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施个性化阅读

2024-05-21

怎样实施个性化阅读(精选九篇)

怎样实施个性化阅读 篇1

一、切入个性化吟诵

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 先让学生自由吟诵课文, 并相互评价, 他们的积极性很高, 有的吟诵拿腔拿调, 同学就评价说:“××准确传达了人物的语气”。有的声调丰富多彩, 同学就评价说:“××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有的吟诵抑扬顿挫, 同学就兴奋地说:“我听出了妻、妾、客对待邹忌的不同态度。”有的吟诵起伏变幻, 同学点评更细致:“××读出了邹忌这一谏臣的智慧和一代明君齐威王的开通, 善于纳言。”接着又让他们分角色吟诵, 这样更加充分地表现了每位学生的个性,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文言文中切入吟诵, 通过自吟, 分角色读和表演读等多种形式, 就能以声传情, 活化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也使得文字不再枯燥, 人物不再死板。

二、切入自我观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 欣赏文学作品, 一定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 就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获得思想启迪。教学《唐睢不辱使命》, 朗读感知课文后, 教师适时鼓励学生多角度谈自己独特的读书感受, 学生的感悟多种多样, 各具特色:

生1:发动侵略战争总有冠冕堂皇的理由。

生2:弱小国家随时有可能受辱挨打。

生3:恐怖不能制止战争。

生4:实力才能赢得最后的和平。

……

这样精彩的发言, 可谓是“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们在为学生喝彩的同时也被深深震撼!可见一旦思维激活, 生生之间又相互启发, 鲜活的感悟就会异彩纷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学生的心湖上适时投下一粒粒石子, 激起层层涟漪,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拓展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

三、切入生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沟通课内外,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自然风光, 文物古迹, 风俗民情, 国内外的重要事件, 学生的家庭生活, 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学习《桃花源记》教师可以将世外桃源与共产主义社会联系起来, 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读《陈太丘与友期》, 可以引导学生就诚信问题结合实际发表意见。

四、切入个性化研究

个性化研究是让学生就课文中有兴趣且有能力研究的方面作专题研究, 即个性化学习。它不需要教师任何的预设, 注重过程与方法, 为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习惯和研究方法, 挖掘其潜能和天赋。如欣赏陶渊明的诗文, 学生会拟下这样一些题目:“陶渊明自我形象与田园风光”, “独立于浊世中的清者”, “山水诗与田园诗的环境组成”等, 教师指导学生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判,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就能更好地挖掘文本, 领悟文本。再如学习《公输》, 让学生就有兴趣且有能力研究的方面作专题研究, 并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有的课题组研究较深, 走得较远, 学生提出的课题主要有:

(1) 走强国之路;

(2) 战争———无法面对的现实;

(3) 伊拉克战争中的新闻研究。

尤其是第三研究小组, 还列出了详细的子课题:

A美国开战前舆论宣传为哪般?

B战争新闻中的真实与谎言。

C美伊为何大打新闻仗?

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开放, 有深度的突显个性化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就要求着眼学生的未来, 着眼学生的发展, 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和天然禀赋。每个学生的经验、爱好、兴趣、情感都不同, 个性化研究就很好地尊重了这种差异, 为他们的兴趣点燃了火炬, 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语文“个性化阅读”课题实施总结 篇2

利津镇第二中学语文组

一、对“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与文学教育”课题研究的理解

个性化阅读教学既研究个性化的教,更研究个性化的学,以及二者的相融。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最佳材料则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特别是文学性的课文,更容易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色彩。因此,个性化阅读教学和文学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语文个性化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培养目标的教学结构。它强调确立新的学习观和学生观,提倡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因材施教,在继承传统阅读教学优秀经验和借鉴现代教学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真正在实践中实现阅读教学的个性化,确立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促使其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二、制定计划,确立目标,走出扎实第一步

自从课题立项,准许实施之后,召开了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区、校领导参加的,课题研究开题大会。在会上宣布成立了以校长为课题组长,区、市教研室领导为指导和全体课题组成员为具体实施者的课题改革领导小组和实验小组。并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具体分工,为课改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努力学习、加强合作、解决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老师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是改革能够顺利推行的关键,因此,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组织实验教师集中学习当前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并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对课改推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它们摆在桌面上,共同研究、探讨,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教师培训,听课、研讨等活动。

四、了解学情、端正学生思想、使改革在学生中顺利进行

在课改实验初期,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看法,以及“学生心目中的语文课”调查,把它作为了解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向学生渗透语文课改的思想,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从不自觉到自觉培养和锻炼自己学习语文的能力。

五、重视课改的过程管理,使课改不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

严格的过程管理是课改实验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为促进课题研究实验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课改实验领导小组先后制定出台了《实验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实验档案管理制度》、《实验教师负责制度》、《实验教师奖励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并定期对各种制度、要求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通报。

六、规范成果积累、存档工作

从课改实验之日起,就对实验过程中的材料积累,提出了具体而严格的要求。严格按照《实验档案管理制度》执行。并且有专人分管,有专用档案橱柜。如实验教师基本情况登记表、实验方案、学案锦集、理论学习笔记、论文集、学习资料库、听评课、观评课材料、学生情况调查表、家长反馈表及由该课题所延发出来的各种刊物、杂志;各种学习活动的音像资料等。确保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规范性。为实验的继续实施和全面推广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课题研究的逐步实施,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崭新天地。

通过个性化语文课堂教学,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好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沉闷的局面。并且学生听、说、读、写、交际能力得到了很快的提高。真正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例如:课题组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开设了“大阅读”课。并且制订了“大阅读”课计划,让学生配备了摘抄本。还在学期中,集中学生召开阅读方法研讨会。同时为了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课题组还举行了每学年一次的“阅读能力大赛”。这些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逐渐由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转变。

八、具体做法及设想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

阅读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是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应该让学生亲历亲为,而不应该让教师包办代替。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本,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包括:利用工具书解决词语;逐段概括大意、理思路;从不同角度写读的收获。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阅读:学生主动参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一过程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全面的理解、吸收、领悟文章的精粹。在学生充分地读文本的过程中,把握文本的内容、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与之对话,从而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最终达到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阅读课,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具体做法:

1、各班建立图书角,人均2—3册,每天保证30分钟的课外阅读的时间。

2、每个学生建立读书笔记本,每月展评一次。

3、开设了“大阅读”课。并且制订了“大阅读”课计划,统一让学生配备了摘抄本。

(二)个性化作文的教学:

