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直观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24-05-05

自制“直观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共10篇)

篇1:自制“直观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自制“直观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直观教具是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感知材料的实物、模型、图表等教学用具。正确运用直观教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感性知识,减少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形成明确的概念,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自制直观教具除了拥有其本身固有的取材易、成本低的经济性,且与商品教具相比,科学性并不逊色,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创新性和艺术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自制直观教具,并对其充分利用,教师的讲解才能生动、直观、形象、切实,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感性知识,有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形成明确的概念,对知识理解透彻深入,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下面以自制“鸡卵的结构模型”的教具为例,描述直观教具在新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自制鸡卵内部结构的模型(该教具曾获南京市生物教师自制教具三等奖):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学习鸡卵的结构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掌握鸡卵内部结构,教师往往会通过打鸡蛋的方法,让学生观察鸡卵内部结构。但是如果这个环节做成演示实验,由于鸡卵比较小,像内部的卵壳膜,胚盘等结构由于过小,班级里大多数同学根本无法看清。这样就无法达到直观教学的目的。所以我们学校往往采用分组实验(一般四人为一小组),让学生自己打鸡蛋,在打鸡蛋的过程中,全面认识鸡卵内部结构。我们学校初二年级18个班,每个班级平均45人。这样计算下来,每学年做这个实验就要买鸡蛋30来斤。花费一笔不小的实验经费。并且这个鸡卵打出来后,如果可以再利用也就罢了,可是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我们要为其配备镊子等实验工具,这样学生观察完鸡卵后,除了将新鲜鸡蛋倒在学校花园的土壤中外,别无它用。我个人觉得在这个物资匮乏,物价飞涨的社会,十分浪费。由此,我想自制一个鸡卵内部结构模型,这样,我每年教学时可直接使用模型。可以达到同样效果。

1.1模型制作材料与工具:

(1)材料:铁丝(直径5mm)0.5m,铁丝(直径1mm)1m,粗松紧带0.,5m,乒乓球一个(黄色),透明胶带,小白纸

(2)工具:剪刀,小刀,刻度尺,手钳,记号笔 1.2.制作步骤:

(1)取出0.5m长直径为5mm的铁丝,利用手钳将这个铁丝弯成鸡卵的形状(一边为钝圆,一边稍尖)。该轮廓代表卵壳、(2)将松紧带沿着铁丝内圈固定,固定材料为透明胶带。松紧带代表卵壳膜。

(3)用剪刀剪下一段直径为1m的铁丝约15cm,将铁丝两端绕环缠绕在粗铁丝的两侧,形成一面积较小的分隔,该分隔代表鸡卵气室。

(4)用剪刀将乒乓球两端各开一个小洞,该洞大小能容纳1mm细铁丝穿过。

(5)取出1mm细铁丝约0.5m,将其穿过乒乓球。然后用手钳将乒乓球两侧多余的铁丝绕成大小几乎相等的小圈,左右两边各约20个圈。黄色乒乓球代表卵黄。

(6)将做好的结构一边固定在粗铁丝的钝头,一边固定在前面分隔气室的细铁丝上。此结构代表卵带上固定着卵黄。

(7)白纸上撕下一个小白点,用透明胶带贴在卵黄的上面,代表胚盘。(8)该模型空白处代表卵白。1.3教具主要特点:

(1)本作品大小适中,便于在课堂展示给学生看。便于保存,每一学年均可反复使用。(2)制作方便,制作材料常见易得,方法简单。

(3)成本低廉,几乎不用花钱,材料均为家中日常生活必需品。(4)方便携带,易于保存。

附教具图片:

2.自制“肌肉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运动模型”:

初中生物七年级中在讲解骨骼肌的收缩特性这一知识时,多年以来我自己一直很困惑,上课时,学生们很难理解“收缩”和“舒张”的实质含义。屈肘运动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运动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同学们对收缩和舒张理解的不是很透彻。时间长了学生容易遗忘,而且在复习提问时也经常说反。有些爱思考的同学课后还会问我“老师,肌肉舒张我觉得是肌肉比较放松吧,可是我刚才自己做了一遍屈肘运动,肱三头肌舒张时,我感觉肌肉很紧张啊?怎么会是舒张呢?”我想要弄清舒张和收缩这两个词的含义并不难,关键是要让他们有直观的感受,能够切实的体会到两者的发生时的状态。于是我制作了这个直观教具。

1.1 教具制作材料与工具:两根木头(长30cm,宽5cm,高3cm),铰链一个,长约60cm松紧带(扁形,宽约1cm)两根。木头钉子四个,起子 1.2 教具制作步骤:

(1)将两根木头中间用铰链连接起来,使木头能够自由的打开以及闭合。(2)将松紧带用钉子固定在两根木头的上端和下端。1.3 教具主要特点:

(3)直观,感受性强。

(4)制作简单,可反复使用且成本很低。

1.4 教具的使用方法:首先将教具放平,放直,模拟伸肘运动。此时木头上下两根松紧带也会有相应的状态。牵引教具上方代表肱二头肌的松紧带,此时松紧带明显被拉升,变的比较紧绷。此时可以让学生触摸松紧带,感受一下松紧带的松紧程度,松紧带被拉紧,这说明肱二头肌在舒张。这里舒张的意思就是肌肉在拉升。同理,触摸肱三头肌所代表的松紧带,明显变松,缩短。这说明肱三头肌在收缩,这里收缩的意思就是让肌肉变松弛。再将教具的两根木头弯成90度,模拟人手臂屈肘运动。同样让学生感受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得出结论。使用该教具后,我可以很轻松的化解难点。日后复习时,只要提醒学生想想到时自己感受过的松紧带,学生们很快能准确说出肌肉收缩和舒张时到底时

什么状态,屡试不爽。

附教具图片:

