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教具

2024-05-03

直观教具(共10篇)

篇1:直观教具

例说生物教学中直观教具的使用原则

作者/ 张晓平

摘 要:随着新的教学媒体的出现,某些直观教具,如挂图等退居二线,而这些教具的使用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应被舍弃。如何协调各教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呢?提出了在使用时要把握选择的最佳性原则、安排的有序性原则、展示的适时性原则。

篇2:直观教具

一、选择的最佳性原则

恰当使用直观教具进行生物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研究对象,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生物学课堂上如何选择教具,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选最直观、最有代表性、最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教具,做到教具“少而精,少而实用”。例如,在学习《使用高倍镜观察细胞》时,最好选用实验,让学生可以自己体验反光镜、转换器的作用,能通过调焦知道粗细准焦螺旋及调节方向与镜物距离的关系,体会使用高倍镜的步骤和要点。而在学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最好选择生物膜的结构模型,通过学生的反复拆装让学生掌握生物膜的组成、结构,更重要的是了解模型建构思想。

其实学习生物学的魅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因此要把握一切能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动手的乐趣。了解学生,把握目标,使教具能发挥出最佳的组合效果,这就是选择的最佳性。

二、安排的有序性原则

有时一节课教师会精选出多个教具,这就要对这些教具做合理有序的安排。例如,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实例》时,渗透现象非常重要,我们不妨先选择实验让学生能够自己观察液面的变化,思考液面变化的原因,探讨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而要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选择挂图将局部放大,观察单位面积内膜两侧水分子及葡萄糖分子的个数,分析单位时间内进出膜的水分子个数,最终明确液面变化的.原因及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教具是为学生服务的,在安排教具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对不同教具的可接受性,分析不同教具的优劣合理安排,使各种教具都能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以达到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并培养其观察和思维能力的目的,这就是安排的有序性。

三、展示的适时性原则

在生物学课堂上,教师要掌握好各种教具的展示时机,像上例中实验和挂图解决的是同一内容的不同方面,实验是先宏观把握,观察到液面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而挂图则在学生要释疑时针对微观的分子层面进行放大突破教学难点。选择了多个教具在使用时,要做到其他教具不会妨碍正在展示的教具的演示。每种教具只能在讲到与之相关的内容时才能展示,我们有的教师习惯上课铃一响就把本节要用的模型放在讲台上,或进教室先把要用的挂图挂在黑板上,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学生对直观的教具感兴趣,一开始就展示,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教具吸引而对教师所讲内容则注意很少,等到需要展示时强调观察教具学生对其已经失去兴趣。

参考文献:

[1]顾咏梅。生物教学中的直观教具[J]。生物学通报,1995(7)。

[2]谢亦驰,谢锦培。也谈直观教学[J]。中学生物学,(11)。

[3]孙鸿才。生物课堂教学中直观教学的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7)。

篇3:直观教具

一、科学地使用历史图画,有助于学生树立起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具体而真实的形象

历史图画的使用,在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些图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具体而真实的形象。比如,讲述商代“司母戊鼎”时,仅靠老师口头描述,很难使学生形成历史的表象,影响了学生对“司母戊鼎”的认识和了解。如果引导学生识图,并介绍形状,构造和历史地位,这就可以使学生形成关于“司母戊方鼎”的历史表象,加深了对“司母戊方鼎”的了解和掌握。在讲述罗马共和国的历史时,我就选择了教科书上的图画《角斗场上》,并补充了另二幅图画《罗马奴隶主的农庄》和《战争中的斯巴达克》,使学生能对罗马奴隶制高度发展时期大量地强迫奴隶从事劳动的社会现象,以及斯巴达克奴隶起义的原因和战斗情况,有一个比较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二、灵活地使用历史地图,有助于学生形成明确的历史空间概念

