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论文

2022-04-22

【摘要】本文从语言与文化两者间的关系入手,分析阐释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就如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因素导入,导入哪些文化因素,在文化导入中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及如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民俗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俗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论文 篇1:

对外汉语中的民俗文化教学研究

【摘 要】本文论述对外汉语中的民俗文化教学,针对对外汉语中民俗文化教学所选教材不够适用、教师教学方法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开发适宜的民俗文化教材、发挥教师的文化引领作用、增设各类文化体验活动等措施,从而提高对外汉语民俗文化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对外汉语 民俗文化 教学

近年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汉语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要真正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单教语言远远不够,还必须同时教授汉语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针对对外汉语中的民俗文化教学情况,我们对陕西十几所对外汉语教学单位(多数为高等院校)的汉语教师、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考察了来华留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情况和汉语教师对民俗文化的教学情况,发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留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对目前的民俗文化教学活动却并不都持满意态度。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认为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所选教材不够适用。目前通行的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材主要有《中国民俗文化》(柯玲)、《中国民俗文化》(王衍军)、《中国风俗概观》(杨存田)、《中国民俗》(舒燕)等。这些教材风格各异,包含的文化专题丰富多样,有的还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但无论是文化教材,还是专门的民俗文化教材,目前均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教材的叙述语言偏难。在这些教材中,超纲词汇都较多,每篇文章的注释词汇达到几十个,这给学生的阅读带来极大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除了超纲词汇,教材中还存在许多难度较大的语法句型。因文化类教材以介绍文化为主要目的,较少涉及语法学习的内容,一些语法难点缺少相应解释,或解释得不够详细清楚,这无疑影响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加大了学习难度。

2.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过时或受地域限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民俗文化是人民大众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它具有传承性,也具有时代性,许多民俗文化正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如婚礼习俗在古代十分烦琐,要有“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现代的婚礼习俗虽保留古代婚礼习俗的一些价值观念,但在形式上已简化了不少,只剩下“三礼”——议婚、订婚、嫁娶。但我们发现,许多对外汉语文化教材在谈到婚礼习俗时,仍大谈“六礼”,这无疑影响了学生对现代民俗文化的准确理解。

另外,文化类教材还受到地域的限制。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具体呈现形式。目前针对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教材并不多见,大多数教材仍以广义的中华民俗文化为主。涉及某些地域的民俗文化事项(如各地的饮食习俗、各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等),并不能被身处其他地域的学生所亲身体验,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3.教材内容安排过多,在教学课时的限制条件下,给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困扰。目前出版的各类民俗文化教材,涉及的民俗内容都十分广泛,包含的章节较多,如《中国民俗文化》(王衍军)包含十二章,共计四十八节,《中国民俗文化》(柯玲)包含十四章,共计四十五节。目前开设有民俗文化课程的教学单位,一般将该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定为一个学期,约48个课时。在超纲词汇较多、语法难点频现的情况下,这无疑给教学任务的完成带来极大挑战。

4.一味追求文化知識的罗列,缺少文化内因的揭示。目前的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编写内容范围广泛,涉及交际、服饰、饮食、岁时节日、民居、出行、娱乐、语言等各类民俗文化,不仅包括汉族习俗,还包括各类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可谓包罗万象。但这些教材多是对各类民俗文化知识的简单罗列,缺少相应的民俗解说,隐含在民俗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教学方法有待提高。调查发现,对外汉语文化课或民俗文化课程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课堂教学方法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提高:

1.教师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缺乏切身体验。目前对外汉语中国文化课或民俗文化课主要以课堂上的课文讲解为主,影像资料欣赏为辅。教师讲解内容主要包括生词读写、课文介绍、课后练习等几部分,教学特色不够明显。在课堂上,学生以教材作为学习的主要依据,只是被动间接地了解文化知识,对绝大部分的民俗事项并无切身体验和感受。

2.本土地域文化内容涉及较少。教师的课堂讲解多以课本为纲,由于教材编写地域性的限制,本土地域民俗文化内容在课堂中介绍的比较少。许多教师已经注意到了教材的地域性限制,如在讲解饮食民俗文化时,会有意识地把本地的饮食习俗(如陕西的面食特色)加以介绍,但这些“补充材料”在讲解过程中多作为附加内容,并不作重点讲解。