3.直观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3.1直观教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课本知识呈现方式比较传统,死板,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从而降低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缺乏对知识的渴求,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想办法,动脑筋,以生动,形象且有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教具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直观教具能够直接形象的展现事物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学生对于教具是十分感兴趣的。课堂上,当我突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教具时,同学们惊喜的眼神让我也倍感振奋。下课后同学们都会纷纷将我围住,他们还要近距离的一睹教具的风采,或者再亲自感受一下教具的操作。因此,教师在展示或者是演示教具时也要有策略,教师先要造成学生渴望的心理,从而大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这样后面学生们会认真观察和积极思维。3.2使用直观教具的策略

(1)演示物要放在全体学生都可观察到的地方;(2)直观教具运用的时机要适时,出示时要注意和学生说明出示教具的种类,演示的解剖学位置等。另外演示完要及时收好,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思维。(3)注意直观教具出示的时机,要在恰到好处的时机把教具展示给学生看。例如,刚上课时,这个时候学生正处于观望和等待的离散状态,此时利用教具设计问题,提出悬念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顺利引入新课。上课过程中,遇到疑难时,利用教具解决生物教学中的难点,是突破难点的方法之一。当学生心理松懈时,如出示一个新颖生动的教具,可以大大刺激学生的神经,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可以使学生再度兴奋起来。(4)不能为演示而演示,要明确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正确观察、积极思维、形成概念。力求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5)教具一般由教师来使用,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尽可能多得学生来体验。时间不够,也可以让学生下课间来体验操作教具的乐趣。简单的也可以由学生动手操作并使用。(6)复习时也可以使用教具,可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记忆,将知识点轻松回顾。

日后,我还会在生物学科的教具方面积极尝试和探索,争取制作出更多,更有创意的生物教具,这样教学会更有乐趣,学生也会更爱生物这门趣味十足的学科。

篇2:自制“直观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实验教具已跟不上教材变化的需要,很多在教材中已不适用,急需补充新的教学仪器与实验器具,这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发展教育的需要。但是新的教具的开发、研制、定型、生产,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相对课本而言,具有较强的滞后性,还不能及时满足新的实验教学的需要,自制教具就成为教师填补这一空白的重要手段。自制教具所取材料,都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或一些废弃物,对这些物体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具有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爱护环境就在身边。我就自制教具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趣——新课的导入。

好奇作为思维和兴趣的先导,是小学生思维上的一个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成功的起点。在教学中,利用自制教具适时适度地进行演示,有意识的创设好奇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能收到良好的激趣效果。例如,我把电磁铁的原理加入起重机模型,设计制作了“电磁铁起重机模型”,在教学《电磁铁》一课中,新课开始,首先出示“电磁铁起重机模型”让学生猜测,这个起重机能否吸起铁块?待学生产生争议时,接着教师演示:接通电流,慢慢摇动起重机,口里念念有词:“起来,起来„„”,顿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一起,真是奇怪了这个小小起重机为啥能吸起铁块?此时不失时机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利用自制教具创设好奇情景,因势利导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大

(三)扩大视野——变演示实验、小实验为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有资料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乐于接受老师采用实验的方法上课,并且 “也想做老师做的实验,但没有合适的器材,只好作罢。”可见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这需要的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例如,我在“液化演示实验的改进”教学课后,鼓励学生课外收集材料,主动制作学具,共同探究液体的汽化以及气体的液化等实验,从而理解液化石油气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在教学中利用自制教具鼓励学生模仿、创新制作学具,注重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扩大了学生活动的视野。

(四)补充实验——利于探究活动开展

在《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小电珠、导线、电池组装的电路检测器,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主动探究过程。通过预测、实验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区认识什么事导体和绝缘体,在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导体和绝缘体时,有的同学达成共识,如:玻璃珠、布条、塑料尺、橡皮擦等是绝缘体,回形针、铝片、钥匙等是导体,而对有的材料学生就有分歧如大地、人体、不纯净的水、潮湿的布,学生有的说是导体,有的说是绝缘体,因为有的同学试过手、自来水等接入电路,小电珠并不亮。产生分歧时,为了让学生继续进行探究活动,我利用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功能设计了“物体导电性测试器”,将流经被测物体的微小电流通过两个三极管构成的复合管放大点亮电珠。学生利用“物体导电性测试器”进行探究活动,有效解决了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潮湿的布是不是导体这一难题。让学生在认识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等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问题达成共识,为学生学习“安全用电”打下基础。自制教具的应用,补充了学生在实验中的难题,更有利于学生探究实验的开展。

(三)变抽象为直观——突破难点。

我们在指导学生认识温度计及练习正确读数时,手中的标准温度计就显得过小而不便学生观察了,这时在教具制作中就要考虑到由抽象为直观。我的做法是这样的:课前用比较大的木板、染上红色的粗线等材料先制作一个演示温度计,随着红线的拉伸可以随时更改显示温度,这样既方便教学,又提高教学效益。

又如在做斜面的实验时, 由于简单机械实验盒里的滚筒的质量较轻,用弹簧秤托着在斜面上运动,受到的摩擦力很小,弹簧称的读数也很小,这就不利于学生读数。于是,我就动员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滚筒,其制作如下:往空的小型旺仔牛奶瓶里罐入100克的沙子,再用铁丝做个拉还,用透明胶封好口子,自制滚筒就制作好了。用自制滚筒进行实验,其实验读数差别就大了,学生就容易分析实验的结果。

篇3:自制教具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一、自制教具可增加课堂容量, 加大教学密度

举一反三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作用相当重要, 利用自制教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一类问题快速形象地呈现出来。如我在教“相似三角形”定义一节时, 学生找对应边、对应角、对应顶点时很不熟练, 只要两个相似三角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无从下手。为此, 在课前我先让每个学生制作了两个相似三角形, 并让学生记住这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部分。

课上我让同学们按照图 (1) 位置放好, 观察对应部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沿顺时针旋转△A BC, 并根据位置的变化随时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部分, 直到旋转到180°图 (2) 的位置, 再观察对应部分。利用图 (1) 把△A BC翻转变为图 (3) , 再观察对应部分。这样学生对找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部分了如指掌, 对各种位置的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部分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对以后了解相似三角形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自制教具可提高学生兴趣, 激发学习积极性

