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作品

2024-05-05

苏轼作品(精选八篇)

苏轼作品 篇1

伟大人生源自伟大的人生观。苏轼的思想以儒家思想特别是孟子“民本”的思想为主,同时融入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这种难免芜杂却异常开阔的思想构成,使他面对逆境能够精神旷达,表现出一种遭遇悲剧而超越悲剧的精神状态。苏轼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够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苏轼极为丰富的生活阅历是造就其独特人生观的因素之一。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一、诗之人生味

“鸟乐忘冒孚,鱼乐忘钩饵,何必择所安,滔滔天下是”。(《和所乘船上小诗八首》)人生有欢乐,亦有痛苦,就好象鸟存在着冒孚之危,鱼有钩饵之险。鸟鱼尚且可以快乐,更何况人乎?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费尽心机“择所安”,“滔滔天下”无处不是。快不快乐,外部环境不是决定因素,关键是有没有一颗敢乐、善乐的心。如果自己心中有“乐”,才能“忘冒孚”、“忘钩饵”。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论快乐》中所说“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

“耕田欲雨对欲晴,来欲顺风返者怨。若使人人祷辄应。造物亦应日千变。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泗州僧伽塔》)他深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太多的期待只会带来太多的失望,从而引起无尽的烦恼。

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含有痛苦、愤懑的态度,如“空庖煮寒菜,破炤烧湿苇。”“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寒食雨二首》)但他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对待挫折、排挤,坦然面对,平静接受,处变不惊。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城在他笔下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绍圣四年(1097年),东坡在惠州写《纵笔》“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首诗描绘虽处于谪居状态却自在不拘的形貌,显示了苏轼的满足自适和洒脱豪爽。据说此诗给当时的宰相章淳读到,迁怒于苏轼这样安稳的“春睡美”,再次把他谪贬到儋州。在更为恶劣的条件下,东坡没有怨天尤人,相反“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又作《纵笔三首》“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溪边古路三岔口,独立斜阳数过人。”面对政敌的步步紧逼,不依不饶,东坡的超然气度依旧如故。

二、词之人生味

苏轼的词中也一样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在苏词中常有“世事如梦”的感慨,如“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笑劳生一梦”“万事到头都是梦”“世事一场大梦”,书法了人生短暂和命运易变,难以把握自我的悲叹。所谓“长恨此身非我有”,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低沉消极。而是力求自我消解,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词起句即见作者豪放不羁的个性,表现出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谁怕”二字充满挑战色彩,显示出作者蔑世傲俗的气质。面对人生中的“烟雨”苏轼没有丝毫畏惧,而是一任自己的个性飞腾张扬。同自然界的风雨阴晴变幻不定一样,仕宦路上的风波也很难料定。他因此产生了“归去”的念头,同时也表达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脱。这首词是典型地抒写苏轼式的“走自己的路”的哲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无法违背的自然规律。生命离不开遗憾,人生不可能完美。东坡认识到这一点,也坦然接受,而且没有放弃在“难全”的人生中寻求快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水调歌头》)苏词有时把对自然山水的关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深沉的人生感慨。大家耳熟能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此中典型佳作。《西江月》(照野瀰瀰浅)则是借和谐宁静的自然山水,表现忘怀物我的超然风范。

苏轼的作品 篇2

散文

《策断》四篇、《留候论》、《天石砚铭(并序)》、《记游定惠院》、《进策》、《随记集》、《策别安万民》六篇、《记游定慧院》、《晁错论》、《荀卿论》、《策别厚货财》二篇、《重翼以申命论》、《范增论》、《东坡志林》、《策别课百官》六篇、《记承天寺夜游》、《贾谊论》、《石钟山记》、《策别训兵旅》三篇、《刑赏忠厚之至论》、《黠鼠赋》

诗作、文赋

《春宵》、《后赤壁赋》、《和子由踏青》、《雪后北台书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海棠》、《上元侍宴》、《望海楼晚景》、《和子由渑池怀旧》、《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花影》、《题西林壁》、《有美堂暴雨》、《饮湖上初睛后雨》、《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赤壁赋》、《游金山寺》、《惠崇春江晚景》、《三月二十九日二首》、《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东栏梨花》、《赠刘景文》、《石苍舒醉墨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新城道中二首》

词作

《水龙吟雁》、《阳关曲中秋作》、《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完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念奴娇中秋》、《念奴娇赤壁怀古》、《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完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醉翁操·琅然》、《行香子过七里滩》、《卜算子黄州定慧完寓居作》、《完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哨遍·为米折腰》、《永遇乐明月如霜》、《定**常羡人间际玉郎》、《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点绛唇不用悲秋》、《永遇乐长忆别时》、《定**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密州上元》、《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完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洞仙歌冰肌玉骨》、《南歌子雨暗初疑夜》、《完溪沙:麻叶层层荷叶光》、《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洞仙歌江南腊尽》、《南乡子霜降水痕收》、《完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裙》、《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满庭芳—三十三年》、《完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南乡子送述古》、《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完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鹧棉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少年游去年相送》、《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完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添》、《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望江南春未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对联

