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文化产业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国际间的交流和沟通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随之而来的是文化产业领域的全球化日益渗透,特别值得关注的文化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全球化文化产业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全球化文化产业论文 篇1: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产业思考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中国出版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球化的文化产业变革直接影响着中国出版环境,对现有的出版体制、出版趋势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考验,毫无疑问,中国出版业需要变革,而且是急剧的变革,才能在目前的全球化文化浪潮中站稳脚跟,不被淘汰。

关键词 文化输出 文化霸权 出版体制

一、引言

文化在社会文明的传承过程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而出版业承载着文化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职责。出版业具有意识形态和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既有宣传导向功能,也有社会公益性服务和商业性功能,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化产业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就是软实力(soft power),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主动参与文化产业,增强其全球竞争力,不仅必须,更是必然。

我國的出版业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掌握了复制和传播文化的方法,而新技术的应用使出版跃升为全新的产业,数字出版更是给传统出版业到来了严峻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出版业将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并逐步做大做强,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下世界大国的文化霸权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文化的产业功能越来越凸显。全世界都意识到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文化出版产品不仅仅是以一种单纯的消费品形式的存在,它还直接反映着一个社会、国家或地区的生活方式,反映着当前社会的价值观与价值导向,并引导着当前社会向前发展。甚至一些国家把文化出版产业当作战略产业来大力扶持。如发达国家加拿大与法国,他们都是通过直接补贴、减税和进口配额或关税等措施。法国还一直通过“傅雷计划”来支持法国出版物向中国翻译出版。

而美国,一直在利用它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强势地位,用发达的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扩张,大量向全世界输出它的文化产品,如影视作品、出版物、演出展览等,通过合法的文化渗透占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业市场。向其他国家输出其价值观、消费观等思想,由此改变其他国家民众的价值认同,从而掌握“垄断话语权”,形成文化霸权。

在这种环境下,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文化将被边缘化,甚至完全消解。正如某位研究者所说:“美国文化产业大规模地生产的条件下,渗透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它对各国的文化都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像轧路机一样将文化的多样性轧个粉碎。”美国著名思想家约瑟夫·奈认为,文化是一种与军事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力量,他称之为“软实力”。

三、面对大国的文化霸权与突围反制

全球化浪潮正猛烈地怕打着每一个国家,这种浪潮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随之而来的是政治全球化和以文化理念、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为基础内涵的精神力量的跨国界的扩张、交流、碰撞、冲突和融合。

毫无疑问,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各国文化相互融合,这有利于经济及其他各方面的协同合作,共同发展。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无界传播也是让自己获得其他国家民族认同的重要举措,这起到了很好的相互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文化产业也赢来了更大的合作空间。使劳动力、资本、物资及信息得到了充分利用,跨越了空间障碍,各国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

中华文化曾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文化至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发挥着推动作用。但后来逐渐丧失了优势地位,成为落后于西方的边缘文化。这与我国政治大国地位和经济实力极不相称,这与中华文化特别是我国出版业自身的柔弱和在海外的传播影响力有限是不无关系的。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国家形象塑造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更是威胁到我国文化的安全。

出版业是我国本土文化传播、价值观、思想传递的重要产业,尤其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国家大型出版机构的强势版权输出,对我国本土文化产生了直接、巨大的影响,虽然我国在出版、发行方面未完全放开,但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这种强势渗透下争取到对本民族文化更有利的位置,甚至是对西方文化霸权的突围与反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而急迫的问题。

四、我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想在全世界进一步增强重要影响力,经济发展、军事强大固然重要,文化的扩张更为重要。然而现实情况是中国出版业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甚微,份额极小。

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附加价值高、发展潜力大的“绿色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的拉动性和“溢出效应”,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特别是20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催生了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促进了全球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21世纪卫星电视、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新技术、新媒体更是直接拉动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从质量到数量均处于弱势地位。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既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也让我们看到当前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性。我们必须下更大力气,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加大文化领域人才的培养。

