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

2024-04-14

文化全球化(通用6篇)

篇1: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文化若干问题

借助瞬息万变的现代化传媒技术和信息技术,文化全球化已经和经济全球化一起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面对文化全球化,本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一定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理论上的建构,以及相应的对策研究、文化安全等问题必定要提到议事日程.同时,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如何保证本土文化自己的民族性等问题,是我们需要认真思索的课题.

作 者:苏跃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刊 名:北方论丛 PKU英文刊名:THE NORTHERN FORUM年,卷(期):“”(4)分类号:G0关键词:文化 全球化 本土文化

篇2:文化全球化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与文化整合

在农业社会里,由于人类文化交往的封闭性和狭隘性,文化整合大多只发生在各种文化模式的内部,作为这一文化模式保持其发展的连贯性和协调有序性的重要机制而发挥着作用.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人类文化交往的时空界限,给各国文化敞开了一个新的地平线,使各国文化有可能跳出原有的较为狭窄的文化视野,确立一个认识自我和全世界的更开阔的文化视角.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文化整合既是全球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又是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出路.

作 者:倪志娟 NI Zhi-juan 作者单位:湖北孝感学院,政法系,湖北,孝感,43刊 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4)分类号:G0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交往 文化整合

篇3:文化全球化

关键词:全球化,和谐文化,文化全球化,世界和谐

一、经济全球化的和谐发展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撑

(一)驱赶当前全球化寒流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撑

当今的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资本、商品和人员的跨国界流动越来越频繁,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地球村”美好景象也似乎距我们越来越近。然而,近年来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喧嚣尘上,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困境,经济全球化似乎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势头。

2007年1月27日,30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贸易部长或代表在达沃斯举行了3个多小时的非正式会谈,但此次会谈仍未能打破多哈回合谈判的僵局。与此同时,美国《外交》杂志前不久发表了一篇题为《全球化走下巅峰》的文章,对目前多哈回合和经济全球化的困境表现出了严重焦虑。经济全球化的未来走向如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自2001年启动以来,多哈回合谈判就一直不顺利。按照原定计划,多哈回合在2003年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进行中期评估,在2005年1月1日前结束所有谈判。但2003年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却以失败告终。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2005年12月在香港召开的世贸组织第六届部长级会议重新启动了多哈回合进程,但在2006年的7月24日,由于主要成员方分歧严重,世贸组织不得不宣布全面中止多哈回合谈判。在前不久召开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人们本来希望在论坛期间召开的世贸组织主要成员贸易部长非正式会议能重新启动多哈回合谈判,但得到的却是又一次的失望。再过半年(到2007年8月左右),美国国会给予总统可以自主签署贸易协定的“快车道”授权就要到期,多哈回合谈判面临彻底失败的危险。

可以说,目前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全面中止”。其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不和谐因素。这些不和谐因素主要是经济民族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

许多跨国并购案都受到所谓国家安全审查或基于国家安全理由的社会公众压力,有的跨国并购案因此夭折。美国国会以经济安全为由否决了阿联酋迪拜港口公司美国6城市港口经营权的收购,并酝酿修正国内有关法律,对外国国有企业收购美国重要资产制定更严格的标准并延长审查期。法国也以战略产业为由拒绝美国百事可乐公司收购达能公司,并列出几十家大公司为特殊保护企业,禁止外国企业并购。2005年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公司时所遭遇的美国政治压力和最终的失败结果,我们更是记忆犹新。

时下的反全球化“寒流”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那就是发达国家成为主要根源。尽管在发展中国家中也不乏“反全球化者”,但发达国家却是目前这股反全球化“逆流”的主角。在多边贸易谈判中,欧盟和美国的农业保护主义成为最主要的障碍。在跨国并购中,屡屡设置障碍的也主要是发达国家,有的更是为经济民族主义披上“经济爱国主义”的美丽外衣,并动用政府力量阻止并购。总之,当前全球化频遭寒流的根本原因在于诸多的不和谐因素,因此,驱赶全球化寒流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撑。

(二)抑制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殖民主义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撑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霸权和扩张战略的长期推行,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在自然衍进的同时,在文化上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国际关系中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的淡化,西方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扩张意识就不可避免地重新凸现出来。文化帝国主义——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强势传播带来文明的新冲突。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其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推行其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论》中,重新公开提出了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差异和对立问题,从而引发了一场全球大讨论。显然,亨廷顿的观念也是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式的,但他的主张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文化因素的高度重视。他提出,“在可见的将来,不会有普世的文明,有的只是一个包含不同文明的世界,而其中的每一个文明都得学习与其他文明共存。”这一观点,虽然与西方许多学者的文化普世主义理念有所不同,但在西方文化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这一核心宗旨上却是相辅相成的,是从另一角度为西方的文化扩张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在文化扩张理论支持下,西方尤其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和军事力量的美国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确立了明确的文化霸权战略。美国一再宣称要用美国的价值观念来改变世界,布什时期把扩大美国政治价值作为国家安全的主要构成,克林顿则把推广美国式民主列为美国外交的三大支柱之一。其结果,导致人类社会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进步取得空前进展,文化的冲突和斗争却日益激烈的悖反价值取向。