首先,充分运用各种历史地图,有助于学生形成明确的历史空间概念。比如,老师在讲述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这些历史知识时,必须使学生形成“西域”、“西洋”的空间概念,从而为学生掌握出使西域和下西洋的前后经过,并对认识其历史作用创造了条件。如果离开历史地图,仅靠老师讲述,则很难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利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因素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同的地理环境往往形成不同的民族或者国家发展的不同特点,一定的地理条件也会直接影响着某些具体的历史活动。比如,讲授中国古代史《春秋五霸》一课时,使用《春秋五霸》形势图。先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出齐、晋、楚、吴、越五国的地理位置,学生应不难发现五国称霸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齐国称霸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齐国的地理环境是其称霸的基础。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使直观教学更趋于完美

多媒体教学作为目前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已得到广泛使用,已逐渐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因此,多媒体在历史课堂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比如,在讲《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我利用开国大典的视频来导入,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那让人热血沸腾的天安门广场,学生自然而然地想了解新中国成立的点点滴滴,这就创设了学习这节课的情境。讲《上古亚非文明》时,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埃及的风光》,最后定格在“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并打出问题:古老的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它有什么用途?为什么它成为埃及的象征?使学生在一系列问题中通过学习找到答案,从金字塔联想到尼罗河,从尼罗河联想到古埃及的历史,从而留下鲜明的印象。

四、根据已知自制学具,培养创新型人才

历史学具的亲手制作,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给了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广阔空间。

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后,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出与此相关的实物学具,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亦能在制作中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个性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比如,讲《西周的灭亡》时,就要求学生制作西周主要封国分布图。既培养了学生制作历史地图的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印刷术时,让学生用胶泥刻反体字,然后蘸印泥,再印在纸上,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汉字的演变》一课,让他们写出不同的字体,介绍字体的特点及朝代,从而提高了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加深了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不论这些教具是精致还是粗陋,只要学生敢于动手、善于动手,教师均应给予极大肯定。还可将有个人特色的小制作在全班传观,并收藏至教师的资源库,作为日后教学的第一手资料。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目标。

五、发挥板书作用,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是课堂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板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如果设计科学合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应重视板书的设计,在传统板书的基础上略作变动,即将有些该板书的部分,如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历史意义等,用画横线的办法空留出来,待讲完全课内容后,再让学生以填空练习的形式加以补充完整。这种类似小结的做法,一方面,起到了巩固新授课所学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促使学生更认真听课。这样,信息反馈快,能及时发现错误与存在的问题,并第一时间得到纠正,提高掌握知识的正确率。还可以经常抓住教材主要内容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板书,让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根据列出的词语口头填空,经过个别的或集体的几次口头填空,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

篇4:小学英语直观教具的使用

1.教具使用缺乏人文性

为了教学的需要,许多教师都会选择玩偶、毛绒玩具等实物作为教具使用,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当教师利用这些实物教具进行演示、游戏活动时,问题就接踵而来。

片段1:教师C在执教的过程中设计了“Hot pig”游戏,即听指令,传递玩具小猪。当学生听到“Hot pig,Hot pig,Stop,Stop,Stop”时,停止传递,“Hot pig”在谁的手里,谁就来回答问题。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由一开始的传递逐渐转变为扔,“Hot pig”在空中飞来飞去,有时也会重重地摔在地上。师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继续进行着游戏,丝毫没有顾及“Hot pig”的遭遇,游戏结束后更是若无其人地把“Hot pig”放置一旁。

从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们能够看到,教师所使用的教具对于渲染课堂气氛起到了重要作用。学生们热情高涨,复习效果显著。但师生乐于此的同时有没有关注过“Hot pig”的感受呢?在新课程标准中一直提倡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美好品质的培养同样是课堂教学要完成的目标之一。品质培养的最好方法,应是细微之处见成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对学生因势利导。上述案例中所提到的玩偶在生活中是学生亲密的伙伴,在课堂上却被学生抛来抛去,教师在使用教具时缺乏周详的考虑,对所使用教具缺乏人文性的关怀。如果教师人性化地使用所选教具,对学生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乏为品德教育的良好时机。

2.教具使用缺乏合理性

每位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都精心准备了多种多样的教具。有些教具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确实起到较大促进作用,但也有一些教具使用时缺乏合理性,使课堂教学的精彩褪色。

