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试重点 整理 江苏大学

2024-05-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试重点 整理 江苏大学(通用6篇)

篇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试重点 整理 江苏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明、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逐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黑格尔哲学体系---------“合理内核” 费尔巴哈哲学体系--------“基本内核”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

第一章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锁复写、摄影、反映。” 3.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行业二元论划清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5.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6.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之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7.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8.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处理社会关系。物质生产劳动时间处于基础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地位。9.为什么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实践队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10.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1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和多样性

13.发展是前进的圣神的运动,发展的是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就是旧事物的灭亡 14.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她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2)就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她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品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15.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列宁指出,“统一物只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16.为什么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7.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同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18.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19.矛盾的特殊性:

(1)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3)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0.矛盾(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1.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的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2.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二章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1)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2)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5.旧唯物主义的两个严重缺陷:(1)是离开时间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事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6.能动的反映论的优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9.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以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10.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1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12.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以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第三章

1.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之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3.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可从不同角度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统治阶级)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语言学、科学)5.政治法律思想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6.(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放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7.社会意识发展形式和规律的主要表现:(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8.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力中还包括着科学技术和管理

9.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把握两点:(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10.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1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12.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1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和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5.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阶级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16.什么是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影响社会价值观 资源短缺、科学污染 17.什么是“英雄”史观?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任务创造历史。18.什么是现实的人?

不是处于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19.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0.为什么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人是生活于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本质

(2)人的本质只有通过社会关系才能表现出来,而且是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3)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 21.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2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2)在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3.群众观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第四章

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的途径:(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2.马克思的基本观点:“资本家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3.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市场经济:发达的商品经济 特点:市场是核心(市场机制)4.(必考)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和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即使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有事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5.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商品价值的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单位产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成反比 6.货币如何产生?

四个阶段: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就分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 7.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8.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9.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0.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心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1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自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12.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13.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机制,它本身并不是商品 14.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

15.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16.m’=m/v m--剩余价值 m’--剩余价值率 v--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17.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18.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19.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篇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试重点 整理 江苏大学

马克思主义定义:从阶级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

2,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3,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学要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地位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决定的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打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期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来没有过人类解放科学理论的真正阐述者

(3)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4)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既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所遵守的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世界上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意识形成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由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所具有的刺激感应性,在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到人类的意。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变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同一性在于她的物质性。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第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一,实践是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揭示其客观规律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

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第二,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第三,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第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事物的普遍联系

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书上36页详细解释)

事物是永恒发展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就是因为它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各种要素和功能以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中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的含义,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存在的前提,并工处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相互转换。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中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的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实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转化使因为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又规律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做用。

第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和量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的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第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藏的矛盾分析方法。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第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辩证法

第三,辩证思维方法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2,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3,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4,规律是客观的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规律: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联系。

均可分为:一般联系,特殊联系和个别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自然规律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其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 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主观能动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第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注意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组要包括一下的环节:

确立实践的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的作用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际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的方向运行。

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以后思支配下,既能动的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的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详细见书56页)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使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

实践使认识的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的检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威信主义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间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被动的,消极的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严重的缺陷。

辩证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的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他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的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方面的特点:

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和本质。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镜子式的原型映现。

认识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理论对实践的依赖,除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之外,还在于两个方面: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

真理所反映的事物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和有限的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饿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第一:真理与谬误是相对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第二: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第三: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判,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第四: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的,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相符合。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二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三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心史观的缺点:至多的考察了人们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人们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唯物史观: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人口因素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一切其他 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一切全部社会生活。

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换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适应的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基础。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有:1,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其 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2,劳动对象。3,劳动者,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人都是劳动者。

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它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历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教说理”作为批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得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得最高标准”

第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得生产关系的总和。两点内涵:

1,经济基础得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础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得制度,组织和设施。(书上94页)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得物质基础

(2)经济基础得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体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得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得后果可能有两种:

当它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得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中是极为复杂的。

第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 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第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与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篇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试重点 整理 江苏大学

关键词:“原理”课,教学方法,艺术类大学生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问题化”发展趋势。这种“问题”不仅体现在要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总体方式方法问题, 更要根据不同的受教群体来探索具体的教学方法创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 (以下简称“原理”课) 因其理论性较强, 大学生在学习理解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因而兴趣度不高, 重视度不够, “原理”课就难以实现其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和目标。而对于艺术类大学生, 在接纳认同并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就更加任重而道远。针对艺术类学生群体的鲜明特点, 进行“原理”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研究, 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理论宣传、热点探讨之多媒体平台的有效利用

艺术类大学生因其专业的特点和学习成长过程的特殊性, 大多政治意识淡漠, 对文化课重视程度不够, 政治思想觉悟也相对较低。受某些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 现实主义、个人主义倾向明显。这也必然导致艺术类大学生缺少恒定的理想信念和学习动机,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纳与认同就更加困难。因此, 艺术类大学生的“原理”课教学, 需在充分了解受教群体特点的基础上,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方法, 而趋之以师生双向互动式教学, 即最大限度地开发运用艺术类大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多媒体平台, 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课堂之上多利用视频教学资源, 声情并茂激发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之外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的信息传播功能, 以教师为主导, 逐步形成学习讨论区域, 选取重点理论进行宣传, 选取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艺术类大学生中实现潜移默化的认同转变。

二、学习主动性提高之自主学习环节的设计实施

艺术类大学生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态度基本端正, 但对于公共课特别是“两课”教学可谓是非常不重视, 甚至排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原理”课学理性较强, 对于艺术类学生进行单纯的理论灌输不能激发其丝毫的学习兴趣。以激发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为目标, 合理引入自主学习环节是“原理”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有益尝试。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并不是指在课内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 而是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给予其广泛的内容拓展空间。在自主学习内容的选择上以教学大纲为基点, 相关延伸内容均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在学习的交流反馈环节, 以课上汇报和点评为主要方式, 既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个人展示和锻炼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是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原理”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三、纪律性强化之分组管理与示范生培养

艺术类学生个性突出, 思维活跃, 因此在注重发挥群体特性优势营造课堂氛围的前提下, 还需强化其组织性、纪律性, 以保证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对于这一极具个性的群体, 传统的严厉与管教非但不会起作用, 还会适得其反, 造成学生更加严重的叛逆心理。“原理”课教学过程中, 可以尝试小组管理模式, 从中挖掘并培养综合素质相对较好的学生协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其目的在于提高艺术类学生的自主管理权, 提升其自我存在感和肯定感, 以示范作用带动整体教学班的学习积极性和管理自主性的提高。具体操作模式如下:以10人为一单位组, 选其1人为组长即“示范生”, 负责监督小组成员出勤、遵守纪律情况, 同时有权指派小组成员参与课堂互动等环节。各组长定期与教师沟通交流管理心得, 提出整改意见和办法。在这一环节的实施过程中, 示范生的培养至关重要, 不仅关系到分组管理的成效, 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帮扶模式的实现。

