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2024-05-02

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精选6篇)

篇1: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高校党员教育工作规划

根据《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武汉市贯彻<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武汉高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适应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需要,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党章为重点,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大规模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全方位提高高校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推动首都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二、目标原则

在切实加强经常性教育的基础上,对高校未纳入各级党委干部教育培训范围的广大基层党员普遍进行培训。通过教育培训,使广大党员思想政治素质普遍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有效加强,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

增强党性、注重能力。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将理想信念教育与能力建设贯穿始终,引导党员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将增强党性与提高做好本职工作、推进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相统一。

统筹协调、按需施教。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集中培训并重,统筹协调好领导干部培训、教职工业务培训、学生择业就业培训与党员教育培训的关系,根据不同类别和层次党员的特点和需求,努力做到分类施教与按需施教的有机结合。

开拓创新、注重实效。积极探索符合实际、务实管用的党员教育培训新机制、新途径、新手段,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党员参加教育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三、培训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始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放在首位,组织党员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党的优良传统、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加强党的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教育,引导党员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教育引导党员认真学习党章和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历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内生活锻炼,增强党员意识、党性观念;加强法律法规、党风党纪、廉洁自律以及形势任务教育;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加强师德教育、学风教育和校园文化教育,努力形成蓬勃向上、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增强学校事业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个人素养与业务能力。立足于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岗位履职需要和个人发展需求,拓宽党员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方面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知识和技术技能培训、人文素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个人素养和业务能力。

四、具体要求与方式途径

(一)具体要求

纳入党员教育培训范围的党员每年至少接受一次集中培训。

在职教职工党员的教育培训,要把讲党性、重师德、做先锋作为首要任务,将增强党性与加强能力统一起来,促进广大教职工党员成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楷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典范,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的榜样。教职工党员每年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24学时,教职工党支部书记(含副书记)、院(系)党组织的委员,每年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40学时。

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要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帮助广大学生党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立足于促进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学生党员每年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16学时,学生党支部书记(含副书记)每年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40学时。

离退休人员党员的教育培训,要根据离退休人员身体、年龄状况和居住地的分布情况组织开展。培训活动要坚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引导广大离退休人员党员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做到思想常新、理想永存。对于因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等特殊情况难以参加集体教育活动的党员,学校党委可以灵活把握。

纳入各级党委干部教育培训范围的党员领导干部,除认真执行干部教育培训的有关要求外,要带头参加所在单位的党员教育培训,培训学时计入干部教育培训学时。

(二)方式途径

开展集中轮训。由院(系)及以上党组织结合党员实际,组织党员分期分批集中轮训,具体方式可以包括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专家学者作报告、先进事迹宣讲等。

组织集体研讨学习。由高校各级党组织围绕师生党员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集体研讨学习,具体方式可以包括论坛交流、知识竞赛、理论宣讲以及组织师生党员参加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专题调查研究等。

开展主题党日教育培训活动。由高校各级党组织针对党员学习工作生活实际,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富有教育意义的党日教育培训活动。倡导结合专业特点和优势,开展服务师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

组织党员自学。由学校党委每年提出指导性读书目录,内容包括中央和市委文件精神、上级和本级党组织要求、党员履行岗位职责应知应会的知识等,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认真搞好自学;利用政府、社会以及校园的网络资源,广泛开展党员网络在线学习。提倡通过撰写读书笔记、交流读书体会以及网上学习测试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五、重点工程

(一)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工程

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基层党支部书记的能力和素质,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高校要对基层党支部书记每年开展一次集中培训,采取学校党委集中轮训与院(系)党组织普遍培训的两级培训模式,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性党风党纪、形势任务的教育以及与党内民主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等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培训。高校要切实抓好教师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通过集中轮训、学习考察、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教师党支部书记的履职能力。对新任职的党支部书记及时进行任职培训。市委教育工委将对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开展分期分批集中轮训。

(二)预备党员培训工程

加强对预备党员的教育培训,增强预备党员的党员意识、党性观念,进一步从思想上入党,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集中轮训、党课教育、主题党日活动、座谈研讨等方式,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形势政策教育,结合个人成长、成才,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预备党员在入党后一年内要至少参加一次集中培训,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24学时,对高中入党的本(专)科生党员应在入学教育阶段进行集中的党员教育培训。基层党支部负责做好预备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并将预备党员参加集中培训情况作为讨论预备党员转正的重要依据。

(三)青年教师党员培训工程

加强对青年教师党员素质能力培训,增强青年教师党员的党性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良好师德,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学术道德修养,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青年教师党员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通过集中轮训、座谈研讨、主题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势政策教育以及业务提升等方面培训,各高校每年可以组织优秀的青年教师党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