片段2:教师D在执教的内容中包含食物的一些词汇,如“hamburger”“French fries”“hot dog”等,该教师的做法是把真的食品KFC带进了课堂。学生们非常激动地与教师一起学习了这些新词。当这位教师把一根根薯条让某些学生品尝作为奖励时,他们更是争先恐后,学习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但训练的形式一直是单词层面,没有难度的提升。

不难看出,食品作为教具展现在学生面前有着何等的吸引力,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它的弊端却不容忽视。首先,教师在选用这些食品时,必须考虑卫生问题,用拿过粉笔的手直接拿薯条给学生吃显然不合常理。其次,教师还应该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品尝这些奖励食品时,会不会对日常行为习惯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自我约束力差,在这方面更应该多考虑。课堂上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再次,这样的教学环节很容易让学生开小差,减少听课的注意力。吃到东西的学生是在回味教师所讲的知识还是回味食品的美味?没吃到的,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是暗自发誓努力争取,还是在构思如何向家长索取?如此一来,听课的效率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在选用食品等学生较为敏感的实物作为教具时,必须注意使用的合理性,否则适得其反。

3.教具使用缺乏实效性

使用教具的目的在于辅助完成即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具的使用必须具有实效性,否则教具就成了摆设。在大多数英语教师的课堂上,我们都能感受到每位授课教师的用心良苦。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教具的使用方面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片段3:教师E教学有关学校所设学科的词汇,如“P.E.”“math”“art”“music”等,该教师对于这些词汇的教学设计如下:

a. 多媒体展示一张英文课程表,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b.指导单词“P.E.”的发音,学生跟读。

c.提问“What’s the meaning of P.E.?”,学生用汉语回答。

d.评价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学生正在上体育课的图片,再次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试着用英语描述图中人物正在做的事情,教师总结。

e. 用同样的方法教授“math”“art”“music”等单词。

教师E在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使用多媒体展示并讲解新知。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利用不充分的现象。教师已经准备了有关各科目的图片,学生只要看了这些图片就能猜测出新单词的词义。让学生结合一定的语境猜测,并尝试用所学语言来表达,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次很好的语言训练机会,而这位教师却没有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相反,教师“What’s the meaning of…?”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囿于英语与汉语的转换,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永远无法摆脱母语的束缚,从而阻碍了学生用英语来思维和表达的习惯养成,这与新课程理念是不符的。对教具不能充分的利用,一方面使教学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会使教学走上弯路。

二、直观教具使用应遵循的原则

总结以上教学案例,结合亲身的教学经历,笔者认为在使用直观教具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教具的选择及使用必须为既定的教学目标服务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慎重考虑,不能为了只图课堂上一时的热闹,选择与课堂教学内容毫不相关的教具,否则教具的使用就失去了意义。

2.教具的使用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

使用的教具要想被小学生接受和喜欢,就必须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和心理。教师必须注意教具使用的艺术性,色彩要鲜艳,且富于变化,形式要富于现代气息。另外,教具的大小、构图也要恰当合理。

3.教具的选择及使用要力求简便,经济适用

从经济方面来考虑,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性工具,教具的使用范围广、用量大,所以教具的选择及使用应以经济适用为原则。

4.教具的使用要注重时机

安排好教具的使用时机,也就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时机,才能更充分地体现教具的价值。

篇5:直观教具

知识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直观教具的使用可以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如何有效地使用也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使用的必要性

人的感受由于受到刺激物的持续作用将会出现一种适应,一个腔调讲到底,一种方式讲到头,会使学生的视听产生适应性。在教学中为防止这种消极的适应现象,往往要恰当地使用直观教具。早在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在尽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尽可能地放在感官的跟前。”

(二)如何有效地使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效地使用演示实验、板书、板画等一些直观教具;一方面可以克服学生学习过程中生理机能产生的负效应,另一方面也是利用注意的分配规律,将知识通过多种载体分散成细小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的迅速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调动起多种感官以增加信息的来源渠道。

