天气不好时, 我就建议减少户外运动而让他们读读书, 平时将零星的时间也利用起来, 多读书。我还建议家长每天晚饭后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 周六、周日建议家长带孩子去逛书店, 和孩子一起挑选孩子喜爱看的书……尽管低年级的学生小, 可是坚持一学期下来, 他们每个人都读了很多本书, 坚持养成了爱阅读的好习惯。

(二) 推荐图书, 多读好书

何为好书?一本好书应使读者读了之后思想受到启迪, 情操得到陶冶, 获得美的享受。有人说选择一本书, 就像选择一个朋友, 那就选择一本好书, 让它像好朋友一样陪伴我们。低年级学生认字不多, 主要依靠拼音来认字, 就要选择注音版的少儿图书。按照这个年龄特点, 我就推荐给学生《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木偶奇遇记》《365个故事》等富含童话色彩、故事性强、内容适中的书本。学生读得津津有味。此外, 我还利用班队会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 看谁读的书最多, 讲的故事最吸引人。这样, 让学生学以致用, 大大激发了他们阅读的热情。看到学生快乐地徜徉在书海中, 这也是教师和家长最欣慰的。

(三) 喜欢读书, 学会思考

当不少学生阅读过不少书本后, 却很少有自己的思考, 看看便罢, 走马观花, 根本就没有欣赏到书中那美丽的花朵。每读过一篇文章, 一本书, 我们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其实这就是我们的思想提升的一个过程, 我们的精神世界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在上个学期的时候, 我布置了每天阅读的作业, 每天读一篇文章或者几页, 可是一段时间之后, 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并没有很大的提高, 让我一度很困惑。课后调查了几个学生才明白, 他们是阅读了, 可是没有认真地进行思考, 自然就无法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了。从那以后, 我每星期都会抽出一点时间, 把大家喜欢的故事在课堂上交流, 把他们自己读到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比如, 我喜欢哪个人物?我觉得哪个故事的内容很精彩?日积月累, 原本不爱说话的学生也都一起参与了, 没有了标准答案, 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感悟和想法说出来, 提出自己的疑问, 让自己慢慢地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的心,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合理使用评价手段, 让学生养成的良好阅读习惯, 并持之以恒

良好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 需要教师不断地督促引导。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 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 必须持之以恒, 像滴水穿石一样, 一点一滴, 经年累月, 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而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语言鼓励是最好的动力源泉,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对他们语言评价也不尽相同。否则, 泛泛的评价将成为一种形式, 而失去了其真正的鼓励作用。

比如, 对于阅读书本比较少的、兴趣不是很浓的学生, 我经常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相信自己, 你会做得更好!”使他们对自己的表现信心倍增。而对于那些喜欢阅读的同学, 我则会及时给予“你的知识真丰富, 真像一个小博士!”的评价, 使学生顿时有了很强的成就感。同时, 利用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 我利用“星星榜”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学生会因为获得教师的星星而感到高兴。通过这些方式, 我们可以与学生形成一种自然的沟通与互动,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时刻关注, 不断地敦促他们, 这样必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从点滴做起, 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 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篇4:怎样培养小孩子的阅读习惯

一、听读——激发兴趣

对于一、二年级小学生而言,汉字认识的不多,让他们自行阅读是不太现实的事。所以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以拼音和识字为主,将阅读教学束之高阁。一节课40分钟,2-3个拼音字母教学,虽然教学方法方式多样化,但教学内容难免有单调、乏味之嫌。而在拼音教学、识字教学过程中,偶尔给学生一个小插曲——听读而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如每一节课之前,教师提前走进教室,手捧一本书,或者故事,或者儿童绘本,或者动漫杂志,孩子们会感到好奇,"老师又看到什么好听的故事,好看的书了?"于是,会期待老师给他们读一段。然后,把这节课读过的书放在教室里的书架上,课间自然会引去很多小朋友,他们会一起翻阅一下,讨论、交流故事中的人或事,甚至也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讲一讲、说一说,并且,也会根据老师读所听到的内容,再根据图片内容而猜测汉字的读音和意思。