(三)克服文化民族主义和文化发展的本土化倾向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撑

1. 文化的本土化。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一方面交流更趋加剧,同时文化的个性也将更加突出,没有个性的文化将没有生命力。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文化的趋同或“单一化”,全球化的文化应该是“多元化”的,这也是地域文化与全球文化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文化不断地融合,特色又不断地加剧。世界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文化,从大的文化范畴来讲,主要有西方文化、东方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非洲文化等;地区性的文化,较大的则有英美文化、法国文化、俄罗斯文化、突厥文化、阿拉伯文化、伊朗文化、希伯莱文化等,至于更小的文化种类则不计其数。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往往滞后于迅速变化的外部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很容易对外来的价值观念产生排斥和抵制心理,而顾恋自己熟悉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

2. 文化民族主义。

这类民族主义往往与宗教的矛盾和冲突交织在一起,主要表现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对抗与冲突呈日趋激烈之势,以及文化上的扩张主义。如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等。其中泛突厥主义以突厥文化或血统关系为基础,极力向中亚地区扩展其影响,成为影响地区政治的一股强大力量。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宣扬它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文化霸权主义行径,也很容易激起民族主义的敌对情绪和反抗心理。

3. 地区语言走向世界。

全球性交往和移民促使地区语言走向世界。如汉语正普及中国和其南部邻邦;西班牙语遍及美洲;澳大利亚、加勒比、巴不亚新几内亚和西非出现了几百种洋泾浜英语;法语的使用在前法属殖民地也日益增长;印地语在印度成为个少数民族学习的主要语言;在北非和东南亚,阿拉伯语作为伊斯兰教和地区贸易的重要语言正在普及。

二、建设和谐文化追求世界的和谐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是在和谐文化指导下的追求世界和谐的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为直接理论来源和价值内核的和谐文化,为解决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在国内强调协调发展,重视统筹区域之间的发展,不要使地区发展差异过大,努力使本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差距的有力实践为世界争取缩短南北差距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在国际事务中,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尤其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中国外交的基石,同广大发展中国家风雨同舟、和衷共济。一直主张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水平。积极推动建立全球南北均衡发展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因为,和平与发展已是为国际社会所广泛认同的时代主题,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走向和平共处、促进共同发展,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然而经济全球化显现出来的负面效应与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交互作用使南北差距日益拉大。从长远看,这也必将损害整个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从世界发展的大局出发,主张尽快缩小南北差距,既是国际社会的责任,也是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积极参与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开放、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系,以发展的眼光来拓展与世界各国的合作领域,增加利益交汇点,不断充实合作内涵,不断扩大国际合作的共同利益。以负责任的大国建设性地参与国际事务,将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致力于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积极维护双边与多边关系稳定。主张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二)和谐文化有利于克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面对经济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的声浪,国际上一些人士开始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前景表示担忧。有的学者甚至担心本轮经济全球化会不会像历史上的第一轮经济全球化那样,在经济民族主义的声浪中嘎然而止。从全球化进程的经济效应看,全球财富的增量主要流向发达国家。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全球化带来的财富增殖效应也是向少数群体集中,社会大多数群体并未分享到应有的成果。全球化的政治效应,表现为霸权政治与协商政治、单极政治与多极政治的矛盾加剧。全球化的社会效应,表现为社会生活“同质化”趋势与贫富分化、阶层分野的同时并存。而全球化的文化效应,则造成了物质生活的丰裕化与人们的精神生活贫乏、物质至上、个人至上、生命意义空虚化之间的鲜明反差。作为参与全球化并获得自身较大发展的一个国家,中国不可避免地经历着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治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又具有一定风险的社会,这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严峻考验。我们要用和谐的眼光对待全球化问题,用和谐的观点认识全球化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全球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正确看待全球化发展中的国家和民族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家、民族利益和全球利益的关系,从而保证经济全球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多哈回合陷入困境,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的干扰增强,但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仍然在继续向前发展,并不断跃上新台阶。国际贸易正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近几年的年均增速达到了10%。国际投资在经过2001-2003年的低潮之后,更是以年均30%以上的速强劲增长,2006年又重新迈上了10000亿美元的台阶,预计很快就能超过2000年的历史最高水平。2004年后,占国际投资80%的跨国并购也掀起了一轮新浪潮。对于世界各国来说,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是共同的,挑战也是共同的,只有勇敢面对,并进行彻底的改革和调整,才能赢得挑战,获得发展。否则,采取保护主义的做法,可能会获得一时之利,但决不是长远之计。应对挑战的积极办法是加强竞争而不是保护,加强协调、双赢而不是冲突、共损,要促使和谐文化的全球化认同和接受。

(三)实现全球多样文化的和谐共处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正确处理主导与多元、一统与多样的文化关系,做到多元归于一统,一统包涵多元。在主导文化带动下,各种文化互相促进,共同繁荣。当今时代,各种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实现文化和谐,就是让社会各式形态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下和谐并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实现文化和谐,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弘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坚持不懈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正确处理各形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导下的社会文化和谐。和谐文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强调多样和谐,这是和谐文化的特征。要允许和鼓励不同文化形态存在,必须存异。我们要充分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对体现和谐思想的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梳理和扬弃,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比如,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大众文化与精神文化,都应该尊重。要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发展这些文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和繁荣多种文化,让它们和谐发展,以此来建设和谐社会。

