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教案设计

2024-04-13

苏轼词两首教案设计(精选7篇)

篇1:苏轼词两首教案设计

苏轼词两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3、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及其与婉约派的文学艺术及写作特点对比。

4、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境界。教材分析:

《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课。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二首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教学重点:

理解豪放派的艺术风格,与上课所学的婉约派作对比,总结出二者主要的不同之处,提升同学们鉴赏诗歌的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诗歌创作的意识。教学难点:

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以及理解豪放派诗歌的精髓。教学对象分析:

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掌握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一

目标:了解苏轼及其诗歌的特色,初步接触豪放派,学会豪放派诗歌的朗诵方法及意境。

时间:40分钟 导入:3分钟

在上一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两首诗,大家都对柳永及其诗词有一定的了解,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在对其诗词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了婉约派诗歌的艺术特色,现在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词。在这里,我给大家一点提示,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走进豪放派词人所展示给我们的诗情画意里面,共同感受中国古典文化震撼人心的魅力!

活动1:追根究底

目的:了解该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是同学们将苏轼作为一个文学家去解读,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诗人。材料:教师和学生各自准备的书面或者多媒体材料 时间:12分钟 过程:

1、教师提示: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那么苏轼一生都有哪些主要的经历影响他自己的文坛生涯?本课所选择的这两首词是作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作的呢?根据苏轼的经历,大家能大致描述一下苏轼的人格特征吗?

2、同学们分组将自己所搜集的材料讨论归纳,小组长统一整理,派组员就以上问题进行本小组陈诉。

3、教师将各组陈述进行整理,将苏轼作为一个文学家展现在同学们面前。

活动:2:配乐词朗诵

目的:使同学们学会正确阅读豪放派的词,学会在阅读中体会词的意境,做到读品相融。

材料:标准朗读录音,同学们事先自己准备的背景配乐。时间:25分钟 过程: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诵这两首词一遍。

2、播放标准朗读录音,请同学们注意朗读节奏、语音语调和语气。同时体会这种词的阅读方法与婉约词的阅读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3、教师示范朗读,放慢速度,要求同学们在词中划出节奏,并思考为什么要在停顿处停顿。并纠正字音。

4、分小组同学们再次自读。

5、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朗诵,同事配上自己小组准备的背景音乐,由同学们评出最优秀的小组,全班予以掌声鼓励。

课时二

目标:理解这两首诗歌,全面理解豪放派诗歌的意蕴‘ 时间:40分钟

活动3:品读

目的:疏通文意,全面理解这两首词的意蕴,怀着与作者同样的心情感读诗歌,达到感知美、理解美、融入美的境界。材料:幻灯片 时间:40分钟 过程:

1、《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师讲读上片,提出三个思考问题:

一、找出上阙中写景的句子。

二、句子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哪些?

三、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者描写的基调怎样?提问:上阙的最后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以上问题主要由学生自由讨论解决,讨论解决以上问题后,老师总结: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伟的景象,大刀阔斧纵画横抹了一幅奇险惊绝的赤壁之景。)(10分钟)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由同学们自习,分组讨论一下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怎样引入感慨的?各小组讨论结果由小组长总结,派代表或者自愿站起来发言。由教师对讨论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提问。(10分钟)

3、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全班齐背。(5分钟)

4、《定**》教师提示:请同学们思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由全班同学共同思考讨论,师生共同思考)并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分小组进行,各小组派代表陈述本小组意见。(10分钟)

5、背诵《定**》,个人自荐,全班齐背。(5分钟)

课时三

目标:全面把握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特色 时间40分钟

活动4:豪放vs婉约

目标:深入理解并亲生体会豪放词和婉约词的区别 材料:纸、笔 时间:40分钟

1、教师示范朗诵所学过的《雨铃霖》及《定**》,之后学生齐读,注意用婉约派词风应该有的语音语调去读。(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婉约词的艺术风格)(5分钟)