其次,要注意使用直观教具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因为“第一印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它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的感觉刺激,影响“第一印象”的方面有很多,例如,直观教具外观是否醒目,摆放是否整齐有序,以及摆放位置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的观看等等。解决外观摆放方面的问题要求教师应想到它的使用是面向全体学生,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将直观教具放在幻灯下演示放大,如采用有机玻璃或玻璃粘合成的各种拓应槽在幻灯下使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很多实验,如物质的制备(包括加热条件下的反应)、大部分的试管试验、通电条件下的电解试验以及像温度计微小变化等一类的变化试验等等。

实验证明,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下运动的刺激物易于被知觉感受,因此使用些动态的直观教具或将一些直观教具设计成运动的教具而呈现在学生面前。也能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例如可将物质的分解化合、电子的转移流向、物质的溶解扩散等制成活动的模型或幻灯。

再次,还要注意使用直观教具时应尽量形成优势兴奋刺激中心,因为它可以带动多种神经的联系,深化对信息的处理机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体系。因此在使用直观教具时要注意形成高潮氛围,避免平平淡淡地使用,为此,教师可借助于语言、动作、表情配合使用直观教具,以使学生的感觉达到这一目的。

(三)克服错觉的异向

错觉的产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是正常的牛理机能。产生错觉的方面很多,如感官的错误反应,语言的不当引导及动作表情的暗示等等。因此我们在设计或使用直观教具时,应尽量减少或消除这种现象。

(四)注意感觉的短时记忆向永久记忆的转化

篇6:直观 操作 应用

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化;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面对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如何改革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呢?我认为应该做到四点:生活实际入手,引发数学问题;加强直观操作,形成清晰表象;鼓励动手实践,实践中发展空间观念;强化应用意识,应用中提高空家观念。以下结合“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生活实际入手,引发数学问题

费赖登塔尔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说是学习数学,倒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也就是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从现实出发,经过反思,达到“数学化”。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也应该是这样的,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实际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我的新课导入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老师想向大家了解一个问题,愿意吗?

生:愿意。

师: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

生:是的。(生表现的很高兴)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1:很大。

生2:非常宽松。

生3:很温暖、很舒服。

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是女孩,爸爸是男孩,怎么穿?

生2: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

生3: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象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学习后大家一定会更明白。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兴趣盎然,导入新课水到渠成,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学生的有些回答,已远远的超出了数学课的范围,思维活跃,并向着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二、加强直观操作,形成清晰表象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教学中加强直观演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例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中,由于体积概念的.子概念比较多,有“物体”、“空间”、“占空间”、“占空间的大小”等等,学生真正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直接出示体积的意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然后由学生自己讨论,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最后,以直观形象的手段,通过质疑――演示――释疑――举例的方式,逐层理解“物体”、“空间”、“占空间”、“占空间的大小”,以减少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建立体积单位的正确表象是教学中的难点,我首先设疑,出示下图,让学生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

图1和图2比较,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但图3和图4比较就不那么容易了,仅仅数块数不能确定体积的大小,用眼睛看也不能判断出体积大小。怎么办呢?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单位才能判断出体积的大小,自然的引出体积单位。然后逐个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物,再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实物,通过看――量――摸――举例,使学生清晰的知道每一个体积单位的大小,让体积单位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地印象。

三、鼓励动手实践,实践中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版)。由此可见,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尤其显得重要。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中,理解体积的意义,我鼓励学生亲自实验,亲自把石快放入水中观察其变化以理解“占空间”、“占空间的大小”;体积单位的建立,每一个体积单位我都鼓励学生量一量、摸一摸、比一比;体积的初步计量,为了让学生理解“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看这个物体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我先让学生用棱长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图形,指出图形的体积,说出为什么?又让学生用同样多的棱长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摆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每个同学拼摆的形状不一样,体积却不变?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大小与图形的形状无关,关键是看这个物体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课的最后,还专门设计了一道动手操作题:用学具盒中提供的学具搭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估算一下它的体积是多少?思考:怎样才能计算出它的准确体积。通过操作,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强化应用意识,应用中提高空家观念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使学生“运用图形与空间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第一版),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发展只有紧密的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才能进一步的得到巩固和提高;“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中,在教学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个装电脑的盒子,问:

师:同学们,纸盒大家平常都见过,可是它上面丰富的数学知识,你们思考过了吗?

