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民风民俗的初中作文

2024-04-10

描写民风民俗的初中作文(精选16篇)

篇1:描写民风民俗的初中作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点。今天,让我带你走进广东民俗园!

花草茶

广东人喜欢喝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如果有医疗服务,它可以治愈疾病,没有医疗服务也可以预防疾病。如果成年人在一个月内不喝几杯凉茶(主要是王老吉),婴幼儿对七星茶不满2—3天,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

竹藤根水是广东的一种草本茶。具有热、热、渴、肺解毒的作用。

常用的五花茶、夏三菊、王老吉等中草药均由苦寒药组成,适合感冒、头痛、发热等疾病的积累。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寒,夏桑菊和王小吉的药性比较平和。儿童七星茶是由温和寒流的药物组成,适用于寒热、易怒、牙咬的儿童饮用。适合体质强、火旺、咽喉痛、大便干、舌黄的人服用。然而,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觉就是“苦”!当我喝花草茶的时候,喝一小口就可以了。

篇2:描写民风民俗的初中作文

描写民风民俗的作文(一)

**年的寒假,我与爸爸妈妈参加了牛通社组织的到嘉善碧云山庄体验中国民俗文化的活动。在城市里,过年时家人团聚吃年夜饭,放鞭炮,交换红包……可是,在农村里,过年时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抱着疑惑和好奇,我依次体会了写春联、腌猪肉、做喜饼等年俗活动,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年糕了。只见阿姨先从蒸房把被湿布包裹着的熟糯米与熟梗米拿了出来,再端来一盆热水,把水撒在石臼上。然后,将糯米和梗米放入石臼,对着我们说s“做年糕需要两种米,分别是糯米和梗米。人们常常把糯米与梗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和着制作年糕。”紧接着,她教我们打年糕的步骤和要领。

我与其他两个小伙伴齐心协力把沉甸甸的木锤高举到头顶,跨弓字步,整个人略向后倾,将木槌用力打到饭团上,只听“砰”一声,锤子击向饭团,米粒黏在了一起。接着,我们又使劲击打,还时不时把饭团翻一个身,将水撒到饭团上防止木槌与饭团黏在一起。我们四个小队友一人翻饭团,三人打年糕配合得很默契,可是打了很多槌下去年糕还是未俱成形。此时我们已经气喘吁吁,手脚酸痛了,看来这打年糕可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妈妈告诉我,相传在唐朝时期,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如何将多余的粮食更好地储存起来呢?于是老百姓想出了做粽子、打年糕、酿米酒等方法制作风味不同的食物,渐渐地就沿袭成为了年俗文化。从民俗文化中我看到了千百年前人们的勤劳和智慧,这真是一次有趣的体验!

描写民风民俗的作文(二)

民俗文化村生活着无数个少数民俗,他们和睦相处,团结一致,整天沉浸在欢笑之间……

在清明节这天,我来到“传说”中和谐的民俗文化村。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的布达拉宫,哦!不应该是缩小版的布达拉宫。虽小,却与真的一模一样:一样的房顶,一样的颜色,伴着香气甜甜的花儿,是那样美丽!那样宏伟!我深深地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着琢磨着:西藏是美妙的,拉萨是神奇的,那布达拉宫呢?是伟大的!

北京的`长城是独立一地无二的,举世地双的。可现在却有了一个特小版!从嘉峪关到山海关,一直伴随着我的步伐与我同行。走了好久,一直不见长城的尽头,()分明就是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我的心头怦然一震:我的天啊!这可是特小版啊,连这么小的长城都无边无际,那真正的长城到底是它的几倍呢?

秦兵马俑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规模宏大。一个个将士们右手持刀,左手持弓,侧卧马背,大喊着:“为国家做殊死拼搏,冲啊!”沙地上尘土飞扬,喊叫声如五雷轰顶。这个缩小版生动地再现了秦军昂首挺胸,雄兵百万的气势。我大吃一惊:没想到秦军十万,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也不惧怕,反为秦王做殊死搏!

今天,是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一会儿去了“西藏”,一会儿去了“北京”,一会儿又去了“西安”……真是忙碌的一天啊!

描写民风民俗的作文(三)

我们江西风俗非常多样:有抓周啊,有守岁啊,还有祭拜天地……今天我就来介绍几样。

一是我们江西特色饺子,我们每一次过除夕都要包各色各样的饺子,有绿豆饺子,有韭菜饺子,还有豆腐饺子,甚至还有辣椒饺子等让人目不暇接。让人吃了还想要再吃一口。在除夕的酒席上啊,必须要有鱼,有鱼了还不能吃。有人会问不吃干嘛呢?因为我们江西人把鱼留在桌子上表示年年有余,要是把鱼吃了那不成了年年没余了吗?

二是抓周,抓周这个词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抓周的意思就是慢一周岁的人都要抓周。先拿一个大一点的盆子,让那个小孩子坐上去,上面放上本子,玩具,计算机,一些东西。我们在门外打爆竹,那个小孩子开始抓,要是抓到本子那他长大以后肯定是一个学习非常好的人;要是抓到的是玩具他长大以后一定是非常贪玩的一个人;要是抓到计算机的话他长大的工作一定是计算机。让后我们趁他在抓的时候扔钱给他们,要是小孩子不拿钱的话,我们大人都把钱放到他的手上。因为我们都想要他长大以后做个有钱的人。

三是祭拜天地,每次在过年的期间我们都要祭拜天地,让他们保佑我们可以全家安全一年里不会出事。我们要把猪头和一些吃的东西放在桌子上,拜天地这样可以全家幸福。

篇3:《红楼梦》民俗描写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红楼梦》,民俗文化,小说主题,历史背景,人物形象

19世纪中期, 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史学家丹纳曾经说过:“要了解一件艺术品, 一个艺术家, 一群艺术家, 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 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这一点已经由经验证实;只要翻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的时代, 就可以看到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同时出现, 同时消灭的。”丹纳的这一精辟见解, 虽然当时是就绘画艺术而言, 但作为一种艺术理论的概括, 它对作为“艺术品”的小说的“解释”, 是具有同样理论意义的。

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 《红楼梦》中的民俗描写, 蕴涵的民俗文化之丰富, 具有典范意义。翻开《红楼梦》, 民俗风情扑面而来:从“女娲补天”的神话到“绛珠还泪”的传说;从冷子兴酒肆演说荣国府到林黛玉别父进京都;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到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到贾元春省亲大观园;从品茶栊翠庵到寿怡红开夜宴;从“拣佛豆”“结寿缘”到群芳“放晦气”;从傻大姐误拾“绣春囊”到抄检大观园, 回回可以找到民俗事象。在《红楼梦》中每一个动人的故事中, 曹雪芹都把民俗事象作为一种背景, 作为一种烘托, 揉进艺术的构思之中。一部《红楼梦大辞典》, 就是一部《红楼梦》的民俗描写的最有力的证明。试看《红楼梦大辞典》开列的细目:语词典故、服饰、器用、建筑、园林、饮食、医药、称谓、职官、典制、礼俗、岁时、哲理宗教、诗歌韵文、戏曲、音乐、美术、游艺、红楼人物 (命名) 、文中人物、地理, 等等, 共21项。在这众多的门类中, 又有哪一门类中没有民俗的内容呢?

