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治理情况汇报

2024-05-07

法人治理情况汇报(精选8篇)

篇1:法人治理情况汇报

顺平县中医医院

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按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相关文件要求,根据顺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顺平县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安排,我院在卫生局改革工作领导的带领下,召开了全院大会,制订了《顺平县中医医院医改工作实施方案》,编制和拟定了相关配套文件,按照方案规定,各项医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根据县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的相关文件要求和安排,我院法人治理工作正在开展,现就我院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改革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及做法。

1、医院按照法人治理结构工作方案要求,成立了相关组织,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书记带领(附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认真学习法人治理结构的意义、内涵、方法、基础理论知识等,为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按照政府、卫生局的工作安排,积极行动,主动配合工作,认真履行作为试点单位的各项职责,努力完成好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任务。

2、医院拟定编印了《顺平县中医医院理事会章程》,章程共分十章53条,明确写出了医院的性质、宗旨、业务范围、举办单位、理事会的构成、理事的权利义务、理事长的产生与职权、理事会会议、管理层职责、资产管理、信息披露等内容。2015年9月10日召开了医院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会议审议通过了《顺平县中医医院理事会章程》,并经卫生局同意盖章后,报县编委办备案。医院第一届理事会由7名理事组成,按照规定程序产生。

3、正在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管理体系。为推进政府公开、管办公开,合理界定政府与医院在资产、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成立理事会、监事会、管委会,建立决策、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约的权利运行机制,落实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目前医院成立了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主任由院长担任,成员由医院副书记、副院长、工会主席、职工代表组成。医院又重建了职工代表大会,并选出了一名代表作为主任,级别同于副院级,进入管委会,参加医院管理。医院出台了管委会主要职责、工作内容、形式等相关制度,同时制定了医院监督员制度,在政府部门、乡镇、村、社会中聘任10-20名热心卫生事业发展、关心医院建设,有责任感的人员组成医院社会监督员,协助和监督医院工作,医院半年召开一次社会监督员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医院的各项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4、为更好地完成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改革工作,充分行使法人独立地位和权利,医院在有人机制上制订了《顺平县中医医院招聘人员人事代理制度》、《顺平县中医医院全员聘用制实施方案》、《顺平县中医医院合同管理制度》等相关配套文件和制度,按照全员聘用制实施方案要求,科学设置医院岗位数量,编制人数、岗位职责、任职条件等。目前医院已完成了对全院人员的岗位聘任,编制人数不足的科室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医院会按照招聘人员人事代理制度及医院用人计划,逐年申请,并按照相关程序公开招聘。

5、加强党支部在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医院加强了支部班子建设,明确了书记、副书记、支委成员等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定期召开支部党员会议,认真履行党章和有关规定,把党的建设与法人治理结构工作结合起来,使管理层中的党员按照医院章程进入管委会。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的建立和完善还需进一步加强,理事会、监事会的建立及相关制度的建立需在今后工作中落实和完善。

2、事业单位章程的执行力度不够,很多地方落实的不到位,政府、卫生、人事等部门对医院的权力下放不够,医院在自主经营管理权方面还不能充分的放开,尤其是人事管理制度的落实上,还只停留在文件和制度层面上,在对临床专业技术人才医生护士(重点是中医药人员)的聘用、招录、人事代理及内部分配等机制建设和落实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给医院充分的人事自主权。

3、法人治理结构工作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两个部门和医院自己是不能做到的,当然医院是这项工作的主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更需政府各相关部门充分认识、转变观念、通力合作、密切配合,需要经常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试点改革工作中的问题。

三、下一步打算。

虽然我院在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改革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但也是刚刚起步,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文件制度的层面,在执行和落实上还不到位,今后我院会在政府、卫生局、医改办领导下,按照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根据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工作内容及安排,更加解放思想,任职履责,把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深入开展下去,圆满完成试点工作各项目标任务。

顺平县中医医院

2015年10月25日

篇2:法人治理情况汇报

法人治理机构建设工作汇报

按照《***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构建设实施方案》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相关文件的安排和要求,我院于2017年*月*日成立理事会及监事会并召开了医院首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卫计局、县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医院深入开展法人治理工作,切实落实法人治理工作的各项要求。现做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理事会工作

召开理事会成立大会确认理事会*名理事及监事会*名监事的人员组成。召开首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人民医院理事会议事规则》、《***人民医院章程》,审议通过了任命1名院长和2名副院长的提案。初步搭建起医院的法人治理机构,为深入开展法人治理建设打下来坚实基础。

面对管理的新模式,医院组织全体理事、院委会成员,在医院支部书记、理事长的带领下,认真学习了法人治理结构的意义、内涵、方法和基础理论知识,明确了医院的性质、宗旨、业务范围、举办单位、理事会的构成、理事的权利义务、理事长的产生与职权、理事会会议、管理层职责、资产管理、信息披露等内容。为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医院理事会自*月份成立以来,根据医院章程和议事规则要求,召开了3次全体理事会议,主要议事内容是:

1.接受***同志辞去***人民医院副院长职务 2.提名***同志任***人民医院副院长人选的议案 3.通过《***科主任竞聘上岗实施方案》 4.修订***人民医院《章程》 5.修订《医院绩效考核与分配方案》 6.通过***年公开招聘***人员的议案

(二)监事会工作

监事会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的要求,遵守诚信原则,认真履行监督职责,通过列席和出席医院理事会、职代会,了解和掌握医院的经营决策、投资方案、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对医院管理层的履职情况进行了监督,未发现医院管理人员履职时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章程及损害职工利益和医院利益的行为。医院班子精诚团结,忠于职守、兢兢业业、顽强拼搏。

积极参与到重要制度制定、人员任免、财务支出等事务中,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维护了医院利益和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对企业的规范运作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月**,在监事会建议下,医院邀请财务审计专家检查医院财务及八项规定执行情况,医院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较为健全,会计无重大遗漏和虚假记载,未发现有违反法律法规政策及程序规定的行为。

(三)党支部建设

医院不断加强党支部在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中的领导作用,明确了书记、副书记、支委成员等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定期召开支部党员会议,认真履行党章和有关规定,把党的建设与法人治理结构工作结合起来,使管理层中的党员按照医院章程进入管委会。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的建立和完善还需进一步加强,理事会、监事会的建立及相关制度的建立需在今后工作中落实和完善。

法人治理结构工作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两个部门和医院自己是不能做到的,需政府各相关部门充分认识、转变观念、通力合作、密切配合,需要经常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试点改革工作中的问题。

三、下一步打算

当前我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工作刚刚起步,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文件制度的层面,在执行和落实上还不到位,今后我院将在政府、卫生局、医改办领导下,按照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根据《***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构建设实施方案》的工作内容及安排,更加解放思想,任职履责,把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深入开展下去,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篇3:法人治理情况汇报

一、德国、日本大学法人治理结构概况

(一) 德国大学治理结构

与我国相同的是在以国立大学为主的德国, 学校的诸多事务管理都属于国家事务。大学是因学术自治组成的自治行政组织, 协助完成国家行政。联邦州对此类事务享有专业监督权。

经历几次教育体制改革之后, 德国大学治理结构特点是:第一, 在宏观上属于地方分权, 高校主要由地方政府领导。1945年颁布的《波恩基本法》确立了各州享有“文化主权”, 这意味着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文化教育事业的立法权及行政管理权都属于各州;第二, 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大学治理结构, 主要包括:全校代表大会、学术评议会、校参议会、校长委员会。全校代表大会 (通过章程、选举校长) 、学术评议会 (通过预算) 和参议会都拥有一部分决策权;参议会和校长委员会拥有部分执行权。根本权力在全校代表大会, 日常运作的权力核心在学术评议会。在院系一级、院系以下的研究所、院系之间, 都有各自的委员会和联合委员会, 负责发布章程、选罢院长、申请增设下属机构、决定课程、人事等事务;第三, 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当前德国的大学治理中, 政府调节已经被削弱, 取而代之的是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和指导。全校代表大会是由教授、其他学术工作人员、学生和其他工作人员组成, 其中教师占半数。在校参议会组成上, 州代表和校长为当然成员, 其余成员由学术评议会选举, 包括学生、教研人员、行政人员、教授、工会和雇主代表。在院系一级和其下属的研究所, 都有各自的委员会和联合委员会, 各委员会中, 教授均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

(二) 日本大学法人治理结构

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从197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答申提出, 至2003年7月9日, 日本国会经过长达40个小时的审议, 终于通过了国立大学法人法等六项与国立大学法人化相关的法案, 这是国会对文部科学省提交的众多法案中审议时间最长的法案。这标志着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法人化之后, 日本国立大学法人管理权限增大。大学成立评议会, 选考各大学法人代表, 形成由评议会和教授会等合议制机构组成的政策决定机构以及由校长、副校长和各学部部长组成的政策执行机构。从管理组织构成来看, 大学成立由“运营协议会”、“役员会”和“评议会”构成的校一级管理机构。运营协议会由校外有识之士和校内管理人员组成, 主要负责大学经营;役员会由校长和副校长等组成, 讨论和决定学校重要事项;评议会则由校内教师等学术人员代表组成, 主要审议教学事务。

日本政府对国立大学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为依据目标实施间接管理, 由具体的办学过程管理转变为宏观政策制定、认证评估和经费拨付的监管。因此, 引进“第三者评议机制”, 即法人化改革后, 由民间组织评价高校质量。