[大部分学生摇头,有些学生进入思考]

师:同学们,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生活中的问题,现在请大家讨论以下,看看能发现什么?

[学生热烈的讨论]

生1:上面有许多的数字。

生2:还有小数,如:7.78,5.65,我猜想可能指得是它的重量吧?

生3:还有一个连乘算式:481×228×486mm。

师:你观察真认真!大家针对这个连乘算式想一想,有什么问题提一提?

生:481、228、486应该分别是盒子的长、宽、高吧?

师:完全正确。请继续想一想:481×228、228×486、481×486、481×228×486又分别表示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在回答481×228×486时学生发生争执]

师:481×228×486到底表示什么,继续学习后面的知识,大家会明白的。对这个盒子还发现了什么,继续说吧。

生1:盒子是一个长方体的。

生2:是长方体的,那要计量它有多高,应该用长度单位。

师:你真了不起,由盒子想到了计量。

生3:计量每个面的大小应该用面积单位。

生4:计量它的体积应该用体积单位,我猜想481×228×486,得到的就是它的体积。(对刚才讨论的问题还不放过)

一个小小的电脑盒子,引发出学生如此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和如此活跃的思维,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应用中得到极大的提高……这一切,在我当初的教学设计时是没有想到的。课后我一直在思考: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只要教师真正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学数学,在实际的应用中去理解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湖北省郧县实验小学      李剑平   贺  环

邮编 442500   电话 0719-7233589

[李剑平: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郧县实验小学副校长,多篇论文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小学数学》、《湖北教育》、《北京教育》等刊物上发表。

篇7: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

牛津英语教材的内容设置生活性强,紧随现代生活的步伐,接近学生,围绕社会,符合教材内容,实物材料丰富。以生活中可以信手拈来的实物作为教具,直观形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又能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把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3BM2Unit3的形容词时,我通过实物的展示,让学生在摸摸,尝尝中学习单词和句型,学生学的容易和有趣。他们在经过自身的实践和体验后对单词soft,hard,smooth,rough,hot,cold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其后的拓展环节中由于学生有了实物的帮助,他们能很快说出The---issoft.等句型,学起来也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运用物主代词"my,your"等词时,我让学生各自拿着自己的钢笔说:"Thisisapen.It’smypen."然后我指着对方的钢笔说:"It’syourpen."于是学生之间产生了对话,我又指着其它学生的钢笔(男、女各一人):"It’shispen.It’sherpen…."这时,学生就自在地变换实物说:"It’smyruler(pencil-box).再进行Isthisyour…..?的问答。这种真实的情景,轻松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掌握了所学新知。如果有些内容不能以实物展示,我便用简笔画代之,以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副妙趣横生的画面。这些有趣的画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人人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提高了上课效率。

篇8:直观教具

一、教具装置图

自制教具装置如下图所示。

二、教具特点及用途

1. 特点

(1) 实用性:取材容易, 结构简单, 易于操作, 安全可靠, 造价低廉。

(2) 启发性:通过模型的建构, 将难以直接研究的对象形象简单化,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 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 互动, 合作交流。

(3) 科学性:以本模型为依托,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有利于学生学习抽象的科学知识,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4) 多功能性:本模型可用于DNA平面结构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教学;转录成的RNA的碱基序列, 与作为模板的DNA单链的碱基序列之间的碱基是互补配对关系的教学;还可用于遗传密码的特点———不间断性、不重叠式、简并性的教学。

(5) 美观性:底座白色, 五种碱基有白色、红色、黄色、深蓝色、浅蓝色, 可谓五彩纷呈。

2. 用途

本教具可模拟以下微观现象:DNA平面结构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教学;转录成的RNA的碱基序列, 与作为模板的DNA单链的碱基序列之间的碱基是互补配对关系的教学;还可用于遗传密码的特点———不间断性、不重叠式、简并性的教学。

