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探讨论文

2022-04-18

摘要:为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的认识,梳理了近代以来学界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探讨,并结合实际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是必要而迫切的,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以价值观念为核心、以理性思维、现实的问题导向为原则,创新的关键在于尊重文化传统的现实和坚持现代化的方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化全球化探讨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文化全球化探讨论文 篇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问题探讨

摘 要:如今全球化的脚步日益加快,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不仅指经济全球化,还有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的交流和冲突,使人们认识到捍卫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有效抵制文化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对正在崛起中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出发,探讨文化全球化大环境下中国文化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文化 安全 主权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其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思想的,所以,中国文化安全的保障也要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下进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国际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也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涵义、注入新的血液。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

1、 文化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人类文明划分为三方面: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而通常所说的精神文明又包括科学文化方面和思想道德方面,也就是说文化在精神文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马克思和恩格斯有这样的论断:精神生活虽然是由物质生活决定的,但是精神生活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一定的反作用。即文化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是也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只是这种作用是处于第二位的。如此看来,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是在情理之中的。

2、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文化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恩格斯认为,文化形态的社会形态之间有密切关联,文化形态受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影响,也就是说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相应的文化内容。文化的时代性是指文化与社会同步发展、与时俱进的性质。每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的发展、变化、创新,才能不被取代和淘汰。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

跟随时代的发展,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国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使其更加有利于我国的文化建设。

1、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与社会主义文化观

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是毛泽东文化观的主要代表。首先,毛泽东肯定了文化的作用和地位,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给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可见,毛泽东同样认为经济、政治对于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并且肯定了文化的反作用。其次,毛泽东精辟地对其新民主主义文化做出如下阐释: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与新民主主义相适应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学的文化。建国以后,毛泽东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文化观,在社会主义文化观里,毛泽东首先指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即: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其次毛泽东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建设。

2、邓小平的文化观

邓小平对毛泽东的文化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他强调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他说“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2]即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3]仔细研究邓小平的文化观后不难发现,他指出了在国内和国外处理文化问题的方法。在国内,要坚持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建立良好的环境氛围,以人为本的同时坚持社会效益;在国外,不仅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要与外界交流和合作。事实上,邓小平已经为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指出了大方向。

3、 江泽民的文化观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深刻意识到了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认识到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形成了系统的文化安全思想。2002年,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一个方面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他强调我国要发展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积极贯彻邓小平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特别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他提出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策略都是重视文化建设的体现。

二、我国文化安全存在的问题

文化全球化带来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文化的竞争和冲突也更加激烈。近年来,我国积极适应文化全球化,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在应对文化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维护我国文化安全问题方面,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没有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

西方文化进入我国,意味着我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但是当下我们并没有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在西方文化的强力势头下,如何继承并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值得深思的。我们可以以个人的喜好接受西方文化,但是不能忽略甚至丢掉我们的民族文化,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要把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

(二)社会核心价值观不稳固

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我国的社会价值观并不稳固。试想如果个人的核心价值观不稳固,那如何认同并维护我国的文化呢?受西方“民主”、“自由”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人的思想和行为开始异化,价值观念出现变化,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个人感受而忽视社会道德,注重个人享受而忽略勤奋节俭的传统美德;在消费文化上也深受外国文化的影响,和中国的消费价值观念出现偏差。近年来兴起的“留学热”和“移民热”可以说明一点问题。 如今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第三次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期间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和考验,许多人因为社会转型特殊时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偏差开始盲目崇拜西方的文化。这说明树立并牢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分迫切的。

(三)文化主权和文化遗产的危险处境

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军事、科技的崛起并不是同步的,也就是说我国虽然重视文化建设,但它还是落后于其他方面,这就给别的国家以可乘之机。近年来,我国经历了许多文化争端,可以说文化主权和文化遗产处境危险。

我认为我国文化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主要有:(1)对我国文化主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够。(2)外界对中国文化的曲解和误读。(3)我国部分固有的文化没有跟随时代与时俱进。这些都给别国以可乘之机,使我国身陷文化争端的漩涡。

三、我国文化安全问题之对策

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基本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适合我国国情,并且我国历代领导人都给予了继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要从我国的社会情况以及国际地位出发,只有针对性地从根源上着手才能解决问题。