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政策扶持与淘汰机制

一个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的产业政策导向。我国文化产业自事业单位改企以来,作为新生的市场产物,就像一个新生儿,亟需政策的保护与支持,才能与国外成熟的文化出版产业相抗衡。但目前的政策只是从市场准入的角度予以扶持,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更多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方面的扶持。

我国对文化出版机构的设立实行极为严格的行政审批,这对文化出版业坚持社会主义导向,统一思想有积极的作用,有存在的合理性,但这种机制并不能促进有效竞争,淘汰落后。反而由于政策上的扶持不够,出版机构不得不对外寻求合作,从而打破国家对文化出版机构的“准入”条件与格局,产生了大量的工作室、出版公司,实际上这些工作室、出版公司就是变相的出版机构,他们通过买卖书号、合作出版进入出版、发行的各个环节,有的甚至比正规的出版社规模还要大,以至于一些小的出版机构要依存于大型出版公司才能正常经营。这不仅打乱了正常的出版秩序,也使得出版业变得很不规范,出版物良莠不齐,这也是我国出版物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目前的出版产业来看,离真正的建立全国统一的、规范有序的出版产业尚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只有建立有效的淘汰机制,对出版机构进行有效筛选,充分利用资源整合,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形成产业规模化,实现品牌扩张,才能在国际出版业中立足,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对西方文化霸权的突围反制,保持本土的文化特色。

参考资料:

[1]耿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对策选择.东北财经大学.2005.

[2]潘文年.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南京大学.2011.

[3]應中伟.中国出版企业核心能力研究.暨南大学.2006.

[4]王立军.出版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探析:多出精品 多出人才.中国编辑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2003.

[5]叶思思.通过美国大众文化的传播来看美国文化的强势输出.东北师范大学.2010.

[6]陈晓宇.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大众文化的扩.新闻爱好者.2009(15).

[7]杨婧.美国大众文化消费现象启示.人民论坛.2010(23).

[8]周蔚华著.出版产业散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01.

[9]徐则平.试论民族文化认同的“软实力”价值.思想战线.2008(03).

[10]方卿等著.出版产业链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4.

[11]郝振省主编.2010—2011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06.

[12]于霞.发展文化产业政府应起什么作用.学习时报.2010.05.1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17/c_12108695_3.htm.

[13]牟新焱.文化产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经济日报.2010.05.2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24/c_12134249_2.htm.

作者:陈玉芝 刘刚

全球化文化产业论文 篇2: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分析

[摘要]随着国际间的交流和沟通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随之而来的是文化产业领域的全球化日益渗透,特别值得关注的文化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

[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产业 精神生产 美国文化 文化安全

一、经济全球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机制进入精神生产领域,这一趋势早已成为必然。马克思、恩格斯早已提出了两种生产观的理论:“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曾提到一定的精神生产由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的。“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第一,一定的社会结构;第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精神方式由这两者决定,因而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性质也由这两者决定。”要研究精神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例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对于精神生产力的含义,人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精神生产力”就是指人们生产精神产品的能力,这些精神产品包括“知识、文艺作品、宗教观点,哲学观点等;有人则认为,“精神生产力”是指生产力中的精神因素,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精神力量,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而我则认为恰恰正是这两种人的不同看法才揭示了精神生产的真正科学内涵。随着国际间的合作研究日益密切,特别是在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精神生产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过去生产者也是掌握技术者素质的构成。使技术者与生产者分离,随着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转移到科学技术行列,知识的增长明显加快,知识的生产率和传播速度大大提高。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全球互联网的建立,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也日益国际化。所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精神生产的增长速度超过物质生产的增长速度,知识经济使人们看到科学知识、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和推动作用,可见文化产业的全球性发展是不可阻断的。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美国、德国、印度等国家,其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上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要首推美国,据美国政界人士说,现在美国最大的出口物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美国文化,这的确是精神生产的国际化和增长速度远远快于物质生产呀!美国商业部编制的《美国产业与贸易展览2005》的年度报告中,分行业就文化产业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作了概述:在娱乐业方面,美国消费者用于娱乐业中的电影、家庭电视、录制音乐等方面,国内市场总开支,2004年达到490亿美元。此外,在出版社与印刷业中,美国印刷与出版业中的报纸、杂志、书籍与贸易宣传材料等销售额在同期达到了2000亿美元。由此一项就可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看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消费的观念将从物质需要转移到文化需要,从科学和技术转移到情感逸闻趣事。在新的21世纪,人类的经济活动已经逐步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这是一个文化与经济密不可分的时代,文化本身成为一种市场,一种可为经济带来高额利润的消费市场,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打歌。