经过半个学期的听读的训练,拼音教学也告一段落,逐渐认识汉字,随着汉字量的增加,学生的自主阅读就可以开展。而对于这段时间的听读,学生不仅养成听读的习惯,也养成了如饥似渴的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为以后的阅读迈开成功的一大步。

二、学读——培养习惯

"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朱熹有句经典的话: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在大量的阅读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读"是由 "听读"过渡到"自主阅读"、"学读"的关键。这个过程也急不得,自主阅读也不能激进,先由拼音学得好的学生,课前、课后阅读,课堂上代替老师读,让这些学生读,其他学生听,这个听读的过程,既可以提高读书的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阅读能力,更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更加激发阅读兴趣,使读书成为习惯。另外,听读的学生也会不断萌动要表现的欲望,课后也会多读,以寻求"当小老师"的表现机会。教师逐渐在读与听读之间,注意角色的转变,让每一个学生都尝到阅读的快乐,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我要读"、"我会读".

三、阅读——形成习惯

继"听读——学读"之后,便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阅读教学。经过了"听读"到"学读"的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逐渐接触阅读课文。而此时的阅读教学,教师们往往走进一个误区——识字、认字为主,忽略了阅读方法的引导,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

1.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习一篇阅读文章前,首先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以《磨菇该奖给谁》为例,谈谈阅读方法的指导。

(1)借助于拼音识字。克服生字障碍,是阅读的第一大关。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毕竟认识的字不够多,苏教版语文教材,每一个都有8个以上的生字,这些生字的解决是阅读的核心部分之一。如这篇课文中的"提"、"练"、"参"、"乌"、"比"、"加"等,对于这些生字,让他们自己根据拼音而识字,并试着组3-5个词语,这样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的指导中,让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让他们在阅读文章找到生字词,如《蘑菇该奖给谁》,可以让他们画出一些生字词,如蘑菇、临走、嘱咐、得意、参加、骏马、冠军、奖品等。再让他们给文章标注出自然段落,圈出生字,画出新词和佳句,画出喜欢的句子。

(3)小组合作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学生们难免不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此时,合作阅读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如《蘑菇给讲给谁》的课文中,"最大的蘑菇奖给了谁"的问题,学生们轻而易举能找到答案,而对于"为什么"的问题,多数学生不能细心阅读和彻底理解,他们也不会明白,在他们心目中,最好的、最大的当然该奖励给跑得最快的,所以他们会有疑问。对这个疑问,可以让学生们相互讨论交流,集思广益,教师也可以在讨论之后"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让他们恍然大悟。

2.品、评——提升阅读品质

学生们阅读兴趣形成,习惯养成,方法掌握后,提升阅读质量是阅读教学的宗旨。因此,应注重"品读"和"评价"的能力的提高。"品读"和"评价",关键在于教师的问题的设计,对于低年级段的小朋友来说,怎么品、品什么、如何评都需要老师的引导。

如对于《蘑菇该奖给谁》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小白兔为什么"得意"?小黑兔为什么"难为情"?小白兔比赛的对手是___,小黑兔的对手是___,兔妈妈把蘑菇奖给了____,因為___敢和高手比;高手又是什么意思?指什么?你认为兔妈妈的奖励办法正确吗?你要是兔妈妈的话,把蘑菇奖励给谁?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走进文本,培养他们抓住关键信息阅读的能力,也培养他们敢于表达、善于交流的能力。

篇5: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我儿子非常喜欢阅读。记得在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已经开始看一些科普、动物类的图书,进而在幼儿园得到了博士的别名。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接他,他们老师很幽默的告诉我,今天孩子要问她一个问题,老师说你给我讲讲什么吧!别问我问题了。听完我会心的笑了。在小学的教室里,每当家长接孩子的时候,其他孩子翘首企盼家长,我儿子总是拿着一本书,静静地阅读着。根据冯德全教授“阅读点燃智慧”,阅读不仅能发展孩子的思维力和想象力,同时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记忆能力。儿子一岁多的时候,刚学了小字,他指着爸爸碗里的三根土豆丝说,小。当时我们全家都笑了,因为那三根土豆丝确实象小字,他已经发展了想象力,看什么都象字了。