当我们准备让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听到往往是一声声的叹息,即使是九年级的学生,也只是应付而已。我们理解学生没有生活,同时,又埋怨学生不能细致入微地体会生活。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及我们理解了学生个性化表达是在需要、自主、真实的基础上完成的。为此,我们教师有以下的做法或设想:

1、学生佳作展示。拿那些名人名家的作品感染学生固然不错,但很多学生会想:他们是名人,我离他们可差远了。这样看来,倒不如拿学生的作品来激励学生,让他们感觉更亲切。所以,我经常把平时积累的学生佳作展示给学生,尤其是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或竞赛获奖的作品。

2、及时反馈学生习作。对于那些佳作连出的或写作进步较快的学生,交上随笔后他会常常跑来问:“老师,我的作文您看了吗?”这样的学生的作品,往往是他们用心写出来的佳作。他们急于得到别人的认可。

3、给学生作品写鼓励性的评语,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好办法,学生非常看重老师的评语,哪怕是三言两语。

4、安排赏析课。平时,每周抽出至少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写的优美的随笔文当堂朗读,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事实证明学生对这样的课是十分喜欢的,他们会经常催着老师安排这样的课。

5、建立《佳作集》。好的作品,让学生抄写在班级的《佳作集》上,定期向一些报刊和杂志推荐,如果被刊登,学生将会非常的高兴,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会更加高涨。很多学生看到别人、尤其是身边的同学写的优秀作品,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写作欲望。

二、教学中的困惑:

1、如何使观察成为学生的习惯,让他们有兴趣,关注生活。中学生生活中有那么多美妙的瞬间,但是他们视而不见,看了等于没看;有观无心,看了却没有想。总是由老师去引导组织,恐怕会错过许多生活。

2、如何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生活。能从自己的思想感情出发去认识生活,以形成自己独有的对生活热爱的体验。

3、要真正做到、做好作文教学个性化有困难,主要是“千军万马都挤考试独木桥”,如何处理考试作文与平时生活练笔的关系。在应试教育中,教师的指导不得不带有功利性的目的,即如何点题、开头、过度、照应、结尾、起承转合、应由几个自然段构成等。

以上是我们在课题实验中的设想和做法,恳请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多指教。

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篇3

一、关注个性需求

依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看,学生有许多的需求,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要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

一节语文阅读课上,我们接触到了“仁慈”这个词语。

有一位学生突然问道:“老师,‘仁’为什么是单人旁加个‘二’呢?仁慈不就是心好吗?用单人旁加个心多好?”

我告诉他:“单人旁加个心是xīn,是形容人恐惧的。不好再用它了。”

他皱起眉头,显然对我的回答不满意。突然又说:“可以用单人旁加个好的,就是人好的意思。”

“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字?”

学生搬起字典,查了一会儿,告诉我:“没有。为什么呢?”

“是啊,为什么呢?不知道这个‘仁’字还有没有另外的意思。”

他又搬起了字典,告诉我:“它还有另外的意思,是果仁,就是像杏仁一样的仁。”

“它们两者有什么关系呢?”

“该不是果仁的‘仁’因为是两瓣的,所以就用‘二’字吧。而‘仁’又是核、心的意思,所以仁慈的‘仁’就借了果仁的‘仁’了?”

“也许你的猜测是对的,不过我感觉到好像不是这样的。我记得叶正渤教授著的《汉字部首学》中说‘二所构造的字都含有天和地的含义,或表示与天地相关联的事物。’是不是因为人和果核都是天地间有生命的事物,所以就用单人旁加二呢?”

“不知道,老师,请把你的书借给我用,我自己来看,好吗?”

我当然愿意,甚至很高兴。他想探求新知,甚至对造字有兴趣,说不准将来就是一个语言学家了,他的需求正当、合理,那么就应该受到关注,就应该得到满足,以促使他个性的发展。

二、允许学生选择

1.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思考、去研究

我们的课堂是不是可以民主些,在学生掌握基本问题之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感兴趣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对同一篇文章,有的学生喜欢分析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喜欢就事论事,有的学生看写作重点……也有专门给课文挑刺的学生,这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他朝着更切合自己的路去走,我们不能阻止他。如在上《我给江主席献花》一课上,就有学生做出这样的学习应答。

生1:“献”字真可谓是题眼了。“献”是把心中认为最好的东西送给配得上接受此礼物之人。姜咪咪把一束花献给了江主席,在姜咪咪心中,在全香港儿童的心中,在全香港人心中,那花是圣洁之物,是其他任何礼品也不能代替的礼物。“献”和“花”看出香港人对江主席的爱戴。看出失散多年的孩子回到母亲身边的兴奋、荣幸之心情。

生2:姜咪咪为什么只献了一束花?花真有那么神奇吗?为什么重大场合都是献花?它代表着什么样的意义?下课后,我一定去研究它。(在他的带动下,全体同学真的就进行了花的探究,他们探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花的文学艺术,花所代表的意义,花的繁殖和品种,花的作用等。后来整个年级都进行了这项研究,县级领导还看了学生们的成果汇报课。)

生3:我认为“你是给江主席献花的吗?”这句话有问题:①说这话的人可能脑子有问题。这么大的场合,谁不知道江主席要来,一个中学生捧着花来,不是献花的,是干什么的?明知故问。②这人肯定不会有问题,江主席来了早就戒严了,神经病绝对进不来。那就是作者的问题了。其实,说话人的本意是对孩子的关爱,是为了打破静寂而在找姜咪咪说话,这话应该是“你是给江主席献花的吧?”作者把他的意思曲解了。③或许作者也不会这么没水平,可能是印刷的问题,那就是印刷厂对我们小学生的不负责任了。该打!