四、教育功能内化之教师责任感的养成与个人魅力的塑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理论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而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素养与行为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原理”课任课教师, 不仅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有深厚的功底, 施教于艺术类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 更要注重个人魅力的塑造。这种魅力首先来自于教师责任感的养成。重视学生的存在, 关心学生的需求, 关注学生的成长, 倾注精力与情感, 是一名合格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责任。在对艺术类大学生开展教学的过程中, 不乏这样一些教师, 因受教群体难于管理, 便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不顾学生接受程度, 无视教学效果, 按部就班授课, 学生听与不听亦不做任何要求, 完成课时任务即可。责任感的缺乏, 直接导致学生的弃学厌学。其次, 教师个人魅力还体现在其渊博的学识、优雅的谈吐, 以及对课堂、对学生恰到好处的掌控能力。“原理”课以其特殊的学理性, 与艺术类大学生这一特殊的个性化群体相互关联融合, 就需要任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 言传身教,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的外显与内化。

参考文献

[1]柴秀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自主学习环节的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年第1期.

篇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试重点 整理 江苏大学

关键词:自学考试;教学体系;教材体系;整体性;概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3年在全国推广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历史。那么作为通识性课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无疑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教师的‘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往往因为其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语言,而成为90后自考学生群体对其形成价值认同难以逾越的藩篱。从教师‘教的维度看,怎样更好地做到学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信息的传递,与学生而言,不仅仅获得‘鱼,更重要的是‘渔;与老师而言,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绿色GDP。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此环节,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深度把握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的整体性

1.首先明确一点——教学体系的整体性

何谓‘教学体系即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手段及两者的统一。《原理》教科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将经典原著的深邃思想通过一本全国通用的基本原理教科书来得以完整体现,其内容的阐述注定是比较概括,缺乏感性材料的支撑,某些地方甚至是‘蜻蜓点水式一笔带过,缺乏系统的相关理论阐释,与学生而言,其呈现的难免有些‘突兀,接受都成问题,更妄谈价值认同,加之《原理》本身的学科特点,从而让自考学生对其‘望而却步。

如何克服以上缺陷,与教师而言,不得不说是一项挑战,是一项具有艺术性的工作。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地‘有声地将教材内容进行录音式传递给学生,而是要将教材知识点转化到自己的教学体系中来,根据理论内容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下面相关部分会有详细论述),给学生一种情感体验,使学生形成一种价值认同,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2.明确教材体系的整体性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组成部分的整体性

自2005 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建设以来,关于《原理》的整体性问题的讨论一直不断,从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以及相应的二级学科建设,还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问题都至关重要。

(二)对概念的深度细化

首先,概念作为理性认识的最小单元,对理论的阐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原理》的哲学部分。哲学被称为所有学科之母,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哲学的高度概括、高度抽象。还有一种调侃式的哲学定义,哲学是制造概念的科学,这些人们对哲学的认识无不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这些的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到的,以及我们头脑中自认为的那个涵义都相去甚远。以下同过举例说明。比如“物质”的概念,在物理学、化学以及其他学科研究领域,都从不同的角度,根据研究的需要对其有明确的界定,在我们的头脑中“物质”是最熟悉的“老朋友”,但到了哲学领域,我们乍一接触,这个老朋友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对其的界定“物质”就是“客观实在”。再比如“运动”一词,在我们的头脑中,就是物体方位的变化,涉及到的参数也无非是距离、速度及时间,这种直观性很强,甚至我们可以切身所感受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的界定就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再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初高中阶段,我们或许就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而烂熟于心,但却对何谓生产力,何谓生产关系而模棱两可,或者处于一种可意会却无法言传的状态。

其次,对概念的深度把握,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撑。感性材料的支撑除案例式教学外,还有重要的两点,一是,对概念的语句成分分析;而是引入该概念在经典原著的出处,以及相关理论的来龙去脉。以下以‘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讲解为例。

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把‘就是这样的定义而要求学生去熟记于心。首先应该分析‘马克思主义概念的中心词是‘理论体系或者‘科学,前边是一系列来界定的语句成分——谁创立,谁发展,以什么为目标的‘理论体系,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句子成分,以此达到一种精准的分析。

二、学生的‘学

(一)学生亲自参与所学知识的体系建构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亲自参与所学知识的体系建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陈述的内容,而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卓越的智力。这样学生就好比得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可以独立前进了。

在讲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部分,通过观看《检察官与女囚》社会调查类节目,作为本节内容的切入点,让学生参与其中的讨论,节目中的悲剧看似是个人原因造成,其背后却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最后将主题升华——撇开生存问题,道德只是妄谈,人只有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才会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此处也可以引入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在此过程中,不主张运用外在的、强制性的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而是要把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建立在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

确切地说在班级建立什么样类型的学习组织,是一个管理学的问题,尤其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在其“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传统角色的效用较之前日渐式微,在当下社会环境下,教师應该发挥怎样效用,完成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这种角色定位所赋予的使命,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就笔者所带的班级具体情况而言,同一个授课单位内,既有理科背景,又有文科背景,基础不一,只能通过分类管理。一个班级一般分为七个学习小组,小组分类以文理基础为主要参数,兼顾性别﹑年龄的搭配。相比师生型的教学组织,同辈人相互影响的扁平组织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0.

篇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试重点 整理 江苏大学

1、什么是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why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why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why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如何理解实践概念?

6、简述普遍联系原理。

7、简述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

8、谈谈你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试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把抓”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简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为什么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什么是相对真理?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是什么? 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批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怎么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

展。

2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性的标准?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当代大学生面对未来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怎么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的构成。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如何理解国家的实质? 国体、政体及其辩证关系。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一原理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怎样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掌握这一规律有何意义? 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推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

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43、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篇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试重点 整理 江苏大学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黑格尔、费尔巴哈是(A)0-5 A.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1-34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3.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A)1-36 A.一元论 B.二元论 C.唯物论 D.唯心论

4.下列观点中表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是(C)1-51 A.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观点 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D.本质决定现象的观点

5.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是(D)1-57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6.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A)1-55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是一种(C)1-86 A.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机械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C.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表现 D.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表现

8.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其他一切认识论的最基本观点的是(A)2-93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认识是辩证发展的过程

9.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B)2-95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C.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D.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10.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因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D)2-107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11.“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认识论上看,就是(C)3-177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实践——认识的过程 C.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

D.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

12.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自然科学属于(C)3-138 A.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13.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依据是(D)3-147 A.人的发展状况 B.地理环境的状况 C.生产力的水平D.生产关系的性质 1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C)3-153 A.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先进与落后、创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矛盾 15.社会改革的实质是(D)3-161 A.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改变 B.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 C.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与更新 D.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 16.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D)4-182 A.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B.商品交换场所的建立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7.“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C)4-192 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 B.使用价值决定价值 C.供求关系对价格有重要影响 D.消费者的心理决定价值

