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民族文化论文

2022-04-17

摘要:全球化的文化发展表现为普遍性与特殊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对立统一。一个民族的文化,应当具有主体性。但民族文化主体性问题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有一个理论和历史生成过程。全球文化发展的普遍性和世界性不会消解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但会使弱势国家和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面临挑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全球化民族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球化民族文化论文 篇1:

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摘要】 在当今时代,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创新都不能脱离文化全球化的背景。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不可避免第会受到冲击。在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矛盾、冲突、互渗、交融的过程中,如何凸显自己的民族性,同时也彰显其中的世界性,则是文化全球化时代每一个民族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也是每个民族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全球化 民族文化 关系 冲突 融合

随着生产、市场、信息、科学技术和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进行,各民族在思想、文化方面进行的碰撞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形成了文化领域的全球化。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要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文化全球化这个大背景。而怎样在全球化的潮流下还能保持本民族的特性,则是每个民族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及成因

(一)、文化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不是在现代社会才出现的新现象,它可以追溯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将美洲纳入到了世界版图范围内,从而揭开了人类全球范围内交往的序幕。然而500年后的今天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协同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全球化,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表现在文化领域的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二)、文化全球化的成因

1、经济全球化对文化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在当今时代的全球化浪潮中,经济全球化是最突出的。西方资本主义从最初的原始积累到自身的发展强大直至向海外扩张和殖民,所经历的就是全球化过程。在现代社会,跨国公司把工厂建立在世界各个地区,原料、劳动力、生产和消费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世界各国的经济逐渐成为一个整体,美国次贷危机的造成的经济危害可以波及到世界各个角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的互相依存,相互联系,必然导致文化上的交流和沟通变多。

2、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新兴生产力是文化全球化形成的根本动力。 新技术革命给人们带来了新兴生产力,即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高技术生产力。电子通讯技术和现代交通运输为高速、全面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世界杯的赛程可以在全球进行直播,视频会议实现了跨国界的即时交流,几个小时的旅程即可身处异国,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文化全球化是文化活动跨民族和国家疆界进行交流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

由各民族国家的相互交往和互动形成的全球化过程,给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为它改变了民族文化独立发展的轨迹,使得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别民族文化以及全球文化总体发展息息相关。然而在这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产生摩擦和冲突是无法避免。

(一)、文化霸权主义与民族文化的冲突

1、文化全球化不是全球文化一体化、一致化,更不等同于文化霸权主义,可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凭借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优势,强行推销其文化产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美国的电影、电视、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在世界各个国家批量生产。文化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和经济上的霸主地位是分不开的,一些弱小国家政治话语权微弱,国家经济贫困潦倒,它们在政治和经济上只能依附于美国,这就必然导致文化主权的丧失。

2、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互联网带来的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传媒起了重要作用,可是这些都产生于美国的现代技术,而掌握技术的国家就掌握着文化资源的主动权。在信息社会,网络传播技术实际上是信息控制和信息资源商品化的战略性技术。在社会文化领域,互联网和传媒公司联合控制着信息输送渠道,掌握技术的国家对本国的文化产品、价值观念进行整合包装,输送到世界其他国家。它们不仅对别国进行文化输送,甚至进行文化窃取。2013年6月斯诺登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PRISM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了《卫报》和《华盛顿邮报》,随即遭美国政府通缉。2013年6月21日斯诺登通过《卫报》再次曝光英国“颞颥”秘密情报监听项目。斯诺登世界引起全世界舆论一片哗然,英美等国利用其拥有的高科技无视别过主权,秘密进行情报监听的行径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二)、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

1、文化全球化意味着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变多,各民族文化应该取长补短,联合创新,发展繁荣。然而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有强弱的差别,有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的分别,在文化传播力度、广度,文化影响力上也有对比,所以难免会导致文化交流的不平等现象,甚至出现文化强国的文化入侵。

2、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会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会对本土文化构成威胁。所以在全球化过程中会出现有的国家拒绝文化交流,固守本土文化,仇视甚至抵制外来文化,害怕外来文化会对本国文化的民族性有冲击和挑战。这样也会导致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

三、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要想解决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创建全球文化新体系,促进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各民族国家需要:

(一)、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民族特性,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在一些民族国家,民族特有的传统技艺、服饰、建筑、风俗,传统的文化精神正在慢慢消亡。如果民族传统文化得不到继承,民族特性不断丧失,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保存将难以维系,民族文化也难以在全球化浪潮中屹立不倒。但是,保持民族文化的特性,并不是离开文化全球化这个大环境的特殊,而是在全球化过程中获得肯定和发展。我们要防止和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体现为:拒绝融入文化全球化过程,仇视和抵制外来优秀文化;将文化的民族性看成文化的唯一特性,不接受文化多样化。狭隘的民族主义没有正确地看待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也会导致实践过程中的错误行为,最终使得民族文化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健康发展。

(二)、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借鉴吸收外国优秀先进文化。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给民族文化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创造了机遇,也为民族国家文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外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思想理念、先进的思维方式、先进的文学艺术、先进的价值观念、先进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长足发展。特别是对于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吸收和借鉴别国优秀文化获得飞速发展。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已经表明,那些闭关锁国,不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沟通的国家最终只会走向贫穷落后。而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包括文化全球化的国家最终都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摆脱了愚昧落后的状况。

(三)、提高民族文化的创新能力。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继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借鉴吸收西方优秀文化,都是为了对民族文化进行整合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族,是国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文化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文化的创新能力。一个民族只有在对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才能提高民族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扩大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从而增强民族文化的生存力,不被文化强大的国家打倒。

(四)、抵制文化霸权主义,维护文化主权。文化霸权主义政策及其导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不平等、不公正现象将是文化全球化新体系不能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文化处于弱势的国家在强势文化的侵蚀打压下,文化得不到发展,甚至可能会面临同质化的危险。弱势国家应该随时警惕文化霸权主义,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抵制,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主权。文化主权是指民族国家将本民族文化的传统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上升为国家意志,本民族文化最高独立主权由民族国家自己拥有。文化主权拥有的价值观念是继承发扬本国文化传统,不排斥外来文化,而要求对外来文明的借鉴和吸收要立足在本民族文化的诠释上,并且使本民族文化获得长足的发展。

(五)、自觉实现本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抛弃民族文化中不适应全球化进程的落后的因素。文化全球化是现代文化在全球进行扩散交流的产物,也是现代文明的必然结果。民族国家要适应全球化过程,就必须与时俱进,扬弃落后愚昧的文化要素,实现本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处在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三种向度进行转换的交汇处。后现代理论是对现代的摧毁和建构,很多国家还未实现现代化,后现代浪潮却扑面而来,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转换变得更加复杂困难。

(六)积极奉献民族特色文化,促进全球文化新体系的构建。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客观发展,每个国家只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积极奉献本民族优秀文化 ,才能构建全球文化新体系。凡举世界上优秀的文学家,只要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他们在文学作品中不仅表现本民族文化的力量和特性,更是深谙全人类文明的共性,可以跨时代跨国界进行解读,给我们留下了在全世界都具有思想价值的文化财富。比如莎士比亚、歌德和普希金,他们不仅是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更是处在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中心。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相反,那些游离于世界文化发展轨道之外的国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繁荣袖手旁观的国家,它虽然不会遇到什么矛盾冲突和挑战,但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落后。

小结

民族文化是文化全球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文化全球化只有经由文化民族化才能实现,如可口可乐,要想在当地受到欢迎,必须按照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加以民族化改造。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表明,民族国家的文化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只有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才能实现。另一方面,文化全球化的发展繁荣必须依赖于民族文化,因为各民族文化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决定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而民族文化的发展也要经由文化全球化这一途径。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也必须依赖于文化全球化,因为文化全球化的程度越高,民族文化发展需要的资源条件和机遇也会更多。文化全球化和民族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虽然文化交流过程中会伴随着冲突和摩擦,可是只有相互融合才能促进全球文化的发展繁荣。

作者:王霞

全球化民族文化论文 篇2:

全球化与民族文化主体性

摘 要:全球化的文化发展表现为普遍性与特殊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对立统一。一个民族的文化,应当具有主体性。但民族文化主体性问题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有一个理论和历史生成过程。全球文化发展的普遍性和世界性不会消解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但会使弱势国家和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面临挑战。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内涵;民族文化主体性