几何知识枯燥无味, 若学生初学几何时没有兴趣, 对今后的学习将会产生重要影响。我在最初上几何课时, 就着重在提高学生兴趣上下工夫。如在上“角的分类”一节时, 课前我先让学生用一只钉子把两根小木棒的一端钉在一起, 就构成了一个角, 如图 (4) 。

课上让学生固定一根木棒O B, 然后让另一根木棒O A沿逆时针旋转, 直到旋转到一周形成图 (8) , 在旋转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何时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学生们积极发言, 踊跃举手,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习兴趣, 并对各种角的范围有了较深的理解。

三、自制教具可有利于突破难点

几何教学中难点较多, 且不容易解释。在教学中我把较难懂的知识常常转化为简单的自制教具教学。如在讲“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一节时, 学生们对图 (9) 中的线段A B、A C、A D、A E、BC、D E中成比例的线段难找难记。在课前我让学生们先画出图 (9) , 并量出上述六条线段的长, 分别计算A B/A D、A C/A E、BC/D E、A B/BD、A C/CE的值。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找出近似相等的值, 然后利用所学的理论进行论证, 这样学生们对该知识点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四、利用自制教具可养成学生动手习惯, 提高操作技能

学生最初制作教具时, 制作粗糙, 不成样子, 且千篇一律, 没有创新意识。老师让学生制作什么样的教具, 结果学生制作的与老师的教具基本一样, 全班成了“一个”教具。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在制作教具时多数学生都有了创新意识, 制作的教具五花八门、精巧别致、美观性强, 但均符合要求, 这就使大部分学生尝到了“发明创造”的喜悦, 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篇4:自制“直观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直观教具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B

直观教具是指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感知材料的实物、模型、图表等教学用具。《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探究性学习,以便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正确使用直观教具,教师的讲解才能生动、直观、形象、切实,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形成明确的概念,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下面以“自制DNA分子结构的磁板模型”的教具在DNA分子结构和复制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为例,概述自制直观教具在新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效果。

1 自制DNA分子结构的磁板模型

1.1 模型制作材料与工具

(1)材料:铁丝(直径1 mm)10 m,白报纸3张,圆形橡皮擦20块(直径2.5 cm),透明胶带,强力磁钉20颗。

(2)工具:剪刀,小刀,刻度尺,手钳,记号笔。

1.2 制作步骤

(1)白报纸裁剪为5 cm,宽的纸条,折叠为正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共20个;

(2)白报纸裁剪为3 cm宽的纸条,折叠为长方形纸块,代表含氮碱基,共20个;

(3)用圆形橡皮擦代表磷酸分子;

(4)准备20 cm长的铁丝20根;

(5)用铁丝将圆形橡皮擦(磷酸分子)、五边形纸块(脱氧核糖)、正方形纸块(含氮碱基),按照脱氧核苷酸的结构串联起来,用记号笔标记出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A、T、G、C各5个);

(6)将磁钉嵌入五边形纸块(脱氧核糖)中,并用胶布封贴好;

(7)准备10cm长的铁丝22根,代表连接脱氧核苷酸的磷酸二酯键。

这样就制作出20个脱氧核苷酸的磁版模型。可以在黑板上演示一个具有10对碱基对的DNA双链平面结构,如图1所示。

1.3 教具主要功能

本作品主要用于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的教学,通过本作品形象具体的展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以下知识:

(1)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的分子组成;

(2)脱氧核苷酸链的形成过程;

(3)DNA双链的形成方式(反向平行);

(4)含氮碱基的种类、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及数量关系。

1.4 教具主要特点

(1)本作品属于磁板教具,便于在黑板上摆放,在教学过程中省去画图例这一繁杂过程,节约课堂时间,方便教学;

(2)使用方便,有助于学生亲手操作;

(3)制作材料常见易得,方法简单;

(4)成本低廉,本作品共花人民币10元;

(5)可以拆卸,方便携带。

1.5 模型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

本节内容为2课时。第一课时讲DNA分子的结构,第二课时讲DNA分子的复制。本自制直观模型主要用于讲解DNA分子结构,帮助学生构建DNA的感性认知,在脑海中构建出DNA分子的直观结构和特点。为学生下一步对DNA分子复制过程的知识构建做铺垫。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做简短引言后,设置以下问题情境:

(1)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基本单位的化学构成有什么特点?

(3)这些基本单位最终如何构成DNA分子?

(4)DNA分子结构有什么特点?

然后由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归纳,由小组选出代表回答以上问题,并且各小组相互补充。教师首先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框架有了基本认识。为了更进一步巩固对DNA分子结构的认知,教师对小组代表的回答做出评价后,拿出DNA分子结构的磁板模型,再选一名学生到黑板上一边讲解一边搭建DNA的平面模型。这样层层深入直观地展示出DNA分子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的化学结构特点、脱氧核苷酸链的形成过程以及DNA分子双链的形成方式和结构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以及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做出评价,加以归纳补充做出本课的知识总结。

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都很高,能非常主动地参与互动和讨论,从实际教学效果(课后作业情况等)来看基本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全班讨论,特别是学生代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控制课堂秩序,避免部分学生因观点、认知差异造成争论而过度喧哗或者小组代表发表意见或者讲解时其他学生冷场不听或不予互动。因此课堂前教师要全方位考虑各种突发的意外事件,设想出解决措施等,否则就会因为控制不好课堂而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环节和目标。

2 教学实例总结

在本教学实例对于直观教具的使用主要给笔者如下几点感悟。

2.1 直观教具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

由于课本知识呈现方式比较传统、死板,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从而降低其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也就减少了对知识渴求愿望,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就要大胆的改变课本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直观教具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知识呈现载体,因为直观教具能直观形象的展现事物特点,化抽象为具体。根据与学生的交谈和教学经历来看,学生对于教具是十分喜欢和渴望的。为此直观教具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先要造成学生渴望教具出现的心理,以便教具出现后能吸引学生认真观察和积极思维。因此,演示教具前应有简短的引言,努力激发学生想看、想弄清楚某些问题的欲望。然后再展示利用教具讲解演示,是学生轻松理解掌握相应知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为难情绪。