(四)毕业生党员培训工程

加强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学生工作部门与院(系)党组织要密切配合,结合毕业生党员的特点和需求,通过集中轮训、党课教育、召开优秀毕业生党员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开展党员意识教育、择业观教育,加强就业指导与培训,增强毕业生党员的党性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就业能力,引导其自觉将人生的追求同祖国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统一领导,构建职责清晰的工作体系

高校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将其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组织部、宣传部、纪委、党校、学生工作部门和离退休工作部门等为成员单位,负责学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安排部署和督促检查。联席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制定党员教育培训计划、研究解决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加强分类指导。同时,各高校要结合实际确定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落实学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具体职责任务。

(二)健全保障措施,积极推进党员教育培训资源的优化整合落实党员教育培训经费。各高校要将留存的党费主要用于党员教育培训。同时按照年人均不低于100元的标准将党员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学校经费预算。市委教育工委在留存的党费中设立党员教育培训专项资金,用于组织高校优秀教职工党支部书记培训、开发党员教育培训教学资源、资助党员教育培训优秀项目等。

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整合各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师资资源,建立北京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师资库,实现优质师资资源共享。各高校可选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员领导干部、先进模范人物、专家学者等担任专兼职教师,扩充师资队伍。鼓励建立党员教育培训志愿者讲师团,广泛开展校际、院(系)间、师生间的互学互助活动,扩大教育培训覆盖面。

加强党员教育培训阵地建设。突出党校理论培训特色,充分发挥党校在党员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在院(系)党组织普遍建立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点。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具有高校特色的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

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党员特点和学习需要,组织编写党员教育培训教材或课件,向党员推荐学习书目,提供学习材料。市委教育工委积极搭建党员培训信息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及时发布各校优秀培训教材、培训项目和案例。

丰富党员教育培训现代信息手段。各高校要在校园网设立党员教育培训栏目,探索运用学校电视台、广播站、手机短信平台等手段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建好用好北京高校教师党员在线学习网站。

(三)加强督促检查,总结推广经验,不断完善党员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监督检查,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和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北京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检查的重要内容。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及时总结和推广党员教育培训的经验做法。高校要建立学员管理制度和学籍档案制度,充分发挥党员信息库作用,提高党员教育培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要注重树立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先进典型,发挥示范表率作用;要将党员培训情况作为创先争优的重要依据,对不认真完成培训要求的党员,及时进行批评教育。

各高校党委要根据本规划,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篇2: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改革和发展统揽全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规范管理,强化研究。立足高起点,明确新目标,建设新亮点,开创新局面,不断构筑教育新特色、新优势,全面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一步开创我校工作新局面。

二、具体目标

1、以“标准化建设”总目标,使教师队伍具有“三爱”(爱学校、爱学生、爱岗位)、“三让”(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三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思想境界;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志向,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的有用人才。

2、搞好校本教研,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3、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味。

4、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行为习惯合格率为100%,犯罪率控制为零。

5、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增强学生体质,保质保量完成好达标任务。

6、搞好后勤保障,落实安全教育责任。

三、工作要点

(一)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师表形象

始终如一地把打造合格过硬的教师队伍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是学校工作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本学期,德育工作将组织开展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全面实施“师表工程”,坚决抵制有偿家教,全面提升教师形象。组织教师以学习教育理论为根本,以格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教师具有奉献意识、创新意识、团结合作意识为重点,开展系列教育。

(二)把握学校内涵建设,实现德育工作的新跨越

学校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一个主题:以德育人。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发展、贴近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把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高品味、高质量、科学规范、个性鲜明的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根据教育部近日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进一步强化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落实班主任在工作量和待遇方面的权利,充分调动班主任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

(1)本学期,我校将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用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开展“中华古诗文赏读”活动,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奠基,让学生逐步理解、感悟古诗文名篇。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利用班会课进行交流,组织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种书香氛围。

(2)开展好主题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机渗透和融合到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每周利用班队会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如:中高年级可以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开展“国内国外大事大家谈”活动,组织学生养成看新闻联播的习惯;低年级可以以教师讲解慢慢渗透的形式,进行树立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责任感的教育。结合新学年开学,实施新生入学教育,开展庆祝教师节和庆国庆等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中华传统美德、革命传统为重点,遵循“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2、诚信教育

本学期,我校将继续大力倡导教育诚信,树立诚信立校、诚信立教、诚信育人的思想,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诚实待人、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切实梳理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培养学生诚信交往、诚信作业、诚信考试的良好习惯,使诚信教育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同时,我们将开展“诚信孩子”的评选活动。