2. 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变接受性学习为发现性学习。如《半截蜡烛》一课,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学习,结果有的学生用朗读,有的学生用批注,有的学生用表演,有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的学生在静静地思考。请看学生的在自由选择学习方式下的学习:

生1: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

生2~7:以戏剧的形式分为3幕表演了此故事。

生8:批注了“战争是残酷的。人说‘战争是男人的权利,女人不能参与’这句话错了,故事中的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的表现并不比男人弱。恰好又是小女孩杰奎琳的机智化解了一份仇恨,消除了一场战争。我虽然是个男人,但我不喜欢战争,我爱和平,我要向全世界的男人说一声:请为自己的母亲、妻子、儿女们想一想吧,不要战争!”等一段段的文字。

生9:学生的书上有括状语的括号,有标动词的着重号,有标神态的波浪线。还在书面的空白处写下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的心理想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学习自己喜欢的内容,所获得的感悟肯定不一样,这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何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 篇4

一.建立阅读成长档案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前提

成长记录是国外中小学教育中常用的一种学生评价方式, 它是“学生作品的有意收集, 以反映学生在特定领域的努力、进步和成就。它必须包括内容选择过程中的学生参与、选择的指南、评分的标准以及学生自我反省的证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不同, 直接导致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 鼓励个性化阅读, 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潜能, 我们就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 为他们建立必要的阅读成长档案, 以便提出适合其个性发展的阅读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我依据阅读成长档案, 或对某一部分学生提出明确要求, 或依据他们的兴趣编队分组, 以满足个体差异较大的每一个学生的阅读需求, 尽可能张扬他们的阅读个性, 让他们的能动性在独立的阅读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具体操作时要强调以下三点:

1. 阅读成长档案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把阅读教学中的过程性资料收入阅读成长档案, 如在课前独立阅读课文所做的记录, 为加深课文理解而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的相关资料、朗读课文的录音等, 只要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都可以收集。

2.突出阅读成长档案的语言训练功能。

除填写记录卡之外, 学生自己可以撰写读书心得、读书笔记, 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设立好词佳句集锦, 为写作文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也可以编辑图文并茂的阅读手抄报, 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通过这些读书活动, 增加阅读成长档案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建立每天一次的读书报告制度。

每天安排一个学生, 利用早读课展示自己的阅读成长档案, 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我班共有50多名学生, 因此一个学生一学期大约有两次展示的机会, 全班同学加起来交流的机会有近百次, 相当于阅读了近百份课外读物, 这无疑会大大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当然阅读成长档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应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 适时地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只有不断地充实阅读档案, 并依据动态变化着的阅读成长进行教学, 我们才能不以固有的标准来衡量学生, 才能不盲目地揠苗助长。

二.有针对性的阅读引导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关键

个性化阅读不是毫无目的随意阅读, 因此, 教师的阅读引导必不可少。教师在遵循学生阅读学习规律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阅读方式, 在精心设计阅读对话的同时, 鼓励他们把自己研究教材时的个性化感悟以批注的方式写下来, 进而通过阅读反思以强化阅读成果,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伴随着个性化阅读的那种豁然开朗似的快乐。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三点:

1. 自主选择阅读。

传统的教学往往遵循统一的原则, 对于老师给出的教学任务, 每一个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完成, 结果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导致学生无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对话。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 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在“三自”原则的指导下,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 鼓励他们自由而有创意的表述。如我在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时, 提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领略黄山之美”。这时, 学生兴趣盎然, 提出了好多好办法:有选择朗诵欣赏, 有抓重点词句欣赏, 有读文看图欣赏, 有抓总起句欣赏……学生就这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欣赏黄山的特点。这时的学生把握住了阅读的主动权, 真正成了读书的主人。

2. 倡导批注阅读。

从众心理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 表现在阅读学习时人云亦云, 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而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 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 对课文的诸要素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 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 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 就怎样批注, 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以《明天不封阳台》一文为例, 我让学生对“我蹲下身子, 果然见一只鸽子蜷缩在书架底下, 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中的“蜷缩”作专题批注。结果,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鸽子是为了孵蛋;有说由于“惊恐”而加剧了“蜷缩”;也有说此时的鸽子已受伤……通过批注阅读, 学生既认识了“我”“明天不封阳台”的原因, 又对“蜷缩”一字精妙的运用体会得入木三分。学生通过批注阅读, 有疑而注, 有感而发, 不失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

3. 强化阅读反思。

阅读过程的自我反思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因此,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 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改正错误, 改进学习行为。一般来说, 实现阅读反思有三个途径, 一是学生个体单独完成, 即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最正确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准确的答案了?能不能换个角度去想想、做做?以此调整、深化阅读活动。二是同学间的合作交流。通过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发现他人思维方法的独特之处, 寻找自身的不足, 并获得调整思路、改进方法的启示, 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目的。三是教师的点拨和调节。如教学《明天不封阳台》时让学生每读完一段, 就想一想:阳台为什么最终会“不封”的?读完全文再仔细思考这个问题, 以此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 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不断反思中逐渐深入、逐步全面。

三.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使个性化阅读得以深化

课堂是学生接受人文思想的洗礼, 并激扬起他们独立思维的场所。在阅读教学中, 我一直有意识地将课文的思想, 教师的思想和学生的思想构成三维的立体空间, 巧妙地利用学生的探究意识, 促使三者不断地相互撞击, 把课堂演绎为个性飞扬、思想彰显的摇篮。在思想的碰撞中, 学生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 而且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前行, 也让我一次次体验到了个性化阅读带给语文课堂的勃勃生机。具体做法如下:

1.设计开放性问题, 进行个性化阅读交流。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 学生就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 对课文产生共鸣、认同, 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 设计问题时应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 为学生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如教学《台阶》一文, 教师问:“你认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这是个富有弹性而无标准答案的问题, 学生可从不同角度作出阐述。有的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出发, 认为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 父亲要造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有的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提出, 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 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但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 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 这是时代对先进生产力的呼唤……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置, 犹如一针催化剂, 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 茁壮成长。

2.激发学生思维, 创造性解读阅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是语文能力的核心, 也是语言能力的基础, 因此解放学生的“嘴巴”, 应激发学生思维, 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 自主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独特地对课文的内容 (包括字、词、句、段、篇等方面) 进行细细品味, 体现其个性特点。如对《多收了三五斗》教学时, 学生对“丰收的遭遇”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我就让学生抓住人物对话描写, 结合时代背景引导思考。这样的个性化阅读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人性化的评价使个性化阅读得以强化

以往阅读教学过分强调工具性, 注重阅读的成效, 上成知识点的罗列课, 当成考试的准备课和练习课, 其结果必然会将课堂搞得过于紧张沉闷, 让学生无法体验到个性化阅读的美感。实现个性化的阅读, 就需要我们能自觉地跳出唯成绩是瞻的老路, 将人性化的评价手段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总是尽量给学生以发展为本的综合性的人性化评价, 主要采取:

1.活动式评价。

阅读能力的评价过程应始终保持动态化, 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循序渐进的转变与发展, 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重视阅读行为活动记录和表现反馈, 使评价处于开放的良性循环之中。我们经常有目的地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如新书介绍会、好书交流会、阅读汇报会等。在活动过程中观察、记录学生的阅读表现, 对学生的阅读兴趣、态度、习惯、能力进行评价, 这种做法自然而又有效。

2.多元主体评价。

实施个性化阅读之我见 篇5

个性化阅读不只是一种教学方式,也不只是一个教学概念,它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不应搞“一言堂”,应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思考、发言时间,使他们有所领悟、有所启发;应让学生多阅读相关文本的书籍、资料,有更多的联想空间……就如何更好的贯彻“个性化阅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既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更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著名语文教师李镇西在他的文章中写到:“教师并不是以真理的垄断或是是非的仲裁者自居发表一锤定音的‘最高指标’,而是充分行使自己也同样拥有的发言权,以富有真理性的真诚发言,为学生提供一些更为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加丰富的选择。”[1]但是如何发表一些中肯的意见呢?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所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建立一定的档案,对学生加深了解。教师应建立全体学生的档案,例如年龄、性别、爱好、个人特长、喜欢读何种类型的书等。这个档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学生的成长而发展变化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把他们组成不同的组别,以满足个体差异较大的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要求。

二、给予学生针对性的阅读指导

教师周佳曦认为:“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平等对话者参与者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二是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负有引导的责任和义务”[2]。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与文本进行对话,要读出文本所蕴涵的意味,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才会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本第一册第一课的《荷塘月色》一文中第五段上有这样一句话:“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学生读了这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令人毛骨悚然。学生就开始疑问:“作者为何用这么一个恐怖的形象来形容月色呢?”笔者让学生自由讨论。有学生这样理解:“鬼在人们心目中是模糊不清的,究竟什么样谁都不知道,好像一幅抽象画一样。那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也是模糊不清的,所以用鬼来形容。”也有学生这么说:“因为鬼一般在晚上出现,月光下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也有鬼一样的效果。”笔者让学生仔细品味一下课文的总体感情,找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并通过这句话来找出全文的感情基调,联系全文感情色彩,再来理解这句话。终于有学生领悟到了:“因为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所要反映的情感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而‘峭楞楞如鬼一般’,读起来令人心理恐惧,正好体现了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孤独、寂寞、清冷的。这句话正好表达出作者淡淡的哀愁。”这样在学生的不断探讨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终于能够感悟到课文的深层次内容。所以,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老师要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

三、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把学生看成是呆板的群体,而是应该把他们当作真正的读者,课堂上的主人,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

(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学生只有多读、精读、有思想的读,才有自己的个人的感受。教师要指导学生:初读时泛读、再读时精读、三读时有感悟的读。力求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领悟、读后有思想。学生在每次阅读中都有新的体会,而不是泛泛而读。学生学会“在读中学”“在读中学会思考”。例如讲《灯》,就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读十多分钟的文本,学生的思路自然而然的就开阔了。提问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就很有针对性了。

(二)要给学生自主选择材料的机会

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个体。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教导我们要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允许并帮助他们阅读不同层次、类型的材料。有些学生喜欢读内容浅显一点的,那就让他们阅读寓言、小小说等;而有些学生喜欢名著,不妨开一个书单给他们,让他们各自向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发展,获得最好的阅读体验。在学习文本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这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让他们有自己的独特的感悟。

(三)要提倡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让学生自主的选择

阅读分好几种,有泛读、精读、默读、朗读、略读、细读……没有必要让学生千篇一律的以一种方式来阅读。每个不同的个体都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我们也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领读、范读等。当然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做有效的指导。

四、鼓励学生多重思考

周佳曦认为阅读教学就是“在阅读中创造学生意识的内涵,应包括学生独立阅读的意识、独特体验的意识、独具视角的意识和独到见解的意识几个方面”[3]。就这个观点看来,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放弃自己的“师道尊严”,蹲下身子,与学生在同一个平面看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轻松的、自由的讨论环境,营造一个无话不说、无话不谈的学习气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爱好对课文产生共鸣、认同,也可以对课文进行质疑、批判等。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就能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对课文进行多重的分析。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习的时候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要相信自己。从而使他们对课文有自己的见解。这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

注释:

[1]李镇西:《我的语文素质教育观》,http://blog.eduol.cn/user1/lizhenxi/cmd.html。

[2]周佳曦:《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老师》,《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年,第7期,第29页。

[3]周佳曦:《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解》,http://chinese.cersp.com/sJsys/ShowArticle。

(龚卫娟 江苏海门职业教育中心校 226100)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途径浅探 篇6

“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句名言。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说过, “每一个阅读瞬间都在刺激记忆, 而被激发记忆则能够通过不断调整视角的方法使各个视角活跃起来, 并且逐一个性化。”也指明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阅读文学色彩浓烈的课文, 学生的感受肯定会因人而异, 在头脑中树立起来的形象就肯定会与众不同。

我们知道,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总会不自觉地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 他在“二度创作”中融入的元素总是鲜明而独特的。而人们又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 往往会情动于中、热泪盈眶。为什么?那是因为在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理解和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 让学生调动起积极的情绪体验, 融入文本, 主动探究, 大胆质疑, 这样学生在文本中痛快淋漓地走了几个来回, 凝神思考, 熏陶渐染, 不知不觉中就会发现自己变了, 变得比昨天更智慧、更善良、更宽容了。

比如, 教学鲁迅小说《祝福》时, 就有学生敏锐地发现了其他学生忽视的问题, 并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祥林嫂后来不是嫁给贺老六并给他生了个儿子吗?为什么鲁镇的人们还称她为祥林嫂, 而不称她为贺六嫂?”而其他同学也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祥林嫂再嫁的事实得不到鲁镇人们的承认, 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教条已经毒化了鲁镇所有的人。

当然, 让学生各抒己见谈感受并不等于听之任之, 教师袖手不管。对于某些明显错误的看法, 笔者在表扬其踊跃发言精神之后, 也会选择不同的方式予以纠正, 其中最多的方式是启发学生自我纠错, 而不当即予以否定。