2.2 直观教具的使用策略

直观教具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并不是使用了教具就可以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使用的时机、方法以及教具的选择都会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具使用的适合时机必须设计好,及时准确地把直观教具演示给学生看,才会收到良好效果,如果学生过早看到教具,在使用时就学生也就失去了新鲜感,达不到吸引学生的效果。例如笔者在第一个班使用DNA分子模型时,课前叫科代表就拿到教室里去了,结果很多学生课前就看到了,在教学环节使用中明显发现大部分学生注意力并不是很集中,并未有新鲜感。所以在第二个班使用时,笔者就装在盒子里自己拿到教室里,在需要使用时才打开盒子拿出来,学生新奇感大大增加,较好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趣味。直观教具在教学中一般作为说明材料,教师指着各种教具说明它们的形态、结构等,教具对教师的语言起证实、具体化和形象化作用,例如本课案中DNA分子的磁板模型。直观教具也可作为观察和探索的材料教师运用教具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并得出结论。在使用时教师还要加以讲解,补充完善,将知识构架完整。在教具选择上要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教学设计需要来确定教具的种类和使用对象,对于难的知识点,教具一般由老师来具体使用,简单的可以由学生动手操作使用。

总之直观教具在教学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增加了相应知识的直观性,调动了学生的感官认识,提高对相应知识的感应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当然自制教具是一个繁杂,不断改进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制作和使用上要不断更新观念,持之以恒,努力制作出一些受学生喜欢、老师爱用的一些经典教具。

参考文献:

[1]杨翠芬 生物教具的使用[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1,(6)

[2]陈素琴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使用教具与学具[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

[3]苏红梅 “DNA分子结构”一节的教材分析[J],中学理科(综合版),2007,(7)

[4]王丽娟,“DNA分子的结构”一节的教学设计[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9)

篇5:自制“直观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传统的物理教学以考试为目标,而现在的物理教学更注重丰富多彩的实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缓解实验器材的短缺,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开展自制教具活动,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现状的分析,发现了问题及不足,就如何更好的发挥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自制教具;物理实验;初中教学;作用

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相互交织的教学时代,物理教学的目标越来越重视物理实验的考查。在物理实验器材有限的现实情况下,通过大力倡导使用自制教具,有助于将物理实验器材生活化,既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同时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一、自制教具概述

1、自制教具

自制教具是指为了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实际生活中的物品,结合自身的科学知识以及教学经验,设计出的能够用于物理实验的教具。它的设计主体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自制教具最大的特点即为取材简单方便、制作容易,设计巧妙,适合教学。

2、自制教具特征

自制教具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较强的直观性。自制教具的作用是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及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辅助,从而便于学生观察理解和记忆。二是很强的趣味性。自制教具作品是由老师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的,具有一定的美感和趣味性。三是具有廉价性。在实验实施不够的情景下,自制教具是教师适应教学需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因此廉价性也是其重要的特征。

二、自制教具作用

1、弥补现有仪器的不足

现有的教具永远也满足不了教学需要。当前,我国虽已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教学仪器生产体系,但同实验教学的需要相比,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部分产品不但数量不足,而且品种也不齐全,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另外现有教具难以突出教学重点,且不是教具的全部。因此,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确保新课程的实施效果,这就需要广大师生紧跟教育发展和科学进歩,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通过自制教具来弥补现有仪器的不足。

2、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

使用厂制仪器进行教学,虽然可以清晰地演示物理现象,同时也会让学生感 到陌生,因为这些实验器材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距离太远。离开了实验室和物 理课堂,学生就与这些东西失去了交集。与此相反,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围绕着物理知识,正是由于物理的发展才带动着科学技术的革新。对学生來说,原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物理学更多的是通过高科技来展现的,却对最基本的物理现象陌生且疏远。而自制教具取材于生活,都是学生随时接触到的生活用品,在实验观察时,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的好奇心大增,好奇这些生活材料还有什么其他的用途,究竟能呈现什么物理现象。如利用吃完后的薯片筒制成“小孔成像仪”,观察小孔成像,让学生感到惊奇,原来薯片筒还有这些作用。生活环境中的一切材料都具有物理属性或包含物理原理,利用这些材料独有的物理属性演示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养成他们随时观察身边物品的习惯,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生活、认识大自然,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废物利用,保护环境。

3、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实验教学,有些学校仅停留于形式,这种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限制了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重大举措。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具的制作中,也可以让学生独立制作教具。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使用教具是一种自主的实践活动,它为学习创设了真实、复杂的情境,提供了合作的机会,促进了意义建构的实现。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与客体(材料)

进行交互活动,对外在信息理解、感知、体验,在特定情境下进行心理加工,以实验观察为基础,进行独立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既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也助于充分发展学习能力。

三、自制教具作用发挥上存在的不足

1、教师制作教具不积极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实验室,在不断地充实实验设备的同时,更要鼓励教师就地取材自制实验教具应用与实验教学,但是由于一线教师平时的工作量大,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班主任工作等等,占据了我们更多的时间,工作重心不自觉的倾向课堂教学,无暇顾及准备器材,开展物理实验,如果器材短缺更不会自己主动制作实验器材,开展物理实验,有时也会用实验的视频来代替演示实验、学生实验。

2、缺乏自制教具制作的条件

对物理教具进行制作,受到知识、技术、经费和时间等因素,以及再加上经费短缺等因素的影响,缺乏自制教具的客观条件。比如制作经费来源较窄,制作的经费一部分来自学校的支持,一部分来自部分家长的支持,教师个人捐赠等。其次,由于教师平常课程繁忙,因此只有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来制作教具。同时,解决了教具制作的时间,还需要和实验员取得联系,请求实验员给予帮助,合作完成一些教具的制作。

3、自制教具保管难推广难

自制教具制作以好,在现在的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保管难,因此,在其他时间的实验进行使用时,则难以继续有效使用。其次,由于缺乏相应的自制教具推广体系,因此,自制教具的经验交流以及推广较为困难。