我在孩子一岁半时开始教他识字, 他四岁半的时候, 已经认识近两千个字, 我很骄傲。和他亲子阅读的时候, 鼓励他自己看,可是他总是吵着要妈妈讲,我当时很生气,心想为什么字都认识就是自己不看书呢?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只有阅读才能不断的巩固旧字学习新字,才能形成运用文字的思维习惯。阅读时,他读几个句子,我读几个句子,然后我问他什么意思。孩子有时候知道是什么意思,有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孩子的理解力还没到。不是他不爱看书,而是他理解不了书的内容就不爱看了。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了解孩子的理解力在哪,然后找到适合他的读物;此外,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点,发现孩子的兴趣点,也是家长的必修课。了解孩子的理解力和兴趣点是我们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孩子的学习是以兴趣为

主的,而理解力是一个客观条件。阅读是提高孩子理解力的最好方法。发现孩子读书的兴趣点,有针对性的引导,孩子就会越来越喜欢读书了。

在儿子五岁的时候, 我经常带他去图书馆,因为图书馆是了解孩子理解力和兴趣点最好的地方。有一次,我带他去了上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他左翻翻右翻翻,将近二十分钟没有找到喜欢看的东西。我在一旁拿了一本杂志一边看,一边悄悄地观察他。在此期间他总是缠着要我给他讲书,我对他说,图书馆要安静,不可以讲书都要自己看的。他回到位子上,拿着一本《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图文书认真地看了起来,我问他有意思吗?他说:“很有意思。”我问孙悟空最厉害吗?他说如来佛最厉害。我又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也很有意思,他说那我看看吧!那天我们借了这两本书回来,每天睡前他总会拿起一本津津有味的看一遍。后来我给他买了儿童缩略版的全文字的西游记。我问孩子,文字版的好看还是图文版的西游记好看,他说我觉得文字版的好看,好象故事发生在我面前。我感觉他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他已经从简单的图文阅读过渡到了文字阅读,此时,他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明显提高,最喜欢看科教频道的一些科普节目,基本上可以理解节目中的知识和信息,而且可以完整的复述科普节目的内容。

到儿子六岁的时候,他已经非常喜欢阅读了,但是除了《西游记》是全文字版的之外,其他阅读的都是图文并茂的有关动物、科普、医学等等方面的画册,其他的文字书不怎么看。真正的阅读是全文字的阅读,文字能启发联想,使人一看到文字就会在脑海深处浮现出与字

义相关的情境。有一次我在书店偶然的发现了罗尔德·达尔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和《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故事情节很有趣,语言幽默易懂,很适合孩子的阅读。那天回家,儿子翻了一下说我不想看,我说很有意思的,妈妈念吧!他说好。我先读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因为文字很有节奏,通俗易懂,故事性很强,很快儿子就被吸引住了,这时我假装有事情走开了,说妈妈一会儿回来给你读,儿子受故事的吸引,自己拿起书看了起来。第二天他就看完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自己又看了《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罗尔德·达尔一共有12本童话小说,我都给他买了回来,一段时间以内,他天天捧着罗尔德·达尔的小说看,当时我很开心。儿子已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每天早饭后,晚饭后、睡前他都会捧着书看。

到儿子七岁的时候,他已经看过了儿童缩略版的《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演义》《隋唐演义》《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等等,但是他还没有开始看原著,如何让他开始看原著呢?有一天,我在看英文版的《环游地球八十天》。我觉得书里的菲利斯·福格先生很有意思,就对儿子说,菲利斯·福格先生是像钟表一样精准的人,从他家当右脚朝前迈五百七十五次,左脚朝前迈五百七十六次的时候就来到了改良俱乐部。儿子听了觉得很有趣,他说接着讲呀,我又说了菲利斯·福格先生和别人打赌环游地球的事情等等,他又让我讲的时候,我说不如去图书馆借这本书吧!你自己读,他说好的。从图书馆借回这本书,儿子用四天时间就读完了。现在我们常常周末去图书馆或者书店,他会在那里呆两三个小时,不停的翻看各种书,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就

