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理论考试专用

2024-05-22

马克思理论考试专用(精选6篇)

篇1:马克思理论考试专用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5.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6.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和重要意义。[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三点: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7.简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1)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2)从中国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3)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8、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实践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不讲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9.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0、结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答:(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1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第二,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第三,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5.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6.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和重要意义。[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三点: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7.简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1)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2)从中国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3)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8、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实践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不讲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9.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0、结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答:(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1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第二,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第三,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5.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6.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和重要意义。[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三点: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7.简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1)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2)从中国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3)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8、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实践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不讲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9.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0、结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答:(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1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第二,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第三,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5.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6.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和重要意义。[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三点: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7.简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1)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2)从中国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3)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8、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实践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不讲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9.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0、结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答:(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1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第二,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第三,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篇2:马克思理论考试专用

第一部分:重温党建历史经验,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目前中国共产党拥有8000千多万党员、389万个基层组织。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四种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 四种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

 新时期党的任务: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 1927年7月党的一大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 1922年党的二大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  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在政治上处于平等地位,实行民主管理,这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始  古田会议决议案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要求用无产阶级思想来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 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权当范围内的普遍的马列主义教育运动,加强了全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冲破了党内教条主义的束缚,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基础  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提出了“两个务必”思想(务必使同志们 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用)

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 1921年7月23日,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

 1922年7月,党的二大在上海召开,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1925年五卅运动的爆发标志着第一次全国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武装起义的方针

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标志着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 七七事变的发生,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全国抗战的开始

 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 过《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实行抗日持久战思想 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9月3日

 党的七大总结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风、自我批评作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 延安整风运动的基本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 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必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着重讨论党的工作重心实行战略转移,即从乡村转到城市的问题

 1956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所做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郑重地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的思路。

 1951年12月1日开展“三反”: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

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为标志,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有了一个良好开端,党的八大强调党和国家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 全国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始于1963年

 “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是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 议召开、党的八届一中全会召开

 1967年2月,谭震林、陈毅、叶剑英等老同志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提出强烈批评,却被江青、康生等老同志诬为“二月逆流”  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意志,一举粉碎“四人帮”

 1980年5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我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厦门、汕头

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 新时期加强领导干部建设的“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 党的十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同各国共产党的关系要遵循的原则是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1994年1月,江泽民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提出:新时期宣传思想战线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 1998年11月开展“三讲”: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党性党风教育

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 党风问题的实质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的问题

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 党的干部路线:任人唯贤

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 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重点是思想政治建设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 领导干部选拔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

 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 各级干部的要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 “两大历史使命”: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全面实现小康;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全面实现现代化

 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 党的三大历史使命: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

 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 党课的时间:一般每季度一次

第三部分:文化建设

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主要脉络和精髓在于一个总体思想、三大重点任务、十个工作要点

 一个总体思想:“二为”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三大重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 十个要点: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党在发展先进文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推进我国文化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推进我国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建设和会注意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我国到2020年文化改革的奋斗目标;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方针;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

 公安文化:民警思想、职业道德、价值观念的总和  公安文化的核心是民警价值观

第四部分:基层党组织建设

 党支部的基本任务:宣传党的方针、路线;组织学习;对党员进行教育、监督、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发展党员;监督党员;教育党员和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

 基层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成立党支部;7人以上的成立党的支部委员会;50人以上的成立党的总支委会;党员不足3人的,应就近建立联合党支部;人数较多可以合理设置党小组  支部委员会一般应由3到5人组成,最多不超过7人。通常党员7至15人的,支委会由3人组成;党员在15人以上,支委会由5至7人组成,7人以下的,一般不设立支委会,只设书记一人,必要时可增设副书记一名  支部委员由党员大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产生  支部书记和副书记由支部委员会采取等额提名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

 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2年,可以延期一般不超过1年  一个党小组的人数不得少于3人

 支部委员会包括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青年委员组成

 党支部的七项组织生活制度:会议制度、党日制度、党课制度、报告工作制度、民主生活制度、党员汇报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 会议制度和党课制度又统称为“三会一课”制度: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和党课

 支委会每季度或一个工作阶段向支部党员大会报告一次  支部民主生活会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

篇3:马克思理论考试专用

(一) 商品价格的概念与本质

1、商品价格: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的价格。商品价格是一个历史范畴, 随商品交换的产生而产生, 发展而发展。

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本质。

(二) 价值与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内容: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也依据等价交换原则实行等价交换。

(三) 市场价值

市场价值:由部门内部的竞争而形成的商品的社会价值, 它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的形成和决定抽象掉了供求关系等因素, 而市场价值的形成和决定考虑了供求关系。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后, 市场价值决定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决定供求, 而供求关系引起市场价格围绕市场价值上下波动。

