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2024-05-02

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精选11篇)

篇1: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在当下西方主导下的.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呈现出深刻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同一性的冲击.为顺利发展我国先进文化,就需要我们经常开展文化对话,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进行文化批判,清除错误文化思潮的影响;实现文化的综合创新,创造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

作 者:郭国祥 郭曙岩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桂海论丛 英文刊名:GUIHAI TRIBUNE 年,卷(期):2006 22(1) 分类号:G03 关键词:全球化   民族性   世界性   先进文化  

 

篇2: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各国经济发展,而且给各国的政治、文化发展也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同时也使中华民族文化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在全球化浪潮下,我们必须坚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应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中华民族能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立,一个民族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使本民族文化振兴和发达,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此外,我们一方面要弘扬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又要防范民主中心主义,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民主中心主义是必须摒弃的一种错误思想观念。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华民族文化;文化自信;民族中心主义

【正文】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理论最初虽起源于经济领域,但其影响却大到涵盖着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这是一个不可逃避也不可逆转的过程。中国是一个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的国家,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应应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如何建立民族自信,怎样防范民族中心主义?本文就这些问题在此略陈己见。

(一)全球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为中华民族文化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方面,全球化浪潮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经济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某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观念表达。如果一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被改变,那么,作为上层建筑文化也必然会随之改变,经济全球化决定了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仅是货物、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国际间的频繁流动,而且也带动了文化产品、文化资本和文化价值观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导致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学艺术、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交互碰撞,促成了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指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生活方式、消费模式、观念意识的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和相互转化,从而在文化发展方面呈现出某种同一化趋势。随着全球交通的更加便捷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的交往日益密切,促进了世界范围内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使各国文化消费种类、文化消费时尚、文化价值观念日趋国际化,这有利于各国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销售,从根本上推动文化产业韵快速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美国是全球文化产业的龙头,其他发达国家如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我国也可以抓住这个难得的良好机会,大力弘扬本民族文化,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也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以产业化形式为国家经济发展作贡献。瓷器、丝绸、大熊猫、毛笔字、孔子学院等这些“中国式”产业的国际化都体现了文化全球化为中国带来的机遇。同时,中国文化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世界各民族文化,融汇百家,博采众长,使文化更加现代化,多样化。

另一方面,文化全球化又给中华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1-

传统思想观念和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全球化趋势下文化多元化对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的冲击日益显现,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经济和科技优势,以其文化强势,竭力传播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鼓吹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由于西方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有优势,使得依托网络传播的文化交流失去了对等性和相互性,变成了不对等的和单向的渗透,从而使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文化认同困境产生。伴随全球化而被推销到全世界的不仅仅是牛仔裤或美国大片等实体商品,同时还有这些产品所附带的美国文化。这会削弱中国的文化基础,使输入西方文化的地方出现了文化的混乱,表现为目的的丧失、道德的冷漠、暴力的嗜好和传统的破裂。面对美国影视文化不停顿的狂轰滥炸,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正在遭受严重的扭曲,甚至遭受一场严重的劫难。文化的侵略扩张使我国社会变得极度脆弱,抹杀我国民族文化自身的本质特征或文化身份。

(二)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承挑战的根本措施:民族自信的建立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要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原则,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优秀文化,这应该是全球化背景下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一步。此外,我们要学会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更加丰富新时代的中华文化。同时,我们应将中华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与其他文化共建当代的世界文化。但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最根本措施还是民族自信的建立。一个民族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不仅关系着民族文化本身的振兴和发达,而且关系着整个民族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只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正确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世界大国兴衰成败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强大,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国防力量等硬实力积累的结果,而且也是文化、教育、心理等软实力发展的结果。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的同时,更加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能把文化看作仅仅是从属于经济的附属,更要把文化看作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赋予更加重要的地位。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华民族以举世无双的生命力,创造了五千年之连绵不断的悠久历史,形成了厚重的中华文明。我们要以批判继承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忠实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着眼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创新,积极倡导和发展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正确处理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作为后发展中的中国,置身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仅仅有利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的物质层面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西方政治制度、道德思想、价 值观念等文化层面的冲击和挑战的风险。

中国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更是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只要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先进文化,激发创造活力,我们就一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民族就一定能以“既富且贵”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民族中心主义需防范

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是一种认为自己文化优于他文化的信条。①广义上说就是轻视其他群体的成员。美国社会学家孙墨楠(William Graham Sumner)给它下的定义是,“以其个人所属群体为一切事物的中心为出发点来看待事物,对其他所有群体则按照自己的标准把它们分成等级„„每个群体都认为只有自己的社会习俗是恰当的,看到别的群体有不同的社会习俗,就会嘲笑。”总之,它是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偏爱本群体的生活方式,以自己的生活方式为标准,用否定的态度,否定或贬低其他民族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成就。所有文化及其成员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民族中心主义,人类学被认为是一门民族中心主义最少的社会科学。