一、全球化的文化内涵

全球化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历史发展趋势,发端于经济领域。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其所带来的后果必然会反映到社会文化等相关领域里,导致人类文化之间的相互激荡。这就是全球化在文化方面的效应。全球化在文化领域的效应是最核心的,同时也是最深刻的。在全球化进程中,各个国家、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流表现为冲突与融合,与此相应,全球化的文化发展就表现为普遍性与特殊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对立统一。可见,全球化的文化内涵具有深刻的辩证性。

一方面,全球文化发展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度深层次发展,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会面临许多共性的问题,如生态、资源、人口、毒品、艾滋病等,这些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世界各民族来共同解决,并要求有相应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如全球意识、法理主义、制度主义、对话与合作等等。因此,人们开始从人类整体来考虑问题,承认人类文化的某些共性,对越来越多的共同价值的追求正逐渐超越民族和阶级的传统文化观念而上升为人类的共识。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说过,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富,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多种民族文学成了一种世界文学”[1]。从当前来看,正在走向全球的、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世界各国对市场经济模式的普遍认同,与市场经济模式相适应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认同正被广泛接受。第二,民主政治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政治追求,以对人的尊重、人民主权、法律至上以及自由、平等为核心的民主价值成为人类追求的共同政治价值。第三,生活和行为方式方面,富裕、美观、方便、文明、互相尊重、开放、现代、个性等观念日益成为当代世界各民族共同的生活理念。第四,绿色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的勃兴标志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升华。保护环境、爱护动物、节约资源等逐渐成为普遍伦理和世界道德。

另一方面,全球文化发展具有特殊性和民族性。构成文化核心的深层次结构即那些将不同民族的文化加以区别的文化的根本性特质,包括价值观念与取向、思维与行为模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等,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根本的、主要的和深层的内涵,是早已存在着的历史文化事实,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各民族传统文化独特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和规律决定了文化现象一经产生,便获得了相对独立发展的可能性,有一种独立发展的内在惯性,它能够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丰富、发展、优化自己,却不会轻而易举地被同化掉。各个民族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又在自觉地追求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和独特身份,那些根源于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的价值观念、精神信仰及各种文化符号的认知体系不断地被挖掘出来,重新得到尊崇和弘扬。多元文化的发展始终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几千年来,不是一种文化,而是多种文化包括希腊文化传统、希伯莱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以及非洲文化传统等,始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了星光灿烂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今天,虽然全球化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这并不能消除多元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相反,在某种情况下,还有可能因为各种文化交流的增加而强化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事实上,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升值,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奋起捍卫文化的多样性和自身的民族特性,如马来西亚为强调民族统一性,坚持以马来语为国语;新加坡开始管制英语,并开展了颇有声势的“华语运动”以保卫自己的东方文化传统;以色列决定将长期以来仅仅用于宗教仪式的希伯莱文重新恢复为日常通用语言;印度提出“印度化”;伊斯兰国家重新把“伊斯兰化”叫得更响;一些东方国家的领导人和学者为了强调自身文化的特殊性提出了“亚洲价值”的观念。另外,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也走得很远,如日本提出了“重新亚洲化”的口号;法国更是一再强调法国文化的特殊价值;等等。这些足以说明,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全部的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还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基因,是它的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与合理性之所在。

二、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生成

主体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范畴。那么究竟何谓主体性?张岱年认为,主体性包含独立性、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即肯定自己的独立存在;自觉性即具有自我意识,自己能认识自己;主动性即具有改造环境的能动力量而不屈服于环境[2]。所以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应当具有主体性。但民族文化主体性问题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有一个理论和历史生成过程。

主体性思想是近代以来形成的关于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古希腊人注重以人为本,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可以说是近代主体性思想的滥觞。然而古希腊时期,人与自然尚处于和谐一体的原初状态,人既不是被理解为一个主体也不是被理解为一个客体,因而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也只是一种朴素的主体意识,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思想。只是到了近代,西方哲学才高扬理性,进而形成了所谓的主体性思想。笛卡尔“我思固我在”的命题,开始把存在的根基转到主体性上来;康德则确定了精神活动的主体性,即通过先验范畴对客观世界的模塑而实现“人为自然立法”;黑格尔把理性客观化为绝对精神,以其统摄世界、推动历史,实际上仍然是倒置的主体性哲学;青年马克思在实践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主体性哲学,强调社会存在的实践性质,即“人化自然”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随着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特别是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快速发展之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这使人类的自信力膨胀,以至于最终完全忘记了自身的自然性存在的身份,并主观地把自身作为一切行动的最终目的和所有利益指向的中心位置——主体,而把自然看作是自己任意改造和征服的被动对象——客体。随着主体性思想在近代形成并成为人类文化的主导思想之后,人们开始把它移植到文化领域中,由此促成了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概念生成。