(四) 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 就是商品的生产价格。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

3、生产价格与价值的联系: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 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全社会的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生产价格的变动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

二、新古典的均衡价格理论

(一) 新古典的均衡价格理论体系

1、创立标志: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

2、主要学派:奥地利学派, 数理学派, 英美学派, 瑞典学派, 现代数理学派等。

(二) 马歇尔的局部均衡价格理论

1、提出:《经济学原理》 (1890)

2、主要观点:

马歇尔在假定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 单独研究某一种特殊商品的供求和价格的关系。认为, 在短期内商品价值或均衡价格由供求决定;在长期上, 它主要由生产成本决定。

3、缺陷:

主观评定供求;局部均衡分析割裂了经济各部分的联系

(三)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

1、提出:《纯粹经济学要义》 (1874)

2、主要观点:

瓦尔拉斯将经济系统抽象为居民和企业两部门的封闭经济系统, 并进行了一系列严格的假定。他认为, 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供求数量和价格是相互联系的, 一种商品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可引起其它商品的数量和价格的变化。所以不能仅研究一种商品、一个市场上的供求变化, 必须同时研究全部商品、全部市场供求的变化。只有当一切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 个别市场才能处于均衡状态。整个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时, 所有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将有一个确定的均衡值, 它们的产出和供给, 将有一个确定的均衡量。他还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均衡条件下, 出售一切生产要素的总收入和出售一切消费品的总收入必将相等。该理论的实质是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可以处于稳定的均衡状态。

3、缺陷:限于静态均衡分析;假设条件远离现实

三、新剑桥学派的价格理论

1、新剑桥学派:20世纪30年代以剑桥大学为中心的经济科学“研究集团”所形成的经济学范式, 主要代表人物罗宾逊、斯拉法等。

2、新剑桥学派的价值价格理论主要是斯拉法体系。斯拉法于1960年发表代表作《用商品生产商品》, 对单一产品和联合产品的价格决定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1) 单一产品生产部门体系的价格决定

斯拉法认为, 当统一利润率确定后即工人和资本家的分配已定, 价格才能确定, 而统一利润率可以从生产体系以外决定, 可以由货币利息率水平决定, 统一利润率的变动也与生产技术选择相联系。

(2) 联合产品的价格决定问题

联合产品:一种过程或方法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 或几种过程或方法所联合生产的产品。

四、三大价格理论的比较

(一) 建构方法:

1、马克思在分析生产价格的形成时所使用的方法, 是平均分析的方法, 而西方经济学使用的是边际分析方法。

2、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相比较, 马克思主义生产价格理论是一种长期均衡价格理论。

(二) 价格与商品空间

马克思、斯拉法的价格理论建立在商品概念的基础上, 并从生产角度考察商品价值;

新古典均衡价格理论建立在财货概念基础上, 从消费和效用的角度定义物品。

(三) 价格与供求

马克思与斯拉法主要应用“有效需求原理”, 新古典均衡价格理论应用的是“萨伊定律”。

(四) 价格理论与利润率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 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随着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利润率不断下降。马歇尔:市场均衡时, 超额利润是零, 只存在正常利润, 正常利润是资本家管理的报酬。斯拉法:统一利润率由生产体系以外的“货币自利率”决定, 货币自利率是时间的函数, 表明财货因时间的不同而形成的利息的损益。

(五) 价值与价格

马克思价格理论体系:价值﹑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新古典均衡价格理论:暂时均衡价格﹑短期均衡价格和长期均衡价格。斯拉法体系:主要研究生产价格, 价值是其体系的特例。生产价格体系为P=AP (1+r) +LW。P是价格列向量, A为投入系数矩阵, r为统一利率, W为统一工资, L为劳动列向量。当r=0时, 即不使用资本, P=LW, 即为价值体系。

摘要:国际上影响较大的价格理论主要有劳动价值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和均衡价格论等。它们都认为商品具有价值, 但对价值的本质却作了不同的阐述。劳动价值论认为, 商品价值是由劳动者创造的, 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 从质上看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 从量上看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费用论认为, 商品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三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共同创造的, 并分别获得相应的收入, 即工人得到工资, 资本家得到利息, 土地所有者得到租金, 以作为自身耗费的补偿。这些收入构成生产费用, 决定商品的价值。边际效用论认为, 商品价值是由物品的稀缺性与效用决定的, 即认为价值并非商品内在的客观属性, 而是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他们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 也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条件, 同时价值的形成还要以物品的稀缺性为前提, 稀缺性与效用相结合, 才是价值形成的充分条件。

