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内的文化渗透

2024-04-17

英语课堂内的文化渗透(精选8篇)

篇1:英语课堂内的文化渗透

号:

目: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内容提要: 课程改革使数学文化的研究得以更加深入,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数学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与价值,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验数学文化。

主 题 词:数学文化 数学视野 数学价值 作者单位:密云县西田各庄镇中心小学 作者姓名:王雪芹

通讯地址:密云县西田各庄镇中心小学 邮

编: 101509 联系电话

单位:61009732

手机:***

号:

目: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内容提要: 课程改革使数学文化的研究得以更加深入,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数学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与价值,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验数学文化。

主 题 词:数学文化 数学视野 数学价值

“数学文化”一词,大约是20年前出现的,最近三四年才用得多起来。所以,对许多人来说,“数学文化”一词还是陌生的。而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近年大大增加,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说明许多人为着某种需要更愿意从文化这一角度来关注数学,更愿意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事实上,数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数学与人类文明,与人类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关于“数学文化”一词,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解释,则是除这些以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著名教育家马明教授说过:“没有现代数学的文化,人类势必要衰败的。”数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的熏陶、素质的提升。课程改革使数学文化的研究得以更加深入,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数学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与价值,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 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验数学文化。

在实际教学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又该如何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呢?我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

一、感悟数学文化

长期以来,数学以其特有的逻辑性与严密性,曾以训练人的心智为目的,被誉为“思维的体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数学教育家就提出,数学教育不能仅作为人们将来从事研究数学或锻炼人心智的一种工具,数学更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相互渗透。我们有责任让数学教育充满文化和生活气息。那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数学文化。

数学很抽象,又令人感到枯燥无味,怎样使数学易于理解,为人们所喜爱,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数学家做出许多尝试,歌谣和口诀就是其中一种,让人们在解答数学问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在学生对“1~10”的数字有所认识后,给学生带来一首古诗:宋代理学家邵雍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此诗妙在顺序嵌进十个基数,寥寥数语,描绘出一幅恬静淡雅的田园景色,在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后,再让学生根据刚学的“第几排第几个”的位置表述方式找出这十个数字的位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吨的认识》一课时,设计了这一环节:先让学生估计大象的重量,初步感受5000千克已经很重很重了。即而再估计蓝鲸的体重,之后教师再出示数据150000—200000千克,要求学生读出这个数。估计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读这么大的数一定会感到困难。原因是:数大、不好读、麻烦。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适时揭示:要表示这种很重很重的物体的质量再用“千克”做单位,数太大,读写都很麻烦。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使数变得简便一些呢?咱们的前人很聪明,他们用到了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吨”来解决这一困难。再次出示大象、蓝鲸的图片,不过它们的体重都用“吨”做单位了: 一头成年大象体重约5吨;蓝鲸的体重是150~200吨。学生这次再读很明显的感觉到读起来也方便了。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来源于生活实践的。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是建立在生活需要基础上的,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的熏陶、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注重实质、注重理解,追求“悟”的境界;教学应该重过程和体验,轻结果,淡化功利色彩,不以成败论英雄;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潜意识活动。

二、拓展数学视野

数学教学应关注在数学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历史,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这样既可以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整体认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领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联系,领会数学发展的历史和伟大成就,体验数学文化的底蕴。

如在教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后,给学生介绍分数的产生史:在古代人们在分东西(果实、猎物等)时经常出现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于是,渐渐产生了分数。在我国,很早就有了分数,最初用算筹表示,后来,印度人发明了数字,用和我国相似的方法表示分数,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就把分数表示呈成现在这样了。

又如在学完《负数》之后补充这部分知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了解一些数学知识的发展史,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文化底蕴的全面认识,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为此,教师应适时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数学史实,比如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让祖冲之、陈景润、华罗庚、高斯、笛卡儿等数学大师成为同学们经常讨论和崇拜的人物,从而让学生们能对数学有更深的领悟。总之,数学文化离不开数学史,但是不能仅限于数学史。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三、体现数学价值

数学文化的意义还不仅在于知识本身和它的内涵,还在于它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要用到数学。