二、鼓励学生质疑求异

阅读由于是一种见仁见智的审美活动, 所以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差异。同时, 一部伟大的作品, 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人总能从中获得不同的美感和启迪。而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囿于教材和教参的束缚, 无视学生思维的个性差异, 掐灭了他们头脑中闪耀的思维火花, 使之错过了个性发展的良好时机。所以,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 让他们思维的大潮“奔流到海不复回”, 使智慧之花竞相开放。

笔者两次执教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 阅读的方法不同, 效果也截然不同。笔者第一次这样对学生说:“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看看这种思想表现在哪里?”于是, 学生就围绕笔者的这唯一结论、统一思想来寻找唯一的答案, 味如嚼蜡, 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在第二次执教时, 笔者就修改了教学设计:“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传统的看法是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你有不同的意见吗?玛蒂尔德是个怎样的人?”几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笔者接着在投影幕上打出一行字,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玛蒂尔德是个_____人?”笔者鼓励学生走上讲台, 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请听其中几位学生的“异解”:

甲说:“我认为玛蒂尔德是个诚实的人。为了赔偿项链, 她不辞劳苦, 努力攒钱。并把攒到的钱如数还给物主。不像现在有些人, 借钱不还, 甚至携公款逃遁, 难道他们不感到汗颜和耻辱吗?”

乙道:“我倒觉得她是个执著的人。为了赔偿项链, 四处借债, 十年还账。这十年, 是一个人一生最美好的青春, 没有彷徨, 没有埋怨, 没有半途而废!这种执著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丙言:“我认为她是个爱美的人。她梦想、她羡慕、她追求、她希望有一条美丽的项链;四个‘陶醉’写出了她爱美的心理。爱美之心, 人人有之。现在不是有美女大赛、美女影视、美女经济吗?爱美之心, 何罪之有?”

鼓励学生质疑求异, 引导学生进行有度的阅读批判, 培养学生真正的个性化阅读能力。“阅读, 就其本质而言, 就是读者在文本的启发引导下不断产生意义构建的过程。在这其中, 读者理解欣赏的角度不同, 层次不同, 其最后构建的意义也不同。这不同的意义, 应该就是学生阅读创造的结果。”“阅读批判”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阅读的最终环节, 那么, 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就要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 在感受的基础上加强理性的思辨。“每一个读者都是通过自己的生命轨迹走进或走近作品生命的某一个角落的”, 让学生的阅读真正从“他我”向“自我”方向发展。

三、运用研究性阅读方法

提倡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还应运用研究性阅读方法, 就是要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 “个性化阅读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主观的、个体的、独立的钻研探索, 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会学习, 体会发现, 体验创造, 以此培养探究精神和求知热情, 培养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 现代文阅读教学还应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分为课内、课外合作学习, 有四人小组式, 也有自由组合式;有课堂讨论式, 也有课外交流式;有校内活动式, 也有校外实践式。”比如, 学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对史铁生的作品有兴趣的学生就可自发组织在一起, 分工合作, 查找资料, 研究史铁生文章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色。学了李白的诗歌《蜀道难》之后,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 以“李白诗歌”为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去感受古代文化、名人文化的博大精深, 厚实隽永。

运用探究性阅读策略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 探究性阅读是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的建构活动, 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占有更丰富的知识信息, 以提高探究的起点。学生可以品味、揣摩从各方面获取的相关信息, 逐步形成语感。在阅读课上, 教师引导学生探寻作者的思想, 让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 进行填补。这样, 既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能体现其独特的阅读体验。

四、运用比较阅读

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上或形式上有一定相似点的文章加以对比, 有分析地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诸方面的理解, 可以为个性化阅读鉴赏铺平道路。比如, 在教学元杂剧的时候, 学生接触到两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一是饱受冤屈而又坚贞刚烈的窦娥, 一是深沉、含蓄却大胆突破礼教牢笼的崔莺莺。她们两人的形象特点有共通之处, 即刚烈、坚贞, 不与恶势力妥协。于是, 笔者就趁势启发学生, 两个女性形象有相似的地方, 那么作者用以塑造她们的语言有没有不同呢?这个点拨开启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思维闸门, 学生着手进行比较阅读, 通过讨论、探究, 终于揭出了“奥妙”:

《窦娥冤》语言通俗自然, 朴实生动, 曲词重于叙事说理, 很少有景物描写。作者不是间接委婉地抒写人物的内心世界, 而是慷慨激昂地表达人物的情感, 使人物的性格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如窦娥在被绑赴法场的路上控诉道:“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 做得个怕硬欺软, 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 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段曲词通俗自然, 直抒胸臆, 酣畅淋漓地表达了窦娥的满腔怨恨, 表现了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

而与《窦娥冤》相比, 《长亭送别》的语言华美秀丽, 文采斑斓, 而且情感抒发温婉含蓄, 长于借景抒情。比如开头一曲[正宫][端正好], 就以粲然的文采, 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长亭送别图:碧云渺渺, 黄花遍地, 西风凄紧, 北雁南飞, 枫林染醉。这几种富于暮秋特征的风物, 凝练、优美, 构成了一派:“悲哉, 秋之为气也”的景象, 满目萧瑟, 助人滋长离别情绪。全曲纯以景语抒情, 末尾结一“泪”字, 情寓景中, 情景交融。

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让笔者颇感欣慰, 于是, 笔者适时赞扬他们解读得很好, 并指出这正好体现出了关汉卿“本色派”和王实甫“文采派”的特色和区别。

作为语文教师, 要善于从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发现他们在内容或形式上的相似点、相异点, 要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比较阅读才能使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切忌盲目进行, 让学生生拉硬扯、散漫乱谈, 否则, 就达不到阅读的目的。另外, 比较阅读最忌浅尝辄止, 蜻蜓点水, 一定要花大力气挖掘, 从感性到理性, 通过比较, 明晰两篇文章的特色, 以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德) 沃尔夫冈.伊瑟尔著.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金元浦, 周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2]严华银, 徐思源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语文教学通讯, 2000, (24) .