篇4:文化全球化

“韩流”是指韩国的大众文化在全世界广为流行的现象。为了讨论韩国文化,我们先把韩流和韩国人经过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孕育出来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起来考虑。韩国的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想从韩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韩中文化关系层面上去思考韩流的本质与背景。

韩流是一种在不到20年的短暂时间里所形成的文化现象,而且现在也在进行当中,所以人们对韩流的看法和评价有所不同。为了正确理解韩流,需要探讨其现象的形成过程和类型。韩流可分为以下两种:(一)以电视剧等影视内容为主的第一代韩流,(二)以偶像歌手等明星为主的第二代韩流。具体而言,第一代韩流是指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韩国电视剧在中国、东南亚、中亚地区深受欢迎的现象。第二代韩流则是指21世纪之后,韩国流行音乐K-pop风靡于全球的文化现象。因为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以电视剧为主的第一代韩流只局限于亚洲范围之内。但以K-pop为主的第二代韩流却超越亚洲地区,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现象。目前,韩流的内容不断扩大,日趋多样化,除了电视剧和K-pop之外,还发展到韩食、时装、游戏等。

“韩流”一词恰恰源于给韩国文化带来极大影响的中国。在 1999年11月19日,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的有位记者报道《大长今》等韩剧在中国广受欢迎, CLON、H.O.T等韩国流行组合歌手通过大型演唱会受到了中国年轻人的追捧,首次使用“韩流”一词。从那之后,“韩流”成了代表韩国大众文化的名词,并且在整个亚洲地区掀起了以影视作品和流行歌曲为主的新的一股文化潮流。尤其是,随着2011年鸟叔的江南Style风靡于全世界,韩流开始超越亚洲地区,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现象。

韩流的背后——韩国传统文化

韩流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成为风靡全球的文化现象,人们对此表现出惊讶的同时,对韩流兴起的原动力及其背景也深感好奇。世上没有无源之水,韩流也有其基础文化,即深奥而有兴致的韩国传统文化。作为韩流的基础,韩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何在,其魅力又是什么呢?

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孟森先生对韩国文化的发展过程评价道:“韩国人以固有文化为基础接受中国文化,创造出了高丽青瓷、金属活字等具有韩国特色的新文化。近年来,又在固有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欧美文化,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形成了韩流。”并提到韩国固有文化有韩文、泡菜、火炕、镶嵌青瓷、金属活字、龟船、散调音乐等。孟森先生强调,韩国早在接受中国文化和近期接受西方文化时,以固有文化为基础,按照自身的性情和情感重新解释,创造出了具有韩国特色的新文化。这就是韩国和中国虽然文化基础相通,但两国文化的氛围和韵味不同的原因所在。韩中两国文化看似相似,但细看就能发现有很多不同,孟森先生正是清晰地掌握了两国文化的这一关系。

那么韩国人在接受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同时,又能创造出哪些区别于这些文化的独特文化品质特征呢?对此有多种角度的解释,而我认为韩国文化的品质特征就是观念性和兴致。追求参禅悟道的禅宗佛教和研究宇宙本体论和人的本性的朱子理学在韩国兴盛,由此看出韩国人非常注重观念。重视观念的韩国人比外在的华丽和宏伟,更在乎内在的精神世界,追求纯朴、底蕴深厚的文化。因此,韩国文化看似平淡,但接触越深,越被其魅力所吸引。这种观念文化是由朝鲜的支配阶级两班发展起来的。两班贵族根据理学思维,过着有节制的生活,形成了观照内心的既深奥又有格调的两班文化。

与此相比,朝鲜的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欢快的“兴致文化”。韩国人的“兴致文化”与民间信仰相关。韩国的民间信仰里有助人的善神和使坏的恶神。韩国人认为能够助人的善神喜欢音乐和舞蹈,所以韩国人在请神求助仪式(跳大神)上唱歌跳舞。为了能常常与神在一起,在艰苦的生活中也时常唱歌跳舞。从前,韩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唱歌跳舞取悦神,现今,通过K-POP愉悦世界人。以观念为基础的有格调的两班文化和以民间信仰为基础的欢快的大众文化,虽然主体不同,但随着持续的交流与交融,形成了底蕴深厚、兴致盎然的独特韩国文化。这就是今天韩流的基础。

韩国文化的考验与发展

具备观念性、又有兴头的韩国人接受了邻国中国的优秀文化,创造出了符合民族心性的韩国特有的固有传统文化,但是韩国文化发展也曾面临诸多困难,尤其受到士农工商阶级观念较强的儒教思想的影响,当时视艺术家为贱民,这成为文化发展的最大障碍。其后,由于被日本剥夺主权,民族文化经历了36年的黑暗时期;南北之间爆发6·25战争带来的经济落后,也成为阻碍文化发展的巨大因素。但是,韩国自1960年代推动经济发展5年计划以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于1980年代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并称为亚洲四小龙,如今已发展成为世界第八大贸易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艺术家备受尊重的创作环境以及以新一代人为核心的自由奔放的社会氛围,使得以观念性和兴头为特性的韩国文化方兴未艾。此后,韩国文化通过互联网传播到全球各地,发展为如今的“韩流”。