二、对我国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启示

(一) 构建新型政府和高校的关系是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得以建立的前提

英国学者阿什比所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 要改革大学治理结构, 必须从改革整个高等教育制度体系着手。德国、日本的教育改革表明, 各级政府, 尤其是中央政府必须主动承担完善高校治理结构的责任与使命, 因为政府是公立大学的举办者和管理者, 掌控着高校的几乎所有资源, 政府的管理模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管理体制。因此, 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首先要完善政府与大学的关系, 当然这种“完善”并不是简单的放权, 而是形成高校与政府之间的新型关系, 其次才是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完善问题, 如果没有一个新型的政府和高校的关系模式, 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将成为空谈。

(二) 法制化是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得以实现的保障

推进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必须通过法治化的途径, 需要有强有力的法律作为保障。通过法律制定来推进大学管理体制改革, 最早是1889年伦敦大学依据《伦敦大学法》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 依此法规范了各机构的职权与责任。

日本对于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立法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 可见日本对于教育改革法制保障的重视程度, 正是这一系列经过多年论证的法律制度, 保障了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日本通过高等教育立法, 使教育立法和教育政策得以贯彻执行, 既保障了教育的连贯性、可行性, 又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法可依。

而德国为提高办学效率, 1998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总法》作出了重大改革即联邦政府放弃对高校的组织结构和成绩设立国家指标。因此, 德国基金会联合会委托一个专家委员会进行调查, 来评价各联邦州高等教育法是否有利于高校改革。在总共9项调查领域中, 通用的评分标准是各自的高等教育法在多大程度上给大学自主权并鼓励竞争。

因此, 我国的高校的法人治理方面的彻底改革, 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保障。目前, 我国在《高等教育法》中明文规定了:“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 依法自主办学, 实行民主管理”。但与德国许多州的立法和日本《国立大学法人法》相比, 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和学校的管理的规定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于高校内部法人治理结构需要通过法制化手段进行规范。同时, 我们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专业化, 最终通过高效的管理体制来推动大学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 内部制约机制的建立是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关键

切实将大学高校法人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利用制度来规范其运行, 达到内部的制约平衡是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关键。

1、建立理事会制度

理事会亦称理事会等以下统称为理事会, 通常情况下是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 德国称之为评议会, 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后也称为董事会 (以前为评议会) 等, 但它们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依法成立、组成人员多元化、形成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目前, 建立理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世界潮流, 符合现代大学教育管理的规律。理事会受举办者或全社会委托, 管理学校事务, 负责决策, 并将非学术和学术权力分别交给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团队和全体教师, 成为连接学术与社会的桥梁。这些功能使理事会制度成为高教治理结构的基石。

2、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多元利益主体将权力委托给理事会代为行使, 理事会则通过行政和学术两条权力链, 分别将这两类权力委与校长 (行政) 和评议会 (德国学术和行政一体化, 不设类似机构;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以前为各学部的教授会, 现统一为校级学术机构”教育研究评议会”) 。在行政治理方面, 通常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学术治理中, 评议会受理事会委托, 拥有制定学术政策、规章制度和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

一方面理事会处于决策机构地位, 授权校长和评议会进行行政和学术管理。在其授权范围内, 校长和评议会有权决策, 其他部门无权随意干涉。从日本国立大学理事会的构成中可以发现, 校长的权力在决策机构中明显增强, 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日本国立大学内部行政权力的增强和学术权力的削弱。而德国大学的校长负责制产生于对“团体大学”的改革, “团体大学”是德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高校改革的重要成果。个人负责制, 即通过延长任期和扩大职权, 包括使院长成为教授的上司等手段, 加强校长和院长的权力;实行决策行政部门与监督部门的分离等。

与德国、日本相比我国的大学自我管理能力尚有欠缺, 存在着缺乏大学自我管理的立法保障、管理机构过于复杂、管理层次结构不合理、管理机构权责不够明确等问题。因此必须扩大大学自主办学和自我管理的权力、精简机构、明确权责, 为大学自我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 增强大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具体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中需要科学论证权力分配问题, 规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运行, 防止权力过分集中, 又要预防工作效率低下等不良现象发生。

3、重视不同利益主体的参与

从德国、日本大学法人治理结构可以看出, 探索建立社会参与、内部人控制与外部人控制结合的治理结构, 兼顾学术利益 (学术自由) 和公共利益 (社会责任) 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应当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 探索设立理事会 (或学校事务委员会) , 由政府官员、著名企业家、杰出校友、校内各方代表组成学校法人机关, 使学校治理结构民主、开放, 尊重各方利益, 真正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中, 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学校理事会要逐步成为学校民主管理、各方利益诉求合理表达的重要平台, 成为学校加强与社会联系、产学研合作, 促进学生就业, 筹措和管理大学发展基金的重要机构。

德国对于教授和学生参与权的保障很充分, 在全校代表大会、学术评议会, 教授代表均过半, 校长委员会和参议会大部分也由前两个委员会产生;在院系所, 其委员会中教授的投票权重高, 不仅实现了教授治学, 而且近乎教授治校。而在校长、院长的选举中必须有学生代表参加投票, 未获学生票者不得当选。而日本改革的结果是使校外人事参与更多, 让学校更好的与社会融入为一体。