关键词:价格理论,均衡价格,比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卷) 》, 人民出版社, 1975年。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下) 》, 商务印书馆, 1997年。

篇4:资产专用性理论的回顾与反思

关键词: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担保;交易成本

一、 引言

早在1937年,科斯就提出交易成本这一概念,并试图用这把钥匙开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企业这个“黑箱”(Coase,1937),但是交易成本的分析方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没有得到运用和发展。为了让这一概念摆脱大而不当的尴尬,威廉姆森用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维度来对其进行刻画,从而交易成本变得具有可操作性。在其扛鼎之作《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威廉姆森从纵向一体化问题出发,建立了一种对市场、混合形式、企业和官僚组织的“分立的结构选择分析法”,使其日渐成为一门得到广泛的经验支持的科学(杨瑞龙、杨其静,2005),并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政治学、法学和公共政策等多个领域。

然而,交易成本经济学还远不是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正如威廉姆森自己承认的那样,交易成本经济学还只是“一个在经验上成功的故事”(Williamson,2002),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交易成本经济学模型太片面,称不上一般模型。威氏认为,对于具有专用性的资产,利用市场来支配人的行为的成本会更高,因此需要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形式来治理。但是,资产专用性是否是影响交易成本的最重要的变量?资产专用性如何影响公司治理?这些问题,在威氏的著作中要么答复得很含混,要么根本就没有回答。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资产专用性这一在交易成本经济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地位的概念。

二、 资产专用性理论的困境

在交易成本经济学中,资产专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威廉姆森断言:“交易之所以称之为交易,最关键的条件就在于资产具有专用性。只有在支撑交换的是双方各自投入的干系重大的专用资产的条件下,交换双方才能有效地进行互利的贸易” (Williamson,1985,下同)。“资产专用性对交易成本经济学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也不过分……如果资产没有专用性,交易成本经济学就没有了说服力”。虽然区分交易的主要标志是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的频率,但是只有资产专用性才是最重要的标志,是交易成本经济学与解释经济组织的其他理论相区别的最重要的特点。

在交易成本经济学中,虽然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是缺一不可的三个核心概念,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当非资产专用性莫属。所谓资产专用性,就是为支撑某种具体交易而进行的耐久性投资,这种投资一旦做出,除非付出生产性价值的损失,不能转为其他用途。资产专用性主要表现在地点专用、物质专用、人力专用、专项用途、品牌专用及临时专用。根据行为假设和资产专用性的分布,威廉姆森认为,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都存在的情况下,由于合约不完全,承诺也不可能不折不扣地执行,法庭裁决也不可靠,合约的履行职能依靠私下解决。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建立一种组织,将各种交易组织起来,经济合理地利用有限理性,并保护交易各方免受机会主义行为之苦。进一步地,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企业、混合形式和市场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治理结构,具体选择何种治理方式,取决于不同特性的资产在不同治理结构下的交易成本。对于通用性较强的资产,通过市场来治理交易成本更低;对于专用性程度较高的资产,依靠统一治理,通过科层来完成交易成本更低;处于二者之间的则属于新古典合约和关系型合约,通过除市场和科层之外的混合形式来完成将最小化交易成本。

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这样的维度区分,将交易成本从一个大而不当的概念变得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资产专用性这一概念的介入,使得我们对交易成本的认识更为具体。但是,对资产专用性的过分强调可能会让我们忽略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进而妨碍我们对交易成本更全面的认识;并且,即便是关于资产专用性最核心的纵向一体化理论,也无法解释或预测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1. 资产专用性与一体化。

首先,按照交易成本经济学的预测,对于通用性资产,即便是参与人理性有限,也有机会主义动机,但由于资产没有专用性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合约双方不可能有长期的互惠利益,只有分散的、逐个签订的市场合同才真正有效,市场可以充分展开竞争,从而使得机会主义动机却无法变成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对于通用性资产,采用古典合约,可以通过市场有效地治理交易。但是,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同样是通用性资产,有的通过租赁来获得,而有的则是企业自己拥有。因此,资产专用性理论无法解释通用性资产多种治理结构并存的现象。

其次,交易成本经济学还预测,资产专用性越强,越倾向于通过纵向一体化采用科层来治理。因为对于专用性很强的资产,由于彼此的相互依赖,交易一方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增大了交易成本,因此,合理的交易方式是通过纵向一体化合并两家企业,这样就能有效地降低机会主义行为,进而降低交易成本。但是,与资产专用性有关的机会主义问题,也可以“通过合约的明文规定得到解决”(德姆塞茨,2007)。因此,交易成本经济学对专用性资产的治理模式也不能提供准确的预测。