三、制作材料

塑钢双排滑道 (长900毫米, 宽75毫米) 、扣板 (2米) 、五种不同颜色 (红、黄、白、深蓝、浅蓝) 的硬塑料板各一张、黑色的贴纸一张。

四、制作方法

(1) 将扣板的接缝槽剪切下来, 修剪成两段, 每段长800毫米 (最多可安放20个碱基) , 宽30毫米。

(2) 以塑钢双排滑道为底座 (充当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 将上述已准备好的长条分别安放在滑道里, 用四个阻头将滑道两端固定。作为安放碱基的座位, 碱基在其上可自由滑动, 并可随时变更碱基种类。

(3) 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硬塑料板剪成可以互补配对 (A与T或U, G与C) 的五种碱基 (长90毫米, 宽40毫米) 。黄色代表A, 白色代表T, 红色代表G, 深蓝色代表U, 浅蓝色代表C。

(4) 用黑色贴纸剪成五种大写英文字母:A、T、U、C、G, 再将字母分别贴到相应颜色的硬塑料板的两面。这样五种碱基就做好了。

五、使用方法

图4、图5两张照片为安放碱基的底座, 碱基在底槽中可自由滑动。这两条底槽相当于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图6是DNA的平面结构, 教师可提前把碱基安放在一侧, 让学生参与动手把另一条链上的碱基放在相应位子上, 体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变换一条链上碱基排序, 相应互补链也随之改变, 千变万化, 体现了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图7中含有T碱基的链为DNA模板链, 通过转录过程, mRNA上的碱基排序如何呢?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把mRNA上碱基排序完成。强调与DNA双链间碱基互补配对不同:RNA链中与DNA链的A配对的是U, 不是T;与DNA另一条链的碱基序列基本相同, 只是DNA链上T的位置, RNA链上是U。

图8是mRNA单链, 借助模型明确密码子概念。遗传密码的特点之一是不间断性:若在mRNA中间插入或删除1~2个碱基, 结果如何?运用模型演示得出结论。

遗传密码的特点之二———不重叠式:针对图9中阅读顺序为:UCA、GAC、UGC;重叠阅读顺序为:UCA、CAG、AGA、GAC等。改变mR N A单链碱基排序, 让学生来阅读, 加深对不重叠阅读的理解。

遗传密码的特点之三———简并性:变换某一固定座位上碱基种类, 每次改变后, 让学生查密码子表找出对应的氨基酸种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其中, 体会某些R NA碱基变化不会引起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改变———简并性。

生物学科所传授的知识大多数是具体的、抽象的概念, 也多是以具体的内容为基础的, 直观教学在整个生物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下面谈谈该教具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六、本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1) 在必修2第三章第2节DNA分子结构的教学中, 让学生运用此模型体会DNA平面结构中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教师从四种碱基 (A、T、C、G) 中随机抽取20个安放在一排滑道的座位上, 而另一排滑道的座位让学生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把对应的20个碱基安放在相应的位子上。

(2) DNA虽然只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 但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却是千变万化的。通过用此模型的演示, 让学生体会并理解DNA分子具有多样性, 可以贮存大量的遗传信息。DNA分子的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说明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3) 在必修2第四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中, 运用此模型演示转录成的RNA的碱基序列, 与作为模板的DNA单链的碱基序列之间的碱基是互补配对关系。RNA链中与DNA链的A配对的是U, 不是T;与DNA另一条链的碱基序列基本相同, 只是DNA链上T的位置, RNA链上是U。

(4) 在必修2第四章第3节遗传密码的破译教学中, 运用此模型帮助学生理解遗传密码的特点———不间断性:信使RNA的三联体密码是连续排列的, 相邻密码之间无核苷酸间隔。所以, 若在mRNA中间插入或删除1~2个碱基, 则其后的三联体组合方式都会改变, 不能合成正常的蛋白质。用此模型演示, 还可让学生理解遗传密码的阅读方式———不重叠式。例如, 如果RNA分子UCAGACUGC的密码解读顺序为:UCA、GAC、UGC, 则它不可以同时解读为UCA、CAG、AGA、GAC等。用此模型演示, 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遗传密码的简并性。由于简并性, 某些RNA (DNA) 碱基变化不会引起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改变。