纵使万般寻路无,不堕野地随人居。

书法作品

《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江上帖》、《黄州寒食诗帖》、《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前赤壁赋》、《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宝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阁碑》、《致若虚总管尺牍》、《怀素自序》、《近人帖》、《与范子丰》

绘画作品

《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偃松图卷》、《雨竹》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正如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浅谈苏轼作品的审美意趣 篇3

关键词:审美意趣;自然美;生活美

王国维认为,美和艺术虽然不“以厚生利用为旨”,没有类似于政治实业的“当世之用”,但美和艺术却可以影响人的精神建构[1]。对于向来重视内在修养和精神建设的中国古代文人来说,诗词文赋无疑是体现个人审美意趣和精神层次的最佳载体,苏轼及其作品便是对此很好的证明。

台湾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对苏轼有这样的评价:“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2]性格上的乐天和精神上的旷达使得苏轼的生活“触处生春”,他以审美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并自然而然的将自己的审美意趣体现在作品中。

一、“向外发现自然之美”[3]

游历徜徉于山水间似乎是古人陶冶性情的重要方法。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个钟情于自然的人永远都是快乐幸福的。苏辙在《武昌九曲亭记》中回忆少时与兄长同游:“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苏轼似乎生来就是自然中的一个精灵,自然赋予了苏轼飘逸的气质、阔达的胸襟和豪放的风度,而苏轼也以自己满溢的才情尽情地歌咏着自然。他常常想起家乡的奇山秀水:“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东湖》),“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秀州报本禅院乡僧丈长老方丈》)。他从雄浑壮观、汹涌澎湃的钱塘江潮中真切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力量:“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八月十五看潮五绝》之一)。他也醉心于为官任所的旖旎风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杭州西湖的画意在苏轼的笔下得到了最传神最完美的描绘,苏轼的诗情也在西湖的美景中得到了最全面最充分的展示。

“与美最密切的感官是视觉和听觉” [4],亚里士多德也曾经说过,“在一切感官中,视觉尤为重要。”[5]文学作品中的景色美是种对自然之美的抽象,而在欣赏这些美的时候如果到自然中进行还原,那么获得的将是双倍的审美体验。苏轼对自然的描绘总是很随意,但却充满诗情画意,这种美丽景色的展示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享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春江晚景》),恰似古代的写意山水,简简单单的三描两画,自然之美,生命之趣,跃然心头;“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蝶恋花 春景》)红花青杏,墨燕绿水,色彩感扑面而来,清新爽洁,似是各地皆有的平常之景,却又好像非这几句不能绘述。

二、“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6]

不仅在畅情山水的时候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所折服,在日常生活乃至家庭琐事中,苏轼也总能发现并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正是这种审美意趣的内化,使得普普通通甚至枯燥无味的生活在苏轼眼中总是有滋有味,妙趣横生,欢乐相伴。

在黄州这个长江边的偏僻小城,信息闭塞,与世隔绝,亲朋好友远隔千里,生活自然是极端的枯寂乏味。然而苏轼却没有唉声叹气、沉寂其中,他布衣草鞋,出入于山野林间,与水畔渔人、田间农夫、市井商贩谈天说地,畅聊古今。《记承天寺夜游》中,月光洒满院落,树影在月色中斑驳错落这本是生活当中很常见的夜景,为何在苏轼眼中就如此之美,如此有意境呢?那是因为他有一颗时刻感受美的心,有一双时刻能够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虽然是在贬谪中,他笔下流淌出的文字却充满了闲适之美。惠州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市井寥落,每天只杀一只羊,然而苏轼却买不起哪怕一小块羊肉。只得隔几天去买廉价没人要的羊脊骨,剔食那一星半点的羊肉聊作滋补。这种读来令人为之心酸几欲泣下的生活,在苏轼眼中却甚有趣味:“意甚喜之,如食蟹鳌。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与子由书》),他甚至还开玩笑:“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与子由书》)对于一个即将走向人生终点的老人来说,垂老投荒,年逾花甲却被迫渡海迁居于儋州海岛无异于被判了死刑。然而苏轼在那个“天气卑湿,地气蒸溽”的“方外之域”居然还能够自得其乐:“瓦盎深及膝,时复冷暖投。明灯一爪剪,快若鹰脱鞲”(《夜卧濯足》)。正是内心的强大使得无论身处何境,都能将心灵安顿清明,精神不复焦虑,因此才能将内心的深情外化于作品,真正做到心平气和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很多人都在大呼“让生活慢下来”,可真正能做到的则寥寥。身边的,远方的风景我们不知错过了多少,读了苏轼,也许至少我们能够尝试像东坡一样,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以我观物”,使“物皆着我之色彩”,以发现美、欣赏美、体悟美的眼光来看周围的一切,让我们的人生处处有真善美。

参考文献:

[1]周锡山.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M].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第1版).