韩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发展成具备世界竞争力的韩流,其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文化市场的对外开放。过去韩国坚持实行韩国电影配额制,所有电影院必须每年至少放映106天韩国电影,直到2006年推动韩美FTA磋商过程中,把韩国电影放映天数大幅减少为73天。当时很多电影从业者认为,减少电影配额,韩国电影则无法生存,因此强烈反对。但是,如今韩国电影并没有死,竟然每年突破一亿观众,开启了本国电影占有率超过60%的韩国电影百花齐放的时代。

另外,韩国为了保护韩国大众文化市场,一直没有接受日本的大众文化,此后,自1998年至2004年分四次对日开放大众文化市场。开放初期,很多人担心日本的J-Pop将韩国歌坛化为焦土,但这只不过是一番杞人忧天。如今,韩国的K-Pop反而在日本市场备受欢迎。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结果。

如上所述,具备观念性又有兴头的韩国人数千年来所形成的独特韩国文化,于19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成熟方兴未艾,再通过互联网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可以说,韩流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将取得进一步发展。具备观念性又有兴头的韩国人制造出来的韩流文化内容,既有趣又有深度,因此富有很好的接受力和生命力。

nlc202309040352

民族文化该如何走上世界市场?

基于韩流的经验,我想就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如何走上世界市场提几点建议。

第一,不应该害怕开放文化市场,而应更加果断开放,促进激烈竞争,加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在大众文化领域,韩国通过减少电影市场配额和开放接受日本大众文化,加强了自身的竞争力,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例证。

第二,如果让世界人民更容易接受一个民族的文化,就要加强文化的普遍性。但是在加强文化普遍性的过程中,不能损坏文化的独特性和固有性。韩国歌手鸟叔的“江南Style”与其他韩国流行音乐不同,是针对韩国国内市场制作的,而非国际市场。因此,蕴含着更丰富的韩国文化背景和情感,但这一点正为世界人民所接受,从而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文化产品。

第三,加强文化内容产品的竞争力固然重要,但开发并确保使其内容产品流向世界市场的平台也很重要。目前,通过Youtube、Itunes等互联网平台,流通着许许多多的文化内容产品,当“江南Style”风靡世界时,最大受益者正是这些平台,他们通过广告获取了巨额利润。在新媒体时代,我们不仅要致力于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内容产品,也要同时开发确保能够流通这些产品的自主平台。

第四,像电影、动漫、游戏等文化内容产品不是靠个人力量去开发的,而是从企业层面,投入各式各样的资源和经验制作出来的综合艺术。如果地区内周边国家相互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生产出更具竞争力的文化内容产品。目前,韩中两国政府正在推动电影共同制作协议,可以说这也是为了汇聚两国电影领域的优势,制作出更具竞争力电影的一种努力。

创造经济和韩中文化产业合作

韩流备受全世界的关注,正发挥着向世界宣传韩国,提高国家形象和竞争力的决定性作用。韩国朴槿惠政府把想象力和创意作为经济的核心价值,追求创造附加值、工作岗位、增长动力的“创造经济”。创造经济是指通过科学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相融合,连接产业和产业、产业和文化,创造全新增长动力的政策。换句话说,创造经济是改变过去简单扩大原有市场的方式,在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全新市场和工作岗位的一种政策。创造经济的具体方向是从追赶型和模仿型经济转为先驱型和创意型经济,从追求经济增长率转为追求就业率,从量的增长转为重视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的质的增长。

同时,韩国政府把科学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文化的相互融合视为创造经济的核心动力。实际上,韩国流行歌曲、韩餐、时装等韩流文化产业已成为引领创造经济的融合和革新的成功案例。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小企鹅 PORORO”,单靠“小企鹅PORORO”一个动漫形象就能每年创造出超过1亿美元的利润。以想象力和创意为基础的韩流内容产品,与科学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打造全新价值和市场,在向世界宣传韩国的文化和风格的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同时,对韩国文化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为改善国家品牌形象,出口消费品,带来积极的效果。

为了实现创造经济,除了一国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同拥有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利益的邻国进行交流合作。尤其是文化内容产业,如果在制作和营销等所有的环节上同邻国合作,就能生产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同时,在合作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间的友谊。韩中两国在文化产业拥有各自的优势,有着加大的情感共鸣,因此很容易在此领域进行合作,也能获得巨大的实际利益。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多样文化。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典故、多彩多样的文化是中国的极大优势。不仅如此,中国已通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展示了世界一流水平的舞台技术和表演能力。韩国方面,就如“韩流”现象所反映的那样,拥有固有的传统文化、韩国人特有的艺术素养和毅力、培养明星的体系,以及国际水平的信息通信技术。如果韩中两国通过交流与合作,把文化产业领域中的各自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以亚洲价值为基础,生产出拥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韩中两国在经济领域所拥有的互补性,也同样适用于文化产业领域。

篇5:文化全球化

摘要:文化全球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美国大众文化全球化。面对文化全球化的严峻形势和发展趋势,我国如何利用自身民族文化的优势,积极倡导国际文化保护和协调,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全球化的大众文化中展现自己是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大众文化发展战略中

一、文化全球化背景

1.全球化的内涵。“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括交通、旅游及生态的全球化为基本内容,而以文化及社会、政治影响为直接后果的一种社会变化趋势”。全球化是一个进程,是指物质以及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国界或区域的束缚,进而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过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多元概念。