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是他们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在讲周长一课时,引入了生活中的材料——为相片镶金边,学生从中学到了求周长的方法:测量边长——计算周长——归纳公式——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体验到了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数学又服务于生活。这些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学生将终生受用,因此让学生体验数学文化的“生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文化是一种生命延续的文化。数学在希腊语中意思是“学问的基础”,源于“科学、知识、学问”,与各学科相比,它最象哲学,哲学是使人获得智慧的科学,而数学是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的科学,它作为一种古老的文明文化,其内涵体现在各学科中,展现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中,其文化的科学教育价值是让学生通过证明、计算、联想、探索等数学手段,思考、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从而培养严谨朴实的科学态度,使人的思维严密,推理逻辑性强,做事有条理。

课堂教学应尽力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时,引出可不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分析呢?而在把平行四边行转化成长方体形时,学生采用了多种“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在动手实践的进程中,学生发现平行四边行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行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由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行的面积=底*高。这个教学过程,初步体现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 ——反复验证——总结规律”这一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体验到知识的产生都经历了曲折艰苦的创新过程。这个展现过程可能在学生以后的人生中是比公式更有用、更有生命价值的知识。

一般地说,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实用价值——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形式训练的价值——提供了一种思维的方式和方法;文化价值——提供了一种价值观,倡导一种精神:它集中地表现为数学观念在人的观念以及社会的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数学发展到今天,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数学的价值文化、数学的巨大作用以及数学的内在魅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有趣、促思,认识到数学的广阔、博大和数学的底蕴、价值,去真正的热爱它,让我们的学生对数学产生深深的眷恋之情。伴随着先进的数学文化,数学教学会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景中.《数学与哲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3、顾沛.《数学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

4、方延明.《数学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2:英语课堂内的文化渗透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课堂既是播种文化种子的土壤,又是灌溉心灵之花的苗圃。因此,为人师者不仅要授业解惑,也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有人认为,教英语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用英语听说读写,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与其他学科一样,英语学科也担负着德育教育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每位教师不可忽视的任务。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英语课堂上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何使外语教育和德育互相促进。本人认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捕捉教学中的德育契机,创设情境,把德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教育之中。

一、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凭空而谈,必须以一定的情境为载体,而我们现在所用的教材就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渗透着德育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各种形式,向学生灌注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品德,使他们的思想得到良好的熏陶?比如,NSEFC BOOK 2 Unit 2 The Olympic Games这一课,通过一个古希腊人和奥运志愿者的对话,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运会,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举办奥运会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情——“It’s a great responsibility but also a great honor to be chosen.”联想到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就能够极大地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 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相处的统一整体,保护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唤起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如BOOK 1 Unit 1 using language 中的两封信教会了学生应如何与周围的同学、朋友相处;BOOK 6 Unit 3 A Healthy Life 鼓励青少年要养成健康的个人生活习惯。这些素材涵盖了社会、科学、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教师若能够深入发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适时地向学生点明教材中蕴涵的教育意义,有意识地把德育渗透到英语知识的传授中,就能达到智育和德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新教材每单元最后还会出现一些格言和名人的语录,如 “A man who fears suffering is already suffering from what he fears.”“Neither a wise man nor a brave man lies down on the tracks of history to wait for the train of the future to run over him.”这些名言警句对学生都有激励作用,而很多老师由于赶进度,往往忽略了这一部分对考试没什么用的内容。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花费一点点时间来向学生点明其中的寓意,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契机,找到德育渗透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结合点。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德育素材,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用这些素材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德育渗透的时机,不着痕迹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比如NSEFC BOOK 3 Unit 1是关于世界各地的节日的介绍,在warming up这一环节中学生可能会列举出“父亲节”和“母亲节”,教师可以问学生这两个节日分别在哪一天,在这两个节日里你为你的父母做过什么,很多学生可能回答不上来,这时我们就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不要忘记父母为你付出的辛劳,记住他们的节日,等下一个“父亲节”或“母亲节”时,为他们做点什么,平时要孝敬父母,要有一颗感恩的心。BOOK 2 Unit 3 讲的是电脑的有关知识,当问到What can you do with computers? 时,很多学生会讲到在网上看电影、聊天、打游戏,这时教师可以顺势地提出娱乐应适度,不要沉迷于网络和游戏,要有一颗好学之心。再如BOOK 1 Unit 4 Earthquakes 讲的是唐山大地震,教师可以结合不久前的汶川大地震,向学生展示一些灾区的图片,讲述发生在那里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灾区人民的艰难,教育学生要有一颗怜悯之心,为灾区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要我们在课堂中抓住每个这样的机会,有意识地强化德育,一定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讲究技巧