会坐下来,把它看完。每次可以看完3到4本书,期间不时传出咯咯的笑声。

篇6:怎样培养一年级孩子阅读习惯

良好的书写习惯包括坐姿、执笔姿势正确,书写规范,字迹工整,作业本整洁等。我们的学生,在数学作业中将“1”和“7”不分、将“3”“5”“8”互相混淆、甚至把“3”和“5”写得不知道往哪边弯的大有人在。什么原因呢?第一,学生和教师普遍重视语文学习中汉字的端正书写,而对于数学中数字的书写虽有提醒但要求并不严格,很少像汉字一样进行专门的训练。第二,教师在批改时,只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的正误。至于字迹的端正则只在做课堂作业时,提醒一番。第三,低年级学生的自觉性不高,没有教师经常的督促,他们便会渐渐忽视,导致作业潦草。导致的后果:字迹潦草,书写速度也相对加快,于是思考问题不全面,笔误也会增加。长此以往,学生养成粗心的习惯,错误率就会增加,从而导致数学成绩下降。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就是要求学生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抓好书写习惯可以从小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优良作风。怎么办?学生刚接触数字时,就应重点抓好三件工作:

一是掌握写字和执笔方法。坚持教师示范,反复训练,逐个指导,校正姿势。同时,编一些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执笔要领,如:“头正身直肩要平,臂张胸开足踏稳,笔尖斜向左前方,三指握笔留一寸。”

二是把10个基本数字的写法,作为书写第一关来抓,让每个学生都明确笔顺,找准落笔、行笔、收笔的位置,对照课本练习书写。在一年级上学期坚持天天练,在“田字格”里严格训练数字的端正书写。训练一段时间后,再把数字从田字格中“解放”出来,在数学作业本或是白纸上书写数字。而在每次的作业批改中,发现不端正的数字就在该数字下面划出波浪线,等同于错题,要求学生改正。如果字迹普遍潦草要求重做。同时,对字迹端正的学生,在等级上有所体现。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养成了书写端正的良好习惯,也会使学生更加端正学习的态度,更加细心,题目的出错率也会降低。

三是不断地给学生评价,如进行师评,进行生生评价,写得好好在哪里,不好原因又在哪里。经常组织优秀作业展览,取长补短,督促学生进步。

篇7:怎样培养一年级孩子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见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很大的转折,从此就进入了紧张又愉快的学习生活。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习惯的培养比知识还重要得多。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那么,家长们应该怎样去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按时作息,专时专用

六七岁的孩子,还不知道怎么去合理地安排利用时间,一遇到他们喜欢的事,就不会有时间的观念了。所以,家长要针对孩子平时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让孩子有比较明确又相对固定的活动、娱乐、学习、休息的时间。孩子习惯养成后,就会使生活规律化,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益处。

家长要教孩子给自己提出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一旦坐到书桌前,就进入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孩子在学习时间内,必须让他专心学习,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发现孩子作业质量不好,就要及时提醒,特别是孩子书写不认真的时候,应让他重写。作业时,要他做到写字姿势正确,字迹端正,既要做正确,又要有速度;朗读要正确,连贯,声音响亮。每次学习之后,要评价自己做得如何,并及时给以鼓励。坚持下去,就能形成专时专用的习惯。

2、独立思考,平等交流

孩子学习上有困难请求家长帮助时,家长不能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应用热情的语言鼓励孩子自己“试一试”,让他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时,也不能包办代替,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启发,使他能在你机智而不露痕迹的引导下,觉得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让他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的挑战。在家庭中家长与孩子的语言交流是很重要的,不是简单的一句自己思考或明天问老师去,可用商讨的语气对孩子说:“你再想想,你觉得哪个地方有困难,你把你的想法说一下。”还要加入自己的想法,如:“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理解的,我是这样想的,这个问题我和你有分歧,明天再问一下老师看应该怎样理解。”要让孩子觉得你是在和他平等地进行交流,这样孩子就不会出现逆反心理,非常愿意和你沟通。

3、关注细节,因势利导

良好的习惯大多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小事上。孩子活动后,要让他养成自觉整理器械的习惯;做完作业后,要让他自己收拾用具,整理书包,准备好第二天需要的学习用具。我们常说要“认真做事”,就体现在不丢三落四,做事有条理等方面。这些习惯的养成,会使他的学习更具条理性,思维更具逻辑性。