二、全球性的精神产品中正日益渗透着美国文化

与此同时,不仅美国的文化成为经济的主打歌,其他各国也不乏其例地溶入到精神生产的全球化当中。《飘》这部长篇小说是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出版的,后被改为《乱世佳人》。它充分反映出了当时美国时代精神的精华,文中反映的是美国内战时期,人们对于和平自由的渴望,对重建家园的热切期盼,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这部伟大的精神产品在当时一经出版,就产生了极大的轰动,并被译成了39种语言,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到美国精神的实质,以及美国深层文化的建构,可见语言正是文化的载体,是实现精神生产全球化的有力途径。精神产品传播的实质并不像幽灵一样的客观精神在世界上到处游历,抓住它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而是人与人之间借助于一定媒介进行的思想精神传递。存在于创造者思维中的精神,借助于媒介又存在于接受者的思维之中。记得马克思曾提到过“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正是作者玛格丽特在当时美国文学氛围的影响下,借助《飘》这部作品为媒介,将她对美国精神“人应当自立自助”传递给读者的。玛格丽特对美国精神的深入理解和诠释,正是通过《飘》与读者进行了思维的交流与沟通的,而女主角斯佳丽正是作者的代言人。斯佳丽这一形象之所以,以其巨大的人性魅力征服了众多读者,原因就在于她的那种人性中的坚不可摧的生存欲,那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大的欲望。当人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其首先就会做出选择生存欲而抛弃选择其他的一切欲求。在生存方面她的成功就在于不管生活环境如何恶劣和艰难,她永远不会向命运低头,总能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屈服的精神战胜一切,这是她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她浑身散发着自英国清教徒们第一次踏入北美大陆的第一天起就不断战胜困难、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无畏精神,同时也预示着美国内战后重建家园,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强决心和意志。如果说中国人的显著特征是重伦理的话,那么西方人的显著特征就是重自由。马格丽特的这部巨著可谓美国精神生产的全球化传播与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我们再来看一看票房收入达到20亿美元的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实际上也是一项全球性的精神产品,它是由7个国家的30多家公司共同协作完成的。美国好莱坞生产的电影已覆盖全球市场,《泰坦尼克号》中的特技制作包含了有16家多国中小技术公司协助的Digital Domain公司,正可谓精神生产全球化的推广,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手段的重要性。

在充分看到全球化合作的同时,全球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也不容忽视。据资料表明,仅从1986年到1990年的4年间,在美国产权市场上被出售的独立电视台和电视台集团就达到400多个,相当于全美3/4的电视台一次所有权。再来看看法国,一个出版集团Cite的65%的股份被法国通讯公司和电子公司所掌握。另外法国公用事业,建筑业和通讯业的巨头CGE公司投资控制了世界第五大综合出版集团哈瓦斯集团30%的股份。再如法国著名出版集团Hacheue股份的50%为法国经营航天、通讯和高速铁路业的马特拉工业大财团所购买,后者投入了大约20多亿美元。可见,从美国电视公司的市场化,到法国文化产业部门参加市场交换,不难看出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是何等的激烈。