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国家交往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日渐成为一种常态。但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人类文化的发展始终呈现出一种不平衡性。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并非完全对等,更常见的则是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区分。自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毫无疑问在国际交流中占据优势地位,当这种强势文化从欧洲转移到美洲的时候,在美国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使美国成为西方文化的盟主。相对而言,东方文化,即所谓的第三世界文化,主要包括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等,则是弱势文化,在交流中处于劣势地位。这种人类文化不平等交流的现实就使民族文化主体性在文化实践中的生成具备了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各种强弱不同的民族文化由于其是世界各国不同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群体文化,因其独特性而在交往中区分开来;二是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的分化成为现实,因为主体是与客体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客体也就无所谓主体。当一个民族意识到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特质受到外来文化的威胁时,必然会采取不同形式的斗争以维护和保全本民族的文化,由此促成了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现实生成。基于此,可以认为,所谓民族文化主体性就是指特定的民族共同体成员对由其文化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在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维护本民族文化地位和认同本民族文化身份的文化意识、文化情感、文化心理和文化态度等的总和[3]。

三、全球化与民族文化主体性

全球化的文化内涵所具有的深刻辩证性,要求我们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全球化与民族文化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认识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主体性问题。

一方面,全球文化发展的普遍性和世界性并没有消解民族文化的主体性。首先,从全球文化发展的客观趋向上来看,几百年来,强势文化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吞并”弱势文化,使之湮没无闻。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是民族性和世界性在更高层次上的互动与融合,即在民族性中反映出世界性的走向,在世界性中体现出民族性的特点。从现状来看,虽然多元文化的现象从来就存在,但它的突出和被提出本身却是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文化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似乎很难两全,但实际上,如果没有全球化,全球范围内有关多元化的提出和讨论也是不大可能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相互作用,其结果并不是趋同化,而是在新的统一的基础上又产生出新的不同。其次,从民族文化发展的主观诉求上来看,尽管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作为回应,一种有意识的、以保护民族文化独特性为目的的多元文化发展趋势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例如,在1993年举行的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中,法国会同加拿大等国提出了“文化例外”的主张,认为文化产品有其特殊性,不能与其他商品等同起来,任意自由流通。此外,法国和欧共体其他国家还一道拒绝美国关于欧洲取消对美国影视产品的“配额限制”和“自由贸易”的要求。1994年4月,欧洲委员会发表“绿皮书”,决定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欧洲影视产品。 当然,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方面也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们也在大力发展本国文化,以抵制西方文化的入侵。特别是印度,大力发展自己的软件产业和电影产业,以对抗西方文化并扩大自己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还有我们中国,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举世瞩目。因此,在全球化时代,只要生活本身还存在着民族的特征和民族的独特历史进程,文化的民族“所有制”就不可能被轻易地废除,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不仅不会被消解,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强化。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否认,全球化的确给弱势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和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一个显在的事实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前者把自己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以及传媒等方面的强势扩展到文化方面,这就形成了全球化背景下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差异。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凭借其超强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充分利用全球化在文化领域促成统一的一面,高举“世界主义”“普遍主义”的大旗,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推销其文化产品和文化价值观念,妄想在“普遍性”的口号下取消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使弱势民族及其文化整合到一个由强势国家和民族及其文化所控制的同质的人类文化之中,从而使全球文化朝着单质化的趋向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中心国家与周边国家在文化上的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都与全球化进程有很大的相关性。显然,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使弱势国家和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充满挑战。

可见,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主体性不是单纯的增强或减弱,而是两种趋势并存。既存在民族文化主体性弱化的现象,如某些弱势文化国家和民族在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被迫放弃自身的某些文化权利而使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遭到削弱;同时也存在民族文化主体性增强的事实,如中东地区的某些国家和民族,为抗衡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而自觉增强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总之,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全球文化的交流和冲突使机遇与挑战并存。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建构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主体性都应当努力去寻找机遇,迎接挑战,方能为自己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和世界文化的和谐与进步做出一份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2]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4-85.

[3]龙秀雄.论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形成条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1):135-138.