1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货币的所有者在流通中购买到(B)4-198 A.劳动工具 B.劳动力 C.劳动场所 D.劳动对象 19.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政体形式是(A)4-210 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专制独裁制 C.两党制和多党制

D.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20.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D)5-230 A.预付不变资本的平均周转 B.预付可变资本的平均周转 C.全部固定资本的平均周转 D.预付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21.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5-232 A.社会总产品的构成问题 B.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问题 C.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22.同股票价格成反比的是(A)5-255 A.银行利息率 B.股息 C.股票票面额 D.股票控制额

23.资本主义商业资本执行的是产业资本的(B)5-246 A.货币资本职能 B.商品资本职能 C.生产资本职能 D.流通资本职能 24.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A)6-272 A.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B.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 C.自由竞争阻碍生产集中 D.生产集中消除自由竞争 25.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C)6-270 A.工业资本 B.银行资本 C.金融资本 D.商业资本

2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管理和调控经济的主要机制是(D)6-280 A.自由市场经济调节 B.制定经济政策与法令 C.国民经济计划化 D.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27.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创造的物质条件是(C)6-301 A.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 B.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 C.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D.高新科技成果的创造 28.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立足于(B)7-308 A.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科学预言 B.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 C.巴黎公社的原则 D.生产力决定论 2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D)7-335 A.集体领导制 B.个人负责制 C.群众监督制 D.民主集中制 30.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A)8-341 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人与人关系的高度和谐 C.人的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 D.自然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包括(BCD)0-13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32.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ABD)1-46 A.农民收割水稻 B.法官审理案件 C.演员演唱歌曲 D.科学家做化学实验 33.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BCD)2-106 A.感觉 B.概念 C.判断 D.推理

34.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生产方式外还有(AC)3-131 A.人口因素 B.民族构成 C.地理环境 D.国家政权 35.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根源于(AC)4-205 A.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 B.市场供求关系的内在要求 C.竞争的压力 D.垄断的需要 36.决定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CD)5-242 A.各部门资本总量的多少 B.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C.各部门的利润率的水平

D.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37.下列各项正确表述级差地租含义的有(ABC)5-258 A.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

B.级差地租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C.级差地租是租种优等地和中等地应缴纳的地租 D.级差地租是租种任何土地都需要缴纳的地租

38.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包括(AB)6-279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必要的行政手段 D.计划手段

39.下列各项属于实现社会主义自我发展与完善的成功经验的有(ABC)7-330 A.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B.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与步骤

C.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D.完全按照发达国家模式发展

40.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是需要一定社会条件的,它(ABCD)8-349 A.只有在社会集体中才能实现

B.要以社会物质文明的全面发展为支撑 C.要以社会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为支撑 D.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0-26 答: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42.简述真理和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2-113/116 答:

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有两个含义:

(1)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2)真理的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43.简述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3-144 答:

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转化。(1)首先,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2)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44.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4-184 答:

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来看是具体劳动。

各种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是由各种性质的形式不同的具体劳动所生产出来的。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2)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尽管其具体形式千差万别,但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支出。这种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45.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有什么不同?6-272 答:

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有:(1)竞争目的不同;

(2)竞争手段有了新的变化;(3)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4)竞争的范围不同。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1-72/74 答:

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1)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2)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1)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

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1)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

(2)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47.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7-323 答: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

(4)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A)B.理论基础A.理论品质D.理论内涵C.理论核心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3.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B.存在就是被感知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D.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C.物是感觉的集合4.“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A)B.形而上学的观点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稻谷、小麦、大豆、高梁等之间的关系属于(C)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D)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7.规律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普遍性,另一个是(A)B.变动性A.客观性D.能动性C.社会性8.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B)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 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是(B)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A.从概念到判断的过程

D.从感觉到概念的过程 C.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10.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并且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人类的认识是(D)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A.感性和理性的统一D.有限和无限的统一C.正确和错误的统一1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B.理论联系实际A.一切从实际出发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C.实事求是12.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是(B)B.生产关系A.生产力D.生产资料C.生产方式1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A)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14.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对社会基本矛盾是(D)B.人口因素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C.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15.“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断表明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C)B.都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A.都以夺取国家政权为目的D.都不需要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 C.都是要解决社会基本矛盾16.从本质上看,货币是(D)B.普通的商品A.特殊的资本D.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一般等价物17.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A)A.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人口B.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C.人口增长超过生产资料的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D.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18.用于发放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C)B.流通手段职能A.价值尺度职能D.贮藏手段职能C.支付手段职能19.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C)B.检察机构A.法院D.政府C.议会或国会20.公式W„P„W表示的是产业资本循环的(B)B.生产阶段A.购买阶段D.流通阶段C.销售阶段21.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顺序一般为(C)B.复苏—高涨—危机—萧条 A.萧条—危机—复苏—高涨D.高涨—萧条—危机—复苏 C.危机—萧条—复苏—高涨22.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B)B.剩余价值率大于利润率 A.剩余价值率等于利润率D.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成反比 C.剩余价值率小于利润率23.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C)B.中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A.优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D.各类土地的平均生产条件决定 C.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24.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银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表现在(B)A.它已掌控了所有银行业务B.它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

C.它已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D.它已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25.从作用上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和管理(C)B.维护了全体资本家的利益 A.维护了全社会的利益D.维护了全体私有者的利益 C.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26.从性质上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是(B)A.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经济困难的一种方式B.新殖民主义的一种方式C.扼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手段D.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独立的工具27.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关系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表明(D)B.其基本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A.其社会性质已经根本改变D.其社会性质发生了部分质变 C.其阶级对立已经消失28.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A)B.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A.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D.统治阶级的倒行逆施决定的 C.被统治阶级的意愿决定的29.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是(D)B.工人运动的发展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30.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A)B.按劳分配A.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D.市场经济体制C.按需分配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BCD)B.邓小平理论A.毛泽东思想 D.科学发展观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2.下列各项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有(ABC)B.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乐极生悲,苦尽甘来33.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ABD)B.知觉A.感觉D.表象C.概念34.下列各项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BC)B.哲学和宗教A.军队和法庭D.逻辑学和语言学C.艺术和道德35.下列各项正确表述可变资本含义的有(BC)A.可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B.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C.可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增殖的那部分资本D.可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转移的那部分资本36.产业资本循环的职能形式有(ACD)B.流通资本A.货币资本D.商品资本C.生产资本37.商业资本的作用有(ABCD)B.帮助产业资本家节省流通费用 A.促进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D.缩短流通时间C.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38.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手段有(ABC)