[3]钱理群.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J].教师之友, 2001, (6) .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研究 篇7

一、我国高中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状况客观论述

须知此类教学工作不存在年级限制,主要依照特定题材时代背景资料搜集、作者生平事迹陈述、词汇读音校正、关键性语句内涵解读、写作语言特色确认等工序流程加以系统化覆盖渲染。实际上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始终存在诸多弊端,如若长期放置不管, 必将导致学生素质化教育改造绩效的溃败迹象。相关细节表现为:

第一,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解析上述内容过程中思维过于烦琐, 如忽视课外内容本身理解难易程度,或是阅读引导方式模式、程序化特征显著等现象。

第二,学生群体学习积极性大幅度下降。尽管新课程改革体制已经得到广大教育机构认可并系统化实施,但是目前高中课堂内还是不能提供给学生充足的课题阅读、语言训练经验累积、特定篇章中心思想提炼解读时间。

结合相关机构对我国高中新课标改革方案的实施建议加以对比校验,涉及后期高中语文课堂内创新形态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指导方针,旨在合理探测课堂内部学生个体语言灵活组织技能和语感情绪衔接发展效率,结合各类先进技术创设生动化感知情境,辅助高中生快速参与到课外富含感情阅读活动之中;同时督促班级内部成员配合小组探究、交流等途径,精确提炼和科学整理高中语文课程系统化学习要诀,有机增强自身语言综合式表达技能,最终全面激活对世界应有的审美、科学探知意识。由此看来,新课程改革的指标设置如此清晰透彻,也就是说,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师, 有必要及时吸纳各类先进辅助性设备资源及其灵活控制经验,竭尽全力为优化课堂内部语言个性化教学规范质量创设更多的支撑引导贡献。

二、后期我国高中语文课堂内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内容的科学验证与细致解析

笔者主要联合上述实践调查内容与高中阶段新课改标准进行清晰化对比校验,同时运用先进辅助性技术资源创设生动化感知情境, 顺势激活个体自主性跟进意识,长期与教师进行心得交流,并共同参与到既有阅读教学辅导方案的改良优化互动单元之中。

(一)想方设法稳定高中生阅读活动主体性掌控意识

真正富有责任心的高中语文教师,敢于尝试一切新奇事物,运用自身独特思维模式进行教学方案整改;同时鼓励学生在自主化阅读过程中传承各类趣味性知识研习信仰,能够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 为今后专业发展前景舒展积累更多过渡转变实力。新课程改革力求赋予高中生群体应有的语言应用技能、课题内涵理解经验,确保令其情感价值观梳理潜质得以系统性激发基础上,建立起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引导地位。因此,需要指导教师尽量提供给此类群体独立阅读的时间、空间,尊重其个性喜好特征,将师生快乐体验元素融为一体,避免课堂内部交流氛围的萎靡迹象。再就是教师在教学时间设定过程中应保留教育的民主思想,尽量吸纳学生意见,而不是完全按照教材、教参和教师熟悉的内容和长处去教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感,诱发学生的悟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有一种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阅读,实现独立阅读中的自我感觉和感悟。

(二)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语言应用技巧多元化训练

现如今我国高中生人格全面化发展理念得到各类教育机构全面认同,而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工作必然要遵照某类基本性规则, 如若缺失对特定语言衔接规则的认知力度,想要在合理时间范围内提炼特定篇章主旨,便也是不现实的。由此,教师可以考虑在课堂之上根据语言应用要诀设计相关性问题,必要情况下直接将学习的重点引导到学习写作驳论文的方法上来。如对论点的学习,要引导学生注意论点出现的位置、陈述论点的语句的特征等,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比喻论证的特点、作用,以及自己如何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进行写作;对议论文的语言的分析,可以从严密和准确两个特点来对学生进行训练等。规律清楚了,再辅之以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阅读、写作议论文的水平必然会逐步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优化工作,本身系统性较强。作为新时代语文教师,有必要全面参与到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活动,令自身思维形态得以全面舒展,能够在今后时刻关注学生实际需求,借用各类辅助性资源稳定阅读教学内容趣味感知特性;同时高度传承以往优质化阅读教学引导经验,并进行大力改革创新, 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个性化实践交流机遇,令个体阅读分析能力与日常阅读训练难易梯度得以同步提升。

摘要:随着新课改方针的系统化覆盖落实,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但是整体规划引导方案始终不够完善,难以在合理时间范围内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改造意识。为了彻底遏制此类不良状况重复滋生结果,笔者开始主动整合以往诸多阅读教学工作记录材料,加以细致校验分析,结合各类辅助性设备资源,赋予课堂内部阅读训练内容趣味感知特性,希望以此引起学生主体个性化素质改造共鸣思想;同时按照教师指示进行小组自由划分,并细致探讨各类阅读课题内容,借此推动自身人格健全发展,建立应有的自信心态,敢于接受今后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的各类困境挑战。

怎样实施个性化阅读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个性化,小学语文

引言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动态的对话过程。当前的阅读教学往往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 而对学生的阅读实践重视不够, 学生自主思考、文本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严重不足, 这就导致阅读教学的生成远远小于预设, 语文阅读教学的个体参与兴趣与阅读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思维培育、问题引导、读写结合等方式,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其在个性化思考过程中, 加深对文本的探究, 扩大想象空间, 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 往往对故事性、趣味性、体验性的情境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妨以图片、谜语、故事、游戏等方式创设情境, 以此激发对阅读材料的求知欲望, 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在《爱如茉莉》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播放多媒体图片, 配以民歌《茉莉花》作为背景音乐, 将学生迅速带入一种温馨淡雅的文化氛围中, 使其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这时, 教师出示字词卡片,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标出生字, 读后给生字注音并组词。有学生别出心裁, 结合字形及字义, 为“揉”字造句:我用双手, 轻轻地为父母揉肩捶背。这样, 不仅帮助学生识记字词, 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想象。全班初读课文后, 让学生试着对《爱如茉莉》的故事及情感特点进行概述;同时, 略读便可看出“爱如茉莉”是行文线索, 为了表现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 文中多次出现了细节描写, 请学生找出来, 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心理及语气。妈妈明明病得很重, 明明身在医院, 却还要惦记着未归的爸爸, 并交代“我”等爸爸回来后煮饺子给他吃, 妈妈“叮嘱”背后的心理活动是什么?这样学生在既有的阅读期待中深入文本, 就很容易读出:妈妈置自身的病痛于不顾, 心中惦记着为爸爸“包饺子”, 以小见大, 细节之中饱含着妈妈对爸爸的关爱之情。教师顺势启发:妈妈交代“我”的话, 应读出什么语气?学生深入思考, 结合妈妈对爸爸的牵挂的心理以及妈妈病弱的身体状况, 应饱含牵挂之情, 读出虚弱的语气来。