(作者通讯地址:河南省轻工业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郑州 金水 450012;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871)

作者:魏 侠 刘海静

全球化民族文化论文 篇3:

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互相渗透与交融

摘  要:本文在关于文化全球化的界定、主要表现、特点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根据全球化时代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呈现出来文化元素互相渗透和交融的现象。基于这一现象,本文以动漫作品为切入点,结合国内外动漫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借鉴与交融,在详细的资料阅读的基础上,分析在全球文化的相互渗透与交融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其它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成功借鉴及成功发展,从而引出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对我国动漫发展模式带来的推动意义。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交融;动漫;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我们的地球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国与民族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加强了各国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视野与角度去分析全球化,其中尤其要以文化角度去看待与理解全球化,并且我们在谈论文化时不能脱离于时代的背景。在笔者看来,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最能够直接感受到和经历到的全球化形式之一,并且它会优先于经济而受到全球化的影响,这绝对是有可能的。本文将从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互相渗透与交融入手,并以动漫文化作品为例来展开论述。

一、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互相渗透与转换

1.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界定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全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全球化的概念为全球联系日益紧密,人类是生活在全球化发展中的,并不断增加自身的全球意识。各国在经济、贸易以及政治上是相互依赖的,因此全球化也可以将全球视为一个大的整体。

文化全球化可解释为存在于世界中的所有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并受到“互异”与“融合”的共同作用,流动于全球范围下。在文化全球化发展中,我们可将其中产生的文化看作“全球化文化”。对全球化文化特性的认识就是对文化全球化的把握。

2.文化全球化形成的主要表现

文化全球化在生产力发展、精神生产以及物质生产等领域都能造成较大影响,这让以往落后地区与民族的封闭自守与自给自足的情况逐步淘汰。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到,全球化时代的影响是全面和深刻的,每一个国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都主动的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纳入其中,这自然也包括文化。

文化全球化的产生一般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全球意识的产生。因为全球问题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让人们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即在承认人类文化存在和国际社会共性的同时,避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上存在的分歧,脱离地区、民族以及种族的限制,站在全球角度对历史现象和社会生活进行考察与思考。

二是西方文化扩张。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对战略作出了调整,进行文化扩张,掌握文化霸权,试图在自身文化体系中引入非西方文化,让文化相对落后的非西方国家接受其构建的文化。然而发展到现在,西方国家俨然已经改变了方式,他们在扩散着自己文化体系的同时,也主动借鉴和融入了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

三是消费文化盛行。文化全球化在发展中具有复杂特点,从整体发展方向看,消费文化逐渐在全球盛行。在形成全球意识后,各国家与民族间的距离逐渐缩短,同时受到逐步扩张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可能由此产生消费全球化。

3.全球化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共同体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形成的,通常被称为“全球文化”,其有着共发展、存小异以及互影响的特点,全球文化是随着全球结构关系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在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我们要以联系眼光去分析民族文化与全球化文化的关系,其主要取决于文化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一是民族文化发展平台就是全球化文化;二是民族文化是全球化文化形成的基础;三是由于民族文化有着差异性特点,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在全球化文化趋势下被同化。

二、以动漫作品为例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借鉴与交融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我想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动漫作品了。如今的动漫作品已经脱离了人们传统观念上的束缚,它不仅仅是小孩子眼中的动画片,现在的动漫作品不分国界、无论年龄、无谓男女,只要你感兴趣、热爱它,这就足矣。

1.经典动漫作品对中国动漫作品发展的推动意义

动画片在我国很早就得到了发展,从1918年我国引入美国动画片开始,就着手于发展本国动画产业,并且那时我国在动画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1941年亚洲首部长篇动画片《铁扇公主》由万氏兄弟制作,这部动画片一经面市,就获得了广泛好评。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动画产业发展更为迅速,其中多部动画片都在国际上享有声誉,比如《大闹天宫》有着京剧元素;《小蝌蚪找妈妈》有着鲜明的水墨画特点;《猪八戒吃西瓜》融入了剪纸技术,并借鉴了我国的皮影戏等。这些作品创造了动画界的“中国学派”,可以称之为中国动画最辉煌的时期了。

但是我国动画产业受到文化全球化影响,已经逐渐被淘汰、被边缘化,这正好体现了我国软实力低迷现状。国家的软实力输出的必然条件之一是发展动漫产业,动画是探讨文化输出和影响全球流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动画所具有一种特殊的文化影响注定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日本动漫作品成功的因素