[2]林语堂.苏东坡传[M].群言出版社, 2010.

[3][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第1版).

[4]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商务印书馆,1980,5.(第1版).

苏轼的绘画作品《枯木怪石图》评析 篇4

关键词:苏轼,枯木,怪石,心意

苏轼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他还是贡献卓著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 林语堂先生曾说苏轼是“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 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 创新的画家, 造酒的实验家, 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 佛教徒, 巨儒政治家, 一个皇帝的秘书, 酒仙, 厚道的法官, 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 一个诗人, 一个小丑。”[1]林语堂先生从很多方面对苏轼进行了概括, 但其实苏轼是永远无法被穷尽的。

苏轼一生中创作了很多绘画作品, 其中很多都没有流传下来, 这幅《枯木怪石图》是苏轼的真迹, 现在收藏在日本, 见上图:

在这幅作品中, 左边画的是黝黑的怪怪奇奇的石头, 石头的纹理呈现盘卷的状态, 象海浪的翻卷, 动感强烈, 石头上面还画有纤细的竹子和杂草, 旁边是一棵古老的枯树, 树根处有随风摇曳的小草, 枯树的树干粗壮有力, 树身斜伸向上, 盘曲伸展成古树的枝杈, 枝杈张开朝向天际。这幅画表现的虽然是静止的事物, 但却有一种动态的感觉, 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林语堂先生说苏轼在几只竹子上和几块粗犷的岩石上能表现出律动美, 在这幅画中, 石头的表面那种好似旋转的纹理, 石头和毛竹紧紧相连又各自呈现的状态, 古树的苍老的皮肤和扭曲的树干, 以及石头和树木之间相即相离的形态, 就好像一首沧桑有力的交响曲, 给人以音乐的律动美, 这首交响曲的指挥家就是苏轼自己。

苏轼的这件作品整幅画主要的表现对象就是丑陋的石头和干枯的老树, 其他部分都是空白, 剔除了很多不相干的景物, 画面显得很简单, 但反而让人更加集中注意画面的主角, 在细细观看绘画的同时也能仔细体会画家的心情, 所以绘画更加有趣味, 有魅力。

画面上呈现的虽然是枯木和石头, 但整幅绘画却非常有生气, 让人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并没有那种秋冬肃杀、万象死寂的感觉。这幅作品就像一个人, 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表达着自己的非常强烈的情感。其实, 这幅画就是说着苏轼自己的故事: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州眉山人, 宋仁宗景祐三年 (公元1036年) 出生, 他的一生象韩愈那样饱经忧患, 曾因“乌台诗案”在湖州被捕入狱, 后又曾被贬谪黄州、英州、惠州、儋州, 他有诗句:“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一生漂泊宦海沉浮经历的最好概括。

苏轼是用自己的心灵在画画, 画笔就是抒写自己心灵的工具, 绘画的过程就是品味人生酸甜苦辣的过程。苏轼非常重视心灵的作用, 他在《上神宗皇帝万言书》中表达了这种思想, “由此观之, 人主之所恃者, 人心而已。人心之於人主也, 如木之有根, 如灯之有膏, 如鱼之有水, 如农夫之有田, 如商贾之有财。木无根则槁, 灯无膏则灭, 鱼无水则死, 农无田则饥, 商贾无财则贫, 人主失人心则亡, 此理之必然, 不可逭之灾也。其为可畏, 从古已然。”[3]从中看出苏轼非常重视心灵的作用, 他将心比喻为“人之主”、“木之根”、“灯之膏”、“鱼之水”、“农之田”、“商贾之财”, 也就是说, 人心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所以, 苏轼在绘画中提出“写意”的思想, “意”林语堂解释说相当于英文里的“意图” (In-tention) 、“概念” (Conception) 、“印象” (Impression) 或者“心情” (Mood) , 如果用统一的一个词就是 (Conceptivism) 。林语堂认为, 艺术的中心问题中外古今完全相同, 中国的写意派就是西方的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就是对照相般的精确的反叛, 而主张将艺术家主观印象表达出来, 作为艺术上的新目标。苏东坡用两行诗充分表达这种反叛精神。他说:‘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在评论一个年轻写意派画家宋子房时, 苏东坡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 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 无一点俊发, 看数尺便倦。汉杰 (宋子房号) 真士人画也。’”[4]苏轼主张绘画的重点不在于照相般的描绘事物, 而是要表达画家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所以苏轼赞美“士人画”, 批评画工的绘画作品。林语堂说宋代绘画画的是精神, 而不是外形, 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就是表达的人的精神。