三、美国文化产业日趋发展的同时文化安全不容忽视

美国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也必将对各国的文化安全带来极大的冲击。所谓“文化安全”,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安全,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基本内容的意识形态的安全。文化安全,是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等等在内的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政治、经济、国防、社会安全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一个没有文化安全、没有意识形态防线的国家,往往会自乱阵脚,不打自败。那么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美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传播的同时,我们理应加强我们的意识形态防线,从中分辨出哪些是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而哪些则是披着友善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外衣,实则是赤裸裸的对他国文化安全的颠覆的行为和企图。所谓“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广阔外延的政策过程系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提出的,主要研究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如何维系本土文化的主体地位。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文化产业安全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和挑战,其主要来自于“文化殖民主义”、外来文化资本的挑战、信息、网络化的影响及信息传输技术优势妨碍、限制,有时甚至压制和破坏其他国家对信息的自由运用,甚至利用信息把本国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强加于别国头上,以谋求通过政治军事手段以得到其梦想的霸权利益。为此,国家利益是国家全部战略的核心,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是文化安全系统的核心发展战略目标。它是一个国家维护和创造本国大多数居民共同生存和发展全部需求和意志的集中体现。

当今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不能摒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但是,在全球化浪潮日益冲击的今天,如何继承本国的传统文化,抵制他国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袭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然而,当今的世界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各种文化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吸纳,既有渗透又有抵制,既有融合又有扬弃,这原本是理应提倡的现象,我们借鉴,博采各国文化之长,革除、摒弃本国文化之弊,也是毫无疑问的。但问题在于少数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以及文化霸权主义国家凭借本国经济政治实力带来的文化强势,通过各种方式、采用各种手段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企图冲垮我们意识形态防线,让我们抛弃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进而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侵犯,确保我国的文化安全。由此,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加大对保护文化安全系统的力度,对于推进精神生产全球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稳步发展,将做出重要的贡献。

作者:秦 璇

全球化文化产业论文 篇3:

试论全球化背景中的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

[摘 要]文化产业是社会文化经济一体化的产业群,而区域文化产业则是具有相对文化独特性与系统文化性的地域之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产品经营的社会企事业的总称。在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的组织经营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其实施需要有“形式价值”、“心理竞争”及“风险战略”的新理念。

[关键词]全球化;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形式价值;心理竞争;风险战略

[文献标识码] A

文化产业作为经济与文化的结合体,是社会文化经济一体化的产业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在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兴起并很快发展,如今已成为整个经济中举足轻重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最具发展潜力和增长最为迅速的产业。本文试图在全球化的背景中,讨论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这一新起而现实的课题。

一、全球化背景中的区域文化产业

区域文化产业是指在具有相对文化独特性与系统文化性的地域,所具有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产品经营的社会企事业的总称。在内涵上,它是区域文化在现实经济、生活领域中的价值实现;在外延上,它是区域社会经济产业中的一个门类的产业群。在现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呈现出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态势。文化影响并制约着经济及产业发展的方向、结构与水平,文化又广泛地渗透于生活、管理、营销、服务等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现代商品中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文化已成为人们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文化产业已成为不断向前发展的一种社会形象性产业。这在全球化背景中尤其如此。

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从结构分析的角度上讲,更须具有个性鲜明的区域文化产业要素及其构成;而从价值判断的意义上看,则更应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产业标志。

(一)区域文化产业要素

区域文化产业要素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区域文化方面的,主要有区域文化资源、区域文化价值评价体系、区域文化实际运作系统,以及区域文化象征体、区域文化意志和区域文化行为规范等;另一部分是区域经济方面的,主要有区域经济实体、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力量,以及区域经济体制、区域经济意识和区域经济方式等。区域文化产业的运作和调控,就应客观地认清这些要素,全面把握其固有的特征与属性,从而进一步考察和探索诸要素间的关系,使之优化;还可将上述区域文化产业要素先按其特征、属性、关系中的地位分成“基本要素”和“核心要素”,进而抓住核心要素,提纲挈领地统率起整个结构。一般而言,区域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可从以下几个结合中来提取并确定:区域文化资源与区域经济实体的结合;区域文化象征体与区域经济意识的结合;区域文化价值评价体系与区域经济体制的结合;区域文化实际运作系统与区域经济结构的结合等。