以前,由各种族形成的各个文化群体之间由于地理的隔离,导致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甚少,不同文化之间无法客观地相互认识和评价,就产生了这种有自大倾向的民族中心主义。

对民族和国家来说,民族情感是一种纽带。这种纽带通过扩展个人活动领域,使权力有可能加强,并通过设立明确的理想来扩大合作的群众数量。这种情感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面。但是,这种情感无论在各处都表现出对外有一种攻击性的偏执,极其强调和注重自身的价值和利益。由此,民族中心主义产生。也就是说,对它族的歧视没有任何理性原因,只是一种情感,赞扬本族的优越,以激起成员的团结。这种情感如果过度,就可能引起群体间的冲突。

防范民族中心主义应做到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和胸怀接纳世界各种不同文化。要认识到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不可重复的独立的体系。一切文化价值都是相对的,各民族文化在价值上是相等的。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应该摒弃的思想观念。

【尾注】①民族中心主义定义出自百度百科。

参考文献:《全球化浪潮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李素萍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陈海燕

篇3: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文化,文化发展

伴随全球化不断深入, 坚持民族性与着眼世界性向来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文化建设、尤其是在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上必然会碰到的矛盾。民族文化正面临各种文化挑战, 是固守传统、安于现状, 亦或迎难而上、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重构, 已客观而现实地摆在理论工作者和少数民族同胞面前了。尽快实现传统民族文化向现代化、全球化的整合与转型, 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或国家能否在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赶上时代潮流并走在世界前列。

一、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

1、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冲击

民族文化不仅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 也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20世纪末以来, “全球化”成了内涵最丰富、流动最强、使用最频繁的词汇。它或指一种社会现实, 或指一种利益体系, 或指一种交流框架, 或成为一个重要学术范畴。它被用于诸多学科、各种情境, 表达这样的情况:今天的我们,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品、资本、人员、知识、犯罪、时尚、信仰等因素都进入快速发展、不断密集的相互联系和依存的全球化系统中。如果说现代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本质, 那么全球化则是背景。放眼周围世界, 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交通全球化、文化交流全球化等无处不在。与世隔绝、独立发展已成为过去, 全球化使人类文化竞争的舞台扩大, 种族与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受到冲击, 我国少数民族必须知难而上, 在全球化舞台上展示自己, 重塑自我。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局限性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历史积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 发展缓慢且不平衡, 多种社会形态并存, 反映在文化发展上, 也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由于地处偏远地区, 与外界交流较少, 民族文化难以及时更新。这都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某种程度的封闭性与落后性。落后与贫穷是多方面的, 经济贫穷会导致文化贫穷, 导致制度和价值观变革的缓慢。非商品性的观念历经积淀, 作为传统观念会影响民族地区市场观念与市场机制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此外, 迷信、过浓的宗教观念与信仰, 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制度层面上, 传统的社会组织制度, 如藏族政教合一制度, 蒙古族盟旗制度等彻底改变需要较长的过程。一些传统习惯与制度可能在一些方面表现出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冲突, 在整个社会的法制化中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发展的目的是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重构

传统文化需要发展、转型, 事实上转型已经开始, 改革开放以来,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王希恩认为, 我国传统文化现状是“复兴、衰退、变异”三种现象并存。创新并不是消灭民族文化, 更不是消灭民族, 而是民族文化传统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延续, 重构的文化依然是民族的。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动力, 落后的民族文化则是民族发展的羁绊。

二、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时代取向

民族文化发展是时代必然。但怎样发展、转型取向又是什么, 需要进一步探究, 初步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科学化

现代文化的基石是科学, 它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基础, 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之源, 人们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了自己。创新、自由、理性的核心科学精神推动了时代进步, 开放、纳新才能为本民族文化注入新活力。但现代科技在少数民族地区着实落后了, 教育与人的科技文化素质也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普及科技知识、发展教育、实现人的现代化成为民族发展必然的选择, 否则, 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就难以形成。

2、理性化

现代文化的重要特征是理性化, 它是近代以来文明进步的成果。“‘理性’或行动合理化, 指人们将来自经验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使其上升为能反映事物及现象内部必然联系的理论, 然后在此理论指导下选择行动目标和手段改造世界的过程。”判断、选择用理性而非情感与传统, 是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必然要面对的。要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提高民族文化品味, 净化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存活的环境, 鼓励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3、普同化与多样化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是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反映。随着现代化、市场化与全球化的深入, 几乎所有民族都被卷入现代化浪潮、纳入全球化序列。文化与民族互动增强, 文化的相互吸纳与借鉴使原先狭小的地域与民族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民族传统文化被普同文化以强大的力量冲击, 增强了人类文化的统一性;但另一方面, 伴随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深入, 受到同样重视的还有文化多样性、种族与民族多样性, 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意义得到放大, 人们更加珍惜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以保持民族个性发展。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化能保障该地区的精神, 它能带来当地发展的灵感, 从而孕育出新的生存知识和发展技艺。总之, 要在承认文化多元性的同时, 主动选择主导性文化, 即普同化。