2.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经济为核心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引领下全球文化必然发展趋势,21世纪将是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在这个国际社会中,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眼下普遍关注的文化全球化,也可以理解为大众文化传播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已成为全球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技术优势以及功能强大的商业运作模式,美国文化正在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影响力,并对其它国家的民族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3.美国大众文化全球化。美国文化正在席卷整个世界,并将会构成一种全球标准,形成一种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只能顺其而行的秩序。从某种意义上理解,文化全球化实际上可以说是美国大众文化全球化。现实情况正是如此。美国大众文化的地位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现在全世界几乎每个角落都能感到美国大众文化的存在。美国的时尚、娱乐、节日、饮食习惯甚至穿着,越来越风靡全世界;圣诞节、迈克尔·杰克逊、肯德基已进入了世界寻常百姓家。因特网用的语言是英语,全球电脑的绝大部分标准都出自美国。美国的大学每年吸引着近50万的世界各地的学生。特别要提到的是,唐老鸭、侏罗纪、变形金刚、电子游戏,都成了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这已经是在“买断”未来了。总之,美国利用遍及全球的商业和通讯铺天盖地传播着美国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经济模式、高等教育、社会和政治制度等等。

二、我国大众文化面临的挑战

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隐形实力显示的是一种世界性的“塑形”霸权。这种霸权,到今天,借助于国际互联网的高科技,更形成一种所谓的“电子殖民主义”。世界许多国家都感受到了来自美国文化霸权的压力,我国在积极融入全球化、寻求人类共同价值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也面临着严

峻挑战,而且美国有一套完整的专门针对中国并力图瓦解中国人意志与价值观的战略图谋,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华十条诫令中提出美国要“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的精神”,“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文化扩张并不是其所标榜的传播文明,而是通过文化侵略来瓦解我们的意志、控制我们的思想,最终使我们丧失自己的“身份和灵魂,从而形成21世纪的殖民地。”因为人们对美国强势文化的认同,中国大众文化不仅在国际竞争中缺乏国家强势背景的支持,而且即便在国内市场也得不到本国人们的关注。

三、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战略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我国经济和文化产业是应对美国大众文化全球化的首要任务。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文化产业弱国,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文化的要求。发展我国大众文化产业,首先,要完善产业运行机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改革文化产业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建立多渠道投资文化产业的体制和有效的筹资机制,形成一个综合性投资融资格局。要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实施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其次,要“打造有影响力的中国大众文化品牌。这就要求我国大众文化发展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创新,注重自己的品牌培养,建构大众文化的形象经营工程,重点发展符合民族文化特色、反映我国社会发展实践、适应我国社会大众文化品位、具有自身特色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独立文化形象和文化形式,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形成特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扩大影响力”。另外,要扩大文化资源的配置范围,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方式。全球化的文化资源配置,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无论是淮,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我国文化产业要从过去主要依赖国内资源,逐渐发展为依赖国内和国际两种文化资源,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方式,从传统文化体制内的配置方式向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发展。总之,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大众文化产业,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现代化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

2.建立新的国际文化组织,发展多元大众文化面对美国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严峻形势和发展趋势,作为文化大国,我国应努力倡导和提倡建立一个不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国际或地方性文化组织,旨在制定国际文化行为规则,协调和处理国际文化事务,裁决严重侵犯文化权利的行为,在尊重表达自由的同时保护本国人民免受暴力与色情的毒害,文化权利与人权一样,应当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保护,以此来抑制美国文化的全球霸权,保护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在该组织中,同时还应制定一些有利于成员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诸如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优惠政策,市场准入、市场份额政策等,促进成员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发展民族大众文化、抵制美国大众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发挥已有的地方性文化组织和国际文化组织积极

作用。例如,联合其他后发展国家促使26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并成立的世界文化和发展委员会起草的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十大行动纲领得以实现,充分发挥联合国世界文化和发展委员会在协助各国制定保存其文化价值和种族遗产而不是摧毁它们的大力开发战略中的作用。

3.通过国家政策干预、政府补贴等措施促进我国大众文化的全球竞争力一直以来,许多国家促进民族文化竞争力的有效方法是把本国文化工业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通过国家政策干预、政府补贴等措施来促进民族文化工业的发展。法国是欧洲反击美国文化的领头军,一方面,法国政府通过限额、多边协议等措施避免美国文化成为主导文化,另一方面制定保护法国文化的经济配额和补贴制度,支持本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加拿大政府早在1928年就成立了一个调查广播事业的皇家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提醒政府注意那些对加拿大民族性构成威胁和破坏作用的外国(主要是美国)广播节目。1936年,加拿大广播公司成立,它“直言不讳地维护文化主权”。当前,加拿大政府更是给予独立制片商大量的直接投资作为补贴。韩国高级法院于1995年采用韩国电影审查制度;规定播放外国电视节目的数量低于20%。在柬埔寨,洪森首相公开发表讲话,指出他的国家现在“通过传媒自觉自愿地接受了文化殖民主义”,批评了金边各电视台在晚8点到11点的这段时间里充斥外国广告、电影和电视剧的现象,责成国家电视台进行协调,务必使各电视台在晚上黄金时间播放高棉文化艺术节目。我国政府应结合本国实际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保护和扶持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在2010年元月9日一10日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文化产业论坛”上指出:政府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规划,为监管市场提供公共支撑,在宏观指导下来推进。并指出文化部还将单独和联合有关部门制定更多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蔡武强调要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平等竞争的机会,鼓励和引导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他特别提到文化部已经与中国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签订了关于扶植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合作协议,这是文化部开展政府与银行合作、解决文化产业融资瓶颈问题的重要措施。我们相信在国家和政府积极有效的指导和干预下,我国的大众文化事业将会有美好的明天。