对于处在青春期的高中学生来说,单纯的说教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要使德育融于教学过程中,要不着痕迹地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一些方法和策略。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创设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情境,通过小组讨论或辩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在上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这一课时,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flash,画面中森林被破坏,动物遭到杀戮,无处栖身,背景音乐是迈克尔?杰克逊的《拯救地球》。学生立刻被震撼了。接下来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If we keep killing wildlife and destroying environment, what will happen to the human race? 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许多学生在课堂上陈述了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观点。接下来我又提出一个问题:As a student, what can you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既锻炼了英语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德育教育,达到寓德于教的目的。很多时候教师不需要刻意去雕凿,只需要巧妙地引导,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或辩论,自己寻找答案,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甚至是自我教育。

篇3:英语课堂内的文化渗透

一、创设教学情境, 渗透文化意识

在文化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 带动学生的文化体验情绪。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A中的Unit 5 Let’s celebrate这一单元时, 教师以情境为载体, 将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由于中西方存在巨大的差异, 因而庆祝的节日也有所不同。教师以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为例, 利用多媒体呈现这两大节日的欢庆场面。在呈现圣诞节这一节日时, 画面上有圣诞老人、圣诞晚会、圣诞树、圣诞礼物等;在呈现春节这一节日时, 画面上有贴对联、包饺子、放鞭炮、拜访亲戚等, 画面上都透露出浓重的节日气息。紧接着, 教师与学生互动:同学们, 看到这些画面, 你知道这些节日吗?学生们大声地回答着“圣诞节”和“春节”。师继续:西方人怎么庆祝圣诞节呢?我们中国人又是如何庆祝春节呢?……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利用图片情境引出文化学习, 有效地渗透文化意识。

二、多个环节教学, 培养文化意识

(一) 词汇教学, 培养文化意识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 教师要重视从词汇入手,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英语教材中有很多词汇具有特定的文化知识, 教师要将这些词汇中的文化信息挖掘出来, 利用有效的方法, 加以渗透。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B中的U-nit 8 Pets这一单元时, 教师利用词汇教学, 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本单元的主题是“动物”, 动物的英文词汇包含强烈的文化信息。例如:dog, 在中国人眼里, 只要看到dog, 一般都会想起贬义的内容, 如猪狗不如、你这狗东西等;而在西方人眼里, 看到dog, 一般都会想起褒义的内容, 因为他们将狗视为朋友, 如you are a lucky dog;love me, 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列举出更多的词汇, 如dragon, cat等, 让学生交流对比文化差异, 深化词汇印象, 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词汇中包含的文化信息。

(二) 语法教学, 培养文化意识

语法教学中也含有丰富的文化内容。由于中西方思维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一些语法表达上也不免存在一些差异。教师要紧紧抓住语法教学环节, 利用合理有效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A中的Unit 4My day这一单元时, 教师充分利用语法教学, 渗透文化知识,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主要以“my day”为主线, 引导学生将日常一天以英文形式叙说出来。在表述时间和地点时, 中西方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喜欢从地点到时间这样的方式表述;而中国人则刚好相反。例如:I go to school at 6:30 in the morning.中文译文:我早上6:30分去上学。这就是思维差异导致的表述有所不同。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辨别其中的文化差异, 避免在英语表达上运用中式思维。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更多的类似的句子。如:我晚上10点上床睡觉。I go to sleep at10:00 in the evening.通过练习、体会, 学生感受差异。

三、情景模拟活动, 提升文化意识

“融入了, 才能有深的体会”, 这就提醒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 让学生感知文化差异的存在, 还要让学生体会差异, 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可以设计情景模拟活动, 让学生模拟文化情景, 体验其中的差异。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A中的Unit 5 Let’s celebrate这一单元时, 教师以“赠送和接受礼物”为情景, 引导学生模拟,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俩俩合作, 模拟中西方赠送和接受礼物的不同。这两个情景的重点在于“接受礼物时, 西方人喜欢当面拆开礼物, 并表示非常喜欢礼物”。如:Oh, this present is so beautiful.I like it very much.Thank you.而我们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 一般是等客人走后才开始拆开礼物。学生融入情景将其演绎出来, 深化文化印象。又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A中的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这一单元时, 教师引导学生模拟“西餐就餐时的礼仪和中国人就餐时的礼仪”, 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总之,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 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文化学习在英语课堂中不可忽视, 教师要注重点滴渗透, 重在引导, 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摘要:长期以来, 文化教学在英语课堂上处于“被忽视”状态, 因而学生文化意识非常薄弱。为此, 教师必须重新重视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渗透,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本文拟结合牛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例, 分析英语课堂上的文化渗透方法和途径, 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文化渗透,培养意识

参考文献

[1]浦晓红.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新课程 (下) , 2013 (03) .