B.最低准备金率政策A.公开市场业务D.利率政策C.再贴现利率政策39.从人员构成上看,马克思主义政党(ACD)B.由工人阶级的全体成员组成 A.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D.有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加入 C.有其他阶级的先进分子加入40.共产主义社会经济上的特征主要有(ABCD)B.对社会经济的计划管理与调节 A.生产资料的单一社会公有制D.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C.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意识的本质。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上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接受群体的意识,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42 答:(1)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部分,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统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43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际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时间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势之间的矛盾。当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矛盾有两种表现形势:一种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44 答:(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统治地位(2)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或重新瓜分世界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45答:(1)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进之路(2)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全体社会成员文化教育的普及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等,只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的奋斗才能使创造出来,不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具备向共产主义过度的条件,就不能实现共产主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6.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答:(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第一,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第二,时间是人的主观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2)我国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配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

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47.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2)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时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改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

产率成反比。

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C)0-27

A.与时俱进

B.综合创新

C.理论联系实际

D.发展马克思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1-35

A.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3.“存在就是被感知”这种观点属于(C)1-37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个谚语表明时间具有(C)1-42

A.持续性

B.绝对性

C.一维性

D.伸张性

5.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D)1-61

A.坚持实践的观点

B.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C.坚持辩证的否定

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D)1-56

A.事物的内部矛盾

B.事物的外部矛盾

C.事物的主要矛盾

D.矛盾的主要方面

7.“揠苗助长”这个寓言说明(D)1-86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C.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D.如果违背规律,越是发挥主观能动性,遭受的挫折和失败就越严重

8.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A)2-90

A.一致的 B.不一致的 C.同时的 D.不同时的

9.“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提出者是(C)2-89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10.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说的是认识的(A)2-108

A.辩证运动

B.绝对运动

C.相对运动

D.辩证否定

11.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说的是(D)2-114

A.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 B.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 C.真理和谬误相互排斥 D.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过程中结成的(B)3-139

A.社会关系

B.经济关系

C.交往关系

D.竞争关系

13.“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提出者是(B)3-16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14.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是(B)3-160

A.和平发展

B.暴力革命

C.渐进改革

D.文化宣传

15.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D)3-134

A.具有自我意识

B.具有宗教信仰

C.具有语言文字

D.制造使用工具

16.在商品赊购赊销中,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职能是(C)4-190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1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D)4-198

A.商品按价值量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

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C.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D.劳动力成为商品

18.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C)4-203

A.价值规律 B.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

19.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A)4-217

A.议会制

B.三权分立制

C.普选制

D.多党制

20.合称为流通资本的两种资本是(C)5-229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B.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C.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

D.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

2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B)5-234

A.Ⅰ(v+m)=Ⅱc

B.Ⅰ(v+△v+m/x)=Ⅱ(c+△c)

C.Ⅰ(c+v+m)=Ⅰ(c+△c)+Ⅱ(c+△c)

D.Ⅱ(c+v+m)=Ⅰ(v+△v+m/x)+Ⅱ(v+△v+m/x)

22.平均利润形成之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表现为市场价格围绕(D)5-245

A.生产成本上下波动

B.平均利润上下波动

C.价值上下波动

D.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23.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A)5-257

A.土地肥沃程度、地址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B.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C.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24.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构成(B)6-270

A.国家垄断资本

B.金融资本

C.私人垄断资本

D.借贷资本

25.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垄断组织形式主要是(C)6-268

A.卡特尔

B.辛迪加

C.混合联合企业

D.康采恩

26.经济全球化本质上(B)6-291

A.生产要素市场化

B.资源配置国际化

C.国际分工普遍化

D.市场经济一体化

27.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B)7-318

A.工人阶级及其群众组织 B.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

C.工农联盟

D.无产阶级专政机关

28.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坚持(A)7-323

A.公有制为主体、全民所有制为主导 B.不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29.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A)7-324

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资分配

30.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是指(A)8-351

A.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B.过渡阶段和社会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D.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实践的基本特点包括(ABD)1-45

A.客观性

B.自觉能动性

C.辩证否定性

D.社会历史性

32.规律具有(BC)1-78

A.永恒性

B.普遍性

C.客观性

D.实践性

3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表现为(ABC)2-101

A.实践关系

B.制约关系

C.认识关系

D.对立关系

3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表现为(ACD)2-107

A.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决定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5.文化的根本特性有(ACD)3-165

A.创造性

B.无政府性

C.自由性

D.兼容性

36.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所需要的基本经济条件有(AC)4-183

A.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B.劳动者有人身自由C.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D.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

37.在棉纱的生产过程中,棉纱的生产成本包括(ABC)5-237

A.耗费的棉花价值 B.磨损的机器设备价值 C.工人劳动力价值 D.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38.商业资本对产业资本的重要作用体现为(ABCD)5-247

A.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B.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 C.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D.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39.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主要有(ABD)6-291

A.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B.贸易保护主义加强 C.国际贸易自由度提高 D.国际资本不充动大幅增加

40.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ABC)7-328

A.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B.要从具体国情出发 C.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D.要按发达国家模式发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48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42.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2-109 答:认识的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

(1)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43.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3-154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2)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44.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4-206答: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45.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因素?5-242 答: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1)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水平较高,平均利润率水平也就比较高;反之,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水平较低,平均利润率水平也就比较低。

(2)社会总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投入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社会总资本中投入利润率较高生产部门的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越高。反之,社会总资本中投入利润率较低生产部门的资本所占比重越小,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越低。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论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2-118 答:提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真理问题上的革命变革,它彻底推翻了主观真理论者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第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

4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什么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7-325 答:

一、这些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最根本的物质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要求改变束缚其发展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些国家虽然比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落后,但其国内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所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些经济文化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的国家,一般都受到国内存在的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剥削和统治,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些国家发生无产阶级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要求。

二、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使得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革命的成功。

1、无论俄国革命还是中国革命,其社会历史背景是:社会矛盾极其尖锐,靠在旧社会内部进行渐进式的改良,根本不可能解决当时的社会基本矛盾,靠这些国家发展不充分的资本主义也很难达到强国富民的目标,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落后国家要想走上同发达国家同样的道路,用资本主义方式赶上乃至超过发达国家,是根本不可能的。

2、在革命前,这些国家劳动人民遭受到多重的苦难和剥削、压迫,他们迫切要求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推翻压在头上的内外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同时,这些国家的革命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引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带领工人农民起来进行革命,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红色革命政权,从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现实,有其深刻的内外原因,并没有违反历史发展的规律,不是什么“反常现象”和不该出生的“早产儿”。

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C)0-5

A.培根、洛克 B.圣西门、欧文 C.黑格尔、费尔巴哈 D.斯密、李嘉图 2.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D)1-35 A.辩证法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C)1-41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另一个是(A)1-51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D)1-61