3.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缺少有机结合。语言教学的重点在于语言知识讲解与技能训练,文化教学的重点在于文化知识的介绍,这种区分无可厚非,但许多教师过分强调二者的个性,形成文化课与语言课的截然分离,不能将语言与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尤其是在语言教学中,有些教师忽略了文化因素的影响作用,阻断了学生从语言要素中了解民俗文化的渠道。

4.忽略了国内外文化的对比分析。民俗文化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取向和价值观念,不同民族的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思想观念。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类型,民俗文化的教学理应重视国内外不同文化的比较,实现彼此尊重、互相理解。但我们发现,许多教师虽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但在具体教学中,对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风土人情了解不够,缺乏对比分析的能力,有的教师甚至忽略对国内外文化的比较,以本族民俗文化优势自居,等等,这些都不利于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播。


二、改善民俗文化教学效果的建议

基于对二语教学理论、文化传播理论的研究及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善对外汉语民俗文化的教学效果,提升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开发适宜的民俗文化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科学合理地编写一套既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又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教材,是目前教学必不可少的。一套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材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材内容选择合理,重点突出。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材应重点选择那些最能真实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内容,以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习惯、风俗和民族心理,体现中华民俗文化的精髓。此外,在具体编写中,还应多涉及中外民俗文化“异”“同”的比较。我们既要通过那些差异较大的文化元素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也要选择那些与日常文化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的民俗文化素材,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达到情感共鸣。

2.教材语言应与当前语言教学阶段相适应。中国文化课或民俗文化课的教学目标不应只放在最终的文化知识目标上,还应配合语言教学这个目标。民俗文化类教材的编写要以语言大纲作为参考,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针对不同水平的语言学习者应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文化内容,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3.注重所选内容的趣味性和地域性。为避免将文化课变成枯燥文化知识的说教,教材应侧重选取一些有趣味性的民俗文化内容,如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民俗、节日习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并适当配有故事图片及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现实体验感。处于同一地域的各教学单位可进行统筹合作,以语言大纲为参考,选择既能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又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内容,按照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等教材编写原则,编写出一本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教材,以提高教材的实际利用价值。

(二)发挥教师的文化引领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到对外汉语的民俗文化课程,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发挥其文化引领作用。

1.树立正确的民俗文化意识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把中华民俗文化置于世界文化的大背下,去接受各国文化的碰撞与检验。我们既不可以本族民俗文化权威自居,也不能盲目依附他国民俗文化,应本着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心态,去相互学习和借鉴别国他族的优秀文化。

2.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外汉语教师一方面要有丰富的中华文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和民俗文化传播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充分了解学生的母语文化,对不同文化的异同及其在语言中的反映要有非常强烈的敏感度。通过对比差异,确定文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引导学生充分理解。

3.注重语言与文化相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语言形式,都能够负载一定的文化内涵,语言形式只有赋予它一定的文化内涵,才是有意义的。”可以说,文化因素渗透在语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除了具体的中国文化课或民俗文化课程,在语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挖掘语言形式的文化含义,有意识地从汉字、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多个层面提取民俗文化因素,进行民俗文化说解,实现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4.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在进行文化讲解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尤其针对初级汉语水平的学生,教师在解释民俗文化深层含义等难点内容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案,尽量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强其学习信心。

5.改善并丰富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使用各类教学方法,避免“填鸭式”、说教式的单一教学方式,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积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文化纪录片、文化电影等,丰富课堂信息的传递形式。

(三)增设各类文化体验活動。民俗文化虽具有普遍性特征,但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有些内容又往往会因自然、地理等因素而产生许多地域性变异,如传统节日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节俗文化活动形式,服饰文化具有典型的地域民族特点,饮食、婚礼等礼仪文化也体现出巨大的南北差异等。要充分利用地域民俗文化资源,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体会到民俗文化的学习乐趣,我们除了在课堂上的文化讲解外,还应增设多种类型的民俗文化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民俗文化,在交际中积极运用民俗文化,通过实践活动切身体会到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