2、教师示范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齐读。(3分钟)

3、学生自荐朗读,同学自己选择配乐或者不配乐。由全班同学点评上台同学的朗诵,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10分钟)

4、分组讨论,《雨铃霖》及《念奴娇·赤壁怀古》被公认为婉约词和豪放词的原因。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由教师进行对比总结。(10分钟)

5、教师从①内容侧重:风花雪月,儿女情长,伤离送别,酣饮醉歌,惜春伤秋VS 家国命运,山川景物,农舍风光,怀古咏史,记游叹物(豪放词对词的贡献是扩大了词的选材范围)②写景方式:铺叙细腻,曲尽其形,辞藻华美 VS 大笔勾勒,朴实明快,语言清晰自然。③抒情方式:委婉含蓄 VS 直抒胸意。④气象意境:较为狭窄 VS 较为阔大。⑤欣赏美感:阴柔 VS 阳刚,等方面对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主要不同之处。(12分钟)

篇2:苏轼词两首教案设计

教案

一、整体把握

念奴娇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报负,但是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学科王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定**

《定**》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学科王 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二、问题探究

1.《念奴娇》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赤壁之战的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

对这几句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主语是周瑜,因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词人想象周瑜心恋故地,神游古战场,与词人相遇,笑话他功业未成而华发早生。大多数人认为主语是苏轼。是苏轼自己神游故国,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华发早生。细究词意,我们还是认为第二种理解更为确切。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

3.对《定**》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

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关于练习学科王

一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情感抒发、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感受作品豪放壮阔的意境。

参考答案:

作者描写了大江向东奔流,浪涛汹涌,拍打着堤岸卷起层层白浪,山石嶙峋高峻等景色,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画图。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周瑜,青壮年时期就英姿勃发,才华过人,能从容指挥三军,轻而易举地大破曹兵,建立了赫赫功勋。作者本来胸怀报国大志,在政治上却屡遭打击、迫害,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今年岁渐老,事业无成,他深感人生恰似一场幻梦!词中所写的壮丽的山川、古代的英雄、自己壮志难酬的胸怀,以及洒酒江月的豪举,共同和谐地营造出一种壮阔、雄浑的意境。

学科王

二 在《定**》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设题意图:让学生着重理解词人由生活小事阐发的人生哲理,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在《定**》中作者写了在一次出游途中遇到阵雨的经过。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作者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拄拐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从容容地缓步行走。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天气并没有什么差别。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三 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品味下面句子中粗体词语的韵味。学科王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一蓑烟雨任平生。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设题意图:帮助学生学会从诗句、字词着眼,体会古人炼词炼句的功力。这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

参考答案:

1.用三个动词描摹出了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水势之汹涌澎湃。

2.“谈笑间”,极言周瑜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大将风度。“灰飞烟灭”,极言强大的敌人在周瑜面前的不堪一击。

3.“蓑”本指蓑衣,这里是说以一件蓑衣抵挡自然界和人生旅途的凄风苦雨。强调不借助外力的保护,依靠自己走过艰难旅程。“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

4.“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无风雨”和“无晴”表面上看说的是对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心上。可谓一语双关。

四 这两首词和以前学过的《赤壁赋》都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试将这三篇作品相互比较,看看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设题意图: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文学作品,要懂得把他的作品放在特定的创作时期里,结合他的生活经历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参考答案:

篇3:苏轼词两首教案设计

关键词:公开课 诗词教学 方法

按照学校惯例,每个教研组每年都要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教研组内每位成员都要展示一堂公开课。今年我选的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完之后引发了我对诗词教学的很多思考。

对于这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理解作者情感,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所以上课时紧扣字词,主要运用诵读和总结来讲解课文。之后主要通过讨论来总结词人的情感和作品所表达的意境,通过提炼词句来体现作品铺呈的壮阔或从容的场面。