A.要承认事物运动的客观性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6.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B)1-66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C.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 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7.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D)1-85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C.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有影响 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2-93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可知论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9.感觉、知觉、表象是(A)2-106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思想体系的三种形式

10.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C)2-107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唯理论的错误 D.经验论的错误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B)2-118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实践可以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D.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1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3-137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

C.劳动者的素质 D.劳动产品的质量

13.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的是(D)3-144

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 D.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14.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是(A)3-153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C.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D.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盾

15.社会改革的实质是(C)3-161

A.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 B.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改变

C.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 D.社会风气的改善与进步

16.划分阶级所依据的根本标准是各社会集团的(B)3-157

A.政治立场 B.经济地位

C.思想观点 D.文化水平

17.商品交换中价值与价格的关系表现为(D)4-192

A.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B.价格总是低于价值

C.价格总是等于价值 D.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8.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B)4-190

A.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D.个体劳动与联合劳动的矛盾

19.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可表示为(A)4-201

A.m:v B.v:m C.m:(c+V)D.(c+v):m

20.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B)4-186

A.市场供求关系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21.社会总产品的两大部类是指(A)5-232

A.生产资料部类和消费资料部类 B.劳动资料部类和劳动对象部类

C.可变资本部类和不变资本部类 D.固定资本部类和流动资本部类

22.下列不属于生产时间的是(A)5-228

A.生产资料采购时间 B.原材料储备时间

C.停工时间 D.自然力作用于产品的时间

2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商品价值表现为(C)5-238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 B.不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

C.生产成本与利润之和 D.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24.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银行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率水平(B)5-253

A.大体与借贷资本家获得的利息率水平相同

B.大体与职能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率水平相同

C.大大高于职能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率水平

D.大大低于职能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率水平

25.绝对地租的形成原因是(B)5-260

A.土地的经营垄断 B.土地的私有权垄断

C.土地具有不同等级 D.资本主义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26.政治经济学中的金融资本是指(D)6-270

A.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的总和

B.资本市场上流通的所有货币资本

C.垄断的银行资本

D.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形式

27.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在采购原材料时大多采取(B)6-273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

C.浮动价格 D.固定价格

28.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社会主义的前阶”的是(C)6-298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29.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C)7-337

A.工人阶级 B.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

C.马克思主义政党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30.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D)8-345

A.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的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的

C.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实现的 D.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的有(ACD)0-5

A.科学社会主义 B.空想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2.下列各项正确揭示了意识本质的有(BCD)1-82

A.意识是纯粹主观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3.下列选项属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ACD)2-125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D.实事求是

34.下列选项属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有(AB)3-140144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D.社会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35.资本主义三权分立中的“三权”是指(BCD)4-214

A.财政权 B.行政权

C.司法权 D.立法权

36.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AB)5-256

A.级差地租 B.绝对地租

C.平均利润 D.借贷利息

37.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ABC)6-299

A.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

B.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客观要求

C.是由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

D.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8.在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主要体现在(ABC)7-336

A.思想领导方面 B.政治领导方面

C.组织领导方面 D.经济领导方面

39.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重大差别有(ABCD)8-351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公有制形式不同

C.分配原则不同 D.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不同

40.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ABD)8-347

A.工农差别 B.城乡差别

C.行业差别 D.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0-14-19 答: 根据恩格斯的描述,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作以下几点说明:(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了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2.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77 答: 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2)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4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2-115-116 答: 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是绝对的,同时又是相对的,具有相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1)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2)真理的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

44.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4-202 答:(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2)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45.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5-250 答: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有:

(1)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2)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3)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3.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2-128 答: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和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

47.试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对经济落后的资本输入国的影响。6-284 答: 垄断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大量所谓“过剩资本”的出现,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资本输出的可能性:

(1)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和经济侵略,使这些国家原有的自然经济逐步趋于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并被卷入了世界市场。(2)这些国家的劳动者出现了分化,劳动力市场出现,有充足而且价格很低的劳动力供给。

(3)这些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铁路、公路、港口等发展近现代工商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已有所建设,为输入资本提供了一定条件。

对于那些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比较落后的资本输入国来说,大量国外资本的输入,有两重作用。

(1)一方面,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进入,促进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建设了一些近现代的工商企业和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2)另一方面,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全国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是(B)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2.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D)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3.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

结果。这是一种(A)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B)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C)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揭示事物的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B)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7.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是(C)

A.风来雨至,电闪雷鸣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D.夜尽昼至,昼尽夜来

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A)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9.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基本形式的是(A)

A.感觉

B.概念

C.判断

D.推理

10.把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是否正确的 标准,这是一种(B)

A.唯物辩证法观点

B.唯理论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11.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C)

A.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

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

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 12.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D)

A.语言学

B.逻辑学

C.数学

D.哲学 13.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分配方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14.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C)

A.折中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15.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A)

A.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

B.摆脱历史条件的制约

C.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D.决定历史时代的特点 1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B)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低于必要劳动时间 17.从较长时期看,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消费资料的物质内容(B)

A.不会有很大变化

B.会不断扩大

C.会不断缩小

D.只能有小幅度微调 18.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D)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B.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比例

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19.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A)20

A.议会制

B.君主立宪制

C.民主共和制

D.普选制 20.超额利润是(D)

A.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个别价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C.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市场价格的差额

D.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21.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主要体现在无偿占有(D)

A.店员销售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

B.店员销售商品的劳动所实现的全部价值

C.店员必要劳动实现的价值

D.店员剩余劳动实现的剩余价值 22.利息的本质是(A)

A.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B.平均利润的特殊转化形式

C.使用借贷资本支付的报酬

D.使用产业资本支付的报酬 23.土地价格是(D)

A.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B.级差地租的货币表现

C.利息的资本化

D.地租的资本化

24.在资本主义社会,垄断组织销售产品时多采取(A)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

C.社会生产价格

D.市场价格 25.私人垄断资本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形成(C)

A.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金融资本主义

26.下列不属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新变化的是(B)...