这幅作品没有鲜艳的花朵和碧绿的树木, 没有诱人的色彩和逼真的图像, 但是却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视。和苏轼同为“宋四家”的书法家和画家的米芾就非常喜欢苏轼的这件作品, 他曾评价这件作品说:“子瞻作枯木, 枝干虬屈无端, 石皴硬, 亦怪怪奇无端, 如其胸中盘郁也”。黄庭坚在《题子瞻枯木》中说:“折冲儒墨阵堂堂, 书人颜扬鸿雁行。胸中原自有丘壑, 故作老木盘风霜。”黄庭坚还有一首《题子瞻画竹石》的诗, 诗中言道:“风枝雨叶瘠土竹, 龙盘虎踞苍鲜石。东坡老人翰林公, 醉时吐出心中墨。”[2]米芾是苏轼的朋友, 黄庭坚是苏轼的弟子和朋友, 他们熟悉苏轼的经历和情感, 他们从画中看到的是苏轼自己, 画中的怪怪奇奇的丑陋的石头, 也许是表达着苏轼不流俗, 不与社会同流合污, 张扬自己独特的个性;盘曲的枯树正像是苏轼心中的郁结, 也是他人生所经历的风霜。在人生的沉浮中, 有米芾、黄庭坚这样的朋友能够理解也是很幸运的了, 苏轼是一位极其潇洒的人, 即使没人理解, 恐怕他也能笑对人生!苏轼有著名的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 鸿飞哪复计东西”。这首诗正是苏轼这种洒脱人生的写照。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年, 第19页。

[2]李福顺:《苏轼与书画文献集》, 荣宝斋出版社, 2008年, 第183页。

[3]林语堂:《苏东坡传》,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年, 第97-98页。

苏轼主要诗词作品目录 篇5

1、前赤壁赋[苏轼]

2、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苏轼]

3、春宵[苏轼]

4、海棠[苏轼]

5、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6、和子由踏青[苏轼]

7、花影[苏轼]

8、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9、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苏轼]

1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11、三月二十九日[苏轼]

12、上元侍宴[苏轼]

13、石苍舒醉墨堂[苏轼]

14、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苏轼]

15、题金山寺[苏轼]

16、题西林壁[苏轼]

17、望海楼晚景[苏轼]

18、雪后北台书壁[苏轼]

19、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20、有美堂暴雨[苏轼]

21、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苏轼]

22、赠刘景文[苏轼]

23、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予于女王城东禅庄院[苏轼]

24、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苏轼]

25、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苏轼]

26、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苏轼]

27、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

38、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苏轼]

29、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

30、定**(常羡人间琢玉郎)[苏轼]

31、定**(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32、洞仙歌(冰肌玉骨)[苏轼]

33、洞仙歌(江南腊尽)[苏轼]

34、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苏轼]

35、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苏轼]

36、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苏轼]

37、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苏轼]

38、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39、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苏轼]

40、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苏轼]

41、浣溪沙(寓意)[苏轼]

42、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苏轼]

43、减字木兰花(春月)[苏轼]

44、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苏轼]

45、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苏轼]

46、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苏轼]

47、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

48、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苏轼]

49、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50、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

51、满江红(江汉西来)[苏轼]

52、满江红(清颍东流)[苏轼]

53、满庭芳(三十三年)[苏轼]

54、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苏轼]

55、南歌子(雨暗初疑夜)[苏轼]

56、南乡子(寒雀满疏篱)[苏轼]

57、南乡子(凉簟碧纱厨)[苏轼]

58、南乡子(霜降水痕收)[苏轼]

59、南乡子(送述古)[苏轼]

60、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61、沁园春(孤馆灯青)[苏轼]

62、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苏轼]

63、阮郎归(初夏)[苏轼]

64、少年游(去年相送)[苏轼]

65、哨遍(为米折腰)[苏轼]

66、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苏轼]

6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论高中审美教育在苏轼作品中的体现 篇6

关键词:苏轼;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90-01

德国的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强调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而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个别身体的精神力量的紧张努力虽然可以造就出特殊才人才,然而只有各种精神力量的协调一致才能够造就幸福而完美的人。”①审美教育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全面发展的个性,通过各种美的形态所进行的教育。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受教育者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达到人全面健康的发展。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创作的诗词歌赋为文学史上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他的人生却是坎坷不平的,甚至有时候堕入灰暗的境地,但是苏轼的人生没有灰暗,他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用儒释道的精神来消解苦难、超脱苦难,但是又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主体人格精神。他的诗词中表现出的精英意识,豪放旷达的秉性和苦难意识是值得中学生学习的。