4.树立民族文化信心,积极学习其他后发展国家发展民族文化的成功经验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历经风雨数千年都从未断裂,这表明我国的民族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在文化全球化竞争的挤压下,中华民族的文化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本民族文化的发展道路,才能直面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大潮,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树立文化的民族自信心。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才能在世界上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让我们充满自信与自豪,现阶段,我们民族的、本土的大众文化发展也取得了许多成就。以湖南广播电视集团为例,2000年12月成立的湖南广电集团,是我国第一家省级广播电视集团,它采取市场化的管理和运作模式,以品牌为基础、以营销为核心、以整合为关键,在大众文化发展的战略中,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1世纪初,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永久性落户长沙;2005年超级女声成为影响中国国民娱乐生活的轰动事件;快乐大本营、晚问新闻、背后的故事等栏目更是深入人心,在神州大地上刮起了电视湘军的狂潮。权威数据显

示:湖南卫视收视率从2004年的全国第六上升到了2005年的全国第四,并成为连续三年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市场份额超过2%的中国省级卫视。在全球,湖南卫视已经进入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的普通家庭。2009年,湖南广播电视集团经营收入已超过20亿元,固定资产近100亿元。在立足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本土大众文化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学习其他后发展国家发展民 族大众文化的成功经验。例如,巴西环球电视公司在95%的黄金时段播放自制的节目,成功地占领了巴西国内市场,并打开了重要的法国、德国、英国和西班牙市场,电视节目进入了130多个国家,在出口市场上形成了对美国文化的强有力的竞争。近年来,韩国电视剧凭借节目制作的高超技术、有趣的内容和丰富的形式,在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中国产生了很大反响,掀起了一阵阵“韩潮”。在全球化过程中,韩国、巴西等后发展国家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不扮演消极被动的角色,不丧失文化独创性,通过生产富有特色的、适应市场规则的产品表达一种强烈的、不同的特征。”

篇6:全球化与中国文化

●全球化引起了文化的焦虑。

●中国传统文化经受了极大的考验,目前出现了一种再生,可以说是一种奇迹。

●中国文化完全能够与时俱进,跟得上现代化、全球化的步伐,同时又保持自己的性格。

●我们向全世界学习优秀文化,同时也向全世界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包括全球化与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大国等内容。

全球化与现代化是一致的,现代化的结果必然导致全球化

关于全球化,我要说明一个观点,即全球化与现代化是一致的,现代化的结果必然导致全球化。

讲到全球化与现代化的一致性,我们能看到,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很容易被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吸收。比如说,飞机,相对来说是最迅捷也是相当安全的交通工具,可以被各个国家所吸收。一种技术,比如说电力、电脑,尤其是信息技术,会被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用不同的编码吸收,你挡不住。我们中华民族有非常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有今天的生活,从全世界吸收了多少现代的科学技术?比如说,电灯是现代技术,电脑是现代技术,我的眼镜也是现代技术等等。如果不吸收现代技术,我们就无法想象有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而且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祖国。

条形码、集装箱等都是全世界一致用的东西,它使我们的产品、商品、科技成果能够交流,能够共享。如果没有全世界一致的标准,你造的电灯泡和我造的电灯泡之间互不相干,这个技术就不能够共享。数码化、电脑的发明使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速了,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实现了。数码化逼着你学英语,这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情,但也提供了很大机遇。如果你想使用电脑,不管中文软件做得多么好,仍然摆脱不了以英语形式出现的说明、菜单、可供选择的选项。这说明一个问题,目前,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不论一个国家多有志气、有多伟大,你都不能脱离开这个进程。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发展机遇,中国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势头。

全球化引起了文化的焦虑,使一些国家和地区感到自己的文化有被融化、被改变的危险

全球化引起文化的焦虑,是指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感到有一种被融化、被改变的危险。首先你会失掉自己的身份。所谓认同危机,就是学来学去都是英美的东西,主要是美国的,可是你学完了,又不是美国人。这种危机在许多国家,包括法国、中国等都存在。法国采取很多措施,限制英语的运用。我们在幻灯片上,在机场高速路牌上写上英语;电视标志“CCTV”也是英语。我们还开办英语频道,有大量英语教学节目。我无意批评这个东西,这个是必须的,甚至是很好的。中国要开放,有越来越多的各国游客来参观,虽然中文是非常伟大的文字,而且是被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应用着,但是它的国际性并不是很好。现在国际上客观上使用的就是英语——这在理论上无法讲清楚,是不是英语就最好,就科学,那不见得——但是你讲英语就能讲得通,你参加国际讨论会、生意谈判,做外交辞令,用英语能让很多人听得懂。按道理说,世界上各国语言文字都是平等的,但是英语有这么一个优势的地位。

但确实存在另一面,就是我们中文的水准,给人的感觉是现在有所降低,讲究不够。譬如说生活方式。一个圣诞节,一个情人节,市场上都有热度,相反呢,对元宵节、中秋节,开掘得就不够。在基本温饱没有解决的时候,春节吃饺子是一件大事,还有就是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现在我们很幸运,温饱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子女根本就不知道饥饿是什么,让他吃饺子,在生活中不算是太好的东西。

我们说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这个“食”是中国的强项,大部分人的口味,还是喜欢吃中国饭。可很多小孩子,比如说三岁以下的,爱吃麦当劳,爱吃肯德基,那都是外国的垃圾食品啊!现在“衣”已经不是我们的强项,“行”也不是了。“住”,也很难盖那种大屋顶式的房子了。我们是否该思考一下,怎样才能有自己的一些生活方式?