曹雪芹历经十年不寻常的辛苦创作《红楼梦》, 巧妙地运用民俗的特殊功能, 把广泛的民俗事象创造性地转化为艺术细胞。尽管小说中的民俗描写并非是处处“匠心独运”、按头制帽, 有不少地方是随文而出, 随笔点染, 但都成为了小说有机体上不可能少的血肉。那么, 《红楼梦》中的民俗描写在哪些方面起到了作用, 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呢?

一、运用民俗描写揭示小说主题、深化主题

曹雪芹的创作宗旨, 就是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为实现他的主题理想服务。小说中的民俗描写目标没有脱离这一创作宗旨。《红楼梦》是通过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之家的兴衰际遇来揭示封建制的黑暗、腐朽, 说明封建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他们最终的下场, 必然是“好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论是“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家, 还是“龙王来请”的王家;不论是“金陵住不下”的史家, 还是“珍珠如泥金如铁”的薛家, 他们尽管互相遮饰扶持, 但终究逃脱不了“一损俱损”的厄运。曹雪芹为达到自己的创作目的, 运用了大量的俗谚口碑、诗谜小令, 乃至冷眼演说、册图判词、托梦示警、戏曲关目, 以此来暗示贾家的大厦将倾直至灭亡的悲惨命运。小说是以“三重奏”的形式来预示这种颓势的。首先, 小说用“女娲炼石补天”和“绛珠还泪”的神话传说来统摄全书, 说明贾家第五代接班人不过是一个被“遗弃”在青埂峰下“无才补天”的顽石而已。尽管有僧道点化, 历经几世几劫, 但仍然是一个“于国于家无望”的“蠢物”。这一曲奏出了“五世而斩”的悲音, 始终在荣宁二府内外缭绕。第二曲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境, 让他看到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结局, 让他听“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曲”, 又让他领受风月之情, 结果是“痴儿尚未悟”。这个“命根子”竟是一个“累及爹娘”的“孽障祸胎”, 贾家的未来的振兴已经注定败亡了。第三曲是在贾家的男子均不能担承兴家的大任之后, 只好寄托在不让须眉俗物的三个年青女子身上。第一个是当家少奶奶王熙凤, 她虽有杀伐决断之才, 却是一个贪心不足、只为自己打算的雌凤而已, 最终是“哭向金陵事更哀”。第二位是全府皆说好的重孙媳妇秦可卿, 可惜她情孽太重, 生寿不永, 年轻轻的竟一命呜呼了;第三位是那位镇山太岁、具有政治家风度的贾探春, 她在“理家”时崭露才干, 搞兴利除弊、“包产到户”的改革, 但好景不长, 在嫡庶之争中只能还权于王熙凤, 自己最终也是“千里东风一梦遥”。曹雪芹通过这第三曲强调的是这个封建制度之“天”已是千疮百孔, 不管是什么人上台执政都无可挽回了。这“三重奏”中, 曹雪芹充分地运用了民俗事象, 使故事情节、人物性格, 直至全书结局, 都围绕全书的主题展开、发展到完成。

二、运用民俗描写暗示小说的历史背景, 增强其时代感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叶, 正值康乾盛世。但是曹雪芹却在这个时代写了一个贵族之家“末世”的大悲剧。这在客观上无疑是在猛烈地抨击封建的专制制度的不合理, 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心脏。小说中尽管再三申明“不干朝政”“无朝代纪年”可考, 但“成者王侯败则贼”“舍得一身剐, 敢把皇帝拉下马”一类话, 则把隐藏在“假语”后面的“真事”全盘端了出来。在这样创作意旨的指导下, 小说中的民俗描写出现了时而汉装时而满装, 时而大脚时而小脚, 时而读五经四书时而又要习“试帖诗”。这是哪个时代才有的特色呢?“试帖诗”出现在何时呢?稍有历史常识的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它的“时代脉搏”的跳动, 从而对小说所描写的故事、人物的历史背景有了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三、运用民俗描写营造故事氛围, 推进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发展

《红楼梦》写贾府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 写出各种游艺活动, 写出逢年过节、生日寿辰、演唱戏文, 通过民俗氛围的营造, 使小说中的喜庆透着悲凉, 热闹中寓含着冷清, 兴盛中寓藏着衰败。例如, 清虚观打醮、元妃省亲、制灯谜悲谶语、除夕祭宗祠、寿怡红开夜宴、强欢笑蘅芜庆生辰等回,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矛盾交织, 最终是“家散人亡各奔腾”“运终数尽”。

四、运用民俗描写加强生活环境的典型性

《红楼梦》中的典型环境是荣宁二府和大观园, 这是小说中数百个人物表演的舞台。从荣宁府的建筑格局到府内重要厅堂居室的陈设, 从庭院内的曲廊甬道到大观园的规模风物, 从潇湘馆的凤尾森森到稻香村的田园风光, 所有的描写都使人有一种强烈的民俗气息, 具有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印记, 构成一种典型化的环境。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描写都是为加强这种典型性的真实感。小说的前四十回, 贾府是“烈火烹油, 鲜花簇锦”之盛, 民俗描写使盛世的气象弥漫在贾府内外, 炙手可热。后四十回写贾府走向败落, 贾府祸事环生, 接二连三, 各种矛盾都暴露出来, 此时此刻荣宁二府门前冷落车马稀, 大观园内一派荒凉。民俗描写所营造的两种不同的氛围, 再现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全部过程。

五、运用民俗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深化人物性格, 使小说的人物形象更生动、更富有立体感

《红楼梦》中描写的数百个不同人物, 个个栩栩如生, 堪称古典小说的典范之作。曹雪芹描写这些人物时, 以“按头制帽”的笔法, 运用不同的民俗事象使人物形象更生动鲜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的冷子兴、贾雨村,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的贾雨村和拿出“护官符”的小沙弥, 栊翠庵品茶时的妙玉, 说话逗人发笑的刘姥姥, 醉骂的焦大, 唱曲的薛蟠, “放晦气”的林黛玉, 清虚观的张道士, 泼醋的酸凤姐, 撕扇撒娇的晴雯, 扑蝶的薛宝钗, 唱戏的芳官……每一个人物无不是在一种民俗氛围中展现其形象、其性格, 而在展现这些人物形象、性格时又离不开民俗事象的描写。民俗事象的描写, 氛围的营造, 都是巧妙地预示人物的悲剧命运和全书的悲剧结局。

民俗的描写是为了写人物, 而人物又在民俗中完成自己的塑造过程。

篇4:池莉小说创作中民俗描写的价值

关键词:池莉小说;文学创作;民俗;文学价值

民俗,简言之,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其具体内容包括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俗与作家、作家的文学创作都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作家的文学创作要塑造人物,构造人物的社会关系,以及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活动,都离不开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即民俗。新写实小说家池莉在文学创作中以丰富的民俗文化凸显了武汉人的民情民性,在浓厚的地域文化背景上勾勒出世俗生活图景,以颇具风格的民俗语言描绘出独特的武汉市民风情。民俗描写对池莉小说的环境描写、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民俗描写已成为了小说有机体上不可缺少的血肉。