篇9:直观教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具的使用要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具应符合教学目的。不管教具多么精美,如果它对课堂教学目标没有太大作用,那它就没有多大意义。有些教师为能在课堂中吸引学生注意,绞尽脑汁找了很多新奇教具,比如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先进的模型、各种各样的图片等。至于教具运用的是否合理,学生能否能够接受,都欠考虑。假如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和兴趣仅仅停留在各式各样的教具本身,其后果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偏离主题,从而教具在辅助教学方面失去了它真正的功能。

每一堂课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師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都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都应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绝不能为了迎合教学手段现代化而把课上得花里胡俏。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需要,把教具纳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使其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使用教具的目的性必须明确,不能为了用而用,而要应用得有实在意义。

二、教具的使用找准适当的时机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具的运用要讲究科学,注意做到适量、适时。一方面,教具的使用并非是多多益善,使用不当会过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孩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教具的使用要把握时机和时间。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过早、过晚或过长时间地展示教具,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什么时候使用所选择与设计的教具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特别是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当中,因为语言学习本身就具有较强的逻辑性,顺序性,教师必须把握好投放教具的时机,才能使教具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使孩子得到发展。同时,一样的教具,运用的方式不同,效果就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用心思考,做到即能用得好,又能用得巧。

小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积极参与的心理,简单实用的教具加上新奇的教学方法可以让他们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印象,但过多过杂的教具展示,会让学生眼花缭乱,只记住了“形”而忽略了“神”的存在。那堂课笔者没有用上复杂先进的教具,只是制作了一副简单的农场图,但效果却是好得出人意料。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再经过课下复习就达到了熟练掌握,能说会写的效果。

三、教具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是英语教学的生命。要想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途径和方法进行英语教学,就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入手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为此,在教学中,笔者创设了情景,激发兴趣。小学生年龄小,兴趣不稳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景的创设,通过鲜活的表象、生动有趣的场景,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或准备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有趣的教具,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 。

例如在教授 PEP 5B 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时,笔者就没有呆板地来教授 spring、summer、fall和 winter,而是在课件中设计了一幅可以变化的图片。这幅图片展现了春天的气息:温暖的阳光,浅绿色的小树,小河水轻轻地流淌,微风轻拂,草儿青青,蝶儿飞舞,小动物也睡醒了出来散步,小朋友也迫不及待地到户外来玩,三五成群,放风筝的,做游戏的……个个都玩得那么开心。先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回答:

T:Look at this picture.Which season?”

S1:Spring”,

T:Why?”

S2“The tree is not very green.It’s not hot”。:

T:“Yes,In this picture what can you see?”此时,学生们再也忍耐不住了,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看到的春天景象描述出来:“Let me try!”,“I see a river”,“I see some green grasses”,“I see some butterflies,They are busy”,“I see many animals. They are playing games”看到学生们这样的热情,老师也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说说在图片中看不到的春天景色。

真实情景的设置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兴趣盎然,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英语课堂上创造了和谐活泼高效的教学氛围,创设了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创设的真实情景,更好地发挥了学生 的主体性,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四、要创造性地使用教具

一成不变的教具势必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教具的形式应求新、求活、求变。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和要求,学习内容与题材等进行选择、调整与组合,设计新颖灵活的教具。

小学生活泼好动,为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局限于使用传统教具,而是结合教学内容,利用自己的创意,创造性的制作运用了一些“个性”教具,并巧妙设计教学过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如:在学习 “Clothes”一课时,为了避免浪费时间,笔者自制了一个小教具 :一条裙子。裙子上半身中暗藏着一条裤子 ,裙子背面上半身画上衬衫。在复习完 “Family”一课所学单词后,笔者以要和sister(玩具 )交朋友,送她礼物为情景 ,引出生词dress。学会dress一词后,笔者又以裙子太大 了,需把它改成衬衫为由 ,拦腰一剪 ,一条裙子变成 了一件衬衫,在学生掌握了衬衫一词后,笔者又假装给sister 比说:“呀!太小 了,还是给洋娃娃改条裤子吧 !” 这样 ,“咔 、咔”两剪子 ,一件衬衫又变成了一条裤子。在这样一个情境中,笔者以既生动又迅速的方式很快引出了要学的生词,避免了像用传统教学手段引出生词那样花费过多的时间。学生学得兴致勃勃,通过剪一剪,改一改等活动,变出多种衣服,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畅所欲言。