3、文明养成教育

大力抓好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以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开展教育活动。如:在开学初各班组织学习《守则》和《规范》,通过各种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确《守则》要求,熟知和理解《规范》。学校将有重点分层次的进行讲文明、讲礼貌、爱劳动、爱集体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仪表方面,重点抓好个人卫生习惯,衣着整洁;在卫生方面,各班要把重点放在保持上,不随便丢垃圾、见到垃圾主动拣拾等;在谈吐方面,要学会交往,举止大方、说话文明,重点要教会学生如何做,让学生知道习惯的养成代表一个人素质的高低,由强化养成逐步内化为自觉养成。同时,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联系家长,在家长中宣传《守则》和《规范》,让家长知道《守则》和《规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并配合学校搞好学生的基础文明养成教育,争取广大家长对此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新晨范文网

在进行规范教育时,要体现“近、小、亲、实”的特点,贴近生活,着眼细节,注重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有计划、有组织地反复训练。要把礼仪教育作为《规范》教育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温文尔雅的举动中感受道德与文明的魅力,在校园中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懂礼仪的良好风气。要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不断完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与管理机制,加强对学生的仪表仪容、红领巾的佩戴、纪律、卫生的检查工作,以保证学校良好的秩序和风气。继续开展“先进班级”等表彰活动,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

4、安全教育

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抓好安全保障工作,确保校园安全,杜绝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督促检查指正学生的不安全行为,及时消除校园内的各种安全隐患。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举办安全教育讲座,开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促进师生“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行为意识的养成。

5、心理健康教育

本学期,我校将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开展以“克服懒惰心理,培养勤奋品格”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我们将更加重视师资培养,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把健康心理辅导作为班主任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学校工作中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重视温馨和谐教育环境的创设,在教育过程中淡化说教,注重体验,促进内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做到关注、尊重、理解、赏识学生,发展师生“把握自己、感知他人”的能力,促进双方的沟通、理解、信任及合作。

此外,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家长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对家长培训,努力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做到净化、绿化、美化。要认识到学校是育人场所,文明场所,不能留有任何死角。加强环境建设,做到让每一棵花草、每一处场所、每一次活动都发挥育人功能。继续办好红领巾广播站、学校宣传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受到教育,内化素质。

篇3:创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不足及成因

大学生党员大多是具有优良品质的学生。他们积极进取, 勇于开拓, 责任心较强, 并且富有进取和竞争精神, 具有较高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 但也应看到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值得关心的问题。

1.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教育重视不够, 教育缺乏创新意识

具体来说, 就是在高校中党员教育工作不适应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与特点, 党员教育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比如有的院系党员“三会一课”制度、党内监督制度等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有的院系平时重视党员发展的数量, 轻视党员的质量, 缺少对党员的持续教育, 入党后党员素质降低;基层党组织本身缺少学习、教育机会, 工作应付了事;相关活动所需经费得不到保证, 也影响了党员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各项改革的深化, 对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 特别是面对扩招、选课制、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党支部建到班级等等, 缺乏深入调研, 拿不出有效的应对举措。

2.党员教育队伍数量不足, 总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各高校从事学生党员教育的专职教师很少, 大多数的学生党务工作是由团委书记、学生辅导员来承担的, 而他们大多日常工作比较繁杂, 常常无暇把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做到位。特别是辅导员, 按照正常比例, 每180个学生配备一名辅导员, 繁忙的学生管理工作使辅导员根本不能专心于学生党务建设, 更谈不上对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有的学生工作者对党务工作不熟悉, 缺乏实际的党务工作经验。从学生党组织的现状来看, 部分基层学生党组织松散, 有的学生党支部除了发展党员和党员转正之外, 基本不组织什么活动。有些学校发展学生党员只注重数量不重视质量, 工作做得不细致, 使一些本来不具备党员发展条件的学生蒙混过关。

3.学生党员教育形式和载体缺乏新意

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只是依照形式化的要求, 上面有什么文件就照本宣科地读、讲, 从来没有根据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点等情况进行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创新。不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落后于被教育者, 不能提供给受教育者更新、更多、更有说服力的信息, 更有甚者脱离教育的实际, 抓不住学生的思想脉络。部分高校党员思想教育工作手段落后, 方法单一。即使是在各种辅导班、培训班中, 也往往是教育者坐而论道, 讲授的理论空洞无物, 对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又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提不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久而久之, 党员们对此类接受学习教育的机会便会漠然置之, 心生厌倦。在提倡现代化网络教学的新形势下, 不少党员教育活动形式还停留在“听报告、念文件”的低层次水平上。教育内容也严重脱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创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做好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 必须结合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现状、深入研究探索, 创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使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1.坚持与时俱进, 实现思想教育观念的创新