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如汉中武侯祠春节文化庙会、延安过大年秧歌节、药王山庙会、凤翔社火节、安康龙舟节、西安兵马俑石榴节等。有条件的教学单位可利用民俗、节庆假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民俗文化活动,带领学生实地了解陕西的民俗文化风情。此外,各教学单位还可联合举办体现陕西民俗文化的系列专题活动,如进校举办秦腔、皮影戏的演出,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学习陕北剪纸、凤翔木板年画和彩绘泥塑、面花等,增强学生对陕西地域民俗文化的了解,加深对中华民俗文化内涵的认识。

总之,对留学生进行的民俗文化教学活动,既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民俗文化,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汉语,方便其日常生活交际。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努力探索,寻找适宜学生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编纂科学合理的民俗文化教材、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自身素养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传播者和宣传者,让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

[2]王衍军.中国民俗文化(第二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71-73

[3]李晓琪.对外汉语教材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85-220

[4]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1)

【作者简介】王 慧(1985— ),女,山东邹平人,文学博士,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词汇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责编 王 一)

作者:王慧

民俗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论文 篇2: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现象探析

【摘要】本文从语言与文化两者间的关系入手,分析阐释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就如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因素导入,导入哪些文化因素,在文化导入中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及如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词汇 文化导入

【课题项目】2010年贵州大学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探析”(项目编号:GDYB2010006)。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地道的汉语普通话,并能准确得体地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然而跨文化的差异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习者对汉语的认知和掌握。了解汉民族文化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提高汉语综合能力的根本途径,因此,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构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部分。而不同民族的文化与其所使用的语言之间存在着极为重要的联系,不同的语言会不可避免地打上其文化意识形态的烙印,深入我国民族文化就必然要对其语言词汇作一番研究。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文化导入与语言教学一样是有层次性的。从教学的对象要求来讲,学生的汉语知识也是分阶段分层次增长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且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汉语教学,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学的重点、方式、分量都会体现出一定的层级性,需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课型的教学要求合理安排。导入的文化内容应接近学生的语言水平,应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交际需要,注意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以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渐扩展其范围。

在初级阶段,由于学生刚接触汉语,兴奋点也着重放在语言学习上,而缺少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学习热情。加上这一阶段,学生的语言表述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受母语文化的影响,在表达和运用上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更多地传授普及性的文化知识或者是常识性的文化知识,也就是说初级阶段在教学中应把文化教学内容放在背景文化知识的介绍上。如介绍一些去商店买东西、打电话、就餐、去图书馆借书等交际性的文化背景,让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日常生活模式。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某一具体话题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要求学生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行为与自身文化进行比较,发现异同,掌握不同场合的语言行为,进而进行有效的交际。

中级阶段,由于留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和文化学习的基础,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也逐渐趋于成熟,交际能力也有所提高,可进行一些专门性的文化知识教学。如结合课文导入一些中国的饮食文化、民俗风俗等相关知识,也可结合有关语言教学内容介绍思维文化、心态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而且结合课文中出现的文化差异进行文化比较。

高级阶段,由于留学生已克服了语言交际障碍,在这一阶段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消除学生在同中国人接触时可能出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上。这就涉及到诸多方面:包括历史文化、政治文化、习俗文化、道德文化以及人们的情感、信仰、价值观等现象。

(二)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紧紧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到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要自如地运用语言,那么文化内容的选择首要的是实用性。也就是说要选择那些学了以后马上能用得上的文化内容,而且是中国人常用的,最普通的,同时要告诉学生如何使用才是正确的、恰当的,反之就犯了中国人的大忌。例如称呼,由于各民族社会制度、风俗文化、伦理道德的不同,语言中称呼也存在着许多差异。西方人对长辈、上级可以直呼其名,以示亲密,而在中国则忌讳,因为中国文化规约中,长、幼、上、下,甚至親疏等不同关系及身份和称呼关系是很多而且严格的,不注意就会失礼。又如在汉语里“谦虚”是一种美德,在说话人赞扬自己的时候,听话人越是说自己不行就越能显示自己“谦虚”和礼貌。听话人一般会回答 “过奖了”、“不好意思”、“不足挂齿”、“哪里哪里”等。而在西方人眼里,当说话人赞美听话人的言行举止、装扮等时,听话人一般都说“谢谢”,暗含对方有眼力,有水准,也表示自己遵循会话中的“合作原则”。