因此,无论是专用性资产还是通用性资产,都有科层治理和市场治理两种模式。事实上,资产专用性理论能解释的现象的范围比我们曾经想象的要窄得多(Miwa & Y. Mark Ramseyer,2000 )。

2. 资产专用性与公司治理。虽然用物理属性来解释不同资产的治理模式的略显差强人意,却也能提供一些有益的洞见,但是在面对企业内部的权力配置、收益分配、风险分担等诸多现象时,资产专用性理论的解释显得捉襟见肘。

在面对企业内部专用性的分析时,威氏并没有坚持其原有关于资产专用性的定义,而是以是否遇到风险来定义企业内的资产专用性。威氏认为:“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人总是和企业有着某种与众不同的联系,他们对企业的全部投资随时都会遇到风险……因此,资金供给者事实上总是处于k>0的分支上。他们唯一的问题是自己的投资得到很好的保护还是很差的保护”。从退出权的角度上看,公众公司的股东可以很容易地将自己投资于公司的财产通过证券市场退出而不一定非要承受生产性价值损失,债权人的利益可以通过资产抵押得以保护,债权人的退出也不一定非要承受生产性价值损失。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据此认定公众公司的资产不具有专用性特征呢?显然不能。按照威氏对于资产专用性的定义,相当多的企业都拥有专用性资产。这就凸显出资产专用性的悖论:一方面,从法人财产权的角度,企业的资产具有专用性特征,如果退出,就要付出生产性损失;另一方面,而从投资人的角度,从企业中将资产退出并非一定要承受生产性价值损失。然而企业的法人财产是由投资人的投入的资本形成,而从退出权的角度看投资人的资本并不具有专用性。退一步,即便是我们认定权益资本和债权资本都具有专用性特征,威氏也没有解释同样作为资金供给者,为什么权益资本要通过董事会来保护自己的权益,而债权资本却要通过抵押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对于人力资本,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工会组织、退休金计划、金色降落伞等就是针对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治理方式。首先来看工会,工会一般是以行业或者企业为基础形成的,其保护的对象是工会内的劳工。以铁路工会为例,铁路工人拥有的是针对如何使用和养护铁路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不只针对某一家特定的铁路企业有用(除非铁路企业只有一家),而是对整个铁路行业都有用,因而不是威氏意义上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而只是一种专业性人力资本。从这个意义上讲,行业工会是一种保护专业性人力资本的组织,与专用性无关。同样,以企业为基础形成的工会中,会员可能不仅包括有专用性人力的雇员,也包括只有通用性人力资本的雇员,既然工会会员同时包括专用性人力资本和通用性人力资本,那么同样也很难认定工会就是保护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一种治理结构,因此,认定工会是一种保护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治理结构的看法可能只是一种误传。此外,如果我们认定退休金计划和金色降落伞是针对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一种治理措施,那么同样是具有专用性的人力资本,为什么企业的高管要采用金色降落伞来保护其专用性人力资本,而一般雇员只能得到退休金计划这类的保护措施呢?缺乏对具体措施的对比、论证和甄别,得出的结论很难让人信服。

在权威配置和收益分配上,资产专用性理论也很难自圆其说。在企业的权威配置上,资产专用性也不能解释为什么股东是企业的治理主体,而债权人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一般都不能进入董事会。从收益分配上,姑且认定权益资本、债权资本都具有专用性特征,那么为什么权益资本只能通过剩余索取权来获取收益,而债权资本却只能得到合约规定的报酬?一般地,基层雇员和企业高管都或多或少拥有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为什么企业高管会通过期权或者股权的方式获得企业剩余,而普通员工的报酬却只能通过固定工资和奖金来体现呢?这些现象同样很难用资产专用性来解释。

3. 资产专用性与企业边界。按照交易成本经济学的预测,企业的纵向一体化主要取决于资产专用性,因此企业边界将主要取决于资产的专用性程度,然而,在论及企业边界时,威氏却放弃了这种逻辑。“为什么小企业联合起来能办成的事,一家大企业就办不到也不能做得更多呢?”对于这个自己提出的问题,威廉姆森的答案是:首先,由于有限理性,导致控制的跨度有限,如果扩大企业规模,则控制损失也会按几何级数增大并累积起来。其次,由于企业内既无法实施强激励,也无法进行选择性干预。再次,官僚主义成本的存在,也制约了企业的规模。按照科斯的判断,企业的边界取决于企业内组织一笔交易与之公开市场上完成统一比交易或者另外一个企业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也就是说,企业的边界取决于用不同方式完成一笔交易的交易成本的权衡,影响企业边界的唯一因素是交易成本。既然交易成本经济学声称所有与交易有关的成本都将纳入考虑,那么作为要素交易的市场——企业内的交易也同样应该用交易成本的方法来分析。而威氏认为决定交易成本的因素主要有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而这三种因素中又以资产专用性为最,但是在论及企业边界时,既没有涉及到资产专用性,也没有涉及到与资产专用性有关的交易成本,分析方法上逻辑不统一。