三、结语

在全球化越发强烈的今天, 我国民族文化建设日益重要, 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要在合理继承自身文化和必要借鉴其他文化的互动中, 以及尊重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与时俱进, 创造性地建设有竞争实力、有发展活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牢牢抓住机遇, 勇敢面对挑战, 多措并举, 维护民族文化的安全, 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发展民族文化, 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利生.民族社会学[M].民族出版社, 2009.

[2][美]本尼迪克特, 著.文化模式[M].王炜, 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3]岳天明.中国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篇4: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目前,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全球化进程深入推进使国际交往日渐频繁,所涉及的领域与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在文化交流方面,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因互相影响而逐渐出现趋同、融合的态势,也正因此,国家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越来越少,民族文化发展面临严峻的威胁与挑战。

一、全球化

虽然全球化的发展得到了世人的广泛认可,但目前对全球化仍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国内外众多学者把全球化看作一种世界发展进程、状态或趋势。笔者认为,全球化就是人类社会不断打破地区、民族、国家和主权的界限,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普遍交往,世界上各国、各民族相互影响、彼此依赖度增强的过程,其终极目的是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实现多样化与一体化的统一。全球化的实质是市场经济机制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和深化,由此逐渐形成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体系,并促使各国政治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互动。

二、文化全球化和民族文化

(一)文化全球化

目前,文化全球化也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因为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无论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还是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了。我们可以把文化全球化理解为人类文化生活达到一定高度的社会化状态,是人类的文化行为超越民族国家疆界的大范围活动,包括语言、文字、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各种文化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是民族文化高度依存与融合的一种现象。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各文化体之间会存在互相交流、碰撞、冲突、融合等复杂的关系,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交织并存。文化同质化,是说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共通的内容被逐渐放大的一种过程和走势;文化异质化则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中独特的、个性的内容逐渐彰显的过程和趋势,这个过程会充满冲突、摩擦和斗争。总之,文化全球化既不是脱离文化的同质性而追求文化的“绝对差异”,也不是完全抹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追求绝对的同一。

(二)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通常指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它既包括住宅、饮食、服饰、生产工具等物质文化内容,也包括宗教、艺术、文学、风俗、节日等精神文化内容。民族文化是对民族历史、民族传统、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素质的综合反映。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但同时又存在着超越各个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认知,如对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重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价值准则的认同等。所以,我国的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同一性和相对稳定等特点。

三、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对民族文化而言,文化全球化有这样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之间互动交融的进程和趋势,即指总体的文化全球化;二是指民族文化自身内容、形式或特征向全球扩展的进程和趋势,即民族文化的全球化。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都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民族文化是文化全球化的基础元素,没有民族文化也就不会有所谓的文化全球化。所以,民族文化的个性、独特性绝对不能丢弃,必须不断传承发扬。文化全球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如果民族文化不参与到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势必会丧失发展自我的机遇与条件。因此,民族文化要通过融入文化全球化来更好地发展自己。

四、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在全球化浪潮中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尽管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有了新的进展,但目前看来国际文化交往仍然存在不平等的一面。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但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也面临着种种危机与挑战。

(一)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威胁

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更加方便快捷,于是大量西方文化通过各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对我国传统文化构成一定的威胁,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产生影响,产生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比如现今中国的青少年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越来越西化,最突出表现就是越来越崇尚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却遭到冷落。

(二)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

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大力倡导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导向多样性,其实质是在向国际社会传播西方的文化观、价值观、政治理念和生活方式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了冲击。以“好莱坞大片”为例,它不仅仅是为了让观众了解美国的艺术制作和震撼人心的恢弘场景,更主要的是传播他们的文化价值理念。中国每年都会进口多部“好莱坞大片”,久而久之,影片中所要传达的西方价值理念难免会对一些中国观众产生影响。

(三)文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对一国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重大,甚至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较早地进行了科技革命,拥有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较发达的信息传播系统,它们凭借其先进的科技以及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优势,向外传播其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四)文化产业发展困难

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拥有强大的文化实力,谁就更容易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当前文化产业成为后起之秀、实至名归的朝阳产业,被各国视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于是各国纷纷将目光投向文化产业,争夺文化的制高点。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虽然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其商品转化率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仍处于弱势地位。

nlc202309081516

五、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措施

尽管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面临种种危机与挑战,但我们又不能脱离全球化的浪潮,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顺应潮流,迎接挑战,以更好地发展本民族文化。