课堂上除了诵读,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比如“谈谈词人在赤壁的所见所想”;“《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这些或具体或抽象的问题的设计在于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是,对文章作内容的分析和语言的品味,感知作者的叙事方法,了解作者创作上的特点,学习一些写作的方法。整体而言,这堂教学活动是成功的,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没有经过试讲而是直接进入听课班级去听课的。开始的时候很顺利,一切按我原来的估计进行。对一些具体问题学生能够较快的解决,但是对于像“《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这类问题学生很难给出恰当的表达,总是词不达意,而学生对我的点拨也是启而不发,因此纠缠时间较多。也正是这一点激发我的思考,诗词教学不能只让学生会读会背诵,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能够准确表达出诗词的意蕴应该更重要,语文高考中往往要考到的也正是这些点。这是我在上课前备课时没有考虑进去的一点。学生的表达能力远低于理解能力,尤其是对古文古诗词,很多同学可以想象或理解其意境却很难总结或表述其特点和意蕴,往往都只是老师按照参考书上所说讲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有些同学可能会记忆、模仿,而更多的学生是听过就丢过,因此考试时就答非所问。这在高一阶段表现得更明显。

课后,和几位同事一起探讨,大家对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是深有感触,但是却提不出什么好的解决方法,把问题都归咎在学生不学上。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老师应该在这方面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这里我提出几点想法,以期和各位同仁商讨共鉴。

第一,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多读人物传记,因为大家知道古诗词最大的特征是言志抒情,很多诗都是和作者人生经历相关的,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等等,都是通过景或事来比喻作者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第二,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比如让学生仿读、教师范读或作节奏指导,或者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一遍,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等等。通过读让学生对诗词感兴趣,让她们体会字词沉降所渗透的个人感情,才能做到有感而发。

第三,多做些练习,归纳和规范一下表达方法。并多找些类似诗词进行比较练习,让学生参与模仿,自主表达,或鼓励她们找出更贴切的词语来表述。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惯性,看到相关题目就能展开联想,知道如何去做。这才是我们教诗词所应该达到的效果。能诵读,能体会情感,能表达涵义,甚至可以仿写……,如能至此,此教成已。

篇4:苏轼词两首教案

【三维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词的写作背景,2、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3、品味两首词不同的风格,感受豪放与婉约的不同魅力,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

【教学设想】

1、合作学习,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体会词中借景(人)写情的妙处。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这两首词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拓展阅读】

望江南

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行香子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刑,虚若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①叹隙中驹: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是说人生短暂得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②陶陶:欢乐的样子。第一课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要点】

1、理解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嘉佑进士。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散文堪称大家,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等。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苏轼擅长书画,善写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注重提携后人,有出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对词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到他影响的作家。⒉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以上由学生合作完成,教师适当补充)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完成导学案小试身手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D)

①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英俊杰出)

②惊涛拍岸(惊动)③强虏灰飞烟灭(曹军惨败的情景)

④故国神游(旧地)⑤早生华发(斑白、花白)

⑥羽扇纶(guān)巾 ⑦酹(lâi)江月

⑧樯(qiáng)橹

⑨料峭(shào)

⑩一蓑(shuāi)烟雨任平生 A①②③④⑥⑦⑨

B③④⑥⑦⑧⑩ C①⑤⑥⑧⑨⑩ D①③④⑤⑥⑦⑧

2、辨形组词。

①纶()②墙()③瑾()伦()

樯()

谨()④蓑()⑤峭()

⑥啸()衰()俏()

潇()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阅读词的上阙,回答问题。

⒈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来为人们称道,它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大”“淘”——有气势;“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丽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赞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⒉上阙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作者是如何突出其特点的。请划出重点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这首词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勾勒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雪浪汹涌,现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声,蔚为壮观。阅读词的下阙,回答问题