四、如何有效发挥自制教具的作用

1、鼓励教师进行自制教具的创造

首先,要让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创造自制教具的重要性。既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本身的创作和教学能力。其次,学校要创造鼓励教师进行自制教具的良好氛围。既要给教师提供一定的制作教具经费,也要在仪器设备以及实验室的提供上给予一定的便利性。最后,健全相关的激励政策。建议学校并将利用教具开足物理实验纳入考核,对贡献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

2、增强教师自制教具的能力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和制作一些自制教具,让学生在实践中动口、动脑、动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同时要紧紧围绕物理课程的目标,尽快转变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健全自制教具保管及推广体系

对于自制教具的保存问题,可以利用实验室将自制的教具,通过设立专门的橱柜保存起来,并注意一定的温度、湿度及保存条件等。对于教具的推广使用问题,主要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通过备课组的教研活动,交流教具使用的心得,让同组的教师都能参与教具的制作和使用。二是通过公开课展示在教学中使用自制教具的优势,能吸引更多的教师使用自制教具,让自制教具成为我们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三是通过教学比武中使用自制教具,将优秀的教具带到更广阔的空间,让更多的物理老师能够熟悉它,使用它,升华它。四是平时注重保留教师和学生小制作优秀作品,使它们成为回顾教学历程的路标,展示教学成果的闪光点,实验室专门设立一个区域存放教师和学生的自制教具,并请实验员做好登记。

五、结论

随着物理由课本向生活的走进,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不要为了考试而讲实验、背实验,呀加强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次,要善于利用身边随手可收集的材料,进行一些自制教具的创作。最后,要完善自制教具教学实例的经验交流和推广,加强自制教具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自制“直观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沙洋县纪山中学 余加美

摘 要

自制教、学具有利于教学改革,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高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自制教具、学具

关键词 自制教具 培养 学生能力

仪器设备是完成物理实验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物质基础。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学校办学设施的投入力度,教学仪器设备无论在配备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但是农村中小学的教具配备不齐全仍然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一些教具与教材不相匹配,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班级的情况,自行制作适合的教具设备来满足教学需要。初中物理实验的一般教具大都比较简单,精度要求也不高,多数实验是定性的,不少实验可以“随手取材,就地取材”,这就给自制教具、学具提供了可能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制教具、学具,不仅能够促进教学工作,实现高效教学,而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制教具、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生产生活和物理实验中大量的物理现象。学生为了弄清这些物理现象就会对这些现象进行有意识的观察、研究,特别是课本上介绍的一些现象,学生根据研究的目的理解和设计实验,而实验必须有一定的器材,如果不能自制教具和学具,单凭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就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如学生学了活塞式抽水机的原理后,对着自制的抽水机教具模型,有的学生就提问:喷雾器的工作原理是否与它的相同呢?于是我让他们带着疑问找来喷雾器进行拆装,对它的工作过程进行观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手握式微型喷雾器与背负式喷雾器的工作原理相同,都是靠大气压强把药液压上来的。结构稍有不同,背负式喷雾器的阀门是用蛋珠来代替的,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实验能力又培养了他们修理喷雾器的生产实践能力。

二、自制教具、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是能力发展的核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制作教学具的过程,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学生自制教具、学具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他们需要弄懂学具的原理。对教具、学具做出点滴改进,要有创造性思维,寻求合适的器材,进行部分的加工组装,也是难得的手脑并用的活动。应该告诉学生,生活中很多材料都可经过设计、制作而成为演示科学实验的好工具,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了动手试一试的愿望,如在上《电动机》这一课时,制作简易电动机模型:用长1m、直径0.3mm的漆包线绕成一个8cm×6cm的线圈,一端的绝缘漆全部刮掉,另一端刮掉半周,然后用铝导线制成两个弯钩,与导线、电池、开关相连。将绕好的线圈放入两个弯钩,再将磁铁放入线圈下面并将磁铁固定,使线圈转动时刚好能从上面转过。然后闭合开关,线圈即可转动。本教具原理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即电动机工作原理。制作时有同学就问为什么漆包线的另一端只刮半周?教师便给以讲解:由于磁场的方向没有改变,相对于线圈来说电流的方向改变了,那么线圈将会正转半周反转半周,不会连续的朝一个方向转动,漆包线半周不刮,只让线圈半周通电即只让线圈转半周,另半周靠惯性转动,从而达到连续转动的目的。学生在思考中获得了知识。后来还有几个学生自己动手,通过上网查资料,用一节五号电池,一块强力磁铁,一根长10厘米的铜丝制作了一个更简易电动机。用力轻拨铜丝,铜丝便飞速不停转动下去,姜陈江同学制作简易电动机在省第八届自制教具大赛中获三等奖。这一事例充分反映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自制教、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用自制教具、学具进行教学,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学习物理学进行实验探索的畏惧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制教具、学具,学生首先要弄清原理,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组装,对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处理。如讲到电磁铁这一节后,学生用漆包线自己绕成了电磁铁,有的同学自制了电铃,还有一个学生家里搞家禽孵化箱,利用电磁铁启闭蜂窝煤炉的风门来调节火力的大小。温度过高时水银温度计中的金属丝导通,电磁铁启动利用磁性关闭风门,使煤炉火力减小,温度下降,温度降低后电源断开,电磁铁磁性消失,风门受重力打开,温度又继续上升,从而达到自动控温的目的,他还总结了此孵化箱的优点:与电孵箱相比,电磁铁的电源用蓄电池代替,即使停电用蜂窝煤炉也能自动调节温度。此事例充分显示了他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创造力。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制教、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要做好教具和学具,必须有准备有目的,弄清它的原理和实验操作要注意的地方,这样学生就应在课前预习教材制作好教具,为实验作好准备,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学生要自制潜水艇模型,使它达到沉浮自如的目的,就必须搞清物体沉浮的条件以及怎样来满足这些条件,学生抱着好奇心,在不知不觉中吃透了教材,自学能力就会相应的得以提高。学生自制的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却会比用仔细调试好的仪器能学到更多的东西”。由于实验室里教学仪器的数量有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多了一份担忧,使用时小心谨慎,生怕由于自己操作不当造成教具的损坏,学生处于被动实验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压制,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而自制教具,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损坏了可以再制作,自然就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就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自制教具从设想开始到动手设计、制作、试用,最后定型,都要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论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创造性地设计出新教具,学生的能力和思维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从中可体验到创造的无穷乐趣。,教师要充分重视自制教具的有效利用,组织和发动学生参与到教具自制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制作,转化为实物成果。这是配备的仪器无法比拟的,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学生通过自制的教具,能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