(一)重视我国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马克思强调民族性和时代性是文化存在的前提。面对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在文化本身方面,我们要做的是重视我国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我们要重视自己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民族性就是要让我国的文化具有独特、无法取代的性质。仅仅坚持民族性还不够,我国的文化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即富有时代性。在此基础上,还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对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发扬,对于外国文化,不能一味地认同和排斥,毛泽东和邓小平都主张吸收外国的经典文化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值得注意的是在输入外国文化的同时要警惕西方国家的别有用心。

(二)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形成对我国文化的向心力,这对于维护我国文化安全而言无异于坚固的“城墙”和“保护伞”。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也是紧密关联的,巩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有能力抵制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

(三)加强文化立法,推进国家文化安全制度建设

江泽民的文化观中提到加强文化立法,推进国家文化安全制度建设,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争端是不可避免的,文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是解决文化争端的有效方法。 但是,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复杂形势,提醒我们不能放松立法环节,只有加强立法才能确保打击文化犯罪的行动更加有效,从而保护我国的文化主权和文化遗产。在立法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国家文化安全制度建设,良好的文化安全制度建设可以促进形成完整的、系统的保护网络,确保我们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步调一致。

注释

[1] 朱琳.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文化建设[N].吉林日报.2008(6).

[2]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页—664页.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4页.

[4] 王金华.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研究[D].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2] 花建等.软权利之争: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竞争潮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

[5] 喻发胜.《文化安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毛庆,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电视卫星频道栏目项目部

田国英,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电视经济频道拓展部

责编:傅先萍

作者:毛庆 田国英

文化全球化探讨论文 篇2: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

摘要:为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的认识,梳理了近代以来学界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探讨,并结合实际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是必要而迫切的,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以价值观念为核心、以理性思维、现实的问题导向为原则,创新的关键在于尊重文化传统的现实和坚持现代化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创新;价值观念;问题导向

文献标志码:A

文化是人的创造物,是特定群体为适应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所创造出来的思想理念、生活方式、制度规范等等。千百年来,华夏先民基于中华大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机缘,创造、发展了博大精深、独具特色与魅力的中华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思想资源,是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源泉。

然而,中国有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不等于就拥有现实的文化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现代转型的问题,其精神内核与思想理念还需要通过发展、创新,彰显现代价值,才能满足今人的精神需要,获得生机与活力。为了考察中国文化向现代转型的问题,首先必须检视近代以来的诸多中西文化观。

一、近代以来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探讨

殷海光在20世纪60年代谈到,“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的论争,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论争了。从理学名臣倭仁于1867年反对士人接受西学的言论算起,这个论争的延续将近百年了”[1]。而今,又过去了半个多世纪。150年来,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国的知识界,一直使中国知识界处于分歧之中。迄今为止,尚无广泛的共识。余英时指出,“大体上可以分为2个相反的倾向:一方面是主张全盘拥抱西方文化,认定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生活的阻碍,必须首先加以清除。另一方面是极力维护传统文化,视来自西方的现代生活为中国的祸乱之源,破坏了传统的道德秩序和社会安定,另外,在这种极端态度之间当然还存在着许多程度不同的西化论与本土论以及模式各异的调和论”[2]。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梁漱溟的文化路向说、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和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

学术界对上述代表性人物的代表性观点已经有了详细、深刻的论述,也历来为学者所熟知,此处不再赘述。现代学人的多数中西文化观都可以视为这3种观点的延续和发明,没有根本的、质的不同,只有量的差异。

二、近代以来对文化路向、全盘西化论和“中体西用论”的反思

反思,一方面来自于时人的论争,因为抛弃偏见的反面立论无疑是最好的反思;另一方面来自于后进学者的省察,而在这一方面最为有力的无疑是殷海光的著作[1]。本文即以此为线索、以文化路向说和全盘西化论为实例,力图勾勒出近代以来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的反思概况。“中体西用”曾经风靡一时,但这种调停、折衷的办法至今尚无学理上的支撑,故而此处不再展开讨论。