(一)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不能闭门造车,把自己与世界隔绝开,盲目地把世界上其他民族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排除在外。自我封闭最终只能作茧自缚,被世界抛弃。所以,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合作,在保持本民族文化属性和民族特色的前提下,不断汲取世界上其他优秀文化的营养成分补给自己,做到“以我为主,洋为中用”。我们不仅要学习其他国家发展现代文化的经验,也要学习他们保护民族文化和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的经验和做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扩大我国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二)继承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不仅承载着这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文化创造成果,而且还能为这个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方向指引。一个民族若不能保留发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便会失去发展根基,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始终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才能更好地立足于世界,就像鲁迅所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支柱,但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精华与糟粕的共生体,所以我们要继续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中适应时代潮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能代表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的精髓,摒弃落后、消极腐化的内容。

(三)提高国家文化安全意识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它关系我国经济、政治等其他方面的安全。为此,我们必须提高文化安全意识,建立文化安全预警机制,充分考虑文化领域可能出现的危机并采取相应的危机解除办法。对文化传播媒介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可以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做法,对于外国进口的影视资料要有严格的审查和准入制度。此外,要加快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文化与技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作用。

(四)大力支持培育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柱和物质基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和技术的支持,我们首先要培养这方面的知识性和技术性人才,然后着重支持培育一批能代表中国文化实力和特色的文化企业。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要坚持原创,既要体现民族特色又要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在文化产品的推广和传播上,要充分利用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打开广阔的网络市场。此外,还要重点加强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清除制度障碍,去除不必要的环节,从而更好地调动人们参与文化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文化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篇5: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锁定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民族文化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了世界发达国家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中华民族文化产业目前所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发展中国的民族文化产业的四条应对策略.

作 者:金毅 Jin Yi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管理学系,广东,广州,510665 刊 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5) 分类号:G03 关键词:全球化   民族文化产业   创新  

篇6: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文章从分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入手,揭示强势语言传播与普及对弱势语言及其文化构成威胁的一般规律,然后在美国语言学家Kachru有关世界英语的理论框架内,探讨英语在核心、外围和延伸国家内对其他民族语言及文化所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得出英语全球化削弱全球民族语言及文化多样性的普遍性结论.文章最后指出,英语全球化的.确能促成众多民族在经济及科学技术上获得发展的机会,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民族语言及文化在和平与发展中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作 者:贺芸 HE Yun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DITION) 年,卷(期): 4(4) 分类号:G0 关键词:民族文化   全球化   民族语言   语言文化多样性  

篇7: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选择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选择

在科技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同时,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应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推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同时,更要注重弘扬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保持和发展中国文化的民族独特性.

作 者:曾煜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223 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5 37(1) 分类号:G03 关键词:全球化   同化   异化   交往   融汇  

篇8: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全球化,软实力,文化自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 自身不断的更新、进化而形成的一种共同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状态。中华民族精神是数千年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在生生不息的奋斗中逐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新时期以来, 席卷世界的“全球化”浪潮已经深入中国人的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全球化, 给各国、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创造了绝佳的环境, 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在全球化这把双刃剑下, 如何应对思想意识层面的影响、综合国力的比拼和多元文化竞争的压力, 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民族国家意识,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 西方发达国家向外推行其多元化的价值观念, 传统的民族国家观念和权威受到冲击, 民族凝聚倾向与民族离散倾向并存, 爱国主义精神面临滑坡危险。中国社会现在正处于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双重转型的阶段, 各种利益矛盾的相互交织呈现尖锐化的趋势。改革中必然经历的阵痛与外部影响的深入, 使得我国正处于意识形态相对不稳定的时期。对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的评判标准一旦失衡, 西方腐朽落后的反动思想就会入侵人们的意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国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中, 与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联系。民族精神在现阶段的发展即寓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 核心价值体系会组成广义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1]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深化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认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核心, 是维系中华民族与国家的最为重要的精神纽带。强化民族国家意识是警惕全球化浪潮下的意识形态“和平演变”的精神防线, 加强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 是民族精神当代价值的首要体现。

二、塑造中国形象, 提升国家“软实力”

国家竞争力最终取决于综合国力, 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表现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种类型。改革开放至今, 中国经济腾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相对物质力量的发展, 精神层面的竞争力增长不成正比。事实表明,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军事、科技等物质力量的比拼, 更是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在文化的全球化中推行一种强势文化, 实行文化霸权主义, 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化是一种权利的体现, 也可以被看做一种资源。民族精神是广义文化中的一部分, 是一种意识的凝聚物。[2]从对人的影响方面来说, 民族精神比文化的作用更持久、更深入。民族精神寄寓于民族文化当中, 民族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品格。在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需要立足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 打造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形象, 也要在世界领域推行中国风的文化和思想。近年来, 中国与世界融合更加深入, 众多大型世界性的活动在中国的举办, 刷新了中国在世界的形象, 让世界了解到一个新的中国。这样一个全新的中国形象, 与中华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