(三)适度性原则

文化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及历史、地理环境中创造的,文化又反过来影响该地区的民族生活,为了避免或减少因文化差异在汉语交际中带来的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应以为语言学习这一目的服务。首先要适应教学的需要,一般来说,初级水平的留学生,希望学好汉语并能熟练运用,在汉语交际中减少差错和障碍,所以教学中应以传授交际文化为主要的,介绍的内容应是比较浅显并易于接受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汉语水平,导入一些没有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能力。

二、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导入

(一)只有在中国才有的事物或情况

虽然在其它语言中没有语义文化均能与其对等的词,在教学中无法进行对应词语间比较式地讲解分析,但是教师仍然可以通过图片,影像等手段通过感观来进行直观地对比讲解。如《初级汉语课本》中的一课《逛琉璃厂》,学生对“琉璃”一词很不理解,不知道为什么要单以它作为课中的重点线索。这时教师可以拿出图片,或者通过 PPT 展示一下故宫的图片,凡尔赛宫的图片以及北京普通四合院的图片,三张图片并放后,一一提问同学图片里面二幅图片衬托出琉璃并不是普通人家可以使用的,在中国古代只有皇室子孙的宅邸才可以用琉璃瓦,而“琉璃”是中国二千多年前的古老人造材料,是中国五大名器之首,自古皇室专用。通过图片的直观展示与对比,学生对“琉璃”是什么样的有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他们对接下来的课文内容的兴趣,“琉璃”的文化内涵得以被理解接受,以它为词根的一系列派生词组,如“琉璃瓦”、“琉璃厂”等也很容易被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接受。

(二)形式意义与其它语言词汇相同但是文化内涵不同的情况

这样的词是对比分析讲解的重点对象。针对这样的词汇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汉外词汇对比,分析词汇隐含的语义,使学生了解汉语词汇代表的文化内涵。举例示之,在学生遇到“走狗”一词时,很不理解,欧美学生头脑中生成的概念是“running dog”,认为这个词是指一只在跑动的狗,当老师说这词的含义是帮助坏人做坏事的人时,他们会不解,这时教师应该适时地在课堂上针对汉语中的“狗”与西方人观念中的“dog”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分析差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的地位远不如猫,仔细查一下词典,不难发现在汉语中与“狗”这一语素有关的词都为贬义词,诸如“走狗”、 “看门狗”、“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而恰恰相反,在西方欧美各国,狗被看作人类最好最忠心的朋友,并被视为家庭成员,含“dog”的词语都带有褒义,如“luck dog” 、“Every dog has its day”等等。同样在介绍“蝙蝠”、“龙”这样的词时,可先和学生分析在中国文化中这两个词都代表祥瑞、喜庆、尊贵。然而在欧美文化中“蝙蝠”(bat)和“龙”(dragon)一个是可怕吸食人血的永远躲在黑暗中的怪异生物,并被视为西方传说中贪婪恐怖的吸血鬼的代表;另一个则被看作是凶残、为祸人类的象征,永远是西方神话中英雄人物为民除害的对象。诸如此类词汇,如果在课堂上不把文化内涵交代清楚,那么必会造成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很大误解。

(三)汉语词汇中隐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在对西方国家的留学生讲“竹子”一词时,他们头脑中首先想到的是“bamboo”,很多学生也会联想到“panda”,这时在给予同学肯定时要向同学分析介绍出“竹子”的文化内涵。自古“竹”就是诗人吟咏的对象,它代表了志趣远大品性高尚,有气节的中国文人形象。同样在讲到“玉”一词时,并不能简单地介绍为一种珠宝,相较于英语中“jade”毫无任何文化伴随意义的一个词,在中国文化中,“玉”的纯朴无杂质的性质一直代表着人的秉性纯净,和人品贵重,以“玉”为词素的词语大多都富含褒义,如“温润如玉”、“金玉良缘”、“亭亭玉立”等。再如“鹤”一词在韩国文化中代表着优雅高贵;而在日本文化风俗中一直代表着神界仙人;但是在法语中由“鹤”的本义引伸出的词义都是由“鹤”这一动物的形体特点而派生的,如“起重机”、“升降机”、“吊车”。因此由于这样派生词的特点又反过来赋予法语中“鹤”一词愚蠢,蠢笨的含义。而上述三种“鹤”的文化内含,都与汉语文化中的寓意不同,在汉语中“鹤”蕴含着纯洁无暇,清高隐逸的文化内涵,同时在民俗文化中它也代表着高福长寿,如“松鹤延年”、“鹤发童颜”、“龟鹤遐寿”等词。