日本很早就认识到文化输出的重要性。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加快了动画产业发展速度,其取得的成就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既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也帮助日本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日本文化输出就是利用了这种形式,在很多国家中掀起了“哈日”浪潮,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成功地带动了其周边产业的发展。

拿游戏行业来说,那些深层次的、优秀的动漫作品就是制作游戏的最佳主题。比如《火影忍者》、《柯南》以及《宠物小精灵》等多部经典动漫作品都被游戏开发商选作游戏开发素材。

此外,动漫作品对旅游业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通过整合城市风格和民俗元素,在卡通动画爱好者观看动漫作品时,就会不知不觉的受到该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对动漫出口国家报有一个美好的动画幻想,希望感受到的其真实国家情境,因此动漫作品发挥了“文化大使”的作用。

此外,也有很多由于喜爱日本动画而去学习日语的人,并且这样的群体大有人在。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日语正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接受日本的文化和思维模式,也会不断增加对日本的认同感。

3.外国动漫模式对中国动漫模式发展带来的推动意义

目前我国相关部门提高了对发展软实力重要性的重视,所以面对中国动画的发展道路,中国已经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对国产动画进行支持,为国产动画片更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条件。

通过实践能够得知,事物过于全球化与本土化,是会在全球背景下阻碍动漫进行传播的。所以,要将全球化与本土化进行有机结合,确保本土文化能够让广大公众所接受,要在文化输出过程中运用能造成受众共鸣的普适性表现成分。

一是我国民俗成本相对充足。我国动画自发展以来,相继生产制作了水墨动画片、剪纸动画片和木偶动画片等,这些经典动画作品即使有着强烈的我们国家的文化特色,也将我国传统文化深刻表现了出来,但是这些动画片却并没有与国际接轨。在我国动画制作中,需要寻找到既能表现我国传统文化,又能超越地域的概念,并使他们完美结合,从而找到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动漫产业发展道路。

二是好作品都是由人制作而成的。美国、日本等国的动画产业之所以可以取得这样显著的成绩,究其原因,其根本在于这些国家拥有优秀的专业动漫人才。再回过头来看看我国动漫发展的势头,中国动画业的人才匮乏已经成为生产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了。

所以,我觉得在动画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要改变传统观念对动画发展的禁锢,大学的动画课程需要作出合理、适当的调整;重视培养动漫人才,提高资金投入,比如可以在工作条件上给予动漫从业人员一定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才献身于我国动画产业中。我国在拥有优秀动漫创造人才后,动画事业必将获得新的发展。

三是受众定位必须多元化发展。长期以来,十五岁以下的儿童是我国国产动画片主要观众群体定位,因此所制作的动画片往往带有很多说教成分,并且故事情节进度缓慢,夸张力度不够,缺乏时代气息。事实上,卡通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表达,不应该对其题材与内容作出限制性规定,除了儿童以外,也要考虑到成人对动画的需求,要在观众定位中考虑到成人群体。美国迪斯尼的动画片在这一方面就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他们将受众定位在所有人都能观看的作品上。这一立场不仅扩大了受众群体,还有助于构建动漫文化。

四是在营销策略上要注重自我宣传。加大宣传力度,使得更多的人、更多的民族的受众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动漫作品,从而引发他们的共鸣,找到文化的契合点,来共同寻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动漫产业应该学习日本、美国的动画产业的精华,充分利用我们国家的优势、我们民族的文化优势,来创造出一个属于全球动画界的“世界品牌”,同时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输出蔓延到其他国家,使世界人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三、结 语

虽然我国的动漫事业已经呈现出了较为显著的发展势头,可是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反思。文化全球化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相反它对我们的影响会遍及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所以如何正确面对文化全球化影响下的机遇与挑战,这是一个永远不会停止的话题和研究领域,我们必须学会发扬优点、摒弃缺点,来适应这个时刻发展、变化着的世界。

参考文献:

  • 蔡骐,孙有中.现代美国大众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 谢新华,高飞.功夫熊猫:文化的融合与对接[J].文史博览(理论),2008(8).
  • (德)H.R.姚斯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 周鲒.动画电影分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边冬筱

上一篇:宪法与宪政研究论文下一篇:高等院校保险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