因此, 我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要建立多元的治理结构, 引入竞争机制, 形成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治理的共同治理模式, 使大学的决策在诸多利益主体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进一步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能力。

(四) 建立学校评价机制是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无论德国、日本还是我国主要以国立大学为主, 大学的资源属于公共资产, 政府部门有保护国有资产的责任。因此, 在改革中政府监督环节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以后, 重点引入了第三者评价机制, 包括由大学评价、学位授予机构实施的评估, 由国立大学法人评价委员会实施的评估, 由总务省独立行政法人评价委员会实施的评估、认证评估以及由国家会计院实施的会计检查等。一向以”追求学术独立与自由”为目标的德国大学近年来也面临着政府评估的压力, 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率有差别的高等学校体系, 德国政府将建立高校业绩评估制度, 以此作为国家高教财政拨款和高校内部资金分配的基础。

目前我国的大学评价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评价, 该评价带有明显的规范性, 监督和检查的倾向比较严重, 这样的评价制度不符合大学作为研究性和专业性组织的特征。

为了完善我国大学管理体制, 提高对大学的管理水平, 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由中介机构所实施的第三方评估制度。要确立并有效落实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 加强教育评估立法的步伐, 提高评估机构自身的工作质量等。同时, 切实转化政府机构的职能, 将政府的职能侧重于宏观调控和规划等。

尤为重要的是, 在对大学进行资源配置时, 要将中介机构对大学的评估结果作为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形成以评价促进高校之间良性竞争的局面。这其中的原因在于, 实施大学法人制度的外部条件应当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多元化和市场化。

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的提供者, 政府也应当以市场方式来进行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 这样既能避免政府对大学事务的直接干涉, 又能促使办学主体之间的竞争, 保证公共教育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合理流向, 实现国家的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1]施雨丹:《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进入法制轨道》, 《中国教育报》, 2003-12-20 (4) 。

[2]黄福涛:《法人化与日本国立大学内部管理改革》http://edu.sina.com.cn/l/2004-06-16/73162.html.

[3]Erwin.德国各州高等教育法的比较报告http://studyabroad.tigtag.com/introduction/31566.shtml.

篇4: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今年如果一切进行顺利,大学社的转企改制,或许就应该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朱杰人社长所说的“后改制”时代。在“后改制”时代,大学出版社能作为现代企业,追求如何发展、如何做强的使命吗?

一、平静的背后——法人治理结构的缺失

当前,细究大学出版社改制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不由得让人对改制成果产生丝丝疑虑:改制后的大学出版社真的经得起市场经济的洗脸吗?

(1)背景探究:2003年,首批21家新闻出版事业单位进人3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列,有7家出版单位作为试点,其中5家(中国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广东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吉林出版集团)实行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按照当时的试点单位改革的意见。集团里面意识形态性强的保留其事业体制,科技、美术等单位从事业转制为企业;还有2家(科学出版集团、邮电出版集团)则转制为企业。不难发现,其中并无大学出版社的身影。可以推断,当初的政策思路并无意让大学出版社担当改革领跑者的角色。

在上述7家出版单位的改革试点凯歌高奏之时(这7家出版单位均于2006年底以前完成转企改制工作),管理部门并没有在中央出版单位和地方出版单位中全面推进改制工作,而是将注意力转向了大学出版社的改制。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于2007年4月,将清华大学出版社等19家高校出版社列为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的首批转企试点单位。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出版单位改革试点是我国出版业建立新体制的破冰之旅,种种阵痛在所难免。这些改制单位的领导在回味改制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时,无一例外地认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转企改制中的关键。以中央出版单位为例,其人员身份通常有两种:一是中央部委干部身份,很多部委出版社的人员都是原先部委分流或其他单位调入的,他们大多是公务员或者享受参照公务员的待遇;二是事业编制的,如社会团体、院校等单位的出版社和个别部委出版社部分人员。改制意味着由事业转为企业,员工由干部身份转变为企业职工身份。随着退休时间的逐步临近,他们的医疗、养老、住房及退休后的社会保障等问题都凸显出来。他们大半生在事业单位的薪酬待遇系统,临退休再改制到企业,则企业的效益工资、高管的薪酬他们都享受不到了,反倒要去社保机构领取相比机关或事业单位退休待遇低得多的退休金。人员身份转变要支付高昂的成本。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看来,员工的身份置换,一是要解决员工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二是政策性安排也要解决。政策性安排,即员工身份转换的成本谁来支付的问题。对于中国出版集团的转企改制,国家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提供了岿要的资金支持,使难题得以化解。对试点单位实行政策性倾斜政府尚可力所能及,但是,如果所有中央和地方出版社转制中的员工身份转变成本都由政府买单,那显然是难以承受之重。