二、巧设疑问, 推动文本探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人们在既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对外在知识的建构而完成自身的认知与理解。以此来推论,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的讲解或点拨、设疑或引导, 必须依赖学生的“内化”而对阅读材料产生影响, 进而推动文本探究, 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这就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爱如茉莉》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在成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 还要巧设疑问来推动学生的文本探究:在作者的心目中, 茉莉花平淡无奇, 根本不足以与真爱相媲美, 可是妈妈却一本正经地说她对爸爸的爱就像茉莉, 那么你能否在文中找出茉莉花的特点?学生经过阅读探究, 从文中读出关键词: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教师设疑:“我”一开始认可妈妈所说的如茉莉般的真爱吗?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在阅读中, 学生很容易发现:起初, “我”并不认同妈妈关于“爱如茉莉”的回答, 从“差点笑出声来”“这也叫爱”等词句中能够体现出来。那么, “我”对于“真爱像茉莉一样”的想法, 从最初的“怀疑不屑”到后来的“有所领悟”, 再到最后的“深深感动”, 有哪些细节小事打动了“我”, 让我感受到了父母之间的深情?学生通过阅读探究, 理清行文思路:“我”与妈妈谈论真爱—妈妈病重住院后的“叮嘱”—爸爸归来后直奔医院—“我”到医院看到的温馨画面。由此可见, “我”对真爱的理解与感悟, 是随着细节的推进而不断加深的。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 教师不妨以“爱如茉莉”为研读核心, 继续设置疑问, 诱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处处有“茉莉”, 那么作者是为了描写茉莉而写茉莉的吗?不, 是为了写父母之间的平淡而深厚的“真爱”而写茉莉的。“我”对真爱的理解与感动, 在“妈妈生病住院”的事件前后的变化, 并没有直接体现出来, 请学生拿起笔, 在关键的语段中补写出来, 同桌之间交流分享。

三、思维培育, 促进个性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与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培育, 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思考与解读。

在《爱如茉莉》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体验, 引导学生谈认识, 同时以问题启迪其思维:爸爸为了更好地陪护生病的妈妈而伏在床边, 守护了整整一夜, 而妈妈为了不惊动熟睡中的爸爸, 宁可自己手脚酸麻。由此你能得出什么启示?学生通过阅读探究, 感受到了父母之间的平淡而深厚、细腻而动人、温馨而纯洁的真爱, 而这种爱是相互的, 是两个人相互为对方着想的无私的爱。对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个人体验, 形成发散思维:本文以“爱如茉莉”的故事告诉我们, 真爱不是花前月下, 不是轰轰烈烈, 而是平凡生活中的点滴温暖, 是美好的细节, 请结合本文及你的生活体验, 谈谈你的理解。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及自身理解, 就师生情、友情、亲情方面纷纷发表个人看法, 也为他们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形成了丰富与完善的思维体系。

四、读写结合, 扩大想象空间

语文教学讲究读写结合, 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而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片段的思考, 对某个句式的仿写, 对文本的拓展写作等, 往往最能体现他们在个性化阅读中的综合能力。在《爱如茉莉》的教学中, 当“我”按照爸爸的嘱咐, 携着一束茉莉花来到病房, 我看到了什么画面?学生明确:妈妈睡在病床上, 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 而爸爸“握着妈妈的手”, 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此时此刻, “我”的内心是怎么想的?请你发挥想象, 将作者面对这感人一幕时的心理活动描绘出来。根据教学效果反馈, 不少学生对亲情并不陌生, 对文本中所体现的父母之间的平淡而深厚的情感, 容易引发强烈的心灵共鸣。对此, 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并让学生根据表演心得写出自己对“真爱”的理解, 可以是诗歌, 也可以是细节性的语段描写。这样, 学生借助表演情境来拓展文本, 通过片段写作多角度丰富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考, 有利于扩大想象空间, 为个性化的阅读提供支撑, 为个性化的写作提供素材。

结语

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合理设计教学, 打破传统的教与学的范式, 平衡好阅读的质与量的关系, 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探究、阅读想象等, 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丹.探究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 2016 (26) :136-137.

[2]芦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35) :225-226.

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需注意的问题 篇9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不能任由学生“天马行空”

个性化阅读是指在现代阅读理念的指导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以理解性阅读为基础,从作品的基本意义出发,尊重作品的“基础性内容”(指文章所显示的“环境或者说背景、结构、逻辑”)而进行的“合理诠释”,是学生与文本、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而认为个性化阅读可以“无中生有”的学生,凌驾于文本之上,自以为获得了对文本生杀予夺的大权。这样的学生参照当代的生活背景,凭借天马行空式的想象,任意曲解文本,甚至脱离文本。他们曲解了“个性化阅读”的内涵,将文本解读成“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因为开价太高才卖不出去”、“孔乙己向法官递交申诉状了,打赢官司了”、“《背影》中的老父亲是因为懒得走路才从铁轨爬过去,还被铁路公安抓住罚了款”……

试问,如此解读文本的学生到底将文本放在什么位置?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狮子大开口地漫天要价,还是安徒生笔下卖火柴的可怜的小女孩吗?那她的典型意义何在?文本中批判社会黑暗的主题又何在?如果为了体现“个性”而去任意曲解文本,对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有何帮助?这样,只能使文本失去了它本身的本质性、前提性意义,让学生去戏说文本,戏说经典,只能将语文“妖魔化”。如果任这种“妖魔化语文”风靡教坛,将会对纯正语文造成极大危害,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带来毁灭性破坏。

曾祥芹先生曾说:“个性化阅读的基本原则是‘多元有界。读者在作者‘第一文本的基础上见仁见智建构了‘第二文本。但多元解读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不是无界的,而是有界的,这个‘界就是文本语境,就是文本的客观意义。在肯定文本解读的主观差异性的同时必须坚持文本解读的客观统一性。”[1]因此,个性化阅读要从作品的基本意义出发,尊重作品的“基础性内容”(指文章所显示的“环境或者说背景、结构、逻辑”)而进行“合理诠释”。

笔者认为个性化阅读应该是“有中生新”,应该通过积累性阅读与理解性阅读把各部分的理解进行综合分析,联系自己的体验、经历,与作者保持良好的心灵沟通,通过不断探究、创新,从而形成个性化阅读。无限提高读者主体地位而将作者放逐于后,随心所欲、毫无节制的,甚至是美其名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方式和态度是非常不可取的。个性化阅读是积累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的升华。积累性阅读的基础打得越扎实宽厚,理解性阅读水平也就越高,那种“天马行空”随意化的解读是要不得的。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不能以牺牲教师的教学个性为代价