第一,就梁漱溟的文化路向说而言,胡适、张东荪、严既澄、陈序经都有过专门的批评,这些批评汇集起来主要有以下2点。

(1)梁漱溟没能真正把握文化的定义,不明了文化的内涵。其著《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只是从哲学上观察文化,而没有从全体上研究文化。张东荪说:“所以我对于梁书的最浅的批评是只认他专是从哲学方面而观察文化的,不认他是从全体上研究文化。”[3]另外,梁漱溟把中国文化等同于孔子思想有失偏颇。“须知一个民族的文化,断断乎不是一个人领着路便可以把全人类带入那一路去的”[4],故而“无论中国文化(依梁君定义即中国人的生活样法)与孔子思想有多大的关系然而总是2个东西”[3]。同时,梁漱溟对孔制的理解不够客观。梁漱溟以儒家的性善论为立论的基础,并且在叙述的过程中有意回避了孔制的弊端。“梁先生难道不睁眼看看古往今来的多妻制度,娼妓制度,整千整万的提倡醉酒的诗……这种东西是不是代表一个知足安分寡欲摄生的民族文化?”[5]

(2)梁漱溟对文化路向的划分根本不能成立,其对文化走势的判断根本没有依据。梁漱溟将文化分为物质的文化、社会的文化、宗教的文化3种,然而就全体而言,没有文化不包含这3方面的内容的。陈序经认为,“然而他忘记了所谓文化本身上,是包括这3方面以及一切的言语种种。在每一种文化中,都可寻出这各方面,而各方都有密切连带的关系”[6]。至于梁漱溟对西方、中国、印度3种文化先后顺序的理解,众多著作都指出其不过是不明就里的臆断。

第二,就全盘西化论而言,现代新儒家一直对此持否定的态度,而对梁漱溟的文化路向说进行反思的其他学者也不在少数。新儒家往往从民族感情、本土文化立论,这已为大家所熟知。而建立在现代理性之上的批判则首推自由主义者殷海光。殷海光对胡适西化的主张和陈序经全盘西化的主张进行了批判[2]。殷海光从全盘西化有否必要和全盘西化有否可能2个方面阐明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1)全盘西化没有必要。殷海光指出,全盘西化的必要条件是“西方文化百分之百的‘好’,而中国文化百分之百的‘坏’”[1]。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西方现代文化具有众多里层的病况,其在“精神内容”上逐步走向空漠、在社会生活上逐步“货化”、技术化和自动化[1],其对人性的戕害不一而足。因而,西方不是天堂,中国不是地狱。(2)全盘西化不太可能。殷海光认为,“一个文化分子有它的基本性格结构。一群文化分子有它的基本模式性格结构”[1]。如果一种文化要全盘接受另一种文化,则必须彻底改变这种性格结构,这当然是极其困难的。“主张‘全盘西化’的人士不明了文化的变迁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化特征的吸收也不是说要吸收就能吸收的。”[1]这其中有其内在的连续性,正如余英时所说:“文化虽然永远处在不断变动之中,但是事实上却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一旦尽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2]

由此可知,极力维护传统文化和彻底主张西化的观点都不可取。但是中国文化的重建却刻不容缓,那么中国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呢?这一关乎民族未来的重大课题断然不是只言片语、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笔者断然不敢企望能够给出解决的方案,只是想就中国文化的出路提供些许浅薄的意见。这些意见归结为一点,就是要重视文化创新。这种创新不是要推倒一切,另起炉灶,而是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的必要、核心与原则

人作为适应环境的产物,其文化也是需要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更新的。环境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必然要求文化有所创新。那么中国文化到底该如何更新与发展呢?也许这个问题过于宏大,以至于我们难以找到入手处和突破口,在许多具体的问题上也是见仁见智、意见纷纭。抛开具体细节不论,在文化创新的核心问题和基本原则上却急需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共识。只有这样,文化创新才能在纷争之中不断前行。

(一)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的必要

中西交会是近代以来的历史趋势,中西文明必然在接触和竞争之中相互融合。“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1]的观念早已为历史所抛弃,与时俱进是变迁之中的内外环境对中国文化自身发展所提出的最高要求。

第一,我们正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社会结构、经济形态、生活方式到世界格局,时代日新月异,世界正在以加速的形式发生着巨变。急剧变化的时代、日新月异的世界正在挑战着我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这需要我们加以回应,更新文化形态,形成有效指导我们行为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而不至于在新的环境中无所适从、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说,中国文化要在新的时代继续保持自身的优势和影响力,继续为人们提供认知世界、进行社会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就需要因时而变、不断创新。