解决人的问题依然是大学出版社改制中的重要环节,但与中央和地方出版社相比就不那么棘手了。首先,大学出版社背靠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根据“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高校出版社在转企改制后,现有事业编制人员按企业用工制度,与出版社签订劳动合同,不再享受学校的工资福利待遇,改按企业的工资福利标准执行(事实上许多改制大学出版社在此问题上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操作方式,比如事业编制职工享受“按学校标准的基本工资+按企业标准的工资”以及学校面向事业编制职工的福利待遇);退休后回到学校,由学校负责按学校事业编制人员进行管理,与学校其他同级离退休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其次,大学出版社为解决事业发展的需要,弥补人才短缺的现状,早就面向社会招聘^员,实行聘用制,作为“新人”,他们可平稳地过渡为企业职工身份。以笔者所在的出版社为例,早在2000年就尝试面向社会招聘人员,目前事业编制员工只占出版社员工总数的30%左右。由于在改制前就实施以绩效挂钩为主体的工资制度,改制前后“新人”和“旧人”的工资待遇目前并无明显变化。再次,改制基本上不增加人员使用上的成本,而且无离退休人员负担。

易“与人为善”,或许是103家大学出版社在不到2年时间内得以平静地转制的主要原因吧。

(2)过程回眸:我国出版业的改革具有双重目标:一是在经济学意义上,出版社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在整体结构、市场运作、产权股份与员工身份等实质问题上取得突破;二是在政治学意义上,要坚持以人为本,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让广大员工享受改革带来的好处。在企业运行良好时,这两个目标往往可以兼顾;在推动企业改制时,这两个目标则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发生冲突时,还必须把政治学目标放在第—位。由于大学出版社有主办高校作为有效缓冲,人的问题不难解决。尽管如此,各个大学出版社还是将协调和平衡不同身份人员的利益关系作为改制的中心工作。华东师大社有一套专门针对该社员工的薪酬体系,主管人力资源的副社长张俊玲指出,在岗位职责明确的前提下,考核的目标才能更明确。她介绍,该社通过量化与非量化两个综合标准对员工进行全面考核,薪酬分配向市场营销和编辑人员倾斜,更多地倾向营销人员。华东师大社的工资结构由“基本工资十校编津贴(相关人拥有)+奖金+福利”构成,其中奖金以岗位工资为基准,编辑与营销人员都有量化部分的考核。另外,财税优惠政策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事项之一,改制单位也是用“吃透政策,用好用足政策”做职工思想工作的。改革试点单位常常以享受105号文件规定的优惠快要到期加强和推动员工的认同。目前,新的五年免税114号文件已经出台,这将再次吸引已改制企业的眼球。

(3)结果盘点:总的来看,大学出版社的改制是当作任务—样完成了。但从效果看,句号划得并不完美。因为为了按时完成“作业”,改制方案往往过多地关注了怎么解决人的问题;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志和核心,如何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这—制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许多大学出版社在转制之前基本上是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程度很高,自负盈亏,上缴所得税,照理应该借改制的东风给大学出版社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制度保证,但这在许多大学出版社的改制方案中却语焉不详。人们自然要问大学出版社改制是不是“新瓶装旧酒”或“换汤不换药”式地换了个标签呢?改制仅仅是为了获取眼前利益吗?退税政策结束后怎么办?改制后出版社会不会依然在旧体制上滑行?

二、改制究竟改什么——法人治理结构或许是后改制时代有待解

决的问题

显然,表面上的改造只可能造成大学出版社由“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转变为“企业单位,事业管理”,使大学出版社陷入改制陷阱。改制需要进行更深入彻底的改变,这就是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或称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其根本点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需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机制,用以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控制。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出发,大学出版社在“后改制”时代应该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

(1)变“一人”公司为多元产权结构。改制以后,表面上看大学出版社是独立的企业,但是学校作为大学出版社唯一的资产所有者。其本身是一个事业单位的性质并没有变化,因而无法对大学出版社的经营负责,也负不了这个责任,其国有产权所有者身份是虚拟的。转企之前的问题在转后依然存在,在这种单一的产权结构下,大学出版社即使成功转为企业了,也还是一个变相的二级单位,其市场的主体地位依然无法得到有力保障。只有在实行产权多元化的情况下,由于各投资主体对本身利益的关注,才可以消除国有独资公司所无法解决的由于产权所有者缺位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产权多元化还有助于大学出版社以资本为纽带不断做大。我国的大学出版社,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存在诸多问题,投资不足,难以发展,完全要靠自己去求生存。对于那些通过自身长期积累而做强的出版社,学校又要求其上缴大量的利润。所以,我国的大学出版社基本上都患有“贫血症”,虽然一些大学出版社多年来通过自身积累具有一定的实力,但是其资本依然非常有限,还不具备成为战略投资者的综合实力。国有独资公司的单一产权结构不利于大学出版社吸纳外围资金,不利于通过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不利于快速发展、壮大自我。