⒊苏轼在词中集中笔力塑造了一个英雄人物形象——周瑜。三国英雄人物众多,而赤壁之战中涌现的豪杰也不在少数,词人为何独以周瑜为描写对象。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是由周瑜的形象特点、作者自身的处境和时代特点决定的。年轻有为是许多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理想,苏轼也是如此,而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边境危机使他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更为迫切。周瑜年少有为,苏轼时已年四十有七,只能将光阴虚度、抱负难展的苦闷和一腔报效疆场的热忱发而为缅怀周瑜的豪放之词,这就是苏轼缅怀赤壁之战并塑造周瑜这一形象的思想契机。要点:①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苏轼四十多岁只任团练副使的虚职

②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苏轼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⒋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明确:这两句诗中含有消极成分。因为这与词作的前半部分描写赤壁景物、塑造周瑜英雄形象的豪壮情调不合。

“人生如梦”是诗人在被捕入狱,谪居黄州,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词。苏轼一生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致君尧舜”、爱国爱民、建功立业是其最高理想。即使遭贬谪,他也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诗人此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未成,眼望奔流不息的长江,感到自身生命的短暂,韶光的流逝,“早生华发”之慨叹纯属一种人之常情。“早生华发”的感叹是在诗人与周瑜的对比之后发出的。其实这种 对比本身,就是词人追求奋发向上的积极表现。

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永存。

《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警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子、庄子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他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佛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理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既有积极进取精神,又交织着其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的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的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慨,具有感奋和伤感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5、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第二课时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要点】

1、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情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诵读,完成导学案一A 先学生自读,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义;然后老师范读,体会作者感情;最后学生齐读。

1、填空。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蓑()

萧瑟()

任()平生

二、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B 明确:表现了词人闲适的心境。这几句话刻画了穿着草鞋,拄着竹杖,一个迎着 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的抒情主体形象。

2、当时下雨,道路泥泞,为什么作者却说穿着草鞋比骑马还轻快呢?B 明确:“竹杖芒鞋”是步行所用,用它的人当然是闲人、穷困潦倒的人,词人是说自己处于被贬境地,而“骑马”的当然是官员和忙人。此句词人认为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三、联系上阙,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含义C 明确:这一句作者运用了双关语,“雨”是既指自然的雨,也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句写作者任由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表现了词人在潇洒镇静中的倔强、抗争之心。

篇5:苏轼词两首教学教案

昌吉州二中 李家群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及写法,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能熟读成诵。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会回答诗歌有关情感方法语言方面的问题。学习苏轼豪放旷达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能在困境中从容应对。

二.教学重难点: 1 诵读 理解鉴赏文本 3 掌握鉴赏方法 三. 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归纳。五,教学过程(一)导入

1,课前3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2,学生说苏轼。3,教师补充。

①柏杨说: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十项全能。②林语堂说:他是一位无可就药的乐观主义者。③一生挣扎于党争之间,一贬再贬,颠沛流离。贬到杭州:“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且创“东坡肘子”美食。贬到海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二)作家作品——知人论世 1,学生说时代背景与作品。2,教师归纳。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宋神宗熙宁年间,请求外调出京。元丰三年,被贬到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元丰五年,游赤壁,写下此词,时年四十五岁。

(三)读文

学生读,注意读准字音与正确断句

(四)读题目——找到打开理解诗歌之门的一把钥匙。

引导学生理解词牌和题目: 念奴娇,词牌名,与内容无关,与词的格式相关。2 赤壁怀古,词的题目,“赤壁”点明地点;“怀古”值得思考,是仅写怀古这一内容吗?还是写了其他内容?

(五)初读全文——理清层次。

问题:本词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上片:写景 下片:怀古/抒情

(六)初读文句——扫清理解障碍,散文化诗歌。

同学们在读课文时,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 教师预设:

读上片,可能遇到的障碍: 1,“大江东去”之“东”怎么理解?

2,长江波浪怎么能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3,“风流人物”为何意?