第二,文化创新,也是中国文化应对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各种不同的文化都需要彼此分享历史经验与生存智慧。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格局中显现自身的价值与魅力,获得理解与认同,就必须能够为解决当今世界各国种种问题提供思想资源,为世界的未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是进行文化创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资源充分发掘,服务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二)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的核心问题

余英时在《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中指出:“30年前克罗伯和克拉孔两位人类学家便检讨了160多个关于‘文化’的界说。他们最后的结论是把文化看作成套的行为系统,而文化的核心则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2]这其实已经明确地指出了文化创新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念的更新。

近代以来,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现代化已经在不断地深入。但这种现代化不等同于西化,尤其是在思想文化上的现代化更是如此。在中国文化传统之中,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珍视的、富有特色的价值观念,学者们对此也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人和天地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对于自我的态度、对生死的看法等等[2]。它们维系着古老文明的成长与发展,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提供了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理念与制度安排,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要素。比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而不同”、“仇必和而解”的理念,对于消弭当今世界各种对立与纷争具有重要意义。又如,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强调人与宇宙万物的和谐共处。这与西方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具有互补性[7]。

(三)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的基本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至关重要而又宏大无比。面对这一事关民族未来的重大课题,急需确立能够为当代学者所广泛认可和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殷海光曾就研究中国文化提出了三大主导条件:第一,现代逻辑的工作者所说的逻辑;第二,自休谟以降的经验论者所说的经验以及美国实用主义者所说的实用之结合;第三,必要时的价值观念,尤其是道德价值观念[1],即必须充分运用理性的力量,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再辅以价值观念的判断。然而,当代学者在价值观念上的纷争实在不亚于在中西文化上的纷争,故而本文不过多地阐述价值观念的原则。除此之外,必须坚持理性的思维,必须坚持现实的问题导向。

坚持理性的思维就是坚持科学的思考方法。而“就中国文化重建的方向而言,民主与科学确代表现代文明的主要趋势”[2],“一方面肯定‘五四’的启蒙精神,另一方面超越‘五四’的思想境界”[2]。“五四”高举着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但时人对民主和科学的理解都流于表面。就科学而言,时人只看到了器用层面的技术,而没有注意到其背后的理性思维。殷海光指出:“我们这个社会,虽然在器用方面许许多多人欢迎科学的产品,特别是美式事物,例如电冰箱、电唱机、自来水笔、尼龙丝袜等等;可是,同时却拒绝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态度及科学的思考方法。”[8]这种还没有被广泛接受和消化的“科学的思考方法”就是理性。邓晓芒认为,中国当代启蒙的任务之一就是从“科学”深入到“理性”[9]。由此可知,惟有当理性之光普照神州大地时,我们现代化的深入才真正开始。

坚持现实的问题导向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我们发展与更新文化,应当坚持问题导向,从现实问题出发,清醒地分析我们的现实处境,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深刻了解社会的需要,善于从现实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围绕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案。我们必须彻底打破古、今、中、外的界限,一切以现实为根据。“我们运思在求通,求通在求解决问题。既然如此,我们只要想通的就行,管它古、今、中、外、乐观、悲观做什么呢?”[1]对于我们文化传统中已有的资源,我们需要认真地梳理、继承、利用,把握其精神实质,服务、应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离开现实问题导向的文化继承是抽象空洞的,也是难以成功的,围绕现实问题的解决,文化继承才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同时,对于我们已有的文化传统之中缺乏的、薄弱的内容,我们要勇于承认缺陷,努力弥补,以兼容开放的心态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使之为我所用,促成我们现实问题的解决。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只要我们提升文化创新的能力,建立鼓励文化创新的机制,数量众多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就一定能够源源不断地涌现,从而促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价值观念的更新为核心问题、以理性的思维方式、现实的问题导向为基本原则,我们一定能成功地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

四、结语

通过梳理和检视近代以来学界对中国文化出路的研究可知,文化传统的现实和现代化的方向是确定无疑的。全盘西化、极端保守和折衷中西都无法解决中国文化的问题,而其真正的出路在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是必要而迫切的,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以价值观念为核心、以理性思维、现实的问题导向为原则。经过现代创新的中国传统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真实展现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2]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M].北京:三联书店,2004.