一、社会精英意识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历来朝廷的附庸,从屈原开始,开创了中国士大夫肩负国家朝廷使命的先河。苏轼作为中国文人的一个典型,他受到了宋朝三代君主的重视,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嘉祐元年,他与弟弟苏辙一同出蜀寻求仕途,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入京不久,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年轻有为的苏轼不仅成了朝中的一颗明星,他文学上的才能也获得了皇帝的欣赏。《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记载:“当其(神宗)饮食而停箸看文字,则内人比曰:此苏轼文字也。神宗每时称曰:奇才,奇才!但未及用学士,而上仙耳”。他上书中说:“臣荷先帝之遇,保全之恩,又蒙陛下非次拔擢,思慕感涕,不知所报,冒昧进计。”在封建社会能够受到封建朝廷如此重视的,是非常罕见的,怀着对朝廷的知遇之恩,他可谓“其九死而未悔”②。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此时的苏轼正因“乌台诗案”贬于黄州已三年,距那场政治风暴已经过去了许多时日。在词中,苏轼面对壮阔的江水,思绪万千,睹物思人,他想到了历史上的三国,想到了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人物名燥一时,多么令人向往。作为当朝的官员追求功名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此时的他却是被贬之身,没有任何权力,甚至在经济上只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如何理解作者的思想呢?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社会精英意识。

苏轼并不因为自身的遭遇而放弃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这种经营意识深刻的体现在他身上。担任杭州太守时,疏浚茅山、盐桥二河,修六井,筑西湖堤,后被其命名为“苏公堤”;在惠州,向太守建议捐资修建惠州东、西两座铁索桥;在儋州,传学与海南学子,其学生姜唐佐考中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这种精英意识就是苏轼既能够居于庙堂之高又能处于江湖之远的原因,他既能够在朝廷中不断进取,被贬后又能以旷达的心态为社会做贡献,实现社会理想,又能超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获得心灵的一方净土。

二、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豪放来自他广阔的世界观和自信的性情,他有豪放的人生理想也有豪放的自然情怀,他的旷达体现在对待苦难上的顺应和对人生悲欢离合的超脱。

《赤壁赋》是他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时期,“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的历经还萦绕在记忆之中。陷入政治改革和朋党相争的他成了牺牲品,在监狱中都做好了迎接死亡的准备。但是他的才气和为人让很多人折服,甚至是他的政敌王安石也为他求情,终于逃脱了这一劫。

《赤壁赋》前半部分叙述了他与客人游赤壁的情景,后半部分面对自然的美景客人却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苏轼以大自然的江水和江上的明月作比,得出了这样的一个哲学结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孔子面对着江水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月的阴晴圆缺也常常牵动文人敏感的心。这些都是客观的自然现象,苏轼从哲学的层面给出了一个响亮的回答:面对客观的事物人要保持自己的主体性,事物从任何一个侧面看过去都有不同的感受,所以长与短都是相对而言的。“苏轼的歌唱中固然也如实地带有悲哀的声调,但最终却是悲哀的扬弃”。③

更深刻的在于,苏轼对人生和万物的一种达观的态度,万物有主,如果不是自己的一丝一毫都不能享用,“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而现在的人对自然的索取无度,太贪心,没有一颗敬畏之心,苏轼尊重自然的态度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三、苦难意识

苏轼的苦难意识来自对人生无常的切身体会,他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大悲大喜,祸福、穷达、得失之间的反差如此巨大,经历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祸福。但是,苏轼并没有被命运打败, “他在吸收传统人生的思想和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苦难——醒悟——超越’的思路。”④虽然苏轼似乎在顺应苦难,但是他苦难的出路是超脱。这种超脱不是远离现实,而是一种对苦难的了悟,看透了一切仍然相信生活,并回复到本真的状态。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同作于元丰五年,作者记叙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突降大雨,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狼狈而逃,只有他一个人在雨中踽踽独行。在这场雨中作者领悟到自然中的大雨亦等同于人生中的大雨,“何妨吟啸且徐行”?在词人心里此时的荣辱、穷达、苦乐都像那急雨,不用刻意去逃避,而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生而为人苦乐都有,只有经历了人生的风雨,才有回首向来的一路风景,最后带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态恢复到生命的本真。这是怎样的一种豁达的人生?