4. 专用性测度与资产处置。在用以测度交易成本的三个变量中,最为倚重的是资产专用性,因此交易成本经济学要有所突破,必须在资产专用性的测度上有所创新。然而,在交易成本经济学中,资产专用性依然是一个定性的变量,没有一个定量的测度,而一旦缺乏了准确的测度,则很难认定交易成本经济学所定义的交易成本比科斯意义上的交易成本更具体,更具可操作性。另外,资产专用性这一概念强调的是资产的物理形态,一旦脱离了具体资产形态的束缚,比如权益资本和债权资本,无论从最初的出资形式还是从退出的角度上看,很难认定这些资本具有专用性特征。退一步,如果认定其具有专用性特征,那么脱离了具体物理形态束缚的资产的专用性又该如何测度,同样没有答案。

此外,按照定义,资产专用性是指“为支撑某种具体交易而进行的耐久性投资;一旦最初达成的交易没有到期就提前结束,(这种资产)改用于最佳其他用途或由他人使用,那么发生在这种投资上的投机成本要低得多”。作为企业法人财产的专用性资产转为其他用途,固然要承受生产性的价值损失,而法人财产组成之一的权益资本也就具有了专用性特征。按照预测,具有专用性的权益资本的处置——转让也将承受价值损失,但是,实际上我们更多的却是看到权益资本的转让却以溢价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按照威氏对于权益资本是因为承担了风险而具有专用性特征,那么非人力资本的证券化使得非人力资本很容易逃避企业的投资风险(方竹兰,1997),而一旦否定了非人力资本的风险承担特性,也就等于否认了企业内非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特征;否认了企业内非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特征,交易成本经济学对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的解释就没有任何价值,这也是交易成本经济学不得不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因此,无论是对于不同属性资产的治理模式、企业边界、资产专用性的测度与资产处置还是对企业内部的诸多现象的解释或预测,以资产专用性为核心构筑的交易成本经济学都表现得不尽人意,这大大削弱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价值和适用范围。进一步地,虽然资产专用性在某些场合的合约安排上表现出一定的解释力,但是更多的时候,无论是在市场交易还是企业内部治理上,都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变量,因此,我们怀疑交易成本经济学特别倚重的资产专用性这一核心变量能否支撑起交易成本经济学这个庞大的理论体系。那么,交易成本经济学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

三、 对交易成本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反思

1. 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简化了机会主义动机向机会主义行为的转化过程。针对特定交易对象而进行的专用性投资固然可能引发机会主义行为,并由此产生高昂的交易成本,但是机会主义动机并不必然转化为机会主义行为。任何组织及其活动都嵌入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不同制度之间的互补性和相关性将大大地弱化这种转换的可能性(Garnovetter,1985;Jacobides,2005),一个博弈域内技术上无法解决的机会主义潜在风险会由其他博弈域内的规则解决(青木昌彦,2001)。此外,任何企业的生存都将依赖于持续的经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连续博弈。机会主义行为一旦被识别,组织将失去未来继续合作的机会。在给定长期合作的收益大于一次性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收益时,抑制自己的机会主义动机跟对方长期合作将是企业的最优选择,此时,机会主义行为并不必然会发生。在比较静态下得到的结论可能并不适合动态连续博弈,而比较静态下可能产生的交易成本在动态博弈下可能并不必然会产生。因此,交易成本经济学预测的资产专用性将导致纵向一体化的论断并不必然成立。

2. 忽视了交易成本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虽然科斯提出了交易成本这一概念,但是并没有对交易成本的构成和内涵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只是简单地以发现价格的成本一言以蔽之。为了弥补这种缺憾,威廉姆森将交易成本进一步具体化,分为签约前的交易成本和签约后的交易成本,其中签约前的交易成本是指草拟合同、就合同内容进行谈判以及确保合同得以履行所付出的成本,签约后的交易成本包括不适应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启动运行成本以及保证成本。但是,在随后的论述中,威氏并没有真正坚持将这些成本都纳入到分析框架中,而只将由于资产专用性可能引发的机会主义导致的交易成本作为唯一的重点来进行探讨。威氏背后隐含的逻辑是:只有专用性资产才可能导致机会主义,进而产生额外的交易成本;对于通用性资产的交易可能引发的交易成本,无论是市场交易还是企业内交易都无法改变。但是,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明确地指出:如果签订一个较长期的合约以替代若干个较短期的合约,那么,签订每一个合约的部分费用就将被节省下来(Coase, 1937)。也就是说,与资产专用性无关的交易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合约安排来降低交易成本。比如,一般情况下,企业中不具有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文员和门岗,通常的做法都是签订长期合约而不是多个短期合约,是通过权威来治理而不是通过价格来治理,与多个短期合约相比,长期合约省去了搜索、识别、重复讨价还价以及其他因素可能带来的成本,忽略了这些成本组成,也就忽略了通用性资本在不同的合约安排下可能产生不同的交易成本。所以,尽管威氏宣称其研究让科斯意义上的交易成本变得具有可操作性,但是这种对交易成本的狭隘认识不仅不是一种改进,反而是在科斯本意上交易成本理论的一种倒退。