在全球化过程中一个新的忧虑,就是文化越来越大众化、批量化,一些高雅的东西有被冲击的危险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个新的忧虑,就是文化越来越大众化、批量化。这种大众化、批量化有很大的好处,是一种文化的民主,有利于实现文化的共享、文化的平等——你看得懂,他也看得懂。比如,电视里赵本山出来了,你学问高的人可以看,文盲也可以看。大众化,批量化,可以大量地生产,CD、VCD、DVD,还有叫EVD的,可以批量地生产。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文化中高精尖的东西,并不是人人都有条件去生产、去创造、去制作的,甚至于不是人人都能看得懂、看得明白的。就是毛主席讲的那种“小众”、“阳春白雪”,一些高雅的东西,感觉有被冲击的危险。

我有时候也自己跟自己闹别扭。春节联欢晚会,电视小品已经在担纲了,因为它的效果非常好,让人笑,香港叫做“搞笑”。这样的节目,我也喜欢看,但有时候会想,除了这种通俗的娱乐节目之外,我们是否还需要一些能提高文化品位、文化素质,满足智慧要求的作品。比如说维也纳金色大厅,它迎接新年的施特劳斯音乐会,也很大众化,里面也没有用特别深奥、特别难接受的曲调。施特劳斯主要是圆舞曲,是华尔兹,但其格调显得就高一点。

写作也是一样。中国人过去对写字是非常敬仰的,写起字来,有一种精神贵族的感觉。他要明窗净几,沐浴焚香,书童研墨,红袖添香,然后拿着毛笔,舔过来,舔过去。因为字本身就非常优美,写的时候,吟哦再三:“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写起来,又是对仗又是成语,又有出处。这有它不好的一点:大众读不懂,说你“戆”。本来明白的话,让你一写,人家不太明白了。但是也有好处,它非常优雅,有一种风度,有一种格调,有一种品位。相反,如果都是大白话,都用群众语言,在获得了大量的受众的同时,有没有影响它的智慧含量、文化含量的危险,影响它的深度和格调?

可是没有办法,影响、威胁这种高精尖的东西,不仅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比如说大片,要的就是先声夺人,先把你刺激够再说。你先爱看,看完之后就忘,他认为这最成功。为什么?你看完记住干什么,多累得慌,而且治失眠。

全球化带来的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

这种全球化的进程,从另一方面来说,使得精英文化越来越边缘化。不论是中国,还是像法国、德国这样一些欧洲古老的国家,我们与他们交谈当中,常常对美国的文化抱一种不屑的态度。记得有一年我在慕尼黑的歌德学院(歌德学院实际上是文化中心的意思),一位领导请我吃饭,谈起慕尼黑街上出现了麦当劳快餐店,他气得简直是浑身发抖。他说饮食是一种文化,而美国的快餐基本上就是饲养性的,是反文化的。后来我去美国,将此事传达给纽约图书馆的一个人,他也很自信,说德国的这位老师就让他骂吧,他每骂一次,我们在慕尼黑快餐店的顾客就会增加一成,我们的顾客会不断地增加,它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这种全球化带来的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它都会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也使很多传统的道德和精神生活遇到了新的挑战、新的问题。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的国家。我有时候看《春秋战国》、《东周列国志》,最感动我的是那时候人们的道德观念,重义轻生。荆轲刺秦王,找到逃到燕国的秦人樊于期说:“我现在要刺秦王,秦王不信任我。”樊于期一听就明白了,说:“你要提着我的头去见秦王,秦王就会接见你。”当时一剑把自己的脑袋割下来了。你们看,这就是古人为了完成他们认为正义的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又比如说“春秋笔”的故事:晋国有一个人篡位,于是史官写“某年某月,谁谁弒其君”,王一听非常生气,就把他杀了。史官的弟弟来了,他还是写“谁谁弒其君”,又被杀了。然后又一个弟弟来了,还是写“某年某月,谁谁弒其君”。这种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一看很惊人。你再看春秋战国的师旷,他搞音乐,为了献身事业,他用锥子把自己的两个眼珠子捅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的时候,相当一段时期,道德观念是一种信仰,是形而上的,就是“义”、“忠”,这比一切都重要。

科学和技术的发达把很多东西解构了。人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美德观念,侠义、崇高、诗情,都在受到挑战