4,根据原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5,“一时多少豪杰”指哪一时?

读下片,可能遇到的障碍: 1,“当年”为何意?

2,“羽扇纶巾”描写的是诸葛亮吗? 3,“故国”为何意?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谁在神游故国,谁在笑我?

5,“多情”之“情”为何意?

6,“一尊还酹江月”中“酹”为何意?“江月”为何意?怎样理解“酹江月”?

(七)细读文句——发现问题,深入品味。

读上片,可能发现的问题: 1,“人道是”可否改为“我说是”?

2,“周郎赤壁”中,赤壁本不属于任何人的,为什么要说是“周郎赤壁”?为什么不是“孔明赤壁”?

3,“乱石穿空”的“穿”表明“石”的特点是什么? 4,“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表明“江水”特点是什么? 5,总结上片景物特点?(江山如画——雄伟壮丽)

读下片,可能发现的问题:

1,公瑾即周瑜,为什么不说“遥想周瑜当年”?

2,赤壁之战时,周瑜34岁,他们应该结婚十年了,说“小乔初嫁了”违背史实是为什么?

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的版本为“强虏灰飞烟灭”你认为哪种更好?

4,本处小结,怀古即怀公瑾,公瑾特点是什么?苏轼对公瑾持什么态度?

5,“多情应笑我”是否倒装句?常式句应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倒装?

6,怎样理解词人所说的“人生如梦”?

7,本处小结,苏轼在本词中主要目的是为了赞颂周郎还是借周郎写自己?

(八)再读全文——悟出情感,发现技巧。

读全文,引导学生思考:

1,词人借写周郎来写出自己怎样的境况与思想感情? 2,本词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说说“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

3,诗歌表现技巧有哪些?能发现本词一些技巧吗?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情感:词人借歌咏周郎,抒发郁结在心的年华渐逝、理想成空的苦闷,虽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终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2豪放体现在三方面:景物雄壮;人物形象雄峻勃发;词人情感苍凉旷达。

3,技巧:

(1),修辞:夸张,比喻

(2),虚实结合 :①实景——赤壁的险要形势

②虚景——火烧曹营

(3)映衬:反衬①周瑜——雄姿英发②作者——早生华发

正衬,小乔衬周郎。

(九)再读,小结鉴赏诗歌方法。

(十)按照本节课掌握的读诗方法自学《定**》

附板书:

景——江山如画,雄伟壮丽 史——周瑜:公瑾当年 情——自己:人生如梦 读诗方法: 读作家作品——知人论世 读文题——找到打开理解诗歌之门的一把钥匙 3 读正文——把握层次 读文句——扫清障碍,散文化诗歌 5读文句——读出问题,深入品味 6 读全文——悟出情感,揣摩技巧

2014/4/17 推荐理由:

一,教学目标确定符合课程标注的要求及学生学情。

设计的教学目标: 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及写法,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能熟读成诵。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会回答诗歌有关情感方法语言方面的问题。学习苏轼豪放旷达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能在困境中从容应对。

突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程要求。并体现了目标的可检测性。

二,教学过程中突出诗歌教学的特点。一是诵读,一是鉴赏。三,教师预设问题多,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多角度解读与较深的理解把握,并以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体现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层递性。

四,教学中突出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根据既定的目标,要求熟读成诵,开始就让学生放声读,对出现的错误加以纠正之后,继续让学生大声读课文。读题目----赤壁怀古,让学生找哪些句子写赤壁景象,哪些句子写怀古内容的,找到之后再让学生反复读。学生理解上下片深意之后再读。如此反复,从字正腔圆的朗读到大致理解之后的朗读到较深入的理解之后的诵读,学生都能背诵。较好地实现了这一目标。

篇6:柳永苏轼词两首复习课教案

息县二高:夏长欢

一、复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词

2、掌握诗歌的写景手法、抒情手法,并能够学以致用,学会迁移。

二、课前检测: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___________。

3、骤雨初歇。_______,_____兰舟催发。

4、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

5、今宵酒醒何处? 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7、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