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中, 各种思潮不断产生, 影响学生党员思想变化的因素明显增多, 各种现实思想问题的偶发性、随机性大大增加。如果一味墨守成规, 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在实现思想教育观念创新方面, 党组织应抓住关键环节, 改进工作方法, 争取主动权。具体来说就是高校党组织的党务工作者要对大学生党员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引导做到心中有数、做好预测、工作前移、增强教育针对性;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党员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去, 开展谈心活动, 及时抓准时机, 把握关键, 增强教育的及时性;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打牢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基础, 帮助学生党员学好理论, 把握方向, 提高政治自觉性。

2.建立、健全体系, 实现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

建立健全学生党员责任机制, 督促学生党员履行好党员义务, 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有效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具体地说, 就是把学生党员工作与具体班级、具体学生寝室挂钩。其主要任务有:指导低年级班委会、团支部开展理论学习;开展结对联系帮教活动, 深入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情况, 帮助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尽快成熟;协助党组织做一些组织发展的材料准备工作;开展党员寝室挂牌活动, 让党员在创文明宿舍等活动中起带头作用。

建立健全行为约束机制, 防止学生党员消极和不作为行为的发生, 主要的约束机制包括:组织生活制度, 就是每一个学生党员在组织生活会上认真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工作情况;党日活动制度, 高校学生党组织每隔一定时间要安排一次党内活动, 通过活动增强党员的党员意识;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通过此项制度检查和评估每个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 表彰优秀学生党员, 处理不合格的学生党员, 提高学生党员素质。

建立健全监督考评机制, 通过这种机制监督和培养学生党员, 树优秀党员旗帜。首先, 各基层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对照党员标准, 科学制定系统、客观、全面的考评指标体系;其次, 学生党员考评标准设置要公平合理, 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可信性;第三, 要严格考评程序, 增强考评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第四, 考评结果要与预备党员转正、年度考评、评奖评优挂钩, 对于优秀党员要表彰、宣传, 对不合格党员要严肃处理或要求整改, 以保证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3.加强探索研究, 实现教育管理的方法创新

第一, 科学合理地设置高校党组织, 注重学生党支部的建设, 让党员自己教育自己。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 需立足实际, 尤其是对学生党支部的设置不应当固守一种模式, 可按系、专业、年级党员数量灵活设置。如, 在学生党员数量少的情况下, 可以按年级建立学生党支部;对于高年级学生, 可以按专业建立学生党支部;在学生党员数量较多的情况下, 可以把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这样的设置有助于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使学生党支部成为班级团结进步的核心力量。

第二, 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载体, 增强党员教育的生动性和时效性。面对学生党员教育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 要积极探索教育的新形式, 开发教育的新载体, 改变传统的集中学习, 统一说教的形式,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 让学生党员在参与活动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增强党组织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笔者认为大学生党员教育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和尝试:首先, 结合形势政策, 根据学校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目标, 确定不同的主题, 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在党员活动形式上创新。其次, 充分利用高校校园文化资源, 比如利用广播台、宣传窗宣传;建立党员接待室, 开展党员接待活动;设立支部书记接待日, 为学生答疑解惑等。再次, 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比如建立党员教育专门网站、创建“网上党校”、开辟“学生党员论坛”“入党积极分子论坛”等, 占领网络阵地。最后, 创新学生党员教育的实践活动, 突出党员先进性教育。组织学生党员参加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 使学生党员走出校园, 深入社会, 加强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调整充实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队伍, 充分发挥普通教师党员的引导作用

一方面, 各级党组织应该根据学生党员人数情况, 为他们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党务干部, 负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并对这些干部定期进行培训, 以保证他们的思想认识和业务能力能够保持先进水平;同时要在经费上加大投入, 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提供必要的物力、财力支持和保障。

篇4: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D267.6

引言

高校是人才的成长摇篮,更是培养党员的集散基地[1]。因此,党员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生党员队伍力量的强弱,更影响到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对党员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是传播科学的文化思想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更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见卓识。然而,我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既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对高校青年学生党员造成冲击和影响。同时也客观存在一些问题,在价值观和世界观日趋多元的形势下,加大力度开展并且创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一、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党在高校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基本体现

各级党组织包括高校的学生党组织以及党员都是党的基本组成。要体现党的先进强大的执政能力,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的合力。只有这样,党的领导才有了稳固的堡垒和根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党员的教育管理过程中不断趋于完善。同时,高校培养和发展学生党员首先要注重让学生从思想上入党,紧跟党的步伐,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因此,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还是保证党的事业后续有人的措施。通过教育管理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坚定信念,熟悉贯彻党的先进性并弘扬发散出来。

(二)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

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提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在高校开展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宣传中国梦,坚定青年人的信仰。使广大学生可以自觉践行中国梦,并且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同中国的发展结合起来。