(2)变由学校任命经营者为通过企业家市场来实现控制权的配置和转移。学校是大学社的直接出资者、主办单位,掌握所有权,转制之后又是大学社的投资人,大学社在学校的授权之下经营国有资产。很多学校转不过弯来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在“转企”之后,学校是否只履行投资者的职能,或者两种职能都履行,在转制之后是否就把握不住了?一个很具体的问题是经营者的选择:以前大学社是与院系、处没有区别的下属单位,社长由学校任命,在此之前他或许是一名纯粹的教授或机关干部;但是“转企”之后就应该建立新的经营者选择机制,一改以往按照级别任命,通过企业家市场寻找职业经理人,这个经理人可以不是学校人。由学校任命经营者是“官本位”体制下的产物,它不能形成正常的经营者更换机制,优胜劣汰规律得不到体现,经营者对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无法把握。

(3)建立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妥善安置现有员工,只是大学出版社成功改制的基础。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大学出版社要跳出只重视物质资本产权的圈子,高度重视^的因素,避免重蹈国有企业改革中曾经重“物”轻“人”的覆辙。有研究指出:一般职工要保住自己的职位,只需要发挥自己能力的20%-30%。而如果受到充分激励则可发挥其能力的80%-90%。因此,谋求大学出版社长远性的发展,就必须改变过去那些不适应出版社发展的用人机制,建立起能更有效地激励经营者和员工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

产权激励是对人力资本的首要激励,是最具激励效应的途径与方法,是长期激励的一种有效形式。人力资本产权激励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产权人格化。产权人格化,就是在转制过程中逐步使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骨干人员和达到一定条件的职工享有一定股权,并以这个产权份额保证对员工长久的责权利激励和制约,使大家既享有应得的财富又承担投资的风险责任。产权人格化是对人才的最大激励。—般来讲,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有效途径有两种,即职工持股和期权激励。职工持股是劳动者劳动力产权实现的有效形式,期权激励制度则是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化的有效实现形式。这两种制度使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的角色发生转变,由单纯的员工、代理方转向劳动者或管理者和所有者的双重职能,从而使其更加尽职尽责,达到很好的激励效果,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篇5:法人治理情况汇报

情况汇报

根据县事业单位法人履职评估办法(岳县办发„2010‟39号)和《2011年岳阳县事业单位法人履职评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岳县编办发„2011‟号)的要求,7月日至日,我办会同县林业局、县交通局、县水务局、县环保局对其下属40个事业单位法人履职评估的基础指标进行了日常评估,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各评估对象对评估工作认识较深。

一是主管部门重视。4月29日,县履职评估动员大会召开后,县林业局、县交通局、县水务局、县环保局领导非常重视,分别组织成立了事业单位法人履职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将这项工作作为党委(党组)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县林业局还将事业单位履职评估工作作为对下属单位半年工作考评和年终考核的主要内容。二是事业单位部署周密。相继召开了干部职工会议,学习相关文件,传达县履职评估动员大会的精神,研究部署本单位法人履职评估工作。分别结合工作实际,明确责任,将任务逐项细化、量化,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主动性,切实解决履职缺位、越位、错位等问题,进一步提高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各评估对象完成半年目标任务情况较好。

各事业单位对照年初的工作目标任务及编办下发的指标分解表,按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要求,全面开展了自查,主动查找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以履职到位、服务优化、管理规范作为标准及时整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县社保所提前超额完成工作任务,全县企业参保单位310家,参保人数19965人,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938元;机关事业参保单位157家,参保人数14220人,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1015元,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净增2895人,同时足额保证养老金的发放,共计7360万元。县社会救助局截止6月底,全县农村低保对象达到8408户,17391人,每月发放低保金77.7万元,月人均救助金达到45.6元;城市低保户达5329户,11217人,半年累计发放低保金780万元;共计救助特困医疗患者1360人次,救助资金达到145万元;农村五保户标准达到人月平100元;对符合条件的特困对象基本实现了分类救助。县建管站全力以赴,履职尽职,半年共计办理工程报建项目22个,建筑总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总投资8千多万元,完成工程交易项目17个,共创建农民工学校5所,培训鉴定技术工人260人,半年共计完成各项收入160万元。

三、各评估对象机构编制与法人登记管理较规范

从检查情况来看各评估对象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都较规范,无擅自增设、分设机构、加挂牌子,牌子名称、印章名