三、加强文化自觉意识, 建立健康向上的文化导向

全球化进程当中, 西方国家所代表的现代化仍然是所有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希求的目标。但是片面强调速度带来的是不均衡的畸形增长, 增长不等于发展, 现今社会面临的问题令我们反思现代化本身的固有缺陷。特别是在精神文化层面, 社会风气恶化、道德滑坡, 低俗的快餐文化大行其道, 人们面临着信仰的缺失和价值的失落。真正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 人文精神的发扬最终仍然要落实到文化建设上。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 具有与本土历史一脉相承的连贯性, 同时也立足当下, 面向未来, 具有与时俱进、除旧布新的时代性。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弘扬民族精神, 能够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保有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独特价值;也能够以开放的态度包容外来思想、文化, 在不断前进和变化中发展出适应于当前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立足于民族精神, 发展本土文化, 召唤的是一种文化自觉意识。所谓文化自觉, 包括了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创新三个方面。[3]以文化自觉意识为基础, 发展本民族优秀文化, 抵御西方不良文化倾向的影响, 建立健康向上的文化导向, 最根本的要依靠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参考文献

[1]温静.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3 (02) .

[2]班秀萍.价值观念民族精神文化产业——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三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07) .

篇9: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关键词 全球化 民族性 比较教育

1 教育国际化所提出的问题

首先,教育国际化使世界各国家在教育制度的制定上越来越受一个共同所认可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国际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愈来愈频繁,某一个国家的某一项领先的教育理念会迅速地在全球范围传播开来。然而,另一方面却不得不说,当下的教育国际化并不是一个真正公平的过程。西方国家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所处于的领导与支配地位是十分明显的,第三世界的国家大多处于不利地位。全球化对教育的第一个重大的影响,就是在“欧洲建立了一个为世界普遍所认同的国民教育制度,并将国民教育制度输送并强加给了其他的国家”。①对于第三世界的国家来说,教育国际化则意味着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发展中国家出于本国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与发达国家进行信息交融、资源互补的过程中,被迫地接受被强加的理念,其本身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则受到冲击,自身的文化传统的发展在面临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面临不小的危机。

于是,教育国际化带来了新的难题:教育国际化是否意味着国家民族性教育模式的终结?教育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根本途径,教育做不好,强国大国也就无从谈起。该如何设置教育体系,如何导向民族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何承担复兴中华民族伟大使命,如何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是我国当代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 民族性的基本内涵

2.1 民族性的发展与演进

民族性概念的提出是在比较教育的因素分析方法研究阶段。这个阶段是整个比较教育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阶段。这期间,人才辈出,涌现出萨德勒、康德尔、汉斯等一批著名的比较教育研究者,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身处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拥有着共同的比较教育思想和方法论,其核心即为民族性。

民族性研究的先驱者是英国的萨德勒爵士。他的主要意图是想用比较和历史研究中获取的经验来影响英国教育政策的制定,虽然考察别国教育制度的目的是加深理解和改进本国教育制度,但绝不是认为或者暗示一种教育制度可以适用于每一个相似的国家,基于此看法,萨德勒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出现了民族性概念的萌芽。

康德尔的民族性观点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他的导师萨德勒爵士。他认为,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观念和文化不同,他们对各种情况和问题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他们会以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类似的教育问题,由此而产生了不同的教育制度。换言之,民族性是教育制度的基础。②但在康德尔的民族主义问题和民族性的阐述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汉斯综合了萨德勒和康德尔的观点,但是与前两者不同的是,汉斯的民族性研究没有局限于历史法,他在证明有关黑人和白人在智力上不存在差异的观点上就运用了心理学智力测验结果。汉斯的因素分析法是他的历史法的实际体现和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历史法和其他方法的融会贯通构成了汉斯独特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2.2 民族性对于国家教育的内涵

每个独特的个体都具有差异性,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才造就了各种各样不同性格的人一样,国家也是如此,而这一点的体现就是民族性。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它的发展和改革都不能脱离本国的实际情况而完全照搬别的国家的现成模式发展。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有着不同特征民族性的教育。各国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教育制(下转第5页)(上接第3页)度的设置都应当体现出本国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等特性。教育必须担负起保存本国民族文化的使命,在当今世界,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世界性。也正是因为具有了民族性,世界没有大一统,才具有了世界交流的必要。