我们强调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而往往忽视了教师的个性。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多元理解,教师必须有一个衡量价值取向的尺度。如何把握这个尺度,势必要求教师与文本先对话。教师只有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品咂文本语言的精妙,深刻领会课文的人文意蕴,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并挖掘蕴含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做出多元解读是积极的教学行为。但是,不可回避的是,学生作为个性迥异的生命个体,他们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这使得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反应也不见得是完全合理的,因此,教师面对学生的体验切不可一味地肯定、叫好,让评价失去原则。

有人认为:魏书生的教学素养是谁也学不了的,还有人认为“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些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事实上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对学生的研究与定位、对教学方法的感悟与实践、个人语文能力的积淀与修养、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情感与态度等都是有差别的。同时,在平时的工作中,有的老师爱张扬,有的爱低调;有的善独立思考,有的善兼收并蓄;有的会说,有的会写等等。这些差别就构成了教师的教学个性,这些“个性”直接影响着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学生“个性化阅读”方法的形成,甚至决定着学生阅读的价值取向。就目前的阅读教学来看,老师都循着一个模式,认为学生想法越“独特”、说得越离奇就越“个性”,这样就有了如读汪曾祺《胡同文化》说“破烂房子早该拆掉了”;读李密的《陈情表》大谈“李密是拿亲情作筹码向晋武帝叫板”;读苏洵的《六国论》说“秦灭六国是历史的进步”……一些偏离价值取向的所谓个性化的感悟。

也许是因为新课程的大势所迫,有些教师由作品主题意义的绝对一元化走向了对任意穿凿附会的认同。有的教师对学生在解读文本时附会之论予以肯定,也许是怕被别人指为压抑学生的个性和扼制学生思维创新吧!但是,矫枉不能过正!对文学文本意义的解读,的确会打上个人主观色彩的烙印,但毋庸置疑,读者的主体作用不是无限延伸的,它理应受到作者、作品的制约。“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孔子,但一千个孔子还是本自《论语》的孔子。”[2]由于重视读者主体创造性而忽视作品整体性、本质性的意义是片面的。如果一个读者的解读如梦中呓语,自以为是,不能激起其他读者的共鸣,这项解读的工作也就失去了价值,反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就不能起到培养创新思维的作用。

最近,笔者听过一堂县级公开课,有一个老师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时,鼓励学生就其主旨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个出发点无疑是善意的--有一个学生说“她拥有那么多珍宝,为什么不另选夫婿?”这个解读的结果看上去好象很个性化,事实上,这种个性化的解读扰乱了人物性格的逻辑,是很浅薄也是难以成立的。教者居然对这种归纳给予了高度赞赏,而后的专家点评中,也居然大施溢美之辞,认为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具体表现。说法很让人费解!

因此,对于无限衍义的解读观,教师应正视它的危害,将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下。总之,研究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绝不能忽视教师自身的个性!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不能过多过滥

(一)存在的问题

现在,笔者高兴地看到,不少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都在自觉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并积极运用来辅助阅读教学,这给阅读教学带来了不少生机和活力。但是,随着多媒体课件被广泛引入课堂,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喧宾夺主,貌合神离,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堵塞学生的想像空间等。

1.多媒体课件使用过滥

时下许多各级各类的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简直成了多媒体制作技术的比拼舞台,各种声音、图像、音乐、动画、视频、文字等材料通过大屏幕和音箱作用于人的眼睛和耳朵,强烈刺激着人的感官神经,且接二连三,充斥课堂的始终。教师在相当程度上成了机械的鼠标操作员,学生则成了偶尔信口开河、人云亦云的说上几句的看客。笔者观摩过一节电教整合课《江南的冬景》,主讲的教师在本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躬身操作电脑,切换各种文本、声音、图片、视频之类,学生们则好奇而茫然地盯着大屏幕,既为课件的声、光、图、色所吸引,又不知自己在学习些什么。联翩优美的画面从眼前闪过,低沉抒情的乐曲在耳边回荡,哪有时间提出和思考深刻而有价值的问题?在不知不觉中被教师带入了预设好的结论中,没有丝毫感悟、理解、欣赏、评价、创新可言。

2.课件内容堵塞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一位教师在讲《我的叔叔于勒》时,课件上展示的菲利普夫妇都是一副十足的冷酷、贪婪的丑恶嘴脸,学生们看在眼里,哪里还会有对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解读呢?

3.用课件展示“答案”

每个问题提出来,师生经过讨论,表面上“统一”了见解后,教师都要用课件给出“标准答案”。问题和课件是一一对应关系,表面看严谨、周密,却限制了学生个性化思维的深入。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教师要认识到多媒体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助手。恰当使用多媒体可以创设良好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精神,还可以补充资料,增大课堂容量,增加课堂的开放性和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课件绝不是课改的装饰或招牌,也不是可以包办一切的灵丹妙药,它永远也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一堂课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学生是否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确实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全面达成知识和能力、过程和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目标。

2.语文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应掌握好“度”。真理再向前迈进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在使用多媒体之前应仔细评估它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盲目贪多求全,不能喧宾夺主,主客倒置。不考虑好这些就滥用课件,其结果只能会适得其反,既浪费了教师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又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剥夺了其主体性,削弱了课堂学习的效果,费力而不讨好。须知,语文课堂教学归根结底还得落实到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对文本的解读欣赏,对三维目标的扎实落实上来,这是任何精美的多媒体课件都不可能替代的。

3.不使用或较少使用多媒体未必就不是一节好课,关键看需不需要。如果为使用而使用,将课文和课本上的插图制作成课件用屏幕显示,那就完全看不出它有什么积极作用了。至于将板书制作成课件展示出来,则是忽略了其提纲挈领的独特作用和动态生成的特点。而为问题设计好相应的答案用课件来展示,则会无形中束缚住学生想象的翅膀,使其陷入单项思维的泥潭中,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害无益。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全面走入课堂,在带给教师惊喜和神奇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和思考。著名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指出:“今年由于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不少语文课上快餐式的‘读图几乎取代了‘读文的训练,这又进一步加重了语文教学失魂落魄的症状。”但是,只要教学者注意研究它的运用规律,扬长避短,恰当使用,它就一定会给个性化阅读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注释:

上一篇:中考英语完形填空下一篇:混合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