五、自制教、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

学生自制的教具、学具都是“随手取材,就地取材”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少量加工制作,组装成的教学仪器,是他们自己制作的,不具有依赖性,因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认真钻研,勇于改错的科学精神。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如自制了活塞式抽水机,知道了其工作原理就会修理背负式喷雾器,自己设计制作了电铃模型和电磁继电器控制的自控打钟铃,就不会对常用的电器产生神秘感,就会增强搞清其原理的信心,增强就业的技能,发挥他们自己的个性特长。

六、自制教、学具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而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物理课堂教学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余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若用讲解实验来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来代替学生分组实验,用大量的实验练习题来代替实验操作,则学生是在听实验,背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就是低效的。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教具,用自制的教具做实验则结果完全不一样。如在学习热机,用蒸汽轮机演示内能转化为动能时,在学生自制蒸汽轮机的过程中,学生经商量后合作分工,有的学生找来饮水机的加热杯做锅炉,有的用朔料片和胶水制作叶轮,有的找来木料和玩具小车制作机座,有的找来固体酒精作燃料,经过共同商讨反复试验,做成一个效果理想的蒸汽轮机,实验效果相当明显。这样有效的物理实验,给于学生的知识信息,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学生将终生难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实验的主要目的和意义。达到自主合作探究,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目的。

篇7:自制“直观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宋潇

作为教师我们深切的体会到教具在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以其直观形象的特征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动手的欲望,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中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然而,作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学校教具十分有限,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因而,需要教师或学生自制教具来丰富我们的实验教学。

一、自制教具的“制”

1、制作要认真,反复试验,修改。

自制教具是教师在把握了深入理解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三者联系后的产物,是满足教学需要的工具,是教学效果的有效支撑和补充。教师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每设计一张草图,每制作一个部件,每完成一件教具,从选材到加工制作乃至试验,都需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全身心的投入,都需要具有极大的耐力和韧性。同时,必然涉及很多相关的科学知识、实践经验和生产操作技能。所以,自制教具的过程,是应用科技知识与教学经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也是训练、考验和提高教师各方面素质的过程。

2、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教具。

生活中,汽水瓶、鞋盒、废光盘、玉米秸、塑料袋等等都是可以制作教具的材料。一方面,可以为学校节约开支,另一方面,看到这些废品在自己的手中摇身一变,成了实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的成就感会增强,同时,会对本学科更加有兴趣。

3、学生在制作中学习。

成品教具的优点在于精细与准确,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些探究性的学习中,往往因为成品教具的统一性,研究结果出现了单纯的一致性,这一点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自制教具却不然,由于制作材料的差异性和制作能力的不同,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地实验,不断地改进,再实验,再改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停地思考,不停的探寻,从而让实验变得更有趣,更科学。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很有效的。

二、自制教具的“用”

1、新课的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成功的起点。好奇作为思维和兴趣的先导,是中小学生生思维上的一个特点。在教学中,利用自制教具适时适度地进行演示,有意识的创设好奇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室是学习科学、研究科学的基本的方法。例如,在讲述“物体的浮沉” 时,根据课程特点,我选择了大型饮料瓶、气球、金属体和棉线等制作了一个沉浮子演示器。新课开始,出示自制教具(学生惊讶:老师要干什么?)接着老师演示:一手托住瓶身并用力轻压,气球沉浮子下降,同时像玩魔术一样,另一只手加以指示,且口中念念有词:“上„„下„„”把学生带进一个神奇变幻的境界。顿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一起:老师真有这么大的本事?此时不失时机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的沉浮„„。这样,利用自制教具创设好奇情景,因势利导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将有极大的帮助。

2、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自制教具一般都是教师针对现有实验之不足而设计制作的,实验结果更明显,更直观,学生更容易观察到。例:在“摩擦起电”一课中,课文中为证明摩擦后的物体带电,介绍了手拿氖泡接近摩擦过的物体,如果氖泡亮了,就证明该物体带电了,这个实验的立意是很好的,与人们用试电笔检测日常生活中的电联系起来,只要氖泡亮了就证明有电;但是摩擦过的物体所带静电一般都很少,氖泡接近时只微微一闪就没有了,如果环境亮度再大一点,就很难发现这一微小的闪光。因此这个实验如要做得成功,其中一个首要的条件就是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越黑观察的效果越明显。然而一般学校很难有这样的条件,即使挂上黑窗帘,教室内仍不是很黑,就不能达到预计的效果,尤其是在做公开课时更是如此。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我采用了局部黑暗代替整体黑暗,把氖泡卡在了黑色胶卷盒内,两端焊出两个短金属棒。实验时指导学生捏住一个金属棒,并将胶卷盒扣在一只眼上,然后将摩擦过的带电体接近另一个金属棒,学生们很容易就观察到了氖泡的微小闪亮,实验时学生们兴趣非常浓,几乎把身边所能找到的物体都拿来摩擦一下,试一试是否带电。自制的教具既巧妙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又激发了学生们研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自制教具的运用具有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极好手段,它对增强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在实验课教学中加入一两个带有趣味性的实验,对于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是极其有利的,自制教具正好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它不用象正规教具那样“正规”,它完全可以不拘一格从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中寻找素材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这也是自然教师们经常采用的方法。

篇8:自制“直观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自制教具,应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因为初中阶段的主要物理定律、原理都是从一些简单易懂的实验和实践中归纳出来的。因此,实验教学不会只局限于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和课本所安排的实验,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自备自制教具,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来进行设计实验。

一、自制教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极好手段

如果在教学中加入几个学生意想不到的带有趣味性的实验,对于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是极其有利的。课本上的实验在学生的课前预习或预览时会被看到,在课堂上进行此类实验学生已经没有了新奇感。自制教具正好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它的新奇和趣味性对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自制物理教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物理课程学习。