篇10:谈小学几何直观教学

谈小学几何直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4-0059-02

《新课程标准》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想,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就是在“数学――几何――图形”这样一个关系链中让我们体会到它所带来的最大好处,图形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描述研究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得到的结果。因此,在小学阶段,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到图形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帮助学生学会研究图形,提高几何直观能力。

一、感受图形的好处

在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几何图形能使问题变得简明,图形能展现对象的全貌和本质,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通过图形之间的关系,会使学生产生对相关数量之间关系的猜想,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研究的“对象”抽象成为“图形”,再把“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为“图形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无论是计算还是证明、逻辑、形式的结论都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教学中应有这样的导向,能画图时尽量画,尽量把问题、计算、证明等数学的过程变得直观,直观了就容易展开形象思维。比如:一年级学习5+5=?可以引导学生画5个圆圈,再画5个圆圈,一共10个圆圈。再比如: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一块正方形地的每条边各栽3棵树,那么最少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可以引导学生学画出这样的一幅图:

图一画出来,学生便一目了然了。“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样一道题,从字面上理解有点困难,如果让学生画出图来很快就能算出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了。倍数关系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都比较困难,如果借助线段图画出数量关系,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图形思考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数与形的`结合,能使我们更好地感知数学、领悟数学。

二、研究图形的方法

借助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首先我们要学会研究图形,使学生在头脑中对图形有深刻的印象,比如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探索它们的性质,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丰富的图形世界,从而体会图形在数学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一)借助实物模型感知

图形的内容具有丰富的实际背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先接触的是各种各样的物体,玩的积木中有许多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比如:他们见到的楼房、纸盒、箱子、书等,给他们以长方体的形象,他们从小玩的皮球给了他们球的形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实物帮助学生感知图形、研究图形。例如:一年级学习《认识图形》一课,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实物模型,学生在物体上找到图形后,指给小组内的同学看一看,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觉。学生可能会说“我在牙膏盒上找到了正方形”,也可能会说:“我在饼干盒上找到了长方形,长方形摸起来很平”。学生通过在实际物体上找平面图形,初步体会了面在体上,通过摸平面图形,对平面有个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描一描、印一印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师巧妙地变图形为看到见摸得着的实物直观模型,使学生在接触实际事物时进行教学,让学生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同时,直观几何图形模型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运用媒体模象理解

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图形“动起来”,在“运动或变换”中来研究、揭示、学习图形的性质,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对图形性质的本质认识;另一方面,对几何直观能力也是一种提升。比如:教学《认识角》一课,角的大小与边长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就可以充分运用媒体资源,课件演示红角和黑角比大小,红角的两条边不断延长,延长后再来和黑角比较,发现这两个角的张口是一样大的,得出结论,红角等于黑角。黑角的张口变大,和红角比较,这时的黑角大于红角,从而使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这样把静态的角变成动态的角,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模象直观还能通过人为的手段消除或减弱实物的非本质因素对本质因素的掩蔽作用。如在图片或模型中,用着色、放大、对比等手段改变非本质因素的强度以突出本质因素。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扩大感性材料的来源。例如:讲解这样一道题: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一把剪刀沿一个地方剪掉一个角,然后运用着色突出剩下的部分,让学生在演示中体会到:长方形有4个角,剪的方法不同,所剩下的角的个数也就不相同。

研究图形时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把图形成由静态变动态,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整体教学效果提高,优化教学过程。

上一篇:假前假中及开学工作安排下一篇:[整理后]女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基地状况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