一、民俗描写有助于营造小说环境的多彩性

作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适当地运用民俗描写可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氛围,为小说的情节发展提供具有叙事性、逻辑性的故事背景。这种创作方法得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众多作家的青睐和运用,如沈从文的“湘西系列”,赵树理的“山西农村小说”,池莉小说等,都是将那一方水土的地域特征作为文学作品的故事背景、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其中,池莉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小说的故事背景。

一是使用都市民俗文化作为小说创作的大背景。“晴川阁下,新枝历历;鹦鹉洲上,芳草萋萋。一桥飞架南北,三镇通达东西”,东湖的秀色、长江大桥的宏伟、珞珈的青峦、琴台之遗韵等武汉江城风光在池莉的小说中都有描述。池莉小说几乎展示了武汉三镇市民生活状态的全貌。“三镇鼎立,两江汇流;地处中原,南北枢纽;城区里要山有磨山珞珈山洪山蛇山龟山凤栖山,要水有东湖南湖紫阳湖莲花湖月湖墨水湖;山上草木苍郁,湖畔垂柳笼烟。”这些都是武汉市标志性的地名,帶有明显的武汉都市地域文化特色。池莉通过运用武汉的都市民俗文化来作为小说创作的背景,营造了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有助于小说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序地展开。

二是采用方言增添小说叙事的现场感。池莉主要将方言运用在小说人物语言的对话和小说的叙述语言中。池莉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中人群吃完晚饭,坐在自家的竹床上纳凉、聊天:

王厨师说:“个杂种,我漂洋过海不晓得跑了多少国家和城市,个杂种,他们的油条都是软皮隆咚的,只有我们武汉的油条是酥酥的。”

许师傅说:“咳,提不得喽……哪个城市比得上武汉?光是过早,来,我们只数有点名堂的……”

小说中,池莉让人物使用方言对话,并灌注相应的武汉特色的语气、语调以及语感,方言对话组成的生活化场景,增添了小说叙事的现场感。池莉《烦恼人生》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他背后不长眼睛,但却知道,那排破旧老朽的平房窗户前,有个烫了鸡窝般发式的女人,披了件衣服,没穿袜子,趿着鞋,憔悴的脸上雾一样灰暗。”

看到这些叙述语言,读者仿佛此刻正身临其境地目测到武汉清早旧式的平房里,一位尽职的妻子,自己还来不及妆扮,目送丈夫和儿子出门的情景。池莉在小说中充分运用方言来记录人物的言行举止,增添小说叙事的现场感,使读者具有强烈地阅读下去的欲望。

三是运用楚地巫风营造小说神奇的叙事氛围。楚人崇巫,武汉是笼罩在神奇、浪漫楚文化之中的都市。池莉的多部小说中就不失时机地通过描写“突发事件”的方式来凸显了楚地巫风的民俗文化,如池莉的小说《一冬无雪》中神奇的自然与命运反常的契合,《两个人》中两个人突发的命运错位,《预谋杀人》中多次出现的、突发的阴差阳错以及《谁在支配一切》中朦胧、神奇的巧合等。池莉的小说《你是一条河》中描写了沔水镇中“灵姑”的出现改变了女主人公辣辣的命运。池莉小说中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和情节的发展大多没有深层的原因,但却往往神奇、朦胧地关系到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或影响到一件事的结果,营造了小说神奇的叙事氛围。

二、民俗描写强化了小说的可读性

可读性是小说的第一要义。池莉小说常让读者感到既亲切、人情味十足,又奇特、引人入胜,它既如一幅丰富内容的历史长卷,又如一幅精彩纷呈的风俗画,吸引读者读了就放不下。其原因除了小说中人物性格鲜明,故事引人入胜之外,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描写还增加了池莉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细细品味池莉的小说,思索其吸引读者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池莉的小说大多是按照时间的流程来描写民俗,是遵循民间的叙述手法。这里所说的民间叙述手法是指不用、尽量少用或避免使用那些会使小说读起来比较难解,需要花时间推敲的陌生化描写手法,比如插叙、倒叙等。池莉小说《烦恼人生》中没有进行陌生化地叙事,没有进行思维进一步的深层次地选择、提炼,而是选择了民间叙事方法,以近乎摄像的叙事方式“跟踪”了汉口工人典型代表印加厚辛苦、繁琐一天的生活情景。池莉巧妙地采用这种由精英情怀通向民间阅读的民间叙事方法来叙述小说故事,特别是将民俗文化技巧性地运用在小说中,增加小说情节的灵动活力,给小说的故事情节提供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展开,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二是池莉的小说运用了极具传奇性的民俗故事。传奇性是大多优秀著作、畅销书的法宝。 “传奇”最开始是指唐代流行的一种文言小说,后来在文坛中经过演变,现代意义上的“传奇”主要指一种人物行为超常、故事发展节奏明快、故事情节离奇的,带有消遣性、娱乐性,并具有明显的通俗化、民族化的民俗故事。池莉就擅长在小说中采用传奇性民俗来增强小说的可读性。如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就是以稀奇事:体温表热爆和独特广场民俗“竹床阵”来吸引读者的。《来来往往》塑造了名声大噪的传奇民俗文化艺人麻雀。《生活秀》中作者将主人公来双扬和嫂子小金的矛盾冲突集中放在广场民俗的叙述中,使矛盾集中、反应强烈,同样达到了一种新奇的艺术效果。

三是池莉小说中民俗描写是对应时代变化的描写。李子云曾指出:“历史上有些作家不能跨越他所代表的那个历史时代,只能属于一个历史时期,而有些思想不凝固、不停滞的作家,则能与时代共进。”池莉就是这样一位与时共进的作家,池莉的小说《你以为你是谁》对应的是当时国营大中型企业的经济转轨的背景。《午夜起舞》、《化蛹为蝶》则是对应市场经济、商品大潮的特定故事背景。《小姐,你好》是关于“美人捞”新潮、时尚民俗的描绘。特定的社会环境、背景营造了池莉笔下变幻的世俗舞台:由静态都市世俗生活素描,转为动态的都市世俗生活速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刺激、激变的“都市民俗”。

可以看出,池莉在文学创作中适当的民俗描写制造出了求新求奇的效果,在小说情节上进一步突出了悬念,结构上更追求错落有致、跌宕起伏,以一种自觉靠近民间阅读习惯、阅读心理的姿态和叙事风格以赢得民众读者的亲和力,强化了小说的可读性。