如实验1: 用酒精灯加热装有少量水的烧瓶,当水沸腾瓶口上方出现大量“白气”时,用气球的口把烧瓶口封起来,同时把酒精灯移开。让学生猜想这个气球会怎么样。学生们都认为气球会在瓶外变大,结果他们看见气球慢慢地被吸进烧瓶里面,并在瓶里逐渐变大。由此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因大气压的存在而产生的现象,并学会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导致发生该现象的根本原因。

二、自制教具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自制教具一般取材容易、经济,制作比较简单、方便,容易做到人人动手实验。例如,饮料瓶、易拉罐、吸管、小药瓶、泡沫塑料、塑料片等都是师生共同制作自制教具的常用材料。自制教具主要是要求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实践来自制出比较实用的器材。同时在教师正确、科学的指导方式下通过平时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研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积极进行器材的自制。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程度提高,并且废物再利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例如,学生喜欢打陀螺,我们就让学生在陀螺上描上红、绿、蓝三中种颜色,使陀螺转动将三种颜色混合。通过实验启发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又如学生喜欢玩具电动机、可以让学生用硬纸片做多种不同颜色的纸片拼成原盘来实验。这样寓教于乐的例子是很多的。在讲“物体沉浮条件应用”后,我们发动学生去观察鱼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鱼和潜水艇相仿,能在水中自由的上浮下沉,那么鱼又是靠改变什么来达到上浮或下沉的目的的呢? 为了搞清楚,我们又动员学生去观看杀鱼,看看鱼鳔里是不是有水,这样通过创造条件做实验,既解决了问题,学生又感兴趣。

三、自制教具有利于科学方法的拓展,可以较好的填报现有教具的空白,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验效果更好

课本上还有许多内容没有现成的仪器配备做实验,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自制教具一般是教师针对现有实验的不足而设计制作的,实验结果更明显、更直观,学生更容易观察。选用什么样的材料,对自制教具的实验效果影响很大。如果制作材料选得好,实验效果就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如实验2: 演示利用做功增大内能的实验,课本上提到,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当活塞对筒内空气做功时,空气的内能会增大,温度升高,所以使筒内蘸了乙醚的棉花燃烧起来。但有很多老师在做这个实验时,很难达到一个理想的实验效果。曾经在演示这个实验时,由于拍下去的速度太快,用力过大,结果整个玻璃筒爆炸,非常危险。从此老师心里对这个实验产生了畏惧感。但如果用力不足,又不能使棉花燃烧起来,实验失败。所以,以前要做好这个实验,必须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后来对实验进行多次的尝试,发现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筒里放的蘸上乙醚棉花不能是一团,而是一丝,棉花必须要尽量少,因为棉花放多了,会使太多的棉花同时燃烧,容易发生爆炸; 第二,放棉花之前,首先要打开玻璃筒的筒盖,尽量让多一点的新鲜空气进入筒内,使筒内有更多的氧气助燃; 第三,当下压活塞时,力不能大,但速度一定要快。如果能做好以上三点,这个实验的成功率可以达到100% ,并且下压一次活塞就能使棉花燃烧起来。

四、自制教具化繁为简,可缩短实验时间,在短时间内见到效果

“一项演示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就越熟悉,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 麦克斯韦) 。演示实验宜简不宜繁,过于复杂的实验装置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易抓住事物的本质。世界上一般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是比较漫长的过程,在实验室条件下就是要千方百计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让学生们看到这个变化,进而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实验的时间较长,效果再不明显,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自制简单但实验效果明显的道具,缩短了每一项实验的时间,才有可能在4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验个数,加大教学密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自制教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自制教具就可以有针对性进行演示。自制教具还能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设计有引导作用的实验。有这样一道题: “浮在盆中的小塑料盒内有一金属块,若把金属块从小盒中拿出来投入水中,问盆中的水面高度如何变化?”这个问题如果用数学方法演示给学生看,虽然学生也能勉强接受老师的解答,但对结论不是很信服,如果取一简单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来演示,问题很容易讲清楚,又如有些学生对“同种液体产生的压强大小只决定于深度,而与容器的横截面大小无关”不易理解。我们用两个尽量相同的气球,都装了水,其中一个气球接粗玻璃管,另一个气球接一根细玻璃管,在玻璃管中灌水。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气球膨胀的大小与玻璃中水的高度有关,而与玻璃管的粗细无关。

篇9:自制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自制教具;三球仪;地形模型;地理图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4-0045-02

直观教学的效果众所周知,直观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初中生活动范围小,社会经历不足,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有限,因而对许多地理事和现象难于理解,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解决这一问题的得力助手——直观教具,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当没有所需直观教具时,教师就要创造条件,自制教具。自制教具的应用,能诱发学习动力,启迪智慧,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

直观教具包括教学仪器、地理图表,地形模型等,我在教学中自制了许多直观教具,他们是我地理教学的有力武器。

一、《三球仪》——我的第一件作品

由于工作需要,我由多年教英语改为教地理,我别无选择,只有适应。但工作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地球的运动》一课中讲日、地、月三球的运动所形成的四季变化、昼夜交替、日食月食等现象,既难理解又非常重要,解决问题的理想教具当然是“三球仪”。学校没有,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事,我决心自制一台,但谈何容易?它涉及到数学、物理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多种材料和工具;我教六个班的课,课余再加班,其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为教好这一部分,我没有退却,我查找资料,多方请教,四处寻找器材,一次次加工、改进,一台外观精致、运作方便、功能完备的“三球仪”终于做成,其结构大致如下:圆柱形水泥底座上安一小灯泡作太阳,通有开关和三节电池方便明亮;另有一塑料横杆,一端安一小地球仪,地球仪由我从玩具上卸下的小型电机带动,启动开关便可自转起来;乒乓球作月球,由一铁丝支起,铁丝安在一小轮上,小轮安在地球仪支架上,小轮与小灯泡支架上的直径为12:1的固定大轮相连,保证地球仪绕小灯泡公转一周(即一年),同时乒乓球绕地球仪转12周(即一年12个月);塑料横杆另一端安一激光灯,代表太阳直射点,地球仪支架下端安一与激光灯下端直径相等的固定小轮,由皮筋相连,保证地球仪在自转和公转时,北级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这是目前市场其他地球仪不具有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有四季形成,激光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四季形成清清楚楚,这也是其独到之处,因为只靠灯泡,再亮的灯光也无法显示其直射点位置。