8、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

9、雄姿英发,_______,谈笑间,_____。

10、_________,谁怕? _____________。

三、存异:体味不同词风

自学指导1:柳永词婉约,苏轼词豪放。请结合诗句自由讨论3分钟,谈谈你的理解(任选一种风格)

四、求同:辨析相同手法

自学指导2:大声品读 《望海潮》《雨霖铃》《赤壁怀古》《定**》中写景诗句,小组讨论两首不同的词景物描写运用的相同手法?5分钟后请小组展示成果。

***考点补充提示:景物描写常用的手法:

1、景物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侧面描写,以动衬静,点面结合,2、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

明确:写景的角度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听觉、触觉、视觉)《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听觉、视觉)《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听觉、视觉)

动静结合 《望海潮》: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赤壁怀古》: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虚实结合 《雨霖铃》:

离别前—勾勒环境: 寒蝉、长亭、骤雨 实写 离别时—描写情态: 执手、泪眼、凝噎 离别后

念去去:烟波、暮霭、楚天

酒醒何处:杨柳、晓风、残月 虚写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赤壁怀古》上片实写:赤鼻矶之景。下篇虚写:遥想公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周瑜的神态和动作想象

***考点补充:虚实结合

1、实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2、虚写: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联想:由此及彼

3、如何判断虚实结合:抓住由实到虚的过渡词,虚写的暗示词语。

迁移拓展

一、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这首诗从那几个角度来写景的?2: 景物描写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视觉、听觉、触觉。凉月一“凉”字从触觉写出作者对天气的感受。“越中山色”是诗人欣赏的美景,弯月垂柳尽收眼底。桃花雨和“鲤鱼来上滩”是听到的声音。2:①动静结合。

前两句静景: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挂柳湾”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第二句“越中山色镜中看”,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镜”,是喻溪水,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面的平静,水色的清澈。后两句动景:。“桃花雨”不仅明示季节,更见美景快情:春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副宁静清秀的兰溪山水图,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

动静结合的答题规范

第一步:动景+结合诗句分析(2分)第二步:静景+结合诗句分析(2分)

第三步:动静结合+对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2分)

迁移拓展二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前两句从那些角度描绘一幅怎样图画?(2)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视觉、嗅觉、触觉、江楼送别图:橘柚飘香的秋天,我与友人在江楼饮酒话别,江风夹着秋雨吹入友人远去的小舟。

2:前两句实写:我在橘柚香飘香的江楼与朋友分别,目送朋友乘舟远去。

后两句虚写:“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不直接写自己对对方的思念,而是遥想朋友离别后的情景:想你远在潇湘的明月之下,听着凄清的猿啼,也倍加思念我吧?

虚实结合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虚实结合的答题规范

第一步:实写+结合诗句分析(2分)第二步:虚写+结合诗句分析(2分)

第三步:虚实结合+对情感表达的作用(2分)

五、辨析抒情技巧

自学指导3:小组讨论《雨霖铃》思考词人是如何表达依依惜别、念念不舍的离愁别绪的?时间是3分钟

***考点补充:诗人常见的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

明确: 直抒胸臆:

上片: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寓情于景: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通过写最具离别特征的意象“杨柳”表现离愁,通过写晓风之凉、月亮之残表现凄凉冷落之感。

难点辨析:

1、借景抒情与

2、寓情于景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总结:

借景抒情:有直接的景有直接的情。寓情于景:只有景物,感情不直接写出,但是隐含在诗中

难点辨析: 衬托和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 《绝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总结: 衬托:景物与情感一致(乐-优美景物)反衬:景物与情感不一致(悲-优美景物)

迁移拓展三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问题: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以乐景衬哀情(反衬):清晨雨后空气分外清新,离别的客舍边的柳树分外干净翠绿,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可是朋友却要离开了,诗人有的是依依惜别的伤感惆怅。以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朋友离去的伤感和不舍,更写出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迁移拓展四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问题: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后两句?