(三)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品质

大学生是“三观”塑造和完善的关键时期。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可以从政治立场、逻辑思维、情感态度、远大抱负等方面促进大学生端正自己的思想品质。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可以为社会和国家更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党建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虽然很多高校明确开展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出现一些问题,使得取得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表现如下:

(一)学生入党动机的问题。这是高校中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在成年之前对党的认识还不够成熟透彻,申请入党存在盲目跟风的嫌疑。导致入党的动机并不纯粹,甚至没有弄清自己入党的立场。例如很多学生是为了加强自己的学分;有的是为了以后工作多一道政治“护身符”;还有的是受家中老一辈党员的影响,被动申请。因此高校首先要把好党员的“入门关”。

(二)党员教育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管理内容上的,按照一般教育管理方式看,高校千篇一律的模式都是根据上级机关的指示,根据时政热点开展学习或者培训工作。并且只是念文件、读文章、写心得、听报告这样的步骤。内容单调,形式陈旧,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挖掘出来。另一方面,党建工作教育管理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缺乏专门的教育管理的优秀教师,本身政治理论素养不够,导致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质量不佳。

(三)模范带头作用逐渐削弱。这既与学生自身的党性修养较为松懈、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有关系,又和管理监督体系的不健全有关。许多学生党员在正式吸收为党员之前的考察表现优异,然后成为正式党员之后,却变得松懈懒散,工作热情磨灭,没有很好地发挥模范先锋的作用;同时学校的党组织相关部门也放松了对党员的教育培训和后期监督,在投入力度上远没有当初发展党员那么大。

三、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改进策略

(一)提高党性修养和思想素质,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

要明确党性修养的锤炼和提高是一个长期又艰难的过程,对于学生党员来说,党性修养的锻炼有助于其深入理解党的宗旨和精神。因此,学校要通过党支部建立起严格的学习制度和生活制度。除了高度的政治覺悟和修养外,还要全面加强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在思想上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并且要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向上风貌。如此,学生的入党动机才能端正起来。

(二)创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内容,规范教育管理方式

学校应该运用各种创新手段,结合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来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提高宣传教育的普及范围,积极地把党员的教育工作与学生平常的上课学习结合起来。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党员深入社区开展爱心、帮扶、支教等志愿工作[2];抓住国际国内热点进行深入分析和细致讨论。要注重选拔和任用优秀的党建人才,扩大师资队伍。例如,可以聘请退休的党内领导干部开展培训指导;还可以定期的组织学校党建队伍去校外和其他政党机关展开交流学习活动,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3]。

(三)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后续教育考核

要明确党员是学生中的先进积极分子,因此要在学生党员中强化典型示范的作用。不管是开展党组织的相关活动还是发挥学习上的榜样作用,都要让党员彰显先进性,从而号召影响广大的学生寻求进步,共同发展。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学生党员日常行为的监督管理工作,增加组织能力/思想品质等方面的考察项目,严格执行,还要接受群众的监督,定期开展教育考核。

结束语:总之,学生党员和高校党组织是新生的党的基础资源。高校党务工作者要加强构建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此外,广大学生党员也应该以身作则,严格保持党的先进性,积极增加自身的党性修养和思想素质,提高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作贡献的观念意识。

参考文献

[1]范艳红.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24(1):42-43.

[2]苏亚彬,曹雨珊,马慧敏.三位一体立体考核监督管理机制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 2013(10):260-260.

篇5: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必须实现学生工作目标和内容、学生工作模式、学生工作评价等方面的转变,并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善于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关爱学生,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1世纪,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已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早在20世纪oo年代初,党中央就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为在21世纪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所以,加强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高校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必然选。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素质教的必然要求。

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就必实现以下转变。一是在学生工作的目标和内容上,由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学习生活管转变到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来。学生的面发展是新时代的要求,因此,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应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互相配合,互渗透,相互融合,避免各行其事,避免矛冲突。二是学生工作模式上由集中型向集结合型转变。长期以来,学生工作大多是集中的组织、集中的教育、集中的活动和统一的要求,属于集中型,考虑个别差异少。这种工作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改变这种模式,做到用集中的办法解决共同担心的问题,用分散的办法解决个性问题实施“因材施教”,集散有机结合。三是学生工作评价上由一维指标向多维指标转变,学校各项工作包括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评价,不能单凭某一方面,而要综合各方面的工作,当然其中主要看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对象是生,因此,教育和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学生”做文章,要搞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除实现以上转变外,我认为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在教育管理中还应做到: 第一、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学生通过十多年学校教育和培养,无论是文化科学还是思想修养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者。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应该不断改进,既不能进行生硬的说教,更不能实行所谓封闭式管理。