篇4:英语课堂内的文化渗透

关键词:教学方式;文化背景;学习兴趣;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56-02

由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宗教信仰、民族风俗、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同一事物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这种联想与事物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可是在某一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它却能产生某种特定感觉,而这种特定感觉的外化形式则是语言。刘润清和邓炎昌教授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在文化中发挥重大作用”。 一些社会学家也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础。他们认为没有语言,文化就如无源之水,反过来,他们又认为文化影响语言,决定其形式。由此可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在文化发展中不断发展,即掌握一门语言有助于对其文化的了解,而文化又能反过来促进语言学习。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从实现语言学习目标的角度出发,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加强文化因素的导入,适当渗透英语国家文化将对学生英语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实际操作中,本文作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精心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能够体现独具特色的源语言文化。精心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适当加以拓展,并适度引导学生领会理解其中的文化因素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英语国家的文化,促进英语学习,此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比如,在学习牛津英语模块一第一单元的School Life时,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了解教材中介绍的中英学校的差异外,还要引导学生讨论更多有关中英学校学习的差异。课上教师可以通过问答式启发学生寻找更多的差异。

课后让学生将课上讨论的文化差异形成书面材料,第二节向全班同学展示。这样不仅促进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文化知识

学习语言和了解文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阅读,尤其是阅读一些反映欧美文化的世界名著。由于时间及词汇等方面的限制因素,高中生可以选择阅读一些世界名著的缩略本来了解地道的西方文化背景、社交礼仪及风俗人情等。通过对这些国外名著的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新词汇、句型并训练阅读技巧,欣赏原汁原味的英语,还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此外,学生平时做的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精选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精读,教师可以进一步补充介绍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拓展词汇背后的文化因素

在日常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将英语对应的汉语意思展示给学生,补充相关短语,确保学生会使用这个单词造句时,词汇教学就结束了。而由于汉语与英语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以并非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对等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单词可以向学生介绍词汇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

1、不同的语义联想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人们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是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著名翻译理论家(Nida, 1993)说:“词汇的联想意义难以捉摸,在一种文化中是吉祥涵义的东西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是禁忌”。比如,

狗(dog)在西方文化中被看作是人类的好朋友,因此西方人认为狗肉是不能吃的,而且一想到吃狗肉就会大吃一惊。而在中国,狗是用来看家的动物,狗常让人联想到令人可恶的人或东西,如“看家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等。并且在我国和其他一些社会里,狗肉却被当作美味佳肴,这就是中西之间的文化差异。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这些文化知识对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掌握一些与dog有关的短语,比如,a lucky dog, top dog, like me like m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 等有着积极的意义。有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在学习这些短语时就不会首先把它们和不好的人或物联系在一起,掌握起来就更加简单容易。此外,在与老外的交际中也不会因为西方人家里养那么多宠物狗而瞠目结舌了。

2、地域差异下的异词同义

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地域差异形成的文化原因,也有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比如在牛津英语模块一第二单元word power中的英美英语对比就说明了语言的地域差异。再如“冰棍”在英国英语中是ice-lolly,在美国英语中是popsicle;“手电筒” 在英国英语中是torch,在美国英语flashlight。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其进行比较,深入揭示词语的来源,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

3、词汇空缺

这些词汇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汇,音译之后,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可能会造成误解。比如“嬉皮士”在中国人眼中就是无所事事的地痞流氓,穿着怪异,披头散发,给人一种颓废的感觉。在西方,“嬉皮士”本来用来描写西方国家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他们虽然有一些为了逃避现实而大量吸食毒品,开始疯狂——那只是苦闷的发泄!不是他们的初衷!真正的“嬉皮士”是绝对排斥暴力的,他们只是消极地制造自己的世外桃源,在“爱与和平”的思想下,用纯粹精神对抗社会既成的价值观念!怀念简单原始的群居生活,在乌托邦中寻找心灵的归属,在头上插上象征“爱与和平”的花朵,崇尚纯精神、热爱生命和大自然、与人为善的本性——这才是嬉皮士的真面目!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解释在源语言中的含义,以免引起误会。