然而,科学和技术的发达把很多东西解构了。所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所谓“上帝死了”的说法——就是原来对上帝的崇拜,对神的崇拜,一切行为都由神来要求,没有道理可讲,按照神的意志去办就行了,可是科学的发达,使你感觉到,在世界上找不出那样一个人格神来了,所以“上帝死了”。到了现代主义的时候,甚至出现了“人死了”。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许多伟大的事情,你用科学技术一衡量,并不是那么伟大。譬如说月亮,月亮在多少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中,是一种幻想,一个永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可是美国人在20世纪60年代上去了,发现月亮是一个死寂的星球,没有吴刚,没有嫦娥,没有玉兔儿,没有桂花树,人的这些幻想没有了。

还有爱情,多少诗歌、多少文人歌颂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普希金的诗,莱蒙托夫的诗,雪莱的诗……可是自从有了弗洛伊德,什么他都做实验(检验),美国就有一种说法:“爱情属于精神病现象。”爱情中有幻视、幻听,“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不见得,比她美丽的有的是,所以你这是属于精神病。如果用纯医学的观点来看,甚至于你用兽医配种的观点来看,那么这个爱情就死了,没有爱情了。所以,人的精神生活在受到挑战,人的道德观念、美德观念、侠义、崇高、诗情,都在受到挑战。现在的人天天跟科学仪器打交道。有一次我在301医院讲,陶潜可以写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觉得非常的幽美;可是一个外科大夫就不能说“手术明灯下,悠然见病变”。所以大量的科学和技术、透视的技术,把人解构了。不管多么美丽的人,你给她做一个CT扫描,把扫描图拿出来,你不会觉得有太多的美感,不管她是王嫱、西施,还是貂蝉。

中国传统文化经受了极大的考验,目前出现了一种再生,这可以说是一种奇迹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发展传承下来、基本上没有断裂过的基本价值取向,基本生活方式,基本思维方式,基本社会组织方式,与基本审美特色。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于丧权辱国,一些先知先觉的爱国者对中国文化采取了最严厉的批判态度。我们先看看鲁迅。鲁迅说什么呢?他给青年人的意见就是不要读中国书,你什么书都可以读,不要读中国书,他说外国书读了以后让你自强,让你去奋斗,让你去斗争,读了中国的书你的心会静下来,你会不求上进,你只会忍耐,只会逆来顺受。鲁迅是左翼,右翼也是一样。吴稚晖提出“把线装书扔到茅厕里去”。吴稚晖是老国民党啊,但这句话是他提的。当时还有一些年轻人,也提过很激烈的口号,特别是对汉字、对中国文化的痛恨。

对汉字的痛恨,是认为汉字太难学了。中国为什么专制?就是因为汉字难学,老百姓学不到,只有很少数的精英才懂,才认字,这些人可以尽情地压迫老百姓。我年轻的时候就相信这个观点。我们知道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大学者、语言学家吕叔湘教授,他认为中国实行了拼音文字就能够实行民主。毛泽东主席也是非常讨厌崇洋媚外的,但是他在文字改革上一点都不保守,他有一句名言就是“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五四”时期,钱玄同这些人走得更远,他们不但要求废除汉字,还要求废除汉语、废除中文,他们要求中国人全部从小学英文。

一个古老的民族而且是一个大国,对自己的文化持这样的态度,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我们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意义。如果“五四”时期没有这些先知先觉,没有人发出这种振聋发聩、醍醐灌顶、春雷震响般的语言,没有这样的激情,哪有我们中国的后来?说不定现在我们还停留在“子曰”、“诗云”的阶段,因为中国这个古老的文化力量太大了。至于后来的“破四旧”,就没有边了。

我们看一看,经过了这样的大难,现在是什么情况呢?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文化很有价值,它消灭不了。中国文化尽管有落后、僵化、腐朽的一面,但更有它灵活的、开放的,能够吸纳、适应、自我调节、获取新的生命力的一面。譬如说汉字,汉字稍微难学一点,但并不是特别的难,它有它的规律。拼音文字就那二十几个,最多三十几个字母,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声音。而汉字的形状就包含了声音,包含了形象,包含了逻辑关系,包含了一种美的画面。尤其是汉字输入电脑的方法解决以后,要求消灭汉字的声音几乎响不起来了。我们有一些资料,讲到现在的中华文化又重新活起来了,又重新热起来了,我们中国文化显示了自己的再生能力,显示自己完全能够与时俱进,完全能够跟得上现代化、全球化的步伐,同时又保持我们自己文化的性格、特色、身份、魅力,表达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和自豪。

秉承独特的中华文化,把我国建设成文化大国

我们应该把国家建设成文化大国。我们不能够只讲人均收入、国民收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还赶不上发达国家。但是即使赶不上,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国家,仍然对人类有我们独特的贡献,因为我们有中华文化。我们的文化还要有新的发展。我们的文化是立国之本,是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光荣。

这不光是我们的看法,撒切尔夫人,还有美国的布热津斯基都有这样的说法,认为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改革都会失败,只有中国的改革可能成功,因为中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传统。所以,我们说中国的文化太厉害了,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该坚持的时候,比谁都能坚持;该灵活的时候,怎么都灵活,怎么都能找到出路,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我们在文化上要有一种慎重,就是千万不要轻易否定什么东西。我们现在觉得非常可惜的,就是这几年非常迅速的建设当中,很多旧的、有保护价值的建筑被拆除了,这都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们在文化上,要再珍重一点已有的东西。

上一篇:肿节风片说明书下一篇:中方县基层党建专项工作督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