A.高科技产业的大发展

B.产业工人的大幅增加

C.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D.信息产业的兴起

27.马克思主义认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A)

A.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B.生产资料私有制代替生产资料公有制

C.全世界实行垄断资本主义

D.全世界实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28.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首先要经过(A)

A.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D.战时共产主义阶段 2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是(D)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D.实现共产主义

30.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D)

A.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的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的 C.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后实现的D.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31.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经典著作有(CD)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哲学的贫困》

D.《共产党宣言》 32.下列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有(ABC)

A.物是感觉的集合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心外无物

D.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3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ACD)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4.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的有(ABD)

A.劳动是人的本质

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C.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

D.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5.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有(ACD)

A.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B.促进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生态平衡

C.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36.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BCD)

37.借贷资本的来源包括(BCD)

A.职能资本运动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

B.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C.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

D.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38.垄断利润的源泉有(ABC)

A.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C.其他国家劳动者创造的部分价值

D.垄断价格带来的利润 39.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有(ABCD)

A.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不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C.没有找到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D.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40.下列各项属于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有(BC)

A.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B.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和垄断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41.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答:(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却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

4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43.简述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44.简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答:其内容包括:(1)生产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3)资本全球化

4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1)思想领导方面。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2)政治领导方面。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25 在对社会各项事业进行政治领导的实践中,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3)组织领导方面。

社会主义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地进行。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46.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并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答:我国改革的性质和特点:

(1)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

(4)我国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2)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3)改革革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4)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47.试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

一、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 转速度就越快。

1、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非劳动时间是指生产资料已进入生产领域,但尚未或暂时未同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它包括自然力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以及生产资料的流通时间。

2、流通时间是指产业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它包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销售产品的销售时间。

二、生产资本的构成

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1、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A.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2.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如何回答()A.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是否永恒发展的问题

3.金、银、铜、铁、铝等同金属的关系属于()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4.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之后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D.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5.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这里依据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 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是()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7. 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

C.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

8.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理论—实践—理论

D.实践—认识—实践

9. 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A.形象性

B.能动性

C.客观性

D.抽象性

1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中包含着错误

D.真理来源于主观创造

11.生产方式包括()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

12.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因素是指()A.教育

B.管理

C.生产资料

D.自然科学

13.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序列的是()A.渔猎社会

B.封建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14.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C.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D.创新意识和传统观念的矛盾

1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与占有私人性的矛盾 16.除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外,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A.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B.剩余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C.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D.利润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17.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A.它由其生产的剩余价值决定

B.它由其使用价值决定

C.它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

D.它包含习惯和法律因素

18.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基本原则是()A.利己主义

B.拜金主义

C.自由主义

D.享乐主义

19.资本循环中实现价值增殖的阶段是()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运输阶段

20.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下,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的总价值应等于()A.第一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

B.第二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 C.两大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

D.两大部类消耗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总和

21.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可用字母表示为()A.c+v+m

B.c+v C.v+m

D.c+m

22.决定利息量的因素是()A.银行自有资本总额和平均利润率

B.银行自有资本总额和利息率 C.借贷资本总额和平均利润率

D.借贷资本总额和利息率

23.股份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是()A.股东大会

B.董事会

C.监事会

D.工会

24.垄断组织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形式是()A.垄断价格

B.个人联合C.参与制

D.资本输出

25.从资本形态上看,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是()A.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B.国内资本输出和国际资本输出 C.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D.商业资本输出和金融资本输出

26.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成为垄断资本国际经济组织载体的新的垄断组织形式是(A.混合联合公司

B.跨国公司

C.托拉斯

D.国际垄断联盟

27.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是()A.马克思恩格斯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

28.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A.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政权

B.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

C.消灭剥削进入无阶级社会

D.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

29.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

C.政治体制不同

D.意识形态不同

3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A.原始社会的分配原则

B.阶级社会的分配原则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科学发现中,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的有()A.细胞学说

B.狭义相对论

C.生物进化论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32.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物是感觉的复合B.理在事先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3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的哲学道理有()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34.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35.下列各项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A.军队和政府机关

B.哲学和政治思想

C.数学和思维科学

D.道德和法律思想 36.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A.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实行等价交换

C.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D.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37.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复苏阶段的特点有()A.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倒闭停止

B.生产逐渐回升,企业利润增加

C.就业日益增多,信贷逐渐活跃

D.生产消费两旺,社会经济繁荣 38.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C.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D.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3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和措施有()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国民经济一定程度的计划管理

D.资本输出 40.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有()A.完全摆脱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

B.完全摆脱旧式分工的束缚

C.完全摆脱仅仅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

D.完全摆脱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42.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与后果。

44.简述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和源泉。

45.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47.试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及主要内容。

自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单选

1.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因素是指教育

3.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序列的是封建社会 4.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础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6.除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外,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7.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8.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基本原则是利己主义

9.资金循环中实现价值增殖的阶段是.生产阶段

10.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下,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的总价值应等于两大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

11.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可用字母表示为.c+v 12.决定利息量的因素是.借贷资本总额和利息率 13.股份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是股东大会

14.垄断组织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形式是垄断价格

15.从资本形态上看,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是.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16.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成为垄断资本国际经济组织载体的新的垄断组织形式是.国际垄断联盟 17.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

18.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进入无产阶级社会 19.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 2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 21.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2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如何正确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23.金、银、铜、铁、铝等同金属的关系属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24.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25.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我们要分清楚主流和支流,要看主流,同时又不能忽略支流.这里依据的哲学道理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26.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意思能动性的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27.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在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时间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 2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实践

2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形象性 3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真理具有相对性质

二、多项选择

31.下列科学发现中,为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的有细胞学说.狭义相对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律

32.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理在事先.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3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的时候哲学道理有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34.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35.下列各项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哲学和政治思想.道德和法律思想 36.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实行等价交换

37.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复苏阶段的特点有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倒闭停止.生产逐渐回升,企业利润增加.就业日益增多,信贷逐渐活跃

38.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3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和措施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40.实现人的自由而全国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完全摆脱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完全摆脱旧式分工的束缚 完全摆脱仅仅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完全摆脱接收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三、简答题

41.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二者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3)二者是统一的,其表现是:

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和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42.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4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后果。

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1)资本积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2).资本积累导致过剩人口的存在(3)资本积累导致社会财富的两级分化

(4).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和客观规律。

44.简述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和源泉。

答:原因:首先、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其次,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源泉:绝对地族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5.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不相同,这是各国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3)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时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

四、论述题

46.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即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是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它存在着实质上的区别。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是实现“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的“驭民”、“治民”之术,其价值取向是君本位而非民本位。以人为本也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权、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西方人本主义,以个人为本位、以实现自我价值为

基本追求,在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个人利益至上。同时,人本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说明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取得和维护统治地位服务的。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揭示了其唯心主义的本质,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则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体现了剥削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需要。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广大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7.论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及主要内容事什么。

(1)经济全球化又叫世界经济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全球趋同化趋势。其本质就是资源配置国际化。(2)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第一,生产全球化。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高精尖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的加强,各国在生产商的密切配合的趋势。

第二,贸易全球化。首先,新科技革命中出现了很多新兴产业,国际产业结构的变化、各国间产业分工的深化和产业在不同国家间的梯度转移,使得各国间交流产品和必要性大大增加了。其次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的高效率、大批量生产、也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市场、扩大国际贸易规模。第三、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普遍提高了,对各国产品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这又从一个侧面促进了贸易的全球化。最后,新的更便捷更灵活的贸易方式,以及国际协调对贸易限制的减少,也都从不同方面促进了贸易全球化。