总之,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又能影响到语言的学习。高中英语教师作为文化因素的导入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在课堂上注重揭示词汇内在的文化涵义,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的课外英语读物,了解更多文化现象,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拓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东成.文化差异与翻译 [M] 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0

[2] 邓炎昌. 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J]. 山东外语教学,2001

篇5:英语课堂内的文化渗透

摘要: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伴相随的,对英语的学习如果脱离了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渗透,那么英语学习只能停留在语言知识的表面,只能纸上谈题而满足不了实际情境下的准确有效的交流需求。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文化素养

小学低年级(主要指一二年级)书本上的语言知识点是相当少的,而且小学一二年级主要是重听说的课堂教学,因此英语文化素养的渗透显得更为重要。

一、什么是英语文化素养。

英语文化素养是基于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下的素养,也是英语国家的文化素养,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的内在表现。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流传,未来的文化仗着它推进。”想要学好英语,了解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英语文化素养在小学生低年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视野。

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要从接触这个国家开始。不是要去亲身走进这个国家,但是可以通过各种媒介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扩大知识视野。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国情、历史、宗教信仰、饮食文化等,都可以让低年级学生更好地熟悉我们将要学习的语言。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价值观。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这个国家的一些价值取向。

3、品德修养。

我们应该了解哪些话题、表达方式是英语国家所排斥不接受的,哪些是英语国家乐于谈论的公共话题。低年级的学生们在刚接触英语的时候如果能够了解语言知识背景,形成正确的英语品德修养,对于知识的使用以及进一步的学习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4、技能习得。

英语的技能主要是听、说、读、写四大项。小学一二年级涉及的话题和功能是很丰富的,但是每个单元出现的句子相比之下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如果能够针对话题功能展开多些的文化渗透和了解,不仅能把干巴巴的寥寥几句用语丰富起来,还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对于技能的习得也是锦上添花。

二、小学低年级英语教材的板块分析。

小学英语(一年级起点)每册教科书安排了8个单元和2个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Project)。除了一年级下册的每个单元都增设一个Lettertime板块之外,其余三册的每个单元均由Storytime,Funtime,Songtime/Rhymetime三个板块组成。每个版块的功能都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出发,调动低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考虑到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每个单元的容量也是相对比较少的。

在这种情况下,低年级的课堂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反复练习所学知识。与高年级的课本比较,低年级是没有Culturetime板块的,那么也会让教师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渗透教学。事实上,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语言的.模仿能力是相当强的,学习能力也是很强的,他们对于新鲜充满趣味的事物也是乐于接受的。在笔者看来,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如果能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早些的英语文化的渗透,不仅会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兴趣,还能有利于促进他们今后的学习。

三、英语文化素养渗透的重要性。

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因此,英语文化素养渗透对于低年级学生学习英语非常重要。

1、拓展课本知识,有效补充课堂用语。

小学低年级的课本,一个单元的重点句型两三句而已,学生一般通过课前预习,基本上可以自学掌握如何读。在结合我校“学、展、思、延”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是在课前完成,通过课前自学,班级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够做到百分之九十的自学习得,课堂上笔者布置几个题目检测学生的课前学情,让他们展示课前的预习情况,再根据学生的情况反馈重点教学,提出几个与课本话题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或者同桌间思考谈论,延伸话题内容。

如一年级Unit 1 I’m LiuTao,学生在课前不仅要学会I’m......表达,他们还学会了hello/hi的表达,同时他们通过搜索查阅还能了解到hello,hi的使用语境,以及外国人对于打招呼的其他的表达方式(熟悉的朋友可以说Hey,guys,初次见面用Nice to meet you,还可以加入How are you?这样的问候语等),那么笔者在课堂教学时就不能再局限于操练hello/hi,I’m......还会渗透国外打招呼的礼仪教学,他们在公共场合的交谈礼仪。不同的国家礼仪是不一样的,有的国家比较热情,如拥抱、贴脸等,有的国家见面握手、弯腰、做手势等。低年级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很是感兴趣,能够和笔者保持亲密的配合,从而学习到有趣的英语文化。