乌申斯基说过,“一个没有民族性的民族,就等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③民族性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唯一可以依托的因素,只有依据本国民族性发展的教育,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果教育脱离民族性,那么它就没有生命力,仅仅是一个躯壳而已。

国家教育应当围绕国家利益为中心,而民族性教育能很好地贯彻这一点。民族性教育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把民族观念同国家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民族性载体的民族与国家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两者互为载体,民族为了保卫文化共同体的边界,需要成为国家,而为了建立统一的文化,国家也需要树立民族性。因此,具有主权地位的国家建立,是民族性的最高体现,捍卫国家主权也成为民族性的主要目标。作为民族意志而体现的民族性必然本能地与维护国家利益相关,忽略国家含义的民族性概念也是不完整的”。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注重教育的民族性,建立有本国特色的、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

3 民族性的现实价值

第一,我国应该根据中华民族的特点来建立教育体系,不能生搬硬套别的国家的东西。教育体系的设立一定要注意民族性、本土性。许多发展中国家或者欠发达国家都曾经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这些国家在二战之后虽然纷纷走上了独立的道路,但是其按照发达国家建立起来的教育模式却没有随着殖民地的消失而改变,这种比其本国先进的教学模式反而被当作追赶发达国家的有力手段而不断加强,使得这些国家对西方国家的依赖性日益加强。当今的教育国际化更是加重了这种影响。

第二,在建立我国教育模式的同时,忌盲目排外,要对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众所周知,清朝的闭关锁国制度是导致近世纪来中国落后于世界的主要原因。闭门造车,只会是我们的视野越来越狭窄。在一个开阔的视野下,进行教育问题的研究、争辩,可以厘清教育模式建立中的思维和逻辑,笔者认为这是比较教育学研究的要求,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有利环境。教育会在批判性的借鉴中发展,尤其是我国教育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指导性需求,所以积极地批判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使之与本土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条有益的途径。

第三,在批判吸收外国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我国应该发扬改进我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上下传承五千年,沉淀了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等一系列的优良传统。我国在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体系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把这些传统美德融入进去。当然,我们也不能不加以选择地“一锅烩”,毕竟时代在发展,有些传统不见得会适应当前时代的需求。我们应当积极继承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对不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造或摒弃。

在教育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应当以本国的教育国情为基础,以民族性、传统文化为依托,借鉴国外的教育模式,移植国外的先进理论,使之与我国本土的教育理念、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适合我国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理念。目前,已经有学者关注到这些:“從传统教育理论中继承和改造一些有生命力的教育话语”。④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使我国的教育处于世界发展的前端。

注释

① 常新,史耀媛.全球化视域下教育体系民族性问题的再审视[J].理论导刊:2010(8):89-91.

② 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2,78,90.

③ 郑文樾.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1.

篇10: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摘 要

全球化的深入,使国际间的文化往来日益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以文化安全为核心的非传统安全观念日益凸显。我国正处在改革与转型、发展与复兴的关键期,维护文化安全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文化安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兴亡,能否有效维护本国文化安全、拥有本国特色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独立程度乃至独立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为此,要增强忧患意识,采取一系列战略对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观;建立和完善我国文化预警系统与安全机制;加强法制建设,运用技术手段,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法制和技术保障;发展先进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确立“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坚持与时俱进,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构建中国文化产业体系。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改革文化安全

目录

引言..............................................1 1 全球化与文化安全................................1

1.1 全球化的概念.................................................................................................2 1.2 文化安全的概念.............................................................................................2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3

2.1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积极影响.....................................................................3 2.2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消极影响....................................................................4 我国政府保护中国文化的策略......................5

3.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5 3.2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5 3.3 大力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6 3.4 建立文化预警机制,加强防范意识.............................................................6 我们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7

4.1 大学生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7 4.2 传媒学子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7

结束语............................................8 参考文献..........................................9

Ⅲ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引言

引言

当今时代,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大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文化安全已经成为继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之后的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文化对国家安全的深层次、多方位、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安全构成了国家安全的深层主题。文化安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兴亡,能否有效维护本国文化安全、拥有本国特色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独立程度乃至独立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西方利用一切手段对我国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受到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逐步转型,内部文化遇到外来文化的激烈竞争与挑战,出现了强烈的动荡。思想多元化对人们原有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同时,网络传媒的高速发展也大大加速了西方国家传播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渗透,使我国文化环境更加复杂,文化价值体系受到很大影响,文化安全遭遇空前威胁。因此,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民族独立性而不受外来侵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我们复兴中华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也是日前国内学术界高度探讨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更是我国政府和领导人高度重视和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全球化与文化安全

1全球化与文化安全

1.1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自从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方列强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掠夺和殖民贸易开始,全球化进程便得以启动并日益加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纷纷引起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