三、民俗描写增强了小说人物地域性格的立体性

池莉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在历史长河中炼就了粗犷精明、勤劳奢华等多重性格的武汉人。关于小说人物的刻画,池莉不是以传统的详尽叙述、不断强调的手法来描写,而是采取了民俗描写来强化小说人物地域性格的立体性。如在《你以为你是谁》中,池莉虽然减少了对人物背景的铺垫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但小说中的人物站在武汉都市民俗的现实或历史生活的具体背景上,栩栩如生。池莉小说对人物的刻画主要有小市民、知识分子和商人三类。

中国农业社会的大背景决定了中国小说创作者只有从民间生活中的“俗”世界中多取材于平民现实生活,才能获得艺术的源泉和创作的生命力。生活在武汉城市里个性鲜明的小市民,贯穿于池莉的多部小说中。其中《烦恼人生》中刻画整天为生活琐事而烦恼的自强、进取的市民印家厚;《生活秀》中来双扬是一个泼辣、坚强的老牌个体经营者。《太阳出世》中恩爱起来如胶似漆、烦恼一上来就闹着离婚的小两口赵胜天和李小兰;《不谈爱情》中具备了几种面目、软硬兼施降伏女婿庄建非的吉玲的母亲;《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到处宣讲体温表热爆,呈现出乐观性格的猫子等,池莉小说站在武汉都市民俗的背景下,不回避他们的粗俗丑陋,字里行间对这些小市民充满感情,流露出赞赏。

生活在武汉都市社会里的知识分子们,同样也在小说民俗描写中得到了彰显。池莉塑造了一系列世俗化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让梦穿越你的心》中描写了画家、演员、诗人、编辑等文艺界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们对爱情充满幻想,但另一方面又抛开了知识分子的道德准则、表现出自私自利,置生病的朋友于不顾去游玩,毫无知识分子的痕迹,反而呈现的是见利忘义的形象。《不谈爱情》中,庄建非为了性欲就跟丰满的吉玲结婚,缺少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的理性思维,他不考虑自己与吉玲在文化层次、生活情调等现实冲突的因素。《你以为你是谁》中死要面子的湖北大学中文系李老师是腐朽知识分子代表。

武汉是个历史悠久的商业城市,武汉人的商业性格在池莉小说主人公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你以为你是谁》中的陆武桥,可以说,是池莉塑造的一个完美的“商人英雄”形象,他责任感强,有情有义。还有小说中陆建设、李浩淼“街头做笼子”,俩人配合天衣无缝,表演炉火纯青,毫无瑕疵,尽显武汉市民精明、圆滑的性格特征。还有《不要与陌生人说话》中凭借精湛的美发手艺,闯荡大城市,实现生活小康,乐观、实在的徐灵;池莉通过对民俗文化描写进一步增强了小说人物精明、圆滑、实在等地域性格的立体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独特的印象,提升了文学作品的文化意蕴。启示我们:民俗文化是文学创作的宝贵资源。

有必要指出的是,还有两个问题应该引起文学创作者的注意。一是要避免因过分关注民俗中的日常生活或因无选择地照搬民俗,忽视了文学精神层面的提炼和审美价值的提升。二是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运用语言民俗,主要是运用方言的粗鄙化问题。忽视了文学精神层面的提炼和“粗糙”和“低俗”的生活化语言,不仅没有达到增强小说的可读性的目的,反而会影响文本整体的文学审美效果,应引起文学创作者的注意。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

[2]易中天.读城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328.

[3]池莉.池莉文集(第 4 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165.

[4]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第2卷(修订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78.

(作者簡介:宗宝琴(1986-),女,湖北孝感人,硕士,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科专业:文艺学。)

篇5:描写民风民俗的初一作文

除夕到了,我随爸妈一起到奶奶家吃年夜饭。途中,我的心被一种不知名的喜悦包裹着。

还没进门,我就听到了厨房里炒菜的声音,家家户户传出的笑声,以及碗筷敲打的声音混合在一起,构成了除夕特有的祥和气氛。

首先,要祭拜祖先。我一进入客厅,就看到祭拜祖先的准备已经做好了:桌子的前方,摆着一张大椅子,两侧分别摆着一排小凳子,经过认真的擦洗,透出点点光泽。桌子的后上方,放着两支蜡烛,后方放着一个大锅,里面放满了纸钱。祭祖开始了,蜡烛点起来,黄酒斟起来,纸钱烧起来,我们按辈分依次祭拜,大人嘴里还念念有词,说的都是一些祝福和保佑来年平安幸福的话。

期待已久的年夜饭终于拉开了序幕。

厨房里又忙得热火朝天:炒菜声、煲汤声、烧火声一直停不下来。我的嘴也停不下来。一碗碗菜不断地被端上桌,那各种各样的诱人的香气令人胃口大开。我的胃仿佛失去了知觉,永远感觉不到饱。也难怪,桌上全是我爱吃的菜:甲鱼、菠菜、娃娃菜、三鲜、扣肉、螃蟹……桌上的菜早已放不下了,厨房里传来的响声也渐渐平息了。此时,熟悉的脚步声再次响起,却无人注意到它的存在。忽然,客厅的门被打开,伴随着一阵风拂面而来,风中蕴含着一种熟悉的、特殊的味道。紧随着,我的鼻子、头、眼睛、耳朵也纷纷启动:头扭了过去,眼睛盯住了那碗菜,耳朵听见了一句话:“八宝饭来喽!”那碗里的八宝饭:每颗饭粒都十分地饱满,颜色不深不浅,就是那种紫色。放一点儿到口中,细细地咀嚼。那种感觉,称得上是香、软、弹、滑。

伴随着年夜饭的进行,我的口袋也撑起来了,一个个压岁红包从长辈那里传递到我的手里,我说着一些祝福的话,恭喜长辈们健康长寿,新年发财!在欢声笑语中,年夜饭接近了尾声,摸摸自己的肚子,已经撑得滚圆了;摸摸自己的口袋,全都塞满了红包。

篇6:描写中秋节民俗的作文

民间小传说,元末,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消息传来,朱元璋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

篇7:民风民俗初中作文

今天中午11点15分左右,学校宽阔的大操场,去变得分外热闹起来。从四面八方前来观看抢殿猪的大人和外地专程赶来的游客,记者,摄影爱好者们陆陆续续集中在这儿。同学们一吃完饭就直奔操场上,就连好学生也不会例外,哪里还顾得上什么作业,早就抛在脑后了,一心只想观看着精彩无比的比赛呢!大大小小的观众们挤满在操场上,大家摩肩接踵,热闹非凡,真是特别给力啊!论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几头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殿猪”了,恐怕大姑娘出嫁时,也没法与之’媲美”啊。比赛还未开始呢,几个低年级的小朋友,便围着这几只漂亮的大花猪绕来绕去,心里肯定在想:打扮这么漂亮的猪儿,肯定是上辈子做猪时修来的福分吧!11点半,比赛正式开始,排殿猪的人各就各位,主家举着一对红蜡烛,在队伍的前面引路。