2、提高英语兴趣,积极探索异国世界知识。

有时是枯燥乏味的,但是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低年级的英语教学重听说,必须培养学生持续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安排得满满的,在教师的各种方式调动下学生读得不亦乐乎。可回过头看看,学生除了会读会说那几句话,还习得了什么呢?低年级的学生对学习有特别强的好奇感,也喜欢活泼生动的学习内容,适当的英语文化素养的渗透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英语和我们的语言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如外国的小朋友在吃些什么呢,他们是怎么上学的呢,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等。好奇心是人类发展的持续动力,有了好奇心,教师为学生不断呈现英语文化中不一样的元素,就可以把学生引向主动探索的学习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可以学会书上的内容,还能了解很多课外的知识。

3、充实功能话题,乐于交流生活。

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一般都是通过书本上既有的对话模式,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用学过的一些单词或内容操练句型。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牢牢掌握句型的使用,但是也有弊端:学生的思维打不开,束缚于简单的对话模式。如果教师在低年级就开始不断地为学生渗透英语文化,那么学生慢慢地就会用不一样的说法,呈现更加情境性真实性的对话,而不是呆板的句型结构。此外,英语文化的渗透不仅能为学生打开话题,也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更加实际的对话背景。如一年级上册Unit 8 Put on your coat,课本上仅有一句put on的重点句子,那我们的课堂就会出现教师不断为学生puton不同的服饰,然后学生就跟着教师的思路不断地替换服饰操练。换个角度,我们也许会发现,这一课的背景是下雪,教师可以从天气的讨论开始本节课,了解春夏秋冬的差异,了解其他国家下雪的时候,学生在做些什么。笔者想只有打开思路又围绕情境的教学才能让英语教学更有意义。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角度渗透英语文化。同时,作为教师,更要对英语文化广泛涉猎,不断给自身注入新鲜血液,因为文化也是在不断更新的。用一桶水来教育学生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必须要做学生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戈向红。思维品质在低年级英语课堂的渗透与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

篇6: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渗透

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渗透

随着社会进步和国际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大学英语课本中没有太多显性的`英美文化知识,教师更有必要把英美文化渗透到教学中.本文通过考察几种主要的英美文化渗透策略优势,就如何有效实施文化教学做了探讨和分析,旨在有效增强学生文化意识,丰富文化底蕴.

作 者:陆宏 作者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7“”(35)分类号:H3关键词:英美文化 文化渗透 英语教学

篇7:英语教学中文化艺术的渗透论文

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然而在如今的英语课堂上,英语文化的普及却是少之又少。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孤立存在,英语对于中学生来说是第二语言,学生对它很可能有排斥感,就如身体的排异功能一样。那么,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当中给学生多普及一些英语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外国文化的熏陶中学习他们的语言,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一、依托课堂,渗透文化知识

笼统地说,文化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就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正因为此,也有人将文化巧妙地比喻为“背景信息”。因为我们生活在中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所以学习汉语易如反掌。但英语不同,它的文化远在异国他乡,如果就只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学习起来就会非常的困难。而且,许多教师都存在着错误的教学观念,认为学英语就是为了考试,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文化知识的渗透,因小失大。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依托课堂教学,传播文化知识。例如,英语中的颜色单词都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一文化讲授给学生听。如在英语文化中,white有“圣洁,吉祥”的意思,所以很多带white的短语都有着以此延伸而来的意思,如“awhiteday”就是“好日子”的.意思;再如“whitelie”就意为“善意的谎言”。而black意味着死亡、罪恶和痛苦,所以在带black的短语中就有着以此而延伸来的意思,如blackdeeds意为“恶行”;再如“blackinface”直译为“脸色铁青”,引申义为“庄重、威严”。

二、拓宽渠道,了解英语文化

文化知识的渗透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需要潜移默化地进行。单纯从课堂上教师口中得到的还远远不够,学生还要在平时生活中多注意对英语文化的积累,充分利用好各种外在的资源来充实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了解文化,就会发现文化没有优略之分,只有差异。中西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生要了解这些差异,学会尊重他人文化。学校也可以通过宣传栏给学生传播文化,为学生指明方向。同时,英语报纸、电影、小说等等都是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有效途径,这些方式比较形象也更为有趣,中学生接受起来也更为容易。让学生在英语氛围中轻松学英语,在英语的熏陶中,了解真正的西方文化。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中央十台《希望英语》节目,带领学生在感受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学习英语。对学生来讲,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对学生英语的提高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又如,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用英语进行话剧表演,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英语。《白雪公主》就是一个很好的剧本,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角色,全英文表演。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再如,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用英语制作手抄报的作业,让学生在手抄报上用英语写一些笑话、故事等。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其英语知识就已经得到了提高。