三、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文化导入

(一)背景阐述法

有些语言现象发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有特殊的含义。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词语的表层意义理解并不难,真正感到困难的是对于隐含在语言表层之后的深层化蕴含的理解。如汉语中“红色”一词,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是当出现“开门红”、“满堂红”、“红人”等词时,对于学生来说就感到理解起来很困难了。还是以“色”为例,除了告诉学生“红色”的表层意义,更多的是要解它的象征意义,它的文化内涵,还可就中西方对“红色”、“白色”这一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在汉文化中“红”跟太阳有关,太阳给世界万物带来温暖和生机,所以是吉祥的象征。“红”的含义可以讲解为:象征喜庆、吉祥,带“红”的词语大多是褒义词,如“红旗”、“开门红”、“红光满面”等。汉人婚庆大典一般都穿红色衣裳,表示喜气洋洋,大吉大利。而在西方人眼里,“红色”与赤字、亏欠等联系在一起,被赋予了贬义色彩。“白色”被西方人赋予纯洁、吉样之意,相反“白色”在汉语中常有不好的联想,呈贬义色彩,如“红白喜事”、“白色恐怖”、“青红皂白”等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结合有关语言教学内容中出现的文化内容进行文化背景阐述,从而使学生对汉语文化内涵加深认识。

(二)体验式文化习得法

体验式文化习得法是以体验式教学为基础教学模式,它主要强调学生学习目的与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建构并强调习得环境对学习成果的重要影响。目前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大多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留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相较于任务型教学法,体验式文化习得法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将授课与学习这一师生之间、学习情景之间的互动带出了课堂,使学生在真实生活情景下进行实践互动学习,这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性方面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三)让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人在交际中的言语行为

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开展多种活动,内容包括问候、道别、称呼给予和接受等。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录像、听录音或设计出的情景来体验中国人日常的言语行为,使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辨别和对照出文化的特征和差异,增强学生对汉语行为的敏感性,使学生不仅了解不同的场合中国人会说什么、做什么,而且要知道这些言语行为中的文化因素。如: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乘客买车票时常说“两个西单”,很显然“两个西单”是一种残缺的省略的语言形式。但在这个语境中,每个售票员都能理解说话人表达的意思:“我要买两张到西单的汽车票”,这就是语境的潜在语义问题。这种深层意义往往是由语境提供的,也是由思维习惯和言语行为决定的。

四、结论

就留学生而言,大多数的用词差错都来自于目的语和本民族语语汇的文化差异。所以在对外汉语词汇的教学中,不仅要学习词汇的用法、语言形式,而且还要学习词汇的隐含义,它将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认识世界。语言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赵金铭.汉语与对外汉语研究文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李冬梅.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传播[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4]陆建佳.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 2期.

作者简介:

刘薇(1981~),女,1981年生于贵阳,祖籍四川宜宾。苏州大学文学院2013级在读博士研究生,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词汇学、近代汉语语法研究。

作者:刘薇

民俗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论文 篇3:

近三十年对外汉语教学与词汇汉字中的文化沉淀研究综述

摘 要: 语言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语法、汉字、语音是汉语的四个要素,其中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本文从词汇、汉字两个方面对语言要素与文化教学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 汉字

近几年,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并开始朝着与汉语各语言要素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由于词汇和文化之间直接密切的联系,与语言要素相结合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论文著作大多集中在词汇教学方面,而汉字教学方面相对较少。本文从词汇、汉字两个方面对语言要素与文化教学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

一、词汇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词汇是一个语言的基础,对社会文化的反应极为敏感,接受文化的影响也极为充分和突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某种语言的词汇就意味着接受一种文化,接受一套概念和价值”。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有不少词语负荷了文化意义,缺少该民族的文化体验就会给理解带来障碍,我们称这种词为“文化词语”。因此,在对外汉语文化词语教学中应当注重文化的导入。而这就涉及文化词语的界定和分类问题。

张高翔先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一文中从三个方面:相对于词语直观的字面意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意义的附加性出发对文化词语进行了界定,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特指那些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能直接从字面上了解其含义,具有固定的文化附加意义的词语。”