要勤检查,勤督促,及时鼓励,提出要求。有一位妈妈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孩子在墙上挂了块木板,看到孩子有不好学习习惯的现象就在木板上按一个图钉,一开始图钉上升的速度很快,慢慢地少起来了,到后来基本上就不再按了;这位妈妈又采用每天如不出现不良的学习习惯就拔掉一个图钉的奖励措施,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木板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行为结果,让孩子有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篇8:怎样培养孩子主动发言的习惯

一、和孩子一起进行知识、经验准备

孩子对于想要表达的事情很有把握或者有经验就会顾虑少些,所以家长可以通过幼儿园的网站或者家园互动等形式了解孩子一周的学习动态,尽可能多地和孩子一起进行知识、经验准备,当“别人知道的我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我却知道一点”时,孩子会很骄傲,表现的欲望就强一点。比如了解到孩子下周有植树的活动,那就可以先和孩子一起去关注植树节的有关知识或者也去植树,这样可以先让孩子获取经验。当然家长在和孩子做知识准备时,最好做到“无痕”的状态,多用启发式的提问,让孩子多发现,多思考;不能把知识准备当作课外培训,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些孩子不主动发言,表现欲不强,这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他心里知道是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表达,怕表达错了,所以就选择不表达。幼儿园的孩子的语言发展参差不齐,这让语言表达力不够的孩子信心不足。家长可以在这方面努力。比如让孩子给家人表演幼儿园教的儿歌或复述一个简单的故事,让孩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等,又如认字的孩子可以大声朗读短小的文章等,这样的方式都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家长可以通过艺术化的手段让孩子对表达充满兴趣,如用录音录下孩子讲的故事,把孩子说的一段话打印下来读给他听等,孩子会觉得很有趣,很有成就感。

三、鼓励孩子不怕出错、勇往直前

想想你的孩子是不是做事情很谨慎,太追求完美,他们不想出错,总想给别人留下最好的印象。其实这怎么可能呢,人怎么能不犯错误?绝大部分老师在孩子回答错了的时候会称赞他的勇敢表现。家长要做的是和老师一起鼓励孩子不怕出错、勇往直前,先从简单的问题、任务开始,每天问问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一点点去鼓励他。其实这样的孩子更需要家长和老师从细处着手等待转变。切记,在生活中,在外人面前,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这个“不爱发言”的问题,要知道,鼓励和正确引导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四、改变孩子前先改变自己

孩子的个性很内向,不擅于表现,这是他不爱发言的最重要的原因。这部分孩子,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不爱表现,在其他方面也不爱表现,他们大多是不自信的。我认为这不是莫名其妙产生的,是受家长或者家庭环境的影响。那么改变孩子之前先改变家长自己吧。在生活中努力做一个遇事热情、积极表现的人,并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变化,比如单位要搞什么活动了,这样对孩子说:“宝宝,妈妈这次想为大家表演节目,你给妈妈提点建议,妈妈是唱歌还是跳舞呢?”又如朋友聚会去唱歌,回家对孩子说:“今天我去唱了一首我不太会唱的歌,虽然有点走调,但是很开心,下次我再唱,一定会更好的!”家长的热情冲劲会促进孩子态度上的改变,然后逐步改变他们自己。生活中让孩子更有自信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总的来说家长要在生活细节中不断地鼓励孩子,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真的很棒,对孩子多点理解,少点严厉地训斥,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篇9:怎样从幼儿园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中班幼儿正处在从分享阅读往自主阅读方向过渡的阶段。有了比较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联想、推理能力欠缺;能认识一些文字,喜欢文字阅读,但不了解词意等等。而《边界》这本图画书,对于中班孩子而言是有不少挑战的。它从动物讲起,动物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边界;然后到人类,人类社会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边界;城市与城市之间有边界;国与国之间有边界;地球和陆地存在着边界;最后到宇宙,大气层是地球的边界。“边界”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缺乏联系,平时也不太引起幼儿的关注。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理解“边界”这一词、领悟《边界》这本图画书呢?在导入活动和理解性活动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游戏导入,抽象一词经验化。