1.2文化安全的概念

文化安全进入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1993年夏天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外交》上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为标志,提出“在新世界里最普遍最重要最危险的冲突时属于不同文化实体人民之间的冲突”,从而引起了国际政治领域对于文化问题的广泛探讨,不可否认,文化深深影响着国家、民族交流、融合、碰撞。从而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影响了文化与国际政治的诸要素的关系,其中包含文化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究竟什么是文化安全?或者说文化安全的概念是什么?对这一命题的理解和把握,是我们研究文化安全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关于对文化安全概念的界定,关于文化安全的概念,胡惠林教授在其著作《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伦》一书中做出了这样的定义: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文化生存和发展系统运行和持续发展状态及文化利益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它是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为基础的集合,这集合形成的动力结构规定和影响一个国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的全部合法性与合理性的集合体。它既包括客观的存在,反映着一个国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免于威胁和危险的状态,又包括主观的心理感受,反映着主体对这种状态是否存的一种价值判断。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2.1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积极影响

首先,全球化使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得以加强,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在经济全球化的号召下,我国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正慢慢走出国门,向世界显示我们文化的魅力。像是如今风靡全球的孔子学院,向世人展示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它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全球化有利于我们吸收国外文化的长处,使我国传统文化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世界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和创造了很多的优秀文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运作技术等等。正是这些先进的思想观念给西方国家带来了优秀的文明成果,使得西方文明获取巨大的成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的平台,借鉴西方的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政治制度,从而不断完善我们的不足之处,更加解放我国人民的思想,增强人民的创新意识、科技意识等等。

再者,国外从不同角度审视和关注我国传统文化,这为我们思考和关注传统文化提供了新视野。当外国的思想家读到《老子》时,他们发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奇思妙想,发现了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才是人类持续发展的根本;从《易经》中外国人了解到世界的千变万化,但变化总是遵守某种规律。从《孙子兵法》中他们学习到了真正的战略战术方法,影响着现代国际的战争方式。而这些,都是我们不曾发现的。经济全球化下,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们的文化时,我们看待同一事物的视野越来越宽广了,我们的文化被剖析地也就越来越深刻了。3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2.2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消极影响

首先,西方凭借其强大的科技实力、资金实力对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虽然我国有川菜鲁菜粤菜湘菜等各大菜系,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各个城市的繁华街区处处可见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已经在深深的影响着未成年人的饮食习惯。柏油马路上穿梭不息的各种外国汽车更是人们买车时的首选座驾。电视荧屏上充斥着外国产品的广告宣传,总是在表达着同一个主题我们的就是最好的。

其次,经济全球化下导致了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争夺。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光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以致西方国家的娱乐业也开始窥视、争夺中国的文化资源。1998年夏季,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的影片《花木兰》,就借用中国的神话故事来表现美国的价值观念。在美国各地的商场百货、服装店、书店,带有中国元素的纪念品占有显著的地位。而韩国人也在200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端午节列为韩国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警示着我们要重视对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能任意他人随意掠夺我们的文化。

再者,某些国家利用宗教主义文化来达到分裂我国的目的。宗教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形式之一,同时,宗教本身也是当今世界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塑造因素。全球化背景下,国外的宗教运动以及宗教思潮正在影响着我国宗教的发展,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落实了宗教政策,各种宗教思潮及宗教文化在国内的传播迅速而猛烈,意图不轨的敌对分子打着“宗教”的幌子,利用宗教活动,在部分地区制造分裂,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事实上,打的是宗教旗子,行的是政治目的。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我国政府保护中国文化的策略 我国政府保护中国文化的策略

3.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便不断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引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并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体系,从这些政治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成功的。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整合社会成员价值理念,凝聚国民思想。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凝聚国民力量。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共同基础,是全社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3.2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就要做到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建设力量和传播者。首先党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领导者,要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提供保证、制定发展目标和各阶段的任务,带领人民走正确的道路;其次党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者,要站在文化的制高点,带领人民努力创造先进的文化。再者党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要向人民大众积极宣传先进的文化思想,科学知识,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共产党人长期的历史任务,更是紧迫的现实任务。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我国政府保护中国文化的策略

3.3 大力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

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从而增强综合国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情况看来,破除了就文化论文化、认为文化部门是非生产性单位的观念,确立起了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破除了就经济抓经济、就发展抓发展的观念,确立了“发展要吃文化饭,文化要吃市场饭”的思想,认识到文化也能够成为一个地方的支柱产业。