这次的活动,共有18组参与,其中有15个村民小组和3个老人组(人老心不老哦!)比赛分为每三组一次,进过层层选拔,才会选出最后获胜的一组。一声枪响之后,人声鼎沸,人群攒动,有的观众为自己中意的小组呐喊加油;有的观众去耐不住性子,就跟在旁边或者身后一起跑,为的是能更快的获得更多的小细节,一睹为快,看的更清楚一写。只见每组四位力大如牛的参赛选手,齐心协力地扛着“有福气”的小猪,向前冲去每个人都想跑的最快,但不可乱了脚步,之间某组的队员或许是一时心急,乱了步伐,一个不小心,摔在了塑胶跑道上,但更可悲的是,肩上那“重如泰山”的殿猪已是压在了他的身上。那叫一个‘惨不忍睹“,有些胆小的同学不忍心看,便捂上了双眼;有的大人则发出善意的微笑,鼓励他们赶紧站起来,继续比赛。摔倒得人很快调整了一下,又站了起来,重整旗鼓,抱着’比赛第一,重在参与”的心态,又冲刺向了终点……

篇8:描写民风民俗的初中作文

一、民俗服饰

在民俗领域里, 服饰往往是一种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 能够体现出人物的职业、身份、地位等, 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社会文化状况。

1. 帽子。

鲁迅小说中, “帽子”主要是“毡帽”, 在闰土、阿Q头上都有一顶毡帽, 少年闰土“头戴一顶小毡帽”, 中年闰土“头上是一顶破毡帽”, 阿Q向吴妈求婚失败后, 为谢地保四百文酒钱而抵押出去的也是“一顶毡帽”。毡帽本是江浙一带乡村贫苦农民的典型饰品, 作为民俗服饰的一种, 毡帽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 但因为毡帽都戴在这些麻木不仁的农民头上, 因而它就成了精神萎靡的农民身份象征。

鲁迅在《寄〈戏〉周刊编者信》中曾专门讲到阿Q的帽子:“我的意见, 以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 样子平平常常, 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 但也很沾了些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在上海, 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 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 不过没有流氓样, 也不像瘪三样。只要在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 就失去了阿Q, 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这是一种黑色的, 半圆形的东西, 将那帽边翻起一寸多, 戴在头上的。上海的乡下, 恐怕也还有人戴。”[1]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 服饰的点缀衬托作用不可忽视。

2. 饰品。

银, 色泽皎洁, 象征月亮。人们认为佩戴银器可以吸收月亮的光芒, 使佩戴者从早到晚均能受到月亮的保护。先民们还将银饰与自然现象中雷鸣电闪、云雾、星辰中的白色联系起来, 通过银饰将自己与天和地联系起来, 展现人们对光的崇拜和敬仰。

在《故乡》中,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 新年到, 闰土也就到了。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 怕他死去, 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 用圈子将他套住了”。闰土颈上的银项圈反映了封建迷信对人民的束缚和愚弄。

在《祝福》中有这样的描写, “......杀鸡, 宰鹅, 买猪肉, 用心细细的洗, 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 有的还带有绞丝银镯子......”这些描写有意突出了这样一种意象:在“祝福”的“喜庆”里, 妇女被包围在“血腥”当中, 鲁迅似乎在有意暗示妇女在传统礼俗中的不幸命运。

在《在酒楼上》, 其中的阿顺和所有的女孩一样, 喜欢漂亮的饰品。有一年, 阿顺看到别的女孩头上戴了一朵红的剪绒花, 自己也想拥有一朵, 但当地却没有卖的, 就哭了大半夜。事隔多年以后, 吕纬甫的母亲还记得很清楚, 为了阿顺, 为了母亲, 吕纬甫几经周折, 好不容易买到了剪绒花, 想亲自去送给阿顺, 却不料此时阿顺已经夭折。阿顺小小年纪, 就命赴黄泉, 连自己一个极小的愿望都没有得到实现!文中这个细节选择的本是毫无含义的事情, 但吕纬甫都做了, 深刻地表现了他那种空虚的精神状况。

3. 丧葬服饰。

治丧时穿着素服, 已经成为一种习俗沿袭至今。祥林嫂两次出场, “头上扎着白头绳”, 也正是过去时代新寡的女人的穿着, 表现出祥林嫂的寡妇身份。两次相同的服饰描写, 强调了祥林嫂的身份, 这根白头绳就像是封建礼教这座大山, 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直至悲惨地离开这个世界。

鲁迅小说中对丧葬礼仪进行了着力的描写, 如《明天》里对单四嫂子安葬儿子的描写。兰为了给儿子看病, 单四嫂子已身无分文, 但必须要安葬儿子, 所以“她以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才借了两块洋钱办饭, 又将一副银耳环和一支裹金的银簪, 交给咸亨的店掌柜, 托他作保, 半现半赊买了一具棺木”。“下午收殓时, 给宝儿穿上顶新的衣裳, 把他平时最喜欢的玩具:一个泥人, 两个小木碗, 两个玻璃瓶, 都放在枕头旁边, 才合上棺木雇了两个脚夫, 抬棺木到义冢地上安放。”完全麻木的她把减轻苦痛的希望寄托在“明天”的到来, 但在明天到来时, 单四嫂子却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和仅有的财物。明天, 本来应给人希望, 使人重获新生, 但单四嫂子的每一个明天, 带来的是一次比一次沉重的打击和失望。

《孤独者》这篇小说描写了魏连殳安葬他的祖母和安葬魏连殳的过程, 其中也写到了大量的丧葬礼仪。魏连殳, 是一位留过洋具有先进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 他一直想废除封建落后的民俗, 但他孤军奋战, 毫无援助, 在他祖母丧葬时, 只有同意族人对他祖母按旧的习俗安葬的要求:第一穿白, 第二跪拜, 第三请和尚道士做法事。在旧俗面前, 他不得不屈服。《孤独者》中还写了魏连殳的丧葬, 在大殓前, 死了的魏连殳停在正屋, “我一鞠躬, 地下忽然有人呜呜

地哭起来了, 定神看时, 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伏在草荐上, 也是白衣服, 头发剪得很光的头上还络着一大绺麻丝。”“一个店伙背了衣服来了。三个亲人便检出里衣, 走进帏后去。不多久, 孝帏揭起了, 里衣已经换好, 接着是加外衣。”“一条土黄的军裤穿上了, 嵌着很宽的红条, 其次穿上去的是军衣, 金闪闪的肩章, 也不知道是什么品级, 那里来的品级。到入棺, 是连殳很不妥帖地躺着, 脚边放一双黄皮鞋, 腰边放一柄纸糊的指挥刀, 骨瘦如柴的灰黑的脸旁, 是一顶金边的军帽。”“三个亲人扶着棺沿哭了一场, 止哭拭泪:头上络麻线的孩子退出去了, 三良也避去, 大约都是属‘子午卯酉’之一的。”魏连殳的葬礼只有三个亲人在旁边, 相比魏连殳祖母亡后众人合围的热闹场面, 是多么的冷冷清清, 表明族人对魏连殳不屑一顾, 不来参加他的葬礼, 表达出鲁迅对陈旧势力的鄙视、批判态度。同时, 我们还发现, 魏连殳生前是一个有思想的人的时候, 由于与旧的势力格格不入, 而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却最终做了自己并不愿意做的, 先前所反对的事情, 这可以说是社会的悲剧;而当他真的死亡后依然被族人打扮成将军模样装在棺材里, 成了装点门面的工具, 也确实让人感到悲哀, 我们从中可窥见其腐朽性。