第三,资本全球化。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意味着资本国际化开始出现。近二三十年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形成了资本全球化趋势。

原因:(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迫切需求,因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不但是发展中国家的迫切要求,也会死发达国家过剩资本的一个出路,而且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也在增加。

全国201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B)

A.培根、洛克 B.斯密、李嘉图 C.黑格尔、费尔巴哈 D.圣西门、傅立叶

2、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D)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一元论

3、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C)

A.唯物辩证法 B.形而上学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主观唯心主义

4、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C)A.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 B.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C.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 D.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B)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6、下列说法中,属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D)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7、辩证唯物主义人无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A)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人实施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D)

A.感觉-直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认识-实践-认识 D.实践-认识-实践

9、作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这是因为真理具有(A A.相对性 B.能动性 C.绝对性 D.普遍性

10、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人们的认识时是否(C)A.与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相符合 B.与已被实践证明的理论相符合C.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D.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1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C)

A.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统一 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D.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

12、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其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C)

A.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D.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40)

13、划分经济社会形态所依据的标准是(A)A.生产力的水平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D.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1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多种,但最基本的动力是(D)A.阶级斗争 B.社会改革 C.社会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15、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A)

A.有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 B.有思想观念的分歧引起的 C.有政治主张的差异引起的 D.有宗教信仰的不同引起的

16、下列各项正确表述商品含义的是(D)A.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B.具有稀缺性的物品 C.为自己而生产的有用物品 D.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物品

17、商品经济成为最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的社会形态是(D)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8、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B)A.二者成正比 B.二者成反比

C.二者总按相同比列变化 D.二者总按不同比例变化

19、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A.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B.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矛盾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D.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矛盾

20、产业资本循环采取的职能形式是(C)

A.生产资本、流通资本和银行资本 B.生产资本、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21.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属于资本周转过程中的(B)A生产时间 B流通时间 C劳动时间 D停工时间

22.在平均利润形成之前,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他的利润率一般在(B)A高于社会平均水平B低于社会平均水平C等于社会平均水平D等于其剩余价值率

23.商业资本家所占有的剩余价值是通过(B)

A剥削商业店员的具体劳动获得的 B剥削商业店员的剩余劳动获得的 C剥削产业工人的具体劳动获得的 D剥削产业工人的必要劳动获得的

24.从理论上讲,股票的价格(A)

A同股息成正比,同利息率成反比 B同股息成反比,通利息率成正比

C通股息和利息率都成正比 D通股息和利息率都成反比

25.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分为(B)

A分工,协作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 B自由竞争和垄断两个阶段 C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三个阶段D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两个阶段

26.垄断资本家在售卖商品时,一般都会采用(A)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C市场价格D计划价格

27.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的一系列新变化表明(C)A其社会性质已发生本质改变 B其基本矛盾已得到彻底解决

C其社会发生了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D其社会主要矛盾得到了根本缓解

28.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A)

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B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 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29.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C)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C《共产党宣言》 D《格达纲领批判》

30.下列各项不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是(C)

A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D人得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31.作为马克思恩德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有(BC)

A辩证法学说 B历史唯物主义学说C剩余价值学说D劳动价值学说

32下列各项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ACD)

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3.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ABC)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C苦尽甘来,乐极生悲 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ABCD)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35.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应该坚持(AB)A历史主义原则B阶级分析方法C实用主义原则D精神分析方法

36.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的正确表述有(AC)

A他指的是具有劳动和抽象劳动 B他指的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C他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D他由商品的二因素决定

37.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包括(ABCD)A危机阶段 B萧条阶段 C复苏阶段D高涨阶段

38.资本主义生产成本的构成要素包括(ABC)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剩余价值D平均利润

39.以资本形态划分,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形式包括(AB)A借贷资本输出 B生产资本输出 C私人资本输出D国家资本输出

40.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区别”有(BCD)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 B工人和农民的差别

C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对马克思主

义创立起了主导作用,但恩格对马克思主义创立也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他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第三: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ubs彼此鼓励互不联系的,而是在荣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

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去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要做到伦伦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只讲理论不用讲实际是理论脱离实际的一种表现。只讲实际不讲伦理。则是理论脱离实际的另一种表现,这两种倾

向我们都要防止和反对。

42.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是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它与维心主义和

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4)它是马克思主义论体系的基石

43、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答: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设分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社会分工是指社会产生划分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的分工,它是原始社会末期才出现的。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逐渐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经济单位,他们户型联系依赖,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以满足自身的产生和生活需要,因而要有必要相互交换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所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不同的所有者都是资深的经济利益,他们相互之间在交换各自的产品时,在市场上处于权利平等地位,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要求资循对等的原则即按照商品价值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这样,他们的生产和交换便会,从而导致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这个决定性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首先是伴随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出现。

4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整机构及的主要手段有哪些?主要机制是什么?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个别时候,特定情况下,还可能出台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干预,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节和控制对象,即包括各个微观经济主体,也包括作为整体的国民经济宏观全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红环经济管理和调控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样一种经济调节机制实现的,这也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控以机构及手段为主的具体表现。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答: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咧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2.民主属于上层建筑,他是一种国家制度,民主还是一个历史范畴即不同的历史阶段民主的含义是不同的。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就是劳动任命当家作主。3.所以说社会主义民主是热烈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是因为“:社会主义民主就是真正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民主又是内容最广泛的民主,他首先体现在政治领域,同事也体现在经济文化以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人民内部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的平等关系,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原则,他即可以克服无政府主义也可以克服个人的专职和独裁,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

础上,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最基本的区别,46.原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他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他们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应。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物质的,全体的。间接地、概括的反应,因而是社科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只是通过现象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所以能互相转化,就是因为二者是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虽然有区别,可是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总是交织在一起的。并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任何感性认识都是在理性认识的知道下进行的。而且是用概念判断等理性形式表达的。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如果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理性无法进行抽象和概括,由此可见,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分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物论的错误。意义:在哲学史上,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性经验和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和才是可靠的,唯理论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感性经验是靠不住的。两者各执一端,认为感性经验是靠不住的,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最可靠的。两者各执一端,各有片面理由,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把它当做普遍真理,到处搬弄,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书本出发,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公式,生搬硬套,这两种错误都曾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代理啊更大损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要注意避免的。