综上所述,我们不仅要学习苏轼的诗词,而且更要理解苏轼的人生及其人生态度,他的社会精英意识,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和苦难意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很有意义。

注释:

①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18

② 赵冬梅,苗田.苏轼的人生基质及审美向度[J].齐鲁学刊,2002(2):45—48

③ 王水照.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王水照卷[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204

④王水照. 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王水照卷[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203

苏轼作品 篇7

1 创作风格变化的原因

苏轼贬居黄州前, 诗作多以政治诗、讽喻诗以及景物诗为主, 贯穿着忧国爱民的感情, 现实性和思想性较强。格调浑厚健朗, 自然平易。贬居黄州时, 那些情景交融或情景事交融, 从中自然地生发出哲理的篇章, 往往营构出高远又深邃、警拔又洒脱的意境。为什么苏轼贬居黄州的文章会具有高度美感效应, 原因在于沉重的人生苦难强烈刺激了诗人往昔平和的心境, 使其以全副身心去体验痛苦, 感悟生命, 接触到人类命运与生存意义等文学艺术最本质的问题, 同时, 在对忧患的顽强抗争中, 人的生命意志和生命强力得以勃发, 伟大的精神得以产生, 从而给文学增添了水石相激般的壮美风采。我们可以试想一下, 如果没有苏轼贬居黄州, 那苏轼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诗人, 正因为贬谪, 才给了苏轼能从宇宙中解脱的办法, 才使其诗作具有哲理意境。苏轼在创作中将具体的个别的情景向哲理高度提升的方法与途径, 多种多样, 使其诗词文的哲理意境多姿多彩、变幻无穷。

2 贬居黄州哲理意境作品的创作方法

2.1 从日常生活情景和自然景物中概括出入生妙谛。

这种方法苏轼用得最多、也最得心应手。如前所述,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从途中遇急雨的生活情景细节, 融人了自己经历政治风雨的体验与反思, 表达出对逆境安之若素、履险如夷的旷达情怀与人生哲理;《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由溪水西流引发出人生能再少的奇想, 唱出了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 描绘初夏雨后农村的风光景物, 流露出词人徜徉林泉的闲怡之趣。结句“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 表达出飘忽不定的人生中自适自乐的哲理。

2.2 化用神话故事, 以游仙的虚幻情节表现追寻求索人生真谛的哲理。

这种以游仙形式超越现实人生的艺术构思, 更鲜明突出地体现在《念奴娇·中秋》中。此词是元丰五年 (1082) 八月十五日苏轼在黄州赏月时作。

词人采用古代神话故事, 以浪漫手法展现出一个高洁清凉的月宫仙界, 抒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充分表达超尘出世的哲思与情怀, 意境极飘逸超渺之致。

如果说, 《前赤壁赋》以说理为主, 阐明诗人对于自然与人生的真实了悟, 那么, 《后赤壁赋》则承续上文, 以写景叙事为主, 从现实现境中将这一番真实了悟落实到行动。前后两赋相互发明, 相映生辉。但更重要的区别是, 前赋是作者以自己出面, 发表了一篇议论, 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后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 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 以抒发超脱的情怀。对这两赋的意境, 清代批评家金圣叹的领会颇为高明, 他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评道:“前赋是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 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又说:“若无后赋, 前赋不明;若无前赋, 后赋无谓。”把前后两赋的异同和关系说得相当透彻。

如果道士化鹤掠舟而过又到斋中相见不是托之于梦幻, 那就变成一个荒诞的神怪故事, 情趣也就因之顿减了。作者将这情节置之于若疑若信的恍惚的梦境, 便觉得满纸空灵奇幻之中, 作者的精神状态却是真实可信的。鹤是实体, 梦中的道士为鹤的化现, 是作者的积想所致的幻觉。从这个幻觉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人大自然的旷达之思, 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了。

2.3 从即景怀古、追忆历史往事营构哲理意境。

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从即景怀古中营构哲理意境的杰作。词人将自己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融会在壮阔的江山和久远的历史中, 又借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周瑜建奇功伟业, 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词人从眺望大江凭吊古迹自然引出人生虚幻犹如大梦, 千古风流人物终究被不息奔流的时光长河淹没的哲思。结尾又从悲哀的感情与消极的思想中解脱出来, 认知江水、明月是永恒的存在, 于是举杯祝月, 领受静夜中的大江美景, 精神与明月一起遨游于永恒长存之境。此词大笔挥洒, 高唱人云, 气势恢宏, 使人读之油然生出苍凉悲壮的崇高感和超越短暂人生的永恒感。词中包含着苏轼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 但是他将这种悲哀融会在壮阔的江山与久远的历史中, 写得气势恢宏, 这是强者的悲啸, 而不是弱者的悲泣, 它不会使人落泪, 而使人油然产生一种苍凉悲壮的崇高之感。而且, 在超越古今的巨大时空背景映衬下, 小我的忧患显得多么无足轻重!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历史的通观, 苏轼得以从悲哀中解脱出来。也许按照儒家的传统观念, “人生如梦”的虚幻感充满了消极色彩, 但事物在特定情境下发生特定的转化, 这种原本消极的思想却在苏轼的身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使他在逆境中不被沉重的失意情绪所压垮, 而始终保持旷达乐观的胸怀。