首先要相信学生的自治能力,他们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陶冶的能力,绝大部分同学能够认清形势,管好自己的事。二是要放手发挥班干部和党团干部及社团干 部的作用,让他们去组织学习和开展活动,管理日常工作。如我们的学生社团一爱心社成立7年来,历届社长都是中共党员。它一些班团干部骨干力量和在校内外开展各种家电维修、科技创新及策划“爱心时空站”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同学们

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激发了同学们开拓创新的欲望,达到了促进学风建设的目的。当 然,我们相信学生,并不是撒手不管,由于学校周边社会和治安环境还比较复杂,各种不 良风气和思潮对学生的成长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宏观监管力度,多 为学生出主意,当参谋,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得到进步和提高。

第二,尊重学生,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虚心向学生学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 展和进步;特别是人类社会跨人新世纪后,我国又即将加人从qD,网络媒体猛烈冲击着校 园。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必须随之发生改变,而这些方法不会来自书本,不会来自某 个权威人士的论断,只能来自学生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听取学生对于教学及学 生管理工作等方面的不同意见的建议,认真分析逐步适应变化发展的形势,探索学生教 育管理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如召开各种座谈会,听取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建议,快速、准确的把这些信息反馈到系领导。以便他们决策时能适当采纳学生的有益建议,更好地促进学习,掌握知识;经常走访寝室,了解学生对生活(食堂伙食、住宿条件)等方 面的情况,尽量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第三、关爱学生,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现代教育观认为,高高在上的家长式教育很难为学生所接受,取而代之的是应该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式的教育。坚持学生观点,还要注意在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同时,主动和学生接近,及时发现学生中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苗头,通过平等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为人师表,身体力行的人格风范来影响、引导学生,特别是要指导学生看什么、听什么、做什么。提醒学生不看什么、不听什么、不做什么。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普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就是要热忱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引导教育学生,从学生中吸取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方法,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进对策

1.统一领导、形成合力,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机制建设。高校党委应进一步加强对宣传思想工作的统一领导强化对宣传思想工作的组织、规划及协调功能。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党委宣传部为龙头,以党政干部为主导,广大党员为主体,专、兼职政工干部为骨干党政工团和学校多方面齐抓共管,相互沟通、协调,全员关心,全方位、全过程实施宣传思想工作的运行机制。二是要加强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责任到岗,责权利相统一。三是适当放权,发挥基层作用,校、院(系)、班三级共同担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双重任务。既要赋予学院(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又要让其拥有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权力。做到责权统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处理。四是实行年级辅导员制,与学分制相适应。增强以学院(系)为单位的年级管理,进一步强化班级管理、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力度。

2.建立并完善合理适度的规章制度。高教改革的迅猛发展,大学越来越成为没有“围墙”的校园,大学生个体与学校之间、个体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迫切要求学生工作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高校应当根据学校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的需要,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运用监督、惩罚等强制性手段使学生以某种行为规范去完成学业,这是维护校园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等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是保证学生管理有章可循的基本条件。当前,须特别针对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现状,在高校、社会职能部门、承担后勤工作的单位或个人、学生以及家庭之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或进行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分明,便于相互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协调,从而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管理。

3.树立人本思想,加强服务理念。学生管理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以生为本”的理念首先直接地反映在以服务的思想管理学生,以平等的观念对待学生。在现实的学生工作中,往往更多的时候是强调了管理,管住学生成了学生工作的原则,而为学生做好服务,常常由于各种原因流于形式或不尽如人意,教师和学生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传统关系定位,在高校学生工作思维中依然占据很大位置。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发展,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理念转变的鲜明特点之一。坚持服务理念,需要积极向“市场化”管理转变,为学生提供教学、活动、生活等全方位服务。

4.充分发挥各种载体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新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的载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站在时代前列,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就必须树立文化传播的理念,善于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工处理信息,优质快捷地进行传输和反馈,覆盖更广泛的人群。要按照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动权。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建好校园官方网站,构筑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主流网络平台。其次要建好思政教育专题网站,构筑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阵地。第三要办好校报,校报是校党委和广大师生的喉舌,是对内宣传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渠道。在新闻媒体宣传中,要把传达学校党委的意志与反映师生的心声结合起来,进一步把镜头对准师生,把版面留给师生,多报道师生员工鲜活生动的闪光思想和感人事迹。只有积极探索网络技术及各种媒体在思想教育宣传工作中的应用,形成以网络、报纸、电视、广播、橱窗等模式的立体式宣传格局,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篇6: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逐年增多,如何使这些流动党员及时参加党的生活,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成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迫切问题。本文从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层面浅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毕业生 流动党员 教育管理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多样化,大批毕业生流向了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或自主创业等,其中的一部分毕业生党员由于单位基层党组织的缺位、不健全,或是由于暂时的未就业,导致毕业后党组关系未能及时转出,只能挂靠在学校,成为了毕业生流动党员。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是流动党员中的特殊群体,年龄低、具备较高的文化综合素质,但入党时间不长、党员意识和组织观念较为薄弱、党性修养有待提高。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多,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加强和改进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使他们在流动中能够继续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特征