(二)区域文化产业标志

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和区域经济特点无疑是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的亮点。其实,区域文化产业应具有相对独特的标志。这种标志,通常有两类形态:一类是形式性标志;一类是意志性标志。前者是有形的,具象的;后者则是无形的,抽象的。作为全球化背景中现实的区域文化产业标志一般表现为“物的形态”;最好是形式性标志与意志性标志达到相当程度的统一。同时,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标志须有一定的时代性,它也应当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时地出新。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标志,对一区域来讲,只是很少几个,但往往是经历了几代的努力才形成的。而一旦形成了自己的区域文化产业标志,则其整个文化产业就有了鲜明的特色和相对对象化的市场。这正是全球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致胜的法宝。

二、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的组织经营

全球化背景中的区域文化产业,从计划与筹备到组建与实施,更为多因与复杂、困难与多变,故必须进行科学而合理的组织经营,而且须充分而现实地考虑到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从状态与过程的定性上分析文化产业组织经营的“组织”内涵

1.明确目标与任务。“组织”是个定性词,指的是在一定目标主导下建构起来,并受到——定集体意志制约而运行的群体或者活动。从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的“组织”意义讲,强调的就是其产业主体与产业活动的目标与任务应当明确:既要与区域整个产业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又要与区域传统文化现代发展相吻合。

2.构建程序与配置。经组织和有组织的建构,文化产业组织总是具有合理的程序与配置,即结构内部各因子,在位置的排列和方向上,在关系的链接和作用上,在列阵的次序和态势上,在互动的时序和秩序上都是基本遵循规律和符合主客观实际条件与要求的。在全球化背景中,这种程序与配置需要放在全球的环境中进行构建。

3.发挥自律与调控。无论组织是一种高水平构成体,还是一种高水平构成体的构建过程,其都有很高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有着审察自:身、调整自身的内在机制,具备能动的自律与调控的功能,即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的组织经营对自己的行为要能自为地加以要求与律令、调适与控制。

4.规范结构与法则。组织的构建及存在与发展,只有与外部环境相符合、相统一,才能实现,故组织的结构与法则总遵守着一定的规范。这就是说,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的组织经营,其内在各构成要素与各要素间的关系具有规范性,其存在与运作的方法和准则具有规范性。当然,不同区域的文化模式,有着不同的传统结构和实现法则,因而具有相同的规范;然而,这也正显出区域文化产业既有规范的重要性。

(二)从任务与行为的定性上看文化产业组织经营的“经营”内涵

1.科学探索与决策。“经营”的普遍意思是指计划与部署、筹划与管理的总和。由此,从任务与行为的定性意义讲,经营必包含着不懈探索与决策的内在含义。探索指向的是“未知”,指向的是“将来”,这需要对过去与既在、原来与现有的掌握,以及对未来的判断和把握。决策表达的是需要、追求,表达的是目标、决心,这需要在探索的基础上,科学而严谨的分析、理智而大胆的判断,从而既实事求是,又有远见而果断地将行为的意志落实在行为的践履上。

2.合理聚集与安排。在现实中,“经营”是一种具体的、较高级的社会实践方式,可认为是一种统筹性、实效性、谋略性较强的管理活动。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筹措调配、中介营销,都需要具体地对所关联及连带的各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加以合理、有效的聚集与安排。在全球化背景中,可聚集的因素和条件更加广泛与多样,可作出的安排途径更多,变化更快,因而合理性更显得至关重要。

3.全力吸引与推介。从处理自己与他人或与社会的关系上讲,经营具有一定的公共关系活动的特征,因而包含着对外部的倾心吸引,以及将自己

倾心地推介给外部。这里强调了吸引与推介的“倾心”,即经营需要诚心、热心、用心、贴心,正是所谓的“苦心经营”。在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就应当以本民族的、本土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的东西来吸引世界和推向全球。