写景写得好, 是因为景中有情。所谓景中有情, 不一定是在刻画景物时寄予感慨, 而在于所刻画的对象中透露出作者的视角, 作者对景物的体会, 也即是有作者的诗情在内。而情中有理, 则是方苞所谓“胸无杂物, 触处流露,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主客观契合的创作心理状态。

苏轼所以能营造出高明智慧的哲理境界, 首先在于他能写真景物, 真感情, 绝大多数由性情流出, 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他的个性、情操、理想、志趣、胸襟、学问、见识, 展示了他在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中的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苏轼创造哲理意境的方法丰富多变, 可谓活脱灵动, 妙手生春, 涉笔成趣, 出神人化。无论用单一手法还是复合手法, 他都能使情景事理多重融合, 仪态横生而又浑然一体, 使哲理境界升华, 令古今词人和读者叹为观止。

参考文献

[1]《苏轼文集》卷四十九, 1428.

苏轼作品 篇8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苏轼的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记承天寺夜游》。纵观苏轼的作品,不仅具有乐观、豁达的心态,也有对命运的不屈服,有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入思考。本文从书中诗词出发,结合苏轼的其他作品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分析他的情感与抱负,并探究其原因。

一、豁达、乐观的性格

《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于密州知州任上,当时他虚岁四十岁,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这首词中描写打猎的盛况,抒发作者愿赴边疆打击侵扰之敌的情感。词中,无论是场面的渲染“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还是自我形象的刻画“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无不体现出作者满腔的英雄之志、报国之情。一个“会”字,也表达出作者“一定要,一定行”的决心和自信。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就曾称他为“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这在他的词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水调歌头》作于熙宁九年(1076),时苏轼在密州。因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被排挤出京师,至此已有五年,和弟弟苏辙更是七年未见。然而苏轼与其弟弟苏辙感情甚笃。中秋之夜对月饮酒,他想到政治上的失意,亲人的分离,感慨万千,于是便有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之语。“人有悲欢离合”正应和了“月有阴晴圆缺”,两者都是自然之理,无须感伤。人虽分离,但情却常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与亲人相隔千山万水,无法见面,但是两心相照,明月与共,通过月亮的传递却也近在咫尺。作品通过对中秋赏月所展开的奇思异想,书写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对弟弟的深切怀念,表现了积极豁达乐观的精神。又如《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首词写于熙宁十年(1077)。离别七年以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佳节,此时此刻,月明星稀,天空辽阔,兄弟二人举杯痛饮,互诉离别之情。月团圆,人团圆,这是多么美好的时刻。但是,无奈“此生此夜不长好”,正如苏轼在前一年中秋夜怀念弟弟所写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集结了他深情而缠绵的人生感慨,同时也体现了他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苏轼四十三岁时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这首词,讲的是苏轼有一次途径农村去谢雨的见闻。不仅有写景,还有记事。“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用这样简单的语句,既画出了一幅具有生活气息的农村风景图,又记下了敲门讨茶喝的经历。字面上表现了旅途的劳累,其实传达的却是积极喜悦之情,体现了苏轼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情怀。

苏轼为人坦荡豁达,他因诗中有所谓的“讥讽朝廷”之语,被罗织罪名入狱,即“乌台诗案”。于是,于1080年二月被贬至黄州。在那里,他得到了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旧友的关心。山川景物的吸引,促使他敞开心扉,写了乐观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优美的景色和环境。作者选取了“兰芽”“沙路”“暮雨”“子规”等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了一幅清新的风景画。表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的人生情怀。下片由景入情,抒发人生感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表达了作者虽身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不服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他在逆境中还能表现出豪迈情怀,在政治失意后还能表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都是他乐观豁达性格的真实体现。

元丰六年,作者被贬至黄州已有四年。在那里,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郁闷,但是他仍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记承天寺夜游》。文中对月夜进行了美妙的描绘,“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后面对月光,作者抒发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安闲自若的心情。他在逆境中悠闲自得,进退自如,体现了他乐观豁达的人格魅力。

另外,一些悠然旷远、超尘出世的词作也透出他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原是生活中一件极普通的小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但其深层蕴含的却是词人的处世态度:处惊不变,失意淡然,坦然面对。词的上片写冒雨而行的心情,在铺天盖地的骤雨袭击下,诗人仍是那样的安闲自若,“一蓑烟雨任平生”,活脱脱一个履险如夷、坦然自若的仙人形象。词的下片写雨后景物和感受,骤雨已过,云开天晴,春风料峭,夕阳斜照,而酒意早已飘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多么从容,多么豁达。