4. 特殊“服饰”———缠足。

鲁迅在《呐喊·自序》曾说过, 他早年弃医从文, 是因为当时认为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由此可见, 改造国民性是鲁迅从事小说创作的主要出发点。国民性, 即国民共同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 它和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缠足作为特殊的人体装饰, 对于中国女人来说, 那无异于一种“服饰”, 这是一种对女性身心造成巨大伤害的“装饰”。女孩子的脚从小就被紧紧缠裹, 逐渐长成畸形, 这是扭曲变态的社会所导致的结果, 它是一种中国历史中出现的特有的妆饰陋习。人类自从有了最早的饰物, 便有了无可怀疑的审美要求, 这种要求不仅是无孔不入的, 而且成为驾驭人们形象的君王, 专制到使每一个人情愿为它付出代价, 不惜以肉体的任何痛苦, 给自己的形象换来一种所谓‘美’的形式, 缠足就是如此。“缠足”在鲁迅的心目中是可憎可恶的, 他常常以反语的肯定隐含实际的批判, “女士们之对于脚, 尖还不够, 并且勒令它‘小’起来了, 最高模范, 还竟至于以三寸为度”, “宁可走不成路, 摆摆摇摇”[2]。从《离婚》中爱姑“两只钩刀样的脚”, 到《故乡》里豆腐西施的圆规“针头”般的小脚, 再到《风波》中六斤“伊……新近裹脚……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无一不显示出中国妇女的受罪, 她们在孩童时代肉体就被摧残, 作者含泪控诉:这难道是中国的精神文明?难道不是野蛮的、愚昧落后的“土人的装饰法”[3]?从中国妇女包裹的小脚看出来, 这是她们的肉体和精神与外部世界隔绝的象征。

二、用民俗勾勒环境

鲁迅的小说, 常用民俗勾勒环境, 文中没有明确的岁月和地域的交代, 而是以形象生动的民俗画面, 准确地反映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场景, 读者可以从具体的民俗中了解人物活动的地区环境。如小说《风波》描写的是民国初年张勋复辟的风声传到了江南水乡的一个偏僻小镇后, 引起的一场剪不剪辫子的风波。鲁迅从头发这一平凡的民俗事象中看到了它与历史背景的联系, 从头发的变化写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三、民俗心态

恒定的民俗心态是长期的历史文化意识经过长时间的积淀, 扎根于人民的心灵深处, 它对民众的思想、意识等起到不可变更的支配作用。鲁迅小说中, 描述得最深刻的, 就是普通民众的民俗心态, 特别是落后的民俗心态。这方面的描写几乎渗透在鲁迅所有的小说创作中, 当然最有代表性的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阿Q是一个集落后民俗心态之大成的人物形象, “阿Q见到穿长衫的人, 就不由自主的跪下”, 这是一种奴性的民俗心态。阿Q等人物形象, 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其实就是民俗劣根性的象征, 具有一定的超越时代的意义, 从他的身上, 人们能看到国人的愚昧和麻木、无聊和空虚, 可以看到国人精神世界的严重扭曲和变形。

总之, 民俗浓缩了广泛的现实的历史的社会内容, 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是社会化群体生活的规范, 集中反映社会的结构模式和人文观念, 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状态。鲁迅通过不遗余力地对民俗现象加以描写, 深刻地反映出社会面貌, 进而对传统民俗的劣根性进行深刻的人文批评。

参考文献

[1]李菀.鲁迅:不朽的丰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 (3) .

[2]温晓芳.鲁迅小说的悲剧意识解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 (3) .

篇9:初中作文的语言描写

一.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年龄

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心理状态、文化教养等,使读者闻其言便知其人。例如:小表妹天真又活泼,有时候她会突然冒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话来。一次,她一本正经地对外公说:“外公,我们全家只有你最开心,你有好多名字:阿爸、外公、老头子、沈常根、老伯伯、爷爷……谁的名字也没你多。”在这里对小表妹的语言描写就非常符合他的身份和年龄,准确表达出小表妹的天真无邪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反之,如果不注意人物的身份和年龄就很容易形成闹剧,如:八岁的小明对爸爸说:“你给我好好听着,下班就回家,不准喝酒打牌……”八岁的小孩会这样说吗?应该是谁说比较合适?这显然应该是爸爸的长辈或者妈妈讲的话才行,八岁的小孩对爸爸这样说话,显然是不得体的。再比如:不识字的农民李大伯说:“今天的菜真咸,氯化钠放得太多了。”这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吗?作为李大伯,该怎么说?一个不识字的农民,怎么说出食言的化学名称呢?就算他是知道的,可是生活中的语言也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可见人物的语言一定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年龄,否则就很容出现表达错误、不得体的现象。

二.人物语言要符合场合、情境

人物的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情境,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语言。比如上课时、游戏时、在家时、在外时……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句话,在不同场合说的方式、语气都应有所不同。比如小明的语文课本不见了,当在课堂上不见课本时,他小心翼翼地翻着书包,心里默念道:“语文书,语文书呢,在哪呢?”显出了他的小心翼翼,不敢高声喧哗。下课时不见课本,他着急地翻着抽屉,大声喊道:“语文书哪里去了?谁见过我的语文书呀?书!书!”显出他的无所顾忌,急切的心情。在家里不见课本:“老妈!快来呀!我的语文书飞了!快,帮我找找!”显出了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和撒娇心态。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说话,内容、语气和表达方式都是不同的,中学生要仔细体会,注意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三.人物语言描写要注重人物动作与神态

人物语言描写时,一定要注意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并惟妙惟肖地模拟出来。如下一段描写:玻璃窗被砸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走了过来,说:“谁弄坏的?”董小天说:“没看见。”高芳芳说:“是董小天踢的。”董小天不承认。老师说:“还有谁看见了?”李星说:“没看见。”这段话只是简单叙述了事件的内容,看不出人物的任何神态和反映,人物形象呆板、干瘪,试着将其改为:玻璃窗被砸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走了过来,瞪着眼:“谁弄坏的?”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道:“鬼才知道,又没有人叫我们一定要看好玻璃窗?”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个鬼脸:“哈……,开了口,好凉快哟!”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她大声说道:“是董小天,他和张小勇在玩,拿扫把大闹天宫,张小勇推了董小天一把,董小天一火,抡起扫把朝他死劲地打去,结果张小勇一躲闪,董小天就打到了玻璃,碎了。”董小天一跺脚:“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高芳芳理直气壮:“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耍嘴。”老师望了望四周,说:“还有谁看见了?”“我……没看见。”李星使劲地咽了一下口水,神情恍惚。这样改正后,人物形象就十分鲜明了,懂小天的蛮不讲理,死不认账;张小勇的搅浑水,说东扯西;高芳芳的正直、勇敢,不怕得罪人,敢讲敢说;李星的胆小怕事,明哲保身等都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表现出来。

总之,人物的语言描写丰富多彩,好的语言描写能够传神地表现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在语文作文中,学生在进行人物描写时一定要注意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场合、年龄、职业、心情、性格等,同时借用动作、神态和标点符号等辅助表达,准确描绘出人物的形象。

篇10:民风民俗初中作文600字

广东人爱喝凉茶是出了名的,他们认为凉茶的营养很高,他们几天不喝一口凉茶就会觉得身体不适,别说大人了,就连小孩也这样,所以可见凉茶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如果广东人出去出差,但车上没有凉茶,一'两天没事,三四天如果还没有一口凉茶,那这个广东人可能就会有下车的冲动。喝过广东特有的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而对广东人来说,喝这种凉茶就是一种享受!