4.有效操作与总结。从实际运作层面来说,经营可视为是一种老到的、熟练的、精确的有效操作,以及对此的总结和预后。这就是说,经营不但在活动操作上有较高的质的要求,而且在活动推进过程上也有着“思前想后”的活动进程把握、调控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经营往往不会是单纯的、孤立的一个活动,而是一个无限的经营链;每一个经营活动都是这无限经营链上的一个环节。事实上,真正的经营总是总结前一个,进行着这一个,预想着下一个。在全球这个大舞台上,这种运作要尽力取得全球效应,从国际的反响中进行总结。

三、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新理念

(一)全球化背晕中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的“形式价值”理念

形式价值是相对于实质价值而言的。实质价值是一种实在的、可计量的、使用的价值,而形式价值则是一种表示的、评估的、影响的价值。形式价值具有明显的特征,即表示性特征、评估性特征及影响性特征,从而具有独特的形式价值意义。

1.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形式的表现效应。组织经营活动在形式上的表示性,一方面体现在活动展现上,另一方面超乎活动的展现,体现在活动抽象出的行为结构上。就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作为一类因显著的文化要素和鲜明的文化特征而独特的产业运作活动来讲,势必产生出表现的效应:一是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活动本身表现出的鲜明特征和创造个性;二是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活动抽象出的动态结构吸引、打动和影响社会及人们。

2.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形式的凝聚效应。这指的是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的活动和抽象出的行为结构,以显著的文化要素和鲜明的文化特征吸引、打动、影响社会及人们所产生的,使聚精会神、心灵震撼、思维凝炼、意志强化的反应与效果。如将颇具文化特色的民俗娱乐组织起来而成为一种经营性的文化演艺项目,并使之不断地强化文化内涵,从而升华文化象征性,产生相当强的凝聚效应。

3.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形式的广大效应。因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具有显著的形式价值,故其引发或产生的反应效果,无疑带有显著的形式价值实现的特征,在社会效应上表现出一种反应与效果广大的现象(如美国一电视台的“美国偶像”节目的“海选”和“PK”作为方式已被广为仿效)。其实这种现象,是文化或文化要素运作时的普遍现象,也是事物形式价值,尤其是文化形式价值实现中的普遍现象。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的组织经营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形式价值,并自觉地、有意识地追求这种价值,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实现。

(二)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的“心理竞争”理念

从一定意义上讲,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的关键是创新方与接受方在心理层面上的关系结成,于是有人提出了“心理经济”概念。而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的组织经营,确应确立“心理竞争”的理念。事实上,所谓的“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煽情经济”,以及“潜意识经济”,都统一于“心理经济”。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的组织经营,是一种心理经济行为,其主要表现为:对认知接受的吸引、对注意定向的引导、对情感涌动的调控,及对意志坚定的激励。不难看出,“心理竞争”现实地凸现在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竞争中的一个明显的重要位置上。而这种“心理竞争”,基本而有效的做法也可从“认知接受”、“注意定向”、“情感涌动”和“意志坚定”上下功夫。

1.加强形象的新奇,使认知接受而满足审美的需要。视觉在人认知上的意义明显是重大的。因而,欲使人在认知上对事物接受,加强事物“形象”的新颖奇特往往是有效的第一步。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在现代组织经营中,事实上已十分注重这一点,不但较深入而实际地把握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且较充分而现实地考虑人们可能的“审美疲劳”。这正是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中进行“心理竞争”一比高下的头一枪。由于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多样文化的丰富性,因而为加强形象的新奇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创造空间。

2.加强程式的创新,使注意定向而满足精神凝聚的需要。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及其组织经营确实需要形式的不断创新,这既包括形象上的,也包括程式上的。程式创新,即过程的推进方式和展开程序方面的整合创新,从而较稳定与持续地吸引注意,使注意的定向得以调控,让人们的精神凝聚起来,更自为与持久地享用文化产品。长久以来,世界各民族都创造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程式,在此基础上互相吸取和借鉴,不断地创新,既使自己得到精神凝聚的满足,也使其他文化体系中的注意获得新的定向而凝聚起新的精神。