企业的契约属性表明,企业和市场都是治理交易的契约形式,二者之间的区别只在于前者是要素交易的契约,而后者是产品交易的契约;产品交易会产生交易费用,要素交易同样会产生交易费用。除了科斯定义的交易成本之外,张五常(Cheung,1983)还增加了交易成本的其他表现形式,这些交易成本分别是:了解产品的信息费用,衡量成本,分解贡献的费用,而这些成本中,相当一部分都都发生在企业内部。此外,企业内的交易成本还表现在:由于要精确测度要素的贡献或价值的成本过于高昂,因而企业常常采用替代指标来进行测度,但测度的不准确又可能导致要素所有者为了个人效用最大化而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导致租金耗散,这是企业内交易成本的又一种形式。这些成本的存在,也制约了企业的边界。忽视了企业内的交易成本的存在和不同表现形式,导致威氏在探讨企业边界时,无法将以资产专用性以及可能由此产生的交易成本进而影响治理结构的分析方法贯彻到底,导致其理论体系前后的逻辑不一致。

3. 对不确定性认识和处理上的误区。威廉姆森正确地认识到由于资产专用性可能带来的行为不确定性,即交易对象的机会主义行为,交易对象的机会主义行为只是不确定性的一部分,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具体地,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包括产出的不确定性和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其中,产出的不确定性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人力资本的异质性特征,不同的人力资本存量不一样;同时,即便是同一人力资本,在不同时期的使用量也可能不一样。给定人力资本存量和使用量的不确定性,就导致了产出的不确定性。其次,产出的不确定性还取决于人力资本生产所赖以整合的要素,而要素获得的不确定性既可能来自于人力资本,也可能来源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再次,人力资本的团队生产特征也会加剧产出的不确定性。在团队生产过程中,即便是大多数生产环节都正常进行,只要其中的某一个环节不正常,就可能导致整个团队的产出化为乌有,团队生产的超边际特性加剧了产出的不确定性。

产出的不确定性只是企业不确定性的来源之一,企业必须面对的还有奈特意义上的市场的不确定性(环境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一部分是可以预见的,而另一部分是无法预见的,而市场可预见的不确定性又与人力资本预见不确定性的能力和人力资本使用量的不确定性相联系,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不确定性。

在面临包括机会主义在内的种种不确定性时,与资产专用性有关的一体化治理只是其中一种应对不确定性的办法,如何处理人力资本的不确定性,如何应对外生的不确定性,都必须纳入到交易者的考虑范围中。只考虑与机会主义有关的行为不确定性,忽略其他不确定性的存在,导致威氏的理论缺乏了普遍适用性。

四、 小结

以上笔者对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的资产专用性这一概念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并对以资产专用性为核心变量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反思。资产专用性理论的静态分析方法、对交易成本表现形式多样化的忽视以及不确定性认识上的误区,导致资产专用性理论并没有像预测的那样能对不同特性的资产的治理模式提出合理的解释,在对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等诸多方面更是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无法提供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分析框架。因此,资产专用性理论要更有系统性,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 Coase, Ronald.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 onomics,1937,(4):386-405.

2. 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481-510.

3. Steven N. S. Cheung.The Contractual Nat- 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

4. Williamson, Olive.The Economic Institu- tions of Capitalism. The Free Press,1985.

5. Williamson, Olive.Examining Economic Org- aniza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Contract.UC Ber- keley, draft.