苏轼的达观,还表现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在品味这些诗文的时候,我们很难找到或根本看不到被贬谪、被流放的罪官的落魄形象,我们看到的却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英雄;我们看不到“在神奇的永恒面前”惊慌失措的俗人,却看到了敢于和天地自然平等对话的英雄豪杰,甚至是超然物外、羽化飞仙的仙人形象。虽然他的内心有过哀怨,有过矛盾,但在最后的时刻,乐观豁达总是取代了忧郁矛盾,最终获得了人生的思考和启迪。

纵观苏轼的作品,我们发现在人生起起落落、坎坷异常的情况下,他却始终能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豁达的心态,拥有一种精神的自慰和超越。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所写“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在今天看来,我觉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在他的生活和作品里,显露的越发充分”。苏东坡的一生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概括:“怀出世之态度,做入世之事业”。他的事业、成就、经历使他成为卓越之人,而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精神世界:通达人情、超凡脱俗、乐观豁达、得失随缘。他是一位哲人,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卓越的艺术天赋,爱生活又善于生活的独特气质和坦然面对人生际遇,虽消极处世,却积极生活的那份豁达和超脱。

二、豁达乐观性格形成的原因

苏轼一生中升贬数次,仕途的坎坷,时局的黑暗,使其饱尝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但是这些都没有影响他豁达乐观的性格。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家庭环境的深刻影响

苏轼出生于一个极具文学氛围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洵,因屡次落第,愤而烧毁自己的文章,后又努力攻读,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苏轼的母亲程氏也是一位很有文化修养的妇女,母亲的言传身教塑造了苏轼做人的基质。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苏轼,幼年时不仅受到深厚的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也接受了儒家经世济时思想的教育,为他今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党派之争下的困顿失意

党派之争下的困顿失意让苏轼有了更深刻的人生思考,这也使他对沉浮荣辱有了更冷静、豁达的态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苏轼怀着报国之情,踏上仕途。但是因为与王安石意见不合,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此后多次被贬,心灰意冷,困顿失意,不再对朝廷有过多的期望。在闲暇时间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世枭雄、横槊赋诗的曹孟德和风流儒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险境中,苏轼洋溢了最有底蕴的乐观与豁达。尽管他时而哀怨凄婉,时而内心也翻起激烈的矛盾、波澜,但好在最终积极乐观排遣了郁闷、超脱取代了羁绊,成为了他思想的主流。

3. 流放生涯中的豁达乐观

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这样评价他:“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可见苏轼虽屡遭贬谪,屡次流放,可还是没有丝毫的怨恨与抱怨。甚至在逆境中他抱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态度随缘自适。苏轼在《定风波》小序中写道:“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这“余独不觉”四字展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他在《临江仙》中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只要抱定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努力保持宁静和自满自足,又有何惧?正是仰仗着这种处世态度,他才能安然度过被贬黄州的艰苦生活,后来则又帮助他挨过了更为艰难的远放岭南生涯。苏轼用他的乐观豁达化解了流放生涯中的苦闷和忧愁。

4. 自身的思想性格

早年的苏轼就是一个乐天派。“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苏轼深谙这个道理,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往者崎岖还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一句表现出这样的一种精神:往事是不必过分怀念的,即使是怀念,也无非鞭策自己奋发向前罢了。对未卜前途怀着无限的憧憬,这就是乐观。苏轼的思想宏博开放,儒释道兼容并蓄。政治思想上,他以儒家思想为主。在人生修养上,则以释道思想为主。特别是身处逆境时,释道思想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他以老庄的“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以及佛家的“万物皆幻,四大皆空”来解脱自己,排遣苦闷,保持乐观豁达的胸襟和随缘自适的信念。但由于他性格耿直率真,从不苟合,所以虽有宏伟抱负却一直处于政治斗争、党派斗争的夹缝之间,不能有所作为。得意时少,失意时多,使得他的大多数作品都被注入了一种用以自慰的旷达之情。

家庭的原因、流放和迫害以及自身的思想因素等使苏轼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也使他对人生的荣辱沉浮有了乐观豁达的态度。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苏轼作品】相关文章:

花影苏轼04-15

苏轼思想05-05

苏轼定05-05

苏轼趣闻05-08

苏轼简介05-20

洞仙歌 苏轼05-26

苏轼研究综述05-25

苏轼初一作文05-27

黄州苏轼范文05-16

苏轼黄州范文05-17

上一篇:农田土壤含水率监测下一篇:期刊封面设计之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