在导入活动中,我以“狼来了”这一游戏贯穿于活动的始末。首先让孩子通过占圈,给孩子解释“边界”(区分两个不同地方的标志叫边界),初步让孩子感知“边界”的含义;再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让孩子与材料发生互动建立自己的“边界”,加深对“边界“的理解;最后,为孩子创设宽敞、利于游戏的活动空间,激励孩子自我保护,积极寻找、搭建更多、更广的边界。游戏反复进行,层层深入,(找呼啦圈当边界——利用不同的材料建立边界——运用材料、环境创立边界)将“边界”这一抽象的词语与幼儿游戏经验相联系,帮助幼儿理解。孩子们自始至终兴致黯然,真正地让孩子在玩中感受,在游戏中阅读。激发了幼儿看图画书的欲望,同时也为幼儿理解绘本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抛出问题,引发思考,感悟作品内涵。

1、抛出作品的核心话题,引导孩子跟随线索找寻。

通过游戏活动,孩子对“边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对“边界”有了探寻的欲望。这时,我及时地抓住了教育契机,向孩子抛出作品的核心话题,让孩子跟随线索积极找寻:“书中讲了哪些动物?它们是用什么做自己家的边界的?动物的家有自己不同的边界,我们人类的家有边界吗?在我们人类生活的世界中还有其它的边界吗?你们从书中哪里找到的?留给幼儿思考探寻的余地,让幼儿反复地推敲、找寻,然后进行一番大讨论,说出相关理由,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互动中,感悟页面意思,感知事物的不同“边界”,从而联系前后页面不断推理、判断,真正理解故事。这对提高中班幼儿的思辩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推进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过程。更进一步地挖掘作品的主旨,感悟作品的内涵。

2、利用边分析边记录的策略,提升幼儿的理解能力。

在讨论分析过程中,我把孩子寻找到的各种动物家的边界,人类社会中的边界,地球、宇宙间的边界,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以摆设陈列,梳理了孩子的思绪,关顾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促进了全体幼儿的共同发展,提升了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教师是阅读者、陪伴者、支持者和指导者 ,促进孩子自主阅读的发展。

本次活动,我没有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幼儿的做法,而是让孩子在体验中感受(游戏活动),在寻找中领悟(自主阅读),教师只是积极鼓励引导孩子交流和分享各自对阅读的认识和理解。非常耐心地陪伴着孩子游戏、阅读分析,深刻地去剖析教材,引领孩子渐渐地对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明朗化。

四、关注不同阅读水平的孩子,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需要。

不同阅读水平决定了教师指导方法要有差异,对一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对弱的孩子,他们的自主性不强,离不开教师的直接引导,在指导阅读时,我采用了直接参与式的指导方式,引领启发孩子。比如,对个别几名阅读水平相对弱的孩子我让他们逐页阅读,分类提问:先让她们寻找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自己家的边界,如人类家的边界是什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它们用什么当成自己家的边界等等?每一幅图基本上是从最简单的时间、地点、人物去提问。并向孩子注意提问。

对一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对强的孩子,我采用了多页阅读、完整阅读相融合的指导方法,这样使孩子在老师的半推半放的教学策略中,逐渐学会自主阅读、独立阅读。阅读完之后,让孩子们讨论,引导孩子用较完整、准确、优美的语言回答和讲述。

总之,本次活动我非常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声心,用开放式的提问为孩子创设了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积极应答的语言交完环境,让孩子在生生、师生互动中理解、领悟了绘本;再是抓住绘本核心性的提问,养成了孩子自主阅读的习惯,教会了孩子自主阅读能力,让孩子逐步实现了独立阅读、自主阅读。

篇10:怎样培养一年级孩子阅读习惯

一、培养孩子课前认真准备的习惯

女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以后,首先我要让她知道:如今自己已是一名小学生了,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就要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如:每天晚上都要按照课程表提前自己准备好第二天要用的书本、削好的铅笔等学习用品,一样不少地准备齐全,这样做既可避免第二天清晨的忙乱,又可保证第二天能够带齐学习用具,不形成“丢三落四”的坏毛病。在家中,刚开始的时候,我在一旁耐心指导孩子怎样收拾学习用品,应该怎么样摆放整齐。这样让孩子自己坚持一段时间后,她就会慢慢养成习惯。经过半年的训练,女儿逐渐能独立准备好所需的学习用品,我并及时根据她的准备情况进行评价奖励。半年以来,女儿在一次次的鼓励中慢慢形成了课前准备这一良好的习惯。