[3]张东荪.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C]//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合肥:黄山书社,2008:84-96.

[4]严既澄.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C]//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合肥:黄山书社,2008:96-107.

[5]胡适.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C]//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合肥:黄山书社,2008:108-122.

[6]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肖永明,张天杰.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中的对外文化传播[J].现代传播,2010(5):6-10.

[8]殷海光.思想与方法:殷海光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9]邓晓芒.儒家伦理新批判[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Modern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XIAO Yong-ming, DAI Shu-hong

(Yuelu Academy,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Hunan, China )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 innovation; value; problem-oriented

作者:肖永明 戴书宏

文化全球化探讨论文 篇3:

管理哲学视域下的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摘 要:本文主要对管理哲学视角中的企业文化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国内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其相关原因。笔者针对提出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和意见,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情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管理哲学;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内开始渐渐重视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论,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国内企业家根据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案例以及国内传统文化成果,开始了自己对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几十年来,国内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依旧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欠缺,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仅仅停留在想象阶段,并没有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效力。近些年来,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就是对这种企业文化不一致的反应。

一、企业文化和管理哲学的定义与两者间的相互关系

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呢?所谓企业文化就是指在现有的整体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经营,在企业领导者不断的提倡下,经过企业的实践所产生出的,为企业的员工们所认可的价值观点,行为标准,道德标准,工作风格,企业习惯等等的总和。企业文化实际上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物质层面,第二个层面为制度层面,第三个层面为精神层面。企业文化能够给与企业员工指引,激励他们更加积极的工作,协调企业内部的矛盾。总之,企业文化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那么企业管理哲学又是什么呢?管理哲学主要是指企业经营管理者借以帮助自己进行经营,指导整个企业运转的实践价值观念。管理哲学的内容涵盖非常广泛,它包括道德标准,也包括思维方法等等,它是一种运用于企业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其具体表现如下。

1. 企业管理哲学中有着对企业文化内涵的认知,在企业管理哲学的视野里,管理是企业文化的关键部分,它对于企业的日常运营有着决定性作用,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2. 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企业管理哲学。企业应该利用文化特有的强大凝聚力使员工产生强大的企业归属感,使员工产生更强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企业可以利用企业文化来白管理哲学应用到实践中,帮助企业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将管理目标付诸实践。

根据这两个因素的相互关系不难发现,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而言,企业管理哲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管理哲学视角下的国内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一)国内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在,作为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开始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而国内企业尽管也已经渐渐具备了对企业文化的正确认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也注意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但是很少由企业能够将这种建设坚持到底,大多数国内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兴趣都是三分钟热度,缺少长久坚持的韧性。比如曾经非常著名的巨人集团。该集团的创始人史玉柱曾经是国内改革开放的先头军,他一手建立的巨人集团在九三年就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强大的计算机企业。很多国家领导人都曾经到该企业视察。就在巨人集团发展迅猛的关卡,史玉柱决定带领整个军团进军房地产市场。但是,在这个过程里,企业管理变得越来越混乱,企业氛围也渐渐地变得浮躁。这个时候集团高层认识到需要对企业进行改革,但是改革的阻力又非常巨大,这渐渐使巨人集团陷入发展的泥沼,最终在九六年,巨人集团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企业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文化在这样的局面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强。这也就促使企业文化成为国内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不少企业正是利用了企业文化这个法宝促使自己走向了成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专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不过国内却很少出现一直维持良好发展状态的企业,那些经过漫长努力,好不容易获得成功的企业往往也只是享受三五年的风光就消失在市场的汪洋大海里。这样过分快速的企业更迭暴露出了国内企业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漏洞阻碍了他们的长期发展,也对国内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这里所说的漏洞和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对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直接照搬,并未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2. 仅仅将企业文化当做一种宣传手段,缺少对企业文化的必要重视和建设。

3. 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构思仅仅停留在想法的层面,并未将其付诸实践。这些企业的价值观点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些观点却并没有得到员工的认可,这就导致企业文化无法对实践产生任何影响。