当我在课堂上演示“三球仪”时,学生异常兴奋激动,神情专注,我首先提出一些问题,如,地球、月球的转动方向,地球仪北极的指向,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极昼极夜的形成等,让学生多次观察后,分小组探究、讨论,由小组代表在班内边演示边汇报学习成果,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就掌握透彻了。

二、地形模型——深奥变得浅显

关于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及其等高线地形图等,对于没能见过大山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准确地把握和认识,无疑是个难题。于是我用淤泥、黄泥掺半,晒制了这些模型。别看这些不起眼的泥制教具,可把学生乐坏了。我让学生观察各种地形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我又按一定高度把它们锯成若干层,用铁丝串起来,铁丝对住黑板上一点,然后把一层层的边缘画出来,就成其等高线地形图。我先让学生各自观察每一种地形的等高线图的特点,探寻山坡的陡缓,凹凸与等高线的疏密曲折的关系,再分组讨论总结。在讲海陆变迁时,我用条形海绵来演示板块运动、褶皱、断层以及由此引发的地震等。通过这些直观教具,学生学得生动有趣,枯燥深奥的东西变得浅显易懂了。

三、地理图表——趣味横生

学习气候必须学会读降水量和气温曲线图,其绘制和理解是一大难题。我购制物品,尝试绘图,量算准确后,用蓝色涂降水柱,用红色画气温曲线,把图画得鲜艳美观。我先教给学生分析方法,然后让学生分析各地气温和降水特点,总结气候特征。学生们一个个像是专家,分析得颇有见地。我还让他们绘制典型地区的气温降水图,一件件杰作不断涌现,学习情绪愈加高涨。

自制教具已成为我教学的一大风格和习惯,离开了直观教具就感到无所适从。所以我还用“十字方格法”绘制了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日本、中国行政区、地形、气候、河流等地图,这些自己绘制出来的地图重点突出,直观醒目,促使学生认真了解各种地理事物,效果很好。

篇10:自制“直观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晴隆县中云民族职业中学 李星春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实践活动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定律性质的认识运用等都需要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师生能通过制作教具运用教具进行教学,更是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拟从激发兴趣、发挥主体作用、激励创新、促进和谐发展等方面来谈谈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教具制作;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提供现实有效、富有实践性的学习素材,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机会。而恰当地使用一些自制教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思维,促使学生把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过程中,真正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要大量使用教具,教师就得勤于动手制作教具,或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教具,这样,在学生得到发展的同时教师也得到发展,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然而在农村中学,学生思维慢,创新意识差,学习习惯,心理状态,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面对此种情况,借助教具,大力开展直观教学。现就自已在数学教学中制作教具和使用教具谈谈自己几点感想。

一、在数学课堂上动手制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数学对初中生来说,枯燥无味,只有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以满腔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数学课堂就会变得开放、活跃,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如我教七年级数学的“几何体”时,让学生用硬纸做成长方体、正方体等盒子,同时让学生自带水杯、篮球等物体进入课堂,这样既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寻找和制作几何体,又使学生中获得知识。在寻找和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象有了感性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成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学习兴趣异常高涨。

另外,利用课后的“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照葫芦画瓢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低,更谈不上创新。而在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单易懂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课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我在教学正多边形和圆时,同样通过让学生用一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圆,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哪一种形状的面积最大?这样的“做一做”活动,既涉及到生产、生活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

“做一做”活动也可以为教师讲授新知识作准备和铺垫。如我在讲授“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时,先把一张硬纸对折,再用剪刀随意剪一个图形,然后打开硬纸,这时一个轴对称图形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于是要求学生仿照教师的做法动手“做一做”,实践证明,尽管大家剪的图形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轴对称的特征。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同学们对抽象的概念、性质、自然印象就深刻了。

二、数学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标》提出: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探究性;教师的一切教学措施都要从实际出发。如在教学测量物体高度时,可和学生一起用量角器、木杆、带有重物的线自己来制作测倾器。根据制作的原理,学生很容易熟练地利用制作出来的倾器来测量出倾斜角,而在要求完成活动

二、活动三(测量学校旗杆高度)时学生能很好地完成活动,得到所要测量的结果。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成为教学中的主体,真正还课堂于学生。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能激发学生思维,激励学生的创新

让学生动手实践,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我在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先提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的课桌摇动时,怎样固定呢?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教具:用三根长度适当的木条把它订成一个三角形,用四根木条订做成一个四边形。让学生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然后讨论上面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把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而利用教具的制作,可更好地揭示知识间的本质特征,发展思维。在讲九年级上册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时,自己先找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四边形,要求两个学生来测量四条边、四个角是否相等,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然后转动这个平行四边形直到有一个角是90度,从而推出矩形的性质,然后移动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直到一组邻边相等,从而推出菱形的性质。最后转动菱形直到一个角是90度或移动矩形的一条边直到一组邻边相等,从而推出正方形的性质。就这样一个简单易做的教具,不仅演示了它们的运动过程,还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数学教学既要关注学科,又要关注学生。在教学太阳与影子时,可让学生走出课堂,分成小组,带上自己准备的木棒、皮尺、三角板,应用三角形相似知识、通过测量计算最后的结果。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比或测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都得到探讨交流,特别是促进差生与老师、其他学生间的探讨交流,让差生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通过这个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数学、数学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关注了教学的过程,又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实现 “知识与技能”的提高,“过程与方法”的改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

总之,在现行《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能在自己的数学的课堂上利用自制的教具帮助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更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走进新课程》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 《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钟启泉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

上一篇:读书学习交流活动方案下一篇:销售型公司的几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