二、培养孩子课前预习的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预习是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对于一年级的女儿,我的语文预习要求是: 一画,大声地朗读课文,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句子。

二问,问家长自己不认识的字或词,自学字、词,并写下来。

三析,对课文进行分析,说一说课文里的主要内容,最好能够用图画把课文的意思表达出来。

四答,尝试性回答课后作业题。五提,提出通过预习后还不懂的问题。“有疑则进”,有求知欲,则有兴趣。孩子带着问题去听课,把主要精力放在预习时未能解决的问题上,在听课时就能产生一种积极主动、轻松自如的心理状态,就能充满自信,这正是成功的学习所需要的一种心理优势。

学习主动,走在前面,心情好,充满自信,于是成绩就好。成绩好了,学习更主动,学习兴趣更浓,成绩会更好,良性循环链就形成。所以,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一种最有效途径。

三、培养孩子课后复习的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把不能巩固地掌握知识比作喝醉酒的马车夫,忘记了所装载的东西捆在车上,也不往后看看,只是一个劲地往前赶路,东西颠簸丢了也不知道,结果赶回家去的仅是一辆空车。中国“熊瞎子掰苞米”的故事更可谓妇孺皆知,熊瞎子每掰一个苞米,便夹在腋下,同时扔掉了前一个旧苞米,这样忙了很长时间,还只是有一苞米。

我就是用这个故事告诉女儿要及时复习,温故知新。虽然她懂得了复习的重要性,但究竟怎样复习才能事半功倍的问题,却并没有引起她足够的重视。

如:一年级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认读400个生字,孩子认为:复习嘛,太简单了,一遍又一遍的读,一遍又一遍的记就是了。结果是“读卡片的时候什么都知道,合上卡片什么都忘掉。” 所以只有科学的复习,才能有好的效果。还需要家长的指导,为了搞好课后复习,需要她做好二件事:

一试图回忆、二认真看书,而试图回忆,就是“过电影”,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具体地说,就是下课后自己考一考自己:今天老师主要讲了几个字?哪些生字会写了?那些生字还不会?

二认真看书。复习时的看书,是在预习、听课、回想的基础上进行的,必然会有新的收获和体会。看书时,还可以不时的加以对照,看看书上是怎样写的,老师是怎样教的,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听课中已经记住和理解的部分,可以少用时间;对于没听明白的地方,还得让孩子知道不会的内容应该主动地询问,及时补上没有学习好的知识。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要注意交替复习一句话,这样便于沟通知识的联系,温故而知新,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

四、培养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孩子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要求孩子做到“今日事今日毕”,独立地按老师要求完成当天的全部作业。这样做既能巩固当天所学的内容,又可防止养成拖拉作业的坏毛病。

一年级的女儿尚未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而这一习惯对于她以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我首先要培养女儿认真写字的习惯,例如在书写生字时,我要求她做到“三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眼睛要看清字结构;心到,字形要牢记心中;手到,字写的正确美观。我经常在家展开比赛,展出她写得漂亮的作业,在展出的作业上给他写出一些激励的评语,家里来了客人也让他们观看,进行评价。经过这种展示制度的实施以后,她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兴趣变得也越来越浓。这样,认真写作业的习惯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五、培养孩子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习惯

这是训练学生的自改能力。要养成孩子自觉改正的习惯,一要先让孩子认真读老师的批语和评语,要认真思考,从而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

二要看看书,考虑自己的错误,不懂就问,弄懂为止,想想自己该如何做。

三要针对教师的评语自改。

四要改后再认真检查一遍。这样做可以及时弥补学习中的漏洞,防止错误过多过久,从而影响以后的学习。

上一篇:宝宝感冒吹空调可以吗下一篇:六年级数学家长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