广州还美称“花城”,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以为世人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花,特别是除夕先三天,各街搭起彩桥,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外地人如果有幸看到这一幕,可真是永身难忘啊。

广州已种花为业,已有1000多年历史了,早在五代南汉,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关于素馨花田的故事,南汉王刘帐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那时候有些东西都象征着什么:金桔象征着“大吉大利”,与其类似的的还有很多,他们都象征着好的一面,都象征着美好的希望。

篇11:描写人物的作文-初中作文

哎呀!这倒霉的天气,刚才还好好的太阳。现在却乌云密布。刚走到去学校的路的一半,豆大的雨珠就砸到我的头上,我飞快向学校猛奔而去。终于到学校了,这段路的鬼门关可真难闯,到了教室我一边擦着身上的雨水还一边埋怨着:“这天气,“好”的没话说,明天敢再降临一次吗?看我怎么收拾你。”

仔细想了一想,不如趁着这次来整整别人!“好主意。”我说。

快上课了,同学们身上都湿透了,只有那个自称高富美的小红却有专车接送。“好,好极了,就你了,看我不整死你。”我说。我走过他的面前,说:“小红,老实说有事找你,你过去一趟吧。”“可是现在下着雨耶,又没有同学带伞。”他回应我说。“老师的话你敢违抗吗,”我说,“可能老师早你有什么急事呢!”她一听,立马冒雨冲了过去对面的教学楼,等他回来时,她身子已经湿漉漉的了,他气得想要一头冲过来来想要把我撞死,可是她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坐在椅子上嘟着嘴,生气着。

过了一天,她没有理我,我想了想:还是和她说声对不起好了。我走了过去,说:“对不起,昨天是我不对,你不要生气了。”“好吧,我原谅你了,你可真是个调皮的小男孩。”我们笑了笑

篇12:初中描写贝壳的作文

一直都很喜欢席慕容的作品,感觉她的文字就是艺术品。《贝壳》也不例外。

《贝壳》我小学时已学过,在她的文集《幻思》中也读过。但每一次读,都会让我迸发出不一样的思想火花。日光灯照着已然合上的书本,我轻轻地沉思着:沧海桑田的变幻太快,人类所创的几千年文明也只不过是白驹过隙的一瞬。在时间面前我们实在是显得过于渺小和无助。也许地球的下一个主宰也会像今天我们拾起贝壳一样,拾起我们所留下的痕迹。我们必须体现出自己生命的厚度和价值,证明自己活过,没白来世间一遭。你看,孔子的《论语》现在还在课堂中回响;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一起走到了现代;毛泽东用新中国证明了他的存在;鲁迅至今还在不甘寂寞地《呐喊》……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今的先贤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创造了不朽。而我呢?我又要用什么方式来成为后人的记忆呢?我又怎样才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呢?席慕容在书中说:“我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我,只是个学生。我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学习,吸取先人们的智慧,从而让自己的思想达到一个高度,再来实现我存在的价值。

既然上帝恩赐给了我一次生的机会,那么就让我在我有限的生命期限里,发挥出最大的热量来体现出自己生命的价值,证明自己活过,没有白来世间一遭,让我的生命燃烧起来吧!

篇13:描写民风民俗的初中作文

关键词:民俗文化,语文教学

民俗文化一直都是民族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来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民俗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观念、民俗意识,继承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并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 营造民族文化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对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为此,教师在开展民族文化教学的时候,应营造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其中获得文化感染与文化教育。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教师可以采取内引、外联、内联等方式,对学生开展民俗文化的渗透,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教学需要,设置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为了营造民族文化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在教室营造民俗文化氛围,如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节日风俗画、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诗句谚语等。教师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传统年画、节日风俗画和一些关于民俗文化的谚语,努力营造一种赋予民俗文化氛围的情境;或者教师可以根据讲课内容,选取合适的视频,等等。

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这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准确了解文章中所渗透的苏州民俗文化,教师让学生通过网络或者其他途径,搜集与苏州园林有关的民俗文化知识。然后把搜集的资料张贴在教室里,营造一种民俗文化的氛围。还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个小组搜集苏州园林的资料最多、最齐全、最精美,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上课的过程中,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有关苏州园林的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审美感受中领会苏州园林文化的美妙与精深。教师还可拿苏州园林与西方园林、故宫园林等互相比较,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播放苏州居民的民俗习惯。通过苏州园林民俗文化的营造,让学生了解苏州的风俗,这样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2. 在阐述文本过程中讲述民俗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的篇目中,有许多民俗文化的内容。教师应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挖掘文本中的民俗文化内涵,并以适当的方式,把民俗文化价值与内涵讲述给学生听。

教师在教学中,可从课文的阅读提示、注释、字词句等方面入手,整理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知识和哲理内涵,可从课文的情节中挖掘特定的民俗文化含义,可从文章的主题上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因素。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对传统民俗文化有系统的认识,也能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在《孔乙己》这课,其中也讲述了江浙一带的饮食文化。如鲁镇的酒店布局:当街曲尺形的大柜台,柜台里面预备可以温酒的热水等,这些都是江浙一带的布局。在饮食上,只有穿长衫的,才能踱步进入店面隔壁的屋子,要酒要菜……教师应该在讲述课文的时候,重点讲述这些知识,让学生了解古代江南一带的民俗文化,间接也对学生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

3. 搭建宣传民俗文化的平台

为了开展优秀民俗文化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搭建宣传民俗文化的平台,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丰富相关的民俗文化知识,拓展民俗文化的视野。

在民俗文化的宣传平台上,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教材内容,以课文为依托,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开展相关的民俗文化专题探索。或者对课文民俗文化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课文,指导学生去阅读家乡民俗文化的书籍,了解家乡的服饰文化、节令文化、婚嫁文化等,让学生传承民俗文化知识,形成热爱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篇14:初中体育引入民俗体育探析

【关键词】初中体育  民俗体育  引入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17-01

民俗体育是一种传统性的体育活动,也是一种由民众创造且由民众享用的风俗活动。民俗体育在我国文化意义重大,将民俗体育引入到初中体育课程中,对民俗体育的传承与校园文化的打造都有着积极作用。