6. 德姆塞茨.企业理论的再考察.姚海鑫.邢源源译, 威廉姆森.温特编写: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8. 杨瑞龙,杨其静.企业理论:现代观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8AJY028)。

作者简介:熊德章,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刘乔乔,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硕士生。

篇5:马克思理论考试专用

2014年河北师范大学博士招生考试试题-马克思主义理论 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1、2、请论述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及其当代价值。(30分)请根据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原理分析中国应该如何拉动内需,并给出拉动内需的对策。(30分)

3、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关系和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40分)

篇6:马克思理论考试专用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试卷结构: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2小时30分钟

共四种题型:

1、多选题共6道题,每题2分,共12分。

2、简答题共4道题,每题10分,共40分;要求要点清楚,可不阐述。

3、辨析题共4道题,每题7分(判断2分+理由5分),共28分;要求先判断正误,再简述理由;判断失误直接不得分。

4、论述题3题选做2题,每题35分,共70分;要求先厘清概念、列出论点,再结合实际阐述论点。

多选: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P3

2、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P3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P5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P5

5、空间是表征事物的广延性、结构性、并存性的物质存在形式。P7

6、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P9

7、辩证地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P12

8、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P21

9、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意识形态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意识形态内部各意识形态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还突出表现在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P23

10、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调节作用 ②促进作用 ③分化作用。P36

11、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P51

12、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P122 简答: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P5 答:①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谁产生谁?谁决定谁?②我们的思想对于周围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5 答:①这个问题是古今中外一切哲学派别最终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它贯穿于人类哲学史的始终;②如何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③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

3、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P16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①他们相互联结。②他们相互区别。③他们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P21 答:①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内容是客观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真理具有绝对性。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②真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向前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又都具有相对性。③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另一方面,绝对通过相对而存在。

5、怎样理解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P21 答:①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最终只能由实践来检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标准是绝对的;②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实践本身是历史的、具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标准又是相对的。

6、简述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反作用。P23 答:①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②意识形态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③意识形态内部各意识形态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④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还突出表现在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7、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P27 答:①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解决。

8、商品及其二因素。P31 答:(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二因素: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②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或抽象劳动。价值的本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9、劳动的二重性的含义。P32 答:①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10、价值规律的含义。P35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商品价值的决定和实现的规律。其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③商品交换根据价值对等的原则,实行等价交换。

11、简述资本循环及其过程P41 答:(1)什么是资本循环:生产企业的投资不间断的由流通过程的出发点进入生产过程,再由生产过程流入流通环节,从而又复归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叫资本循环。(2)资本循环的过程:①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②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③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

12、简述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P46 答:①剩余价值本来是可变资本带来的,但是资本金家却将其视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样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了。②利润和剩余价值都是指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部分,把它看作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就叫剩余价值;把它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就叫利润。③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实质。④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13、简述列宁晚期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的观点。P62

答:①党内从下到上的一切机关要实行普遍的选举制、报告制、监督制,排斥一切委任的制度。②对一切最重要的问题,在党的决议未经通过以前要展开广泛的讨论与争论,充分自由的进行党内批评,集体制定全党性的决议。③要使召开党的领导机关的公开会议成为一种制度。④要使党的舆论监督对党领导机关的工作进行经常的监督。⑤党的监察机关要有最大限度的独立性和权威。

14、简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贡献。P65 答: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论。②把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加以集中提炼,提出了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走向共同富裕这两条的社会主义本质论。③明确指出了两个“不等于”,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④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生产力是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还要讲综合国力、两个文明、全面发展。⑤强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切不可丧失机遇。

15、简述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P69 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6、简答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P71 答:①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②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④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⑤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⑥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⑦必须坚持和平发展。⑧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17、简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P92 答: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②全面促进资源节约;③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④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8、简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P92 答:①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②建立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③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④积极开展节约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⑤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19、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P94 答:①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②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③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简析依法治国的内涵。P109 答:①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②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社会事务。③依法治国的标准是宪法和法律。④依法治国的目标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⑤依法治国的方式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治理国家。

21、简析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P109 答:①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②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22、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P122 答: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③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④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3、简答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P122 答:①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全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③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④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⑤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24、简答怎样提高全民道德素质。P122 答:①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②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③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⑤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25、简述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P125 答:①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②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③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④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辨析:

1、事物的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P12 答:正确。①每一次否定都不是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扬弃”。②事物的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更加丰富和高级。

2、事物前进、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P12 答:正确。①经过两次否定即两次向对立面转化,事物在高级阶段重复低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仿佛是向旧的阶段回复。②否定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在此过程中必定有反复,必定要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

3、真理的二重性是指绝对性与相对性。P21 答:正确。①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内容是客观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真理具有绝对性。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②真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向前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又都具有相对性。③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另一方面,绝对通过相对而存在。

4、意识形态的作用具有两种不同性质:促进社会的发展或阻碍社会的发展。P23 答:正确。①意识形态的作用具有两种不同性质,即促进社会的发展或阻碍社会的发展;②判定意识形态作用的性质,是根据它是否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相一致,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助于进步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建立。

5、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是两次劳动,先是抽象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然后是具体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价值。P32 答:错误。劳动二重性不是两种劳动或者两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6、商品价格与价值相背离,这种现象违背了价值规律。P36