3.4 建立文化预警机制,加强防范意识

“所谓文化安全预警制度,就是指启动相应的国家机制,运用法律的、行政 的、市场的和经济的及其他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对那些可能危及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力量进行鉴定和识别,及时而准确地做出预先性和警示性的反应。”在全球化时代十分复杂的文化环境里,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始终把握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方向,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起中国文化应有的国际形象。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制度。之所以要强调这一方面,目的是针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全球化”,加强我们的文化安全意识,从思想上重视抵御西方的文化渗透活动,认识到文化渗透的危害。有效的预警机制就是要在对中国的国情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国文化发展的警戒线,对可能对我国文化发展构成灾难性后果的不良趋势进行分析,要能及时、准确地做出有效的反应。在政府牢牢掌握国家文化主权的前提下,有选择、有步骤、积极、适度地引进国际文化金融资本和输入文化商品,以满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以及日益增长的人民文化消费的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文化法律体系,根据关贸总协定及WTO有关文化投资自由化的原则,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实际出发,适当放开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经营权,使各种国际文化金融资本和跨国文化集团,在中国境内、在中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事文化产业的合法经营。6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我们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4我们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4.1 大学生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的重要组成,应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任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做出贡献。我们应当自觉拒绝外国的文化中的糟粕,吸收、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4.2 传媒学子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更先进的平台来宣传祖国的文化。应创造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开拓新型传播渠道,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充分发挥自身在文化创新领域的先进性作用,促进文化强国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加强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树立我的良好形象。当我们走向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时要时刻为想到为祖国的文化宣传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可以让自己的作品中多出现一些中国元素,让世界了解中国,展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我国人民的和谐理念,展现我国和平崛起的强国之路。如果你是导演系的学生那就更加让你的作品反映出祖国人民的热情和气,反映出祖国的蓬勃发展。如果你是播音系的学生那就更加宣传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你是工科学生那就更要吸取祖国文化的精髓丰富自己的思维,为祖国文化的发展创造更高的科技平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祖国文化武装自己。祖国文化的传承、维护与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希望祖国文化明天更加灿烂。7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结束语

结束语

通过本文上述论述可以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应深刻认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增强忧患意识,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战略对策,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8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篇11: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青年的创业路

摘要:近年来,“全球化”这个词语已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青年创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创业者,我国青年要理解并正确正确看待全球化背景,将自己打造成为符合全球化时代需求的新型创业人才。

关键词:全球化;青年创业

“全球化”,顾名思义,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加、人类的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变迁、全球意识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的互相依存等。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疆域界限和各个国家的制度差异日渐趋于模糊,甚至消失,整个世界无论是在政治领域、文化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都紧跟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全世界日益演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全球化的的特点

“全球化”是一个长时期、大规模、十分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科学知识和信息传播的自由化,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自己想要的世界各地的知识和信息。2、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区域化,随着各个国家贸易的开放,各个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被加大。3、国家与国家之间在金融投资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化,使得各国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在共同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风险与机遇。

二、全球化对青年创业的影响

自二十世纪以来,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推动了各国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全球产业的分工和结构调整以及现代服务业的飞速发展都为青年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在全球化条件下,青年跟随材料、信息、市场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流动,这为他们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随着全球化的社会变迁,国际社会中的种种因素都对青年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青年群体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化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广阔,思维更加开放,头脑更加灵活,更加加乐于接受新鲜观念和新鲜事物,更加向往自由和宽松的氛围和环境。

三、全球化与我国青年创业的有利条件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并行发展,为青年的创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遇。在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趋势大背景下,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青年,尤其是高学历毕业的大学生与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的农民,他们怀揣着梦想与对未来的无限期望,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而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青年创业获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有利支持:

1、在政府方面。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有助青年创业的政策及措施,鼓励有创业激情和创业能力的青年自主创业。政府不仅为青年创业提供包括无息贷款在内的资金的支持,还聘用专业导师指导青年进行企业管理,甚至对快速崛起、在社会上具一定声誉的青年创业家及其企业给予一定的表彰。

2、在学校方面,国内各高校积极向在校学生提供系统的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还开展诸如“挑战杯”创业大赛等一系列锻炼青年学生创业能力的比赛,部分高校还建立学生创业中心及创业基金,鼓励在校学生创业并提供一定的场地与资金支持。

3、在社会方面,尤其是非政府机构(NGO)方面,南都公益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国内外知名的非盈利组织都为青年创业设立了专项基金,而除了为青年们提供创业的资金支持以外,广大社会还为青年们提供了诸如公益创投、中国青年创业计划等等许多有发展前景的公益创业创投项目,推动青年的社会参与,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四、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青年创业支持模式

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过程,近年来,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随着各国信息与文化的交融,市场对劳动力的高要求使得人才间的竞争非常激烈。青年的创业之路虽然充满艰辛,但其为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笔者查阅了部分资料,归纳出了我国现行的几种兼具本土化与国际化的青年创业培养模式。

上一篇:请别伤害你的父母作文下一篇:拍球比赛三年级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