“文化词语的分类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①,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教师对文化词语进行区别和选取,以及针对性的备课和教学都需要词语分类的支持。孟子敏先生曾根据自己对文化意义的理解,把文化词语分成三大类,即褒义与贬义词、口语与书面语及语言意义转化或消失之后产生文化意义的文化词语。梅立崇先生在《谈文化与词汇教学》②一文中大致将汉文化沉淀丰富,会给留学生的日常交际带来影响的词汇成员分为非等值词(指不同语言中无法对译的词)和不完全等值词(指在不同语言中意义、用法、色彩不完全相同的词)两类,并举例进行了讨论,例如“饺子”、“馒头”、“久仰”、“破釜沉舟”、“看”、“谢谢”等。还指出:“语言中有些词除了字面意义之外,还渗透着文化内容的内涵义;内涵义包括象征义、联想义、补充义、伴随义、情态义等。例如鸳鸯,因为总是成双成对,所以象征忠贞的爱情和恩爱夫妻。”王国安先生③则把文化词语分为以下五类:表现中国独有的物质文化的词语,如月饼、旗袍;表现中国独特的精神文化的词语,如禅让、道;反映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词语,如上书、举人;反映中国独特自然地理的词语,如梅雨、乾坤;反映中国独特的风俗、习惯的词语,如重阳、踏青。不过目前国内文化学者多采用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将文化词语分为物态文化词语、制度文化词语、行为文化词语和心态文化词语四类。

如何将文化因素与对外汉语词汇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呢?这至少涉及文化词语的选择、文化词语的讲练方式和文化词语的测试三个方面。

目前,不少国内的对外汉语教材中都只是通过中英文对译对词语进行解释,忽略了其文化内涵及其所带来的不等值性。不少教师则在课堂上或不谈文化,或根据自己对文化词语的领悟进行区别和教学。这就使得文化词语的教学呈现一种混乱的状态。徐文静在《词语·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从词语项的缺位、词语的概念分类范畴、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习语及习惯表达等四方面对教材中词语的英文注释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了简单对译的不足,需要将文化因素引入并进行改进。该如何改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问题。

文化因素一般包括词语的文化成因、观念文化、文化背景知识和句义预设四个方面。④对于如何将文化教学与词汇教学的关系问题,陈光友在《汉语词汇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提出应该注意适度原则。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必定还是语言技能的培养,文化因素的导入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汉语,而不是削弱语言课的教学。事实上“适度”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文化词语的选择问题,什么词必须讲,什么词无须多讲。不同的文化词有不同的教学处理方法,我们需要一个详细的标准对它们进行选择和分类。卢华岩从词语文化内涵、句义预设、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三个方面出发,对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教学对策进行了分别的讨论和研究,但仍缺乏一个量化的分类和分析。我们已经明确文化不是语言学习的主要对象,而只是辅助语言本体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汉语中的文化词语浩若烟海,如何阶段性地在它们中间进行取舍,并进行分类教学,是我们现在应该研究的重点。陈树峰提出通过隐喻进行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但我认为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同一事物经过隐喻可能得出不同的隐含义。在文化词语教学中,我们需要着重讲解的是隐喻的结果,即该词所隐含的文化义,没必要非把隐喻引入词汇教学不可。另外,陈娟还研究讨论了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⑤新词语是社会生活变迁、民族文化发展对语言词汇系统产生影响的结果,具有极强的时代性。然而就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现状来看,新词语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我们应当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时俱进地改进和推进词语甚至整个语言的教学。而对文化词语的测试,大都侧重于语用功能方面,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揭示其隐含的文化意义。我们需要将文化词语的文化隐含义提出来并体现在测试中,使“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相得益彰”。⑥

目前对外汉语词汇文化义教学的研究朝着类别化的方向发展。称谓词、植物词、身体部位词、颜色词、数字词生肖动物词等是其研究的重点领域,尤其是称谓词。中国重人际伦理关系的思想观念造就了汉语中庞大复杂的称谓词体系,丁夏的《称谓与文化——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看汉语称谓词语》(《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0卷第4期),周悦娜的《本是同根生——浅析汉语称谓语与中国礼仪文化的密切关系》(《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9月),都对称谓词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研究。岳长顺在《“同志”及其文化内涵》一文中更是对“同志”一词文化内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生肖作为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也在汉语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都隐含着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例如中国的“龙”,它是无法用英语的“dragon”来诠释的。赵静在《小议中国的“龙”俄语中“Дракон”——从文化不可译现象谈文化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对龙进行了细致深刻的研究讨论,并强调词汇教学中应当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授。毛海莹更从隐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生肖语言的文化隐含义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引用。