答:错误。商品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的现象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因为:①价格的上下波动虽然偏离商品价值,但始终围绕商品价值波动,以它的价值为轴心。②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总价格和总价值是相等的。③从长期看,价格离开价值的涨落相互抵消,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7、资本周转就是资本循环P41 答:错误。①生产企业的投资不间断的由流通过程的出发点进入生产过程,再由生产过程流入流通环节,从而又复归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叫资本循环。②生产企业的投资,经过一定时间的反复循环,又回到生产经营者手中的运动,叫资本周转。

8、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但不可能消除竞争,二者是并存的。P51 答:正确。垄断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但是,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灭竞争,它只是使竞争的条件和形式发生了变化。垄断统治下依然存在竞争。

9、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P108 答:正确。因为:①任何法律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社会主义法律也是如此。②只有工人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广大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后,才能通过法律程序将自己的意志、利益和愿望上升为国家意志即宪法和法律。③因此,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10、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P108 答:正确。社会主义法制之所以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是因为:①社会主义法制既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利益和愿望,又是对人民已经争得的民主权利的确认和保障。②社会主义法制还通过制裁各种破坏社会主义民主的行为,来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以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真正实现。

11、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意味着这两大主题已得到根本解决。P135 答:错误。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当今世界人民的共同任务是争取和平和加快发展。但并不意味着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已得到根本解决。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论述:

1、试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解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P13 答:(1)辨析事物的发展的总趋势之所以是前进的、上升的。首先、每一次否定都不是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扬弃”。

其次、事物的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更加丰富和高级。(2)辨析事物前进、上升的道路之所以是曲折的。首先、经过两次否定即两次向对立面转化,事物在高级阶段重复低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仿佛是向旧的阶段回复。

其次、否定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在此过程中必定有反复,必定要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

(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个过程是曲折的,局部的暂时的逆转也是一种经常出现的历史现象。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要牢牢把握住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改正错误,坚定不移的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2、试用真理二重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P21 答:(1)真理二重性及其关系。①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内容是客观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真理具有绝对性。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②真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向前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又都具有相对性。③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另一方面,绝对通过相对而存在。

(2)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是发展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也不能不随之前进,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实践中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解决新的时代课题,创造出新的理论。结合几代领导人的思想论述„„。

3、试论执政党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P28 答:(1)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①坚信人民群众能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这些观点运用到实践中,就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的工作路线。

(3)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4)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十八大报告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①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②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③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④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4、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表述及其要点。P70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2)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表述包括以下要点:(分别阐述)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三大理论成果构成的。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是党最可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的。

⑥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5、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P71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

(1)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2)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4)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5)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6)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7)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8)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6、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P83 答:(1)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应当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作为自己的物质技术基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2)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的相对落后,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应当、也必须建立在最新的科学技术之上,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更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根本特点是生产力“不发达”,(略加阐述)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尤其是落后的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制约着整个社会生产的水平。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理论依据。第五,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只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才能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7、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P85 答:(1)革命具有多种含义。①指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全面的历史改革,即通常说的政治革命。②指社会形态(主要是经济基础)的根本变革,即通常说的社会革命。③指社会生活某一领域中的重大变革具有能够引起深刻的社会变化的特征。这不是革命的严格本义,而是革命的转义或引申义。④邓小平所说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的“革命”,是从革命的引申义上来使用的,指中国的改革具有引起深刻的社会变化的特征,它不是要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2)怎样理解改革是一次新的革命。

①说改革也是一次革命,关键在于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细微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彻底转换。这是我国进行的这场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阐述)

②说改革也是一次革命,是从改革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的。(阐述)③要正确理解第二次革命同第一次革命的关系。第一次革命是第二次革命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次革命是第一次革命的继承和发展。

8、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P107 答:(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力。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在于在“国体”上的区别,前者在实质上是无产专政,后者在实质上是资产专政。在国家的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上,无产阶级国家和资 产阶级国家是有历史联系和继承性的。

(2)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观点。这一诊断明确表述了民主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有着休戚相关的关系。①“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是说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只有首先通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夺取国家政权,争得民主,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就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才得以实现的。②“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是说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特殊性质。如果社会主义不具备民主政治的特征,就是不完全或不够格的社会主义。③“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是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主是防止国家权力脱离人民群众、蜕化变质的根本途径。在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如果人民享有的先发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人民委托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又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就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甚至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国家的蜕化变质。④“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说只有实行广泛而切实的民主,才能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过去那种僵化封闭的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要充满生机和活力,则必须实行广泛而切实的民主。因此,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上一篇:美工活动之点评教育随笔下一篇:候选人见面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