1、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多,分布范围广。近年来,随着高校党建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学生党员的发展力度不断增加,使得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也不断增大。又由于经济的多元化和就业渠道的增多,使得大学生的择业空间越来越大,进一步导致了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分散。

2、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动频率高,时间长。在岗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毕业生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频繁的变换工作,使得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流动频率越来越高。而且,毕业生流动党员入党时间都比较短,党员意识很淡薄,纪律涣散,有的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期交纳党费,不完成或不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极少数党员甚至与党组织失去联系,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3、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党龄短,素质高。

大学生党员是在入学后才开始全面接触、理解、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到大

二、大三才开始被发展,所以大多数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龄只有1年左右,但他们的综合素质较高。在高校发展党员都要求其思想素质、政治觉悟和专业能力突出,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

二、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现状

1、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问题重视不够,管理机制缺乏创新性。

近几年来,各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于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感到束手无策。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对管好管活信心不足,无所作为,放任自流。有的认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不多,管与不管不影响大局;有的认为毕业生离

[1]校后步入社会,范围广、流动性强,与学校是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教育管理工作难度特别大,所以出现畏难情绪,干脆人为忽略。

高校党建工作在管理机制上过多流于形式,相应的制度建设比较落后,工作思路缺乏创新。很多党务工作者往往停留在维持已有工作成果和应付上级党组织布臵的任务上,不注重思考,从而出现“不会管”的局面。

2、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

大多数高校基层党组织中的流动党员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从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等方面都没有充分考虑流动党员的特点和需求,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实际性。对于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无章可循、无例可依。

一部分高校党组织已经对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在机构设臵、人员与经费保障上还没有落实到位,想管力量不足,想教育、考察、指导又没有经费,处于尴尬两难的境地。

3、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较多,流动性、分散性与管理的连贯性、集中性存在冲突。

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逐年增多,分散性和流动性都很大,这与党务工作要求的连贯性和集中性存在冲突,无形中加大了管理工作的难度。过去在高校那种集中上课、统一培训、一起过组织生活的静态性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一群体。这些人或者忙于找工作,或者由于学习和工作忙,对

[2]于党的新理论和新的方针政策,学习与了解的渠道变得促狭,基本上变为纯粹的个人行为,没有统一的要求,也不能接受检查与监督。特别是学生走上社会以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单一的思维走向多元的思维,高校在如何针对他们每个人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和教育方面,更是显得苍白无力。

4、毕业生流动党员的义务难履行,权利难享受。毕业生流动党员由于工作原因,没有便利的时间参与党组织活动和政治学习,不能按期交纳党费,也经常不能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无法正常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行使建议权和申诉权从而使得流动党员权利、义务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5、毕业生预备党员管理难以落实到位。

一些毕业生预备党员汇报思想和工作无门,考察和进一步培养工作难以落实,转正难以履行正常的组织程序。即使回校履行转正手续,由于党组织对其知之甚少,对其帮助和指导也很难到位。个别组织观念淡薄的,不按规定提出转正申请,脱离于党组织之外,处理起来有一定困难。这样出现了“学校管不到,校外管不了”,“党费难收缴,去向难把握,管理难实施,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一些党员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具体措施

1、加强教育引导,提高思想素质,强化自我管理意识。毕业生离校前,针对毕业生党员进入社会后,自动参与

[3]党组织生活主体意识不强的问题,系部基层党组织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党性教育,让毕业生党员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增强党性观念,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履行党员义务,自动加强与党组织的联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例如:可以组织毕业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和党的规章制度,了解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向毕业生党员详细讲解党组织关系的转出、转入程序和相应手续;让毕业生党员了解流动党员的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同时应同毕业生党员加强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动向和联系方式。

离校后,在新的环境中,毕业生流动党员在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等方面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组织观念、理想信念、党员意识有所淡化。在经济利益和工作环境等社会因素的驱动下,这些毕业生还常常变换单位,跨地区、跨单位流动的频率较高。由于毕业生党员的流动性和分散性,系部基层党组织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联系,利用邮寄党课资料、飞信、短信、QQ、网络平台等常用通讯方式对其定期进行党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和接受他们的思想汇报,要求他们积极参与流入地的党组织生活,按期缴纳党费,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