三、加深理解,弘扬中华文化

篇8:浅论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渗透

一、英语课堂中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1、扫除交流的障碍, 语言更加鲜活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为我们学习英语设置了障碍, 给交流也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在实际教学中, 我发现有的学生会用他们独特的思考方式说出这样的句子“Good morning, teacher Zheng.”而确切的说法应该是“Good morning, Miss Zheng.”。又如:可告诉学生西方人问候的内容往往是谈身体、谈天气, 而不像中国人所问的:“你饭吃了吗?”、“你要到那里去?”。在双方进行对话时, 需要涉及各个方面的话题, 当然, 中国人总是习惯于以年龄, 收入, 职业等进行询问, 表示对对方的关心。而英美人则不然, 他们视个人的行动去向, 年龄, 婚恋, 经济情况, 宗教信仰等为个人的隐私, 在西方国家是不能问女士的年龄及别人的薪水多少, 面对这样的问题, 他们不仅不愿意向别人透露, 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由此可见, 要学好英语, 离不开对英语这种语言所代表和负载的文化的了解, 只有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才能让学生学好英语, 用好英语。

2、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外语学习如果只是简单的记单词, 背语法, 充其量再加上听、说、读、写技能, 学生或许会觉得语言的学习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认为英语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但如果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的渗透或许会有所改观, 让学生通过了解外国文化, 加强对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背景、风景标志等等的了解, 放宽他们的视野, 增长他们的见识, 不仅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输入的信息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密切相关, 从他们双眼闪烁着好奇、求知的光芒, 可以看出这大大激发了其对更深更广的英语知识探讨的热情。有了这种热情, 学生对英语这门课程的学习就更加主动、积极, 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学习英语的乐趣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体验。

二、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渗透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而定, 途径也是多样化的,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 课内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课外老师可以利用各种条件, 采用各种活动形式, 来促进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

1、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点

学生学习英语也应该包括学习有关语言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生活特点等等。英语教师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挖掘, 就会发现跨文化教育并不是深不可测的, 它存在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例如:在《实用英语》有关食物这一单元时, 可以适时地给学生讲解一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健康饮食方面的内容。如中国人的主食为米饭类;而外国人爱吃牛肉、鸡、羊肉等。与此同时, 还可以把由国外引进在我国一些地方比较盛行的“麦当劳”、“肯德基”引入课堂, 适度地为学生增加一些有关的内容:hamburger, sandwich, pizza, chocolate等等。如有条件的话, 还可以拍一段外国人在餐馆就餐的录像放给学生看, 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 通过听原汁原味的英语, 对异国的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方面有直观的感性认识, 同时不失时机地穿插外国就餐礼仪知识, 如刀叉的使用、食物的种类、进餐的次序等, 这样能够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 克服文字符号的抽象、单调缺点, 向学生传递生动、有趣的教学信息, 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增强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善于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

除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点, 还可以尝试着把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因素纳入到教学中, 通过比较, 因势利导, 积少成多, 增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让我们翻开《实用英语》有关介绍节日的单元, 对于中国的节日, 他们非常熟悉, 而对于圣诞节、万圣节等节日的由来及节日的一些庆典活动却了解得不多, 但很感兴趣。这时我们何不做个有心人呢?为学生举行一些别有风味的庆典:如春节:窗上贴“窗花”、门上贴“福”字、放放烟花等等。圣诞节:可以把Santa Claus (圣诞老人) 、Christmas Tree (圣诞树) 、引入课堂, 讲讲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故事、小孩子怎么收到礼物、圣诞节里玩些什么等, 还可让学生亲手做做Christmas Card (圣诞卡片) , 唱唱圣诞歌《Jingle Bells》, 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来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来习得生动的语言。

摘要:“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的内在复合体。”与英语课堂教学联系较为密切的主要涉及两种文化:成就文化和行为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学习的语言必须要注重文化的渗透, 因为衡量学生的语言水平关键就在于他对相关文化的了解程度。学习英语必须跨越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 否则无法进行得体的交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机会, 向学生讲解和渗透有关于英语国家的文化。

上一篇:油港公司技术员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国贸专业认识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