综上,目前文化词汇教学的理论研究硕果累累,但缺少文化词汇教学方面的实践性研究成果。我们需要将文化引入词汇教学,但是怎样引入,哪些词在什么阶段引入,怎么引入,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而且尽管专家学者一再强调需要把文化引入到词汇教学,但事实上国内的教材在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生词表上的注释一般都采用对译的方法,而且往往是一对一的翻译,这样会使留学生形成外语和母语的词汇之间一种一对一的错觉”,⑦这对外语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二、汉字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承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财富。只停留在读音、写法及意义上的汉字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学习汉语的乐趣。我们必须将汉文化的传播与汉字教学结合起来。以下三篇关于汉字文化教学的文章都主张汉字教学中必须融入文化教学。

赵宁在《从中国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汉字教学》一文中举例讨论了如何结合文化因素进行汉字教学。例如“册”字,“形如一根绳子将几片竹子穿在一起,这就是古代‘书’的形象”。造纸术发明之前,中国古人使用竹木作为书写材料。文中还提出:“结合文化因素讲解汉字时应该遵循‘适度、适量、适当’的原则。”尽管文中给出了“三适”的定义,但是怎样才算是适度、适量、适当,仍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哪些字需要结合文化因素进行教学,哪些文化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都需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讨论和分析。哪些文化内容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语言水平,更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研究讨论。

朴兴诛在《对韩汉字文化教学》一文中提出:“从汉字入手教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教汉字,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举“姓”、“氏”、“婚”、“娶”、“墓”、“葬”字说明汉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内容。但是文章没有谈及如何将在汉字分析中知道的文化内容导入到汉字教学中,这些都需要对外汉语教学一线老师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

余志鸿在《汉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兼评安子〈介解开汉字之谜〉》一文中从另一个角度,即汉字的认知功能出发研究讨论了汉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汉字不仅仅反映汉语言文化,更能动地作用于汉语言文化。汉字的认知功能还体现在分类和抽象上。“汉字的部首和偏旁基本上反映了汉人划分世界的几个基本大类”,例如人类(包括人体、动作、情感、心理等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习汉字是在认识汉民族的世界。而部首和偏旁本身就是一个“类”,是抽象的结果。例如,“机”字,最早指织布的木质机械,后来抽象排除了“织布”“木质”等义项,开始形成一个范畴,“泛指一切机械而成为了准后缀”。这给解决汉字教学瓶颈问题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文中还分析了安子介先生为解决外国人学汉字难的问题而提出的“部首切除法”,指出:“这个想法固然大胆,但实行起来显然会有问题。”

学者们都认同“必须将汉字教学与文化因素结合起来”这个观点,但对于如何将文化因素导入汉字教学实践、将哪些文化内容导入汉字教学则需要更多的讨论和研究,以有效地将汉语和汉文化推向世界。

注释:

①⑥张高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7,(1),3.

②梅立崇.谈文化与词汇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3,1.

③王国安.论汉语文化词和文化意义.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1996.

④卢华岩.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文化内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74).

⑤⑦陈娟.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语言教学研究,2009,7.

参考文献:

[1]张高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7,(1),3.

[2]赵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导入.语言教学研究,2007,3.

[3]石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文学教育,2007,9.

[4]赵忠江.对外汉语“词的文化义”教学几个基本问题解析.理论界,2010,4.

[5]陈光友.汉语词汇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文学刊,2009,12.

[6]陈娟.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语言教学研究,2009,7.

[7]徐文静.词语·文化·对外汉语教学.语文学刊,2002,6.

[8]梅立崇.谈文化与词汇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3,1.

[9]卢华岩.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文化内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74).

[10]陈树峰.隐喻与对外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考试周刊,2007,26.

[11]赵宁.从中国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汉字教学.语言教学研究,2009,9.

[12]余志鸿.汉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兼评安子介《解开汉字之谜》.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6.

[13]朴兴诛.对韩汉字文化教学.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2005.

作者:曾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