47.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商业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规模较小,市场范围狭窄,产业资本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的商品资本的三种职能,有从事商品的销售活动。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和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产业资本家所经营的商品享受业务逐渐增加。这样,产业资本家继续从事商品的销售业务,必须增加流通资本数量,从而就会相对的,有时甚至是绝对的减少生产资本的数量结果就会导致产业资本利润率降低,所以,产业资本家为了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减少流通资本数量,便要求由专门从事商品销售业务的商业资本家来为其销售商品服务,因而,随着商业资本的出现,商品资本的职能就逐渐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所以,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它是独立的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产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要和剩余价值。作用: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品资本的职能,商业资本变成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对于产业资本的发展和产业资本的发展和产业利润的增加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商业资本的存在由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第二、商业资本的存在利于节省流通资本。第三、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第四。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除《哲学的贫困》外,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经典著作是(C)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 D.《资本论》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C)A.广延性 B.持续性 C.客观实在性 D.可知性 3.“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这是一种(B)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4.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D)A.江河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 B.核泄漏事故危及人类的生存 C.毁林导致生物物种的迅速减少 D.彗星出现预示将要发生战争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C)A.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6.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B)A.学习科学理论 B.投身社会实践 C.了解实际情况 D.制定周密计划

7.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较,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缺陷,一个是缺乏辩证法的观点,另一个是(A)

A.缺乏实践的观点 B.缺乏反映论的观点 C.缺乏一元论的观点 D.缺乏可知论的观点

8.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D)A.客观性 B.能动性 C.抽象性 D.形象性

9.真理具有客观性,被称为客观真理,是因为(C)A.真理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B.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D.真理是大多数人承认的客观事实 1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C)A.普遍性 B.特殊性 C.不确定性 D.绝对性 1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B)A.影响社会结构的划分 B.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1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A)A.哲学 B.物理学 C.数学 D.语言学

13.在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B.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4.既坚持历史决定论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这属于(A)A.历史唯物论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15.关于社会分工的产生,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D)A.社会分工是私有制的产物 B.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C.社会分工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D.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16.构成商品价格基础的是(B)A.使用价值 B.价值 C.商品供给 D.商品需求 17.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是(A)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流动资本 D.流通资本

18.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将工作日延长所生产出的剩余价值是(A)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平均剩余价值 19.产业资本的循环包括(C)A.生产、流通和销售阶段 B.生产、储存和销售阶段 C.购买、生产和销售阶段 D.购买、生产和储存阶段

20.根据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资本家的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B)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C.商品资本和流通资本 D.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 21.资本主义生产的成本不.包括(D)A.工人的工资 B.原材料的耗费 C.固定资本的折旧费 D.固定资本未折旧的部分

22.商品资本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条件,除了商人有独立的投资外还必须有(A A.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的分工 B.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之间的分工 C.商业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的分工 D.商业资本家和商业店员之间的分工

23.资本主义经济中,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是(C)A.级差地租 B.绝对地租 C.平均利润 D.利息

24.自由竞争与生产集中的关系是(A)A.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B.自由竞争阻碍生产集中 C.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 D.生产集中取代自由竞争

46)2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管理和调控经济的主要机制是(A)A.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B.国家管理企业,企业引领市场 C.国家宏观调控,企业微观规制 D.国家政策引导,市场自由竞争 26.资本主义国家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是(B)A.经济手段和经济计划 B.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和经济计划 D.法律手段和经济计划 27.在前苏联推行所谓“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领导人是(B)A.列宁 B.斯大林 C.布哈林 D.托洛斯基 28.社会主义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起始于(B)A.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C.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以后 D.古巴社会主义革命以后 29.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D)A.集体领导制 B.首长负责制 C.集体问责制 D.民主集中制 30.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A)

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剥削阶级的彻底消灭 C.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D.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有(BC)A.李嘉图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圣西门

3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ABC)A.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B.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C.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D.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实践活动

33.下列各项正确表述意识本质的有(BCD)A.意识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4.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形式的有(BCD)A.概念 B.感觉 C.知觉 D.表象

35.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界定的有(ABD)A.劳动是人的本质 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C.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 D.人的本质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6.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主观条件包括(BC)A.社会平均生产条件 B.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 C.社会平均劳动强度 D.社会平均技术装备水平37.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包括(ACD)A.I(v+m)=II c B.II(v+m)=I c C.I(c+v+m)=I c+ II c D.II(c+V+m)=I(V+m)+II(v+m)38.下列各项正确表述生产价格与价值关系的有(ABCD)A.生产价格的形成要以价值为基础 B.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C.生产价格与价值在数量上经常不一致

D.社会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相等

39.资本主义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AB)A.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 B.土地地理位置的差别 C.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D.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4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有(ABCD)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C.实行按劳分配 D.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答: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42.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

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1)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2)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4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为什么还会存在超额利润?它的本质是什么?

答:

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销售,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不再按价值销售,而是按生产价格销售,商品市场价格转而以生产价格为基础。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排斥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其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就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所反映的具体经济关系不同。平均利润的产生是与部门之间的竞争相联系的,它反映的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而超额利润是与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相联系的,它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所以,超额利润并不会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而平均化。

44.经济全球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答:

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表明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45.简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含义。答: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个人的全部智慧、力量和潜能素质都能全面自由地尽量发挥,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以及社会的需要自由地选择职业。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答: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补充和丰富普遍原理。这一原理对我们有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7.试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答:

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一、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显著特征的是(D)

A.按生产要素分配

B.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C.按能力大小分配

D.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D)

A.集体领导制

B.个人负责制

C.民主监督制

D.民主集中制 3.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下列不正确的选项是(C)A.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B.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C.人民群众完全自由 D.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4.社会主义事业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开始于(B)A.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B.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D.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国家之后 5.一般而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不包括(D)

A.生产全球化

B.贸易全球化

C.资本全球化

D.劳动力流动全球化 6.由资本主义国家收购部分股权后的私人企业属于(B)A.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B.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C.资本主义国有经济 D.资本主义私人经济 7.近几十年来垄断组织国际化的最主要形式是(D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辛迪加

C.国际康采恩

D.跨国公司 8.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是(D)

A.级差地租

B.绝对地租

C.垄断地租

D.平均利润

9.在平均利润率不变、借贷供求大体平衡的条件下,影响利息率的最重要因素是(B A.社会心理因素

B.习惯和法律传统

C.历史和道德因素 D.商品市场的供需状况 10.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本质与真正来源是(C)A.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加价 B.商业店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C.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D.商业店员实现的剩余价值 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最典型的现象是(A)

A.生产过剩

B.商品短缺

C.长期萧条

D.持续高涨 12.资本家加速资本周转的目的是(D)

A.提高平均利润率 B.提高剩余价值率

C.提高资本积累率

D.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13.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A)

A.议会制

B.普选制

C.三权分立制

D.民主共和制 14.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B)

A.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B.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C.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D.降低劳动力价值 15.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C)

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支付手段职能

D.贮藏手段职能 16.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D)A.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17.唯物史观认为,杰出人物的出现是(C)

A.历史命运的安排

B.纯粹的历史必然

C.时代发展的需要

D.纯粹的历史偶然 18.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两个阶段之间(A)

上一篇:考试祝福语句下一篇:爱国诗词朗诵会的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