称与“三定”文件一致,“三性”岗位用工符合文件规定。主要工作职责和任务、文明服务承诺和办事公开全部上墙进行了公示。

四、履职评估对事业单位的规范管理初显成效。

事业单位法人履职评估对事业单位法人进行的监督和激励有效地增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紧迫感,调动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各事业单位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一是事业单位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所提升。在评估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事业单位争创先进意识强,重新制订规章制度,完善各项管理,提升了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例如县光荣院加强内务管理,完善规章制度,与工作人员签订了责任状,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对违反规定者,决不姑息迁就。县环卫所不断强化工作责任,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卫生督查制度,实行班子成员划块负责,基本保证了全县主要街道的洁净、生活垃圾的日产日清,城区卫生得到明显改善。县医保中心本着“以参保人员满意”为目标,优化服务作风,简化办事程序,实行联网结算,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参保人员提供热情、周到、便捷的服务。二是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在评估中,明显感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作风的转变、服务态度的改善、服务质量的提高。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拉赞助现象不见了,事业单位的履职意识增强了,有的单位工作中注意狠抓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优质服务措施的落实,县劳动仲裁院从工作制度入手,落实工作职责,优化办事程序,规范办案行为,改进办案方式,强化责任意识,半年审查立案40起,时限内案件结案率100%,赔偿职工金额达到97万元,高效快捷地处理了群众的利益诉求,目前正在申报市优秀先进服务窗口。有的单位在工作中减少了审批环节,简化了办事程序。县建管站在工程报建上,坚持“严格把关,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做到一次性告之,一站式服务,一日内办结,确保施工许可审批率100%,企业、群众满意度大大提高。

五、存在的问题:

各事业单位在开展履职评估工作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领导职数超配现象。像劳动局的社保所、就业局,建设局的建管站、城管大队、公建所,民政局的救助局等都是严重超配领导职数。事业单位反映超配的主要原因一是主管部门的人事安排,二是单位职能较强,摊子较大,线多面广,分管领导相应增多。

二是少数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未按要求悬挂在显眼位置。其主要原因是事业单位没有认识到证书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法人证书的作用。

三是个别事业单位未按要求单列。个别事业单位仍然依附于主管部门,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一方面社会事物管理和经济建设离不开这些事业单位,需要其依法开展业务,政府不能将其撤销;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其主管部门不让

其财务独立,使得这些事业单位不具备真正的法人资格。例如,县建设局的燃气办,县劳动局的仲裁院、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大队。

四是个别事业单位因种种原因履职难到位。县殡葬管理所因设在居民区,加之市民殡葬观念陈旧,殡葬执法确实存在较大困难,截止日前,仅办丧事9起,入不敷出。县城管监察大队由于系统内部职能调整等因素,实际履职与“十定”规定存在一定出入,单位建议走“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综合执法模式,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整体执法能力和水平。县劳动监察大队与劳动仲裁院因单位职能交叉,对劳动合同鉴证的监督与规范性审查这一职能存在争议。理应劳动仲裁院负责劳动合同的规范性审查,监察大队负责监督签订劳动合同。

篇6:扬尘治理情况汇报

扬尘治理情况汇报

为了有效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我施工单位高度重视扬尘治理工作,全面着手开展对施工现场扬尘治理。邓州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局、郑州市新开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河南省中原建设有限公司对我项目部提出了如下要求:

1、必须全面无误的理解扬尘治理“六个百分百”目标。

2、扬尘治理工作是现场工作之首,必须高度重视。

3、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全面调配人力、物力进行治理。

4、根据扬尘治理文件要求,不遗余力的全面贯彻实施。

5、现场扬尘治理工作要全面开展落实到位,不留死角。

6、扬尘治理要作为常态化工作,长期不懈保持如一。

我项目部根据扬尘治理文件及上级要求对扬尘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1、我项目部成立扬尘治理小组,以项目经理为组长,技术负责人为副组长,项目部相关人员为扬尘治理成员,并落实工作,明确责任。

2、施工现场已采用封闭式彩钢板围挡,围挡上端均设置喷雾装置并在外侧张贴安全生产方面宣传画;施工现场设置封闭式金属板制大门,且门头设置企业标志;大门南侧设置门卫室,专人看护并在门卫室已安装视频监控系统。

3、施工现场出口主要道路、操作场地、材料堆场已采用混凝土硬化,并安排人员定时洒水,保证施工现场不扬尘,不泥泞。

4、施工现场出入口车辆冲洗设备已配备并设置排水沟上盖钢篦,设置两级沉淀,排水沟与沉淀池相连,并安排专人对进出现场的车辆进行冲洗,确保车辆不带泥上路。

5、施工现场土方已集中堆放并使用密闭网加以覆盖。

6、施工现场土方运输车辆已采用全覆盖的密封措施,确保运输途中不飞扬、撒漏。

7、施工现场已设置垃圾存放点集中堆放并及时的进行清理。

8、施工现场建筑材料已采取覆盖措施。

9、遇有大风天气,对建筑材料易飞扬的颗粒进行加固覆盖,禁止飘散。

10、施工现场已建立防尘扬尘治理制度,配备洒水设备,并安排专人负责。

10、安全文明措施费专款专用,落实施工扬尘治理的措施。

六个百分百:

1、施工工地周边100%围挡

2、物料堆放100%覆盖

3、出入车辆100%冲洗

4、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

5、拆迁工地100%湿法作业

篇7:工地扬尘治理情况汇报

按照区政府关于开展建筑工地及道路扬尘集中整治“双百日”行动要求,进一步加强全区建筑工地管理,落实扬尘治理措施,实现“天更蓝”的目标,我局对辖区建筑、拆迁和道路建设工地的扬尘进行了集中整治。自活动开展以来,我局会同区城管局、环保分局、食品卫生监督局及各辖区街道办事处等对我区34个建筑工地、3个拆迁工地、2个道路建设工地进行拉网式检查治理。

一、主要措施

1、健全组织领导,责任分工到人。我局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整治目标和整治范围,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分管局长为副组长的扬尘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我区34个建筑工地、3个拆迁工地和2个道路建设工地分组包干、责任到人,组织20余名局机关工作人员对工地进行全面巡查。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将扬尘整治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任务,定期通报包挂工地整改进度,为扬尘控制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施工工地扬尘工作评分表、检查情况评分表,对一周整治情况、存在主要问题进行梳理汇总,督促整改落实,确保整改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2、营造宣传氛围,提升整治成效。整治活动开展初期,

场,大风天气严禁施工等。分管领导、各工作小组负责人和小组成员不定时巡查包挂工地,督促落实整改内容,确保整治标准不打折扣。

二、工作成效

在各辖区办事处及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下,我区34个建筑工地、3个拆迁工地、2个道路建设工地现场扬尘污染防治有了明显的提高。《徐州市市区建筑工地施工扬尘防治责任书》签订率达100%;工地出入口硬化率达100%,冲洗设施设置率达到95%以上;工地监管率达到100%;拆迁工地扬尘整治达标率达95%以上。期间,我局联合市建设局安监处、城建监察支队对9家整改不到位的建筑工地下达了停工整改通知书并全力督促整改,目前各建筑工地整改取得了明显效果。

特别是三环东路高架快速路项目全长十几公里,涉及我区食品城管理处、骆驼山办事处、子房办事处、黄山办事处管理辖区,由于多部门作业,交叉施工,管理整治难度大。我局联合辖区办事处主动与市三环东路高架指挥部、市园林局、各管线施工单位等对接,不等不靠,积极协调,督促各责任单位及时清运建筑垃圾、覆盖裸土,对正在施工的部位用水马进行围挡,确保扬尘治理无死角。

三、下一步打算

篇8:独立学院须法人治理

独立学院一方面依托高校“母体”,另一方面引进社会投资,两者形成办学共同体,但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进而在办学过程中伴生着层层矛盾。其主要矛盾有二:一是办学的公益性与资本的逐利性之间的矛盾。我国在相关法规中规定了原始投资人可以从办学效益中取得合理回报,这便将高等学校的公益性注入了部分商业化内核。二是董事会制与高校管理体制的矛盾。董事会制是公司化运作的有效形式,是商业经营范畴的组织结构,而高等学校是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身的学术机构,其决策与运行机制并非董事会制所能适应的,需要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高等学校在独立学院中的地位是创办独立学院的各高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有的高校已经从独立学院中退出,有的则正在考虑是否退出。但从眼下情况看,高校的退出会给独立学院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如果没有高校的参与或主导独立学院办学,出资者会“看空”独立学院的“投资机会”。因此,出资者与高校在独立学院的关系上去掉哪一半都会导致办学结构的失衡。

独立学院的公私矛盾如何破解?法人治理结构是必然的选择。实际上,《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了独立学院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将法人治理落实。

首先,建立健全与独立学院有关的法律法规。我国目前规范独立学院的相关法规尚不健全。纵向而言,有《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教育部颁布的《管理办法》,但上下之间衔接不紧密,存在“真空”地带。横向而言,教育主管部门和民政部门各自所颁布的法令在一些问题的理解上存在差异,有些问题需要在法理上进一步探析。如独立学院的性质问题、高等学校以无形资产作为办学投入的确认问题以及独立学院财产法人的法律地位问题等。

其敬,各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独立学院的管理及对办学行为的监督。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虽然不承担独立学院的财产责任,但对于引导和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应承担重要的管理责任。随着《管理办法》的深入落实,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独立学院办学方向的监管和对独立学院教育资源的调配,保证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不产生滑坡。同时帮助独立学院完善自身运行模式,尤其是按照《管理办法》的要求选配好董事会,真正让独立学院院长、教职工代表在董事会中享有权力,发挥真正的作用。

此外,要加强对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的研究。独立学院的规范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众多独立学院的办学实践为深化对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如何在办学中规范或协调私有资本与国有资源的经济利益并保证教育的公益性,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这个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公立大学能否实现办学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独立学院“公”与“私”融合的特性,使其在诞生之日起便决定了它的创新性和探索性,也为独立学院未来发展的坎坷之路埋下了伏笔。独立学院的办学实践已有数年,诸多问题已初露倪端,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在认真研究的同时,需要积极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各方也要尊重教育规律,努力将法规政策落到实处,以保障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原来他是一个的人600字作文范文下一篇:新丰供电局培训师资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