寓情于景:本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寓情,情景交融。“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自学指导4: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表现手法。看谁答的又快又准。

1、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怀古》

2、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赤壁怀古》

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 明确:

1、借代

2、侧面描写

3、双关

难点突破:借代

借代:本体不出现,用相关实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一般是局部代整体,特征代事物。

1:对面来了个红领巾(局部代整体)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局部代整体)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局部代整体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特征代事物)

迁移拓展五

水仙子

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问题:题目为“夜雨”,但全曲却无一个“雨”字,那么作者是如何写“雨”的?请简要分析。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通过“夜雨”落在梧桐、芭蕉上的声音,使人想见滴滴答答的夜雨。

迁移拓展六

淡黄柳 姜夔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①。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寒食:即寒食节,宋时有郊游踏青的习俗。

1、上片末句运用了怎样修辞方法? 借代,比喻

六、当堂训练

《夏夜宿表兄话旧》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请分点回答。(5分)(2)本诗在景物描写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1:与表兄久别重逢的愉悦畅快;2:回忆往昔乡书不达、故交零落的凄凉; 3:想到明朝又要分别的忧愁。(2)虚实结合(1分); 第一联实写:从视觉、味觉等角度描述诗人与表兄在夏夜庭院中重逢畅饮所见的夜合花开、细雨蒙蒙的景象(2分);

第四联虚写:设想与表兄离别后将面对的孤舟离别、亲友在桥边搭起青帐饯别的场景。(2分)

篇7:唐词两首鉴赏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解】①西塞山:在浙江吴兴县西面。②鳜鱼:大口细鳞,淡黄带浅色的鱼。③箬笠:竹篾和箬叶编成的斗笠。

【赏析】张志和的这首词,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首词读来朗朗上口,为我们展示出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一位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穿绿色的蓑衣。他在斜风细雨中尽情地欣赏着西塞山前飞翔的白鹭和桃花流水。

这位渔翁所处的环境幽雅宁静,完全避开了嘈杂、污浊的社会环境,是一理想的世外桃源。这种隐士的生活,也是张志和所追求的。因为他在唐肃宗时曾被贬官,赦还后,他便引退江湖,自号烟波钓徒,过上了隐士的生活。

渔歌子

[唐] 孙光宪

泛流萤,明又灭。夜凉水冷东湾阔。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杜若洲,香郁烈。一声宿雁霜时节。经霅水,过松江,尽属侬家日月。

【注解】①孙光宪,字孟文,自号葆光子。贵平(今四川仁寿县东北)人。唐末为陵州判官(节度使幕僚),后在荆南(南平国)为官。归宋后,任黄州刺史。②浩浩:广大的样子。③金波:指月光。④杜若:香草名。⑤霅水:即霅溪,在浙江吴兴县,东北流入太湖。⑥松江:即吴凇江,又名松陵江,在今江苏境内,是太湖最大的支脉。⑦侬:我。

【赏析】孙光宪在这首词中,为我们描绘出了这样的画面:在秋季下霜的夜晚,“我”泛舟经过霅水和松江。水边洲上传来杜若浓郁的香气和一声宿雁的清脆叫声。水面宽阔,风波浩渺,流萤明灭。这时,隐约的笛声传来,使“我”心情愉快。放眼四顾,顿觉得天地万物都入胸怀。

这首词,画面辽阔,境界高远。读后,令人心情激动,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仿佛置身于词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因而,宠辱皆忘,陶醉于大自然。

【练习】请比较这两首词的异同。

1.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相同点:①两词都描绘出了令人陶醉的美景,语言通俗易懂。②两词都从视觉入手,写出了人的所见。

上一篇:第一次班会发言稿下一篇:我的故乡我生长的地方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