一、初中体育引入民俗体育的作用

(一)丰富教学资源

目前,我国初中的体育课程偏重于竞技体育教学,课程中的体育内容大都参照于西方的体育项目,这使得学校的体育课程没有自己的特色,学生的课程参与热情也不高。民俗体育的引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体育教学内容民俗化,同时也为初中体育课程提供了宝贵的特色教学资源。

(二)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民俗体育在我国长期处于发展缓慢阶段,其重要原因是民俗体育在场地、工具和传导方面实施困难,没有一个条件完善的平台进行传承与普及。而学校在以上方面有专门的优势发展民俗体育事业。在学校中,体育教师首先可以根据本地的文化特色选择适合的民俗体育项目,经过全面的了解后,再通过课程、活动、竞赛和文化节等方式向学生进行民俗体育的推广与传播。此外,民俗体育经由学校挖掘和整理后会逐渐走向规范化,比如舞龙、舞狮民俗体育项目就是从民间引入到学校体育课程中后,不断完善和规范发展的。

(三)增强民族自豪感

民俗体育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是各个民族共同的文化、智慧结晶,每一个民俗体育项目都是在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熏陶下产生的。学校将民俗体育和体育课程相结合,使体育教师在传授民俗体育知识的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民俗文化中深刻的民俗寓意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从而实现提升青少年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目的。

二、初中体育与引入民俗体育的措施

(一)改革体育课程

为了让民俗体育更好的融入于学校的体育教学中,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深入改革传统体育课程,积极调整课程的安排与计划,在原有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加入民俗体育内容,将有利于开展体育教学的民俗体育资源有目的性的引入其中,并制定出详尽的实施方案。在政策上,学校应该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切勿使引入过程走形式过场,有意识的把课程的安排和教材的选定偏向于民俗体育方向。只有这样,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才能得到确切落实,对民俗体育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不会成为一纸空谈。

(二)结合地域优势

我国是一个地域大国,地域、环境、社会和生活习俗的不同,使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出众多的支流与派系,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局面。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我国民俗体育可具体表现为“南人擅游,北人擅骑”。例如,狩猎游牧民族的民俗体育形式有“叼羊”“骑射”和“摔跤”等。农耕民族的民俗体育形式就有“舞龙”、“舞狮”、“打草球”和“抢花炮”等。而以渔牧为主的民族形成了“赛龙舟”和“珍珠球”等民俗体育项目。由此可见,地域和民族的不同也产生使民俗体育的形式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此外,即使不同的地域有一个同样的民俗体育项目,也可按照南北区域的不同进行划分与区别,如民俗体育项目“舞狮”就有“南师”和“北师”之分。

因此,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广泛收集多种形式的民俗体育资源,并以结合实际和用于创新的原则,利用独特的地域优势打造民俗体育课程,以此使学校形成特色民俗体育文化。

(三)加强学术研究

民俗体育的引入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集中体现,因此加强民俗体育的学术研究,为其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是引入民俗体育重要的措施之一。

1.学校可以在体育部门设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再借助已成体系的相关资源,在本校中搭建民俗体育的学术交流平台。

2.相关体育部门还要要加强传统体育学科的基础建设, 在此基础上,培养出专门研究和实践民俗体育的人才。

3.除了独立的研究和实践外,学校还要把发展措施延伸到其他形式的资源,比如加强与民间民俗体育人才的联系,以合作的形式开发与创新民俗体育项目,以此让学校的体育课程更具层次性。在其立项课题方面,学校可以持合理的政策倾斜态度,推动民俗体育的研究工作。

(四)培养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培养对民俗体育的引入起关键性作用。民俗体育不是简单的体育运动,其背后有大量的理论知识和运动原理,只有为教师创造出更多的培训与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投身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教师才能设计出高效和生动的教学方案,使民俗体育更好的面向学生传播。此外,高水平的民俗运动员大都是民间艺人,因此,学校应安排技师与民间艺人加强对民俗运动的交流,使两者多互相学习和沟通,帮助教师纠正不足,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五)加大资金投入

如今民俗运动发展的制约性原因是资金短缺,学校应该从提高体育课程的质量出发,关心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发展状况,加大对民俗体育的资金投入,让民俗体育对体育课程和青少年的运动水平发挥积极作用。加大资金投入的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1.结合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增强对特色民俗运动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优势项目科重点发展,一般项目也要得到切实扶持。

2.改善学校的运动场地,提高设备质量,增加器材种类,为民俗体育课程的开展打好基础。

3、重视活动和比赛这两种形式的重要性,定期组织民俗体育活动,举办民俗体育比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民俗体育社团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或补助。

以上措施的积极实施,能使民俗体育能朝良性化发展,激发出学生和教师对民俗体育的参与热情。

三、结语

篇15:描写夏天的初中作文

盼望着,盼望着,夏天的脚步近了。

寻着清香,我来到了风景如画的荷花池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翠绿的荷叶,好似碧玉的玉盘,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亭亭玉立在旁边。

荷叶形态各异,挨挨挤挤,有的刚露出水面,有的高高举起,还能看到许多小鱼和小虾在下面嬉戏,还有的沉在水里,青蛙把沉在水面的荷叶当做水中的小亭子,和我玩着捉迷藏游戏,蜻蜓煽动翅膀发出的声音似乎是一首夏天的舞曲。(想象力丰富)

在荷叶的映衬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美丽,耀眼。有的已经完全开放,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只是花骨朵,像位害羞的`小姑娘,含苞待放。

荷花颜色各异,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胜雪。这一朵白色的荷花中有一个黄色的小蓬蓬,就像一盏散发着微光的油灯,更像一双张开的手掌捧着一颗璀璨的明珠。

闻一闻,一阵清香扑鼻而来,几只蜻蜓早早地立在了菏尖上。我不禁想到了杨万里的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碧绿的大树,杨树笔直,就像草原上的哨兵一样威武。柳树的柳枝像少女的头发,密密的,不留一点空隙。

篇16:描写景物的初中作文

这是二月的个早上,湛蓝的天际随性地飘扬着朵朵白云,小湖从森林边流过,湖岸边遍地开放着色彩斑斓的花儿。惹人怜爱的小动物起得特别早,春天的早晨多好呀!天空中,一些燕子自由飞翔。全身乌黑的羽衣,一对灵巧的翅膀,那白衬衣似的肚囊,除此加上剪刀似的尾,更别提多惹人怜爱了。它们像飞机那样掠过大地、流水。草坪上,一些小兔在尽兴的嬉戏。

它们有全身雪白的绒毛,一对深红的眼睛。顿时,一阵阵大风刮来,把树林吹的“哗哗”响,小兔的耳尖“唰”地下竖起来,找寻声响散出的地方,风渐渐停了,一切又回到正常。

小兔又宽心的低头开始吃。小湖里,许多小鱼儿悠然自得地玩耍。它们有的时候跳到水面上又落在水面上;有的时候在湖里嬉戏打闹;有的时候在水植物中玩捉迷藏。最后,一摆尾,游进深水里不见了。

上一篇:微小说童话故事下一篇:梦终南山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