2、健全制度,明确职责,有的放矢。

通过调查研究、召开专题研讨会、征求意见,制订出符合实际的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办法,要明确什么情况下毕业生党员可以成为流动党员,把组织关系暂留在学校,要明确暂留下来的程序,要明确毕业生流动党员自身的权利与义

[4]务,要明确由学校哪一级党组织和部门具体负责(一般可由系部基层党组织负责具体管理工作)。从学校层面明确职责后,通过层层抓落实,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健全配齐管理人员队伍,具体责任落实到党支部,以及到管理人员个人。把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纳入对基层党健的考核内容中,进一步督促落实此项工作。

3、注重校外沟通,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协作。高校党组织应该加强与毕业生工作单位的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共同管理好毕业生流动党员。高校党组织要经常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及时沟通交流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对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跟踪管理和教育,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要确定专人与外出流动党员保持联系,督促流动党员增强组织观念,督促他们主动与所在地方或单位的党组织取得联系、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注意帮助他们解决家里的后顾之忧。要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及时了解毕业生流动党员在流入地落实组织关系、发挥党员作用等情况。对本地流出党员流向较为集中的地方,可与流入地党组织协商签署共管协议,或采取派人走访、电话寻访等方式,加强协作与共管。要主动将毕业生流动党员名单传送流入地党组织备案,条件成熟后应当移交流入地党组织管理和领导。

毕业生预备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要尤其注意,可以参照用人单位的评价和意见进行评估,作为其是否能按期转正的依据。如果毕业生党员就业单位具备了建立基层党组织的条件,高校党组织应建议其及时建立党支部,接受流动党员,做好流动党员日常的教育管理。

4、建立“全程”管理模式,强化“动态”管理机制。(1)高校党组织应克服“畏难”情绪,转变以往的工作观念,以“全程”管理的理念来对待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对毕业生流动党员实施“目标责任制”、“包干到人”,坚持不间断的“三会一课”制度,将毕业生流动党员按区域、行业划分到人。毕业生离校前,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将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就业动向登记在造册,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档案,对其入党时间、转正时间和联系方式等进行登记,并及时变更信息,专人负责随时了解和掌握毕业生党员流动情况,实施全程管理和跟踪服务,将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离校前教育、离校后教育以及组织关系转出后教育连贯为一体,重视全程性,突出经常性,建立长效规范的工作运行工作机制。

(2)学生流动党员队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年新的流动学生党员逐步增加,每个时期也有学生流动党员转出,同时,学生流动党员的工作环境和外界形势也会发生变化。流动党员最大特点是流动性,管理必须适应流动性的特点,要求高校党组织必须对其实行动态管理,积极构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树立静态与动态双重管理的新理念,冲破行政组织静态管理限制,疏通党组织与流动党员联系、教育、管理的渠道,使流动党员能够便利地

[5]与党组织联系,按时参加党组织活动。要建立经常联系制度,随时掌握学生流动党员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措施。对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除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外,还要充分发挥党员的作用,要建立联系对子,明确责任。联系人负责向学生流动党员通报支部学习、改选、党内评先等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等。联系人要经常了解学生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对他们加强党的基本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对于联系的预备党员,联系人还要考察他们在预备期间的表现,及时填写《预备党员考察表》,预备期满,负责向党组织提出是否能按期转正的意见。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流动党员都能及时找到党组织,每个党组织都能及时找到要管理的学生流动党员。

5、创新管理方式,加强人文管理。

虽然学生流动党员毕业了,但在他们的组织关系未转出之前,高校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仍然要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也要一如既往地为他们热情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高校党组织要创新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一方面可利用现代化网络快捷、方便的特点,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网站,及时发布党的最新方针、路线和政策,对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党的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育。在校园网络上设立“流动党员QQ群”、“网上党校”、“网上党支部”、“思想汇报”、“政策解读”等特色鲜明的栏目,构建“流动党员之家”,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网上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同时,要求学生流动党员按照网上党校和网上党支部的活动要求,及时自觉地安排个人的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通过网络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情况等。另一方面要关心学生流动党员的生活,这些大学生党员暂时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在心态上难免起伏不定,因此,党组织要把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寓于服务之中,要经常主动与毕业生流动党员及其所在地方或单位党组织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使他们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自觉服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而保持和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高校毕业生党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在校他们是同学的楷模,有示范效应,在外他们向社会展示着当代大学生党员的风采。他们的素质和党性修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其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模式必须加以创新,这是关乎国家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大事。通过关心每一个毕业生流动党员,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不断强化他们的党员意识,增强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使他们“离校不离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贡献,永葆先进性。

参考文献:

[1] 杜兵.新时期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党史文苑,2007(3)[2]陈阿卿.加强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管理[J];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3]陈轶群,刘春秋.对加强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上一篇:5为动画添加背景音乐下一篇:宗族奖学金学生代表