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文化逻辑语境下的中国文化自信

2022-09-10

文化是人存在方式的反映。在过去的整个20世纪既是空前文化焦虑又是前所未有的文化理论自觉的时代。曼海姆曾经断言:“20世纪所有的哲学都已经变成文化的哲学”,[1]“包括文化哲学的其他相关学科,它被一只无形的手引导,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体系都在努力从其历史进程及其系统特性方面来领悟文化现象”[1]这并非出于理论家的学术偏好和理论兴趣,而是20世纪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状况的真实写照,人类在应对全球现代化困境时产生了深刻的文化危机,这种文化危机表征了全球化的文化发展逻辑与现实世界的真正的人的生存逻辑之间的冲突和异化。

一、全球化视域下文化发展逻辑和特征

全球化以经济为主导使世界连成一体,各国各地区谁也不能置身全球化之外,中国也一样,可以说,当代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全球化进程密不可分。但全球化也使发展中国家遭遇不公和剥削,面临激烈的挑战和风险,在文化层面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更是复杂而深远。

自人类开启现代化进程后,西方强势理性文化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本土弱势文化之间存在的普适性与特殊性的对抗与张力不可避免地成为各民族所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这种对西方理性文化和文化精神以外的各种文化的不尊重及全球文化霸权主义,给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巨大危害,它在深层次上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道路、模式多样性的否定。

全球化文化内在逻辑的深处更是资本的逻辑,世界各国在很大程度上不从于资本的逻辑,包括中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无法置身事外。资本不间断地进行生产、流动、增值、逐利,带动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其发展逻辑似乎与人类的平等和幸福并无太大关联,相反,资本的力量所造成的不平等、不人道的现象更加多维地表现出来,在资本逻辑下的人们形成物化人格、异化、不健康的消费、货币拜物教、社会冷漠等问题,同时当今的世界是史上最富有人群和最贫困人群并存的世界。[3]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冲突、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政治的单极化与多极化、生态危机与资源争夺、文化价值等等,如何引领全球化的文化逻辑朝着有利于人类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方向演进,应当是各种文化研究、文化理论自觉关注的重要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应当自觉担当的历史使命。

二、全球化的文化逻辑对文化自信产生的影响

首先,全球化的文化逻辑使文化多样性受到冲击,影响了人们对文化的自知自觉。应当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都要经历各种更新和转型。相对落后的国家和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自身具有的阻滞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创新机制,面临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深刻的转型和创新。但是,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多元存在不仅维护着人类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保持着多样性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创新机制,而且这些文化对于其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言还提供着某些安身立命的意义和动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在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的早期,西方普遍的理性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依托其特有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金融等力量作为自己强有力的后盾,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不可抗拒之势展,猛冲击着亚非拉等不少落后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使其长期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失去信心,心甘情愿的服膺于全球化的文化发展逻辑。

其次,全球化的文化发展逻辑使强势国家民族更有发言权和影响力,影响了人们对文化本身的理性审视和认知。全球化的文化发展逻辑背后是强势的西方资本逻辑的对外扩张和传播,艾伦·麦克法兰在描述早期资本主义世界的诞生时讲过,““现代性”的标志之一是重视况争性游戏和运动。”[4]“现代性的独特表征之一是,游戏、运动和业余爱好广泛流行并备受推崇。”[5]英国出口的最早的、最重要的一批物品中就包括两项可以自诩为“国际新宗教”的游戏——板球和足球,大英帝国就是通过“游戏”当中所暗含的英国文化模式的竞争与合作将世界连成一体,而足球这一游戏在18世纪初的索绪尔看来,是“另一种在旁观者看来很不方便的娱乐活动,这种游戏是使用一个充气的皮球,用脚踢来踢去。”[6]英国的文化随着二战的结束被新兴的、强势的美国文化所替代,美国的文化自信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美国通过麦当劳、好莱坞大量输出本土文化,并将其发展为具有普适性和正义性的全球文化,控制着文化的话语权,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取向,客观上影响了人们对文化本身的理性审视和认知。

最后,全球化的文化逻辑刺激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唤起了发展中国家对文化自信的理论和实践自觉。文化自信就是在全球化的文化发展逻辑中以自觉的态度认识本土和民族文化,实现自身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差异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既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又保持本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生存文化独特性和生命创造性根基。全球化的文化逻辑与发展紧密相连,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普遍意识到“文化模式”与本国国情的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在文明冲突与共识的挑战和机遇下,发展文化个性和文化自信。“这个过程以文明的多样性为基础,促进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特性的彰显,进而催生新的文明形态,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7]

三、中国文化自信的理论担当和时代使命

中国文化自信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对全球文化逻辑批判和反思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自信主体的探求和追求,以文化实践动力机制制度性建构为核心旨趣的文化自信的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特性是实践批判性,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对人类的未来的命运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意义和价值,更有生地批判资本主义的制度,中国文化自信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在当代的伟大实践,承担着应有的理论担当和时代使命。

自近现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系统性入侵,导致中国文化自信走向衰落,这一状况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有所改变,在应对东欧剧变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压力和冲击中,中国不但坚持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用实践证明了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体制机制的包容性,为文化自信的发展和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交往基础。中国文化自信应在实践上顺应历史潮流,以清醒的价值判断和批判意识积极参与新的全球文化逻辑主体的构建,形成关于全球化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理论态度,维护人类文化多样的性和发展多样性的方向演进。在迄今为止的现代化进程中,虽然世界文化格局中存在不公正不平等现象,但文化冲突和文化对话也在不同程度上消解西方的文化霸权,尤其是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探索的成功,以及它们的民族文化自觉自信、全球信息化和网络化生存所导致的文化交流的非中心化或平等化趋势等等,各国积极发展自身的文化自觉自信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西方不可能永远固执已见的坚持西方文化优越论,这为多元文化的平等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所倡导的文化理想在整个20世纪的实践中证明其是人类社会最正确的价值诉求。中国的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诉求,引领文化全球化朝着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健康方向演进。作为一种超越经济必然性,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使人摆脱不平等、不公正的生存状况,从必然王国向自然王国迈进,实现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的文化共同体,这无论对于人类抵御技术理性过分膨胀而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对于人类反思消费社会的物化结构和价值冷漠状态,还是对于自觉地抵御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霸权主义,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对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不可匮缺的价值。

摘要:中国文化自信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对全球文化逻辑批判和反思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自信主体的探求和追求,以文化实践动力机制制度性建构为核心旨趣的文化自信的构建,在全球化的文化发展逻辑中对自己本土和民族文化保持冷静理智的态度,实现自身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差异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既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又保持本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生存文化独特性和生命创造性根基。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自信,文化主体

参考文献

[1] [德]卡尔·曼海姆.文化社会学论要[M].刘继同等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1.

[2] [德]卡尔·曼海姆.文化社会学论要[M].刘继同等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3-4.

[3] [美]格里高利·克拉克.应当读点经济史--一部世界经济简史[M].李淑萍译,北京:中信出版社:3.

[4] [英]艾伦·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管可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19.

[5] [英]艾伦·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管可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20.

[6] [英]艾伦·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管可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21.

[7] 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