3.加强情趣的活跃,使情感涌动而满足体验的深化。感官在大脑主导下对事物的认知接受和注意定向,就人类来讲并不代表已享用了文化产品。人是情感的动物,之所以需要文化产品,很明显的是为了情感上的需要。加强文化产品的情趣性,尽可能地使其具有相当的活跃特征,如色彩过渡的跨度、音乐旋律的张力、空间型制的节奏、故事情节的跌宕,以使享用者情感涌动,体验深化。当今在全球化背景中,全人类既有的、共同的、又有着各民族文化特征的新的情感正在孕育,正在形成。

4.加强语意的提炼,使意志坚定而满足追求的提升。真正优秀的文化产品,将通过对人意志上的作用与影响,而使人在人生的追求与实现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提升,因而经典作品总内蕴着一定的经过锤炼的语意。从一定意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标志,而语意则是文化人格的标志。由此,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的心理竞争,事实上是文化人格的竞争,即文化蕴含体现在人格上和在人格上实现的竞争。随着文化多元化出现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在全人类中提炼出新的共同语意,交结成新的共同意志,而追求境界的共同提升的一天即将来临。

(三)现代文化产业组织经营的“风险战略”理念

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因其投入巨大,市场变幻莫测,产品更新迅速,消费兴趣难料,而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大投入、大产出”的成功例子固然不少,但也有不少项目实施的结果是巨大的投入血本无归。因此,深入探索风险的成因,提高抗风险能力,是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必须竭力解决的一个关系到生死存亡的课题。抗风险能力,首先就是制定和实施风险战略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的组织经营理应如此。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的风险战略,主要体现和

落实在策略体系的风险目标与风险谋划,行动纲领的风险实施与风险原则的整合统一上。

1.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在策略体系上的风险目标与风险谋划。既然是战略,故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的风险战略亦应是自觉的、理性的,其风险目标与风险谋划需要强调对文化市场、文化产品消费,及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生产、流通、交易等的客观状况、运行特征、变化发展机制,直至规律的把握。风险目标的确立是在尽可能充分地预估到风险的大小、风险递增的速度、风险可能持续的时间,以及风险规避的条件与实力、措施与机遇等的基础上的形成性地确定。同样,风险谋划的进行也是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前提下而强调科学性、严谨性与探索性、权变性的创造性结合。风险目标与风险谋划,犹如风险题目的设定与风险解题的构思,对于同一个思维主体来讲,两者无疑是难分难离的。正是如此,两者在构成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的行动纲领上统一着,以科学的分析判断、理智的风险意识、大胆敢为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来作出。

2.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在行动纲领上的风险实施与风险原则。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的风险战略,除了表现在意识上、思想上、理念上,还必须具体现实地落实在部署上、行动上、调控上,在操作层面展开实际的工作,进行风险实施与贯彻风险原则。风险实施其实就是在组织经营管理中,朝着风险目标的组织行动,因而风险实施着重关注和调控,化解的是操作行为的风险、活动开展的风险,以及过程推进的风险。这些风险往往是可以计量的,是具有效果价值的。由于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的多因素性、复杂性、多机遇性,风险实施中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便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风险原则至少应从两个层面来认识:一是风险原则是一种形而上的理念;二是风险原则是一种具体的指导风险实施的原本规则,来源于对规律的认识把握和对行动的认识把握后,直接联系实际的实施法则。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也是如此。

当然,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的风险战略,应是上述策略体系的风险目标和风险谋划同行动纲领的风险实施与风险原则的整合统一。这在战略上将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组织经营的风险意识、风险思想、风险理念,及风险部署、风险行动、风险调控整合为既有指导意义,又有操作系统的整体,科学地制导整个组织经营稳定、持续、有效地进行。[责任编辑:陈梅云]

作者:夏国英

上一篇:冠心病优质护理论文下一篇:本土化图书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