4. 过分追求文化建设的物质层面与制度设计,精神建设并未跟上前二者的发展脚步。

5. 有些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仅仅注意物质利益,忽略了企业文化对人的影响,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国内企业的企业文化并没有真正做到价值传递,他们所宣传的文化并未得到企业上下的认可,这就使企业管理缺少必要的规划。再加上有些企业单纯强调制度建设,过分重视经济利益,没有给与员工必要的人文关爱,这就渐渐使企业内部缺少必要的凝聚力。

(二)国内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

国内企业文化建设环节里存在的问题导致其变成了空想,这种企业文化根本无法对日常的经营管理产生良性影响。企业文化能否真正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帮助企业上下团结一心,共同谋得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文化的设计蓝图能否真正落实在日常的工作中。从目前来看,大多数企业由于自己的规模变大,领导也会越来越重视自己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当企业文化无法和企业管理实现统一的时候,企业文化就变成了一张空头支票,毫无意义可言。近几年由于企业价值观念问题暴露出的丑闻不胜枚举:三鹿毒奶粉事件,苏丹红一号事件,地沟油事件等等。这些企业常常有着非常完美的企业文化构想,他们为员工和社会允诺了非常美好的企业发展蓝图,但是其实际工作却和其宣传的文化背道而驰。究竟是怎样的原因导致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呢?

对此,国内很多专家和业界人士进行了探讨,他们总结出的原因有很多。一些人觉得是因为管理者本身并没有对企业文化产生正确全面的认知,这就使企业文化建设根本没有联系企业的自身情况,难以付诸实践。另一些人认为,这是因为国人固有的封建观念产生的影响,保守落后的状态阻止了先进的企业文化观念的最终落实,一些企业家并没有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他们习惯于一切向钱看。还有些人觉得这是国内经济体制上的欠缺导致的困难局面,企业文化很难在实践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

这些原因不无道理,他们都是国内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但是这些原因并不是真正的致病菌。国内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最重要的症结就是企业管理者本身的管理哲学存在着较大的偏颇。马克思主义里有一个常见的观点叫做:意识能动性。它告诉经营者,任何企业的决策都将最终影响企业的管理行为和日常运转,企业本身坚持着怎样的管理哲学,就会有怎样的企业行为。尽管对于企业文化,社会上存在着很多的不同认知。大部分的经营者认为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每一个企业都有着自己的企业文化,不同的地方是,有的企业的企业文化发挥的作用是积极的,有的企业的企业文化所发挥的作用是消极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良好的环境进行促进,企业内部也并没有达成建设共识,这就使建设本身缺少必要的动力。国内的不少企业为了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和信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夺一片领地,纷纷向消费者宣扬自己企业的良好形象,告诉消费者和整个社会,自己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意识,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可是,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真正将这些观念留在自己的脑子里,他们秉承着浅薄的功利主义观点,在日常经营中仅仅是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进行生产,在这样的企业管理哲学指引下,企业是不会和他们构建的企业文化共同行动的,这样的企业没有任何社会责任观念,他们的生产活动也不会对社会负责。因此,国内的企业文化和企业行为存在较大出入的关键就是企业管理哲学本身和企业宣扬的形象观念上的出入。

企业文化应该是企业内部所有的人都坚信且遵守的信念,它是企业日常管理的指路灯和大方向。现在国际上一流的企业都有着自己坚定的企业文化,比如百事可乐,肯德基,家乐福,尼康等等。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国内出现了不少本土的优秀企业,比如美的,华为等等。这些企业也有着自己特别的企业文化,他们用符合国内市场需求的经营管理哲学,进行自己的文化建设,在市场的大潮中屹立不倒,获得了成功。

三、小结

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企业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企业经营者应该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注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行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充满社会责任意识的管理制度。这样才可以激起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企业长远的发展和运行下去,成为市场中常青树和不倒翁。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过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依旧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欠缺,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仅仅停留在想象阶段,并没有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效力。本文主要对管理哲学视角中的企业分化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国内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其相关原因。笔者针对提出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和意见,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情况进行了分析。总之。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而言还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峰.管理哲学视角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2] 罗俊臣.哲学视角下的我国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1(09):63.

[3] 贺严.哲学视角下的企业文化构建[J].商业时代,2011(06):88

[4] 刘兆峰.管理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呼唤[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06):66

作者:马潇琦

上一篇:机械臂系统设计论文下一篇:国际化大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